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則 失念心所
何謂「失念」呢?所謂「失念」,又名「忘念」,即是對於所曾經歷的境界,心中不能清楚記持而不忘失。《成唯識論》卷六云:「云何失念?於諸所緣不能明記為性,能障正念,散亂所依為業﹔謂失念者,心散亂故。」 1 意思是說,對於一切所緣境界不能明白記憶,這就是失念的體性;能障礙正念的生起,為散亂心之所依託,這就是失念的業用﹔這意思是說,失念的人,心必散亂。
「失念」即是忘失正念,然而何謂「正念」呢?《雜阿含經》卷二十四〈第五誦道品 第一〉中說:「云何正念?若比丘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受、心、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是名比丘正念。」 2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三十七〈勝慧波羅蜜多品 第十一之五〉亦說:「云何正念?謂於是念安住正道,離諸諂曲輪迴過失,乃至見涅槃道於如是念亦當遠離,而於聖道無有迷亂,是名正念。」3 《大方等大集經》卷三十〈無盡意菩薩品 第十二之四〉中又說:「云何正念?若念不失、不動於法,正直不曲,見生死過,進向涅槃,繫心不忘、不失正道,是名正念。」 4
綜合以上經文之意旨,可以了知「正念」乃是對於諸佛菩薩及善知識所教授教誡之真實諦理,能明記不忘者,即稱之為「正念」。譬如對於身、受、心、法之四念處觀,能作正確之思惟與觀行,並且能調伏世間的貪欲與煩憂,而安住於正智之念者,即稱為正念。又如能安住於八正道中,離開各種諂曲所造成的輪迴苦果,趣向涅槃解脫之道,同時對於這個正念也能不產生執著,對諸聖法道深生信解而無有迷亂者,亦是正念。乃至對於聖教所示一切修行法要,能深心信解而不動搖並且憶持不忘,正直而不諂曲,能見生死種種過患而進向涅槃,於真實之法道能繫心不忘者,也稱為正念。而失念即是對於以上所述正念,由於煩惱所障,擾亂內心,導致心思散亂,向外馳求,因而忘失正念,此即稱之為失念。
修學三乘菩提者,若能於諸佛菩薩及善知識所教授之真實諦理,深心信解、憶持不忘,而且依教奉行,則功德無量;相反的,若於諸諦理失念、無法繫念於心,則失諸功德矣!茲舉述《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以為證明,經云:若不忘念者,諸煩惱賊則不能入,是故汝等常當攝念在心,若失念者則失諸功德。若念力堅強,雖入五欲賊中不為所害,譬如著鎧入陣則無所畏,是名不忘念。5
此段經文說明「忘念」和「不忘念」所產生的結果迥然不同。不忘失正念者,就能不為煩惱賊所侵擾;雖然處於五欲的境 界中,由於正念的力量堅強,就能不為五欲賊所害,就好像戰士披著盔甲入於軍陣之中因而無所畏懼,這就是「不忘念」的功德。而忘失正念者則無此功德,入於五欲之中必為五欲所縛,為煩惱賊所劫奪,常於三界六道之中輪轉不息。
然而,念心所的具足成就,唯是佛地境界;也就是說,唯有諸佛才無剎那失念之時,為什麼呢?且舉《大乘寶雲經》卷五〈安樂行品 第五〉以為證明,經云:如來恒在禪定不曾忘失,所以者何?佛無失念,諸根不動、內心無亂;何以故?一切煩惱、煩惱習氣畢竟盡故,恒在寂靜。善男子!有煩惱人內心迷亂不得禪定,如來不爾。夫如來者,無復煩惱、無復塵累,無漏無為、得一切法,自在遊於一切甚深三昧境界。6 意思是說,諸佛已經斷盡一切煩惱障的現行及煩惱習氣種子隨眠,所知障也已究竟斷盡無所遺餘,由於二障皆已究竟清淨,因此內心無亂、諸根不動、恆在寂靜,對於一切諸法永不忘失,能夠自在遊於一切甚深三昧境界之中。至於佛地以外的一切有情,從凡夫上至等覺菩薩,隨著個人修證的層次差別,會有不同程度的失念情況;如果想要念不忘失,最好的方法就是於法「親證」得勝解,對於所親證有決定性的印可之後就不會忘失;諸佛因為已經具足親證如來藏中所含藏的一切種子,所以對於諸法永無忘失之時。
第七則 散亂心所
何謂「散亂」呢?散亂是指對於五欲六塵境界,心馳散攀緣而不能安住,就叫作散亂。散亂會障礙正定,由於沒有正定的緣故,惡慧便依之而出生。《成唯識論》卷六云:
「云何散亂?於諸所緣,令心流蕩為性﹔能障正定,惡慧所依為業﹔謂散亂者,發惡慧故。」7
意思是說,對於一切所緣境界,令心流逸放蕩,這就是散亂的體性;能障礙正定的生起,為惡慧之所依託,這就是散亂的業用;這意思是說,心散亂的人,會由於不如理思惟而引發惡慧的緣故。
散亂既是如此擾亂行者之正定,那它究竟是如何出生的呢?《佛說大生義經》中說:
以其內心無厭足故即生喜貪,以貪緣故即生我見,我見生已有所取著,取著為緣心即散亂,由散亂故即起妄語論訟鬪諍、刀杖相治,由是因緣即便造作諸不善業;如此諸業皆由散亂而得生起,若無散亂諸業不生。8
經文意思是說,眾生由於內心對於諸法無有厭足,因而產生喜貪之心;由於貪愛的因緣而出生了我見,我見出生之後就產生取著;由於取著的因緣,心即散亂;由於心散亂的緣故,就引生妄語、論訟和鬪諍,乃至刀杖相向;由於這樣的因緣,就造作出種種不善的業行,因此說諸不善業都是由於散亂而引起,如果心不散亂的話,就不會有諸不善業的出生。由此可知,都是因為心散亂而缺乏正定,所以不能如理思惟因而生起惡慧,才會造諸不善之業,當然無量的苦果就在後面等著了!
《成唯識論》卷六又云:
掉舉、散亂,二用何別?彼令易解,此令易緣;雖一剎那解緣無易,而於相續有易義故。染污心時由掉亂力,常應念念易解易緣;或由念等力所制伏,如繫猿猴,有暫時住;故掉與亂,俱遍染心。9
「掉舉」和「散亂」,這兩者的作用有甚麼差別呢?論主回答說:「掉舉」能令心轉易所解,這是因為心中生起種種尋思 而不能安止;「散亂」則能令心轉易所緣境,這是因為心攀緣於各種六塵境界而不能得定;雖然在一剎那間的所解所緣看來都沒有轉易,但是在剎那相續中,卻有轉易的意義存在。在染污心現行時由於掉舉和散亂的力量,使得能解的心與所緣的境常常念念轉易;縱使由於念力定力等所制伏,染污心也只是猶如被繩子繫住的猿猴一般,暫時得以安住,卻不能永遠靜定;所以說,掉舉和散亂,都是遍染污心的。
《顯揚聖教論》卷十八〈攝勝決擇品 第十一之二〉說散亂有六種:心散亂有六種者:
一、作意心散亂,謂諸菩薩棄捨大乘相應作意,退習聲聞獨覺相應下劣作意。二、外心散亂,謂於外妙五欲中及憒閙相貌,尋思隨煩惱外境界中縱心流散。三、內心散亂,謂或由惛沈睡眠下劣,或由味著諸定,或由種種定中隨煩惱故,惱亂其心。四、相心散亂,謂依止外相作意思惟內境相貌。五、麁重心散亂,謂內作意為緣生起諸受,由麁重身故計我我所。六、自 性心散亂,謂五識身。10 也就是說,造成散亂的原因大略可分為六種:
第一種是「作意心散亂」:菩薩行者若棄捨大乘相應作意,退失於菩薩法而修習與聲聞獨覺法相應的下劣作意,於大乘法心不得決定,稱之為作意心散亂。
第二種是「外心散亂」:行者於正修習善法時,對於外在的勝妙五欲及憒鬧境界相,生起種種尋思並隨逐於煩惱,於外塵境生起種種虛妄分別,放縱自己使心流散,稱為外心散亂。
第三種是「內心散亂」:行者於正修習善法時,或者由於惛沈睡眠蓋而使心下劣,或者貪著各種定境,或者由於在種種定境中隨逐於煩惱的緣故,惱亂自心,名為內心散亂。
第四種是「相心散亂」:即是依止於顯現於外之法相而作意思惟內境相貌,於中生起種種分別、尋思,導致心攀緣馳散,此即是相心散亂。
第五種是「麁重心散亂」:以內作意為緣生起種種覺受,對於粗重的五陰身產生執著而誤計為我及我所,稱為麁重心散亂。
第六種是「自性心散亂」:由於不知五識身的自性而隨逐於五塵境,使得身心無法安住於靜定,名之為自性心散亂。
綜上所述,即知導致心散亂的原因很多,總括而言就是因為對於色、受、想、行、識的虛妄性無法如實思惟與觀行, 對於諸法產生不如理作意之貪求與執著,使得覺知心躁動擾亂、流逸放蕩,無法安止下來,所以說散亂能障正定;行者若能依止聖教,如理思惟觀行,令心安住於真實諦理,即能遠離不定、邪定;於諸聖諦心得決定,就能遠離散亂,使道業得以迅速成就。(待續)
1《大正藏》冊三十一,頁 34,中 22-24。
2《大正藏》冊二,頁 174,上 16-20。
3《大正藏》冊十一,頁 878,上 7-9。
4《大正藏》冊十三,頁 210,上 14-16。
5《大正藏》冊十二,頁 1111,下 22-25。
6《大正藏》冊十六,頁 271,下 5-11。
7《大正藏》冊三十一,頁 34,中 28-下 1。
8《大正藏》冊一,頁 844,下 18-23。
9《大正藏》冊三十一,頁 34,下 10-14。
10《大正藏》冊三十一,頁 568,中 4-13。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193期目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