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除煩惱的兩大利器..........薪傳
謝謝你寄來兩篇發人深省的文章,讀過那二篇文章之後,有一些小小的心得與你分享。先讓我們來看看第一篇文章的摘錄:' 你不喜歡提著重物跟我說話,為何你卻喜歡帶著煩惱來跟我說話,過著你的生活呢?手酸了,放下就好,對待煩惱,不也是這樣?或是這些煩惱就像是那些西紅柿汁一樣,是你自己用手把它們給舉起來的呢? ’
是的,許多煩惱確實是我們自己放不下,這位師父很聰明的使用了提放重物的直觀體驗教人如何處理煩惱,知道了這點並在日常生活中隨時提醒自己適度的“放下” ,應該就可以了卻許多的煩惱。
但,這些表面上“放得下”的煩惱(如文中作者被要求一直拿著瓶子直到手酸不已) ,僅僅是所有煩惱的一小部分,還有許多源於習氣的煩惱,需要先精進的培養定力,定力具足以後心思才會細膩,才能觀照起心動念,然後在生起煩惱的瞬間予以對治;這樣經過長久歷緣對境的鍛煉後,才能徹底改變習氣,進而永離煩惱。如果沒有十足的定力,遇到不如意的事,往往得要等好一段時間之後,才能“平靜”的告訴自己要“放下”(請想想我們每一個人都曾有的驟然生氣的經驗) 。雖然能這樣在短時間內調整心態、放下煩惱,讓心情回歸平靜,已經很不容易,且是邁向圓融人生的一個好開始,但離煩惱的斷除顯然有相當大的一段距離;而且,斷除煩惱所需要的定力,並非練習“放下”就能養成,所以開悟的聖者──廣欽老和尚曾教他的弟子在紛忙的工作中靜心磨刀,以鍛煉行住坐臥中的定力。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你所寄來的第二篇文章的摘錄:' 因為自己不斷的要“得”,想要做的太多,想要做得更好,超過自己所能負荷,就是貪得。當我洗碗時,急切的要趕快洗完,好去做其它有意義的事。因為潛意識裡認為它是“無用”的小事,諸如:趕路、等車、做家事、運動等等,都是此樣心態。這時我提醒自己,其實“洗碗這一刻,就是生命!”每一刻都是生命的片段。人生倏忽數十載,回首過去,只留下記憶已矣,所得到的其實也只有現在這一刻的感受。令當下這一刻是美好的,才是確實可以掌握的。每一刻,心都是平靜的,一生就是美好的。這樣一轉念,當下就不敢輕忽洗碗這一刻的生命,即刻專注在眼前的事情上,心,就靜了,安了。 ’
這一篇文章將廣欽老和尚的教示以“掌握當下這一刻(生命) 的美好”詮釋,表面上似乎言之成理,實際上卻是張冠李戴。因為與這一則廣欽老和尚的開示一起集錄的,還有他與這位弟子間的數個小故事(我有一卷完整的錄音帶) ,在其中一則故事中,老和尚明白告訴弟子:即便是貪戀一支草,也要再入輪迴。叫弟子連一支草都不要貪戀的菩薩,怎會說出有“掌握當下這一刻(生命) 的美好”含意的話呢?
更何況,上文其實根本與佛教的義理背道而馳,禪師教人“活在當下”、“照顧腳下”,完全不是一般人隨口說出“掌握當下這一刻(生命) 的美好”的意思,所以,雖然這篇文章的論點可以讓我們更珍惜生命的時時刻刻,乃至因此得以培養專注力,使日常生活過得更平靜、心安,但請千萬記住:這並不是佛的教導!
回到第一篇文章的主題,我想再進一步說的是,“放下”實際上不能斷除煩惱。我姑且打個比方來解釋:“放下”就好像是繞過眼前的阻礙,但繞過的時候,你心裡很清楚的知道這是個阻礙,對不對?否則你何必繞道呢?但你既然知道它是所謂的“阻礙”,心裡就一定已生起煩惱;否則怎會稱為阻礙,又怎會繞道呢?所以“放下”根本不能斷除煩惱,它充其量僅能減輕煩惱生起後的影響。反觀佛在二乘法中所教導的四聖諦、八正道、緣起性空…種種可令人趨於解脫的法門,或在大乘法所教導令人證悟、了知生命的實相,進而廣度眾生、漸修成佛的法門,則都可讓行者“當下現觀”一切煩惱皆空;所以根本沒有繞道的必要,因為沒有什麼是你的阻礙!這義理聽起來很神吧,但佛世以降,數千年來,確有許許多多的行者按照佛的開示,成就了這樣的境界。
更何況,有許多煩惱是不能隨便放下的,例如走到陌生的、分歧的路口,一定會因為不知如何抉擇而生起煩惱,這個時候,你是否就蒙著心與眼,隨便找一條路走下去?即使那是一條險惡的道路,根本到不了目的地,也沒關係嗎?相信你的答案一定是否定的;你會在這樣的路口,靜下心來仔細思考,再做出選擇,並在沿路上適時思考剛才決定的正確性。這就說明了,有些煩惱是必須經由智慧的抉擇予以消弭,不可只是一味的放下、不管它。
現在,請你再回頭瀏覽我剛才寫的段落,你就會發現,真正能斷除煩惱的其實只有兩大利器:“定力”與“智慧”。因為定力可以伏惑,智慧可以斷惑,兩者相輔相成!若是兩者不具足,而只是將每個煩惱都放下,即便是修到什麼事情都不會在意、什麼境界都不會煩惱的地步,仍舊不能了卻三界輪迴,遑論了悟生命的實相! (為什麼出不了三界?什麼是生命的實相?這些要等以後有機會且你有興趣時再聊了。)
談了許多,並非要全盤否定那兩篇文章,事實上,那兩篇文章的方法,可以解決一些我們的煩惱,並因此讓我們覺得更心安、更愜意,這些貢獻不容抹煞。但那兩篇文章引用了佛教的名相與事例,卻有多處誤解了佛教的義理(這裡僅談到所謂的放下煩惱,其它的等到以後有機會時再聊) ,如果你就這樣完全接受其說法,將來若你有機緣接觸真正深廣勝妙的佛法時,就有可能因為這些先入為主的成見,使你心下存疑,甚至棄金就土。而這,就是我囉唆了大半天的原因。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第8期目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