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何契入念佛法門(三) 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螢幕快照 2015-12-23 上午12.03.53  

以上所述,係一般念佛人體究念佛(理持)之過程。然亦有根器猛利者,於明心之同時一念相應,得見佛性;不待善知識誘導,自得見佛法身;此即〈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說:「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若是來生修到這個理一心的境界,便是「當來」必定見佛。這個見佛是見自性佛,見諸佛法身,見一切眾生之法身,而不是感應所見之化身佛。此時便恍然道:「原來諸佛法身竟是如此,一切眾生之本來面目亦復如此。」若此念佛人亦曾參禪,此時便道:「原來此是土城和尚立地處,好與三十拄杖。」

此一實相念佛之修持,從起疑到見性之全部體究過程,便是「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何以不假方便?實因憶佛念佛無相之故,與實相無相極為相應。無需學禪,自然會禪;無需學參話頭,自然會參話頭;無需揣摩擠破腦袋,自然能進入疑團;無需善知識,亦能自得心開。心開之過程有短至一天,有長達十餘年,乃至當來之世不等,故曰:「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是謂「悟有遲疾,必定心開」也。

因為心開而見佛性之故,此後不論持名念佛、觀想念佛、無相念佛,皆是實相念佛。何以故?實相離一切相而即一切相故,實相非空非有、亦空亦有故。此時方可說「一句佛號概括事理」,因為念佛之事相與真理皆已通達,並能隨緣助人修學念佛法門。此時念佛,別是​​一番境界,不同於「心開」前之無相念佛。此時念佛,乃是以心念心;以我真心,念佛真心;能念所念,皆唯一心(編案:能念之心雖妄,然由真心而生,亦真心體性之一,故悟者之能念所念不二)。所差異者,在於佛之定慧圓滿,我未圓滿;佛之福慧具足,我未具足而已。展望前途,雖然永遠不再淪入三惡道,但是成佛之路猶甚遙遠,若憶佛時,便生慚愧;若憶念未到此境界之佛子,便覺悲憫,大悲之心油然而生,願助眾人循序而到。

到此地步者,欲求捨報之時,上品上生往生極樂淨土,必蒙彌陀世尊攝受。捨報之前,安慰預告;捨報時至,坐金剛臺,往生極樂;應時得見彌陀世尊,頓悟無生法忍。能於須臾之間,親到十方世界禮拜供養無量數佛;在諸佛前次第受記,即還極樂淨土,得無量百千陀羅尼大總持門。

念佛人修學至此,已得極大功德受用和解脫,譬如:當眾受辱,心中亦能真實無瞋,不予理會。雖然如此,佛子猶不可心滿;於幫助佛子們念佛之餘,應續修學廣義之念佛法門。主要方向是修學種智及根本四禪;佛子已入實相故,煩惱幾已消除殆盡,修學四禪可以快過他人十百千倍。四禪若得,應續修學觀禪、鍊禪、熏禪、修禪。此皆是定,因定而生無量百千三昧,邁向佛道,利益無量眾生。莫以實相念佛境界為足,停滯不前。

釋疑︰或有人言:「此文談念佛,不應說禪。」此則應說念佛層次提升時之轉折。譬如持名念佛之人,多停留於心唸心聽之階段,不知轉為心唸心憶。已能心唸心憶後,應轉為無相憶佛,捨離一切相。乃竟有人因憶佛時,佛號不起而生煩惱,此即不知轉折也。待無相念佛(憶佛)之念如泉湧現而不斷時,便應體究念佛,即是由事持轉為理持,此亦是轉折。吾人嘗見知見不足者或排斥修禪者,於此煩惱退縮,停於無相念佛之境界,錯失「見佛」因緣,不入實相念佛境界;上品上生之果報,失之交臂,極為可惜。此皆知見不足,不知轉折之過也。

佛法雖然廣有八萬四千解脫法門,但每一法門之修持,到最後都必與第一義諦(實相)相應。不論是天台之止觀,禪宗之參禪,淨土之念佛……等;任何一種法門,若有因緣修持到第一義現前,其最後階段修持過程之本質莫非是禪。而每一法門之修持,自初始、至終了,皆必有其轉折。那便是由散亂心到統一心,定力現前。因定力現前並起心探究,而得見真心之空性,此即明心(開悟);由見無所見、明了真心,繼續體究而見佛性,實相現前;智慧於此顯現,能使他人受益。

此種轉折過程、因各種修持方式之不同而呈現不同之相貌,但其原理則一。換言之;禪存在於每一種解脫法門之最後階段,非獨禪宗有之。到達此階段之前的漫長修持,其目的皆在增強定力和知見。定力與知見俱足,便知轉折。一旦因緣成熟,禪就出現了。

簡單的說,便是「攝心為戒,因戒生定,由定發慧」而得解脫。其轉折之原理便是從有相到無相,因權巧而入實相。既入實相,則無相無不相;是故天台宗說「理事不二」,禪宗說「山色無非清淨身,溪聲即是廣長舌」,淨土宗說「一句佛號概括事理」等等。此種轉折原理和原則,不論任何宗派,一體通用。譬如世尊於經中所說位於此娑婆世界東方之不眴世界,其世界中無有文字及言說之施設,而於彼世界之佛仍然能夠以法化導諸菩薩。無有文字​​及言說之施設,猶如修學無相念佛者,於開始時不將念佛之念繫於文字相以及持名唸佛之言說聲相,慢慢修練而轉進,乃至轉入參話頭,成就體究念佛,最後得以親證法界實相,即是藉著無相念佛為方便化導菩薩悟道明心。茲舉示《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二中世尊之開示做為佐證:

「爾時薄伽梵復告具壽阿難陀言:『彼不眴世界無諸苦難,及三惡趣亦不聞名……國土嚴淨,唯佛法王化諸菩薩,無有文字亦無言說。彼諸菩薩受化之時,來詣佛所恭敬合掌,目不蹔眴瞻仰如來,念佛三昧自然成就,故彼世界名為不眴。念佛三昧云何是耶?所謂非色相生,亦非受想行識生,非前後邊際智慧生,亦非現在見聞所生。』佛告阿難:『其念佛三摩地不可思議,於諸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無說無示、無相無名,此即名為念佛三昧。』」

如所舉經文中世尊所說之不眴世界,無有文字亦無有言說,彼世界諸菩薩親近佛、接受佛之化導時,只要恭敬合掌,目不轉睛的瞻仰如來,念佛三昧便自然成就了,當時就能悟得離於語言文字之自性彌陀,亦即由無相之方便直接進入了實相。而此處既未有唸佛持名之施設,為何經中卻說已經成就了念佛三昧?可見體究念佛之真實義,在於求證實相、參究實相之過程,此即是體究念佛;而念佛之本質即是要見真實佛─親證法界實相─才是見佛之真實義。何以故?因為世尊說念佛三昧不是從色、受、想、行、識之法相所生,也不是從諸緣所安立的十二因緣法獲得之智慧所生,也不是現前所見所聞之見聞覺知法所生。念佛三昧是意識所不可思不可議的,當現前與一向不行見聞覺知、離見聞覺知的自性彌陀一念相應,以般若智慧觀察到自性彌陀就是五蘊諸法出生的根源時,現見自性彌陀本來無生,而自性彌陀所含藏的蘊處界法種及具足種種功德法性,亦同樣本來無生,能隨順因緣而出生五蘊諸法,此即是諸法之如實法相,故說自性彌陀是諸法之實相,能現觀諸法如實法相之智慧就是念佛三昧。知此道理,便能於修持各種解脫法門時,知所抉擇,迅速入道。

誠懇的叮嚀︰修學念佛法門之初期,但能參加定期共修,參閱善知識著作,配合平時持名念佛之功夫,便得受用。若欲精進修持到無相念佛階段,其修行過程中,有少數人可能發生感應現象,譬如見光,聞香,見佛示現金身……等;固然可喜,但勿執著。極少數人(萬不及一)若有定中見佛說法,指導修行者,務須依三法印及四依法印證;若不相應,慎勿遵從,便都無事。部份人則於無相念佛修持純熟後,發生輕安、清涼、喜悅、悲憫、消除慢心、入定……等現象,此皆是定心之顯現,無需驚惶掛礙,繼續深入修習即可。

又:近年來,曾遇數位學佛人,或因參禪、或因體究念佛而至無語言文字妄想之境界時,便將無相念佛之心勇敢承擔,便以「此心為我」呈善知識,善知識便以此印證為開悟,渾然不知此心仍是妄心。若「離語言文字妄想便是真心」,則一切無語言妄想傍生之心皆離語言文字妄想,一切修定有成者亦能離語言文字妄想,彼等靈覺心亦應是真心;若謂彼為真心,則彼等對於明心所具之解脫功德受用,為何遲不現前?此微細處,務須真善知識始得明辨,並善導行者知見、以趣正道。莫以靈知心之無念為悟,莫以定境見花(心花)為悟,否則,明心之空尚不可得,遑論進入實相之空有不二境界。

是故行者若欲體究念佛時,最好有真善知識指導。所謂真善知識,是指此人已入實相念佛境界,親見佛性而不退失,於第一義諦真實了知;並有方便善巧,能教導念佛人從有相入無相,藉權巧入實相。此善知識未必有名氣,卻能引導念佛人之修行於前,能勘驗念佛人之境界於後;避免體究念佛者誤將妄心作為真心,免將妄覺誤作真覺。能使念佛人順次進入實相念佛境界,並消除念佛人對於聖境之執著。所幸此種善知識,在台灣已日漸增加,尋覓不難。要緊的是我們念佛同修能否建立信心、消減慢心、發菩提心、行菩薩行。否則,即使善知識現前,亦恐當面錯過。

以上所述是由持名念佛而入之事持及理持五種層次。無相念佛雖然不易修成,但是若有方便善巧,按部就班,努力練習,其實不難。實相念佛雖非大多數人可以想望,然非絕無可能。若能修成無相念佛三昧,時時精勤護念,祛除慢心,善發菩薩大心,每日跪求釋迦世尊指示善知識之因緣及所在,必有一日得見有緣,亦有可能於三言兩語之下決了。若不得善知識,是因緣尚不具足,無需氣餒,只要細細體究,縱使現前不見,至少得保​​人身,當來必定見佛。

若真是菩薩種性者,往往能於修成無相念佛三昧之後二、三年內自修自悟,親見實相,能於經論之中多方印證。若不發菩薩大心,不去除慢心懦心、而求實相念佛境界者,無有是處。願誠摯地在此與一切佛子共勉:「普願佛子憶佛念佛,現前當來皆得見佛,心量廣大饒益有情。」

菩薩戒子 蕭平實 敬筆

本文於一九九一年原載《慈雲雜誌》)

 

引用文章來源:http://www.enlighten.org.tw/book/18/3

arrow
arrow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