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10)般若中觀(連載十二)---游正光老師

    又菩薩發菩提心,如果沒有多生多劫供養諸佛、為正法付出等所累積的福德,以及靠佛菩薩威神之力加持,是不可能萌芽茁壯的。為什麼?因為修學佛法要有福德來莊嚴才能成就,如果自己沒有供養諸佛、為正法付出等所累積的福德, 佛無法加持彼人來修學正法,乃至邁向佛所說的三乘菩提。所以菩薩發菩提心後,要經歷多生多劫供養諸佛、為正法付出,佛才會加持此人遇到真善知識,讓他不論是在解脫道,或者是在佛菩提道,都有所助益以及增上。譬如有眾生墮在畜生道,佛菩薩會觀察眾生因緣,如果有因緣,會讓眾生早日脫離三惡道,乃至能夠幫助眾生,未來可以證得二乘菩提的辟支佛果,這裡有二個例子可以輔助說明。 

    第一個例子,是有情墮入地獄道,佛菩薩會觀察有情以往是否有種下善根。如果以前有種下善根,佛菩薩會藉此善根因緣,讓眾生有機會可以脫離地獄苦。在過去無量劫以前,有一個人叫作乾達多,平常作惡多端。有一天,他路過一個地方,發現腳下有一個東西,原來是一隻蜘蛛,他生起了一念慈悲心,沒有將牠踩死。由於乾達多平常作惡多端,死後墮入地獄受苦。這時,佛菩薩觀察乾達多生前因為一念慈心,沒有將蜘蛛踩死,所以變化出一根蜘蛛絲,出現在乾達多頭上。乾達多發現頭上有蜘蛛絲,猶如久旱逢甘霖一樣,非常高興,趕緊跳上這根蜘蛛絲,努力往上爬,想要脫離地獄苦。爬了一陣子以後,低頭一看,發現有很多地獄眾生也循著這根蜘蛛絲一起爬上來。乾達多一想:「這麼細小的蜘蛛絲怎麼可能負荷這麼多人的重量萬一蜘蛛絲斷了,我豈不是再一次回到地獄受苦?」由於乾達多不願意讓眾多有情一起脫離地獄,所以將尾隨於後的有情踢下去。由於乾達多生起這樣的歹念,所以整根蜘蛛絲斷了,乾達多與其他地獄眾生又掉回到地獄受苦了。這個例子告訴大眾:佛菩薩會觀察因緣,觀察眾生過去無量世以前有沒有種善根?如果有種善根,佛菩薩就會想盡辦法讓眾生脫離困境。如果不是乾達多生起了歹念而下墮,乾達多早就脫離地獄之苦了。

    第二個例子,如《眾經撰雜譬喻》卷 2 中的開示:在佛世,舍衛國中有一人蟒出生,並殺害了七萬二千個人犯。後來人蟒年老得病,將要命終,佛憐愍人蟒所犯殺人重罪,未來要下墮惡道無有出期,所以叫舍利弗去度人蟒。舍利弗用神足通到人蟒處,人蟒看了,三次放毒氣,欲毒害舍利弗,都沒有辦法將舍利弗毒死。後來人蟒知道來者是舍利弗尊者,生起了一念慈心,七次上下反觀舍利弗。不久,人蟒死後便上生天上。摩竭王為此事到 佛的精舍,向 佛稟白:「人蟒所犯的罪極重,不知已往生何處?」佛說:「今已生第一天上。」摩竭王聞 佛所說,覺得很奇怪,再一次向 佛稟白:「殺人的罪很重,理應下墮惡道受苦,為什麼人蟒死後反而上生天上?」佛開示:「人蟒見舍利弗生起一念慈心,七次上下反觀舍利弗,因為隨念清淨 1 的緣故,有很大的功德,所以死後生第一天。在第一天福盡以後,生第二天上,到第七次以後,下生人間,證辟支佛果而般涅槃。」摩竭王白 佛言:「人蟒殺了七萬二千人的生命,難道不需要償還嗎?」佛開示:「當人蟒未來下生人間證得辟支佛果時,其身猶如紫磨金色,非常光耀。有一天,辟支佛在路旁樹下打坐,當時有七萬多名大軍路過,看見辟支佛,以為是一座黃金打造的人像,所以上前一一用刀割取黃金。待士兵一一取得以後,才發現是人肉,並不是金子,便將人肉丟棄於一旁,揚長而去,辟支佛也因此而般涅槃。人蟒今世所造的重罪,到那個時候,還是要償還的。」從上面二個例子告訴大眾二件事:第一件事,縱使眾生在畜生道所犯的罪業很重,佛菩薩還是會觀察眾生的因緣,暗中護念眾生、幫助眾生,使得眾生能夠脫離三惡道,乃至未來可以證得辟支佛果。第二件事,因果真的絲毫不爽,往昔所造的業,未來因緣成熟時,仍然要受報,不是不受報,所以學佛人平常要很小心及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以免妄自造業而不知,於後受異熟果報時再怨天尤人。

    又譬如能夠接觸佛法而受三歸依時,有三十六位護法神在身邊保護;受五戒時,有二十五位護法神暗中在護持。這些護法神暗中護持佛弟子免除很多外在的干擾,而這些外在的干擾,有很多是自己不知道的,不是嗎?又譬如有機會聽法師說法而掉下一滴眼淚者,都是佛菩薩在暗中護念及加持,如《大乘方廣總持經》卷 1 中開示:

    善男子!佛滅度後,若有法師善隨樂欲為人說法,能令菩薩學大乘者,及諸大眾有發一毛歡喜之心,乃至暫下一渧淚者,當知皆是佛之神力。2

    經中開示:佛滅度後,如果有人聽了法師開示,想要修學大乘法,以及與會大眾對大乘法能夠發起一絲絲的歡喜心,乃至因為歡喜感動而突然就滴下一滴眼淚者,都是佛的威神之力加持,使得眾生與大乘法結下法緣,乃至未來能夠發菩提心,而邁向佛所說的成佛之道。由此可知:諸佛菩薩都是慈悲為懷,都是為眾生設想,想盡辦法與眾生多結緣,讓眾生未來於佛法上有所成就。

    既然初學者尚且蒙佛神力加持,久學菩薩能夠明心見性,當然更是蒙佛加持才能明心乃至見性的,如《大乘方廣總持經》卷 1 中開示:【是故,善男子!菩薩未來於五濁世中得陀羅尼三昧者,一切皆是佛之威力。】3

    經中已開示:菩薩能夠獲得陀羅尼三昧 4 者,都是佛的威神之力加持而明心見性,亦即眾生在參禪時,佛菩薩當然會觀察眾生的因緣是否具足,如果具足了,佛菩薩只要給你這麼一念相應,你就獲得陀羅尼三昧而明心見性,親見本來面目了。這告訴大眾:你能夠明心見性,都是佛菩薩護念而成就的,並不是自己很厲害,也不是自己很有能力能夠自己明心見性,都是靠佛菩薩幫忙,才能明心見性,所以有什麼好值得驕傲及炫耀的?如果不知這樣的道理,於明心見性後起了憍慢心及炫耀心,那不是愚癡人嗎?那不是忘恩負義的人嗎?

    這裡有一個是後學親自由佛菩薩護念加持的真實例子,提出來與大家分享。在 2003 年之年初,同修會發生第三次法難,造成整個同修會人心惶惶。在台中,有幾位禪淨班的親教師離開同修會。當時秉持 平實導師意旨,由台北趕赴台中擔任二個禪淨班的親教師。其中一班開課不到半年,另外一班共修已快滿二年,只剩下半年時間就要報名參加禪三。後學為了完成 平實導師所賦予的使命,與共修快二年的班級義工菩薩討論,想知道先前的親教師教到哪裡。知道以後,便籌劃該如何講課,以便接續後來的進度,不想讓同修們中斷吸收正知見的機會。可是到了上課前的拜佛時間,發現同修們拜佛功夫很差,完全沒有共修二年應有的動中定功夫,著實讓後學很訝異,可是上課時間已經到了,便想按照以前規劃的方法進行。於一開始上課後,雖然所講的課程內容不變,可是卻不用後學原本計畫授課方式,而是另外用一種方式,完全是後學沒想過的方法上課,一直到上課結束為止。下課後,搭車到台中火車站,就在往台中火車站方向一直想著:「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完全沒有按照自己規劃方式來進行呢?反而用另外一種方式來上課呢?」一直百思不解,想著為什麼會這樣呢?快要走進台中火車站時,突然生起一念:「是佛菩薩的威神之力,透過後學來攝受台中班的同修啊!」就這麼一念,讓後學恍然大悟,感動得哭了起來。回想整個過程,一者、當時同修會發生第三次法難,加上有一些人不再擔任親教師,鬧得同修會人心惶惶的。二者、當時 台中班的親教師沒有很用心教導同修,上課經常扯一些與法義無關的內容,使得同修們的正知見不容易建立起來,再加上當時的親教師沒有要求同修們憶佛拜佛的功夫,導致同修們拜佛功夫很差,乃至有同修們冷眼旁觀,如果下一位親教師還是跟以前一樣,他就會離開同修會。結果就因為佛菩薩的威神之力加持,透過後學的教導及說明,讓台中班的同修們心安定下來,不再徬徨。從上面這個例子的說明可以了知: 佛菩薩暗中都在護念著我們,哪裡會不護念?如果說佛菩薩不護念我們,那才是違心之語呢!

    未明心的菩薩、已明心見性的菩薩尚且蒙佛加持護念,中如戒定直往初地滿心菩薩蒙佛加持入大乘照明三昧5、戒慧直往菩薩於三地快滿心時修四禪八定,於三地滿心後,依序轉入四地、五地、六地、七地繼續修行,七地滿心菩薩蒙 佛加持引發如來妙智三昧 6 ,乃至十地菩薩要成就大法智雲,也要蒙諸佛眉間白毫放光加持,遙灌十地菩薩頂,成十地滿心的法雲地菩薩 7 。當十地菩薩快滿心時,大寶蓮華王宮殿自然現前。十地菩薩進入大寶蓮華王宮殿時,菩薩放光照耀十方一切世界普皆震動,其光明從十方諸佛腳下進入。這時,十方諸佛知道有一位十地菩薩即將滿心;因此,十方諸佛不僅眉間放光,遙為十地菩薩灌頂,使得十地菩薩大法智雲現前,成為十地滿心菩薩,亦名受職菩薩,而且十方諸佛還發動九地以下的菩薩皆來圍遶十地菩薩,設大供養,並於瞻仰此菩薩時,蒙佛放光加持而各個獲得百萬諸三摩地。這告訴大眾二個重點:第一個重點,十地快滿心的菩薩還是需要諸佛的加持,才能成為十地滿心的菩薩。第二個重點,當十地快滿心的菩薩放光照耀十方世界時,如果你是十地以下有神通的菩薩,一定要參與此盛會,因為你也能獲得十方諸佛餘光加持,使你獲得很多的三摩地,讓你的修行很快增上;而這些三摩地,並不是靠你自己努力修行就能成就,還得要靠佛的護念及威神之力加持才能成就。 

     又等覺菩薩於百劫修相好時,有時也需要佛的加持,才能提早成就正等正覺,如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卷 4 中開示: 

    問曰:「菩薩幾時能種三十二相?」

    答曰:「極遲百劫,極疾九十一劫,釋迦牟尼菩薩九十一大劫行辦三十二相,如經中言:過去久遠有佛名 弗沙,時有二菩薩:一名釋迦牟尼,一名彌勒。弗沙佛欲觀釋迦牟尼菩薩心純淑未?即觀見之,知其心未純淑,而諸弟子心皆純淑。又彌勒菩薩心已純淑,而弟子未純淑。是時,弗沙佛如是思惟:『一人之心易可速化,眾人之心難可疾治。』如是思惟竟, 弗沙佛欲使釋迦牟尼菩薩疾得成佛,上雪山上,於寶窟中入火定。是時釋迦牟尼菩薩作外道仙人,上山採藥。見 弗沙佛坐寶窟中,入火定,放光明。見已,心歡喜信敬,翹一腳立,叉手向佛,一心而觀,目未曾眴,七日七夜,以一偈讚佛:『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 亦無比,世界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七日七夜諦觀世尊,目未曾眴,超越九劫,於九十一劫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8

    有人問:「等覺菩薩要經過多久才能成就三十二大人相?」

    論主答:「最慢要經過一百個大劫,最快要經過九十一個大劫,譬如釋迦牟尼菩薩經過九十一個大劫專修福德而成就三十二大人相。在過去久遠劫以前,有佛名弗沙佛,當時有二位等覺菩薩,一名釋迦牟尼菩薩,一名彌勒菩薩。 弗沙佛觀察二位菩薩心性是否已經純淑? 弗沙佛觀察 釋迦牟尼菩薩,知道 釋迦牟尼菩薩心性尚未純淑,而諸弟子心性皆已純淑,這是因為釋迦牟尼菩薩多饒益眾生而少為自身故。接著再觀察彌勒菩薩,知道彌勒菩薩心性雖然已經純淑,但是弟子的心性尚未純淑,因彌勒菩薩為己身比為弟子多故。這時候,弗沙佛思惟著:『自己一個人心性純淑,比較容易達成,其他眾人的心性,想要迅速純淑那可就難了。』如是思惟後,弗沙佛欲使釋迦牟尼菩薩很快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所以上雪山,在寶窟中入火定。當時釋迦牟尼菩薩作外道仙人,到山上採藥,看見 弗沙佛入火定中,放大光明。見已,心裡非常歡喜信仰恭敬,所以翹起一腳站立,叉手向佛,心無旁騖觀察 弗沙佛,如是七天七夜,眼睛未曾動轉過,並且作了一首大眾耳熟能詳的偈來讚佛,那就是:『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界 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因此釋迦牟尼菩薩超越了九個大劫,在百劫中的第九十一大劫,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論中已經很清楚開示:一者、就算是等覺菩薩,有時還是需要諸佛護念及加持,才能迅速轉入妙覺位中,而縮短菩薩成佛之道時程。二者、釋迦菩薩多為眾生故,所以得蒙 弗沙佛護念及加持,使得 釋迦菩薩在最後百劫僅經歷九十一大劫即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所以行菩薩道時,要多為眾生設想,少為自己著想,未來成佛的速度才會比較快。 

    綜合上面結果可知:眾生始從三惡道受苦,與佛法結下法緣,中於菩薩能夠接觸佛法、受三歸五戒、明心見性成為七住位不退菩薩,以及未來成為地上菩薩,乃至最後成為十地法王子、等覺菩薩縮短百劫修相好的時程,都是要靠佛的護念及威神之力加持才能成就,不是靠自己的聰明伶俐、不是靠自己的力量能夠成就的,所以佛弟子們應該時時刻刻對 佛要感恩戴德,因為自己的一切,乃至求證三乘菩提,都需要佛菩薩幫忙才能成就,怎可忘恩負義呢?世間人尚且尊師重道,更何況是世出世間法的尊師重道;如果不尊師重道而忘恩負義,那已經失去當人的資格,與禽獸無異!

    又菩薩發菩提心,於十信位圓滿後,轉入十住位開始行六度波羅蜜多,那是外門修六度萬行,也就是在外門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還不是在內門修六度萬行。唯有菩薩明心後,才能在內門修六度萬行,因為菩薩親證生命實相,並轉依所悟的生命實相來修內門六度萬行。譬如布施:菩薩轉依真心的實際理地來看,既沒有所謂的五蘊十八界,也沒有能布施者、所布施者以及所布施的東西,真實觀照三輪體空而無所障礙;不像未悟的菩薩,以意識思惟來想像三輪體空的內涵,無法與真正的三輪體空相應。譬如持戒:眾生乃是依自他有情的五蘊身而言有戒可持,如果轉依真心來觀待時,根本沒有戒可持,因為真心不持戒,菩薩轉依無漏道以道共戒持身,自然而然不會犯戒。譬如忍辱:菩薩有無生忍 9 ,透過無生忍來觀待,根本沒有忍辱這件事,卻不妨礙事相上有忍辱現象存在,自然而然就會忍辱,不需要將意識壓抑而行忍辱。譬如精進:知道明心只是獲得般若智慧而已,還有眼見佛性的如幻觀,乃至後續的陽焰觀、如夢觀等現觀的別相智,需要自己很精進去親證,以完成第一大阿僧祇劫所應完成的智慧與福德,以及在第二、第三大阿僧祇劫,精進的次第完成菩薩道種智,最後得以圓成一切種智而成究竟佛。譬如禪定:菩薩證悟後透過止觀,來看待八個識在禪定等引、等至、等持種種運為,因此禪定容易成就。然而戒慧直往菩薩如果想要修禪定,應該依照 佛在《華嚴經》中的開示,在三地快滿心才修,這時不僅有福德、無生法忍智慧來莊嚴,而且能夠事半功倍,可以很快地證得四禪八定。譬如般若:菩薩證悟明心自然發起總相智,依此才能進修別相智、道種智,乃至一切種智而無障礙。所以說,菩薩修學的方法是發菩提心、行六度波羅蜜多,乃至地上菩薩行十度波羅蜜多,這與二乘人行四聖諦、四念處觀、八正道、十因緣、十二因緣的方法,真的有很大的差異。

    最後作個結論:三乘菩提修法真的大不相同,聲聞人修四聖諦、四念處觀、八正道等法,觀察蘊處界虛妄而能夠斷結、證果,最後滅盡自己的蘊處界入無餘涅槃。緣覺人修十因緣、十二因緣,也如同聲聞人一樣,都是觀察蘊處界虛妄而斷結、證果,最後也如同聲聞人一樣入無餘涅槃。菩薩則是發菩提心,行六度波羅蜜多,明心見性乃至行十度波羅蜜多、百劫專修福德等,如是經歷三大無量數劫後,最後成為無上正等正覺,永不入涅槃,利樂有情無有窮盡。 

      第十一點:三乘持戒有差異,亦即聲聞比丘持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持五百戒,菩薩持十重、四十八輕戒。佛弟子大都知道,聲聞比丘受持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受持五百戒;這些戒在 佛陀剛開始弘法時並沒有制戒,是後來聲聞僧團比丘、比丘尼越來越多,龍蛇混雜,有人開始造作損害僧團的不良行為,因此佛才為聲聞人制戒,並要求僧團全體遵守,所以才有後來的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的戒律規範。也就是說,諸佛在世時因事制戒,外於菩薩正解脫戒所施設的聲聞別解脫戒,使得聲聞僧團得以和合共事,以求三界解脫。菩薩則受持菩薩戒,依《梵網經》的規範有所謂十 重、四十八輕戒,總合歸納為三聚淨戒:攝律儀戒、攝善法 戒、饒益有情戒 10,這是千佛大戒 11,乃是菩薩欲成就佛道所必須受持的正解脫戒,而且是一受永受、盡未來際受;如果不受持菩薩戒則無法成就佛道,所以 佛在《梵網經》中說菩薩戒是【諸佛之本源,行菩薩道之根本,是大眾諸佛子之根本】12,正是此謂也。

    由於三乘所修、所證不同,戒律當然也會有所不同,分析如下:

    一者、二乘比丘、比丘尼戒是一生受,菩薩是盡未來際受。二乘所受的戒僅有一生,捨壽後,聲聞戒體就消失不見了;如果未捨壽前,曾經毀謗三寶、大妄語、否定佛所說的第八識,說一切法空才是真實佛法,或者與人行淫等等違犯重戒者,其戒體早已失去,已經不是出家人,僅僅具有出家人的表相而已。菩薩則不然,一旦受菩薩戒,其戒體生生世世都存在,也就是盡未來際受,唯退轉於大乘法、謗菩薩藏、犯七逆、犯重戒不懺悔等,雖失菩薩戒體,懺悔已可重受戒。

    二者、二乘人受戒時有很多限制,譬如無根(無男女性特徵)、二根(白天看她是女人,晚上變成男人,或者白天看他是男人,晚上變成女人等)、黃門(男女性器官難辨或喪失功能者,如宦官等)、奴婢、鬼神(天龍八部等)、犯七遮罪(出佛身血、殺父、殺母、殺和尚、殺阿闍黎、破羯磨轉法輪僧、殺聖人)等不得受戒;菩薩則沒 有什麼限制,凡是有情只要懂人語者都可以受戒,唯除犯七 遮罪的人,不得受戒,如《梵網經》卷 2 開示:

    佛言:「佛子與人受戒時,不得揀擇一切國王、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婬男、婬 女、十八梵天、六欲天子、無根、二根、黃門、奴婢,一切鬼神,盡得受戒。應教身所著袈裟,皆使壞色,與道相應;皆染使青黃赤黑紫色一切染衣乃至臥具,盡以壞色;身所著衣,一切染色。若一切國土中,國人所著衣服,比丘皆應與其俗服有異。若欲受戒時應問言:『現身不作七逆罪耶?』菩薩法師不得與七逆人現身受戒。七逆者:出佛身血、殺父、殺母、殺和尚、殺阿闍黎、破羯磨轉法輪僧、殺聖人。若具七逆,即現身不得戒,餘一切人盡得受戒。」13

    佛開示:傳授菩薩戒時,一切人,包括國王、王子、大臣、百官、佛門四眾、淫男(牛郎等)、淫女(妓女、公關女郎等)、色界十八天之天人、欲界六天之天人、無根、二根、黃門、奴婢、鬼神,都可以受菩薩戒。然而二乘聲聞戒對上述所說這些人有很多限制,不如菩薩戒那麼開放。為什麼聲聞戒會有很多限制,而菩薩戒很少限制?主要的原因是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成佛之性,未來有因緣可以成就佛道,而且 佛在《菩薩瓔珞本業經》卷 2 中也開示:【其受戒者,入諸佛界菩薩數中,超過三劫生死之苦。】14 受菩薩戒可以讓菩薩免除三劫生死苦,可以讓菩薩迅速成就佛道,所以受菩薩戒不需要有很多限制;而聲聞戒僅以一期生死的五蘊身作為受戒與持戒不犯的標的,得以在最快的一世中得解脫,可以作為眾生培植福德的對象,所以就要有很多限制。然而不論是受菩薩薩戒,或者是受聲聞戒,唯一共同的限制就是不能犯七遮罪,因為犯七遮罪是斷善根者,是墮無間地獄罪,不通懺悔,所 以犯七遮罪的人已無絲毫善根得受聲聞戒或菩薩戒。

    三者、聲聞戒是戒身行及口行,不戒意行,僅能解脫三界生死,不能明心見性,也不能成佛。菩薩不僅戒身行、口行,更要戒意行,不僅能得解脫,而且還能明心見性,乃至未來可以成就佛道。二乘持戒,只要身、口不犯即不犯戒,所以二乘人持比丘戒,僅能斷分段生死而得解脫而非究竟的解脫,因此二乘戒又名為別解脫戒,有別於菩薩真正解脫戒;是在成佛之道的真正解脫戒之外而另外施設的解脫戒,所以聲聞戒不名為正解脫戒,名為別解脫戒。又菩薩只要起心動念不正,就已經犯戒,因為根本已經不清淨了,所以菩薩不僅要持守身、口二行,而且還要持守意行。這告訴大眾,菩薩戒特別注重心行,所以佛菩提道之修行,菩薩戒是正解脫戒不是別解脫戒。

    又三賢位菩薩起心動念犯戒是很正常的,因為勤求佛道,並非一世可以成辦,要經過三大無量數劫才能成就,這有經典證明:

    優波離!菩薩若時時犯,不名破戒。聲聞若時時犯,是名破戒,是名失戒,是名不得沙門道果。何以故?聲聞之人為壞煩惱,懃行精進不應毀犯。優波離!菩薩若於恒河沙等劫受五欲樂,亦不失於菩薩禁戒,不名破戒,不名失戒,不名不得菩提之果。菩薩不能於一世中盡諸煩惱,當以方便漸漸令盡。優波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要須無上大莊嚴力,然後乃得,非一世得。是故如來不說菩薩於生死中而生悔心,亦不宣說永斷貪愛,為說喜法、甚深法、無疑法、空法,聞是法已,樂於生死。15 

    佛在《菩薩善戒經》卷 1 開示:菩薩經常犯戒是很正常的,因為菩薩要成就佛道,須斷盡煩惱現行、習氣種子隨眠、無始無明,這要經過三大無量數劫才能斷除分段生死、變易生死,並非一世可以成就,所以菩薩在生死大海中,不斷地廣度眾生,不斷地對治煩惱,來消除一念無明及無始無明,來成就自己的佛道,所以三賢位菩薩在修行過程中,會起心動念犯戒是很正常的,這不名破戒、失戒。又由於新學菩薩修學菩薩道所經歷時劫較短,經常會犯戒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對久學菩薩而言,他犯戒的機會就越來越少,乃至到二地滿心能夠轉變自己的內相分而不再犯戒,所以二地滿心以上的菩薩名為真實持戒者。因此緣故,在菩薩道中長劫修行以來的人,都會很謹慎而不敢隨便動口,更別說是輕易地動手或動筆。有智慧的人,對於無明熏習而產生邪見,以致謗法謗人,都會很謹慎的戒慎恐懼;乃至對於小小戒都很敬畏而不敢輕易去犯,何況謗法與謗人?因為小小戒與極重戒,往往只是一線之隔;正在犯最重戒時,往往不知自己正在犯最重戒;往往違犯小小戒時,就把最重戒一起都犯了。 16 但是不論是新學菩薩經常犯戒,或者是久學菩薩較少犯戒,乃至不犯戒,都勝過外道,因為外道根本不受戒,當然也沒有戒可犯,是故經中說:有而犯者,勝無不犯,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 17。因此,新學菩薩經常犯戒是很正常,沒有不犯戒的新學菩薩。又菩薩犯戒後,視其所犯為輕戒、重戒,行對首懺(面對一位已受菩薩戒的人懺悔),或者對眾懺(面對四位已受菩薩戒的人懺悔),於懺悔時,須將人、時、地、物、事詳細揭露,並真誠懺悔、絕不覆藏、永不復作,即可滅除戒罪。

    四者、在家菩薩可以為人傳授菩薩戒。或許有人會覺得很疑惑,在家人真的可以為人傳菩薩戒嗎?事實上,佛在《菩薩瓔珞本業經》卷 2 曾開示,在家菩薩可以為人傳授菩薩戒:【諸佛菩薩滅度後,千里內有先受戒菩薩者,請為法師教授我戒。】18

    經中開示:於諸佛菩薩滅度後,千里內如有先受菩薩戒者,可以奉請為傳戒法師,為人傳授菩薩戒,佛並沒有說傳菩薩戒者一定要是出家人!所以說,傳菩薩戒者可以為出家人,也可以為在家人。又 佛在《菩薩瓔珞本業經》卷 2 也作同樣地開示:

    若有人欲來受者,菩薩法師先為解說讀誦,使其人心開意解生樂著心,然後為受。又復法師能於一切國土中,教化一人出家受菩薩戒者,是法師其福勝造八萬四千塔,況復二人、三人,乃至百千,福果不可稱量。其師者,夫婦六親得互為師授。19 

    經中開示:父母、兄弟、夫婦之六親當中,如果有人先受菩薩戒,可以請為法師為人傳授菩薩戒,可以證明:在家人也可以為人傳菩薩戒,不過要注意的是:出家的菩薩可以為出家人及在家人傳菩薩戒;在家的菩薩僅能為在家人傳菩薩戒,除非這位傳戒的在家人已經明心見性,成為經中所說的勝義菩薩僧了。

    或許有人會問:「目前佛教界大都是出家人傳授菩薩戒,當然要以出家人傳菩薩戒比較好,在家人不應該為人 傳菩薩戒,因為那是不如法的。」像這樣的說法似是而非,並不正確。說明如下:第一、傳菩薩戒的出家人,他的出家戒體及菩薩戒體在不在?如果傳菩薩戒的這個出家人,他的出家戒體及菩薩戒體都在,那麼受菩薩戒的人,當然可以得到菩薩戒體,這是無庸置疑的。但是,如果這個傳菩薩戒的出家人,曾經大妄語、將外道法加諸佛法、行邪淫外道法等等,都名為破戒,其出家戒體及菩薩戒體早已經不在了,就算他為人完成傳授菩薩戒的所有儀軌,受戒者仍然沒有得到菩薩戒體,與未受菩薩戒以前一樣。第二、如果是有菩薩戒體的人傳菩薩戒,一位是未悟的凡夫僧、另一位是明心見性的勝義菩薩僧,乃至是地上菩薩,如果是你的話,你會選擇哪一位來為你傳授菩薩戒?不用說也知道,當然會選明心見性的勝義菩薩僧,乃至地上的菩薩為你授戒,不是嗎?因為明心見性的菩薩,不論他是現出家相或者是在家相,都已經列入僧數之中,是為真正的出家人,亦名菩薩摩訶薩,在叢林名為黑衣 20,不名白衣,當然比凡夫僧更有資格為人傳授菩薩戒,譬如 佛在《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開示:

    佛子!受戒有三種受,一者、諸佛菩薩現在前受,得真實上品戒。二者、諸佛菩薩滅度後,千里內有先受戒菩薩者,請為法師教授我戒。我先禮足應如是語:「請大尊者為師授與我戒。」其弟子得正法戒,是中品戒。三、佛滅度後千里內無法師之時,應在諸佛菩薩形像前,胡跪合掌自誓受戒,應如是言:「我某甲白十方佛 及大地菩薩等,我學一切菩薩戒。」者,是下品戒,第二、第三亦如是說。21

    佛開示:菩薩戒有上、中、下三品,得真實上品戒者是在諸佛、大地菩薩摩訶薩面前受戒,如果是佛來傳戒,那是最好不過了,如果沒有佛來傳戒,退而求其次,由諸地菩薩摩訶薩來傳戒也可以。經中指稱「諸佛菩薩」中的菩薩乃是指初地以上的「大地菩薩」,是真正的勝義菩薩僧,如果能禮請這樣的勝義菩薩僧來傳菩薩戒,則為上品戒。這樣的上品戒,機會真的很難得、真的很稀有,是佛弟子們夢寐以求的機會,當然應該到菩薩摩訶薩座下受菩薩戒,與菩薩摩訶薩結下法緣,乃至跟隨菩薩摩訶薩修學,未來更可以在其座下明心見性。中品戒是指諸佛菩薩滅度之後,千里內有先受菩 薩戒而且戒體未失之名義菩薩(沒有明心見性的菩薩,亦為名字菩 薩)為人傳戒,不論他是在家人或出家人。下品戒是指佛滅度 後,千里內沒有法師能為其授戒,只好在佛菩薩像前胡跪合掌自誓受戒,言:「我某某某向十方諸佛及大地菩薩等稟白,我願意學一切菩薩戒。」如是三次稟白,即完成受下品菩薩戒儀軌,名為下品戒。由此可知:如果有諸佛、地上菩薩摩訶薩為你傳授菩薩戒,當然要優先考慮,因為那是上品戒,機會真是很稀有難得;其次,再來考慮真正具有菩薩戒體的未悟出家或在家菩薩受中品戒;如果千里內都沒有人可以傳菩薩戒,那就只好在佛菩薩聖像前自誓受戒,名為下品戒。 (待續)

1 隨念清淨是臨終三隨其中一種,而臨終三隨是指人斷氣之後,隨著生前 所造的三種狀況(隨念、隨重、隨習)而往生。隨念,隨著死前清淨念 或染汙念而往生,譬如人蟒死前生起一念慈心,七次上下反觀舍利弗, 因為念清淨的緣故,死後生第一天,乃至未來可以證得辟支佛果而般涅 槃。又譬如生前喜歡起瞋恨心,死後很容易墮入蛇道中,如《梁皇寶懺》 曾記載,南朝梁武帝皇后郗氏平時懷瞋心及嫉妒心,所以死後墮入蛇身。 隨重,隨著生前所造大善業或大惡業往生,譬如生前喜歡做鋪橋造路等 善事,死後往生欲界天。又譬如生前謗菩薩藏、毀謗三寶、大妄語者, 所造的業很重,死後下墮三惡道。隨習,隨著生前的習氣而往生,譬如 有人喜歡養寵物,而且愛得如癡如迷,每天都想著牠、不能沒有牠,因 為每天熏習的緣故,命終之後,很容易與這類的旁生道勢力相應而下墮。

2 《大乘方廣總持經》卷 1,《大正藏》冊 9,頁 380,下 21-24。 

3 《大乘方廣總持經》卷 1,《大正藏》冊 9,頁 380,下 18-20。

4 欲得九地菩薩的陀羅尼三昧(總持三昧),必須從最基礎的明心見性開 始,未來才有可能獲得;若無法明心見性,未來不可能獲得最究竟的陀 羅尼三昧,這是因為所有的三昧,都要依真實心這個三昧才能存在,若 離真實心,不可能有種種三昧可證、可得。是故,菩薩得一切總持三昧, 最基本的要求,是指菩薩能夠明心見性,已得極少分陀羅尼三昧故,隨 著修行漸漸深入,最後於九地滿心,得以圓滿最究竟的陀羅尼三昧。 

5 「大慧!菩薩摩訶薩初菩薩地住佛神力,所謂入菩薩大乘照明三昧。 入是三昧已,十方世界一切諸佛,以神通力為現一切身面言說,如 金剛藏菩薩摩訶薩及餘如是相功德成就菩薩摩訶薩。」《楞伽阿跋多 羅寶經》卷 2〈一切佛語心品〉,《大正藏》冊 16,頁 492,中 27-下 2。

6 詳如《大正藏》冊 10,《佛說十地經》卷 6〈菩薩不動地 第 8〉。

7 詳如《大正藏》冊 10,《佛說十地經》卷 8〈菩薩法雲地 第 10〉、卷 9 〈菩薩法雲地 第 10〉。 

8 《大智度論》卷 4〈序品 第 1〉,《大正藏》冊 25,頁 87,中 24-下 14。 

9 菩薩於證悟時,觀待真心實際理地沒有五蘊十八界、沒有七識見聞覺知 等極寂靜的境界,這也就是阿含經中三法印的「涅槃寂靜」。因此,菩 薩明心能夠安忍、安住於真心本來無生,名為無生忍。

10「佛子!今為諸菩薩,結一切戒根本——所謂三受門:攝善法戒, 所謂八萬四千法門;攝眾生戒,所謂慈悲喜捨,化及一切眾生,皆 得安樂;攝律儀戒,所謂十波羅夷。」《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大 眾受學品 第 7〉,《大正藏》冊 24,頁 1020,中 28-下 3。

11《梵網經》卷 2,《大正藏》冊 24,頁 1009,上 7。

12《梵網經》卷 2,《大正藏》冊 24,頁 1004,中 4-5。 

13 此為菩薩戒四十八輕戒之一,詳見《梵網經》卷 2,《大正藏》冊 24, 頁 1008,中 21-下 4。

14《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大眾受學品 第 7〉,《大正藏》冊 24,頁 1021, 中 13-14。 

15《菩薩善戒經》卷 1〈序品 第 1〉,《大正藏》冊 30,頁 962,上 2-13。

16 平實導師著,《起信論講記》第六輯,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市), 2005/9 初版。

17《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大眾受學品 第 7〉,《大正藏》冊 24,頁 1021, 中 15-16。

18《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大眾受學品 第 7〉,《大正藏》冊 24,頁 1020, 下 5-7。

19《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大眾受學品 第 7〉,《大正藏》冊 24,頁 1021, 中 8-13。

20 在禪門裡禪師常說:「入門須辨主,當面分緇素。」意思是說,一旦 進了他人廟裡,必須分別住持:「是有主的人?還是無主的人?是黑 衣?還是白衣?」若是有主的人也就是黑衣,是指證悟的人,不論是 出家人,或者是在家人;無主的人就是白衣,是指沒有證悟的人,也 不論他是出家人,或者是在家人。

21《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大眾受學品 第 7〉,《大正藏》冊 24,頁 1020, 下 4-12。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110期目次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身外之物 的頭像
    身外之物

    身外之物的部落格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