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61.GIF

    (連載一)

      第一章 《中論》背景探究

    第一節 《中論》作者簡介

    龍樹菩薩之「龍樹」名稱,梵文為 Nāgārjuna,梵文音譯為那伽曷樹那(或者那伽閼剌樹那),「那伽」等同於漢語龍或者象的意思,姚秦時期鳩摩羅什將那伽曷樹那翻譯為龍樹,所採取的除了以「那伽」為龍的意思以外,並以龍王成就其道,配以其在樹下出生,字阿周陀那(樹名叫作阿周陀那),而翻譯為 龍樹 2 。唐朝時期玄奘師資翻譯為龍猛,乃是單純將梵語那伽曷樹那意譯為漢語龍猛 3 ;另有元魏時期瞿曇般若流支翻譯無著菩薩所著《順中論》,將《中論》之作者翻譯為龍勝 4 。翻譯雖不同,所指卻是同一人,本書將採用「龍樹」之翻譯,因為一般使用率較高,以利共識故。

    根據《佛祖歷代通載》所記載 5 ,龍樹菩薩出生於西天竺,於迦毘摩羅(或作「毘羅」)尊者處得法後,到南印度弘法,禪宗尊為西天第十四祖,此時期約於世尊示滅後第七個百年。 龍樹菩薩座下有眾多弟子,其中有被尊為禪宗西天十五祖之 提婆菩薩;提婆菩薩因布施左眼而缺一眼的緣故,又被稱為迦那提婆;「提婆」梵文為 Deva(又稱 Āryadeva 聖提婆),等同於漢語「天」的意思,故又被稱為聖天菩薩。除了提婆菩薩以外,根據藏人多羅那他所著《印度佛教史》的記載 6 , 龍樹菩薩座下除了提婆菩薩以妙智論辨降伏外道以外,另有一位弟子名為如來賢,梵文為 Tathāgatabhadra,又稱為龍召,寫了《如來藏贊》的論典,當時之男女小孩等甚至把其中之偈頌當作歌曲而唱頌,如是宣揚如來藏法而使之流傳於世。

    龍樹菩薩住世期間與壽量,根據《大唐西域記》的記載:「龍猛菩薩善閑藥術,餐餌養生,壽年數百志貌不衰。」7 於《佛祖歷代通載》之記載 8 ,世尊入滅三百年以後,即附註此時之後,將有龍猛菩薩造《中論》等破除有見;又再於世尊示滅七百年時記載,十四祖龍樹尊者付法予提婆菩薩之事蹟。另於鳩摩羅什所譯《龍樹菩薩傳》中記載 9 ,稱 龍樹菩薩為第十三祖,三百餘年任持佛法。依據以上書中之記載, 龍樹菩薩於天竺實際之壽量最少兩三百年,比較可以明確指出的部分,應當是約於世尊示滅後第七個百年前後,龍樹菩薩偕同弟子提婆菩薩摧邪顯正、破有無見,廣弘大乘佛法,如 世尊於《楞伽經》中預先之授記。 

    龍樹菩薩之著作,依據鳩摩羅什所譯《龍樹菩薩傳》之記載,有摧伏外道、廣明大乘而作《優婆提舍》(或稱為優波提舍,此為梵文Upadeśa 音譯,乃是「論」之義,即分別廣說而辯其相貌)十萬偈、《莊嚴佛道論》五千偈、《大慈方便論》五千偈、《無畏論》十萬偈,《中論》即出於《無畏論》中 10。依據《開元釋教錄》、《大唐內典錄》、《貞元新訂釋教目錄》等之記載,於姚秦時期所翻譯出來的有《大智度論》一百卷、《中論》四 卷、《十二門論》一卷、《十住毘婆沙論》十四卷,元魏時期所翻譯出來的有《迴諍論》一卷、《壹輸盧迦論》一卷等論著。關於《大智度論》,又稱為《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釋論》;根據 鳩摩羅什座下弟子釋僧叡撰寫《大智度論》之序中所說,論之略本有十萬偈,一偈有三十二字,共有三百二十萬言;鳩摩羅什法師以秦人(姚秦時期之人)好簡之故,翻譯時將原論裁而略之而成為一百卷;若完備的翻譯原論,則有將近千餘卷之數量 11。《大智度論》之原論到底是《優婆提舍》十萬偈,或者是《無畏論》十萬偈?翻譯者鳩摩羅什與釋僧叡並未詳細指陳。有古德稱《大智度論》即是《無畏論》,此說應予保留,無明確資料可以證明故。然而從《大智度論》卷 1、19、 25、38 中,皆提到「如《中論》中偈說」、「《中論》中亦說」等語句,以及於《十二門論》亦提到「《中論》中已說」「如《中論》中說」如是語句,顯然已呈現《中論》必然於《大智度論》及《十二門論》之前已經完成之跡象,故若說《中論》是出於《無畏論》中,則《大智度論》之原論是否為《無畏論》?尚待考證。

    第二節 略說龍樹菩薩造《中論》之佛教史實

      第一目 大天五事破和合眾 

    世尊於天竺示滅,七葉巖中雖有界內界外 12 二部結集,然百年中,由大迦葉等聲聞法諸聖弟子以及彌勒、文殊等菩薩任持佛法,修學解脫道及佛道之人,於經律論諸聖言教,理解情見上無有不同,是故人無異部、法無別執,一味和合、正教不虧。於世尊示滅後百餘年,有一商船主之子,梵文音譯名為摩訶提婆,漢語譯為大天;因與母發生淫亂而犯了殺父、殺阿羅漢及殺母之無間地獄罪,後深生憂悔,欲尋求滅罪,聽聞沙門釋子有滅罪法,即到一比丘所,殷勤固請、求度出家;此比丘僅見其殷勤固請而未經審問遮難,即度大天出家。此大天極為聰慧,出家不久即能誦持三藏文義,言詞清晰又善能化導,大天亦向人聲稱己為阿羅漢,因此於當時所住之波吒釐城百姓無不歸依之、仰慕之;當時之國王為無憂王(亦即阿育王),尚無能力區分凡聖,聽聞大天頗受城中百姓歸仰,即數次召請大天入宮予以恭敬供養。此後大天出於王宮住在僧伽藍中時,不正思惟而於夢中流失不淨。大天令弟子洗濯污衣,弟子問大天:「阿羅漢者乃是諸漏已盡,為何師父還會有漏失不淨之事發生?」大天告訴其弟子:「這是受到天魔所嬈,是屬於不淨漏失,猶如便利涕唾一般,阿羅漢亦不能免;這不屬於煩惱漏失,你不應於此感到疑怪。」這是大天所起的第一個惡見。

    大天為令弟子歡喜親附,矯設方便而次第為弟子記別初果乃至阿羅漢等四種沙門果。被記別之弟子問大天:「阿羅漢應有證智,為何我自己都不知此實證的智慧呢?」大天告訴其弟子:「阿羅漢亦有無知,雖然已沒有染污的無知,但卻還有不染污的無知,所以你們不能自知此實證的智慧;不應對自己沒有信心。」這是大天所起的第二個惡見。

    被記別為阿羅漢的弟子又問大天:「曾經聽聞證阿羅漢之聖者已經斷除了疑惑,為何我們對於諦實之法還存有疑惑?」大天告訴其弟子:「阿羅漢亦有疑惑,雖然已斷了隨眠性疑,但是於『處、非處』疑未斷;辟支佛於此尚未能斷,你們聲聞於諦實之法當然還有疑惑,但也不要自輕。」這是大天所起的第三個惡見。

    之後大天的弟子們翻閱經典,得知阿羅漢有聖慧眼、於自身之解脫能夠自己證知,於是再問大天:「我們若是阿羅漢,應當能夠自己證知,為何僅能由師父來印證我們入於阿羅漢果,卻沒有現前的智慧可以自己證知真是阿羅漢?」大天告訴其弟子:「也有阿羅漢但由他入而不能自知,如舍利子(舍利弗)智慧第一、大目揵連神通第一,若不是佛予以記別,他們都不知道自己已證阿羅漢,更何況由他人而入者如何能自了?不應於此窮於詰問。」這是大天所起的第四個惡見。

    大天雖如是造作諸多惡見誤導學人,尚自能思惟罪業深重,對於將來可能受到之劇苦果報亦深感憂慼,於中夜思惟至此而數唱︰「苦哉!苦哉!」其近住弟子聽聞以後,早晨起來參問大天:「昨夜為何唱言苦哉?」大天答其弟子:「我乃召呼聖道,若不至誠,聖道終不現起。」這是大天所起的第五個惡見。

    之後,大天集其所說五惡見事,而作成頌偈:「餘所誘無知,猶豫他令入,道因聲故起,是名真佛教。」漸漸的上座比丘都捨報以後,某個十五日的夜晚,輪到大天主持布薩說戒,大天便自誦所造之頌偈;當時眾中多聞、持戒、修靜慮之有學、無學皆感驚訝而訶責之,並翻大天所造之頌成為:「餘所誘無知,猶豫他令入,道因聲故起,汝言非佛教。」該布薩之夜,為此事而整夜互相指責鬥諍。到天亮時,大天徒眾及多聞持戒修靜慮之有學無學眾,兩造相諍越來越盛而不能止息。後來無憂王亦來相勸,對於兩造各自所誦雖生疑而不能撿擇孰是孰非;當時無憂王無有能力區分凡聖,竟聽信大天之言:「應依多人語而滅諍。」於是無憂王令持兩種見解之僧眾各別分住,當時多聞持戒等賢聖朋眾耆年雖多而僧數少,大天朋眾耆年雖少而人數多,無憂王遂從多,依大天眾。後隨著各持之異見遂分成二部︰一上座部,即是賢聖朋眾僧數較少者;二大眾部,即是大天朋眾人數較多者 13。

    由於賢聖眾不許大天五惡見事,出現了人有異諍、法有異說之事,破一和合而分部;此時之分部,與世尊示滅後七葉巖結集之分部,名稱雖相同,而實質之意涵卻迥然不同,此後聲聞僧眾破根本法之諍來自於大天之惡見故。之後,承襲大天五惡見事之大眾部,由於凡多聖少,因此到了世尊示滅後將近二百年中,持續諸多乖諍而使和合僧眾再破和合,從大眾部再分出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多聞部、說假 部等部派,仍屬於聲聞解脫道分裂之部派,並非從大乘佛教菩薩眾中分裂出來。

    到了世尊示滅後滿二百年,當時摩揭陀國之王臣權貴及百姓唯奉事沙門而不尊崇外道,外道因貧於四事供養而私自剃髮成沙門出家之形,進入聲聞法大眾部僧團中,成為賊住比丘 14;其中有一出家外道也叫作大天(與前一百年五事破和合眾之大天同名,為區別故,下文以外道大天稱之),乃是彼賊住比丘之首,多聞博學而受持三藏、能善說法,遂使聲聞佛教凡聖同流,真沙門與假沙門合雜而處。此事被已具佛法知見、懂得分別凡聖之國王阿育王(即無憂王)知道以後,雖然將諸多外道假沙門逐出僧團,然而以外道大天為首之賊住外道尚有數百朋黨極盛,若強制予以剪除,恐怕他們破壞佛法,因此國王另造僧伽藍以安置外道大天為首之真偽合雜僧眾,此即由大眾部再破和合僧而出制多山部。之後制多山部又因重新商議先前之大天五事而產生可或不可之乖諍,因此又分破和合僧而成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15。

     於世尊示滅後二百年內,聲聞大眾部因於異諍已經分破為多部,而上座部雖僧數較少,但僧團中聖多凡少,於這二百年內皆是先弘傳經藏,後弘傳律藏及論藏(亦即對法藏),如是法同一味無有異諍而共和合。進入世尊滅後第三個百年之初時,迦多衍尼子(梵文Kātyāyanī-putra 之音譯,或譯為迦旃延尼子,或譯為迦旃延子。迦旃延 Kātyāyana 是姓,尼者是女,意即其母姓迦旃延,是迦旃延之子的意思)出世,之後在上座部出家,此迦旃延尼子先弘對法,後弘經藏,乖離了上座部原先之宗旨,上座部內部因此鬥諍紛紜而分破。上座部專弘經藏之僧眾所說,後來被多弘對法者所伏而氣勢漸弱,專弘對法者聲勢較強,故據於舊處改名為說一切有部(梵文為 Sarvāstika,音譯為薩婆多,薩婆多即是漢語「一切有」之義,故說一切有部即是薩婆多部,或又稱為說因部),而專弘經藏僧眾移居於雪山而稱為雪山部。

    之後,於此第三個百年中,從說一切有部又流出一部名犢子部,次後又從犢子部流出法上部、賢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等四部;次後又從說一切有部流出一部名化地部,次後由化地部又流出一部名法藏部;至此第三個百年末,從說一切有部又出一部名飲光部(亦名善歲部);至第四個百年初,從說一切有部又分出一部名經量部(亦名說轉部)。如是,上座部亦因隨情執理而分破成多部 16。

      第二目 大乘之諍  

    商船主之子摩訶提婆(大天),於佛門出家以後,引生五事破和合眾。大天其人聰明多智,能誦持三藏文義,並讀誦大乘經典。大乘經中說:「阿羅漢、辟支佛有餘過,非第一清淨,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阿羅漢、辟支佛、最後身菩薩,為無明住地之所覆障故,於彼彼法不知不覺。」17、「阿羅漢雖盡諸漏脫煩惱障,應知尚有所知障攝無明隨縛。」 18 乃是從究竟圓滿解脫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之佛道而言,《勝鬘經》中亦如是說。據此等經中所說,阿羅漢未實證涅槃實際如來藏故,尚有所知障所攝之無始無明未斷,尚於無始無明住地之煩惱不知不覺,如來藏所執藏之種子未究竟清淨故,說阿羅漢還有過失。而大天既未破除無始無明、實證如來藏之所在,亦未證得阿羅漢果,以其善於運用言詞化導他人而受到恭敬供養之因緣,遂自稱為阿羅漢,同時為令座下弟子歡喜親附,自行施設方便而次第記別其弟子得四種沙門果。於自身煩惱現行時,或者遭受到弟子質疑沒有真實得到智慧以及解脫之功德受用時,大天以其不解大乘經義之身分而濫引大乘經典之文句,緣於不守清淨戒而不實推求,妄言阿羅漢尚有不淨漏失;緣於自身未實證阿羅漢果之染污無知,而說阿羅漢於自解脫亦有不染污無知 19,假借不染污無知為名義,不當援引而以邪見撥無阿羅漢之無漏智見;緣於自身未經無漏道斷除疑惑而實證阿羅漢果,說阿羅漢尚有疑惑,撥無阿羅漢自解脫之無漏道;緣於自身未經他度,未自實證解脫,說「阿羅漢可以不需自己實修除障、修背捨,但由他即能得度(由 他人指引即可次第入阿羅漢果)」,以邪見而毀謗聖道;緣於自身未實修滅苦聖道,說聖道之現起是由至誠說苦之言語能召令起。 

    大天如是緣於其濫引大乘經文而曲解附會於聲聞法之果證中,於聲聞法阿羅漢解脫道不實推求,生起了不實分別所得之破僧眾五事而造惡偈:「餘所誘無知,猶豫他令入,道因聲故起,是名真佛教。」大天將這五事安置於佛戒之後,於僧團布薩時誦出,引起了兩部之諍,於阿羅漢是否有無明、是否有疑等,各執其是或非是,因而分成大眾部與上座部二部。親附於大天之僧眾所成之大眾部,除了誦持阿含部的經律論三藏以外,因於大天領眾而樂援引大乘經句作為根據,故大眾部亦誦持大乘經,然本質仍屬聲聞法部眾;若是經由大天師資嫡系流傳者,應當都是沒有實證阿羅漢果者。因此大眾部與上座部,除了因於大天五事而分部異執以外,大眾部雖常夤緣大乘經教,但以未親證如來藏,不知生死與涅槃不二,不知皆是緣於如來藏而假名施設生死與涅槃,故大眾部另執之生死涅槃皆是假名而無實義。上座部實證阿羅漢果之聖眾,雖已證阿羅漢果,然亦由於未親證涅槃之實際即是本來不生之如來藏,故上座部聖眾固執生死與涅槃皆是真實。 

    大天為首之大眾部,由於不知阿含部是講解現象界諸法的緣生緣滅,亦不知大乘諸經是講實相法界的境界,故將《華嚴》、《般若》等大乘經句雜於阿含三藏中而說,當時亦有信者與不信者;不信者認為唯有第一次結集阿含三藏時,由阿難尊者、優波離尊者等所誦出之經、律、雜三藏可信,於此三藏外,諸大乘經皆不可信。有信大乘者,認為當時尚有親聞佛說大乘法之菩薩們存在,因此可信;從自身思量大乘道理亦認知應有大乘,否則聲聞解脫道所證涅槃應歸於斷滅,或「則阿羅漢即應是佛,即不該所有阿羅漢仍非是佛」,因此認為大乘經教可信;亦信其師所說,是故可信 20。由於信大乘與不信大乘者之諍,因此又從大眾部分成三部,其中一說部主張生死涅槃皆無實體,但有假名;而說出世部主張世間法但有假名,皆無實體,出世之法皆是實有;雞胤部則主張對法藏論是實教,而經、律是佛之權宜方便教,故唯弘對法論,不弘經、律 21。 

    大眾部所分出之部派,包括一說部、出世說部、灰山住部(亦即雞胤部)、多聞部、分別說部(亦即說假部)等,皆將大天五事計為所執 22,意即大天為首之大眾部所分破之部派皆認同大天所起之五事,顯示出該部派僧眾皆未實證阿羅漢果,亦多數未親證「生死涅槃不二」所依之如來藏。不能真實了知:「生死與涅槃皆是假名而說」之基礎,乃是以親證本來不生之如來藏所得之大乘無生智,現觀如來藏所生之五蘊有生死,此生與死皆由如來藏假借因緣聚散幻化而說,如來藏於生與死之現象中仍無生死;如來藏本自無生死故稱為涅槃,五蘊滅後獨存如來藏無生無死故名涅槃,故以如來藏自住之無生死假說生死之因、假說生死苦滅了為涅槃。因此,以計執大天五事為見地之部派,若雜大乘經而說,必定無法如理而說「生死與涅槃皆是假名而說」之真實理,於是必須代代改進而有演變,即是學術界所說佛教法義的弘傳不斷演變的事,但無關於大乘法的弘傳;又講經弘法者自身未能真實證得解脫果,縱然聰明多智、善於言說,若自稱已證阿羅漢果,卻無阿羅漢自解脫之無漏智慧與清淨功德,即導致他人不信大乘經,此應是因於大天五事分破僧眾所造成他人不信大乘的關鍵。然而從聲聞上座部分部之各部派,不論後來是否有援引或弘揚大乘經教,本質仍屬聲聞部派,無關大乘菩薩們之法教弘揚前後一貫。(待續)

2《龍樹菩薩傳》,《大正藏》冊 50,頁 185,中 4-5。

3《大唐西域記》卷 8,《大正藏》冊 51,頁 912,下 17-18。

4《順中論》,《大正藏》冊 30,頁 39,下 10-11。

5《佛祖歷代通載》卷 4,《大正藏》冊 49,頁 503,上 22-23。

6 多羅那他著,張建木譯,《印度佛教史》第十七章,四川民族出版社,頁 98-99。

7《大唐西域記》卷 10,《大正藏》冊 51,頁 929,中 21-22。

8《佛祖歷代通載》卷 3、4,《大正藏》冊 49,頁 499,上 26;頁 502, 下 13;頁 503,上 22-中 16。

9《龍樹菩薩傳》,《大正藏》冊 50,頁 186 下 5。

10《龍樹菩薩傳》,《大正藏》冊 50,頁 186,中 8-12。

11《大智度論》卷 1,《大正藏》冊 25,頁 57,中 9-24。

12 七葉巖內、七葉巖外,稱為界內、界外;七葉巖或名七葉窟。界內五百結集為四阿含諸經,界外千人大結集為大乘諸經。

13 a. 大天五事破僧之史實,請參閱世友菩薩所造,窺基菩薩所記之《異部宗輪論述記》,《卍新纂續藏經》冊 53,第 844 號經。

   b.《阿毘達摩大毘婆沙論》卷 99,《大正藏》冊 27,頁 510-512。 

14 【賊住比丘】指為得利養活命或為竊盜佛法,剃除鬚髮、被著袈裟,自言「我是比丘」,住於僧團之中。

15 a. 請參閱世友菩薩所造,窺基菩薩所記之《異部宗輪論述記》,《卍新纂續藏經》冊 53,第 844 號經。

   b.《善見律毘婆沙》卷 2,《大正藏》冊 24,頁 682。

16 請參閱世友菩薩所造,窺基菩薩所記之《異部宗輪論述記》,《卍新纂續藏經》冊 53,第 844 號經。

17《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大正藏》冊 12,頁 219,下 14-頁 220,上 27。

18《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卷下,《大正藏》冊 16,頁 842,下 11-12。

19 染污無知指的是一念無明,不染污無知指的是無始無明。

   阿羅漢斷盡一念無明所含攝的我見與我執煩惱、證解脫果,但是沒有破除無始無明、親證涅槃本際如來藏,

   所以阿羅漢本來就對大乘法的般若實相智慧有不染污的無知存在。

20《三論玄義》,《大正藏》冊 45,頁 8,下 18-25。

21 請參閱世友菩薩所造,窺基菩薩所記之《異部宗輪論述記》,《卍新纂 續藏經》冊 53,第 844 號經。 

22《部執異論》,《大正藏》冊 49,頁 20,上 27-中 2。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161期目次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