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11)般若中觀(連載十三)---游正光老師

    由上面說明可知:會提出「應該由出家人傳菩薩戒,在家人不應該為人傳菩薩戒,因為那是不如法的」,就表示這個人非常注重出家表相,有崇拜聲聞的心態,顯示他的菩薩性還不夠堅固,根本不懂什麼才是真正的出家人。如果這樣的說法是由出家人提出來的,就表示這位出家人我慢非常嚴重,非常執著自己的出家表相;像這樣的人我見堅固無法證得聲聞初果,今生今世更不可能在大乘法中真見道而證菩薩初果。如 玄奘菩薩在《大唐西域記》卷 4 開示: 

    大城南四五里,至小伽藍,僧徒五十餘人。昔瞿拏鉢剌婆(唐言德光)論師於此作《辯真》等論,凡百餘部。論師少而英傑,長而弘敏,博物強識,碩學多聞。本習大乘,未窮玄奧,因覽《毘婆沙論》,退業而學小乘,作數十部論,破大乘綱紀,成小乘執著。又製俗書數十餘部,非斥先進所作典論,覃思佛經,十數不決,研精雖久,疑情未除。時有提婆犀那(唐言天軍)羅漢,往來覩史多天。德光願見慈氏,決疑請益。天軍以神通力接上天宮。既見慈氏,長揖不禮。天軍謂曰:「慈氏菩薩次紹佛位,何乃自高,敢不致敬?方欲受業,如何不屈?」德光對曰:「尊者此言,誠為指誨,然我具戒苾芻出家弟子,慈氏菩薩受天福樂,非出家之侶,而欲作禮,恐非所宜。」菩薩知其我慢心固,非聞法器,往來三返,不得決疑。更請天軍,重欲覲禮。天軍惡其我慢,蔑而不對。德光既不遂心,便起恚恨,即趣山林,修發通定,我慢未除,不證道果。1

    德光論師執著自己是受具足戒的出家比丘,示現出家相,認為自己很尊貴,看見 彌勒菩薩在兜率陀天示現穿著天衣的在家相,所以不肯禮拜。彌勒菩薩知道德光論師我慢非常重,所以一連三次都沒有為德光論師解決疑惑。因為這樣的緣故,德光論師錯失真善知識 彌勒菩薩為他開示的機會,雖然後來德光論師願意覲見禮拜 彌勒菩薩,但是因為他的慢心無法去除,所以天軍阿羅漢再也沒有為德光論師以神通力接引他到兜率陀天覲見 彌勒菩薩。由此可知: 

    一者、執著自己是出家表相的人,不是現在才有,古時就已經存在了,只是現今的佛教界比以前更嚴重。這樣慢心深重的人,往往與真善知識失之交臂,錯失與真善知識請法的機會,尚且無法在佛法上有所增益,還有可能於未來明心見性嗎?當然不可能!

    二者、正好顯示這位出家人沒有佛法正知見,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出家人,不知道什麼才是勝義菩薩僧,所以才會有如此荒唐的主張出現。 

    三者、證明這位出家人是我見未斷的凡夫。為什麼?如 玄奘菩薩開示,執著出家表相的人,他的我慢非常堅固,而我慢是依於「我」而建立,不能離開「我」而存在,可以證明:這個執著出家表相的人,是我見未斷的凡夫。像這樣的凡夫,如果他看見未來紹繼佛位的 彌勒菩薩示現在家相,他還是會執著自己是出家表相而不肯禮拜 彌勒菩薩,也顯示他的我慢非常堅固。既然我慢堅固,今生根本無法真見道而證菩薩初果,當然是我見未斷的凡夫一個。 

    四者、菩薩戒可歸納為三聚淨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其所含攝的範圍比聲聞戒深且廣。譬如淫男、淫 女、無根、二根、黃門、畜生、奴婢、鬼神等一切有情,都可以受菩薩戒,唯除犯七逆罪者,而且一受永受、戒身口意三行等。聲聞戒則有很多限制(不像菩薩戒一樣,可以讓很多人受戒),僅一生受,戒身口二行而已,不戒意行等。所以菩薩戒所含攝的範圍比聲聞戒深廣,因此受持聲聞戒,最多僅能成就無學阿羅漢而已,可是受持菩薩戒最後可以成佛,兩者是大不相同。

    因此緣故,應該以正解脫戒之菩薩戒來規範菩薩僧團,以別解脫戒之聲聞戒來規範聲聞僧團,不能以聲聞的別解脫戒來規範菩薩僧團,也不能用菩薩的正解脫戒來規範聲聞僧團,因為那是不倫不類的施設,將會破壞菩薩僧團、聲聞僧團,導致菩薩僧團、聲聞僧團破裂,就會成就違犯七逆罪之一的破和合僧重罪,未來果報非常嚴重,不能不慎。

    最後作個總結:三乘所受的戒是不同的,二乘人受的是聲聞戒,菩薩是受菩薩戒。聲聞戒是別解脫戒,菩薩戒才是正解脫戒。持聲聞戒,最後僅能成阿羅漢,不能成佛;持菩薩戒,不僅能夠成為菩薩阿羅漢,而且也可以成佛。求受菩薩戒者沒有什麼限制,求受聲聞戒則有很多限制,但是不論是菩薩戒或者是聲聞戒,唯一共同的限制就是不准犯七遮罪的人受戒。要受菩薩戒時,可以禮請已受菩薩戒的人為法師來傳菩薩戒;受戒時,最好是受上品戒,其次才受中品戒乃至下品戒。不能用聲聞的別解脫戒來規範正解脫戒的菩薩僧團,也不能用菩薩的正解脫戒來規範別解脫戒的聲聞僧團,以免犯下七逆罪中的破和合僧重罪。

          第十二點:三乘異生性廣狹有差別,亦即菩薩異生性深而且廣,二乘人異生性淺而且窄。首先要探討的是,什麼叫 作異生性?所謂異生性,就是造下未來世異於此生應該當人的果報,因而下墮三惡道受生死輪迴苦的體性,名為異生性,如論中開示:

    問:「何故名異生性?」

    尊者世友作如是說:「能令有情起異類見、異類煩惱,造異類業,受異類果,異類生故,名異生性。復次!能令有情墮異界故,往異趣故,受異生故,名異生性。」2

    論中開示:有情起了異類的邪見及煩惱,造作未來世無法再保有今世當人的人同分 3 之惡業,因而下墮三惡道受不可愛異熟果報的體性,這就是異生性。這樣的體性,包括了謗佛、謗法、謗賢聖、破十重戒,以及破法毗奈耶(法戒)等在內。譬如謗佛部分,認為大乘非佛說、如來藏是外道神我、梵我等。謗法部分,堅持意識覺知心就是真實心、認為離念靈知心就是真心,否定了真實心第八識,而說一切緣起性空、一切性空唯名等。謗賢聖部分,跟隨及接受邪師的邪教導,毀謗真善知識為邪魔外道,或者不肯接受真善知識教導,毀謗真善知識法義有毒、不如法,或者說真善知識身、口、意 行有過失等等,使得未來多生多世要受三惡道苦。在律部當中,有一個真實的例子可以為大家說明異生性的內涵: 

    佛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具壽大哥羅苾芻,於一切時常用深摩舍那處鉢(謂是棄死屍處,舊云尸陀者訛也),著深摩舍那處衣,食深摩舍那處食,受用深摩舍那處臥具……時此城中有一婆羅門,娶妻未久,便誕一女,女既長大,父遂身亡。時諸親族具嚴喪禮,送至屍林焚已歸舍。其妻及女哭在一邊,時大哥羅看燒死屍,時女見已,告其母曰:「今此聖者大哥 羅猶如瞎烏,守屍而住。」時有人聞來告苾芻,苾芻白佛,佛言:「彼婆羅門女自為損害我聲聞弟子德若妙高,作麁惡言共相輕毀,緣斯惡業,於五百生中常為瞎烏。」時遠近人眾,咸聞世尊記婆羅門女於五百生中常為瞎烏。其母聞已,作如是語:「佛記我女五百生內常為瞎烏,何苦之甚?」母即將女往世尊所,禮佛足已,白佛言:「世尊!唯願慈悲恕此小女,緣無識故,非毒害心,輒出此言,願見容捨。」世尊告曰:「豈我為惡呪令彼受耶?由此女子輕心麁語墮傍生中,若重惡心當墮地獄。」女人聞已,從座而去。4

    律部經典開示:在佛世,有一婆羅門女,只因為看見大哥羅比丘在旁觀看焚燒她父親的死屍,輕心而不經意說大哥羅比丘猶如瞎眼的鳥,未來五百世將墮於傍生中,成為瞎眼的鳥。若是以惡心而毀謗,當墮於地獄受無量苦。由此可知:只要輕謗有德行的人,譬如毀謗聲聞初果人、毀謗證悟菩薩等,就已經造作了異生性,來世要墮入異類中(異於此生的人同分),將受不可愛的異熟果報,如同婆羅門女輕謗大哥羅比丘如瞎鳥,未來五百世墮入傍生中為瞎鳥。如果是以惡心毀謗有德行的人,那可是長劫不可愛的地獄果報。同樣的道理,由於眾生沒有慧眼簡擇真善知識說法,往往很容易毀謗弘揚聞所未聞法的真善知識,而這些真善知識很可能是三賢位的菩薩摩訶薩,乃至是地上菩薩摩訶薩,未來世的果報真的很難善了。因此,在此奉勸學佛人,每見真善知識弘揚聞所未聞法而與大法師、大居士們說法不一樣時,應將真善知識所說的法與經典一而再、再而三地慎重比對,以免誤評真善知識,因而造下毀謗三寶重罪的異生性而後悔莫及。

    又菩薩犯十重戒,譬如已受菩薩戒者,不論是出家人,或者是在家人,因信受邪淫外道法,廣修男女雙身邪淫法,導致今世人身不保,因而下墮三惡道受苦。又破法毗奈耶部分,譬如明說如來密意,使得眾生不信而生毀謗,導致正法消滅,這樣的罪業是很嚴重的,因此 佛曾特別告誡佛弟子們,不能明說密意!如《大寶積經》卷 110 開示: 

    諸比丘從今已往,於不信前勿說此經,求經過者慎勿示之,於尼乾子、尼乾部眾諸外道中亦勿說之,不恭敬渴請亦勿為說。若違我教虧損法事,此人則為虧損如來。5

    經中開示:如來對於緣未熟的人,譬如不信佛說的人、想尋求經典過失的人、尼乾子外道、對法不恭敬渴仰的人等等,佛不會讓這些人得知密意之所在。如果學人不遵照 佛的開示而去作了,則犯法毗奈耶,亦名虧損如來、虧損法事, 

    那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想想看,佛在世時,即使是貴為二乘無學,佛尚且不為他們開示如此勝妙法,更何況是二乘無學以下的有學及凡夫們,佛更不會為他們開示。因此,菩薩摩訶薩在末法之世弘法時,應觀看眾生因緣如法施教,以免密意洩漏,成就虧損如來、虧損法事,那可就麻煩大了。又如果以未悟眾生的立場來觀待佛,佛是有密藏,但是以證悟菩薩的立場來觀待佛,佛沒有密藏。然而有人不信佛說,乃至到處探聽密意,或者無意中得到佛所謂的密意,因為沒有腳踏實地參究的過程,無法安忍如來藏本來無生的體性,不觀察眾生因緣而廣為傳說,乃至不信而加以毀謗,因而成就違犯法毗奈耶的重罪。這樣的重罪,比具足違犯菩薩戒的十重罪還要嚴重,未來要下墮無間地獄受長劫尤重純苦果報,待無間地獄正報受完了,還要經過餓鬼、畜生道,後來有因緣回到人間,以及有因緣接觸到佛法,必然有種種遮障出現,而障礙自己的佛菩提道,不能不慎!

    此外,謗菩薩藏亦名破法毗奈耶,也是眾生常犯的異生性之一,如《大乘入楞伽經》卷 2 開示:

    云何捨一切善根?謂謗菩薩藏,言:「此非隨順契經調伏解脫之說。」作是語時,善根悉斷,不入涅槃。6

    佛開示:所謂斷一切善根的一闡提人,就是毀謗菩薩的法藏—如來藏—祂是一切有情因地的真心,也是未來果地的無垢識。祂本來就在,過去無量劫以前在,未來無量劫以後也在,不因為佛出世或不出世,衪就是法爾常在,也不會因為眾生無法證得如來藏而說祂不存在祂就不存在了。佛子當知,世尊說法都是以真心如來藏為中心而說一切法,從來沒有外於如來藏而說。如果不解 世尊所說的真實理,而將 世尊所說的真心如來藏加以否定,說之為:「這不是世尊所說能夠調伏煩惱解脫的法。」名為二說、惡說,亦名謗菩薩藏,已成為斷一切善根的一闡提人。也就是說,當這位眾生將 世尊所說的正法加以否定的那一剎那開始,他過去無始劫以來所培植的善根福德完全斷除而消滅不見了,他的善根福德從毀謗菩薩藏時全部歸零,今世是不可能證涅槃、入涅槃。他今世所擁有的善根福德,僅是他從謗菩薩藏以後,一直到死亡之間,所培植非常微劣的善根福德而已。由於謗菩薩藏所造異生性的惡業非常大,今世所培植的善根福德非常微少,一旦捨壽後,當然是隨重受報而下墮地獄受苦了。

    既然已知異生性的內涵,接下來,要瞭解三乘的異生性何時才能斷除,這也是進修三乘菩提學人們,所必須深入了知的事,以避免因為自己的愚癡無智,妄造毀謗三寶等的異生性惡業,枉受生死輪迴之苦。在二乘解脫道中,於斷三縛結成初果須陀洹時,異生性就斷了;大乘菩薩行者,則要進入初地住地心以後,才沒有異生性存在。如《成唯識論》卷 9 開示: 

    十重障者:一、異生性障,謂二障中分別起者,依彼種立異生性故。二乘見道現在前時,唯斷一種,名得聖性;菩薩見道現在前時,具斷二種,名得聖性。7

    論中開示:二乘人於見道斷三縛結時,斷了異生性,未來不會墮入三惡道中,為什麼?一者、二乘人的異生性與煩惱障有關,這是因為二乘人所觀察的,都是在蘊處界所含攝的範圍,都與煩惱障有關,不牽涉到所知障,所以於見道時斷了異生性。菩薩的異生性與所知障有關,由於所知障所含攝的上煩惱如過恆河沙數那麼無邊寬廣,一直要到入地後才能斷除與佛菩提道有關的異生性,所以菩薩所涉及的異生性既深且廣;二乘人只要見道成初果,與解脫道有關的異生性就斷了,所以二乘人所涉及的異生性淺而窄。二者、二乘人見道成初果須陀洹時,他很清楚知道 世尊所說的解脫道內涵,對於真善知識所說的聞所未聞法,決不會妄加評論,更何況二乘初果人於捨壽後,可以天上、人間七次往返,將修所斷的煩惱障我執、我所執加以斷除,可以在解脫道上證得究竟解脫,從此不再於三界現身意,入無餘涅槃;所以二乘解脫道的異生性,於初見道時,就已經消除了。菩薩於見道位(包括真見道及相見道,如《成唯識論》卷 9 所述)圓滿以後,才斷除了與佛菩提道有關的異生性。也就是說,菩薩入初地通達位時,才沒有異生性存在;在這之前,仍有異生性存在,只是或多或少而已,為什麼?第一點、因為菩薩於真見道後,如果沒有佛菩薩攝受,還是會退失佛菩提,乃至作大邪見及五逆,無惡不造 8 ,所以仍有異生性存在。第二點、菩薩明心雖然斷了見一處住地煩惱與打破無始無明,可是菩薩仍然有修所斷的煩惱未斷,譬如欲界愛、色界愛、無色界愛之我執、我所執煩惱未斷,以及習氣種子隨眠、無始無明之過恆河沙數的上煩惱未除,仍有可能因為無明的關係,譬如沒有諸佛菩薩攝受、不信不服真善知識教導、毀謗真善知識等等,因而妄造惡業,未來要下墮三惡道受苦,所以菩薩於真見道後,仍有造下異生性惡業的可能性存在。第三點,菩薩如果一不小心輕言毀謗善知識,如同前面婆羅門女毀謗有德行的大哥羅比丘一樣,未來還是會下墮三惡道。所以說,菩薩所應斷的異生性既深且廣,未入初地之前,還是有可能因為毀謗賢聖而下墮三惡道;二乘人異生性淺而且窄,於初見道時就斷了。雖然二乘人與菩薩一樣,於初果見道時斷見一處住地煩惱,但是二乘不與無始無明相應,也不會有毀謗真善知識的現象存在;菩薩從真見道開始必須經歷相見道一直到通達見道內容圓滿見道位,才開始進入修道位,這期間仍然有可能因未通達見道內容而造作謗法的惡業,仍有可能因為謗法謗賢聖的關係而妄造異生性惡業而下墮。

    最後作個結論:二乘解脫道的異生性淺而窄,於見道時斷異生性,而大乘的佛菩提道異生性既深且廣,況且在未入地前,仍有可能造下毀謗真善知識等惡業,而下墮三惡道受苦,一直到入初地後,異生性才能斷除。

      第七節 三乘不共道:

          菩薩明心見性、發起般若智慧(五)

          第十三點:三乘福德深淺有差別,亦即菩薩福德深廣,二乘人福德淺狹。學佛人都知道,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而二乘人無此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然此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都是菩薩於因地五十二階位漸次修行所累積的福德,於佛地究竟圓滿而成就的。菩薩在因地時對佛於實相法的開示能夠生起信心,其實就已經累積了許多福德,如《金剛經》卷 1 開示: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9

    佛在《金剛經》中開示:在末法的最後五百年,有持戒修福的人,對於《金剛經》中所說的四句偈能生起信心,這個人已經在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有無量福德來莊嚴其身。既然聽聞及相信《金剛經》四句偈都有無量無邊福德,更不用說是明心及見性了。為什麼?因為《金剛經》所說的真實心,乃是 佛的甚深密意,佛尚且不為二乘愚人及凡夫說此微妙法,唯有對因緣成熟的菩薩才作開示,所以明心見性這件事,不是二乘愚人及凡夫所能了知及親證的境界。

    然而二乘無學的阿羅漢是人天應供,他的福德已經很廣大了,更不用說明心見性這件事,更需要廣大的福德來莊嚴才能成就,如《大般涅槃經》卷 31 開示:

    世尊!如經中說:「若施畜生,得百倍報;施一闡提,得千倍報;施持戒者,百千倍報;若施外道斷煩惱者,得無量報;奉施四向及以四果、至辟支佛,得無量報;施不退菩薩及最後身諸大菩薩、如來世尊,所得福報無量無邊,不可稱計,不可思議。」10

    經中開示:布施給二乘四向、四果人有無量報,可以證明二乘阿羅漢本身有無量解脫功德,才能使布施者得無量福。既然阿羅漢本身有無量解脫功德,而上於阿羅漢的明心見性的菩薩,其般若解脫功德更廣大,那當然是無庸置疑了。又菩薩明心與眼見佛性圓滿十住位後,轉入十行位之修行,其荷擔如來的家業就是摧邪顯正,救護佛子向正道,普入大乘第一義,受學究竟微妙理;如是,當然可以累積更多的福德,來作為學人進入初地所必須具備的福德資糧。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 573 開示:

    爾時佛告持髻梵言:「梵天當知!佛讚三事最為無上,何等為三?一者、發菩提心,二者、護持正法,三者、如教修行。如是三法最為無上,能修行者真供養佛。我若住世一劫、或一劫餘,說此功德亦不能盡。護持如來一四句頌,所獲功德尚不可盡,況能護持三世佛母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何以故?三世諸佛皆因般若波羅蜜多而得生故,以法供養真供養佛,若以資財非真 供養,故法供養最為第一。若有護持佛正法者,當知彼類二世安樂。是故,梵天!常應擁護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汝由護法,已當得見賢劫千佛悉為請主。梵天當知!於此穢土護持正法須臾之間,勝淨土中若經一劫、或一劫餘所獲功德,故應精勤護持正法。」11

    經中開示:護持如來一句四句偈,所獲得的功德無有限量,更何況在此娑婆世界護持 世尊正法,福德更是不可限量。十住位、十行位菩薩獲得功德尚且如是,更何況是十迴向位菩薩的功德與福德更是無量無邊,非十住位、十行位菩薩所能了知。到了初地之前完成加行,能夠取證慧解脫而不取證涅槃,故意留惑潤生,其解脫的智慧境界已經遠遠超過二乘慧解脫的阿羅漢,其福德更是不可限量。到了三地滿心前,必須修證四禪八定、四無量心、五神通,證得三昧樂三摩跋提意生身,可以去到十方國土度化有緣眾生,其累積的福德已經遠遠超過初地、二地菩薩。到了八地滿心,證得如實覺知諸法相意生身,可以於相、於土自在而任運變現。到了十地快滿心時,十方諸佛放光遙灌十地菩薩頂,成為十地滿心的法王子,其般若解脫功德與福德無量無邊不可稱計。到了等覺位,整整一百劫專修福德,無一時非捨身時,無一處非捨命處,只要眾生有所需求,不管內財、外財統統布施出去,為了成就諸佛的三十二大人相、八十隨形好,這樣的福德,更不是我們所能想像的。又 佛在《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 6 曾開示佛的福德廣大無邊如下:

    (嚴熾)王言:「大師!何者如來八十種好?百福功德以是相好莊嚴身故,名為如來百福莊嚴功德相身。」 答言:「大王!我今為成此事說喻。大王當知!若三千大千世界所攝四生眾生,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此等眾生假使一時得於人身,得人身已,彼一一眾生皆修十善,成就轉輪聖王福德;彼諸眾生所修成就轉輪聖王福德之聚,彼一一福德更增百倍,始得成就沙門瞿曇一毛孔中下相功德。如是一毛孔中功德,餘一一毛孔所有功德亦復如是。大王當知!如是一切毛孔功德更增百倍,始得成就沙門瞿曇身中所有一好功德。如是一好功德,餘一一好功德亦復如是。大王當知!如是一切諸好功德更增百倍,始得成就沙門瞿曇身中所有大丈夫相一相功德。如是一相功德,餘一一相功德亦復如是。大王當知!如是三十二相功德更增百倍,始得成就沙門瞿曇眉間白毫一相功德。如是眉間白毫功德更增百倍,始得成就沙門瞿曇丈夫相中一頂相功德。大王當知!如是頂相功德更增百千萬億倍,始得成就沙門瞿曇丈夫相中一法蠡聲功德。沙門瞿曇以此法蠡聲功德故,所有眾生界、眾生所攝,彼一一眾生言音不同,一時各各作百千種種種異問,彼一一眾生所問之事,餘不重問,能以一念相應智慧,以一音答爾所眾生,能令一時各得其解。大王當知!沙門瞿曇以此功德莊嚴身故,名為成就大丈夫相,是故瞿曇成就百福功德身相,是故瞿曇成就梵王法蠡妙聲。」12

    佛開示:滿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情,假使能夠一一得到人身,一一勤修十善業,一一成就轉輪聖王福德,然後將這麼多的轉輪聖王福德累積起來乘以百倍,也只不過是 釋迦世尊一個毛孔的功德而已。又每一個毛孔都有如前所說廣大功德,將所有毛孔的功德累積起來乘以百倍,也只不過是 釋迦世尊八十種隨形好其中一個隨形好的功德而已。又每一個隨形好都有如前所說廣大功德,將所有隨形好的功德累積起來乘以百倍,也只不過是 釋迦世尊三十二大人相(除眉間白毫相、不見頂相)的三十相其中一相功德而已。又這每一相都有如前所說廣大功德,將所有三十相的功德累積起來乘以百倍,也只不過是 釋迦世尊眉間白毫相功德而已。如果將白毫相功德乘以百倍,也只不過成就 釋迦世尊的不見頂相的功德而已。如果將不見頂相功德乘以百千萬億倍,才能成就 釋迦世尊的大法螺聲,能以一念相應的智慧發出大雷音,分別用無量無邊不同種類眾生語言,同時讓無量無邊諸佛世界一一眾生各自瞭解而不會重複。從上面經文開示可知:世尊的福德真的是廣大無邊,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這樣的福德,乃是在因地行菩薩道時,經過菩薩前五十個階位修行,並於等覺位中百劫專修福德、於妙覺位繼續不斷地廣度眾生而累積起來的。也就是透過三大無量數劫所累積起來的福德,最後得以成佛,仍然依著初地前所發的十無盡願,繼續利樂有情無有窮盡,所以佛的福德真的是廣大無邊不可思議,不可勝數,讓人望洋興歎。(待續) 

1 《大唐西域記》卷 4,《大正藏》冊 51,頁 891,中 27-下 16。

2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 45,《大正藏》冊 27,頁 231,下 12-15。

3 【譬如「人同分」,所有人類都同樣是在一個身體上面有四肢,有一個頭,這個模樣就是人同分。如果有人是有兩個頭,就是異常,就 不符合正常的人同分。或者多長了一、二隻手,就不是正常的人同 分,就會被指稱為異常的人。也就是說,身體和支分有一個相同的 模樣,所以心想就會大致相同;而正常人都不外於這個模樣,這個 模樣就是人類的眾同分。】詳見 平實導師著,《楞嚴經講記》第十二 輯,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市),2011/9/30 初版首刷。

4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 36,《大正藏》冊 23,頁 825,上 26-中 27。案:要判斷一個人所犯的罪或輕、或重,要用三個面向來考量,那 就是根本、方便、成已。根本,是指動機,起心動念是善是惡等。方便, 是指擬定各種方法來造業。成已,是指所造的事已經成就。以這位年輕 女子毀謗大哥羅比丘為例來說明:這位女子僅是看了大哥羅比丘一眼, 輕心而不經意說:「大哥羅比丘像瞎眼鳥。」故有成已罪,但沒有根 本及方便罪,所以只是輕謗,因為是輕謗所以死後僅墮入旁生,五百世 為自己所言之瞎眼鳥。如果這位女子是故意起心動念要毀謗(根本), 也透過其他方法來毀謗(方便),毀謗也成就(成已),是為具足根本、 方便、成已,當墮地獄。 

5 《大寶積經》卷 110,《大正藏》冊 11,頁 617,中 12-16。

6 《大乘入楞伽經》卷 2〈集一切法品 第 2〉,《大正藏》冊 16,頁 597, 下 11-13。

7 成唯識論》卷 9,《大正藏》冊 31,頁 52,中 20-23。

8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賢聖學觀品 第 3〉:「佛子!若不值善知識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我初會眾中,有八萬人退。 如淨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惡因緣故, 退入凡夫不善惡中,不名習種性人;退入外道若一劫、若十劫,乃至 千劫,作大邪見及五逆,無惡不造,是為退相。」(《大正藏》冊 24, 頁 1014,下 7-13。)

9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 1〈正信希有分 第 6〉,《大正藏》冊 8,頁 749, 上 26-中 5。

10《大般涅槃經》卷 31〈師子吼菩薩品 第 11〉,《大正藏》冊 12,頁 549, 下 2-7。

11《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 573〈付囑品 第 17〉,《大正藏》冊 7,頁 963, 中 12-26。

12《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 6〈如來無過功德品 第 8〉,《大正藏》冊 9, 頁 343,中 27-下 27。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111期目次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身外之物 的頭像
    身外之物

    身外之物的部落格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