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行為制約再談末那與意識之奧妙(中)

         —余瑞文—

0.8   

第二章 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的制約行為

 

第一節  巴伐洛夫的古典制約論

 

對當代心理學稍有涉獵的人,都應該不會不認識這位俄國生理學家、心理學家、高級神經活動學說的創始人巴伐洛夫(Pavlov)。巴氏在與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Thorndike, Edward Lee 18741949同時研究動物習性的期間,發現了條件反射現象。巴伐洛夫在實驗室中發現,在餵食狗兒之前先讓其聽到鈴聲,然後食物伴隨鈴聲出現。由於狗兒發現聽到鈴聲之後就有食物出現,因此鈴聲和食物形成連結的概念(linked concepts),此後狗兒聽到鈴聲便會流口水,這種現象被稱之為「古典制約」;後來有關於制約心理學的理論,基本上均是脫胎於此。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參與軍方秘密作戰計劃的美國心理學家,新行為主義心理學派的主要代表人史金納Skinner, Burrhus Frederick 19041990,就是採用制約學習之「操作條件」作用的方法訓練鴿子,用以控制飛彈與魚雷,這是由「古典制約」所衍生出來的「操作制約」。

 

巴伐洛夫在「古典制約論」中,將來自於鈴聲的刺激稱為「條件刺激」,將來自於食物之刺激稱之為「無條件刺激」。巴伐洛夫認為「古典制約」主要是由中樞神經系統高級部分實現的,是由大腦皮質上暫時神經聯繫的接通。由後來大腦的造影研究中證實,這個區域正是掌管意識思惟的主要區域。)無條件刺激和條件刺激分別在大腦皮質上形成兩個興奮點其中無條件刺激所引發的興奮點比較強條件刺激的興奮點較弱。這兩個興奮點經過多次結合後兩興奮點實現暫時的功能接通使得條件刺激單獨作用所引發的興奮,可以引發無條件刺激的反應皮質區的相應反應,也就是大腦皮質上兩個興奮點神經聯繫的永久接通。當大腦皮質上的兩個興奮點接通以後,條件刺激就取得一條與無條件刺激溝通的捷徑。

 

第二節  制約行為形成的源頭──潛意識

 

由於當時的實驗工具過於簡單,有關腦部造影的電腦醫療器材尚未發展出來,所以巴氏的論述似乎有些太過簡化了。因為,巴氏認為:「在制約行為的形成過程裡,主要是由中樞神經系統高級部分實現的,是大腦皮質上神經聯繫的接通。」這是「結果論」,他似乎尚未找到制約行為形成的真正根源;與受制約後,同樣的制約行為,再度被啟動的源頭。因為,若不是這個包括視丘、下視丘、杏仁核amygdala、海馬回hippocampus的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提供重要的支援,若不是各式各樣的神經蛋白元與神經傳導物質的釋放,制約行為是不可能形成的,大腦皮質上的神經聯繫也不可能如此牢固的。邊緣系統是大腦的發電廠,負責產生食慾、動機、慾望、情緒和心情,並驅使我們所有的行為。這個區域正是潛意識末那運作的反應區,而大腦皮質則是意識運作的反應區(意根末那是遍在大腦五勝義根的集合體,它的運作非僅限於此,而意識之運作亦非只限於大腦皮質,這只是由神經科學的實驗現觀,偏顯其各自運作之重點。)我們的意識思想只不過是扮演調節者的角色,專替潛意識世界產生的需求做調節工作而已。當意識的思考與潛意識情緒發生衝突時,通常是主導情緒產生的潛意識會戰勝的。因為,有關情緒的習氣,無始以來就設定在我們的潛意識末那裡面。

 

由近代大腦掃瞄技術的發展與應用,透過腦波(EEG),或腦磁波(MEG),或正子斷層掃瞄PET,或核磁共振MRI,或近紅外光光譜儀(NIRS)之研究,從大腦活動的造影,神經科學家找出與刺激有關的相應部位,並觀察大腦訊息的傳遞過程中,證實很多與生存機制有關的指令,都是由邊緣系統函蓋的這幾個部分發出的;乃至於與生存有間接關係的心理防衛機制,諸如喜、怒、哀、樂之情緒反應等,都與邊緣系統息息相關,也就是與潛意識末那息息相關。神經科學家發現,邊緣系統和大腦皮質之間有解剖學上的聯繫,它與負責意識經驗的皮質有多種的聯繫,並默默的主導著行為的產生。一個新的行為的形成,必是由大腦皮質之意識區經過思惟確定後,再由主掌與認知、學習、記憶有關之邊緣系統決定儲存與否,這又牽涉到當前記憶、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之互動與形成(有關記憶之形成,限於篇幅無法詳述,他日有緣另行探討。)當長期記憶形成後,大腦皮質區相關之神經元便牢而緊密的相互鍵結,而受制約的習氣也就這樣的形成了,而且不容易改變,並反過來影響下一次行為的重現與意識思惟的方向。

 

不同的制約行為有其不同的制約強度與深度,這牽涉的層面相當廣,不是三言兩語可以道盡。而基本上,與生存機制有關的制約行為,大都比較深沈而牢固,也就是為了保護與生命生存有關的行為,比較容易再度形成新的制約行為。而其他制約行為的產生,大多是在這個前提之下輾轉而生。這是意識與潛意識末那交互運作的結果,這個運作形成一個迴圈,你很難分得出來是意識影響潛意識末那,或是潛意識末那影響意識。若從「種子起現行」來說,一切行為都是由潛意識末那所啟動,故當然是由潛意識末那影響意識的思惟運作。若從「現行熏種子」來說,意識行為的現行與思惟造作,反過來增強潛意識末那對此行為的執著,故由這個角度來看是意識影響潛意識末那。這種週而復始的制約行為,重複的再現與增強,也就是「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的具體表現。

 

意識與意根末那,這兩個難兄難弟真是形影不離;眾生之所以會輪迴流轉,它們兩個是最大的股東;再加上前五識這五個小股東,就在如來藏阿賴耶識這個公司裡開門做生意了,至於誰是最大的股東且掌控所有的經營權,請看下一節的說明。

 

第三節  影響制約行為的兩條訊息管道

 

在此,我們以恐懼的制約來說明。已經受制約的恐懼,是一種特別的記憶;它跟一般的記憶不同,不需要意識的提取;甚至再次傳進腦中時,也不需要意識的思惟與表達,與其相應的行為或動作就已經完成了。要瞭解這個機制,我們需要先瞭解,一個有危險性的訊息進入大腦的處理過程。這是由紐約大學神經科學家雷杜克斯LeDoux, Joseph所研究提出的──感官訊息溝通的兩種獨立的管道:

 

所有的訊息都從眼、耳、鼻、舌、身等感覺管道進來,都先進入視丘,在那裡分類後送到合適的處理站去處理。在情緒性刺激的情況下,如看見草中有一條蛇,這個訊息兵分兩路進入大腦,兩條路都通到杏仁核(amygdala),這是大腦的警報中心,是潛意識末那的主要轄區之一,也是製造情緒反應的地方,從這裡之後,路徑便分道揚鑣。

 

第一條路進入腦後方,眼俱意識所在的視覺皮質區,在此處理、分析過以後再往前方送。在視覺皮質時還只是訊息而已──一個長的、細的、會動的綠色東西,有花紋在牠的背上;到此為止,都屬於顯境名言範圍所攝。接下來辨識中心開始工作,決定這個東西是什麼,將牠掛上名牌,這時才是表義名言的生起;並且激發出這個名字背後所儲藏的知識,此時仍然回歸顯境名言,並且與記憶聯繫起來。因此,現在這個細長、背上有花紋的東西被掛上「蛇」的名字,原來儲藏在長期記憶中有關蛇的訊息被釋放出來:動物嗎?不同種類?危險?這些因素現在集合在一起變成一個訊息:「是蛇!在這裡,就是現在,救命啊!」這個訊息送到杏仁核,它就使身體開始行動了。

 

你可以看到這第一條通路很長,經過好幾個地方,在每個地方都停一下,這一條路是以意識的運作為主軸。在緊急的情況下,這條路實在太慢,所以還需要一個快速反應的系統,這便是以潛意識意根的運作為主軸的系統,也就是從視丘分出來的第二條路。視丘與杏仁核很靠近,有很厚的神經纖維束相連接,杏仁核又與下視丘緊密連接,這是控制身體採取戰鬥或逃命反應行動的地方,因此使訊息從眼睛傳入,到身體產生反應,在毫秒內完成。

 

這種恐懼的制約,深入了主宰杏仁核的潛意識意根中,它與動物的生存機制緊密的結合在一起,與其相關或類似的訊息,都將被「類化」在這個恐懼的概念底下,這是動物藉著顯境名言求生存的基本機制。即使它可能會作錯誤的判斷,也不願放棄一絲絲保護自身生命的機會。這些直接反應情境的制約行為,將會透過意識的思惟分析而再度修正它;如夜晚於野外見到草繩,誤以為蛇,意識的思惟未啟動之前,潛意識意根的制約反應行為已經先完成;待意識確認是誤判以後,恐懼的制約才能解除;不過你可能餘悸猶存,內心久久不能自已;因為你的正腎上腺素早已被啟動而遍滿全身了,想要讓其歸於沈寂,還得一段時間的沈澱。若是老眼昏花,或是意識也跟著誤判,那草繩就變真蛇了,這個恐懼將永遠跟著你,直到誤判的情境被解除;中國古時有名的「杯弓蛇影」的故事,就是這樣產生的,都與潛意識有關;而潛意識就是二乘法中說的意根,在大乘法中又名為末那識。

 

由雷杜克斯LeDoux, Joseph所提出的研究結果,我們看到一個行為的開始,意識的思惟永遠是在潛意識末那的後面產生的,它只是在調節潛意識末那的反應與需求,應意根末那之所需而提供更精細的資訊,供其下一步的行動做參考。而且,意識的思惟方向基本上脫離不了潛意識末那的影響,它會修正潛意識末那的方向,但是意根末那不一定會接受。由後來神經科學的思考方向以及發展來看,我們知道這一切制約行為的形成,似乎並不只是這麼的單純;縱然是一個簡單的行為動作的產生,都牽涉到整個大腦的通力合作。而大腦又是由許多部分組成的,每一部都有它自己特定的功能,而各部位並不是靜態的組合;每一個腦都是獨一無二的,不斷在改變,並對環境相當敏感。腦的各個模組會互相協助、互相作用,它們的功能並不是僵化、固定的;有時某部分會越俎代庖,接替另一部的工作;有時則因環境或基因的因素,完全失去功能。大腦活動受到電流和化學物質所控制,甚至受到可能會扭曲時間的量子效應所影響。整個大腦是因動態的系統而組合成一個整體,這個系統可以同時做一百萬件不同的事。而這些生化作用的運作,都不是如豆腐般的大腦能夠獨立運作的,也不是大腦自己在運作的,大腦其實是依賴這些生化作用才能運作的。這些都與如來藏阿賴耶識中七轉識種子的流注有著密切的關係,也與如來藏自身的六塵以外的知覺性有關;尤其潛意識末那更是居於主導性的地位,而意識的審思配合也是舉足輕重,但都得依靠如來藏的心行運作才能做得到。但是對於六塵中的許多事情做快速而直接的反應,都是由意根末那識在主導的。

 

關於這一點,教證中的「意為先導」如是說,理證上的現觀也如是,神經科學家的實驗結果也證明如是。這一切都在說明:一切粗細意識皆是「意(根)、法為緣生」。會提出意根末那乃意識所生之細意識之邪論的人,很顯然不但違教,而且悖理,更違反世人所認為客觀的科學實驗結果。這些人動不動就祭出學術研究的大旗,以古文獻為依據的考古學或訓詁學的角度,對經論聖典論長論短、論真論假。他們都自以為是的認定:透過有系統的針對古時不正確弘法者的資料整理,加以歸納、演繹後,所得出的結果就是符合科學,就是接近真相,就是最客觀的。然而什麼是客觀?集了許多人的主觀妄想,以形成共識,就是客觀?「眾口鑠金」就是客觀?依據有限而偏頗的歷史資料,而做出的邏輯推論就是客觀?以這些態度研究世間學問,都已經失之偏頗了!更何況講求實證的佛法,豈可如此輕率!以佛法來說,真正的客觀必須契證如來藏,轉依其清淨、無為體性,所發起的觀慧才是客觀。其實,真正的科學必須經得起事實的重複驗證,而不是只有資料的蒐集與推論。佛法的修證更是如是,需從自身五陰十八界的觀行去印證佛語,也驗證自身,並且能驗證一切有情,而不是如佛學研究者,由古時的斷簡殘篇中拼湊出大象的尾巴,就說這是科學的證據,就說它是大象。這還不打緊,有些人根本是拿著狐狸的尾巴,就說是大象的尾巴,簡直是龍蛇不分、是非不明。這都是不事修證,以佛學學術研究自娛所產生的邪思、謬見。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31期目次5

 

arrow
arrow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