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信箱[第41期-目次7]---問一 ●問二 ●問三
一、何謂道共戒及定共戒?又我見、我執及身見的差異 為何?在《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中引用《成唯識論》(四) 及《大乘義章》(六)解釋「我見」,據其說法則我見即 身見即我執。又 導師在《楞伽經詳解》第五輯 (第 10 ~12 頁)中說:「俱生身見為俱生我執……妄想身見故 名分別我執,見道所斷之我見」,據此則身見即我執。(第 10 頁)「……對於五陰之見聞覺知性及能取六塵性,生 於我見,執我不捨……有此我見即生我執」,據此則我 見非我執。(第 11 頁)「……此二種俱生我見,極細難 斷;阿羅漢依自思惟,能斷後者……道種智中說:『此 二我執細故難斷……』」,據此則我見即我執。(第 12 頁 妄想身見)「……以見聞覺知之我為身,故名身見;依 緣起法之妄想而生,故名妄想身見;依意識分別而生, 故名分別我見;依此分別我見能生我執,故名分別我 執」,據此則身見即我見,而我見非我執。以上種種說 法使人頗為迷糊,依推測佛對每一名相之施設應有其原 因或差異。從字面上看,「身見」似指將五陰假合之身 或者見聞覺知的意識心計為實有、為常不壞我之身的一 種見解或觀念,「我見」(人我見)則是進一步認為此觀 念是正理而接受之,「我執」則是基於我見的邪熏習, 於實際上堅執五陰身或見聞覺知的意識心為我而不 捨。請問這個理解正確嗎?
答:1. 平實導師在各書多處皆有說明道共戒、定共戒之開 示,如《楞伽經詳解》、《念佛三昧修學次第》及公案拈 提等。道共戒又名性戒,不共外道、凡夫,實乃佛弟子 實證三乘菩提之道所成,見道、修道後轉依於所證而攝 心為戒,依見、修道無漏功德受用而行,不拘戒相,與 道相應,故自然不犯戒,但以攝心住於正道為戒,是名 持道共戒者,有別於凡夫未證者需要依於戒相而攝心持 守。定共戒者,謂修學禪定有成者,依其定境之修證, 分別能伏三界貪瞋癡,不依佛所制定戒相而持戒,依定 之有漏功德而不違佛戒,與定相應故,名定共戒。廣義 來說,道共戒亦是定共戒,因為親證三乘菩提不退者, 於所證心得決定,因與道相應而能安住,故決定不移, 轉依所證,所得解脫、智慧之功德必符合所證;例如大 乘菩薩證悟之後,轉依如來藏而行,第八識如來藏乃是 法界之實相、萬法之根源、因果之根本,菩薩證悟而心 得決定不退,名持道共戒,因決定故,亦可同時名之為 持定共戒者。
2.對於我見、我執、身見…等名相所示,其中所表義理 有同有異,諸佛菩薩使用名相演示正理時,乃是基於諸 多因緣時節、眾生根器等前提下,來從不同的方向與層 面說明,其中會因根器鈍利、三乘見修道所斷…等不同 情況,而有廣狹深淺的說法差異,故法無定法,無非就 是幫助眾生解粘去縛、趣入正道。而這些名相同指一念 無明所攝之流轉法,如同您所說的也是如理,但是我見、我執還有俱生、分別、相續、斷續、見道所斷、修 道所斷…等等許多深細的異同點,也是修學解脫三界生 死的重要課題。一般來說,身見即我見、見惑、見一處 住地無明;我執即思惑,含欲愛、色愛、有愛三種住 地。我執亦是深沈的我見,因我見而熏染成就故;要於 理上斷我見後,於歷緣對境中數數觀行、思維、修習, 方能去除故。如《楞嚴經》卷十說:【理則頓悟,乘悟併 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平實導師在《正法眼藏– 護法集》、《阿含正義》當中多處說明這個部分,請自行 請閱參考。
二、《優婆塞戒經講記》第五輯內容中第 104 頁第 7、8 行說:【菩薩也不該花錢去嫖妓,雖然這並不算犯了邪 淫戒,但是讓人家看了說:「菩薩常常去逛綠燈戶。」 那可不好。】請問:為什麼嫖妓不算犯邪淫罪?那在什 麼情形下才算是犯了邪淫戒?以上二點懇請開示
答:這個問題我們已經在二十一期及三十期的〈般若信箱〉回 答過了,有關花錢去嫖妓的犯戒問題,其中邪淫戒對在 家菩薩來說乃是重戒; 平實導師在此所說「花錢嫖妓雖 不犯重戒」,但是尚有輕垢戒之違犯,因為逛綠燈戶、嫖 妓行淫乃是商業交易行為,若該淫女以此為業,無其他 身分者,故不犯重戒,但是身為菩薩,這對菩薩三聚淨 戒的律儀戒來說卻是有所虧損的,因為斷眾生學佛因緣 故。另外戒法亦不得違背世間法律,而且這裡是指在古 印度,以金錢一次、一次去買到性關係,不算邪淫也不違法。然以目前我國的《社會秩序維護法》中訂有【意圖 得利與人姦、宿者,處三日以下拘留或新臺幣三萬元以 下罰鍰】之規定,故亦與古印度時空環境是不同的。此處 因篇幅有限,詳細開示請您參考前所舉之回答,故不再 贅言。
三、請問無相念佛是在念自己的自性彌陀?還是在念西 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又勝義根是指大腦。為什麼又 說有五勝義根呢?
答:1.無相念佛亦屬念佛法門之一,念佛法門三根普被,故有 許多種不同的層次,實乃因修學者根器因緣的差別不同而 異。同樣的道理,修學無相念佛法門,會因為在不同階段 有不同的轉折增進處,不可一概而論,當以應機為宜;一 般來說,對於初機未悟學人,我們建議選擇一尊您最容易 相應之佛菩薩來憶念,這樣較容易與佛菩薩相應,能這樣 的話,對於您定慧福德力的增上來說是有極大的幫助,因 為諸佛菩薩的加持力不可思議。但是對於學人所選憶念之 佛菩薩,到底是屬於自性彌陀(這是明心者的般若智慧才 能體會到的)或者極樂世界的 阿彌陀佛報身、化身佛等, 得看您根據您自己的情形而定,故所選擇者應以自己較易 相應為佳;若是想要同時獲得佛力加持,則以選擇一尊佛 來憶念為佳。再者,無相念佛法門甚為殊勝,對於佛菩提 道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功德受用,所以我們當知自己 學習無相念佛法門在遠、中、近期的目標為何?是要培養 定力為主修?還是增上自己與佛菩薩的因緣?或是伏除煩惱等現行?此種念佛法門有甚多的殊勝功德,當有所了 知抉擇,這個部分 平實導師已經在《禪淨圓融》、《念佛 三昧修學次第》與《無相念佛》等書中有甚多說明,請您 再次仔細拜讀書中的要領與修學次第,若能如法而行,必 能增進道業上法的親證受用與 法 次法瓔珞的莊嚴圓滿。
2.十八界中的五色根分為扶塵根與勝義根,大腦即是五勝 義根所在,五勝義根分別位於大腦中的不同區域,綜合說 為大腦,其實腦中各部分的功能並不相同;因五根各別功 能有差別,為十八界當中的五界,故亦可說有五勝義根。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41期目次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