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繫念思惟念佛法門(五)---蔡正元老師 著

螢幕快照 2015-11-24 下午11.55.56  

第五節 念佛法門有淺有深不可輕視


有些人認為念佛這個法門很粗淺,認為念佛只是執持名號、或是繫念思惟、或是觀想念佛、思念佛而已。會有這樣誤解的人,是因為這些人在佛法的一心三昧上面,還沒有功夫、還沒有發起定力的緣故。以及在佛法的智慧三昧上面,也還沒發起的緣故。不知道念佛法門有淺有深,不知道念佛種類繁多,有所謂的:有相念佛、無相念佛、實相念佛。有相念佛又分為念應身佛、念化身佛、念報身佛的不同。念法身佛又名無相念佛,無相念佛又分為因地的無相念佛跟果地的無相念佛。此外念佛人為求親見自性彌陀,又稱為體究念佛;若證悟後的無相念佛,即可稱為實相念佛。這一些都是甚深微妙之法,所以念佛法門有深有淺,大家不可輕視它。(欲詳細瞭解者,請閱平實導師所著,《念佛三昧修學次第》一書。)

在此略說「念法身佛」讓大家認識,想要念法身佛,先要知道什麼是法身。法身就是眾生的真如、真心、如來藏,這個法身是生佛平等,在聖不增、在凡不減。這個法身有祖師這樣說:「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所以法身是無形無相的;祖師們也常常說,這個法身不是色、不是心、也不是佛。什麼是不是色的意思呢?就是說這個法身,祂不是物質色法,祂沒有大小、方圓、處所,所以稱這個法身不是色。為什麼不是心呢?這個法身祂是第八識如來藏,祂是第八識真如,所以這個法身祂不是六識心的見聞覺知;祂沒有見聞覺知的分別,所以說祂不是心。此外法身祂也不是第七識末那心,祂不會思量造作,因此說這個法身不是心。也就是說這個法身既不是六識心,也不是末那心,沒有見聞覺知的分別,也不會思量造作,因此說這個法身不是心。法身是第八識真如,第八識在因地凡夫位的時候就稱為阿賴耶識,在果地佛位的時候就稱為無垢識,祂就是眾生的如來藏。所以說祂不是心,只是說祂不是六識心,也不是第七識末那心,而是第八識如來藏。

再來說祂不是佛,為什麼說法身不是佛?因為這個法身無形無相,祂不同於大家所瞭解、所熟悉的應身佛、化身佛或是報身佛。因為一般的應身佛、化身佛及報身佛,都是有形有相,都是可以見、可以聽聞。可是這個法身無形無相,不能見也不能聞,因此稱這個法身不是佛。所以不要誤會,「不是佛」只是說祂不同於應身佛、化身佛跟報身佛一般有形有相的佛,其實這個無形無相的法身才是真佛。

所以說這個法身不是色、不是心、也不是佛!我們要念這個法身佛。那既然祂不是色、不是心、不是佛,祂無形無相,那我們要怎麼樣念呢?所以我們念這個法身佛,就沒辦法用語言、文字、音聲、形相來念,而是要離一切相而念。簡單的說就是要無相而念,所以我們剛剛才說念法身佛就是無相念佛,這個道理也就是在這裡。

《佛藏經》〈念佛品〉跟〈念法品〉當中有說「念無分別、修習念佛、清淨念佛、真實念佛」等,這一些都是屬於念法身佛。因為念法身佛的時候,沒有語言、音聲、形相,所以稱為無相念佛。唐朝懷感大師所著的《釋淨土群疑論》卷七有說:

得無相念佛三昧,念法身佛。得有相念佛三昧,念報化身佛。

也就是說念報身佛、應身佛、化身佛,就是有相念佛,因為祂們有形有相。念法身佛就是無相念佛,所以念法身佛就是要離一切相來念;而法身就是眾生的第八識,又可稱為真如、真心、如來藏,這個道理大家要先瞭解一下。

《佛藏經》:

是念佛法斷語言道,過出諸念,不可得念,是名念佛。舍利弗!一切諸念皆寂滅相,隨順是法,此則名為修習念佛。

這段經文講的就是念法身佛,要怎麼念呢?要「斷語言道」,也就是說諸佛法身是言語道斷。因為言說都是屬於七轉識見聞覺知所有,都是屬於這些覺知心所相應的法;而法身是第八識真如,祂從來不相應見聞覺知,因此說法身是斷語言道,因此說法身不屬於語言文字;一切言說,說不得法身;也就是法身沒有言說,會言說的從來就不是法身。也因為這樣,所以 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從來沒有說著一個字,這個就是以法身說法,而法身離言說的緣故,因此念法身佛就是要斷語言道。

又說念法身佛就是「過出諸念,不可得念」,諸佛的法身除了言語道斷之外,祂還是心行處滅。因為法身沒有心行,沒有心念,所以說念法身佛就是過出諸念、不可得念。為什麼說這個法身是心行處滅呢?因為法身是第八識真如,祂不是七轉識見聞覺知,所以這個法身祂就沒有七轉識的心行、沒有七轉識的心念,因此法身是無念無分別。因此諸佛法身心行處滅,一切心念不可得;法身沒有念,法身不會念。

在這裡我們要稍微來瞭解一下,法身沒有哪些念?法身又不會念哪些?我們知道眾生所熟悉的心,就是七轉識的見聞覺知心,眾生一向以此為心。這些心有哪些念?眾生的心最喜歡念什麼?就是念五欲啊!眾生的心一向喜歡在財色名食睡上面去攀緣、貪愛、執著,在這上面起心動念,所以眾生的心就是最喜歡念五欲。此外眾生的心也一向喜歡在六塵上面攀緣、分別、執著,所以眾生的心也一向喜歡在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上面起心動念。又眾生的心也一向喜歡念五陰、十二處、十八界,為什麼說眾生的心喜歡念五陰呢?譬如說念色陰,這個覺知心一向喜歡念眾生的色身,喜歡去注意我們的身體是好或是不好,喜歡去分別、貪愛、執著。如果這個身體好就歡喜,如果這個身體有病苦就憂慮、恐懼、不安,所以眾生的心念也一向喜歡在這個色陰上面去攀緣,去起心動念,這個就是念色陰。

再來念受陰,眾生的心也一向喜歡在種種的覺受上面去分別,一向喜歡分別現在是苦受、樂受、憂受或是喜受,喜歡在各種受裡面起心動念、貪愛執著,這個就是念受陰。再來念想陰,想就是知,同時也是指妄想,有知才會有妄想。眾生無始劫來心就一直喜歡打妄想,不只在五欲上面、六塵上面想,在一切的世間境界上面,也有大想、小想、無量無邊的虛妄想,這個就是念想陰。另外眾生也喜歡念行陰,也就是說不斷的在起心動念,要怎麼樣去造作種種的身口意行,來成就滿足自己的這些貪瞋癡的煩惱,這個就是念行陰。什麼是念識陰?識陰就是六塵中的分別,眾生一向喜歡在六塵境界上面起分別,起眼識的分別、耳識的分別乃至意識的分別,這個喜歡就是念識陰。眾生的心只要睡覺醒來,就一直在分別,乃至在睡覺作夢的時候也是在分別,這些都是不斷的在念識陰。

所以眾生心,無始劫來,念始終都是在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上面,不斷的打轉,不斷的起心動念。

可是法身沒有這些念,法身也不會去念這些;所有三界六道的念、蘊處界的念,都是屬於眾生七轉識覺知心的念,統統不是屬於法身的念,這一點大家應該要清楚。此外這些蘊處界、三界六道的念,都是落在二邊上面;也就是說落在有無、好壞、來去、得失的兩邊。眾生的心一向都喜歡在這個二邊上面去取相分別;喜歡在生死、染淨、美醜、大小、高低二邊上面去起心動念。可是法身統統沒有這些念,法身也不會去念這一些,法身也從來不會在二邊上面去取相分別,這是非常重要的不同。所以眾生心有念,法身沒有念;眾生心會念,法身不會念。因此當我們在念法身佛的時候,要能夠「過出諸念,不可得念」,這樣來修學,才是念法身佛。

又「舍利弗!一切諸念,皆寂滅相。」為什麼說一切諸念皆寂滅相呢?也就是說,法身是離眾生見聞覺知心的自性:法身沒有一切覺知心的分別,沒有一切心念,所以一切覺知心的心行都寂滅的境界,才是法身的境界;一切覺知心的心念都寂滅的境界,才是法身的境界;所以一切諸念皆寂滅的境界,就是法身的境界。能夠這樣「隨順是法,此則名為修習念佛。」就是修習念法身佛,要能隨順這些法。隨順哪些法呢?隨順這個法身不念一切法,法身不得一切法,法身離一切相,能夠隨順這樣不念一切法、不得一切法、離一切相來念佛,這個就是念法身佛的修習。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四十六:

彼諸如來,不來至此,我不往彼。知一切佛,無所從來,我無所至。知一切佛及與我心,皆悉如夢。知一切佛,悉如電光。了知己心,如水中像。知一切佛,皆悉如幻,己心亦爾。知一切佛音聲如響。

此經說佛沒有來這個地方,我也沒有去到如來的處所,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就是說真實的佛是法身佛,因為法身佛無形無相,所以沒有來去可說。你不可以說佛有來這個娑婆世界,你也不可以說我有到極樂世界,為什麼?因為真實的眾生,他也是這個法身,也是無形無相,也沒有來去可說;所以佛沒有來這個世界,我們也沒有到佛的世界去。

要知道一切有形有相之佛都是因緣生因緣滅,而眾生七轉識的見聞覺知心也是因緣生因緣滅,故說「一切佛及與我心,皆悉如夢。知一切佛悉如電光、知一切佛悉如幻化、知一切佛音聲如響」,也就是說雖然法身佛無形無相,沒有來去,沒有生滅;可是諸佛因大願成就,法身佛能隨順眾生得度的因緣成熟及差別,能夠變現應身佛、化身佛、報身佛的不同,來利樂眾生度化有情。可是這三種佛,都是有形有相,有生有滅的;也是有為造作之法,不是真正的佛;因此說這三種佛,猶如電光一般、猶如夢幻泡影一般、猶如谷響一般,是虛幻不實。

有相的應身佛、化身佛、報身佛,跟無形無相的法身佛是有所不同,因此念法身佛就是要離一切相來念,這個就是無相念佛。但是要能夠真正念法身佛,必須要親證法身真如;如果還沒有證悟法身真如,那這樣的修學念法身佛,這是屬於因地無相念佛。

 

引用文章來源:─佛教正覺同修會─結緣書城:繫念思惟念佛法 http://www.enlighten.org.tw/book/4/5

arrow
arrow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