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87)生命解剖學---阿含精之三乘見道原理與次第---蔡

    生命解剖學亦名生命結構學。解剖學是驗證生命結構的動態性方法與過程,而結構學則呈現一切生命結構有其不變性的事實。決定撰寫《生命解剖學》這本書的因緣有些獨特。我開始學佛時經常思考生命與命運的問題。例如一隻海星被切成兩半而變成二隻,那麼到底它是一隻海星還是二隻海星?它們的命運應該相同、還是不同?增加一隻海星,在世界中真的增加一個生命了嗎?我們可以如此隨意就創造出生命嗎?當然還有其他有關因果如何成立的相關疑問。我年輕時隨著所遇到的因緣,詢問佛門大師與同修道友這些問題,但無人能答,甚至還有人聽不懂我的問題。

    經過十餘年後,因緣巧合,我隨學於 平實導師剛成立不久的正覺同修會。當時 平實導師開始公開說法,題目是他著作的《真實如來藏》。開講的第一堂課結束後,我立即請問十餘年來心中的疑問。沒想到 平實導師立即回答所有的問題,而答案全部指向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輪迴本體如來藏,也稱為諸佛祕藏。既然答案有了,而且也覺得符合邏輯,於是所有的問題就只剩下唯一的課題:真的有如來藏存在嗎?

    公元 2000 年,在沒有任何預期的情況下,我竟然幸運地發現生命的奧祕,並驚訝於佛教中宣稱有諸佛祕藏可證的事情竟然是真的,而且實證生命奧祕竟是十分科學的一件事。對於自認為絕不迷信盲從的我而言,擺在眼前的事實是那麼自然合理,只是從來不曾發現。相反的,如果生命的結構中缺少永恆不變的心體如來藏,那麼一切知識與科學就會支離破碎,彼此相互矛盾而錯誤百出。

    從以前閱讀有關科學文獻的經驗發現,西方的哲人們通常有極佳的觀察力與敏銳度,能提出關鍵性的問題與看法。但在通往發現宇宙與生命真相的道路上,他們卻總在關鍵處走上歧路。有一個例子令我印象深刻。十八世紀懷疑論者大衛‧休謨(David Hume,1711-1776)對因果律的成立,提出質疑而無人能答。休謨在《人性論》中解析人的視覺,認為其實不應該能看到連續的景物,因為景物的影像進入腦中是不連續的印記(imprint)。當時我讀到這樣的觀察與分析時極為興奮,期待西方聰明的哲人中,說不定也有佛教實證解脫的菩薩。讀到休謨精彩的論證,心中不由得幻想著休謨或許也是同樣實證生命結構的解脫者,甚至幻想他是投生於西方而不曾謀面的同修道友。

    我快速地閱讀,想要弄清楚休謨對於不連續的印記,他最後的解釋與認知是什麼。令人失望的是,最後他也弄錯了。他認為不連續的印記,人類卻會自覺為連續的影像,是透過「想像」(imagination)的功能,將不連續的印記連貫起來。讀到休謨的解釋,我就瞭解到,聰明的休謨能夠發現視覺不連續的事實,可是他不能將這項事實,也堅持運用到意識的本身不能恆常相續而引發斷我見的解脫智慧。因此聰明的休謨就在關鍵處走入歧路,與解脫境界擦身而過。 

    後來我省思休謨為何在關鍵處走上歧路?答案很簡單,但如何解決休謨的問題卻很困難與複雜。簡單是因為在休謨的知識體系裡,缺乏生命解剖與生命結構的知識與概念,所以不知道每個人都有第八識如來藏的存在。由於缺乏對於生命主體存在的正確知識,所以休謨最後還是回到意識覺察自我存在的真實感上,無法脫離輪迴的境界。這種對於自我真實存在的感受與認知,正是生命不能實證解脫的最大障礙。

    對於怎樣運用現代的知識體系,描述我親身所驗證的諸佛祕藏,以解決休謨在學解上的障礙,其實是一件十分困難與複雜的事情。現代的教育內容大多是西方哲學的知識體系,而佛教的知識體系與西方的知識體系雖然本質相同,但在思緒、方法、術語、表達與關懷處卻迥然不同。更重要且複雜的問題是:即使能夠發現生命的奧祕,但是自己的所知仍然極為有限,如何有能力採用現代的語言與概念,完整地描述佛教對於生命奧祕以及實證解脫的知識體系呢?如何採用一般教科書以零基礎的方式,有系統地說明佛教探尋生命奧祕的理論與次第呢?如何讓世人瞭解佛教的智慧,遵循解脫的道理,重現佛教的心靈文明呢?

    釋迦牟尼出生的時候特地示現與一般人無異,由於當時還沒有佛教存在,所以沒有任何宗教信仰可以作為解開生命奧祕的後盾。相反的,任何存在於當時的宗教與信仰,對於 釋迦牟尼而言都可能是有害而必須破解的迷障。釋迦牟尼就是憑藉自己的智慧,透視所有宗教與科學迷思而無師獨覺,故稱為「佛陀」,意即覺悟者。無師獨覺者包括有:究竟圓滿的佛陀、菩薩辟支佛,及中乘辟支佛。不論哪一種辟支佛,都不以宗教信仰作為前提,純粹運用當時的科學概念與方法,解開生命奧祕,獲得解脫生死的智慧與功德。

    佛教中有辟支佛出現於無佛法流傳之世,即是說明佛教中解脫智慧與實相智慧的證得,憑藉的不是世俗宗教與盲目信仰,而是要有理性的觀察與科學的論證。因此佛教是理性的宗教、科學的宗教,而不只是純粹談論人與神的關係的宗教。佛教中有純粹信仰的光譜,那是在缺乏知識基礎來理解佛教的階段。就像搭乘飛機快速飛行,我們不必有能力設計飛機、製造飛機,但憑著信任飛機具有能夠飛行的功能而搭乘。宗教中純粹信仰的前提,必須是符合事實與真理;不符合事實與真理的信仰,其實就是被騙。

    本書的撰寫就是嘗試解讀佛教最基本而共許的文獻《阿含經》,以現代科學的知識體系與語言,建構佛教中三乘見道的理論與次第。所以本書的副書名為「《阿含經》之三乘見道 原理與次第」。三乘見道的內涵,涉及生命解剖概念的不同,也涉及學習次第與智慧淺深不同的差異,但其解剖所依據的生命架構卻完全相同。所以《阿含經》以完全一致的生命結構,作為三乘見道理論與次第的基礎,但又隱約顯示著三乘覺悟理論體系與智慧淺深的不同。

    這個情況就像以往的攝影技術,只能顯示黑白的灰階,但是看過世界真正樣貌的人,即使透過黑白照片不同灰階的色塊與細節,仍然可以判讀出照片中藍色的天空、白色的雲,以及綠色的草地。《阿含經》就像黑白照片,是以小乘人的眼光呈現生命的結構;但在黑白照片不同的灰階中,又顯示出三乘不同層次的解剖視角。沒有親見生命結構的人,一定會堅持:黑白照片就只有黑白灰階而已,哪有什麼顏色瑰麗的大乘實相智慧在其中?但是親證生命結構的人,必然因為實證佛法義理而別具隻眼,頓見 佛陀在《阿含經》中所展現色彩繽紛亮麗的菩薩道,以及最後成佛的不可思議解脫境界與實相智慧。

    經過文藝復興、啟蒙運動與工業革命之後,近代科學迅速發展。人類在解剖人體與動物器官的實驗下,醫學突飛猛進,但在心靈的解剖上則仍處於剛萌芽的階段。解剖學的方法一般建立在血淋淋的宰割上,現代認知心理學研究生理與心理交互作用時,其研究手段仍然類似宰殺般,採用破壞、干擾等粗暴的方法。而 釋迦牟尼佛教導眾生解脫於生死流轉重病,非世間醫師之所能為,故稱為「大醫王」,即是採用高超優雅的方法解剖有情的身體與心理,使眾生發現生命結構而獲得解脫智慧與實相智慧。

    猶如現代醫學對身體組織的解剖一般,生命解剖學是一門深奧的科學,解剖的對象除了身體之外,還包括對人類心靈的解剖。所以生命解剖學具有科學的普遍性、辨偽性與再現性。一切生命,包括人與各式各樣的動物,以及鬼神等等生命形態,都有其共同、基本而不變的結構,所以具有普遍性。在科學驗證的普遍性下,生命解剖學就具有辨偽性:凡是違反生命結構的任何說法,都可以辨認其虛假性、反智性。生命解剖學的再現性,係以人類所具有的善根與智慧,經過一定的學習過程培養適當的能力,則可以再現生命解剖的方法,驗證生命結構的普遍性與辨偽性。

     例如「氫和氧燃燒成為水」,在全世界任何地點或太空中,都能普遍成立或檢驗這項事實。若有任何主張違反「氫和氧 燃燒成為水」的立論,都可以經由實驗辨別其虛偽性。「氫和氧燃燒成為水」的普遍性與辨偽性,則建立在每個人都可以實驗燃燒氫和氧而再現水的存在。

    生命解剖學的科學性,就像「氫和氧燃燒成為水」的科學性一般。但生命解剖學涉及心靈的解剖,解剖的能力則受到心智能力的限制。本書嘗試闡述什麼是人類心智在解剖上的限制,以及如何突破限制,提升心智能力以進行生命解剖的實際操作。本書所闡述的內容,其實都已隱藏在北傳《阿含經》以及南傳佛教《尼柯耶》中,只是在南北傳的《尼柯耶》和《阿含經》中,因為言語的古樸與簡略而不易為人所知。

    佛教一向被歸類在宗教或文、史、哲的領域內,其實是對佛教所獨有的生命解剖學不瞭解。以往對佛教的研究,都是採用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進行,特別是考據學常用的文本比對。考據學特別重視史料,但是對於佛教史料真偽的重要性缺乏判斷能力,對於史料的解讀能力也缺乏。其中史料派經常從錯誤而被廢棄的史料中,重新發現而將之視為瑰寶;史觀派則無法認知佛教的本質在於探討深具客觀性與科學性的生命結構,因而錯解史料。佛教經典就像是用文字優雅且寓意深遠的文學,撰寫醫學與生命科學書籍一般。如果純粹使用史學的研究方法,其實是錯誤的,因為佛教探討的解脫智慧與實相智慧是解剖生命結構的科學,是擺在眼前可以客觀驗證的事實與知識,目的是親自實證並加以檢驗而獲得解脫與實相智慧,而不是屬於過往歷史文獻材料的研究。 

    不論現代自然科學對生命的研究,或者人文社會科學對佛教的研究,其採用的研究方法都不正確,都缺乏正確的認知與解剖方法,特別是缺乏解剖心理的正確方法。南北傳的《尼柯耶》和《阿含經》則詳細描述了極為科學的解剖方法。本書的撰寫,期許在《阿含經》的解讀上,以現代科學的眼光詮釋生命解剖的方法,提供對生命科學與佛教智慧有興趣的研究者,能夠正確認知佛教的本質,並對佛教解剖方法的科學性有所認識。

    撰寫本書雖然肇始於我對海星進行解剖的想像實驗,以及對生命奧祕的體驗等等因緣,但這些都不足以進行生命解剖學的寫作。從《阿含經》中發掘出生命解剖學的原理,其實要歸功於 平實導師在 2006 年出版的《阿含正義》。平實導師 在《阿含正義》中正式提出十因緣觀,解開無師獨覺的菩薩辟支佛如何觀察生命結構的邏輯與方法,同時也指出《阿含經》中有禪宗公案的事實。《阿含正義》對於《阿含經》的闡述解析,至少創造了二項歷史性的成果,使得筆者對本書的撰寫成為可能:一是十因緣觀的解讀,二是阿含禪學的發現。

    十因緣觀的解讀是曠古爍今的里程碑。因為無師獨覺的辟支佛出生在無佛之世,由於往世的修行基礎而不依靠任何宗教與信仰而能撥開時代的迷雲,純以理性觀察與科學論證發現:生命一定要有入胎識的存在,作為十因緣觀中「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輪迴主體。吾人可以試想:現今如果沒有佛教存在,也沒有任何佛教經典存在,辟支佛應如何運用理性的觀察與科學的論證解剖生命,發現生命的基本結構而獲得解脫的智慧?

    辟支佛必須面對古今中外不同哲學家的論述,自然科學家、社會科學家對於宇宙與生命種種不同的解釋,還要面對不同宗教對於生命各種希奇古怪的解釋與理論。但這些宣稱具有知識的哲學家、科學家或宗教大師們,卻沒有任何一位真正擁有生命結構的智慧,也沒有解脫於生死的繫縛,總是在關鍵之處跟休謨一樣走向歧路。辟支佛必須透視這些橫亙於面前的所有謬說迷障,開創一切知識婆羅門(哲學家、科學家 或宗教大師們)所不知的生命解剖方法,精準地發現生命不變的結構。中乘辟支佛雖然擁有驚人的智慧,但僅止於自己的解脫而不能建立佛教,因為他缺乏福德攝受廣大眾生,他更缺乏智慧而無法面對一切知識婆羅門的質疑與挑戰。

    無師獨覺的辟支佛,他的智慧是遠遠超過聲聞阿羅漢。因為聲聞阿羅漢完全依賴諸佛菩薩言說的教導,才能夠瞭解解脫的道理並實證之;辟支佛則全憑自己的觀察與智慧而獲得解脫。中乘辟支佛與小乘聲聞阿羅漢的智慧,二者的距離是十分巨大,而所有的理性觀察與邏輯推論,最多也僅能到達中乘辟支佛的智慧。辟支佛雖然能夠獨自運用解剖方法發現生命有不變的結構,不依師悟,卻仍不能夠實證生命結構中永恆不滅的輪迴主體如來藏,只能從推理而知色身與覺知心都從第八識如來藏出生。至於想要跨越中乘辟支佛的智慧,到達菩薩辟支佛的智慧,其距離則比聲聞阿羅漢邁向中乘辟支佛的距離還要更為巨大。無師獨覺的菩薩辟支佛能夠證得第八識如來藏,除了要有高超的理性觀察與邏輯推論之外,還要有宿世的福德與智慧,才能憑藉真實禪證解如來藏。因此唯有通達於三乘見道的菩薩辟支佛,才能夠掃除一切世間邪見,摧破一切佛門外道,才能將傾頹的佛教重新建立。 

    關於菩薩辟支佛的智慧,我有深刻的印象。有一次我思索著時空問題,突然發現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對於時空問題所提出的「孿生子悖論」,其實是錯誤的。我心中有著答案,卻懷疑著自己的見解。有個因緣我請示 平實導師,我直接說愛因斯坦的孿生子悖論有問題。沒想到 平實導師臉上掛著一抹微笑,不假思索立即輕鬆自若地笑著回答我:「不同的時間怎麼見面?用物質衡量時間,只是物性改變而時間似乎變長變短,真正的時間並沒有改變。」平實導師的答案與我相同, 但他用極精簡的話語,直指孿生子悖論的邏輯錯誤。 平實導師的回答震驚著我,我心中突然懷疑起來:眼前這位看來平凡的老者到底是誰啊?我懷疑著他的身分。 

    直到多年之後,我判斷這位老者是菩薩辟支佛,特別是他解讀出十因緣之後。但是對於 平實導師身分的判斷,我從來不敢說出來。因為我覺得若老實說出我的判斷,那將是駭人聽聞而可能遭到他人無理的攻擊,因為許多人對於菩薩辟支佛是生命結構的科學家缺乏正確瞭解。本書正是介紹讓一般人理解,從凡夫如何成為生命結構的科學家菩薩辟支佛所必備的知識與智慧。如今既然要撰寫生命解剖學,而且要呈現辟支佛無師獨覺的科學觀察與邏輯論述,但若沒有菩薩辟支佛的智慧,如何可能撥開世間一切邪見而寫出辟支佛的觀察與智慧呢?我雖然是本書的寫作者,但我必須誠實而說:我不是辟支佛,且距離菩薩辟支佛的智慧境界仍然遙遠。因此本書寫作有關辟支佛見道的重要內容,全都要歸功於 平實導師在《阿含正義》中提出十因緣觀在末法時代的創見(這個正見首次被發現);雖然 導師不認為是自己的創見,全都歸功於 佛陀。

    平實導師將隱藏在十二因緣中的十因緣解讀出來,解開辟支佛無師獨覺而見道的觀行內容,言佛教界前人所未曾言。然而,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將十因緣觀隱藏在十二因緣中,讓二者那麼相似而千餘年來無人能解?答案很簡單:如果真的有菩薩辟支佛重來人間,那麼菩薩辟支佛既然是無師獨覺,必然能夠依於見道通達的智慧功德發現隱藏的十因緣,才能稱為辟支佛。如果不能從十二因緣中將隱藏的十因緣解讀出來,那麼所有自稱是阿羅漢、辟支佛、活佛、古佛再來、觀世音菩薩再來、即身成佛、上帝、造物主等等一切的說法,其實都具有欺騙性。

    辟支佛見道與解脫,是一切理性觀察與邏輯推論的極致,也是小乘、中乘見道的極限。若要觸及大乘見道的內容,則屬 平實導師在《阿含正義》中第二個劃時代的研究成果,就是首開阿含禪學研究的先河,指出《阿含經》有禪宗公案。許多人不瞭解《阿含經》中有禪宗公案的重要性。禪宗公案就是重現 釋迦牟尼佛住世時「以心印心」傳授大乘見道實證如來藏的場景,或者大乘見道菩薩展現實相智慧的場景。《阿含正義》指出《阿含經》有禪宗公案,就是將整個《阿含經》作為 釋迦牟尼佛親口宣說大乘佛教的文獻證據,一舉推翻從古至今不斷流傳「大乘非佛說」的邪說,楷定「大乘是佛說」的歷史事實。

    不論禪宗大師或禪學研究者,從來沒有人知道《阿含經》中記載有禪宗公案,因為沒有大乘見道的智慧,就缺乏正確解讀禪宗公案的能力。近代有關禪宗的研究,不論是史料派或者史觀派,都沒有能力判斷史料本身的重要性等級為何,也都缺乏正確解讀阿含禪學的能力。例如史料派的胡適,發現被古人廢棄的《楞伽師資記》,卻拿來大作文章,引來後續禪學研究的歪風。或者史觀派,例如日本的忽滑谷快天、台灣 的釋印順等等研究禪學史,卻都缺乏解讀阿含禪學的能力,不能知道中國禪宗的證悟內涵其實是 釋迦牟尼佛親傳的教法,不但是二乘解脫道的根本所依,更是大乘佛教的核心。印度佛教在滅亡前,大乘佛教就在 玄奘從天竺受生中國而完整地轉移至華夏,於是中國成為佛教的新基地。玄奘所著所傳的《成唯識論》與《八識規矩頌》即是解說生命的八識結構與實證內涵,本質上是禪門的另一種風格。可是這樣的歷史事實全部被教界與學界所忽略,所以不論史料派或史觀派對禪宗史的研究都不正確。

    禪宗公案存在於《阿含經》,證明 釋迦牟尼佛示現在人間的「一大事因緣」,就是教導眾生實證永存不滅的如來藏。中國禪宗實證的如來藏,確實是 釋迦牟尼佛教法的核心,同時也證明大乘佛教確實是 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不但如此,《阿含經》中還完整地記錄著禪宗明心的理論架構、操作性定義與實證的方法論。像這樣理論完整、體系嚴明、次第清楚的禪學知識體系,竟然隱藏在《阿含經》中千餘年而無人能知。在 平實導師書中的指點明示下,阿含禪學終於躍然紙上而光明晃煜照耀世間。

   《阿含經》是 釋迦牟尼佛入滅後半年內結集完成的經典,卻一向被視為只有宣說小乘聲聞法的經典。如果 佛陀確實宣演了三乘菩提,那麼《阿含經》不應該只有小乘法,而應該具足三乘菩提的教法。平實導師在《阿含正義》中提出十因緣顯示辟支佛的見道,也指出其中有禪宗公案顯示大乘菩薩見道,於是《阿含經》中便具足三乘見道的教法。我們可以說:本書根據 平實導師的《阿含正義》才能寫成,亦可算是《阿含正義》第三個歷史性的研究成果,就是證明《阿含經》中具足三乘見道的理論與次第。因此本書寫作的主要內容,都要歸功於 平實導師的偉大鉅著《阿含正義》。

    數百年前西方興起的科學革命,有一批聰明的科學家,例如物理天文學家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1473-1543)、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以及解剖學家維薩里(Andreas Vesalius,1514-1564)、塞爾韋特(Miguel Servet,1511-1553)等等,研究自然界與生命中物質的結構與運行規律。這些偉大的科學先行者,以他們發現的事實與規律,對抗基督教會的神學思想,甚至要對抗宗教裁判所的壓迫與殺害。經過數百年物理、生理科學與基督教神學的對抗,荒謬的基督教神學已被自然科學所淘汰,宗教裁判所也已經被關閉,研究物質的科學家取得暫時的勝利。 

    生命解剖學,特別是心理的解剖,是菩薩探究生命結構與運行規律的核心,所以菩薩是探究心靈文明的科學家。現在人類已經沒有基督教宗教裁判所的壓迫,但人類心中仍有自己的神學觀念與宗教裁判所,經常被無明所操控而失去提升心靈文明的重要方向。如果人類缺乏心靈文明的掌舵,物質知識將只是蠻族手中的武器。目前全世界正遭受環境污染、恐怖攻擊、宗教戰爭、經濟動盪、武器競賽等等的威脅,人類已陷入更嚴重的諸苦之中。

    希臘古諺說:「認識你自己!」但自古希臘以降的西方宗教、哲人或科學家,並沒有為人類尋找到認識自己的解脫道路。唯有生命解剖學的心靈文明,才是人類認識自己,解決目前一切問題與諸苦的正確出路。人類啊!來吧!別再與解脫及實相擦身而過,跟隨著 佛陀無師獨覺解剖生命的足跡,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吧!                                                                                                                               菩薩戒子 蔡正禮 寫於台北 2015 年 11 月 22 日                                                                             2022 年 12 月 11 日修訂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187期目次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身外之物 的頭像
    身外之物

    身外之物的部落格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