close

119.GIF

    大乘涅槃中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是在第五住位修得未到地定,並修學如何實證般若的靜慮方法之後,在第六住位圓滿轉入加行位中,勤修加行而證得真如時,現觀第八識如來藏的真實、如如法性,名為證真如;此時對一切法廣作觀察而證實,除第八識以外並無一法可有真實及如如之法性,若能心得決定而不退轉,即是親證此一涅槃,名為佛菩提道之真見道位。如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之智慧境界,菩薩始從第七住位,末至妙覺位,同皆實證而受持之,雖功德受用各自有別,但皆是證真如之賢聖。於此真見道後即進入第七住後之相見道位中,繼續深入觀察第八識真如法性之各種別相,並隨善知識修學而求通達真如法性之各種別相,直到具足現觀七種性自性而得通達見道位之人無我、法無我;此是第七住位起,直到十迴向位滿心前所修智慧,皆名為相見道。若對真如法性之各種別相具足觀察而得通達時,其他入地前應該具備之條件亦已具足,即是大乘見道之通達位。在此之前,可以觀察自己進入初地之條件是否已經具足圓滿,針對不足之處、不圓滿處,加以修學補足,方得入地;否則即不得稱為通達位,仍非已入初地之菩薩。

    大乘菩薩進入初地之前,有三件事情必須完成。第一件事情是無生法忍智慧,也就是具足真見道與相見道的功德,成就初地無生法忍的第一分,方能成為初地之入地心而進修初地應有的全部無生法忍。第二件事情是具足第一大阿僧祇劫所應修集的廣大福德,是依內門廣修六度波羅蜜多,利樂廣大有情而累積成就的廣大福德。第三件事情是「永伏性障 如阿羅漢」,就是必須完成二乘涅槃的修證,自知捨壽時可以不再生起中陰身,然後依十大願的增上意樂,起惑潤生繼續行菩薩道,而其心地無貪於三界境界,猶如阿羅漢無異;若猶未證阿羅漢果之菩薩,至少應證得七品三果功德中的最上品,捨壽時若欲入無餘涅槃者,可以中般涅槃——就是在中陰境界立即取無餘涅槃,不必等待第七天中陰身將壞之時才入涅槃。這就是在相見道的最後階位中,應該作大乘四聖諦四行十六品心的觀行及九品心觀行,是入地前所應作的加行 之道,由此證得阿羅漢果然後起惑潤生成頂級三果人。此時務必自我檢驗,以免大妄語業:是否「梵行已立」而發起不退的圓滿初禪?是否對二乘解脫道「所作已辦」而得斷滅中陰身生起的種子?

    入地前具足這三件功德了,可以在佛像之前具備各種供養,然後呼請諸佛菩薩作證,依勇猛心發起十無盡願而成就了增上意樂,若此十大願之增上意樂真正清淨了,即得入地;若人間仍有地上菩薩住世,應當邀請前來,在佛前正式發願時為自己作證。此時方名真佛子,成為初地入地心之聖位菩薩,《華嚴經》中稱之為「超凡夫地,入菩薩位;生如來家,住佛種性;能修諸行,不斷三寶,善能守護菩薩種族」。1《楞嚴經》中稱之為「成佛子住」,這時才是真正的佛子,不論其色身示現為佛弟子或外道之相貌。從此以後都是行不退之菩薩,雖然尚未到達念不退之八地階段,但已超越信不退、位不退而完成第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具足信種性、習種性、性種性、道種性而有聖種性了,名為大乘見道的通達位,即是初地的入地心。停留在入地心之時劫或是短促或為長久,皆依其所證此三條件是否圓滿與穩固,亦視其十大願之增上意樂是否清淨而定。此後隨時可以進入修道位,成為初地的住地心,不再是三賢位中的真見道位或相見道位,也不再是入地心的見道通達位了。

    然後依十度波羅蜜多繼續進修,具足修證諸地無生法忍;於第七地滿心位前,必須斷盡煩惱障所攝一切習氣種子,由七地滿心位之無生法忍及斷盡習氣種子的緣故,從此可以念念入滅盡定。此時已經完成色陰盡、受陰盡、想陰盡的境界了,再由 佛陀授與引發如來無量妙智三昧而得轉入第八地中,仍須延續第七地前所修,繼續修斷過恆河沙數無始無明上煩惱。到十地滿心位圓滿菩薩地所應修習之無量法,轉入 等覺地中,行陰已盡;繼續修集更廣大之福德,百劫之中專修廣大福德,所謂「無一時非捨命時,無一處非捨身處」,廣作外財、內財布施。以如是百劫所修廣大福德,方能使三十二種大人相得以具足及圓滿,成為一生補處妙覺菩薩;於所追隨之佛示現入滅之後,受生於兜率陀天繼續為諸菩薩說法,等待人間示現成佛之因緣成熟時,下生人間示現八相成道,達成識陰盡的境界,使無記性的行陰、識陰異熟習氣種 子斷盡;此時五陰習氣種子全部斷盡,發起一切種智而圓滿大圓鏡等四智,成就無住處涅槃。此時檢視入地前所證二乘解脫道的有餘、無餘涅槃,七地滿心時對煩惱障習氣種子的滅盡,以及大乘佛菩提道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無住處涅槃,確認具足這四種涅槃時方得成佛。

第二節 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與證真如之關係

    大乘見道有三個位階:真見道位、相見道位、通達位,始從第七住的真見道位,經過相見道位,最後到通達位而入地,總共歷時第一大阿僧祇劫三十分之二十四,時劫極久遠。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在第七住真見道位初證,源於實證第八識如來藏而轉依成功,現觀如來藏之真實性與如如性,即是證真如。此時已伏欲界惑而生起未到地定,並緣於證得第八識如來藏之故,親見第八識如來藏之真實性與如如性;復又遍 觀三界一切法中,別無他法稍能顯現真實性與如如性,何況能如第八識一樣具足真實性與如如性;如是現觀而且心得決定,依未到地定而轉依所證如來藏之真如性者,方得名為證 真如者。若不能如是觀行,別作異想而妄想另有他法具有真如性者,即非證真如者;或如不具未到地定以致未能對所證第八識之真如法性具足信力,是故無法證轉般若智慧而仍在名利眷屬等世間法上追求者,仍屬大乘法中的凡夫,未入第 七住位。如是菩薩之第六住位功德尚未滿足,是故尚缺未到 地定而不能安住於第八識如來藏之真如法性中,仍然企圖在其他諸法中別求永遠都不可得之真如法性。

    證得第八識如來藏所證得之真如法性,其內容將在稍後第三篇第二章第一節中略作說明,此處容略,僅說明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與真如之關係。以下先略說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是全稱,古德往往簡稱性淨涅槃,亦稱本來涅槃、本來清淨、本來自性涅槃、本來清淨涅槃、自性涅槃、清淨涅槃、自性清淨涅槃等等;如是種種不同名言所稱之涅槃,同屬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之本質其實即是真如,真如是第八識如來藏運行過程中顯示出來之所顯性;是由如來藏之真實性與如如性來顯示真如法性,現觀如來藏之真如法性而能心得決定毫無猶豫者,能證轉真如法性,不復貪求名利眷屬等世間法,即名證真如。反此,即是未能證得如來藏者,或是證得如來藏而觀察其真如法性之後仍有猶豫,心中未得決定者或智慧不能證轉而仍追求名利眷屬者,皆不是證真如之菩薩,位在凡夫。

    若究其實,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純屬施設,本質上是依第八識而有真如法性可以現觀,而說有真如可證,再依第八識之真如法性而說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這是說,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其實是依於對第八識真如法性的不同面向觀察而施設的,以此緣故,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不得外於真如法性而觀察、而施設、而說可證。本於此理,即說未證真如者,或說已證真如但心中未得決定而不能運轉者,其實是仍未實證本來自 性涅槃之凡夫菩薩。

    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顯示有四種特性而共同成就了這個涅槃,這四種特性即是本來性、自性性、清淨性、涅槃性,而這四種特性全部緣於第八識如來藏的真如法性而有。欲瞭解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與證真如間之關係,必須先對這二者有所理解。

    先略說真如法性如下:真如是真實與如如之合稱。三界法中只有一個本非三界法而在三界諸法中示現的第八識如來藏是真實存在,而且性如金剛、永不可壞,才是真實法;除此以外別無真實不壞法可得,故說如來藏之體性是真實。五陰世間及五陰生存時所必須之器世間,全都是由第八識如來藏各自生起或共同生起;意謂五陰世間是各自有情之如來藏入於母胎中攝取四大而得生起,山河大地等器世間則是由共業有情之如來藏共同生起,這些世間以及附隨之萬法中,並無一法是真實不壞之法;只有第八識如來藏是真正不可壞法,名為真實。又第八識能出生各個有情的五陰世間,一切已證真如之菩薩眾都能如此現前觀察並印證之,顯示第八識如來藏不是名言施設之法,故說如來藏有真實性。一切法都由第八識如來藏中出生,生起都依如來藏而運行,不曾也不能一剎那稍離如來藏的支援,自然無有一法可以反而毀壞如來藏阿賴耶識;是故一切實證如來藏之賢聖,遍尋一切法之後仍無一法可用以毀壞如來藏,故說如來藏真實不可壞,性如金剛而名之為金剛心。

    如如者,一切有情於三界世間生存之時,必有如來藏在其中暗暗運作不斷,有情方能生存於依各自業報而受生之世間;在有情生存期間有種種身口意行,於此三行運作之過程中,如來藏不曾中斷地運作著,但在八風吹襲之下,不論是處於稱譏毀譽生死榮辱之任何境界中,如來藏永遠都是本於如如不動之心性而繼續運轉不斷,是故說祂永遠不變異其如如性,即是如如。而此如如性,並非起心動念修行之後方始如此。舉凡起心動念努力修行以後方才如如不動者,皆是識陰中事,並非無始劫來本就如如者;是故修行之前並非如如,修行以後有時如如不動而仍然常常動心,不是恆時如如不動,即非真如法性中所說之如如。由於如來藏阿賴耶識自無始劫來即具有如是真實性與如如性,現在此世一生始終也都如是真實而如如,未來無量劫中亦將永遠如是真實而如如,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中恆常如如而真實存在,是故稱為真如。

    又,如來藏於三界一切法中運行順利,三界六道、四聖六凡法界中的一切境界,都不能遮止各各不同有情的如來藏在其中順利運作,故說如來藏具有無可比擬之真實性;而如來藏依諸有情各各不同之業力,出生各各不同有情之身心以後,祂在三界六道各各有情身心中運作時,絕無任何障難,皆能如實生現各各有情應有的境界相,故於三界一切法中運作之時始終是如如無礙,合此真實與如如之性即名真如。換 言之,真如法性是依如來藏之永遠真實與永遠如如二種特性而建立,是說真如之理體即是第八識如來藏。

    次、略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之意涵如下:第八識如來藏心體是法爾而有,本來自己已在,是自在法,不是由任何一法或任何諸法所生,因此稱為本來性。又,能生五陰世間、器世間及有情身心中之萬法者,即是萬法之本源,如是萬法本源之本住法既是能生者,即無可能被他法所生,故是本來性。

    第八識如來藏心體有各種自性,祂能出生萬法而不等於萬法,祂與萬法是不一不異之自性,祂是真實而如如之自性,祂有能受持一切業種之自性。祂有時時生起五陰十八界法種運作之自性,能使有情了知各自所住三界不同世間之境界相;若離如來藏,即無三界世間境界相可以領受。祂有執行因果律之自性,祂也圓滿蘊含足以使人成佛之自性……等。由於祂有各種自性,不是只有名言施設之法,故說祂是有自性之心體。而這些自性,不是本無今有,是本來就有這些無量自性,故說為本來自性。

    如來藏心體在三界中運行時,顯示祂的清淨性;當有情受生於欲界中,五陰貪著於欲界種種法時,如來藏對欲界種種染污法並無絲毫貪著,是本性清淨。當有情五陰開始修行,精進於佛法三乘菩提之道,因此對欲界法有所厭惡時,他的如來藏心卻依舊不動其心,仍然如如不動,不對貪染之法有所厭惡,所以是本性清淨。亦因如來藏如是清淨自性本非修行以後才轉變為如此,而是自無始劫以來本就如此,是故說 為本來清淨。

    如來藏心體從無始劫來本就無生,即使成佛了,以十力中的宿住隨念智力加以觀察,可以看見無始劫前之事,仍然無法看見自己的第八識是何時生起的;因為祂是法爾如是本來自己已在的實相心,本性無生。既然本性是無生的心,無生即無滅,名為不生不滅、不生不死;涅者不生,槃者不死,是故如來藏即是涅槃。譬如聲聞四果聖者,三界愛已經滅盡,不再有三界愛的心所法現行,死後不受後有,我生已盡,名為入無餘涅槃;入無餘涅槃後五蘊永盡,不餘一絲一毫,則是第八識獨存而無六根、六塵、六識的無境界之境界,仍然是其第八識獨存而不生不死之狀態,是故二乘涅槃實質上是依第八識而施設,《阿含經》中說為本際、實際。然而不迴心阿羅漢如是第八識之涅槃不生不死境界,是在他們斷盡我執入無餘涅槃之前本已存在,不待滅盡五蘊而入無餘涅槃時方才顯示,舉凡一切實證真如之不退菩薩們,在善知識提醒此一事實之後都能如是現觀。以此緣故,說菩薩證得如來藏時,即能現觀如來藏心體本來涅槃。

    如是,第八識如來藏具有本來性、自性性、清淨性、涅槃性,都是無始劫以前本就如是,不是修行以後方始如是,證明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之理體即是第八識如來藏。有智之菩薩證得如來藏時,若能如是現觀而得決定不疑,即是證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之賢位菩薩。但若繼續觀察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與真如之關係時,必然發現這個事實: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與真如,都是第八識如來藏所顯示出來的自性,本屬阿賴耶識的識性;但菩薩觀察到這二種識性時,卻顯示有其先後。這是說,菩薩證得第八識時,先觀察到如來藏的真實、如如法性,名為證真如;然後由這個真如法性的智慧,或在善知識的提示下,或由自己的真如智慧發起,進而觀察到如來藏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自性;若離於真如的實證與觀察,即無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觀察,即無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實證。真如法性的觀察所生智慧較為粗淺,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觀察所生智慧較為深妙,但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自性其實是緣於真如法性才能彰顯出來。由此可證,證真如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實證基礎,若無真如即無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之可言;若未證真如,即無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之實質可證。

    復次,悟後對一切境界中之第八識真如,應現觀皆是無盡、無滅、無斷、不可作證,方名學一切智智,《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 339〈巧便學品 第 55 之 3〉明載:

    佛言:「善現!如汝所說『若菩薩摩訶薩為色盡故學,是學一切智智不?為受、想、行、識盡故學,是學一切智智不?若菩薩摩訶薩為色離故學,是學一切智智不?為受、想、行、識離故學,是學一切智智不?若菩薩摩訶薩為色滅故學,是學一切智智不?為受、想、行、識滅故學,是學一切智智不?若菩薩摩訶薩為色無生故學,是學一切智智不?為受、想、行、識無生故學,是學一切智智不?若菩薩摩訶薩為色無滅故學,是學一切智智不?為受、想、行、識無滅故學,是學一切智智不?若菩薩摩訶薩為色本來寂靜故學,是學一切智智不?為受、想、行、識本來寂靜故學,是學一切智智不?若菩薩摩訶薩為色自性涅槃故學,是學一切智智不?為受、想、行、識自性涅槃故學,是學一切智智不』者,善現!於汝意云何?色真如,盡、滅、斷不?」善現答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佛言:「善現! 於汝意云何?受、想、行、識真如,盡、滅、斷不?」善現答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佛言:「善現! 若菩薩摩訶薩於真如,如是學,是學一切智智。善現當知!真如無盡、無滅、無斷、不可作證,若菩薩摩訶薩於真如如是學,是學一切智智。」2  

    這意思是說,凡是在五蘊的生、住、異、滅、得、斷、無生、無滅等方面修學,不曾涉及真如的聞熏、修學、實證者,只是在修學聲聞法解脫道,與佛菩提道的成佛之法無關。在聲聞解脫道的教理與行門上,若是正確修學而得實證,也只能證得解脫果而無法證得佛菩提。若是修學了錯誤的解脫道,便只能永遠當凡夫,不可能證得聲聞菩提,四向四果俱皆無分。成佛之道的實修,必須是在第八阿賴耶識所顯示的真如法性上面修證;證得真如以後,現觀真如的「無盡、無滅、無斷」,來反觀五蘊的生、住、異、滅、得、斷、無生、無滅;並且進而現觀真如是本來即已真實而如如,不可經由修行而造作出真如,不可經由修行證得境界而生起真如,故名「不可作證」。如是修、如是證、如是轉依真如離一切境界、離一切相的境界而住,名為無真如可造、可作、可得、可證,才是真正在修學一切智智的菩薩摩訶薩,方是真修佛菩提者。若非依真如而修、而證、而轉依、而究竟解脫者,都不是實相般若中說的「學一切智智」,即非正確的成佛之道。

    依現象界諸法的蘊處界修行,卻將蘊處界諸法全部或局部執為實有者,全都名為凡夫;若認定三界一切蘊處界為實無者,則名愚癡凡夫;以如是等人皆不知真如自性,不知非無非有之中道性故。《佛說開覺自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 1 云:

    復次,須菩提!若有人言:「彼色是無,受、想、行、識亦悉是無。」作此說者,我說彼是外中之外,愚夫異生邪見分位。

    復次,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佛所說:『色無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作是說者,彼於一切法,即無和合亦無樂欲,隨其言說作是知解;我說彼是外中之外,愚夫異生邪見分位。須菩提!若有人言:「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如佛所說:『皆無 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作是說者,彼於一切法即無和合亦無樂欲,隨其言說作是知解;我說彼是外中之外,愚夫異生邪見分位。3

    語譯如下:

   【復次,須菩提!如果有人說:「那色陰是無常斷滅後歸於空無,受、想、行、識也全部同樣歸於空無。」作出這種說法的人,我說他們是心外求法者中的外道,屬於愚癡凡夫而不離異生性,是住於邪見分位中的一類愚癡人。

     復次,須菩提!如果有人說:「猶如佛陀所說:『色陰沒有不壞的自性,死後斷滅空無時就是不生不滅,就是本來寂靜,就是自性涅槃而不再有生死了。』」作出這種說法的人,他們對於一切法,就沒有與諸法和合接觸的意願,也沒有與諸法同住的愛樂或欲望,便隨著他們自己的言說而作出這樣的了知與理解;我說他們是心外求法等一類人中的外道,屬於愚癡凡夫而不離異生性,住於邪見分位中的一類愚癡人(被台灣諸大山頭共推為佛法導師的釋印順正是此類人)。須菩提!如果有人說:「受、想、行、識也都如同色陰一樣,如 佛所說:『沒有常住不壞的自性,死後斷滅空無時就是不生不滅,就是本來寂靜,就是自性涅槃而不再有生死了。』」作出這種說法的人,他們就沒有與諸法和合接觸的意願,也沒有與諸法同住的愛樂或欲望,便隨著他們自己的言說而作出這樣的了知與理解;我說他們是心外求法等一類人中的外道,屬於愚癡凡夫而不離異生性,是住於邪見分位中的一類愚癡人(台灣佛教的釋印順正是此類人)。】

    換句話說,不可以說一切諸法緣起性空歸於斷滅時,稱說「滅相不滅就是真如、就是佛法的實修」。即使是實證二乘涅槃的慧解脫、俱解脫、三明六通大解脫的諸阿羅漢們,自知「所作已辦、梵行已立、不受後有」,死後滅盡蘊處界全部以後,也仍然不是斷滅空,必定是有常住法恆常不滅而非斷滅空,即是真如——第八識不生一切法而離六塵境界獨住的絕對寂靜、完全無我的境界。若是主張一切法空,滅盡蘊處界一切法以後說「滅相不滅就是真如」,就成為 世尊在上面這一段經文中的聖教所破斥的對象,落入斷滅空中而自己施設為如,安慰自己不是斷滅空。這是強辭狡辯之說,在他的心中深處還是會轉而執著意識,於是便把意識細分一分出來——例如細意識,主張這一分意識是常住的,於是就說直覺即是細意識,說這個細意識是常住不壞法。因此而無法遠離意識常住的思想,就從斷見外道回墮於常見外道邪見中。這種人,依 世尊的開示,佛說「是外中之外,愚夫異生邪見分位」,不但沒有絲毫成佛之道的正見,修證就更不必提了,其實是連聲聞解脫道初果人的正知正見都還不具備的愚癡人,雖身披僧衣住在佛門之中,仍然屬於「外中之外,愚夫異生邪見分位」的佛門外道。由此可知,凡是想要實證成佛之道的佛弟子四眾,每一個人都應該先如實理解真如及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之間的關係,也要先知道這二法都是依第八識如來藏心而施設、而建立,然後求證佛法時才能走在正路而不會誤入岔路,也才會有實證佛菩提的可能。

第三節 證大乘涅槃前的四加行  

    大乘法中不共二乘的涅槃有二種,一為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二為佛地始有之無住處涅槃。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是三賢位中的第七住不退位即有所證,直到妙覺位都是同證此一涅槃;入地時已證二乘的有餘、無餘涅槃而不取涅槃,迴心大乘依十無盡願發起受生願,故不取證聲聞法中的二種涅槃,故說始從第七住位直到妙覺位,都只證第一種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證得大乘第一種涅槃之前,必須有大乘見道前的加行,因為大乘涅槃與二乘涅槃的實證,雖在斷除我見、我執、我所執的內涵大約相同,但大乘涅槃的地後實證者,除了二乘涅槃之所證,另有般若相應之法,即是進入第七住位之前先證真如,則應該先作加行才能實證。《成唯識論》中有頌說:【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4 意思是說:「還沒有證得唯識真如法性的人,在修學增上慧學時,應該先在心中建立一個好像存在的東西,名為真如,假名為真實唯識之自性,然後求證之;但因求證之時仍未實證真如而不能現觀萬法唯識的實相境界,所以仍然未離開有所得的境界,以此緣故而說不是真的已經住在唯識性中。」這就是說,大乘見道的實證者,在見道前應該先作加行位的修行,先在心中建立真如心真實有的正見而修四種加行,方有可能隨後證得真如;故說大乘涅槃在實證前必須先作特定內涵之加行,否則縱使已從善知識處探聽而已知密意,仍然無法運轉大乘涅槃之功德,等同未證。

    此謂若無法運轉所知內涵,雖知實相般若之密意,仍非實證,即非已證轉者,即同未得大乘見道的凡夫一樣,本質無別。甚至往往因此生大我慢,演變到最後則是成就增上慢,死後墮落三惡道中。是故求證大乘涅槃前,除了必須具備的未到地定等條件外,在實證之前必須先有加行。大乘涅槃具足四種,函蓋了二乘涅槃,關於菩薩所證二乘涅槃內涵,其中仍有與二乘聖者共與不共之差別;但大乘涅槃中的本來自 性清淨涅槃及無住處涅槃,不共二乘聖者;前者唯諸佛與菩薩有,後者唯佛地始有。本節之中先說實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前,應該確實作到的四加行,屬於大乘真見道前的加行。後一節中說明相見道位應修的加行,再說明相見道位即將圓滿而欲入地前應作的加行,仍屬於相見道位的加行;該加行完成時,需配合其他條件方能入地,方屬大乘見道的通達位,此時初地入地心的功德已經實證而且能如實運轉,名為初地 入地心菩薩、證得初地真如。

    證真如是真見道位的菩薩境界,要由親證第八識如來藏而現觀祂的真實性與如如性,方能如實了知證真如之義。除此第八阿賴耶識心體之外,無別真如可證、可觀,如是見道方是真正之大乘見道,故名真見道;相對於其後心中剎那剎那都不生疑(無間等)之多劫繼續進修真如法相之各種別相而名為相見道,亦說如是首次證真如時為真見道。真見道是證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之唯一途徑,無別他途可證大乘涅槃;乃至未來成就佛地之無住處涅槃,亦是由此真見道位所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而得實證;而此因地所證涅槃則要藉真見道之證真如方能得之,但真如是第八識如來藏於一切法中運行時所顯示之真實性與如如性,是故真見道之內涵即是親證第八識如來藏而現觀其真如性,名為證真如,即是證得「一切法真如」

    於此真見道位之前,必須精修六度波羅蜜多,要把第六住位前所應修的六度修學圓滿,方能求證真如而得見道。在真見道位前,雖已圓滿六住位應修之六度波羅蜜多,求入真見道位前仍有四加行必須修持;如是四加行,乃以二乘四聖諦觀行所斷我見為基礎,接著應在大乘真見道前對二取皆屬如來藏空性之正理有所認知,並須心得決定,方可成為比量觀察能取、所取皆屬空性如來藏之菩薩,始能名為四加行已經修證完成的菩薩,即是雙觀「能取所取空」;其後方能求證第八識如來藏而證真如,如是證後方能不退轉、不偏空,所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之智慧與解脫功德方能運轉,名為真如之證轉者。若未修此四加行來確定能取心與所取境皆歸屬於空性心如來藏,或修此四加行而心中未得決定,或修此之時仍未具備深厚未到地定定力以致未能降伏性障者,縱使善知識慈悲助其證得真如,亦將無法運轉其真如智慧而成為乾慧,不具有真見道之實質,即是對真如法性及其智慧都無法運轉者,不能稱為證轉真如者,即不是大乘教中真實開悟之人。 (待續) 

1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 79,《大正藏》冊 10,頁 438,中 24-26。

2 《大正藏》冊 06,頁 740,上 21-中 13。

3 《大正藏》冊 08,頁 855,中 15-27。

4 《成唯識論》卷 9,《大正藏》冊 31,頁 49,上 23-24。

119.GIF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119期目次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