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寫作緣起於尚未完成的《真假沙門》一書,因為《真假沙門》所申論的就是真假出家的問題。如果我們很簡要的問:真出家或假出家是應該看外表,還是要看智慧?毫無疑問的,大家都知道是否真出家要看智慧,而不是剃頭著染衣就是真出家。但是,要看什麼智慧呢?大家就開始產生紛歧的意見而眾說紛紜。在眾說紛紜中,就有人認為:人家是出家的專業修行者,道場那麼大,徒眾那麼多,我們就相信他有佛法的智慧吧!於是智慧是什麼就成為判斷的關鍵問題,否則還是落入外觀或表相的判斷。
因此,有無佛法的智慧,便成為判斷真假沙門的重要依據。在佛教的經典中,《阿含經》是佛門所共許的文獻,但是許多佛門大德或佛學研究者,卻根據《阿含經》研究出「大乘非佛說」的結論,甚至對於如來藏法門極力攻擊,斥為有外道神我色彩。我們開始學佛時,大都相信大德的研究,相信佛學研究者的主張,但是當我越來越理解佛法時,我決定親自看看《阿含經》到底有哪些內容,怎麼會有那麼多否定大乘佛教的主張?而我卻想要遵從佛教傳統,依靠著大乘佛教走上菩薩道。
當我親自閱讀《阿含經》時,發現經典中處處在在講述著大乘法,而且是以極為獨特巧妙的方式宣說大乘;有人以格式塔圖(Gestalt Paradigm)的形式來形容這種說法方式。格式塔圖是完形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用來描述人類視覺理解上「整體不等於個別部分總和」1 的現象。例如一隻花瓶(Rubin vase),除了可以看到花瓶本身外,我們還可以從花瓶兩邊的輪廓,看到二張相對的臉。整體的圖像就是可以有不同的認知,但重要的是這樣的整體才是正確的認知。對於某些人,他可能只能看到花瓶,除此之外,別無其他,因為他可能忽略了某些認知的角度。所以當我親自閱讀《阿含經》後,我發現那些主張「大乘非佛說」的研究者,他們忽略了極多重要的文獻取 材,根本就視而不見,或者做了錯誤的解讀。
例如,在《雜阿含經》中,婆四吒婆羅門尼因為連續死了六個孩子而裸身披髮瘋狂奔走,見到 佛陀為大眾圍繞而說法時,「見已,即得本心」2 的場景描述,就是一樁活生生大乘見道的禪門公案。但是釋印順卻認為婆四吒只是因為「見 佛在為四眾說法,清淨嚴肅的氣氛,使他忽而清醒」3 。但如果婆四吒只是清醒恢復成正常人,那麼 佛陀何必突然中斷法會,叫阿難為婆四吒披上出家眾的鬱多羅僧,使得婆四吒成為整個法會的主角,並且結集成一部經典呢?顯然釋印順做了錯誤的解讀,因為他不能辨識什麼叫做大乘見道的禪門公案。《阿含經》既然處處可見大乘法,必然可以從《阿含經》中清楚判讀三乘的具體差異,於是我開始思維,如何讓那些忽略極多重要線索而看不到大乘者能夠清楚看到《阿含經》所說的大乘法。
經過長年探求三乘對於生命不同的解剖,瞭解聲聞以五陰解剖生命,緣覺以諸界與因緣法解剖生命,那麼大乘以什麼架構解剖生命呢?終於在《增壹阿含經》的鴦掘魔追佛公案中,發現「滅六見之法」4 以及參禪原理的解說,於是以六見處作為大乘解剖的架構便躍然紙上。因此,《阿含經》中確實可以明確區分三乘對生命解剖的不同。然而,六見處之內涵係以五陰與真我如來藏所構成 5 ,因此六見處其實含攝小乘的解剖;六見處是生命的整體,而小乘的解剖只見與眾生同見的五陰與諸界,只是生命的部分。
就像格式塔圖一般,有人手握著花瓶把玩,怎麼看也看不出人臉,因為他太專注花瓶本身,直到朋友告訴他將花瓶擺放著,背後放上白紙,然後平視花瓶,才終於看見白紙襯托的虛空與花瓶所形成臉的輪廓。同樣的,每個生命的整體就像格式塔圖一般完整,但是其中的生命本體如來藏卻猶如虛空般難以令人發覺。格式塔圖是將花瓶擺設好、將觀察的角度對準好的圖案,令人容易觀察出花瓶的整體還有人臉的存在。第六見處所說之真我如來藏是生命整體絕不可或缺的結構,卻難以令人發現而為諸佛祕藏。《阿含經》宣說的法義構成就像生命的整體一般,所以《阿含經》整體講述的六見處竟然那麼不顯眼,而容易讓人清楚看到的卻只是小乘的部分。大乘法就像生命的本體如來藏般總是隱而不現,直到哪天擺放好位置、調好角度,大乘就躍然紙上。本書就是希望能為一切有緣者撥雲見日,嘗試將《阿含經》擺放好位置、調好視角,讓大乘法光耀於世間,同時也看到大乘與二乘彼此法義緊密結合成一體,顯示諸佛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6 ,以暢諸佛本懷。
本書的內容原計劃是《真假沙門》的一部分,但恐卷帙浩繁成書日遙,所以將此已完成的部分,獨立成書,先予刊行。本書的自序曾於 2015 年底寫成並發表於網路,然而當時只有粗略構想而未成書。如今重新審視後仍然覺得適合,所以略作修訂後保留於本書中。在本書完稿後所應說明的因緣,則別立於此刊行序中。大乘六見處之法義意味深長、含攝廣闊,實非本書之篇幅所能盡述,亦非本人所能盡知,故祈海內外方家不吝指教。
菩薩戒子 蔡正禮 寫於台北
2022 年 10 月 22 日
1【完形的觀點可以用「部分的總和不等於全部」這個定律來總結。】 Robert J. Sternberg 著,李玉琇、蔣文祁譯,《認知心理學(第五版)》, 雙葉書廊有限公司(臺北市),2010 年 3 月初版,頁 10。
2 《雜阿含經》卷 44 第 1178 經:「爾時,世尊無量大眾圍繞說法,婆四 吒婆羅門尼遙見世尊,見已,即得本心,慚愧羞恥,歛身蹲坐。爾時, 世尊告尊者阿難:『取汝鬱多羅僧與彼婆四吒婆羅門尼,令著聽法。』 尊者阿難即受佛教,取衣令著。時,婆羅門尼得衣著已,至於佛前,稽首禮佛,退坐一面。」《大正藏》冊 2,頁 317,中 25-下 2。 3 《華雨集》第二冊:「婆四吒 Vaśiṣṭha 婆羅門女,六個兒子一個個的死 了。想兒子想得發了狂,裸體披髮,到處亂跑,跑到彌絺羅 Mithilā 庵 羅園來。見佛在為四眾說法,清淨嚴肅的氣氛,使他忽而清醒;覺得 自己裸體可恥,就蹲了下來。釋尊要阿難 Ānanda 拿衣給他披上,然 後為他說法,也得到了信心清淨。」正聞出版社,2014 年修訂版,頁 15。
4「滅六見之法」是說以正確的六見處參禪義理之法,除滅錯誤的六見處。 詳細內容,請參閱本書正文之解說,或請參閱《正覺學報》第四期〈中 國禪宗探源〉之解說。《增壹阿含經》卷 31〈力品 第 38〉:「彼(如來) 說滅六見之法。云何為六?言有我見者,即說滅六見之法;無有我者,亦與說滅無有我見之法;言有我見、無有我見,亦與說有我見、無我 見之法,復自觀察、說觀察之法;自說無我之法,亦非我說、亦非我 不說之法。若如來出世,說此滅六見之法。」《大正藏》冊 2,頁 720, 中 6-12。
5 有人說六見處唯是六種有漏法,否認亦有無漏之六見處能令學人大乘 見道,但如此主張只是偏於一面之說詞。六見處確實有屬於外道法、有 漏法者,所以《增壹阿含經》中,如來出世說「滅六見之法」,一一對 治錯誤之六見處,成為正確之六見處—前五見處為色、受、想、行、 識全部苦、空、無我、無常、非有,第六見處為「信受佛說有內識出生 五陰,內識方是常住的真我;而五陰與『真我』的關係是『(五陰)非我、 (五陰)不異我、(五陰與我)不相在』」。本書將舉南傳「尼柯耶」《中部 經典》卷 3《蛇喻經》有關六見處之經文,略作解釋以消除大眾對於六 見處之種種誤解與謬說。詳細內容,請參閱本書第七章「略解南傳《蛇 喻經》之六見處」之解說。
6 《妙法蓮華經》卷 1〈方便品 第 2〉:「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 於世。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 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 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 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大正 藏》冊 9,頁 7,上 21-28。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186期目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