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佛功德 ..... 佛典故事選輯
──波羅奈人身貧供養品
《賢愚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國中有大長者,生一男兒,面首端政,既生數日,復能言語,問其父母:“世尊在不?”答曰:“故在。”復更問曰:“尊者舍利弗、阿難等,悉為在不?”答言:“悉在。”父母見子生便能言,謂其非人,深怪所以,便往問佛。
佛言:“此兒有福,不足疑也。”父母歡喜,還歸其家,兒又啟曰:“唯願二親,為我請佛及比丘僧。”父母告曰:“請佛及僧,當須供具,非卒可辦。”兒又啟曰:“但掃灑堂舍,莊嚴床席,施三高座;百味飲食,當自然至。又我先身之母,今猶存在,居波羅奈國,為我喚之。”父母隨語,使人乘象,馳奔召來。所以作三高座者:一為如來,二為本生母,三為今身母。佛與眾僧,既入其舍,次第坐定,甘饍美味,自在豐足!佛為說法,父及二母,合家大小,聞法歡喜,盡得初果。此兒轉長,便辭出家,精懃正業,獲致羅漢。
阿難白佛:“此沙門者,宿種何德?生於豪貴,小而能言;又復學道,逮得神通?”佛告阿難:“此人前身,生波羅奈,為長者子。父亡沒後,家業衰耗,漸致貧窮。雖值佛世,無以供養,念此不悅,情不自釋。便捨豪姓,求為客作;終竟一歲,索金千兩。豪姓問曰:'卿欲娶妻耶?'答曰:'不也。'豪姓又問:'用金何為?'答曰:'欲用飯佛及於聖僧。'豪姓告曰:'若欲請佛,吾當與金;並為經營,會於我捨。'貧者唯諾,便設餚饍,請佛及僧。由此因緣,命終之後,生在長者家,今復請佛,聞法得道。”
佛告阿難:“往昔貧人者,今長者子沙門是也。” 佛說此時,一切眾會,莫不歡喜,頂戴奉行。 】
白話解釋如下:
我阿難親身遇見這麼一件事情:有一天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這舍衛國有位大富長者,夫人生了一個男孩,面貌端正可愛;出生才幾天,就能開口說話,問他的父母:“世尊還住世嗎?”答說:“仍住世。”又進一步問:“舍利弗、阿難等等尊者,都還在嗎?”答說:“都在。”父母見兒子出生未久就能開口說話,認為這個孩子不是人類,深深奇怪怎麼會這樣子,便來請問佛陀。
佛陀回答說:“這個孩子是有福德的人,你們大可不必懷疑。”父母聽後大為歡喜,回到家後,兒子又啟禀父母說:“唯願二位尊親大人,為我禮請佛及比丘僧。”父母告訴他說:“禮請佛及眾僧,當須準備種種供具,不是一時間就能辦好的。”兒子又啟禀說:“只要灑掃廳堂房舍,莊飾嚴整桌椅座席,施設三隻高座;百味飲食,自然就會來到。又我前世母親,今天仍在人世間,住在波羅奈國,請二位尊親為我延請來。”父母隨順兒子的請託,派人乘坐大象,馳奔波羅奈國延請愛子的前世母親前來。此兒之所以施作三隻高座的用意:一為如來座位,二為前世生母之座位,三為今身生母之座位。佛與眾僧,接受禮請,進入房舍後次第坐定,甘饍美味自然現前,豐盛充足!佛陀受供後,隨即為他們演說佛法要旨,孩子的父親及二位母親,及合家大小聞法歡喜,都證得了初果須陀洹。這個孩子長大後,辭別父母跟著佛陀出家修行,精進勤奮,身口意三業清淨,離一切邪妄,終於證得阿羅漢果。
阿難尊者好奇的請示佛陀:“這位比丘過去作了什麼功德,能出生在豪貴之家,出生未久就能言說,又能出家學道證果,神通自在?”佛陀告訴阿難尊者說:“這位比丘前世是波羅奈人,為富有人家的兒子。父親亡歿後,不懂得經營家業而致家道中落,漸漸就成了貧窮人家。雖然也值遇佛出世的年代,卻無資財來供養親近;他一想到這件事,心裡就悶悶不樂,深自羞愧始終不能釋懷。於是便以豪姓身分,賣身於豪富人家,求寄居主人家中作長工,約定做滿一年之時,主人必須給付一千兩黃金。主人問他說:'你是不是要娶老婆呀?'答說:'不是。'主人又問:'用這麼多錢要做什麼?'答說:'想用來齋請佛及聖僧們。'主人告訴他說:'若要恭請佛陀供養,我樂於提供所有的經費;我們就一起來營辦此事,就在我家舉辦這一場盛會。 '聽主人這麼說,這位貧者很高興的答應了,於是便著手料理佳餚美饍,供養佛及僧眾們。由於施作了這個因緣,他命終之後,就感生在大富長者家,今生又知恭請佛來供養,所以能聞法得道。”
佛陀告訴阿難尊者說:“以前那位貧者,就是現在這位長者子沙門比丘。” 佛陀說出了這段因緣後,一切參與此會的大眾們,都非常的歡喜,頂禮佛陀,感戴奉行。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第25期目次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