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法道上之潛藏深處的無知
世上不乏有人對正覺教團質疑,然其疑問往往充斥偏見,乃至些許惡意,本不值一提;然琅琊閣的寫手和釋惟護所說,有時又頗迎合五濁惡世人心,是故筆者針對諸質疑略作說明 。
中國禪宗自古皆以明心開悟為標榜,大乘門庭開引無量眾生
(一)琅琊閣寫手質疑:【正覺同修會由創辦以來就以「明心開悟」的「密意」為招牌,標榜自己是唯一可以幫助學人明心見性的團體。】
又說:【「密意」的吸引力非常巨大,許多對經論一知半解的學人,為了上禪三獲得「密意」,耗費大量金錢、 時間、精力,多少年過去都不肯放棄,深信獲得「密意」對自己的修行有莫大助益,就是開悟證果。】 又說:【這個誘人的開悟陷阱,步步深入很難脫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無法分辨「密意」的對錯和實質。】1
辨正:中國禪宗道場自古皆以「明心證悟」號召有志向上一路的學人至此大乘門庭精進修學,當真悟禪師坐立山頭時,即標榜自身明心證悟,無畏來者檢驗,如是十方叢林皆歡迎大眾參學與挑戰。每每公案流傳天下,道俗爭相轉述傳頌,此即以明心開悟號召天下,何謂不然?真悟禪師之間,互相引介學人,亦為佳話;更有真悟禪師秉吹毛劍勘驗諸方, 令悟錯禪師心驚膽戰、叫苦連天,因而收斂慢心;如是有破有立,令大乘禪法成為唐宋一代顯學,遂成國人心靈重要支柱。平實導師繼承禪宗法脈,自當恪遵古訓,以明心開悟為號召,何疑之有?
平實導師當年悲憫琅琊閣寫手苦參不得,提前點撥他開悟,然甚為遺憾,這位琅琊閣寫手終究還是退轉(然他的親眷 屬至今無一人退轉,網路百來篇文章無法說服其任何一位家眷);乃至琅琊閣主亦因拜讀 平實導師著作及經由禪三之放鬆勘驗後方得過關,而因當時未加以嚴勘,致有今時閣主與寫手二人在網路上的誹謗正法、抵制正法的文章現世。但相對於正覺教團絕大多數不退轉之證悟菩薩來說(也包括琅琊閣之眷屬、朋儕等多位證悟者),確實皆可「分辨『密意』的對錯和實質」,與琅琊閣寫手充滿懷疑的態度大相逕庭,而其閣主至今仍不敢輕言否定禪宗般若之密意。
歷史上多少學人少小出家,經論鮮少涉獵,在叢林中接受禪師錘鍊,一生沒有開悟,耗費大量金錢、時間、精力,多少年過去都不肯放棄,直至命終。他們求悟的精神遠勝過醉生夢死的眾生,他們發起成佛的心志是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聲聞阿羅漢加總之所不能及,他們深信人生至要的是親證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如是全力以赴,江西、湖南(簡稱為江湖)不斷尋訪禪師,但求一語、求法無輟。即使像這樣被說為「在這個誘人的開悟陷阱,步步深入很難脫離」,禪子們一樣無怨無悔,莫說一生這樣過,十百千生也這樣過,因為他們是佛菩提道的真正學人。
即使今天琅琊閣寫手解釋他的批評是專指 平實導師與正覺教團,並非評論古時廣大禪宗叢林學人,然而這只是詭辯,所以者何?惡評正覺教團時,即等於惡評中國禪宗一切禪師,所悟殊無二致故。中國禪門這些畢生出家的專業修行人,比起許多正覺學人,付出了更多時間乃至畢生性命,日夜付出色身體力,乃至所得一切錢財物品供養涓滴不剩皆歸給常住,不是更值得這注腳:「耗費大量金錢、時間、精力,多少年過去都不肯放棄,直到命終,令人敬佩!」?溯及西天二十八代禪宗祖師,代代單傳宗門,開悟弟子可說絕無僅有,多數門人深知其當生無緣開悟,猶然繼續耗費大量金錢、 時間、精力,勇猛護持師父演說正法,但得一兩句教誨,已然知足,隨由任何時代譏諷,他一樣無悔。
禪宗五祖弘忍對惠能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2 這明心非僅是對修行有莫大助益而已,而是修行的標的;若不 得明心見道,則難契入大乘經論。又,禪門證悟的內涵並不止於根本無分別智,還有後得無分別智,如禪門(悟後)差別智〔編案:久學禪師對已經證悟的學人,還是有可以嘉惠其智慧增長之處,這與根本無分別智不同。然亦有顯示於未悟學人之前〕:世尊良久,外道禮拜讚歎;為何僅是良久,這人卻能徹悟?又,石頭路滑,若鄧隱峰再繼續參訪,應當如何?老趙州究竟勘破婆子也無?為何佛是麻三斤?若悟後多年仍不清楚開悟公案的為人處,代表汝尚是新學,皆憑 平實導師法外開恩攝受而得悟入,於大乘禪法前,又如何說絕對可簡擇出對錯與實質?此處尚爾,餘處亦然,何可輕慢於法?
菩薩捨身命財無所顧惜,作個護持正法的快樂義工
(二) 琅琊閣的寫手說:【明心的光環足以讓獲得饋贈明心的人為正覺出錢賣命。】3
釋惟護說 平實導師:【你只為籠罩眾生來修福報(為你幹活)。】4
辨正:如來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開示:
慶喜當知!如來現見若善男子、善女人等能勤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於身、命、財無所顧者,定是菩薩摩訶薩也。5
若精勤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的學人,於身、命、財都無有顧惜,這樣的人一定是菩薩摩訶薩;我輩亦當如是學。福德之不足,又當何以支持其所悟功德?轉依必不成功,不退轉也難。更何況學人所護持的錢財,三十年來曾無一毫落於 平實導師或會內任何一人口袋中。如來於《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亦開示:
我諸弟子若有精勤修諸功德,威儀不缺,掃塔塗地,以眾名香妙花供養,行眾三昧深入正受,讀誦經典……應當至心……繫念念佛形像、稱彌勒名……若一念頃受八戒齋,修諸淨業發弘誓願,命終……即得往生兜率陀天……如是……行六事法……值遇彌勒,亦隨彌勒下閻浮提第一聞法;於未來世值遇賢劫一切諸佛,於星宿劫亦得值遇諸佛世尊,於諸佛前受菩提記。6
福、慧二足尊,方能成如來。當知「明心見性」、「護持道場(擔任義工)」是 如來甚深教示,世尊要弟子精勤護持正法、培植廣大福德,作為道業前進的資糧。如來說明「六事法」為後來得佛授記之因緣,其中「掃塔塗地」,即佛弟子應前往佛法道場,作清理維護工作;「以眾名香妙花供養」,即學人當以香、花來供養諸佛菩薩聖像。所以到道場「掃塔塗地」與「以眾名香妙花供養」,皆是「護持正法」,也是在培植廣大福德。
正覺教團吩咐在家學人應先照顧好家庭、克盡本分,自當籌量時間再至道場作義工;在家時一樣可精勤鍛鍊無相拜佛憶佛的功夫,不失精進。已然如此,若還有人質疑正覺教團要人出錢賣命時,不如先來看看正覺義工都作了些什麼:
1、長期發放破密文宣,令大眾警覺密教之危害,免造男女雙修惡業而下地獄。
2、無分寒暑擺設書攤發放佛法結緣書,令眾生屏棄外道惡見,免於下墮三塗。
3、每年舉辦寒冬送暖活動,透過各區里長實施社會貧困救濟。
4、每年發放清寒品性優良學生獎助學金,鼓勵品性優良之清寒學生。
5、打掃清潔講堂道場,令來者發起一念歡喜,成就未來學佛因緣。
聖位菩薩 勝鬘夫人在《勝鬘經》發獅子吼:「我於攝受正法,捨身、命、財護持正法,是名第三大願。」7 真正學 佛人必發起四宏誓願,樂於為正法付出,出力(身)、出時間(命)、出錢(財),直至未來,都無吝惜。若不肯以身命財護持正法者,而欲求悟乃至成佛,都是癡人說夢。
智積菩薩在《妙法蓮華經》說:
我見釋迦如來,於無量劫難行苦行、積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捨身命處,為眾生故然後乃得成菩提道。8
菩薩為了攝受眾生,連性命都能捨,何況身力與財物,何所惜哉!而 如來慈悲無極,常在法會時直接加持學人,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說:「如來一音演說正法,隨有情類各令得解。」9 世尊不僅演說解脫道令二乘人得證初果、二果、 三果、四果,而且開示正法眼藏令菩薩明心證悟得不退七住,更令菩薩親證別相智乃至初分道種智,並加持令菩薩於無生法忍心得決定而入聖位,故菩薩所行是謂功不唐捐。
如來於《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說:
於此穢土護持正法須臾之間,勝淨土中若經一劫或一劫餘所獲功德,故應精勤護持正法。10
如來勉勵學人在此娑婆世界精勤護持正法,功德遠勝他方淨土世界長劫修學功德,道業快速前進。今日意志堅定的菩薩乘學人奉行 如來囑咐,擔任義工護持正法為菩薩學處;在此娑婆世界末法萬年勇猛護持大乘法,令有緣學人得 阿彌陀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令有緣學人未來得值當來下生 彌勒尊佛─慈氏佛─而證果。平實導師更開示:學人於末法滅盡前,當證阿羅漢果及修集入菩薩聖位所需之廣大福德,法滅後生至 彌勒菩薩天宮,並發願護持未來賢劫諸佛;精進者於 彌勒佛時躍上三地,懈怠者則入初地,功不唐捐。學人必如佛經所說,或於「當來世第二第三佛」 11 得授記,或「不過七佛便得授記」 12,或於賢劫及未來星宿劫諸佛前親得授記 13 。
平實導師廣為拔擢人才,為此後九千年所用,矗立正法長久基業
(三)琅琊閣的寫手說:【很多人問:為什麼蕭導師非要拉拔這麼多人明心?甚至要設定明心見性的人數?其一,越多人明心,這個不可說的「密意」看起來就更有權威和價值。其二,明心的光環足以讓獲得饋贈明心的人為正覺出錢賣命。其三,執著數字和業績。】14
釋惟護說:【置他們的慧命不顧,使它[他]們在法上得不到增益,永遠不能跳出三界。這樣生生世世都在你掌控之中。滿足了你的「眷屬欲」。】15
辨正:平實導師本於教化職責,住持世間攝受學人,接引使之證得大乘菩提果時,本可沿襲古來禪師作法,手頭捏緊,只讓心性特別好的學人證悟就好;然 平實導師多生以來悲心特重,總企盼學人不必苦參也能證悟,迅速進入內門修學。只要學人肯尊師重道,即使僅只勉強壓伏習氣,至少不謗大乘,如此廣積福德,必可安住。又於此眾生巨大共業中,實欲抓住復興中國大乘佛法的契機,為了確實把握這難得因緣,平實導師便設法讓更多學人證悟,一來壯大正法教團規模,無須再擔心後繼無人的窘境,二來可藉此(充足的正法人才及規模)建立教團行事典範及得以長久穩固的規矩,一舉延綿正法到此後的三百年乃至一千年,甚而三千年。
平實導師遂承擔了禪師、經師、論師乃至戒師的執事,無不親任親為(中國證悟禪師通常都只擔任禪師,不當經師與論師,更何況戒師),無非攝受學人,令愈多人熏發、長養乃至圓滿菩薩種姓,皆加入護持正法的行列,令正法命脈愈發無虞。由是觀察弟子往世因緣,拔擢更多弟子提前悟入;即使這樣被說為「有眷屬欲」、「執著業績」,又何曾掛意,但得正法永住,於願足矣!平實導師更透過現代錄音、錄像科技留存了這根本大論的演繹,令大眾再來時,悟後又得熏聞,生生世世無輟,以冀四眾弟子早得入地;如是一代又一代的法主承先啟後,留下更多法藏殊勝光明,利益更多學人。又,聖位菩薩之菩薩習氣濃厚,如《華嚴經》說有「見佛習氣」16,故 平實導師捨壽後必見 如來,聽憑指示去處;若往兜率是「受生清淨世界」「見佛(當來下生尊佛)」;若有閑暇修定增上,可至色究竟天「見佛(報身佛)」;若生人間,生生世世「行、願、教化眾生」,此皆菩薩摩訶薩習氣。又,從來菩薩在三界中勤修福慧,非如異議者所說自己「跳出三界」,不顧眾弟子道業;縱使二乘聖僧自滅蘊處界,不再於三界現身意,亦非異議者所謂的「跳出三界」。
平實導師大舉拔擢人才,並以自身不受名利恭敬供養的風骨作則,希望證悟弟子由是感念正法弘傳不易,認真降伏性障,圓滿菩薩種姓,堪為正法所用,是故一切會務悉派任各級執事研議討論而行,殊少干預。然或有弟子慢心深重故,難信自己過去生不曾開悟或非是自行開悟,其今世能悟入實際皆依靠善知識相助(很明顯的機鋒乃至近乎明說密意),甚而有些人仍真妄不分,尚須善知識攝受方能勉強壓住狐疑。(弟子中唯極少數能藉聞熏 平實導師開示,依禪法而自參自悟並直下承當。)又,有悟前藏隱習性者,表面恭謹精進,然心性未臻良善,不服尊長,破參多年後仍無力轉依真如、調伏心性,便故態復萌,忘卻善知識當年相助之恩而無有感念,又因事相不滿與性障私心,遂漸漸對師長再無恭敬;之後更異見加劇,慢心高舉而輕賤於師;倘若更有逆緣境界,遂爆發忿恚,乃至誣指 平實導師錯說佛法。如是(無感念→無敬順→慢心輕視→瞋心誣衊)四部曲進行,本是娑婆世界剛強難化眾生之常態。(稍好者自行離去,此世情義斷絕;亦有人難擇真義,受人恐嚇便退出教團,如是種種不一而足。)
若退轉者不再生事,唯私下評論教團及 平實導師等等,尚不致釀成大禍(雖對其後世不利),但若有人醞釀發動法難,就要面對及處理,而這是 平實導師大舉拔擢人才時所不得不承擔的風險。譬如 2003 年帶頭發動法難的楊先生等人, 平實導師本知此人心性,然 平實導師心量廣大、不念舊惡,又憫念其過去世於正法有功,所以仍透露密意、助他悟入,更拔擢他為親教師及進入會務核心,乃至為正法久住故,當他的面敬謝其親眷屬以攝受他;然而多次的種種攝受都無法改變楊先生原有的慢心,他最終還是發動了正覺教團中最大規模的法難。再看釋惟護及琅琊閣的閣主與寫手,也是由 平實導師幫助,方得悟入大乘真實義,如今卻因事相不遂其意便生謗心。而且當明心的人愈多,彷彿大家都可明心時,對如是類人來說,就愈不再感覺見道珍貴,既無感於明心的價值而不知珍惜,由是對 平實導師再無感恩之情。因此,絕非如琅琊閣寫手所說:愈多人明心,就更有權威和價值。
平實導師在如是攝受學人的過程中,雖知有人被印證後,若不願被善知識攝受就可能會發動法難,然為了正法久住這更遠大的目標,寧願冒著會被反噬的風險來攝受學人,實無求取績效之欣喜。 平實導師以身作則,出錢出力,不求名聞利養、恭敬禮拜,以七十多歲高齡而終年辛勤扛負護法職責,庶幾調伏弟子心性而知恩感恩,令正法久住。
更何況 平實導師多次宣布,盼望有人證量超過自己,就由對方帶領教團,自己則退下來於座下聽講,以學更多深妙法,何有求法眷屬之心? 平實導師亦曾因學人將近兩年推薦某人是八地菩薩,便對他執弟子之禮,並邀請對方來領導教團。(後來這人不敢來,因他連著作都不是他的自心流注而是抄襲他人所言。)又, 平實導師曾因早期學人掣肘,計劃於某年春節後一一停班停課,歸隱山林。(後有學人覺得第一義諦不能就此隱沒,奔走成立新道場,乃至於後成立了正覺同修會。)在更早先, 平實導師曾希望傳法給某出家法師,讓禪法回歸寺院,以便卸下自身重擔。(然到杭州南路某道場晤面時,發現該法師有大慢心,無堪任大乘實相的心性,只得放棄。) 平實導師多次申明,未來世再來,只想作親教師而不任法主之職,如是尚不戀棧其位,何況企求法眷屬?
舉宋朝 大慧宗杲禪師為例,大慧禪師一生弘法,度眾無數,即使被謫貶到瘴癘橫行的梅州,大師一樣平等攝受眾生; 後來得詔放還,大師離開梅州時,當地民眾扶老攜幼一時阻道來為大師餞別,眷戀不捨。大慧禪師住持叢林時,多少僧俗弟子供養恭敬,更不在話下。然這都無可質疑說:大慧禪師攝受這麼多大眾,只是為了滿足大師的「眷屬欲」。又, 大慧宗杲禪師弟子親證第八識明心者過於百人,傳記作者更自承「實際悟者更過此數、難以計數」; 大慧禪師又在某年坐夏數十天中,令弟子證悟者數十人。然這都無可質疑說:大慧禪師如是提攜弟子開悟,只是為了增加大師在世的「數字、業績」。既然同是化度大眾、攝受弟子開悟,為何偏要以「眷屬欲」與「數字、業績」來相輕 平實導師呢?(當知 平實導師有色界禪定證量,尚無須欲界受生,何況到人間執取法眷屬,甚至受弟子反噬?)
明心的條件—尊師重道,菩薩種姓為先
(四)琅琊閣的寫手說:【蕭居士弘法的初期,都是直接把弟子拉到一邊名[明]講明心「密意」的。如此容易得到答案,當然被很多人質疑。蕭導師最初認為大家不信「密意」的原因是因為沒斷「我見」,所以不接受他的答案。隨後,繼續發生弟子挑戰蕭導師對經論的解讀,拿經論質疑他對「明心」的定義,抱怨被蕭導師印證開悟後智慧無法生起,甚至大陸學員與親教師辯論法義的事件。因此,正覺對「明心」的說法不斷修改。一開始解釋退轉是因為沒斷我見,後來說沒有定力、沒有轉依、福德不夠。蕭導師還公開說,明心的人都是他一手拉拔上來的,沒有他的引導,沒人能夠明心。這些牽強的說法,許多人雖然不解,但是還是選擇接受。】17
辨正:多有學子報名正覺禪三時,並無審慎觀察過自身是否具足證悟的條件:心性良善、尊師重道、菩薩種姓、盡棄邪見、未到地定、無有慢心、少有瞋恚、老實拜佛、觀行虛妄、老實參究等等,卻心存僥倖來報禪三。惟 平實導師慈悲,見過去世因緣,於選佛場往往不忍,就出手相助。如是開悟皆憑法主慈悲攝受悟入,然部分人悟後又不肯精進,應具備的明心不退之條件猶然不肯補修;所以,退轉者皆當自知本該退轉。縱使有人世智辯聰,然明心此事若無師父放手,難可承擔;古來大都如此,得有人肯在他背後幫他推一把。若種姓、心性猶缺,禪師大多放過;以世智聰辯之人心性多疑,後生疑時難可排遣,故禪師寧缺勿濫。
再者,中國數百年來禪門凋零,在 平實導師出來弘揚三 乘菩提正法前,世上有誰開悟?也唯有廣欽老和尚一人,而其觀弟子四眾無可得法者,終究攜法以歿。如今多子,不愁 如來家業無人紹,因在 平實導師極力放手之下,有數百人開悟;然哪一位可自參自悟—不必 平實導師言語書籍等等開示,乃至親炙提攜?當知若無 平實導師教誨,於此末法時期說要開悟,恐至驢年。
平實導師對「明心開悟」的標的—第八識如來藏—三十年來從始至終曾無改變,而禪宗從 達摩祖師傳入中國,亦即依《楞伽經》開示之第八阿賴耶識如來藏印證;然琅琊閣寫手卻在此扭曲 平實導師對許多人退轉的解釋,而將之曲說為「正覺對『明心』的說法不斷修改」,真是「用心良苦」。為免再有退轉者,於是近年 平實導師在禪三中,對於助學人轉依成功的作略增加了不少,也是為保證學人悟後轉依成功,不再如該寫手一樣退轉,斯有何過?而竟謗為開悟之標的不斷修改?
關於會退轉的原因已如上說,那退轉又破法的人呢? 須菩提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請示「愚癡人以何因緣造作破法業」時,世尊清楚開示有四個因緣:
一、為諸邪魔所扇惑故,
二、於甚深法不信解故,
三、不勤精進,堅著五蘊,諸惡知識所攝受故;
四、多懷瞋恚,樂行惡法,喜自高舉,輕毀他故。18
這都是琅琊閣寫手破法的原因,而閣主縱容寫手妄寫及貼網流通,亦有大過,須負同責共業而不能免於誣謗正法僧團的因果。琅琊閣寫手本已熏習甚多釋印順毀謗聖教的見解,這一直是他生命中的心魔而難可擺脫,還有潛伏在他身邊伺機而動的五陰魔來擾而搖動他的心智,這即印證 世尊所說「為諸邪魔所扇惑」。
自行閱讀《成唯識論》與《述記》的人,如果本身有諸疑根,見到表面文字似是如此,便認定 平實導師錯說法義(這和有時於佛典故事口誤全然不同),如是者,並不只琅琊閣寫手一人而已,永遠都有,這原因就是「於甚深法不信解」。
當悟前並未精進成就未到地定的功夫,自身之見道已如風中燭,本唯憑善知識攝受方能轉進,然猶不肯接受善知識教化,卻回歸所熏習惡知識之邪法,最後只得將本來大道都棄捨,以為三乘菩提妙法從學術人求,在現代凡夫著作中求 如來真義,這就是「不勤精進、諸惡知識所攝受」。
當如是慢心揮之不去,「喜自高舉」,認為 平實導師對經論之演繹得須重新商榷;又自行詮釋 玄奘菩薩《成唯識論》,依文解義而生錯解,故致妄論 平實導師扭曲《成唯識論》,於師全無感恩之情,「輕毀他故」,習氣難除。又利用窺基菩薩誤解《成唯識論》之處來攻訐於師,卻罔顧 窺基說法的正訛,實非誠實之人。當初不滿 平實導師之導火線必然是出自於事相,讓「多懷瞋恚」瞬間點燃。如是具足 世尊開示破法因緣,演出二十一世紀鮮明破法的活戲碼。
正確解讀《成唯識論》,唯地上聖位菩薩可致之
(五)琅琊閣寫手質疑:【蕭平實居士為什麼如此解讀《成唯識論》?蕭導師扭曲《成論》很明顯為的是一個目的:將他所謂的「明心開悟」抬高到「見道位」,同時又把明心開悟的條件(禪定)和斷煩惱的功效拉低。】
又說:【抬高,是為了讓大家覺得自己辛苦付出得來的「密意」是值得的。「見道位」是不退轉位,永離三惡道,在大乘佛法裡面是一個很殊勝的階位,是凡夫與聖者的界限所在。】19
辨正:琅琊閣寫手認為 平實導師將明心開悟「抬高」到見道位,這是因為琅琊閣不接受明心是見道。然 玄奘菩薩已在《成唯識論》說,「見道位」含攝「真見道」、「相見道」及「見道通達位」,明心即是真見道;琅琊閣寫手卻認定見道是(或幾近)入地的聖位,不只是不退轉住窺基菩薩雖誤判真見道與相見道階位,但猶舉出《菩薩瓔珞本業經》七住不退轉住 20,合於《華嚴經》所說,即凡夫、聖位之間另有已悟賢位菩薩。當琅琊閣寫手說見道位「在大乘佛法裡面是一個很殊勝的階位,是凡夫與聖者的界限所在」時,則已悟之賢位該屬凡夫還是聖位?顯然理路不通。而窺基說相見道要修學很久,琅琊閣寫手卻仍掙扎地將見道位變成幾近或等於聖位專屬。包括經王《大方廣佛華嚴經》在內的至教量皆說有已悟賢位不同凡夫,《華嚴經》、《楞嚴經》等等經論皆說聖位前有三賢之三十位次: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非僅信位凡夫及聖位,亦即賢位含攝有初住至六住之資糧位,以及七住位(不退轉住,即見道明心)至十迴向之真、相見道位。所以真正提高這明心見道位階的人是誰?是一口氣認定見道就是聖位菩薩,又同時否定禪宗明心是見道,如是為琅琊閣寫手奇特的 主張。至於明心見道所須的定力條件是具未到地定,非必於初禪或四禪等禪定著眼,如 彌勒菩薩所說;而琅琊閣寫手卻違聖教而將之直接提高到必須第四禪具足,將三地滿心位菩薩須滿足的修學內涵也納進來,變成了一個高不可攀的見道。
*古來禪師本不喜理會世智辯聰之人(例如現代學術人、古時 的儒家學人等)的意見。明心開悟本是見道,否則經中說的「般 若波羅蜜多正觀現在前」又是什麼?大乘禪門中真悟祖師從 來少有精讀藏經者,悟前悟後大都如此。德山禪師說:「窮諸 玄辯,若一毫置於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於巨壑。」 21 大乘法尚非二乘聖僧境界,何況學術凡夫?然 平實導師宅心 仁厚,總留生路與人。退轉者以為學術人世智聰辯能造論文, 甚為稀特;豈不知真悟者縱使不會學術論文、格式等樣樣不 通,然一平議的短文就足令世智辯聰者從此名聲掃地。六祖 惠能得祖衣時仍不識字,遑論寫作;千年後,廣欽老和尚證 悟時也不識字,更別說寫論文;然兩位大德說的話可流傳後 世,而琅琊閣寫手說的世智聰辯之學術人,則個個汩沒於生 死大海(除非求生極樂)。若受 平實導師提拔的正覺悟者是「小 學生」,博士則是等覺菩薩,皆非紙上學問之世智聰辯學術 人可比;大乘法是實證,當向親證者學。
琅琊閣寫手認為其說即是 玄奘菩薩的真義,然如前說, 其大要觀點已先予簡單四點回覆,顯然琅琊閣寫手自說非 真。琅琊閣卻又在是否他該註釋《成唯識論》的問題上回覆 過,他說註釋《成論》的「這些學者大師對《成論》的考證 已經頗為詳盡」22,他以為《成唯識論》由世智辯聰的學術人 依文解義來立論已足成辦真義,這也可能是他認定 玄奘菩薩 真義的來源。在此針對琅琊閣所說:第一、有人註釋,且「不 能盡錄」(所有註釋)。然此純是虛語,琅琊閣大可盡錄無妨, 可讓人見識是哪一位現代修行人真正註釋過《成唯識論》。 第二、這些註釋的考據「頗為詳盡」。此猶然虛語,學術人 堆砌文字之考證與真義有何關聯?世智辯聰者往往認為其所 思議即為佛法,悍然拒絕信受 如來說大乘法不可思議。所謂 「考證已經頗為詳盡」只能證明琅琊閣個人刻意模糊焦點,因 為正確的註釋本身非僅考證,更須證義方得無誤;這也同時 表達了琅琊閣認為這些學者的註釋無誤,然于淩波、韓廷傑、 釋演培對第一義的立場有偏差,琅琊閣可能因同屬學術同好 會,故難以檢擇對錯。(平實導師叮嚀,從來不要特別說誰沒有開 悟,說錯的人,只要他不說自己開悟,也不要評論。然由於琅琊閣不肯 老實回覆能否註釋《成唯識論》,卻拖人下水,連累這些人在此受評議, 實非此處寫作之本意。)如果琅琊閣轉說這些註釋本自有誤,則 不該著文舉說貽誤學人。且琅琊閣自認解讀《成唯識論》超 勝 平實導師,又沒有人作出正確的註釋,如何自說(要他) 「注釋《成唯識論》完全不必」?任何人皆能斷言這說法避 重就輕,「猶是虛語」。若琅琊閣強辯註釋無誤,自是無理; 真悟者尚不忍卒讀,何況 平實導師。
若未證如來藏者可以依文解義而註釋正確,實證如來藏 且有道種智的 平實導師反而不懂《成唯識論》而不應註釋, 這種道理任誰也說不通,有智之人豈能信之乎?
入海算沙徒自困,聖位示現有誰知
琅琊閣之桀驁不馴、孤傲不群,不受善知識教,只能說這 是他學佛必經的歧路尚未走完,必然辛苦放棄 平實導師令他 一次看清佛法全貌總相的正觀〔編案:般若總相智〕,又回歸到 世智辯聰學術人之各種分類解析研究的觀點。在他眼中,世 間凡夫寫的「專業佛學書籍和論文」是「博士論文」,正覺 證悟學子有如「小學生」23。無怪乎 如來一再告誡佛子:大乘佛法不當對淺學說,以大乘法聞思修證非世智辯聰之學術 人可至故。學術界最出名的就是釋印順,然這位偽佛法專家 寫的從來不是「專業佛學書籍」,若有人跟隨釋印順觀點所造 的自然也非「專業佛學論文」,充其量亦只為「外道見之文」, 因為釋印順四十二冊書中所說全都言不及義。
諸佛菩薩並沒有虧待琅琊閣在人生上所遇到之法緣,讓 他知道學術世智辯聰的釋印順,也讓他知道有位不世出的 平 實導師。如今琅琊閣已將「正覺觀點」拋棄了,也找到了同 好,都是在將一個又一個的名相予以重新拆解,抱著學術考 據入海算沙的精神,字字窮究,在名相大海中尋找最適合的 名相解釋 24,然後自困於釋印順的學術觀點中卻儼然自得。 他們生命中實際無須明心開悟,他們此時也不應求悟,見道 距離對他們來說太過遙遠,顯然見道所需的條件都付之闕如 故,無怪乎轉依不能成功,當然無有悟之功德。
當大眾遠望著賢聖背後身影,生起景仰賢聖之心時,這 些學術同好者、世智辯聰之人,卻以全然不同的用心來追求堆砌於佛法名相最極精確的解釋,所唯一依靠的是經論上的 文句用字遣詞,也以此評價聖賢;這就是世智聰辯之人所熱 愛的事情,認為這才是令世間有著次序條理之道。
中國禪師則施展著大相逕庭的霹靂手段,完全不具學術 考據精神色彩:凡有學子請問,禪師們往往就賞上一掄棍棒、 打將出去;證悟祖師也幾乎很少閱讀經論,惠能更是不認識 字,咱們佛法禪宗這一切一定是在琅琊閣精確的世間次序之 外,沒有安置之處,琅琊閣不會接受禪宗證悟的標的與禪師 的風格—義理海吞天下,行事睥睨諸方(猶如獨斷專行),且 在公案後的諸真悟禪師一再利斧斬斫的犀利評論中,琅琊閣 如何忍受得了?自是過去生唯憑真悟禪師放手,從無絲毫能 力得入此甚深第一義中。因為禪宗萬法歸一的親證,破壞了 他精心計算海沙的美夢,禪師無所畏懼的錘鍊風格在其心 中,應該成為了橫衝直撞,嚴重衝突了他在生命中所設定的 理想次序。
如今琅琊閣寫手捨棄了師父 平實導師的教導,可能他的 眷屬會覺得很可惜,然實際並不可惜,因為他疑根種子勢力 如此強盛,早些爆發成現行並無不好。這一生他值遇了論議 超勝世間的 平實導師,人生已無遺憾。師父讓他此世受到正 法完整的對外道邪謬之破斥(包括對六識論等外道邪說的破斥)與 正理之熏習,即使他接下來還是選擇這迂迴的道路,然對其 而言,這卻是他最快成佛的捷徑,沒有這樣必經的痛楚,他 心中將永遠狐疑,將來無法走在正確無誤的道路上。此世他 真的很幸福,由於 平實導師殊勝威德的攝受介入,讓這事走向了對的方向,一切當如是觀,他的眷屬因此無須遺憾。
當琅琊閣生起任何對 師父不屑、不敬、不滿的心行時, 師父 平實導師沒有跟他計較,一樣繼續示現演出這預定的人 間度化戲碼,將此五濁惡世橫逆轉為佛事,在似乎沒有琅琊閣 所關心的異能中,來攝受眾生。當這些學問學術人、世間知識 人在文字堆砌世界中,只關心其所想的境界是最值得被推崇 時,等到現象界突然出現了他們無法否定與解釋的現象,他 們在驚嚇愕然後,才會因此困惑,乃至懾服,因為自己的所 見、所思、所喜被徹底推翻了,所以他們是應該被神通異能 所度的俗人,從來不是佛法智慧要度的真正學人。(待續)
1 琅琊閣,〈正覺同修會的明心與見道違背《成唯識論》之處(二)〉。 https://zhuanlan.zhihu.com/p/81381281
2《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藏》冊 48,頁 349,上 21-22。
3 琅琊閣,〈正覺同修會的明心與見道違背《成唯識論》之處(二)〉。
4 釋惟護,〈我的菩提路(卷七)—從「正覺同修會」的旗手到「叛徒」〉。 https://zhuanlan.zhihu.com/p/70819260
5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 457〈實語品 第 65〉,《大正藏》冊 7,頁 311, 中 5-8。
6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 ,《大正藏》冊 14,頁 420,上 10-29。
7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三願章 第 3〉,《大正藏》冊 12,頁 218,上 9-10。
8《妙法蓮華經》卷 4〈提婆達多品 第 12〉,《大正藏》冊 9,頁 35,中 21-25。
9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 573〈二行品 第 15〉,《大正藏》冊 7,頁 961, 中 27-28。
10《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 573〈付囑品 第 17〉,《大正藏》冊 7,頁 963, 中 24-26。
11《持世經》卷 4〈囑累品 第 12〉,《大正藏》冊 14,頁 666,上 15-19。
12《大方等大集經》卷 4,《大正藏》冊 13,頁 28,中 3-4。
13《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大正藏》冊 14,頁 420,上 24-29。
14 琅琊閣,〈正覺同修會的明心與見道違背《成唯識論》之處(二)〉。
15 釋惟護,〈我的菩提路(卷七)—從「正覺同修會」的旗手到「叛徒」〉。
16《大方廣佛華嚴經》卷 40〈離世間品 第 33 之 5〉:「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習氣。何等為十?所謂:菩提心習氣、善根習氣、教 化眾生習氣、見佛習氣、於清淨土受生習氣、菩薩行習氣、大願 習氣、波羅蜜習氣、出生平等法習氣、種種分別境界習氣。佛 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習氣;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能除 滅一切眾生煩惱習氣,得佛無上大智習氣。」《大正藏》冊 9,頁 653,下 17-24。
17 琅琊閣,〈正覺同修會的明心與見道違背《成唯識論》之處(二)〉。
18《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 181〈初分謗般若品 第 33〉:「一者,為諸 邪魔所扇惑故,使愚癡者謗毀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二者,於 甚深法不信解故,使愚癡者謗毀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三者, 不勤精進,堅著五蘊,諸惡知識所攝受故,使愚癡者謗毀如是甚 深般若波羅蜜多。四者,多懷瞋恚,樂行惡法,喜自高舉,輕毀 他故,使愚癡者謗毀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善現!由具如是四 因緣故,諸愚癡者謗毀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大正藏》冊 5, 頁 978,下 28-頁 979,上 8。
19 琅琊閣,〈正覺同修會的明心與見道違背《成唯識論》之處(二)〉。
20《阿彌陀經疏》,《大正藏》冊 37,頁 324,下 14-22。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賢聖學觀品 第 3〉:「是人爾時從初一住 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復值諸佛菩薩知 識所護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為退分。」《大 正藏》冊 24,頁 1014,下 1-5。
21《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卷 1,《大正藏》冊 48,頁 143,下 19-20。
22 琅琊閣,〈琅琊隨筆(19):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首先,注釋 《成唯識論》的著作已經有很多,比如林國良教授,于淩波居士,韓 廷傑先生,演培法師等等,不能盡錄。這些學者大師對《成論》的考 證已經頗為詳盡……。注釋《成唯識論》完全不必。我唯一可以做 的,是幫助正覺學員理解導師的佛法體系與成論的歧義之處。…… 我只希望能夠從我的角度,提供一個清晰且系統性的辨正。」 https://zhuanlan.zhihu.com/p/87459311
23 琅琊閣,〈琅琊隨筆(19)︰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當你在習慣 了導師那一套高度「簡化」的「阿賴耶識=如來藏=真如=常住法=第 一因」佛法系統,而且從來都是用這一套理解一切佛經,又從來都 不讀外面的書,你是不可能讀懂專業佛學書籍和論文的。換句話 說,我們跳過了學佛的基礎課和必修課,然後拿著導師的「簡易佛 法」去讀專業的東西,那不是如同小學生讀博士論文嗎?怎麼可能 懂?……所以我花了很長一段時間,克服上面這些問題,強迫自己 重新學習。這個過程確實很不容易。第一難是放棄預設「正覺觀 點」。】
24 琅琊閣,〈琅琊隨筆(12):蕭導師的洗腦為何如此成功?〉:【前陣 子與一位前正覺學員說起正覺的「佛法」。他說,離開正覺後,他 花了幾年時間,一個一個佛法名相重新糾正,才完全丟棄自己在正 覺所學的那些錯誤。我說這個過程我也走過,而且即使到了今天, 我把正覺「佛法」的錯誤,看得已經比較透徹,讀經時,不時還會 被正覺的「知見」干擾。】https://zhuanlan.zhihu.com/p/82972888
《正覺電子報》第 146 期第 38 頁〈空谷跫音〉專欄(連載一) 文中,第 5 行的內容「如來示現入滅前,以首朝東,寓意早 已屬意華夏神州為正法久住之地」,因校對編輯作業疏忽而 缺漏了其中部分內容,原文應為「如來示現入滅前,以首朝 東(北)註,寓意早已屬意華夏神州為正法久住之地」,特此 公告更正,並鄭重向讀者大眾致歉!
註 如來示現入滅前,吩咐阿難尊者敷置床座的方位,經中開示有二, 一為向北,一為向東;如:《長阿含經》卷 3:【爾時,世尊入拘尸 城,向本生處末羅雙樹間,告阿難曰:「汝為如來於雙樹間敷置 牀座,使頭北首,面向西方。所以然者?吾法流布,當久住北 方。」】《四童子三昧經》卷 1:【爾時,世尊告阿難言:「瞿多 彌子!……汝時可起,但當速去,可為如來於雙樹間安置床鋪, 頭向東……」】又由於華夏神州位在天竺東北方位,故今二說具錄。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147期目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