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將佛法世俗化、淺化的證嚴法師
(連載六)正光居士

11141197_1475762756070200_7250300316429975756_n  

五、證嚴「上人」將佛法淺化的證據

證嚴法師將佛法淺化的證據罄竹難書,茲舉較明顯的例子「將初地到十地菩薩證量、智慧及功德淺化」來說明。譬如證嚴法師在《心靈十境》二~五頁云:「學佛,一定要經過『菩薩十地』這十個階段。『地』是基礎的意思,第一個基礎階段就是『歡喜地』。要做一位歡喜地菩薩,需具備什麼條件呢?

首先要培養歡喜心,也就是愛心、慈悲心;有了慈悲心,就願意施捨。不管出力或是物質的布施,抑或以自己體悟的道理去改變他人,都要從歡喜心和愛心開始,然後才能『捨得』,包括捨出金錢、物質和時間。

所以說,修行就是這麼簡單的事: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培養殷勤的心和歡喜心;有了歡喜心就沒有煩惱,有了殷勤之心就不會懈怠,並且腳踏實地,就能恆持道心,進入菩薩的初地,也就是『歡喜地』。

從證嚴法師書上這些話得知:證嚴法師認為只要時時培養殷勤的心和歡喜心來行善,就能恆持道心及沒有煩惱,就可以進入初地菩薩果位了。像這樣的初地菩薩實在太好當了,每個人只要像證嚴法師所說,人人都可以在一世中成為初地菩薩了。這樣的說法,與 佛所說證得初地菩薩所需要的條件真是太懸殊了!她的心行與初地的果證簡直是南轅北轍,完全顛倒。茲說明初地修證的內容與過程如下:

一者,須經歷一劫乃至一萬劫修集信心的十信位過程。也就是說須經過一大劫乃至一萬大劫而對佛法僧具足信心(包括心中經常憶念真如法、相信佛具足無邊功德、相信佛法對自己有大利益、相信正行僧等)的信心修集,不因自己性障及文字障的關係,對 佛所說真正、微妙、甚深的了義法無法了知而產生懷疑、不信、乃至毀謗,這樣經過一劫乃至一萬劫修集對於三寶(特別是對大乘法寶)的信心,於十信位圓滿不退之後,才能轉入十住位的初住初心之中。

二者,須經歷初住位到六住位,外門廣修菩薩六度萬行。佛弟子於一劫乃至一萬劫修集信心具足後,即可轉入菩薩十住資糧位的初住位中。於初住位中廣修菩薩六度的第一度:布施,主要是以財施為主,法施及無畏施為輔,隨緣、隨分、隨力去布施;所以,凡是還沒有證得如來藏的未明心位,不論如何廣作布施的工作,都只是初行位的凡夫菩薩而已,隨時都有可能退失於菩薩行的而返回十信位中。若於初住位修行布施圓滿以後,對三寶的信心已能不斷增上及作更廣大的布施而使福德能夠一一建立的緣故,對佛所說的戒律能夠深入了解及受持,因此而身受菩薩戒,轉入菩薩二住位中,這是外門廣修布施及持戒之行。於二住位中,廣修菩薩六度的第二度: 持戒,對 佛所說的一一戒能夠細心受持,並於 佛所施設的十重戒一一不犯,以之莊嚴其身。於持戒功德發起之後,復轉入三住位中;於三住位中,廣修菩薩六度的第三度:忍辱;此階位中對於佛所說戒律能夠安住,進而對世間法及出世間法的種種忍辱能夠安住;於忍辱圓滿後,復轉進四住位。於四住位中,廣修菩薩六度的第四度:精進,對 佛所說的一一法能夠精進不懈的修學,亦能努力摧邪顯正、護持正法;於精進圓滿後,復轉入五住位中。於五住位中,廣修菩薩六度的第五度:禪定;對佛所說的禪定已有信心,並依照 佛所說禪定內容努力去修定;於禪定的修證有了基礎以後,才轉入六住位中。於六住位中,首要之務為觀行能取、所取都空,最後雙證能所取空,成就世第一法,鄰於初果而住;並且必須廣修菩薩六度的第六度:般若;主要是進修如來藏的空性智慧,對於經中所說的般若加以熏習以及勤求善知識教導,使自己的智慧增上,並依善知識觀行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之虛妄,確實驗證能取所取都空,驗證自己確已經歷大乘四加行的煖、頂、忍、世第一法的親證功德,然後參究如來藏的所在而求明心,方能圓滿六住位;在六住滿心位中證得第八識如來藏,而且能安忍不退之時,才能轉入七住位不退。但是這些一一親證之後,也只是獲得大乘般若的真見道功德而已,還未能到達初地,還得要有相見道位的種種進修,才能到達初地的入地心位。由此可見,想要證得初地果位的功德,先要經初住到六住位的外門六度萬行,才能進入真見道位的七住位中,還到不了初地的。

三者,想要證得初地果位功德,須先經歷七住位明心,乃至十住位眼見佛性,才有希望再度進修而進入初地。於七住位中,依善知識教導禪法知見,建立正確參禪知見,並努力於定力的增長、慧力的增上、福德的累積、性障的消除等等。於定力、慧力、福德等圓滿後,依善知識教導參禪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發起疑情,尋求第一義諦,於因緣成熟及世尊的冥助之下,一念慧相應而觸證真心第八識本體。當參禪者一念慧相應而找到第八識時,現觀第八識既不在內、也不在外、不在中間,體如虛空而無形無色無相;祂從來不在六塵境界中運作與相應,故不對六塵任何境界生起分別,祂既不思量、也不作主,完全配合祂自己所生的蘊處界而分明顯現自己的真實性與如如性;這是本來就如此而不是修來的清淨境界,所以悟了也是無所得、無境界法; 這個自性清淨心可以被吾人所親證,因此這個無形無相的第八識, 又名「空性」,亦名「真空」。於觸證如來藏以後,能夠安忍於此第八識的本來無生而轉依祂,因而發起般若中道的總相智慧,圓滿七住位的不退功德。此即是《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所說:「是人爾時從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 復值佛菩薩、知識所護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為退分。」(CBETA, T24, no. 1485, p. 1014, c1-5),因為明心的關係,斷三縛結,所以同時亦是大乘通教的菩薩初果人,亦是聲聞教中的初果聖人。

於七住明心而成就菩薩初果解脫分以後,復轉入八住、九住、十住位,於內門廣修六度萬行,再依般若中道智慧,現觀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虛幻,於善知識教導看話頭的功夫下,在日常生活中將話頭鍛練得清清楚楚,並精進於慧力的增上、福德的累積(尤以財施及法施為主)、貪瞋癡等性障的淡薄,於因緣成熟及 世尊的冥助之下,一念慧相應而得眼見佛性──眼見第八識如來藏的另一種面目,即透過眼根、色塵、五遍行觸心所以及五別境慧心所,得以用肉眼在一切物上看見自己的佛性,也是第八識直接出生的見分,外於六塵而不斷的運作,不但是在六塵中分明顯現,甚至於眠熟時也一樣清楚分明的現前;如是空而不無,亦名「有性」,又名「妙有」。 並於眼見佛性當時,現觀自己身心及世界如幻,自然就會成就如幻觀的觀行而轉入十行位中,還是到不了初地的; 證嚴法師對這些般若證境,絲毫都沒有,連七住位明心所證悟的第八識心體所在,她都不懂、不證,就自以為是地上菩薩了,膽子可真大。

合此第八識空性與有性,名為「真空妙有」, 此唯有明心與見性二關都具足的人才能完全了知,非是已明心而未見性的人所能了知,更不是未悟的證嚴法師所能了知。因為證嚴法師在《心靈十境》第七十四頁~七十五頁如是云:「何謂『真、俗』二諦?以物質而言,它在佛理中,可以從『有』分析到『無』、把『整化為零』 ;因為它是四大假合的物體,從真諦來講,到了最後就是『真空』。但是,我們也要回復到俗諦,因為我們生活在人間,所以,要了解物質『化零為整』的功用,它可以把沒有的東西、組成有的東西,這稱為『妙有』。」像這樣將自己思維、想像得來「從有、到無」的荒謬知見,說之為 佛所開示「真空妙有」的正理,與佛法完全是牛頭不對馬嘴的荒唐言說;像證嚴法師對佛法嚴重誤解到這樣的程度,她將世俗人的想法解釋作佛法的證境,與藏密喇嘛們將外道雙身法的淫欲享樂境界用來解釋作佛法的果證,並無不同,真是太離譜了。由這一段話中,看見證嚴法師竟然把佛陀的證果內容擅加改變,而成為不必經歷這七個過程的內容,也不必親證能、所取空而實證意識心的虛妄性,也不必親證如來藏的明心內容而實證如來藏的真實有,而將明心解釋為意識覺知心清淨而不執著的常見外道境界,就可以算是明心了;又將眼見佛性加以淺化,不必如同佛說的眼見佛性,而是依照她所扭曲後的極粗淺凡夫境界,就說是見性了,這正是將佛法淺化的具體代表作。

四者,須在悟後再經歷十行、十迴向位的修行,圓滿相見道位的功能以後,再發起十無盡願,始能進入初地。於眼見佛性成就如幻觀後,復轉入十行位中,於內門廣修六度萬行中,依般若中道智慧,了知般若及唯識諸經種種別相智及道種智,並隨分修學禪定、透牢關,並現觀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猶如陽燄非常虛幻,亦即現觀能取六塵心猶如陽燄虛妄不實,成就陽燄觀的現觀,圓滿十行位,復轉入十迴向位之初迴向位中。於初迴向位中,努力護持 世尊了義正法,加以摧邪顯正,並救護一切有情迴向正道;於摧邪顯正當中不斷消除自己的性障:私心與我執,唯留最後一分思惑不斷,努力進修十迴向位得以圓滿。於十迴向位將圓滿時,現觀自己所行種種自利利他無量菩薩行,猶如夢中所做一切事一樣,成就如夢觀的現觀,圓滿十迴向位。於如夢觀現觀成就而圓滿時,自己性障已經永伏如阿羅漢,這時加修百法明門及發起十無盡願,才能轉入初地的入地心中。這些都是佛陀在經中所說的入地過程與內容,但是證嚴法師卻都以世俗人的想法而加以變更,自以為是的胡說一氣,這就是她將本來圓滿勝妙深奧的佛法加以淺化而成為不圓滿、不勝妙、不深奧的證據。

從上面事實可知,能夠發起初地菩薩的證量、智慧及功德,須經過一劫乃至一萬劫的修集信心的十信位圓滿後轉入十住位;菩薩於初住位到六住位外門廣修六度萬行,並於明心找到第八識,發起般若中道智慧而不退轉,才能成就菩薩七住位的功德;於明心而入七住位不退後,努力增長定力、智慧、福德,以及性障的消除,並依善知識教導而鍛鍊看話頭的功夫,於日常生活中將話頭看得清清楚楚,並於種種因緣成熟時,得以眼見佛性,成就十住如幻觀的現觀而轉入十行位;於轉入十行位,依般若中道智慧,於二轉、三轉諸經所說別相智及道種智精進熏習,並努力消除自己的性障,成就十行位陽燄觀及十迴向如夢觀;於如夢觀成就後,自己性障永伏如阿羅漢,加上修習百法明門及發十無盡願,才能完成經歷一大阿僧祇劫才能證得的初地菩薩證量、智慧及功德,才能成為初地的入地心菩薩。 反觀證嚴法師說:「只要在日常生活中, 時時培養殷勤的心和歡喜心;有了歡喜心就沒有煩惱,有了殷勤之心就不會懈怠,並且腳踏實地,就能恆持道心,進入菩薩的初地,也就是『歡喜地』。」所說完全與 佛說的初地證境相悖,其實只是證嚴法師自己的臆想、妄想所得,與初地菩薩的修證完全無關;她以凡夫未斷我見、未證明心境界、未證見性境界、未發起般若根本智、後得智的凡夫境界,而在書中示人以諸地果位的證量,所以證嚴法師已成就如下過失:

一者,將初地菩薩證量、智慧及功德加以淺化,等同世間人所說,何以故?不須經歷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位,即可以進入初地故;不須明心、也不須眼見佛性成就如幻觀,乃至不須完成十行位陽燄觀、十迴向位如夢觀,就可以進入初地故;不須精進永伏性障如阿羅漢、也不須加修百法明門及發十無盡願,就可以進入初地故。如是行為,將世間人所說殷勤的心和歡喜心套進 佛所說應於一大阿僧祇劫才能成就初地菩薩般若證量中,將初地的般若實相智慧及福德、功德都加以嚴重的淺化,使得初地菩薩甚深微妙的證量、智慧及功德同於世間人一樣無二無別,這正是她嚴重淺化佛法的地方。

二者,她使佛弟子不能了知初地菩薩證量、智慧及功德的勝妙處。由於她的所有弟子都不知而隨她自以為知的緣故,她就斷送了諸弟子證得初地菩薩的機會;諸弟子們也像她一樣,同以保持殷勤的心和歡喜心,以為這樣就是已經證得初地菩薩的智慧、功德了,將會和她一樣妄言已證初地菩薩果證而犯下大妄語業,成為必墮地獄的大妄語業者,深可憐憫; 佛在《楞嚴經》卷六開示云:「若大妄語,即三摩地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來種:所謂未得謂得,未證言證。或求世間尊勝第一:謂前人言『我今已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諸位菩薩。』求彼禮懺,貪其供養。是一顛迦〔一闡提〕銷滅佛種,如人以刀斷多羅木,佛記是人永殞善根,無復知見,沈三苦海,不成三昧。」(CBETA, T19, no. 945, p. 132, c1-8),若慈濟四百萬徒眾中,有千分之一的信徒,因為證嚴法師的胡亂說法而信以為真,所以犯下了大妄語業,其數就有四千人犯下大妄語業了;這些犯下大妄語業的原因,都是源於證嚴法師的邪教導所致,所以證嚴法師公然在書中如此極度的淺化佛法,後果極為嚴重;一切慈濟人於此絕對不可不慎也!否則恐將犯下大妄語業而仍然都無所知,真是害人不淺!

又證嚴法師在《心靈十境》書中,將二地菩薩的證量、智慧及功德加以極度的淺化,譬如第二十四~二十九頁云:「『離垢地』就是清淨的境界。何謂『垢』?也就是垢穢──對人我有分別心,自以為了不起,總是認為:我的學歷比你高,什麼比你強,愈比愈覺得自己高高在上;像這樣,心就會常常有垢穢染著。心地若能淨化,去除這些雜念,才能進入『離垢地』。也就是心田中完全是純淨的好種子,不要掺雜一些不好的東西。

所以學佛要先看透視世間之理。大乾坤有四大不調,小乾坤也是剎那無常,有什麼好計較的呢?我們只需要好好清淨心地,不要讓它蒙上垢穢污染,並時時抱著歡喜心和清淨心,這樣就是進入第二階段的『無垢地菩薩』了。」然而 佛說二地菩薩,是十迴向菩薩成就如夢觀的現觀而知道自己無量劫前的往事以後,性障也已經永伏如阿羅漢,再加修百法明門,於法通達並發起增上意樂而勇發十無盡願時,才能轉入初地。於初地時,廣修布施波羅蜜多,以法施為主而兼顧財施,主要是為眾生廣說一切法皆是第八識所生的微妙法理。並於初地快滿心的時候,現觀一切六塵相,皆是從第八識出生,如是成就猶如鏡像觀,便滿初地心,才能轉入二地;可是證嚴法師對這個現觀並無任何的修證,連基本的見道都沒有,就說她已懂得二地的功德法相了。

菩薩於二地心中,廣修二地菩薩應修的種種善法、十善業道、嚴持戒行,以滿足二地應有的福德,並進修二地千法明門的無生法忍道種智,以及努力斷除二地所應斷的煩惱。於二地快要滿心時,因為證得猶如光影的現觀,而了知如何使第八識所含藏的種子轉變清淨,亦即了知如何轉變自己的內相分,令自心與非擇滅無為相應,不須壓抑與加行便得清淨,成就猶如光影觀的現觀,永不毀犯清淨戒律,是名真持戒,這樣才算已圓滿二地心。由此可知,要圓滿二地菩薩的證量、智慧及功德,必須先於十住位證得如幻觀,於十行位證得陽焰觀、於十迴向位完成如夢觀的親證、 再於初地完成猶如鏡像現觀, 才能轉入二地;於二地中,加修二地應具備的無生法忍道種智及福德,並於二地完成猶如光影觀,圓滿二地滿地心而轉入三地入地心中。 反觀證嚴法師不需要完成十住位的如幻觀、十行位的陽焰觀、十迴向位如夢觀行、初地的猶如鏡像觀、二地的猶如光影觀,而說「只要對人不起分別心、只要時時抱著歡喜心和清淨心」 ,就可以圓滿二地的滿地心功德;她將二地證量、智慧及功德淺化到如此地步,都不需要有無生法忍的證量就可以證得二地心,這樣一來就使她的信徒們都不再對 佛所說的甚深微妙法生起殷勤的追求心,因而斷了她的廣大信徒法身慧命了,也會造成篤信她說法的信徒們成就大妄語業。像證嚴法師這樣將二地菩薩證量、智慧及功德加以淺化到這種程度,真是匪夷所思,實在讓人不敢恭維!

又證嚴法師在《心靈十境》書中將三地菩薩證量、智慧及功德加以淺化,如第三十七~三十八頁云:「第三階段是『發光地』。一面鏡子若是蒙上一層污垢,就無法清楚地映照出人的面貌或景物。我們的心就像鏡子一樣,心若被污染了,清淨的智慧就無法顯現其良能效用。學佛,就是希望我們的心地能發光(智慧光能);而且不僅能自照,還要照亮他人。

有人說,現在的社會很『黑暗』。其實,這裡所講的『黑暗』是指人的心地黑暗,也就是本性中的智慧光明無法顯發出來。不僅沒有照到外面,也不曾返照自心,因此會感到迷惑不安,這就是凡夫。

凡夫本就具有佛性,只是被無盡的欲望所遮蔽,因此無法發光;若要使它發光,唯有修學堅忍美德,才能斷除迷惑。因為我們往往無法忍受境界的誘惑,所以容易生起迷惑。」

然而 佛所說的三地菩薩,於二地證得自己內相分所以染污或者清淨的原因,完全是自己七轉識經由無生法忍的淨化所造成的,因此可以自行改易自己的內相分,完成猶如光影觀的觀行,圓滿二地功德而轉入三地的入地心位。於三地入地心的時候,加修三地應具備的無生法忍道種智、福德,尤以六度中的忍辱為主,以及三地所應斷的煩惱。並於三地快滿心的時候,加修四禪八定、四無量心、五神通等法,得以發起三昧樂意生身,可以自行前往諸佛世界禮拜供養諸佛及到諸方世界度眾生;於緣熟的時候,忽然返觀自己色身及意根、意識緣於他方世界之自己所現意生身所說諸法, 而卻能被自己在此世界色身中之意根與意識所緣,猶如山谷迴響一樣,便得完成此猶如谷響觀的現觀, 才算是圓滿三地菩薩的無生法忍,然後才能轉入四地的入地心位。

反觀證嚴法師所說:「只要能夠忍受境界的誘惑,就可以斷除迷惑」,她說這樣子就是成就三地菩薩的證境了,完全不需要完成三地菩薩應具備的無生法忍道種智、福德、四禪八定、四無量心、五神通以及猶如谷響觀的現觀,就可以證得三地滿心位,將三地菩薩證量、智慧及功德加以極度的淺化。像證嚴法師對佛法這樣的朦朧無知,乃至對地上菩薩證量、智慧及功德嚴重誤會到此程度,誤導四百萬信眾極為嚴重,不得不令正光搖頭嘆息!

又證嚴法師在《心靈十境》書中,將四地菩薩證量、智慧及功德加以極度的淺化,譬如她在第五十四頁~五十七頁云:「第三地之後,接著踏上第四階──『焰慧地』。『焰』是光明四射的意思,不只是智慧光明返照自身,還要將光芒向外發散照亮。若能登上『焰慧地』,就能到達明淨的彼岸。

修行,要先捨得社會『名利我相』。做任何事情,都要從基礎做起、耐心去學,否則絕對無法進步。例如:若想享受品茗之樂,必須先學習燒水、泡茶,這就是從基礎開始學茶道。除此之外,還應該知道水源從何處來,茶樹如何種植、採收、烘培等等……。若能這樣按部就班地踏穩每個腳步,就能不斷進步、充實智慧的功能,進而達成『焰慧地』的境界。

總而言之,不論處在什麼環境,都要下決心去適應,並以發光地的生忍、法忍為基礎,不斷地再精進,才能達到『焰慧地』。」

然而 佛說的三地菩薩意識、意根能依意生身而在他方世界運為,由此緣故而圓成猶如谷響觀的現觀而轉入四地入地心。於四地入地心的時候,進修四地應具備的無生法忍道種智、福德,及四地所應斷的煩惱,並圓滿六度的精進度來度眾生,増益自己在世間法上化身眾多的能力,得於四地快滿心的時候,圓滿如水中月現觀──現觀一切他方世界,自己所化現的眾多化身,猶如水中月一樣,隨於眾多水的數量多寡,便一一映現其中,猶如古人所說:「千江有水千江月」,因為圓滿水中月現觀而轉入五地入地心。反觀證嚴法師所說: 「做任何事情,都要從基礎做起、耐心去學」,並且「若能這樣按部就班地踏穩每個腳步,就能不斷進步、充實智慧的功能,進而達成『焰慧地』的境界」,她以這樣的世俗境界就認為是四地菩薩,完全不需要四地菩薩應具備的無生法忍道種智、福德、發起意生身精進度眾生,以及完成如水中月現觀, 就可以證得四地滿心位菩薩,嚴重的將四地菩薩證量、智慧及功德加以淺化、世俗化。像證嚴法師以自己誤解四地菩薩的知見,來淺化四地菩薩證量、智慧及功德,將 佛在經典所說四地菩薩的內涵完全改寫,將勝妙的四地菩薩證境代以世俗境界,其過大矣!

又證嚴法師在《心靈十境》將五地菩薩證量、智慧及功德加以淺化,如第七十一頁~七十四頁云:「接下來是第五『難勝地』。真正想要學佛就必須步步上升,套句現代人的話,稱為人格昇華。何謂『難勝地』?也就是『六波羅蜜』裡的『禪波羅蜜』。學佛要修習『禪定』,心能定下來,就能達到禪的境界。如何讓心定下來呢?要斷除『思惑』,將心中的明鏡『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而且不是一曝十寒。真正的學佛,是要修練我們的心,在任何境界下,都要能保持一分定力。時時刻刻都很清淨,對於任何境界都不起煩惱,這才是真功夫。」

然而 佛說四地菩薩以其化現的化身能力,很精進的到他方世界度眾生,圓成如水中月現觀而轉入五地入地心。於五地入地心的時候,進修五地應具備的無生法忍道種智、福德,及五地所應斷的煩惱,並將六度中的禪定以及神通等法轉勝,於五地快滿心的時候,在等持位(定中接觸五塵境發起辦事靜慮五神通)中,現觀自己所化現的眾多化身,皆是第八識秉持意根的作意與思, 變化所成,皆非實有,圓滿變化所成現觀而轉入六地入地心。反觀證嚴法師所說:「學佛要修習『禪定』,心能定下來,就能達到禪的境界」以及「時時刻刻都很清淨,對於任何境界都不起煩惱,這才是真功夫」,認為只要心能夠定下來、常保持不起煩惱的無念中,就算是證得五地菩薩的證量了;可是她所說的禪定, 卻完全不需要三地修證的四禪、四空定、四無量心及五神通的證境,也不需要五地菩薩應具備的無生法忍道種智、福德及變化所成的現觀,將五地菩薩所必須證得的證境全都捨棄,代之以世俗境界中的覺知心清明境界,這是嚴重的將五地菩薩證量、智慧及功德加以淺化、世俗化,也是污辱五地菩薩證量的說法。

至於思惑,她也不懂,胡說亂道而誤導了慈濟四百萬信眾,所以還得勞煩正光在此加以說明改正。思惑有三,即欲界愛住地煩惱、色界愛住地煩惱、無色界愛住地煩惱,都屬於一念無明所攝,是進入初地以後所應斷除的煩惱。欲界愛住地煩惱是貪愛欲界五塵中之種種苦、樂、捨之觸覺,尤其是指男女之間細滑觸的貪愛;色界愛住地煩惱是對色界法生愛不捨,譬如貪著禪定及色界的神通等有為法、貪著色界天種種境界;無色界愛住地煩惱是執著四空定中之微細意識心,以為常住不壞法,如是安住不捨,不想讓覺知心自己消滅;如是三界愛就是思惑的內容。

又思惑亦名我執,是意根相應之深層我見、我癡、我慢、我愛,也包含意識相應的二十個隨煩惱,都要由明心證真斷我見後,歷緣對境次第觀行才能漸漸斷除,是修所斷的煩惱。又二乘人斷除我見後,再斷盡思惑即成阿羅漢,於捨壽時,只須令自己七轉識不再出現,只須令自己七轉識斷滅而不再出生、現行,即成無餘涅槃。菩薩於明心後,亦須斷除思惑煩惱,然而為了無生法忍智慧的增上,於初地滿心時能證慧解脫而不取證,故意留一分思惑來滋潤未來世的出生;於三地滿心的時候,能夠取證無餘涅槃而不取證,故意留一分思惑潤未來世生;六地滿心時證得滅盡定,隨時可取證涅槃而不取證,仍留一分思惑而潤未來世生;要待七地滿心斷盡最後一分微細思惑習氣種子,念念入滅盡定,捨壽時將會樂於取證無餘涅槃。然而佛不許七地菩薩入無餘涅槃,隨即出現於七地菩薩面前,為彼解說「引發如來無量妙智三昧」,引導七地菩薩往八地邁進;所以菩薩正式斷盡思惑的時節,是在七地滿心位,但其實是在初地滿心位就已能斷盡思惑了, 決不是證嚴法師所說要到五地才能斷除思惑,因此說證嚴法師真是不懂大乘佛法也!像思惑這麼粗淺的佛法知見,證嚴法師都會說錯,焉有可能為人解說五地菩薩不可思議的證量、智慧及功德?她其實是連三賢位中的七住位菩薩智慧都沒有!莫說七住菩薩的智慧,乃至聲聞初果的斷我見智慧也都沒有,所以會堅定的認為「意識卻是不滅的」,墮在我見中。(待續)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第32期目次2

arrow
arrow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