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信箱[第39期-目次9]---問九 ●問十 ●問十一
九、若在同修會裡明心之後,因事相上的問題而不再到 講堂上課,但並不否認自己的見道。若有人說他退轉, 這樣算謗賢聖僧嗎?
答:退轉的現象有很多種,是退轉於外道法(例如轉修藏密雙身 法)?或是退轉於世俗法?還是退轉於二乘法?若以大乘 佛菩提來說,這些皆可名為退轉,因為「上心作中」或者 「中心作下」,是違背菩薩戒的,是故 佛在經中鼓勵弟子:「當勤精進,令無放逸而生退轉心。」也就是說,佛 弟子隨順惡緣而退轉於惡法、世間法、二乘法,捨棄大 乘法之菩提心,皆名退轉,所以情形有很多種。若因為 世俗原因或其他事相上的問題而不再到講堂上課,但不 否認自己的見道,也就是說他沒有否定如來藏、否定正覺 的正法,而自己因過去世所植正法的福德不夠,所以被 世間法的事相所纏繞,無法留在正覺,無法在道業上面更 進一步的努力進修,然自己道心堅固,仍在家中努力除 卻性障、聞熏閱讀 平實導師的論著及經典、護持正法, 只是因為自己世俗的惡因緣纏繞,而暫時轉為處理、安頓 世俗之事,不可說為退轉。
若名義上面為處理世俗事相之事,實際轉而忙於世 俗法的追求,或轉為只在世間行善、或為學做人……等 世間善法,表面看似增上,而實際卻放逸於佛菩提道的 進修,如此則名為退轉。《優婆塞戒經》卷一:【眾生勤 修無量善法故能增上,不勤修故便退為下。若善修進則 名不退,若不修進名之為退。一切時中,常為一切無邊 眾生修集善故名不退轉。若不如是,是名退轉,如是菩薩 則有退心及怖畏心。若一切時中,為一切眾生修集善法得 不退轉,是故我記是大喜地,不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以此經文為標準的話,只要不善修進而退回到世間 法中者,皆名之為退轉的菩薩;若再嚴格的說,在初地以 前的三賢位都不能稱為行不退的菩薩;明心也只是位不退 而已,尚有許多法義待學、現觀待證、性障待除、福德待集、定力待修、大願待發……有種種的福慧待修集,才能 到達行不退、念不退、究竟不退;因此,明心而不退轉的 人,只是位不退而已,仍不可說為真實不退,並未到達初 地的行不退及八地的念不退、佛地的究竟不退,所以退轉 與不退轉之事,有很多種的情形可言。
再者, 平實導師在《優婆塞戒經講記》第一輯當中 開示:「因此說大乘之法,明心破參真見道而得根本智以 後,還得要跟隨善知識繼續進修相見道位的智慧而得後得 智;後得智能通達了,才算進到初地的入地心中,這樣才 能保證不會退轉。然而初地的行不退仍然不是具足不 退,……」所以 導師接著說:「但是在地前,一旦不小心 而跟著惡知識謗法,那就幾乎沒有救了!所以得要真的入 地了,才能保證絕對不會有謗法而因為惡業退轉的事情。」 因此您的提問說「若有人說他退轉」,這得要看他是對本 人說,還是對他人說,或者善心激勵為利益他的道業增上 而說?或是私心、惡心誹謗而說?都有不同的差別,因此 不可一概而論,當看戒律的根本、方便、成已而來判定。
十、附近的寺院打算要傳授菩薩戒,主持法師表面是弘 揚淨土法門,但是他內心還是信受藏密宗喀巴的,他偶 爾會介紹密宗的書給一些居士,經弟子多次勸說,本來 有點效果了,但是又被他的一位師父拉了回去,弟子可 以去那裏受菩薩戒嗎?另外,藏密也有人供奉韋陀菩 薩,但不知韋陀菩薩會為藏密做護法嗎?
答:1.《優婆塞戒經》卷五:「受三歸已,造作癡業,受外道 法、自在天語,以是因緣失於三歸。」由此佛語開示可知, 藏密雙身法的弘揚者乃是最愚癡者,他們是已經違犯十重 戒的邪淫戒,不只是違犯出家戒的淫戒而已,已是一闡提 人,善根永斷;而且他們依據宗喀巴的法義是極力否定如 來藏的,他們跟著宗喀巴弘揚否定如來藏的法義,已是謗 菩薩藏的一闡提人,善根永斷,成就地獄種性,那是連基 本的三皈依戒都失去了,更何況還有菩薩戒體的存在?早 已經失去戒體了。既然傳法之師都沒有戒體可言,而且已 是地獄種性人,您又如何可從其得戒呢?故信受藏密應成 派中觀宗喀巴邪法的人,乃愚癡無智者,從其受戒必不得 戒。
2.護法 韋陀尊天菩薩乃是發願護持正法摧破邪說,絕對 不可能為藏密外道法當護法,相傳 菩薩乃是賢劫最後 佛——樓至佛,更不可能護持外道宗喀巴的邪淫教法,所 以藏密行者供奉的護法神大多都是山精鬼魅等形象;也有 的藏密行者知道自己的雙身法易為眾生唾棄,故多隱身於 顯教之中,號稱顯密雙修,或者禪淨密三修,同時也供奉 韋陀菩薩的聖像,欺騙眾生,讓眾生誤以為他們是清淨的 道場;但這只是藏密一貫的伎倆,以夤緣 韋陀菩薩名號 的手段,好掩飾其外道本質的內涵。實際上, 韋陀菩薩 不會去護持他們的。對於您說的那位法師,可以贈送《狂 密與真密》給他;在電子報連載《廣論之平議》以後,也可以一期又一期寄給他,嘗試救他遠離地獄業。若能成 功,就是您的一件大功德。
十一、我看經後有點疑惑,,《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 大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奉昭制譯:【時有十佛刹微塵等 他方諸佛。爲欲莊嚴毘盧遮那道場衆故,示菩薩形來在 會坐,其名曰觀自在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地藏菩薩、 虛空藏菩薩、金剛藏菩薩、維摩詰菩薩、善威光菩薩、 滅諸蓋菩薩、寶手菩薩、大慧菩薩、普賢菩薩。如是等 菩薩摩訶薩,而爲上首。】
觀自在菩薩與地藏菩薩都已經成佛了,佛地的如來 藏都應該是一樣的,佛與佛之間是平等的。但下面的經 文卻說求願是地藏菩薩最快,《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中說:【……善男子!假使有人於其彌勒、及妙吉祥、 並觀自在、普賢之類而爲上首,殑伽沙等諸大菩薩摩訶 薩所,於百劫中,至心歸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 求諸所願,不如有人於一食頃,至心歸依,稱名、念誦、 禮拜、供養地藏菩薩,求諸所願,速得滿足。所以者何? 地藏菩薩,利益安樂一切有情,令諸有情所願滿足,如 如意寶,亦如伏藏。如是大士,爲欲成熟諸有情故,久 修堅固大願、大悲,勇猛精進,過諸菩薩,是故汝等, 應當供養。】這是從哪個角度去講的?是從悲願的角度 嗎?佛的世界真是不可思議!
答:經中的許多法要乃是應眾生之機而說, 地藏菩薩感應道 交、利益眾生,無量眾生受其加被遠離眾苦趣向正道,《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一:【汝等當知,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地 藏,已於無量無數大劫,五濁惡時無佛世界成熟有情,今與八 十百千那庾多頻跋羅菩薩俱為欲來此禮敬親近供養我故,觀大 集會生隨喜故,并諸眷屬作聲聞像將來至此,以神通力現是 變化。……現作如是等無量無數異類之身,為諸有情如應說法, 隨其所應安置三乘不退轉位。】因此,您提問的經文除了悲願 的角度之外,還有就是應機而說的為人悉檀,針對應機的眾生 而在那一部經中特別強調那部經的緣起者功德特別殊勝;這是 因為 地藏菩薩久遠劫以來多在「五濁惡時無佛世界成熟有 情」,所以在此五濁惡世的部分易與惡緣相應的眾生,與 地藏 菩薩的願力較易相應,故 佛世尊乃在讚揚 地藏菩薩殊勝功德 的同時,也希望在此堪忍世界的有情能夠與 地藏菩薩的大願 相應,得蒙 菩薩加持攝受滿足,故而開示那些較易與惡緣相 應的眾生:「不如有人於一食頃,至心歸依、稱名、念誦、禮 拜、供養 地藏菩薩,求諸所願,速得滿足。」我們切勿誤會 經中文句而錯解。因此我們讀經當知:法無定法,一切的開示 法要,應與實相相應相合,以及因應不同種類的眾生因緣,促 使眾生遠離惡業、趣入佛道的圓滿為宗,故佛在經中說法有四 種悉檀的差別。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39期目次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