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典中,還有一個真實例子告訴大眾:成佛後,仍然在累積福德無有饜足,如《增壹阿含經》卷 31 開示:
是時,阿那律以凡常之法而縫衣裳,不能得使縷通針孔中。是時,阿那律便作是念:「諸世間得道羅漢當與我貫針。」是時,世尊以天耳清淨,聞此音聲:「諸世間得道阿羅漢者當與我貫針。」爾時世尊至阿那律所而告之曰:「汝持針來,吾與貫之。」阿那律白佛言: 「向所稱說者,謂諸世間欲求其福者,與我貫針。」世尊告曰:「世間求福之人無復過我,如來於六法無有厭足。云何為六?一者、施,二者、教誡,三者、忍,四者、法說、義說,五者、將護眾生,六者、求無上正真之道。是謂,阿那律!如來於此六法無有厭足。」1
概略說明如下:阿那律尊者因為眼根已壞,無法將線穿入針孔來縫衣服,便起一念:「有欲修福的得道阿羅漢,請為我穿針。」世尊以天耳清淨,聽到阿那律心之所念,走到阿那律面前,說:「我為你穿針。」阿那律聽到 世尊的聲音,便向 世尊稟白:「方才是請阿羅漢為我穿針,不敢勞動 世尊。」世尊答:「世間沒有任何一個人求福會超過我,因為我於布施等六法無有饜足。」從 佛的開示可知:菩薩成佛後,仍然在累積福德無有饜足,身為佛弟子們聽到 佛這樣開示,能不慚愧嗎?因此,佛弟子只要有好的福德可以累積,那怕是一點點、一滴滴,也要親身去作,千萬不要嫌少。如是眾多的一點點、一滴滴的福德累積起來,也是很可觀。這樣所累積起來的福德,不但是菩薩未來明心見性的福德資糧,乃至也是菩薩未來入地的福德資糧,不是嗎?
反觀二乘人,其福德、智慧遠遠不及諸佛菩薩!何以故?因為阿羅漢福德少故,往昔不勤作布施故,因此出外托鉢的阿羅漢有時還會托空鉢回來,不得一日之食,如《優婆塞戒經》卷 4 開示:
智者復觀世間若有持戒多聞,持戒多聞因緣力故,乃至獲得阿羅漢果;雖得是果,不能遮斷飢渴等苦。若阿羅漢難得房舍、衣服、飲食、臥具、病藥,皆由先世不施因緣。破戒之人若樂行施,是人雖墮餓鬼畜生,常得飽滿無所乏少。2
經中開示:有智慧的人要觀察世間持戒多聞的人,因為持戒多聞的因緣所產生的力量,可以獲得人天果報,乃至獲得阿羅漢果報。雖然後來得以證得阿羅漢果,還是不能免除飢餓口渴等苦。如果阿羅漢很難得到房舍、衣服、飲食、臥具,以及生病所需要治療的藥物等資生之物,都是過去無量世以來不勤行布施的緣故。破戒之人如果往世勤作布施,雖然因為惡業因緣墮入餓鬼道、畜生道,但卻可以常常得到飽滿而沒有匱乏。經中已經很明白開示:如果不勤作布施,阿羅漢也會有生活困頓的時候,譬如得不到房舍、衣服、飲食、臥具等資生之物。如果往昔勤作布施,就算是墮在餓鬼道,也會是個有福鬼,或者墮在畜生道,如寵物一樣,常有資生之物來長養莊嚴其身。因此緣故,佛門中有一首偈說得非常好,也非常貼切,可提供給學人參考:
修福不修慧,象身掛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3
這首偈很清楚地告訴大眾:喜歡修福德而不修智慧的人,未來因為愚癡所造作的惡業而墮入傍生大象中,但身上卻掛著瓔珞莊嚴其身;像這樣的現象,在現在的印度、泰國等地仍然存在,不是不存在。修智慧而不修福德的人,未來就算成為阿羅漢,還是會有托空鉢回來的時候,免不了要挨餓。這譬喻告訴大眾:應該像佛一樣福慧兼修,才不會有時偏福、有時偏慧,各落一邊而無法圓滿具足。
或許有人會提問:「世尊不是曾經吃三個月馬麥,還不是跟阿羅漢一樣有飢餓之果報?你又如何解釋?」會提出這個問題的人,顯然他沒有深入經典,才會提出這樣的疑問。 佛在《大寶積經》卷 108 曾開示:雖然 佛接受婆羅門應供,但是 佛知道婆羅門必捨棄最初供養 佛及僧眾之心而不供給飲食;但是 佛為了度五百比丘、五百匹馬,還是答應婆羅門去應供,其結果想當然耳,婆羅門必然不會供養 佛及僧眾飲食,所以 佛與僧眾在這三個月中吃馬麥。雖然 佛示現吃馬麥,但並不是業報所致,如經中開示:
善男子!當知如來常法,雖受他請不得供給,不令請主墮於惡道。善男子!若彼五百比丘共如來夏安居食馬麥者,有四百比丘多見淨故生貪欲心;彼諸比丘,若食細食增益欲心,若食麁食心則不為貪欲所覆。彼 諸比丘過三月已,離婬欲心,證阿羅漢果。善男子!為調伏五百比丘、度五百菩薩故,如來以方便力,受三 月食馬麥,非是業報,是名如來方便。4
經中已經很清楚開示:一者、佛明知婆羅門會捨棄最初供養 佛及僧眾之心,不供給飲食,卻仍然去婆羅門家,避免因為施主不作供養而下墮惡道。二者、佛為了讓四百位比丘捨棄貪心,故意示現與僧眾吃馬麥三個月,讓四百位比丘於吃馬麥三個月後,斷婬欲貪、證阿羅漢果。三者、佛為了調伏五百比丘及度五百位馬菩薩(在過去世已學菩薩乘,已曾供養過去諸佛,因為親近惡知識造下惡業,墮在馬身中),以善巧方便,故意示現吃三個月馬麥,並非業報所致。
雖然 世尊示現吃三個月馬麥,但其所食馬麥的味道,為世間未曾有的美味,如經中開示:
善男子!無有世中上妙美味而如來不得。善男子!如來雖食草木、土塊、瓦礫,三千大千世界中,無如是味似 如來所食草木、土塊、瓦礫味者。何以故?善男子!如來大人得味中上味相,若如來以最麁食著口中已,其所得味勝天妙食。善男子!以是故知,如來所食最是勝妙。5
經中開示:如來三十二大人相之味中最上味相,世間的團食,如米飯、馬麥,乃至草木、土塊、瓦礫等,一經佛口,都是最上上味,勝過世間及天上一切美食。像這樣的境界,菩薩難以想像,更何況是跟隨如來的五百位僧眾們,當然是更難以想像了,也難怪他們會有所疑。因為這樣的緣故,佛為開解眾僧之疑,特別拿一粒馬麥叫阿難嚐嚐。阿難嚐已,歎未曾有,如經中開示:
爾時阿難心生憂惱:「轉輪聖王種出家學道,如下賤人食此馬麥。」我於爾時見阿難心,見阿難心已,即與阿難一粒麥,語阿難言:「汝嘗此麥味為何如?」阿難嘗已,生希有心,白佛言:「世尊!我生王家、長大王家,未曾得如是之味。」阿難食此麥已,七日七夜更不飲食無飢渴想。善男子!是故當知,是如來方便,非是業障。6
經中開示:佛以神力加持,讓阿難嚐此馬麥的味道,阿難嚐已,歎未曾有,並說明他出生於王家、成長於王家,卻從來沒有嚐過如此之美味,並且食後七天七夜都不會有飢餓、口渴之感。何以故?佛有廣大福德來莊嚴的緣故,乃是菩薩在因地外門行六度萬行時,已累積了許多福德。又,當菩薩明心證真成為七住位菩薩,開始行內門的六度萬行,更是累積了許多福德。如是,依序去圓滿三賢位所應有的福德,有了廣大的福德來莊嚴其身,方能轉入十地行十度萬行,更努力地培植無量無邊的福德,乃至到了等覺地,百劫專修福德,不論是內財或者是外財,統統都可布施來滿足眾生的需求。所以,於此百劫之中,無一時非捨身時,無一處非捨命處,更是累積了無量無邊不可稱計的福德。又成佛後,依初地前所發十無盡願而廣度眾生,其福德更是廣大無邊,早已經不是菩薩及人天應供的阿羅漢所能了知的了。
最後作個結論:菩薩經過三大無量劫修行,其所培植的福德既深且廣,不像二乘人所培植的福德既淺且狹,所以二乘人無法想像菩薩的福德到底有多麼廣大,這也是菩薩不可思議的地方。
第十四點:三乘所結的緣有差異,亦即菩薩與眾生廣結善緣,不但既深且廣,未來亦可以成就自己的佛國淨土。二乘人與眾生結的緣,雖然也是善緣,但是很淺,尤其是獨覺,較聲聞結得更少,所以與眾生結的緣不深,僅能成為阿羅漢或辟支佛,無法成佛。眾所周知,菩薩為了成就佛道,不斷地與眾生廣結善緣,不斷地攝受眾生,來成就自己的佛國淨土。所以菩薩從初住位開始布施,與眾生結善緣,如是經過三大無量數劫成就佛道後,還是本著菩薩於初地前所發的十無盡願,繼續廣度眾生。因此菩薩與眾生結的緣是既深且廣的善緣,這從《妙法蓮華經》卷 5 的記載可以了知:
爾時佛告大菩薩眾:「諸善男子!今當分明宣語汝等。是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以為塵,一塵一劫,我成佛已來,復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於餘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眾生。諸善男子!於是中間,我說 燃燈佛等,又復言其入於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別。諸善男子!若有眾生來至我所,我以佛眼,觀其信等諸根利鈍,隨所應度,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亦復現言當入涅槃,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能令眾生發歡喜心。」7
經中開示:世尊成佛以來,超過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不斷地度眾生,不斷地與眾生廣結善緣,不僅常在娑婆世界度眾生,而且也在其他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佛國世界度化眾生,所以當他方國土恆河沙數菩薩摩訶薩欲在娑婆世界勤加精進,護持、讀誦、書寫、供養《妙法蓮華經》時, 世尊卻告訴這些菩薩摩訶薩:
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恒河沙等菩薩摩訶薩,一一菩薩各有六萬恒河沙眷屬,是諸人等,能於我滅後,護持、讀誦、廣說此經。8
由此可知:世尊在因地行菩薩道時,不斷地度眾生,不斷地與眾生結善緣,所以才有六萬恆河沙等菩薩摩訶薩,以及一一菩薩各有六萬恆河沙眷屬護持 釋迦世尊正法。所以菩薩在成佛之道的路途中,應該不斷地攝受眾生,不斷地與眾生廣結善緣,未來才能成就自己清淨的國土。
這裡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可以說明,與眾生廣結善緣的重要性。在佛世,有一天,佛陀帶了迦葉與阿難兩位尊者一同行腳,時近中午,天很熱,一行人在路邊大樹下休息。佛陀看見不遠處有塊瓜田,請阿難尊者前去化瓜讓大家解渴。阿難尊者來到瓜田,看見田裡有一位女子在看守,於是阿難上前向女子化緣,希望能得到瓜來解渴。當阿難說完時,那位女子拒絕了阿難的請求,並惡言惡語的要阿難趕快離開。阿難回去向 佛稟白後,佛反而改叫迦葉尊者去化緣。當時迦葉在 佛旁,看到阿難化緣不成,覺得自己也沒有多大的把握,但是 佛陀已經吩咐了,不能不去化緣。當迦葉來到瓜田時,那位女子一見到迦葉,很高興地站了起來,向尊者頂禮,並頻頻詢問尊者從哪裡來?要去哪裡?是否需要食物充飢、解渴等等,而且不待迦葉開口,主動挑了一顆最大、最好的瓜來供養迦葉,讓迦葉有點受寵若驚。阿難看見迦葉抱著瓜回來,心中很納悶,所以 佛陀就為迦葉和阿難開示,兩人過去世與這位女子所種的因緣。在無量劫以前,阿難與迦葉同為 出家人,有一天,兩人結伴行腳參訪。在行經的道路上,看見一隻死貓,由於當時是夏天,非常悶熱,死貓的身體發出腐臭的味道,而且也有很多蟲蟻正在啃食死貓身上的肉。阿難當時見到死貓心生嫌惡,立刻摀著鼻子匆忙地離開;而迦葉看到死貓,非但沒有生起嫌惡的念頭,反而將貓的屍體埋起來,並祝願牠早日得生善處。當 佛陀說完迦葉與阿難過去生的因緣後,接著對兩位尊者開示:「瓜田中的那位女子,就是過去無量劫前的那隻死貓,因為過去世阿難曾對死貓生起嫌惡的心,所以今世遇到了這位女子,非但沒有化到瓜還遭到女子辱罵。當時的迦葉沒有對死貓心生嫌惡,反而歡喜地為死貓埋葬及祝願,今世有因緣遇到這位女子,這位女子不僅心生歡喜,而且不待迦葉開口,化得解渴的瓜回來。」由上可知:阿難與迦葉兩人僅僅生起一念嫌惡心與歡喜心的不同,導致今世所得的結果大不相同。阿難非但沒有化到瓜,反而被辱罵一番回來;迦葉不僅讓人看了滿心歡喜,而且還化得瓜回來。這分明告訴大眾:要與眾生多多結緣,而且是結善緣,不要結惡緣,因為與眾生結的是善緣,未來是好的而且是豐碩的結果,成佛就比較快。如果與眾生結的是惡緣,未來將要花很多時間來改變它,也使得自己成就佛國淨土會比較慢。
此外,在《妙法蓮華經》也告訴大眾:不斷地與眾生結善緣,不斷地度眾生,其成就佛道也比較迅速。譬如在經中,阿難被 佛授記於供養六十二億諸佛後,成為 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比起其他的師兄弟都要快了很多,為什麼?一者、阿難愛護眾生,心心念念護著眾生,不斷地為眾生著想,不斷地與眾生廣結善緣,尤其與女眾廣結善緣,所以許多女眾看到阿難就很歡喜,願意隨之受學。二者、表示阿難往昔曾供養無量諸佛,比其他師兄弟供養還要多很多。因此,阿難成佛的速度比其他的師兄弟快很多,僅需再經歷六十二億佛 之後就能成就佛道。
此外,佛在《菩薩善戒經》卷 1 也開示,貪愛眾生的緣故,能護持眾生,使得眾生樂於跟隨:
優波離言:「世尊!犯有三種,一者貪、二者瞋、三者癡。菩薩所犯何者為重?何者為輕?」佛言:「優波離!若諸菩薩犯如恒河沙等貪,如是菩薩不名毀戒。若犯一瞋因緣毀戒,是名破戒。何以故?優波離!瞋恚之心能捨眾生,貪愛之心能護眾生。若愛眾生不名煩惱,瞋捨眾生名重煩惱。優波離!是故如來於經中說:『貪結難斷不名為重,瞋恚易斷名之為重。』」9
經中開示:貪愛眾生就能護眾生,所以不名煩惱也不名犯戒;菩薩因為對眾生貪的緣故,與眾生結下善緣,菩薩所說的話,眾生就會很歡喜聽,所以很容易接受菩薩的說法以及願意跟隨菩薩修學。就算是到了未來無量世以後,如果有因緣遇到,兩人的如來藏還是會感應;如同阿難與摩登伽女、摩訶迦葉及紫金光比丘尼一樣,都是多生多劫在一起的眷屬。所以,結下善緣的眾生對菩薩所說的話不僅能夠言聽計從,而且樂於修學及互相提攜,相互成為佛菩提道的法眷屬,來成就自己的佛國淨土。但是菩薩如果起瞋,不僅名為重煩 惱,而且是捨棄了眾生,故名為犯戒!這是菩薩與眾生結下惡緣故,眾生不樂於見到你,更不用說會跟著你修學佛法,所以對眾生起瞋的菩薩成佛時劫會比較慢,不如貪愛眾生的菩薩成佛來得迅速。
最後作個結論:菩薩寧願對眾生起貪而不可起瞋;貪能心心護著眾生的緣故,不斷地為眾生著想,成佛也比較容易。千萬不要對眾生起瞋,而與眾生斷了法緣,成佛就會延遲許多,這也是學人在進修佛菩提道應該要特別注意的地方,以免在佛菩提道上曠費時日久遠,大大延遲了自己成佛之道時程。
第十五點:菩薩成佛需經三大無量數劫,亦即菩薩成佛需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二乘成為阿羅漢、辟支佛最快一生即可成辦。在《阿含經》卷 1 曾記載,有很多比丘聽聞 世尊開示後,獨一靜處,或樹下、或山洞等等,專精禪思,很快的就成為阿羅漢: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比丘名劫波,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白佛言:「如世尊說:『比丘心得善解脫。』世尊!云何比丘心得善解脫?」爾時世尊告劫波曰:「善哉!善哉!能問 如來心善解脫。善哉!劫波!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劫波!當觀知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悉皆無常。正觀無常已,色愛即除。色愛除已,心善解脫。如是觀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悉皆無常。正觀無常已,識愛即除。識愛除已,我說心善解脫。劫波!如是,比丘心善解脫者,如來說名心善解脫,所以者何?愛欲斷故。愛欲斷者,如來說名心善解脫。」時,劫波比丘聞佛所說,心大歡喜,禮佛而退。爾時劫波比丘受佛教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心善解脫,成阿羅漢。10
經中開示:凡是色識受想行之五蘊,不管是過去、現在、未來、或內、或外、或粗、或細、或好、或醜、或遠、或近,都是無常變異的法,不是常住法。能夠這樣觀察五蘊虛妄,斷了五下分結之欲界愛,因而發起初禪得心善解脫 11。劫波比丘聽聞 世尊開示,於獨一靜處,專精禪思,行於不放逸行,因此斷了五上分結,成為阿羅漢,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這告訴大眾:二乘利根的人,聽聞 世尊開示,最快一世可以成為阿羅漢。然而在一世就能成為阿羅漢者,必然是過去無量世已曾供養諸佛,種了許多善根,今世才有可能遇到 佛,並在聽聞 佛的開示後成為阿羅漢,如《大般涅槃經後分》卷上開示:
佛復告諸大眾:「是須跋陀羅,已曾供養恒河沙佛,於諸佛所深種善根;以本願力,常在尼乾外道法中,出家修行,以方便慧誘進邪見失道眾生,令入正智。須跋陀羅乘本願力,今得遇我,最後涅槃,得聞正法。既聞正法,得羅漢果。既得果已,復入涅槃。」12
經中開示:須跋陀羅本來是一位外道,時年一百二十歲,為 世尊般涅槃前所度最後一位聲聞弟子。他往昔曾供養無量諸佛而種善根,以本願力故,常在苦行外道中出家修行,用各種善巧方便,引度外道弟子入於正確的佛法中,讓他們得到正確的智慧;因此他今世得以遇到 佛,聽聞 佛的開示,成為漏盡的阿羅漢。因為不忍心見 佛先般涅槃,所以在得到 佛的恩准後,於 佛前以火界三昧而入無餘涅槃。這告訴大眾:要成為阿羅漢,必然是於過去的無量劫中曾供養無量諸佛,培植無量的善根福德,今世才有因緣聽聞 佛的開示證得聲聞四果阿羅漢而得解脫,於捨壽後入無餘涅槃。
聲聞人曾供養無量諸佛才能成就聲聞菩提。同樣的道理,在佛世的緣覺也是於諸佛所,培植了許多善根福德,今世才有可能證緣覺菩提。至於獨覺,也如同聲聞、緣覺一樣,都是在無量諸佛前培植了許多善根福德,才能於無佛的時代,自己成就獨覺菩提,如 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卷 34 開示:
云何獨覺道?謂由三相應正了知,謂有一類安住獨覺種姓,經於百劫值佛出世,親近承事,成熟相續,專 心求證獨覺菩提,於蘊善巧、於處善巧、於界善巧、於緣起善巧、於處非處善巧、於諦善巧勤修學故,於當來世速能證得獨覺菩提,如是名為初獨覺道。復有一類,值佛出世,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於 先所未起順決擇分善根引發令起,謂煗、頂、忍,而無力能即於此生證法現觀,得沙門果;復修蘊善巧、修處善巧、修界善巧、修緣起善巧、修處非處善巧、修諦善巧故,於當來世能證法現觀,得沙門果,是名第二獨覺道。復有一類,值佛出世,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證法現觀,得沙門果,而無力能於一切種至極究竟,畢竟離垢,畢竟證得梵行邊際阿羅漢果;復修蘊善巧、修處善巧、修界善巧、修緣起善巧、修處非處善巧、修諦善巧故,依出世道於當來世,至極究竟,畢竟離垢,畢竟證得梵行邊際阿羅漢果,是名第三獨覺道。13
彌勒菩薩開示:獨覺有三類,第一類、於百劫中值遇諸佛,親承供養而種諸善根福德,熏習蘊善巧、處善巧、界善巧、緣起善巧、處非處善巧、諦善巧等正知見,專心求證獨覺菩提,因此得以在未來世無佛時代證得獨覺菩提。第二類、值佛出世而親近,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於四加行之煖、頂、忍、世第一法當中,僅能進行煖、頂、忍前三法,無法於世第一法中斷結證果;後來熏習蘊善巧、處善巧、界善巧、緣起善巧、處非處善巧、諦善巧等正知見,於後世無佛時代斷結證果,成為獨覺。第三類、值佛出世而親近,聽聞正法如 理思惟,因而斷結證果,但是無有能力探究到最究竟而畢竟離垢,所以無法證得阿羅漢果;後來熏習蘊善巧、處善巧、界善巧、緣起善巧、處非處善巧、諦善巧等正知見,依出世道於後世無佛時代證得阿羅漢果。從 彌勒菩薩開示可知:這三類獨覺也與聲聞、緣覺一樣,都是要值遇諸佛,並供養諸佛而種諸善根,未來才能成就獨覺菩提,不是沒有在諸佛前種諸善根而能獨自可以成就獨覺菩提。
此外要探討的是,為什麼獨覺在無佛出世而證得獨覺菩提,而不是在有佛之世證得?如《瑜伽師地論》卷 34 開示:
云何獨覺種姓?謂由三相應正了知:一者、本性獨覺,先未證得彼菩提時,有薄塵種姓,由此因緣,於憒鬧處心不愛樂,於寂靜處深心愛樂。二者、本性獨覺,先未證得彼菩提時,有薄悲種姓,由是因緣,於說正法利有情事心不愛樂,於少思務寂靜住中深心愛樂,三者、本性獨覺,先未證得彼菩提時,有中根種姓, 是慢行類,由是因緣,深心希願無師、無敵而證菩提。14
彌勒菩薩開示:獨覺本性對五欲的攀緣很淡薄(薄塵種性)、對利益眾生的慈悲心也很淡薄(薄悲種性)、心中有慢存在(慢行種性),所以喜歡在寂靜處,不喜歡弘法來利益眾生,以及希望在無佛時代出現於世,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證得獨覺菩提,因為當代沒有人可與之匹敵故。從論中得到二個結論如下:一者、獨覺於有佛時代,對佛的開示:於蘊善巧、處善巧、界善巧、緣起善巧、處非處善巧、諦善巧勤加修學 的緣故,希望於無佛時代,用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智慧證得菩提,因此緣故,出生於無佛時代獨自證得獨覺菩提。由於當世沒有人證得獨覺菩提,只有他證得,顯示他很有證量,不希望別人能夠超越他,所以當他知道即將有佛出世的時候,就會趕快入無餘涅槃,不再於三界出現。二者、不論是聲聞或緣覺(或獨覺),都是要隨佛修學及熏習等,才能成就二乘菩提。如果往昔沒有跟隨諸佛聽聞佛的正法及種諸善根,今世是無法成就二乘菩提,更不是僅靠他自己的智慧及力量就可以證得二乘菩提,所以二乘人仍然需要在諸佛所培 植善根福德、聽聞佛的開示,以及久劫熏習,未來才有可能斷結、證果而成就二乘菩提。(待續)
1 《增壹阿含經》卷 31〈力品 第 38〉,《大正藏》冊 2,頁 719,上 24-中 7。
2 《優婆塞戒經》卷 4〈雜品 第 19〉,《大正藏》冊 24,頁 1056,中 6-11。
3 《龍舒增廣淨土文》卷 9〈福慧說〉,《大正藏》冊 47,頁 280,中 6-7。
4 《大寶積經》卷 108,《大正藏》冊 11,頁 606,下 15-23。
5 《大寶積經》卷 108,《大正藏》冊 11,頁 606,中 28-下 5。
6 《大寶積經》卷 108,《大正藏》冊 11,頁 606,下 5-12。
7 《妙法蓮華經》卷 5〈如來壽量品 第 16〉,《大正藏》冊 9,頁 42,中 22-下 5。
8 《妙法蓮華經》卷 5〈從地踊出品 第 15〉,《大正藏》冊 9,頁 39,下 25-28。
9 《菩薩善戒經》卷 1〈序品 第 1〉,《大正藏》冊 30,頁 962,上 13-21。
10《雜阿含經》卷 1,《大正藏》冊 2,頁 4,下 20-頁 5,上 10。
11 解脫道中狹義的心善解脫,是指解脫欲界五欲的繫縛,發起初禪而遠 離欲界生,是為三果人的果證,詳情請見阿含諸經所說,以及 平實導 師著,《阿含正義─唯識學探源》第四輯,第七章第二節〈心解脫、慧 解脫—見道與修道〉。
12《大般涅槃經後分》卷上〈憍陳如品餘〉,《大正藏》冊 12,頁 900,中 25-下 1。
13《瑜伽師地論》卷 34〈本地分中獨覺地 第 14〉,《大正藏》冊 30,頁 477 下 15-頁 478 上 5。
14《瑜伽師地論》卷 34〈本地分中獨覺地 第 14〉,《大正藏》冊 30,頁 477,下 6-14。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112期目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