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信箱[第29期-目次8]--問ㄧ、二、三、四
第29輯
問一、《楞伽經詳解二》第82頁:【阿難尊者雖有等智,而不能知此】,何謂「等智」? 同書第194頁:【依於諸緣,阿賴耶識能隨緣轉易所集法種,轉依而成異熟識;亦依轉易無始無明上煩惱法種為大菩提智慧法種,而轉成無垢識真如】;第170頁亦提到:【則真如所蘊之無漏有為及無漏無為法種悉已圓滿】。請問:1.無始無明不是僅有現行而無種子嗎?2.無漏無為僅為第八識之體性,怎麼會是種子?是指熏習的關於無漏無為法的種子吧!
答:等智之意,今舉《分別功德論》卷1之文,讀之即知:【迦葉勸阿難曰:「汝今年在盛時,加復有聞智、等智、總持強記,佛每說經,常囑累汝;以是故,汝當宣布經法。」何以知阿難有等智?昔舍衛城東,有尼拘類大樹,蔭五百乘車。城中有梵志,明於算術,於九十五種中最為第一;在此樹下與阿難相遇,謂阿難曰:「人云瞿曇弟子智慧第一,頗有此不?」答曰:「所知少耳。」曰:「少欲問一事:此樹莖節枝葉凡有幾枚?」阿難舉頭視樹,便答之曰:「此樹莖節枝葉各有若干。」即便捨去。梵志在後思惟:「此沙門必不知數,其於見答乃爾。今當試之。」即處處取葉六十枚,藏之土中。阿難乞食還,復問曰:「我向忘數,更與我說。」阿難舉頭視之,再遍,答曰:「此樹葉何以少耶?」又曰:「少幾枚?」答曰:「少六十枚。」梵志即叉手謝曰:「未曾有也!」又問曰:「君是羅漢耶?」答曰:「非也!」「是阿那含、斯陀含耶?」曰:「非也!」「是須陀洹耶?」曰:「何以問耶?」又曰:「有師耶?」答曰:「有,真淨王子出家得佛,即是我師。」心念曰:「此假師智,非己所知。」即隨至佛所,求為沙門,即得羅漢。以是知阿難有等智。】
再者,如同「如來藏離見聞覺知」,是對未悟者說的,以免他們落入離念靈知意識境界,永遠找不到如來藏;但對已悟者來說,則又說「知是菩提」,能了知眾生心行故,能了知法界極多事相故。同理,「無始無明是現非種」,是對一般初悟者說的,但在進修一切種智時,則又有不同層次的深入說明,在這裡分為二個部分簡單的說明:1.無始無明不會影響眾生造作種種業,只是使眾生不明白法界真相而已;但是眾生斷了我見,或者斷除我執了,假使有因緣與佛菩提道相應,心中想要瞭解法界的真實相時,他就與無始無明相應了,這時就是無始無明現行了!但是這仍然不會使他因此而去造作惡業或善業,因為無始無明不像貪瞋等法會影響眾生去造業,所以沒有功能差別,故名非種。但在悟後進修到一段時間,無始無明雖已打破了,卻仍然有極多的微細惑不明白,這種微細惑不屬於三界生死輪迴的煩惱,都不會使人造惡業,所以也說是現行而非種;但在地上菩薩來說,這也會成為種子,促使地上菩薩努力修集福德,用來作為進修一切種智的資糧,這就會影響到地上菩薩在世間法中去造作種種善業了,這就有功能了!所以對地上菩薩而言,無始無明中的上煩惱也是種子;但對眾生而言都是只有現行而非種子,因為眾生對這些無明的存在通常是無所知的,根本不知道有無始無明的存在,當然不會有功用促使眾生去造惡業或善業,所以無始無明對眾生乃至對三賢位的菩薩來說,都不會因這個上煩惱而產生惡業。只有在進修一切種智時,才會使上煩惱現行,現行以後才會轉變為起煩惱,成為起煩惱以後才會使菩薩去行善修集廣大福德,以及更具足信心去親近大善知識、恭敬奉侍供養,作為修證種智的資糧,這時已經有了功能了,所以也可稱為種子。所以《勝鬘經》中說:上煩惱現行以後,會在菩薩心中變為起煩惱,不再是上煩惱了!因為地上菩薩會因此煩惱而去造作善業、利樂眾生,那已經是世間法中的煩惱了,這時無始無明相應的煩惱已經有促使菩薩造作善業的功能了,那就是種子──功能差別──所以有時也可以稱為種子。
第八識所顯的真如無為固然不是種子,所以沒有功用;但無漏法種不是只有真如無為一種,而且無漏法種與有漏法種是同時存在的,都各有本有及熏習所得法種,所以無漏法種不全是真如無為所攝,不該以真如無為一法來含攝全部的無漏無為法,所以某些無漏無為法仍然是種子,因為它們會產生功德利行。對諸地菩薩而言,無漏無為法中,既有種子,也有純屬所顯性的部分,不屬於種子。譬如諸地菩薩心中的無漏無為作意,使他們得以安住於無貪等智慧境界中,不對眾生的惡劣行為加以報復,乃至起念都沒有,這不能說不是法種,這不單是顯現而已;如是智慧、解脫作意以外,還有其他許多的無漏無為法種,促使菩薩地地增上而完全信服諸佛,最後才能世世隨佛修學而達成佛果。但這無漏無為法種,不是三賢菩薩之所能知,阿羅漢就更別說了!無漏法中的真如無為,則只是顯現,沒有世間法中的功用,只能被動性的產生淨化菩薩心性的作用;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也是種子──功能差別;但不是眾生所知的功用,因為不像是貪瞋等有為性的心所法能影響到凡、愚眾生,所以說是現非種。所以您說的「是指熏習的關於無漏無為法的種子吧!」說得也有道理,這也就是《成唯識論》中說的有漏無漏法種各有本有及熏習二種的意思。
問二、我們這些大陸佛子在閱讀《正覺電子報》的時候,瞭解到自2005年7月2日起開始播放導師講解的《菩薩優婆塞戒經》光碟〔編案:係指本會直屬的美國洛杉磯共修處所播放的光碟〕。作為在家佛子,我們非常急切的想知道,導師所宣講的《菩薩優婆塞戒經》什麼時候能夠整理成冊出版發行;還有,既然導師在臺灣有講經的光碟,能不能慈悲流通到大陸?
答:導師開示的《優婆塞戒經講記》第一輯已經於2005年12月底出版了,後面幾輯亦會相繼出版,每三個月就會出版一輯。欲購書者請洽正智出版社相關人員,或全省各大書局。大陸佛子可向香港青年出版社請購,地址是香港北角渣華道82號2樓。至於光碟流通的部分,目前還沒有去大陸播放與流通的計畫。
導師講經的光碟,目前的規劃是針對同修會各共修處來播放,大陸在將來因緣成熟時,如果像美國一樣正式設立了同修會直屬的共修處,那麼依同修會整體規劃的原則,應當也會同樣的播放。雖然 導師曾說以目前的環境來看,要再等十四年才有因緣到大陸辦理禪三,但是在臺灣一年兩次共四個梯次的禪三中,只要參加同修會在大陸非正式共修處的學員,因緣成熟者也可以有機會報名來台參加,這樣已經有很大的彈性,彌補因為大環境的限制而短期內不能到大陸辦理禪三的遺憾了。
問三、同修會破斥藏密非佛法,則藏音版之「大悲咒」是否亦不應持誦?因其與平常大悲懺法會所誦之84句差異甚大,不知會內是否有精通藏語、藏文之師兄姐能辨其真偽?
答:我們破斥藏密的,乃是其法義誤導眾生的部分,而不是與西藏有關的都排斥,這個部分希望大家不要誤會、錯解;至於藏文發音的大悲咒是否應該持誦,那就看藏密對大悲咒所闡述的義理為何?是不是像他們另創百字明而以雙身法來解釋百字明一般。這如同本電子報第三期般若信箱回答關於六字大明咒的持誦心態,是一樣的道理,況且藏文本身只是一種語言,並不是藏文本身就代表了法義,過失是因為以藏文把佛法錯解、曲解,藏文本身是沒有過失的。我們持誦大悲咒乃是要把握「理事圓融、不偏不廢」的原則,至於大悲咒理持及事持的部分,在我們的創刊號曾有冷無煙師兄專文介紹,請提問的師兄姐自行查閱,若您手上無創刊號,可從下列網址下載閱讀:http://www.a202.idv.tw/a202-big5/Book5001/5001.htm。
至於藏文的發音與我們的發音有差異是正常的,如同 阿彌陀佛聖號在國語與台語的發音就不同了,更何況是梵文、藏文、巴利語等等的發音會與國語不同,這個部分 導師在《念佛三昧修學次第》第一篇第一章第二節有提到這個觀念,我們當以「依義不依語」的方式來面對這種情形,不必執著是否為藏文發音。
問四、平實居士在著作中多次說過,四禪等至位時沒有呼吸、沒有心跳,因有如來藏執持色身而使色身不爛不壞。但從醫學的角度來說,若沒有呼吸、沒有心跳時,大腦會因爲缺少氧的供給而損壞。醫學認爲,中樞神經系統缺氧的極限時間,一般大腦皮質爲5~6分鐘,大腦髓質爲7~8分鐘,腦幹爲10~11分鐘,脊髓爲30分鐘左右。那爲什麽在四禪等至位時大腦不會損壞呢?難道說是如來藏在供給色身一些特殊的營養嗎?還是有什麽其他的原因?
答:頭腦之中樞神經系統需要氧氣的原理,是因為腦部要支應眼睛、耳朵等感覺器官(特別是五勝義根的頭腦)對於色塵、聲塵等持續不斷的接收,以及眼耳等識與意識之分別與思惟、打妄想等,所以要由心臟不停的透過血液輸送氧氣及養分能量到腦部,並帶走二氧化碳等濁氣,因此也必定要有脈搏;也要經由呼出二氧化碳濁氣並吸入新鮮氧氣,所以一定要有呼吸。如果有人被打一記悶棍昏死過去,沒有呼吸而導致腦部缺氧過久,產生病患,現代醫學所作的實驗與結論是成立的;然而真正有禪定證量的人,並不符合醫學上所作實驗的腦部運作內容,因為進入四禪中的境界,與昏死過去的境界大不相同,不能等視齊觀;否則證得四禪的人,心境及色身就應該與世俗人完全相同了,那麼證得第四禪就應該沒有任何功德,世間就不應該有第四禪的定境了。
證得四禪等至位時,眼耳等五種感覺器官,不論是扶塵根或勝義根,都已經過禪定定力的降伏,已完全靜止了,並不需要被作意去接收色塵、聲塵等,而眼識、耳識乃至身識都不現起,意識只是住於自體之自證分中,沒有任何苦與樂之領受,沒有妄念思惟等之腦部活動,因此腦部對於養分及氧氣之需求已經消失了,這時不需要新陳代謝,沒有二氧化碳等濁氣產生,乃至可以不需要運作時所需要的能量,所以心臟可以不必輸送養分能量到腦部,自然就不需要心跳,也就沒有脈搏;因為不需要氧氣,也就不需要呼吸。身體器官之運作乃是配合心識活動而有,心識活動靜止了,不需養分與氧氣了,就不再需要心跳與呼吸了。一般人悶絕時,心識的活動是仍然存在的,只是醫學上不能了知而已,當然悶絕而停止心跳呼吸時會使勝義根受損。四禪又稱為捨念清淨定,一切五塵之領受及苦樂受等心識之活動因定力的緣故皆捨,乃至意根對色身之微細念也捨,所以色身就不需要心跳、脈搏與呼吸;此時如果沒有如來藏執持色身,就一定會爛壞;因四禪等至位中有如來藏執持色身,使色身在無呼吸心跳的情況下而不爛壞,不同於悶絕,這是因為有定力轉變色身的運作故。而悶絕位中意識已經斷滅而暫時不在了,根本沒有定力功德使色身的運作完全靜止,所以大不相同。如果四禪位中的境界同於悶絕,那麼應該入四禪等至位者就等於悶絕或死亡,由此證明確有如來藏,如來藏之功德作用並非意識與意根之種子功能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