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95)正覺總持咒略釋 -(連載四十九)---張正圜老師

          第八則 不正知心所

    何謂「不正知」呢?不正,即是偏斜、不端正;不正知就是對於所面對的境界不能正確認知而產生錯謬的見解。《成唯識論》卷六云:「云何不正知?於所觀境,謬解為性;能障正知,毀犯為業;謂不正知者,多所毀犯故。」 1 意思是說,對於所觀察的境界,產生錯誤的理解,這就是不正知的體性;能障礙正知的生起,容易毀法犯戒,這就是不正知的業用;這意思是說,不正知的人,經常會毀壞正法、違犯戒律的緣故。

   《成唯識論集解》卷六云:

    云何不正知?於所觀境(至)論復說此徧染心故。謬解者,如指鹿為馬、喚龜作鱉、認賊為子故。唯其謬解,以是為非、以非為是,於是毀禁犯戒,無不為己。如云:「酒肉不礙菩提路,婬房酒肆尋彌勒」等。2

    此段論文意思是說,不正知是遍於一切染污心的。而所謂「謬解」的意思,譬如:指著鹿說是馬、把龜叫作鱉、把盜賊認作兒子,如是等顛倒是非者均屬之。也就是說,由於對事物產生錯謬的理解,把對的當作是錯的、把錯的當成是對的,因而毀犯戒律、為非作歹,造作種種身口意的惡業,無非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像這樣的人卻常誇口:「喝酒吃肉不會妨礙菩提之路,在妓院酒家可以找到彌勒」!這正是喇嘛教的寫照,為了滿足自己的貪欲與私利,誑稱雙身法等惡行是在修道,甚至將之視為清淨梵行,欲以之即身成佛,真是自欺欺人!凡此皆是由於不能正確了知佛法的真實義理,因而導致的嚴重過失。一個不正知的人,由於自己的知見錯謬,譬如不信有三世因果、不信佛法僧三寶、不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等,由於種種錯誤的見解所障,就無 法生起正知的智慧,當然也就無法正確瞭解佛法正理,身口 意諸行即不能端正而住,何況能有親證三乘菩提的因緣?在許多論典中則常提到,有情入胎的情況有正知與不正知的差別,如《瑜伽師地論》卷二:「云何四種入胎?一、正知而入,不正知住、出;二、正知入、住,不正知而出;三、俱能正知;四、俱不正知。初謂輪王,二謂獨覺,三謂菩薩, 四謂所餘有情。」3 此段論文中說,有情入胎的情況可分為四種:第一種,正知入胎,但不正知住胎與出胎;這是指轉輪聖王(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鐵輪王)。第二種,正知入胎與住胎,但不正知出胎;這是指獨覺(辟支佛),或者最後身菩薩下生成佛,這是為了示現給眾生看,讓眾生相信只要精進修行最後也可以成佛,藉以鼓勵眾生發菩提心。第三種,正知入胎、住胎、出胎;這是指八地以上菩薩,唯除最後身菩薩下生成佛。第四種,不正知入胎、住胎、出胎;這就是指以上三類以外的其他一切有情。

    又《雜阿含經》卷十四云:

    斷三法故,堪能離老、病、死;云何三?謂貪、恚、癡,此三法斷已,堪能離老、病、死。復三法斷故,堪能離貪、恚、癡;云何三?謂身見、戒取、疑,此三法斷故,堪能離貪、恚、癡。復三法斷故,堪能離身見、戒取、疑;云何為三?謂不正思惟、習近邪道、起懈怠心,此三法斷故,堪能離身見、戒取、疑。復三法斷故,堪能離不正思惟、習近邪道及懈怠心;云何為三?謂失念心、不正知、亂心,此三法斷故,堪能離不正思惟、習近邪道及心懈怠。復三法斷故,堪能離失念心、不正知、亂心;何等為三?謂掉、不律儀、犯戒,此三法斷故,堪能離失念心、不正知、亂心。復有三法斷故,堪能離掉、不律儀、犯戒;云何三?謂不信、難教、嬾墮,此三法斷故,堪能離掉、不律儀、犯戒。復有三法斷故,堪能離不信、難教、嬾墮;云何為三?謂不欲見聖、不 樂聞法、好求人短,此三法斷故,堪能離不信、難教、 嬾墮。復三法斷故,堪能離不欲見聖、不欲聞法、好求人短;云何為三?謂不恭敬、戾語、習惡知識,此三法斷故,離不欲見聖、不欲聞法、好求人短。復有三法斷故,堪能離不恭敬、戾語、習惡知識;云何三?謂無慚、無愧、放逸。4

    這段經文中,佛陀告訴我們修學佛法是有次第的:如果我們想要解脫於老、病、死,就要斷除貪欲、瞋恚、愚癡這三毒;如果要離開貪等三毒,則要先斷除身見、戒禁取見、疑見等三縛結;要斷除三縛結之前,則要先斷除不正思惟、習近邪道、起懈怠心;要斷除不正思惟、習近邪道、起懈怠心,則必須先斷除失念心、不正知、散亂心;要斷除失念、不正知及散亂心,則要先斷除掉悔、不律儀、犯戒;要斷除掉悔、不律儀、犯戒之前,應該先斷除不信、難教、懶惰;要斷除不信、難教、懶惰,則必須先斷除不欲見聖、不欲聞法、好求人短的過失;要斷除不欲見聖、不欲聞法、好求人短的過失,則必須先斷除不恭敬、戾語、習惡知識的惡行;要斷除不恭敬、戾語、習惡知識的惡行,則要先對治無慚、無愧、放逸的隨煩惱。換言之,要先斷除無慚、無愧、放逸,而後才能斷除不恭敬、戾語、習惡知識,然後才能斷除不欲見聖、不欲聞法、好求人短等惡行,而後才有能力斷除不信、難教、懶惰等性障,而後才堪能離於掉悔、不律儀、犯戒,接著才有能力斷除失念、不正知及散亂心,然後才能對治不正思惟、習近邪道、起懈怠心;要發起正思惟、習近於正道及長養精進心之後,才有能力斷除身見、戒禁取見、疑見等三縛結;斷除三縛結之後,才能逐漸斷除貪欲、瞋恚、愚癡這三毒,才能解脫於老病死等諸苦。

    在佛法的修學過程中,除非宿世以來善根深厚、福德廣大,否則很難值遇真善知識,而且縱使值遇真善知識,要有因緣能隨學正確的佛法知見也非常不容易。一般人由於佛法知見錯謬,所以很難實證三乘菩提,譬如無常計常、無樂計樂、無我計我、不淨計淨等,此即是凡夫的四倒;乃至已經進入佛門中修學之人,也有因為性障深重而不能正確信解善知識的教導者,甚至由於邪見而毀犯戒律,譬如寶蓮香比丘尼,妄言「婬非殺非偷,無有業報」,因而下墮無間地獄;或如善星比丘妄說「無佛無法,無有涅槃」,生身陷入阿鼻地獄等。乃至如應成派中觀六識論者,堅持有情眾生只有六個識,否定第七識意根和第八識如來藏的存在,不僅因邪見而無法斷除我見,而且還成就誹謗三寶及誤導眾生的重罪;又如錯認離念靈知心為真實心、以見聞覺知性為佛性…… 等,這些都是由於不正知所導致。由此可知,正知見是極不容易建立的。正知見的建立,須追隨實證三乘菩提之真善知識熏習修學方得;而真善知識之值遇,則和行者今生乃至過去無量生中,是否曾和善知識結下深厚之善緣有關,否則即使相逢,仍是對面不相識啊!因此,奉勸一切修行人,千萬不要輕易毀謗真善知識,以免在未來世中值遇真善知識時無 法信受,而枉費相逢一場,自障道業。(待續)

1《大正藏》冊三十一,頁 34,下 14-16。

2《卍續藏經》冊八十一,頁 492,中 6-9。

3《瑜伽師地論》卷二〈本地分中意地 第二之二〉,《大正藏》冊三十, 頁 289,上 27-中 1。 

4《大正藏》冊二,頁 96,上 22-中 15。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195期目次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身外之物 的頭像
    身外之物

    身外之物的部落格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