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之章:辨正法義之前
—誰是傾缽傳法者?
第一節 玄奘菩薩護法心志,直至末法萬年
釋迦如來屬意法脈寶地,大法東傳震旦中國
釋迦牟尼古佛為履踐賢劫千佛在因地時的誓約,以及觀察娑婆眾生得度因緣已經成熟,於二千五百多年前,以 如來之尊降生於古印度,歷經宮廷富貴、出家苦行,於菩提樹下明心見性,再次示現成就佛果,拯濟有情出脫生死長河、邁向佛道。如來示現入滅前,以首朝東,寓意早已屬意華夏神州為正法久住之地,預記座下菩薩乘弟子眾來日將於震旦中國開展新局,流布聖諦,化度世間。
釋迦如來示現入滅後,魔王波旬於中世紀時大舉魔軍入侵印度。印度不似中國有儒家思想提倡世間道德禮俗可抵禦邪婬,於是婆羅門教之新興異門宗派崛起,加上又有提倡婬欲的往世書 1 出土,遂令譚崔雜交風行,社會無知男女趨之若鶩。譚崔婬欲之術亦滲入當時佛門,行者將男女二根交合翻為佛法無上瑜伽第一義,偷天換日破壞 如來的清淨法;更有國主以政治力介入宗教,大力支持譚崔雙修,以致不出數百年間,原本清淨的印度佛法道場從此淪墮,難以為繼,大法東度震旦中國成為勢所必然。菩薩乘弟子眾秉持佛旨,乘願再來勇猛護持最後一分佛法血脈,必令正法相續,不墜於人間。
釋迦如來拈花微笑親授摩訶迦葉尊者第一義諦殊勝宗門之法,此公案之密旨歷經西天二十八祖代代相傳,至禪宗達摩祖師東來,將此千佛不易的宗門意旨傳入中國。達摩祖師深知華夏學人於教門義理有諸多淆訛與爭議,遂舉已經中譯的《楞伽經》作為印證本心第一義如來藏第八阿賴耶識妙諦的聖典,極力教導傳人弘揚教門《楞伽經》之真諦,以此開展宗門。
然當時中國於大乘實相各有兩方分舉「真如」、「阿賴耶識」以為對立,不知二者實則為一;後更有真諦三藏切割第八識之極清淨分以為「無垢識」(又譯作菴摩羅識或阿摩羅識),致使唯一真實義竟有三家之說,佛法宗旨難明;餘諸爭議,更無待言。直到唐朝 玄奘菩薩世出,教門真義方得氣象一新。
玄奘菩薩推弘教門正義,支持宗門一花開五葉
玄奘菩薩西行取經歸來,譯出聖教真諦,宣揚根本識阿賴耶之正義:第八識本自真如法性,亦稱真如心、如來藏,以識中本自具足真如法性故,識中亦含藏未來成佛所需之一切法種故;學人如法修行三大阿僧祇劫之後,福慧究竟圓滿而成就佛果時,猶是此識心體常住,但以內外俱淨故,一切種子不再變異而度過變易生死,更名為「無垢識」— 阿摩羅識;自此唯一真實義得以大白於中國。玄奘菩薩又得唐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之護持,於是楷定八識,全國四眾景從,再無公開質疑第八識如來藏正理者。
自此,佛門四眾曉知第一義諦正義,教門所說與宗門所證之標的,皆是此心第八識如來藏。玄奘菩薩以自身證量及譯經志業,並著作《成唯識論》、〈八識規矩頌〉等,闡明八識正理,支持南方的禪宗於不敗之地;於是一花開五葉,宗門證悟祖師人才輩出,禪門公案傳頌天下,開啟了唐宋禪法的黃金年代,成就佛教史上的盛世。
玄奘菩薩造《成唯識論》與窺基菩薩之建議
玄奘菩薩以譯經大業擎起佛法大纛,更造《成唯識論》暢述唯識至理,摧破邪謬。「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闡明三界唯由根本識如來藏心而生,一切諸法皆從八識心王和合運作而有;此一佛法正義,為一切學人之根本所依。學人親證本心,轉依真如體性,便得入菩薩七住位不退。
玄奘菩薩原本計劃將印度十大論師對《唯識三十頌》的註釋譯成十個譯本,然弟子窺基知此純粹翻譯應無助於大眾辨明真訛,便極力反對,並以退出譯事表明心跡。當初 玄奘菩薩在印度記錄下自己融通三乘菩提的心得札記以為法義辨 正之提要,內容本在破斥外道及辨正唯識十大論師的正訛,後於曲女城大法戰前已編寫完《成唯識論》。回到中國,唐太宗知悉此事,索閱梵本及大師以中文寫下的心得札記等之後,大為讚賞,玄奘大師便奉詔譯出;然此論純是自身著作,故未列在譯場待譯的梵本經論之中。此際弟子窺基又力諫應合為一本以正淆訛,玄奘大師遂提出自己在印度所造的《成唯識論》,並譯成中文,七十日中逐尋十大論師論著,以此論為根本而為弟子闡釋其中真訛令開全目,故知此論實為 玄奘菩薩在印度以梵文親造的至論—佛教史上光芒萬丈的偉大鉅論《成唯識論》。
玄奘大師大願力
—於世尊末法,寧喪身命堅定護持正法
護持 釋迦如來一代時教至法滅盡,是 玄奘菩薩的廣大願力,所以必定乘願再來、常在人間。然當年有善法神只見 玄 奘菩薩捨壽後生到兜率陀天,身上慧光金色晃耀,又有色界禪定證量之定光而更增熾盛,善法神遂知悉 玄奘菩薩道業精湛過於天人,定更無業力牽引至於人道受生,故判斷 玄奘菩薩必無再現人間。釋道宣便筆錄此善法神的判斷言語,傳之世間,致令時人誤會 玄奘菩薩不再現身人間;此皆不知不信玄奘菩薩廣大願力所致。
猶如經中記載 佛入滅千年後的龍樹菩薩將往生極樂世界,但覲見 彌陀世尊之後並不會常住極樂世界,仍會回到娑婆世界,今亦已在正覺會中低調弘法。玄奘菩薩本是大心菩薩,精勤護持佛法,且於佛世時就為大比丘,乃十大弟子之一,受命弘揚正法。當知 釋迦如來座下,有諸大弟子雖現聲聞相,實則本是菩薩,如《大方廣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
與大比丘眾六十二億人俱,皆悉了達諸法實相,自性平等猶如虛空無所依著,永離一切煩惱蓋纏;一切如來智慧方便皆能隨入,於一法中了一切法,無分別智常現在前;常勤修習趣種智道,心無退轉,皆已成就到彼岸智,隨一切境所行方便無不具足;其名曰:舍利弗、大目揵連、摩訶迦旃延……。2
又《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此經有異譯本《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
復有無量千億菩薩,現聲聞形,亦來會坐;其名曰:舍利弗……等而為上首;皆已久修六波羅蜜,近佛菩提,為化眾生,於雜染土現聲聞形。3
可知 佛陀座下諸大聲聞弟子多是久修有成的大菩薩,來此護持正法。尤其末法萬年時局艱難,此等諸大聲聞菩薩必然挺身而出,捍衛佛法。有經典為證: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 26〈精進波羅蜜多品 第 9 之 2〉:
若於世尊末法中,復能利樂諸有情,彼時多有魔障侵,於此勿應生退屈。未來若有苾芻眾,決定於法生信解,寧喪身命堅護持,速獲證悟圓常果,爾時,舍利子及諸大苾芻等,於大眾中,聞是修習大乘行者於諸險難能行正法,各各發起廣大無量堅固勇猛精進之力。4
本是菩薩的 舍利弗、迦旃延等諸大比丘都各各發起廣大無量堅固勇猛精進之力,依 如來至尊指示,於末法萬年,寧 喪身命護持正法。菩薩於 佛世(正法時期)精進護持正法尚不在意是否為人所害而捨命,況於末法時期外道將滅法時能住 於天界緘默無為?舉 迦旃延菩薩為例,迦旃延菩薩於 佛世以「善分別義」著稱,當時曾撰寫一論恭呈 如來印可,此論義理微妙,降伏外道,故稱善分別義第一 5 ;故 迦旃延菩薩於末世外道猖獗時,必然出世破斥外道邪論。再如 提婆菩薩 在世時極力造論破斥外道及佛門外道,以致為部派聲聞凡夫僱人所害(提婆菩薩猶深切哀憫此刺客,教令如何逃逸,以免為弟子追緝)。然菩薩於世間本在生死中,又何曾在乎一己之性命?故必不改初衷,於末法時節出世破諸外道惡見。如 玄奘菩薩累世精勤護持正法,橫越沙漠、跨越天險、遭遇匪賊等等危難,皆不能折其堅定護法之志向,縱使喪身捨命亦無悔矣!
玄奘菩薩像法、末法破邪顯正,再來人間萬年不易
玄奘菩薩自 佛世以來便以義理申論精湛聞名,憫念蒼生眾苦,以護持正法為己任,故能造《破惡見論》震懾五印一 切學人,良有以也。玄奘菩薩在此娑婆人間雖隨眾生業報而有痛楚,然亦法樂無窮,如其至於天竺時,得觀護法菩薩(賢 劫千佛之一)註釋 提婆菩薩之論,即生無比雀躍之心,以惺惺相惜故,以法樂在其中故;後來 玄奘菩薩亦造《破惡見論》及《成唯識論》破斥外道,勇猛弘護正法,法樂無窮。
更舉一事以明 玄奘菩薩護法心志:當菩薩西行到印度恆河流域時,被水賊擒捉,欲生祭水神, 玄奘菩薩當時唯是專 心思憶兜率陀天 彌勒菩薩,「願得生彼恭敬供養,受《瑜伽師地論》,聽聞妙法,成就通慧,還來下生,教化此人(賊眾) 令修勝行,捨諸惡業,及廣宣諸法,利安一切(眾生)。」6 所以 玄奘菩薩必繼續下生人間,廣宣佛法,利益安樂一切眾生,是 玄奘菩薩的本願故。
當時 玄奘菩薩受水賊之難,尚未抵達菩提伽耶獲得護 法菩薩親筆論述唯識妙義之論本,尚未受學戒賢論師(戒賢從學於護法菩薩)對《瑜伽師地論》之開示,故發願往生兜率陀天,受學於當來下生尊佛 彌勒菩薩,以通達《瑜伽師地論》 正義,成就聖位智慧。後來 玄奘菩薩得到《瑜伽師地論》梵本及 護法菩薩親筆註釋 世親菩薩《唯識三十頌》之原本, 已然無憂;以 玄奘菩薩的無師智,只要如是經論在手,不由他聞,自讀之後必能當生回復聖位智慧與證量故。玄奘菩薩 後來抵達那爛陀寺,戒賢論師更代為講述當來賢劫千佛之一的 護法菩薩闡揚《瑜伽師地論》之正義,自可快速縮短回復證量的時間,殆無疑義矣。玄奘菩薩在印度時已然回復地上菩薩的通達智慧,後來捨壽時猶然求生兜率陀天,以覲見 彌勒菩薩恭仰聖裁教誨,再依本願力降生人間,入禪門繼續護持正法,故有後來之禪宗盛世。
玄奘菩薩後身必持本願,再來此五濁人間闡揚正法,定受無知人之輕蔑,又受惡王破佛滅佛之害,再為昏庸國主所苦,乃至異域苦心孤詣而終;至於 玄奘菩薩前身—提婆菩薩,受誤解聲聞菩提之二乘凡夫僱人所害,亦不在話下。這就是「菩薩遊戲人間」。
又,撰寫《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之前後兩位作者皆未親炙 玄奘菩薩,故於若干處未有盡知而致生舛誤,如傳 云當時 玄奘菩薩抵達印度菩提伽耶,緬懷 如來深恩,遂興感慨:「佛成道時,不知漂淪何趣;今於像季(像法)方乃至斯。」7 然,後來 玄奘菩薩回復聖位證量,依佛性作用及如夢觀之現觀,自能思憶當年於 如來座下之事,此實非傳記作者之所能知。故若僅閱讀此傳記,便易由此輒生 玄奘菩薩不曾於 佛世受學於 佛座下之誤會,然實非如此。
又,臆測 玄奘菩薩不再來人間者當知:文殊師利大菩薩、普賢大菩薩尚且示現為唐朝 寒山大士、拾得大士,彌勒菩薩亦曾現身為 布袋和尚(唐末-五代),諸大菩薩如是不捨人間有情,如何 玄奘菩薩可能自捨廣大願力而久住兜率陀天宮?絕無是理。玄奘菩薩之菩薩種姓具足,智慧猛利,通達大乘正法,知曉十地菩薩之智慧,又於 佛前承諾於後末世護 持正法,如何不來人間教化、摧邪顯正?
菩薩誓願於 世尊末法「寧喪身命堅護持」,往返人間護持正法本是大乘菩薩受 佛囑咐的職責,縱然於此彌天蓋地的眾生共業中,菩薩唯能尋求一微小空隙因緣發揚佛法,舉步維艱之際尚須顧全種種事相,受盡人間曲折冷暖,菩薩猶然勇 猛現身、甘之如飴;這就是 玄奘菩薩萬年不易的大心風骨!
平實導師亦如 玄奘菩薩,回復過去生的證量後,一時於 如夢觀之證境迴見當年為 如來座下大比丘撫觸佛棺,不禁 落淚無可自抑,雖知 如來常住,但情分難捨,故必護持正法直至滅盡;是知 玄奘菩薩如是,平實導師如是,我輩弟子景從大心菩薩來此人間直至法滅亦如是!至於 平實導師之所由來,吾人不需臆測,以於捨壽時必定當眾說明周知故。
窺基菩薩心性耿直,追隨法主護持正法
由於窺基菩薩的《成唯識論述記》(下稱《述記》)論述法義有所舛誤而被人利用來毀謗 平實導師,所以在此略述 玄 奘菩薩弟子窺基法師其人其事。窺基個性不樂與人諍,欲求佛教內部和諧,因此在 玄奘菩薩翻譯自身著作《成唯識論》 時,窺基建議不要指名道姓其中之謬說法義者,玄奘菩薩接受建議而隱去謬說法義者之名,以致中譯完成後的《成唯識 論》,於全文辨正法義時,皆以「有義」代表諸論師名字,且讀者必須讀至最後一個「有義」,方能全盤知曉及統攝其中正義與謬理。這「有義」取代諸論師人名之舉,徒增記憶之困擾與理解上的困難,又因論中文字極度簡潔不易讀懂,其中謬議究竟是何人所說已無人知;在 玄奘菩薩捨壽後,中國抱有誤見者依然故我,致令《成唯識論》破邪顯正之舉全無作用;後時窺基菩薩頓察己非,便作《述記》說明此中各個「有義」為何人所言,以補前愆。《述記》是窺基菩薩聽聞 玄奘菩薩對眾演述《成唯識論》,事後思惟整理而成之記錄,然窺基菩薩證量遠遠不及 玄奘菩薩,難窺聖境,故行文中不免偶與原來演述有所出入;且《成唯識論》用字非常精練,多處唯有略述宗旨,然所含義理甚為深邃,故窺基難以盡解自是常事。
又,玄奘菩薩弟子中,窺基雖出類拔萃,靜慮有成,又諳梵語,深得 玄奘菩薩器重,然窺基性不樂攀緣,雖不與人 諍,卻亦不喜近梵行不淨之眾,故本少結人緣;加上唐高宗李治在 玄奘菩薩捨報後便下令關閉譯場,譯僧各歸原寺,人物星散,眾弟子間少有往來。所以,當窺基菩薩後來梓行《述記》時,難有同門師兄弟辨正其中之誤;且當初大眾聽聞 玄 奘菩薩講述《成唯識論》時,已覺義理甚深難解,又如何在事隔多年後(已無大善知識指導)能再與窺基另行辨正?尤其可惜的是窺基菩薩進入僧團較晚,未能聽聞 玄奘菩薩最早開示 《瑜伽師地論》之勝義;縱令 玄奘菩薩有再為窺基補述 8 ,然百卷浩瀚一時難企,終究難解此中一切脈絡因緣。
當年 玄奘菩薩示現辭世後,窺基菩薩為報師恩,遂窮盡一己性命,造一百餘本疏論,務求第一義諦廣行人間,是以 世稱「百本疏主」9 。窺基雖多生修證靜慮禪定,然當 玄奘菩薩捨壽已杳時,窺基於唯識妙義無從問道,獨自揣摩不免 有誤,如其對唯識五位之前三位(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不能意會 玄奘菩薩及《般若經》中所說,以致對真見道、相見道(觀行非安立諦三品心)及通達位等之位階,以及入地前的安立諦十六品心、九品心之加行,申論有誤,其錯將資糧位、真見道及相見道三位階合為一個位階 10,實不足為奇。今日若無 平實導師開曉,賢位菩薩自行研讀《成唯識論》亦難真解其義。然《述記》猶自粲然可觀,多能體現 玄奘菩薩講學之精華,雖然偶有謬誤,可謂瑕不掩瑜,實應禮讚;承襲於 玄奘菩薩所述之西域諸論師姓名與主張內容,亦詳載分明,足供後人引作證據,非無可觀。綜上所說,以明《述記》法義舛誤之由來,可知《成唯識論》義理艱深,實非三賢位菩薩之所能及。
又,傳言道宣律師邀請窺基菩薩受天人供養齋食事,此諒非事實。當知窺基菩薩心地澹泊,以報恩為己任;若非為攝受眾生,孰肯為一飯食往返奔波?且依《三國遺事》記載,受請者乃是另有其人 11。窺基菩薩位在三賢,囿於證量智慧之所限,《述記》法義偶有謬誤在所難免,實非本意;故後人不應自執《述記》之言來勘定聖者 玄奘菩薩《成唯識論》之真諦,仍須小心審諦為是。
窺基菩薩常每月造一 彌勒菩薩聖像,於聖像前日誦菩薩戒一遍,發願追隨 玄奘菩薩求生兜率陀天 12,又於《佛說 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造疏 13;窺基往生後,必得 彌勒菩薩曉諭《述記》誤計之處,自然受教奉行。窺基菩薩追隨 玄奘菩薩護持正法直至萬年之志不可與奪,必依 彌勒菩薩付囑再來人間護持 玄奘菩薩後身,今亦已入會中低調弘法,甚得兩岸學員喜愛。窺基菩薩為自調伏,不喜受「大師」之名,又一心敬畏法主,唯以法主所述之法義為依歸;其後世再來聆聽法主演述法義而知當初所論非真之處時,必當自感慚愧,設想如何彌補過失;若聞 平實導師將造《成唯識論略解》,且會一併檢視《述記》以正訛誤,其心應甚歡喜—以 平實導師之智慧證量,必可利益安樂大眾無疑。
若今有人總在事相上用心,於援引《成唯識論》法義時,又刻意引用窺基菩薩《述記》之誤處,特地牴觸 平實導師依據般若諸經及《成唯識論》所說,當知其人言行與用心其實遠遠不及 窺基菩薩,而竟有人私下稱其為窺基再來,觀其所行卻是背地為文而於網路訕謗菩薩,與窺基之當面直諫個性全然有別,其言之是與非,焉能瞞卻天下有智之人。為免大眾受此人惑亂,是以略述窺基菩薩心性之一二,以為之記。
第二節 法義上之毀謗
—從 2003 年法難到琅琊閣
公元 2003 年法難分裂勝義僧團,《燈影》鉅著澄清 質難令無疑
公元 2003 年,正覺同修會會中有不解《成唯識論》正義 者,意欲成為正覺之領導人而不得遂,為親教師會議所反對 之後,執取「真如無為」來反對「第八阿賴耶識」心體常住, 否定正覺同修會正法,企圖分裂勝義僧團。如是者先誣衊 平 實導師貪取會中錢財,無根無據之後,又誣指第八阿賴耶識 心體是生滅法(顯示其不信第八識心體是法界根本),再誤會「真 如」是「唯有純然無為法性」(意即否定真如是常住根本心、具真 實如如之自性),又說此純無為性之真如能生阿賴耶識而轉成 有為法,更說須證得第四禪方得見道(以此否定中國禪宗大多數 證悟之賢聖),甚至說自己證得的是佛地真如(即一悟即成佛地。後又改說證得的是初地真如,即一悟即入聖位。後來又說一切歸零、重 頭開始),無法認同證悟明心之真見道唯在七住不退。如是等 等不一而足,於法義頓生諍見,攻訐大乘見道正理。當時有 人於外聽聞上述說法,即詳列諸等扞格正理之處,來信請益 平實導師;平實導師於三月二十九日收到信 14,即於次月十 九日覆信兼跋 15,以《燈影》一書歷歷分明指出退轉者所持 之謬見所在,二十餘萬字,悲心滂沱如是。
事隔多年,再有正覺教團親教師以《成唯識論》質疑 平 實導師,亦將所證真如之真見道作「親證聖位」(初地菩薩) 解。平實導師遂為開示解惑,2018 年更印梓《涅槃》廓清淆 訛 16,一一詳細解析,大白《般若經》及《成唯識論》所說 見道之理。
由上可知,三賢位學人自行閱讀《成唯識論》與《述記》 時,萬勿自作解人,凡有所窒礙,應求教師父 平實導師;若自執己見,於 平實導師所述大乘正義生疑,即釀大錯。
琅琊閣重蹈覆轍—心外求法覓真如
平實導師造此《燈影》與《涅槃》等,證明大乘第八識 如來藏正義即 如來闡述之第一義,兩千多年從來如是,無可 摧破;然 師雖於《燈影》再三教誨,今日網路猶有化名琅琊 閣者及其寫手再行滋事,依自己錯會《成唯識論》與《述記》 之惡見,重蹈 2003 年退轉者之覆轍:一、執取真如法性以為 實際理體,二、將第八阿賴耶識心體說為生滅心,三、主張 須第四禪才能見道。(如出一轍處,《燈影》與《涅槃》二書已經詳 破。)又,四、2003 年退轉者本來主張「見道即成佛地真如」, 後在 平實導師破斥後,改為「見道成初地真如」,再被 平 實導師破斥後,再改成一切歸零、重頭開始;琅琊閣一樣重 翻舊帳為:「見道後很快剎那入地」(琅琊閣主及其寫手認為: 「真見道後,很快(用剎那來說)就完成『相見道』,不需要等多少 『劫』,完成相見道即入地。」故筆者這裡說他主張「見道後很快剎那 入地」)。種種覆轍繼續重蹈,不知 2003 年時早已預破在先, 猶自犯之,良可嘆也!
宗門與教門所證皆此—第八賴耶識如來藏
大乘教門所說、宗門所證皆同一心:宗門 達摩祖師舉示 《楞伽經》印心,令大眾皆知禪宗所證即每人的第八阿賴耶識 如來藏;教門大師 玄奘菩薩少小親聞《攝大乘論》闡揚第八 阿賴耶識正義,略加思索即自證根本識。又當知 玄奘菩薩所 造《成唯識論》契合禪宗所悟涅槃妙心,且其實是為後時的禪宗盛世預先開路;又,玄奘菩薩教導日本留學僧道昭時, 親口告之:「經論文博,勞多功少。我有禪宗,其旨微妙; 汝承此法,可傳東徼。」17 令道昭早得悟解,再遣道昭至禪 宗旁支慧滿禪師處接受印證。可知教門宗門之所說所證本 同,皆是第八識如來藏心。
琅琊閣主及其寫手,在「見道」上比較重要的四個錯誤 論點已如前說;又其說:
這篇文章重點討論蕭平實居士在其著作中曲解《成唯 識論》和《成唯識論述記》關於「見道位」的主要錯 謬,以此說明蕭平實導師設定的「密意」與大乘見道 的定義並不相符。18
是故以下先簡單回覆數語,於此楔子後的章節將再作詳細辨 正。
一、琅琊閣執取外於第八識有獨立的真如法性以為實際
辨正:
1、玄奘菩薩《成唯識論》說「諸無為法」─包括「真如 無為」─不離色心而獨存。19 離第八識心之外更求法 性(體性)者皆成「心外求法」的外道。
2、 玄奘菩薩所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中,如來說:「真 如雖生諸法而真如不生,是名法身。」即知此處以真 如指稱第八識心體,即知真如能出生諸法,故真如非僅 具無為法性;若純無為法性,即非能出生萬法之心體。
3、玄奘菩薩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如來說「真如不生, 是名法身」,法身者指明以法為身即是有體,即真如體, 即知真如一名非僅指稱第八識之法性,其有心體與法性 二義,必須依前後文義理而解。
4、玄奘菩薩《成唯識論》說「真如亦是識之實性」,即 以真如指稱法性—真如即第八識心體的中道實性,亦 即真如法性是第八識所具有的圓成實性,非自外於第八 識心體。
萬法之理體是指心體,所含藏的種子發起為現行;故真 如無為法性亦不得離心體而獨存。第八識心體法無我的緣 故,不分別自體具有真如無為法性,依此而說勝義無自性性, 一切法無所有;然而琅琊閣否定所證的阿賴耶識是真如心體 以後,妄想意識境界可以緣於如是無自性無所有的境界,聲稱彼即是般若即是真如,正是絲毫不差的重蹈 2003 年退轉者 的覆轍。
二、琅琊閣將第八阿賴耶識心體說為生滅心
辨正:
1、玄奘菩薩《成唯識論》說阿羅漢永失阿賴耶名,不是 捨第八識心體 20—亦即捨第八識的阿賴耶性,心體 猶存。
2、玄奘菩薩《成唯識論》說第八識隨各義差別安立種種 名 21—阿賴耶識是名字,心體即第八識心體。
3、 玄奘菩薩《成唯識論》說「如來地的無垢識,因地名為 阿賴耶識,皆第八識」。
4、 玄奘菩薩《成唯識論》說「阿賴耶識恆常相續常無間 斷」,亦即心體恆常;又說祂「念念生滅變異」,亦即 第八識所含藏七轉識等種子可受七轉識熏染變異(包括 異熟種子酬引業力之生滅變異)22,名為阿賴耶性及異熟性,阿賴耶性與異熟性為無記性有變異性。
如來在唯識經典說有八識,第八阿賴耶識即如來藏,即 是法身,即《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所說真如;既是真如,心 體即無生滅可言。
三、須第四禪才能見道嗎?
辨正:
1、玄奘菩薩指導弟子道昭開悟,並無記載說道昭證得第四 禪。
2、玄奘菩薩弟子窺基菩薩見道,然無記載窺基證第四禪。
3、玄奘菩薩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說「最後身菩薩成佛 前依第四禪見道」。
4、玄奘菩薩年少即見道,取經返國後,欲至少林修回四禪 九定,未能獲准,後住玉華寺無暇修定。
由 玄奘菩薩、窺基菩薩、道昭等例證,可知從來明心 見道無須第四禪;且中國禪宗史留下膾炙人口的呵斥靜坐是 磨磚作鏡的故事,證悟祖師從古至今都不是終日靜坐以求第 四禪息脈俱斷,而是自參自悟、依公案機鋒參究,入此無門 之門。又《瑜伽師地論》中說,不論聲聞或大乘的見道,只 需依未至地定即可於悟後相應其功德 23;論中復說,欲證初果乃至明心,都必須有相應的定力作為所依,即是未到地 定 24;欲證阿羅漢果時必須有初禪作所依,亦不需有第四 禪 25。以是緣故,說三乘見道必須有未到地定作所依,欲證 阿羅漢果者必須有初禪以上定力作所依,是故論說:「復次, 唯依諸靜慮及初靜慮近分未至定,能入聖諦現觀。」26 亦 未限定必須第四禪,乃至證不還果時亦只需初禪即可,不 需第四禪 27。故琅琊閣說須證第四禪已方能見道,此說不唯 違教,亦復悖理。
四、大乘見道後即很快剎那入地?
辨正:
1、玄奘菩薩在中國時已證悟明心(見道)與眼見佛性,並 已證得慧解脫果,但並無隨即入地,待西天取經深入根 本大論《瑜伽師地論》教誨,才清楚佛道次第,知曉入 聖位菩薩所需具足的條件,方得回復地上之證境。
2、玄奘菩薩《成唯識論》說「真見道」(見道開悟)滿足, 再經歷「相見道」的非安立諦三品心觀行圓滿,最後還 要完成安立諦十六品心(依止觀說九品)的加行以成就阿 羅漢果再起惑潤生,並須十無盡願已得清淨,才有入地 資格。
3、玄奘菩薩《成唯識論》說見所斷分別隨眠,於相見道位 中猶須進斷,非真見道位盡斷。
4、玄奘菩薩弟子窺基菩薩《述記》說「相見道位後得智生 起很久,猶在見道位」。28
玄奘菩薩依梵文《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已知無論劫數多 久,修學都是依於這一剎那心相應的緣故 29,乃至成就無上 菩提亦是如此。故真見道與相見道亦然,即非無時劫,並非 真見道後可以很快剎那入地。若聖位菩薩來此示現,則非歸 此例,是回復往世證量故。(待續)
1 往世書是一類古印度文獻的總稱。許多往世書都包含豐富的宗教和哲 學理論,從性愛到數論都有出現。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 E%80%E4%B8%96%E4%B9%A6
2《大方廣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大正藏》冊 10,頁 924,中 21-28。
3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大正藏》冊 10,頁 909,上 24-29。
4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 26〈精進波羅蜜多品 第 9 之 2〉,《大正藏》 冊 11,頁 846,下 29-頁 847,上 3-6。
5 《增壹阿含經》卷 3〈弟子品 第 4〉:「善分別義,敷演道教,所謂大 迦旃延比丘是。」《大正藏》冊 2,頁 557,中 14-15。
6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 3,《大正藏》冊 50,頁 234,上 14-17。
7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 3,《大正藏》冊 50,頁 236,下 1-2。
8 《宋高僧傳》卷 4:【又云:「請奘師唯為己講《瑜伽論》,還被測公 同前盜聽先講。奘曰:『五性宗法,唯汝流通,他人則否。』」】《大 正藏》冊 50,頁 726,上 1-4。
9 《法華經玄贊要集》卷 1:「(窺基)并撰《法菀》、《大乘唯識》、 《法華》等疏一百餘本,盛行於世……春秋五十有一……葬于樊川北 埠唐三藏和尚塋所……西國有千部論師,即天親菩薩;東土有百本 疏主,即慈恩和上。今此十卷疏文,即百本中一本也。」《卍續藏》 冊 53,頁 358,上 14-下 2。
10《涅槃》下冊:「窺基把初信位到第六住位未滿心,對真如尚無實證而 無勝解的人,以及對真如已經實證而有勝解的第七住位到第十迴向 位,都歸類為未證真如的資糧位,那麼真見道位以後相見道位的非 安立諦三品心等三賢位觀行,究竟應該放在哪個位次?」平實導師 著,正智出版社,2018 年 11 月初版四刷。
11《三國遺事》卷 3:「相傳云:昔義湘法師入唐,到終南山至相寺智 儼尊者處;鄰有宣律師,常受天供,每齋時天廚送食。一日,律 師請湘公齋,湘至坐定既久,天供過時不至,湘乃空缽而歸;天 使乃至,律師問:『今日何故遲?』天使曰:『滿洞有神兵遮擁, 不能得入。』」《大正藏》冊 49,頁 993,中 29-下 5。
12《宋高僧傳》卷 4:「基生常勇進,造彌勒像;對其像日誦菩薩戒一 遍,願生兜率,求其志也;(彌勒聖像)乃發通身光瑞,爛然可觀。」 《大正藏》冊 50,頁 726,中 6-8。 《玄奘三藏師資傳叢書》卷下:「常月造彌勒像一軀,日誦菩薩戒一 遍,願生兜率,求其志也;又有通神之應,淖然可觀。」《卍續藏》 冊 150,頁 177,上 11-13。 《玄奘三藏師資傳叢書》卷下:「每月必造慈氏像,一生偏慕兜率身, 每日必誦菩薩戒,唯杖木叉制波旬。」《卍續藏》冊 150,頁 178,下 17-18。
13《宋高僧傳》卷 4:「(窺基)後躬遊五臺山登太行……過信夜,寺中 有光,久而不滅,尋視之,數軸發光者,探之得《彌勒上生經》,乃 憶前夢,必慈氏令我造疏,通暢厥理耳;遂援毫次,筆鋒有舍利二 七粒而隕,如吳含桃許大,紅色可愛;次零然而下者,狀如黃梁粟 粒。」《大正藏》冊 50,頁 726,上 4-18。
14《燈影—燈下黑》:「來函於 2003/3/27 投寄,余接獲來函時,已是 2003/3/29……。」平實導師著,佛教正覺同修會(台北),2009 年 9 月 初版三刷。
15《燈影—燈下黑》〈自序〉:「佛子平實謹序 公元 2003/4/19 於喧囂 居」,平實導師著。
16 見《涅槃》下冊,第三篇第一章第四節〈相見道位的加行及入地前的 加行〉之第四目〈新學菩薩對見道與加行的疑惑〉、第五節〈與大乘 見道相關的其餘疑惑〉,及第三章〈釐清大乘涅槃之真見道、相見道、 通達位等教判淆訛〉之第三節〈關於大乘見道疑訛的辨正〉。 平實導師著,正智出版社,2018 年 11 月初版四刷。
17《元亨釋書》卷 1,《大藏經補編》冊 32,頁 173,下 11-12。
18 琅琊閣,〈正覺同修會的明心與見道違背《成唯識論》之處(二)〉 https://zhuanlan.zhihu.com/p/81381281 琅琊閣另二篇文章同樣以曲解《成唯識論》來評論 平實導師:〈正覺 同修會的明心與見道與《成唯識論》的矛盾(一)〉 https://zhuanlan.zhihu.com/p/79453425 〈正覺同修會的明心與見道違背《成唯識論》之處(三)〉 https://zhuanlan.zhihu.com/p/81423719
19《成唯識論》卷 2:「諸無為法,離色心等決定實有,理不可得。」 《大正藏》冊 31,頁 6,中 15。
20《成唯識論》卷 3:「然阿羅漢斷此識中煩惱粗重究竟盡故,不復執 藏阿賴耶識為自內我;由斯永失阿賴耶名,說之為捨,非捨一切第 八識體。」《大正藏》冊 31,頁 13,下 3-6。
21《成唯識論》卷 3:「然第八識,雖諸有情皆悉成就,而隨義別立種 種名。」《大正藏》冊 31,頁 13,下 7-8。
22《成唯識論》卷 3:「阿賴耶識,為斷為常?非斷非常,以恒轉故。恒 謂此識無始時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是界趣生施設本故,性堅持 種令不失故。轉謂此識無始時來,念念生滅前後變異,因滅果生非 常一故,可為轉識熏成種故。」《大正藏》冊 31,頁 12,中 28-下 4。
23《瑜伽師地論》卷 14:「又有四種學增上心方便,謂未離欲者為得不 還果,或不還果依未至定,求現法樂住。」《大正藏》冊 30,頁 351, 中 19-21。
24《瑜伽師地論》卷 53:「又復依止靜慮律儀,入諦現觀得不還果,爾 時一切惡戒種子皆悉永害。若依未至定證得初果,爾時一切能往惡 趣惡戒種子皆悉永害。此即名為聖所愛戒。」《大正藏》冊 30,頁 590,下 1-5。
25《瑜伽師地論》卷 13:「第四行者先已證得初靜慮等,未聽正法、未 習多聞,後從大師或餘尊所聞見諦法,或復得聞斷餘結法,由此得 入真諦現觀,或復證得阿羅漢果。」《大正藏》冊 30,頁 343,上 28- 中 2。
26《瑜伽師地論》卷 69,《大正藏》冊 30,頁 682,中 27-28。
27《瑜伽師地論》卷 95:「彼於爾時依不放逸入初靜慮,由觸諦智,得 不還果。」《大正藏》冊 30,頁 844,上 28-29。
28《成唯識論述記》卷 10:「以見道位體性稍寬,乃至相見道後得智起 位久時,猶名見道。」《大正藏》冊 43,頁 589,中 29-下 1。
29 世尊所說這一剎那心相應,就是向佛菩提道成佛的這一剎那心,此心 雖剎那剎那生滅,醒後繼續接續,或因胎昧而由諸佛菩薩、善知識攝 受而再繼起,如是總稱一剎那心相應(於佛菩提道)。由於相應時都是 一剎那,所以無論經歷時劫多久,皆當作如是觀,不應作久遠想,如 是直至究竟成佛。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146期目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