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36]《涅槃》(連載-三十八)--- 平實導師

    先已證得解脫果的大阿羅漢們迴心大乘而證真如了,雖然已是阿羅漢,不必再求證阿羅漢果,但那只是解脫而無解脫德,所以仍然必須依照這個佛道次第,於證真如之後依十住位應修的內涵,求證「內遣有情假緣智」,才能滿足十住位的功德;繼續進修「內遣諸法假緣智」而具足真如方面的法智,滿足十行位的功德;完成這些功行之後再進修「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緣智」而滿足十迴向位的功德。但這時仍無法入地,因為他所證的阿羅漢解脫果還沒有完全轉化為初地心所必須的解脫德;若是入地所需的其他條件已具足了,還得再依真如法性而重新觀行大乘四聖諦,具足大乘四聖諦觀行而成就了四諦的法智、類智等十六品心;接著順觀真如四諦的止與觀,成就九品心,使自己證真如而發起的真如智,能與自己的真如全然相融而無隔礙,此時「證真如智與真如平等平等」,才能稱為已證初地真如。這時不但具足三賢位非安立諦的三品心,也具足入地前最後加行的四聖諦的十六品心、九品心,必然已經具足如幻觀、陽焰觀、如夢觀,所以「證真如智與真如平等平等」;此時依十大願而生起增上意樂,進入初地心中,不但無礙於二乘涅槃,並且已離二乘涅槃之貪,才能說是「生如來家、成佛子住」,才算完成初階的解脫德。

    初階的解脫德中,同時也已斷除了大乘見道所應斷的分別所生的異生性,這個異生性不同於二乘見道所斷的異生性;二乘所斷的異生性,只侷限在煩惱障方面,也就是對於解脫道有所誤解而不信斷我見的真正內涵,基於名聞利養或顏面等顧慮而橫加毀謗,造就三塗惡業種子,即是二乘見道所應斷的異生性。然而二乘見道所應斷的煩惱狹窄而粗淺,所以二乘見道所斷的異生性也隨之狹窄粗淺而易斷。但大乘見道是函蓋第七住位的真見道,及第八住位開始到第十迴向位的相見道,並且及於四聖諦加行完成後初入地時的通達位見道功德;於其中間所應斷除基於不如理作意而產生的無量無邊邪思,以致毀謗大乘見道法義所引生的異生性,非常寬廣深細,極難斷盡,直到初地入地心之時方才斷盡。但二乘見道者並未斷除如是極寬廣深細的異生性,即使證得阿羅漢果了,也還是未曾斷除大乘見道所斷盡的異生性少分;直到迴心大乘而證真如,並且依大乘見道的三個次第(真見道、相見道、通達位)全部完成了,才能斷盡如是寬廣深細的異生性,永遠解脫於異生性的繫縛,才能說已經有了大乘法中初階的解脫德。

    進入初地以後,還得在煩惱障相應的習氣種子上面修斷,直到七地滿心位,把煩惱障相應的習氣種子(三界愛相應的有記性習氣種子——色陰、受陰、想陰習氣種子)全部斷盡了,才能說有第二階段的解脫德;而這個解脫德,依舊是要依真如法性而修,不是單由二乘解脫道的修行就能完成的。

    到此時,解脫德仍然沒有完全成就,因為還有無記性的異熟種子生滅不住,未曾脫離異熟生、異熟死,也就是行陰及識陰等無記性的習氣種子仍有隨眠,種子仍會有所變異而稱為變易生死。在七地滿心位念念入滅盡定時,極寂靜的心境很容易進入無餘涅槃,所以 世尊前來加持,修得引發如來無量妙智三昧;依於這個更深妙的無生法忍智慧,觀行一切無記性的異熟種子,繼續斷除所知障所攝的極微細無明塵沙惑——過恆河沙數的上煩惱,轉轉生起對治所知障的智慧光明而滅除更多微細無明,使第八識中的無記性異熟種子漸漸不再變異;直到成佛時識陰已盡而全部不再變異,便說為真常、真樂、真我、真淨。此時無記性的行陰、識陰習氣種子都已經斷盡,不再領受變易生死了,解脫德才終於具足而圓滿了。但這個解脫德,是必須依所證真如、依第八識觀修才能實證的,不是二乘無學聖者之所能修、之所能證,因為二乘無學位的聖者未能證得第八識真如心。

          第三節 證真如後應進修相見道功德

    證真如以後,為了具足習種性、性種性、道種性故,應該進修相見道位的功德,方能滿足三賢位功德而進入初地。從初住位到第十住位是習種性,仍有極多佛法應修習故,凡夫習性依舊厚重故。初行位到第十行位是性種性,凡所修習都為具足菩薩性故。初迴向位到第十迴向位是道種性,以初地至十地之道為極難修習之道,為具足諸地修道的習性故修十迴向行,這也是三賢位中最難實修的道業。換句話說,證真如時並非即已入地,更非一悟成佛,除非是諸佛乘願於各處世界再三、再四不斷地受生而接引有緣人的示現,方能一悟即至佛地,彼時四智俱圓故。以下是《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上〈菩薩行品 第3〉的經文,逐段舉列於下,並逐段語譯之。

    諸菩薩摩訶薩依五忍法以為修行,所謂: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皆上中下;於寂滅忍而有上下,名為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善男子!初伏忍位,起習種性,修十住行。初發心相,有恒河沙眾生,見佛法僧發於十信,所謂: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戒心、願心、護法心、迴向心;具此十心而能少分化諸眾生,超過二乘一切善地,是為菩薩初長養心,為聖胎故。1

    語譯如下:【諸菩薩摩訶薩依止於五種忍法而作為修行,就是所說的: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這四種忍都有上、中、下三品;於寂滅忍中則有上、下二品,這樣修行就稱為菩薩修行實相智慧到達無生無死的解脫彼岸。善男子!第一個伏忍位,是要生起習種性,應該修習十住位的種種行。在十住位正修習開始之前是發心信受,修學十信位之法;十信位最初發心的行相,就是有恆河沙數不可計算的眾生,由於看見佛、看見佛法、看見僧寶而發起十種信,就是所說的: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戒心、願心、護法心、迴向心;具足這十心以後便能少分度化諸眾生,已超過二乘凡聖所住的一切善心境界,這便是我說的菩薩初入佛法中應修的長養心,為了發起聖胎的緣故。】在這個十信位滿足後,從初住到十住的位階中,是要具足修證「內遣有情假緣智」,屬於習種性的初賢位菩薩。 

    復次,性種性菩薩修行十種波羅蜜多,起十對治,所謂:觀察身、受、心、法,不淨、諸苦、無常、無我;治貪、瞋、癡三不善根,起施、慈、慧三種善根;觀察三世過去因忍、現在因果忍、未來果忍。此位菩薩廣利眾生,超過我見、人見、眾生等想,外道倒想所不能壞。2

    語譯如下:【復次,性種性的菩薩要修行十種波羅蜜多,來生起十種對治,就是所說的:觀察色身不淨、有受皆苦、心是無常、諸法無我,色身不淨、八苦三苦、五陰無常、諸法無我;為了對治貪、瞋、癡三種不善根,應修行發起布施、慈悲、智慧等三種善根;然後觀察三世因果而能生忍:過去因忍、現在因果忍、未來果忍。在這個階位中的菩薩已經能廣利眾生,他們已超過我見、人見、眾生等想,外道各種顛倒想已經不能毀壞他的修證。】在這個從初行位到十行位的過程中,是要具足修證「內遣諸法假緣智」。

    復次,道種性菩薩修十迴向,起十忍心,謂觀五蘊色、受、想、行、識,得戒忍、定忍、慧忍、解脫忍、解脫知見忍;觀三界因果,得空忍、無想忍、無願忍;觀二諦假實諸法無常得無常忍,一切法空得無生忍。此位菩薩作轉輪王,能廣化利一切眾生。3

    語譯如下:【復次,道種性的菩薩要修學十種迴向,生起十種忍心,是說他們要觀察欲界、色界五蘊色、受、想、行、識,及無色界受、想、行、識的全部內容;要獲得戒忍、定忍、慧忍、解脫忍、解脫知見忍;還要觀察三界因果,獲得空忍、無想忍、無願忍等三三昧;進而依於非安立諦及安立諦,現觀假有的世俗諦以及真實的第一義諦諸法都是無常,依真如而獲得無常忍,最後依真如現觀一切法空而獲得無生忍。修到這個第十迴向位的菩薩們,若願意接受異熟果報,轉生時可以作轉輪聖王中的鐵輪王,有能力廣為化度而利益一切眾生。】

    在這個從初迴向位到第十迴向位的道種性中,應該修證「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緣智」。到這裡,即是唯識增上慧學中說的大乘真見道位後,轉入相見道位中應修的非安立諦三品心,這三品心都是依真如法性為根基而觀修的。當這三品心修習圓滿而到了第十迴向位滿心時,即將入地之前,除了要具足入地所應有的廣大福德,及這三品心的真如無生法以外,還得再修加行;也就是依所證的非安立諦三品心的真如法性,來觀修安立諦大乘四聖諦,要觀修這四諦的每一諦中各有法智忍、法智、類智忍、類智;總共十六品心觀修完成時,確定自己是可以不受後有的,死後不會再出生中陰身了,成就通教的慧解脫或俱解脫果時,現觀「證真如智與真如平等平等」而生起初地真如果德。這時尚未入地,但只剩下熟讀詳思十大願;心中要能很歡喜接受十大願,無窮無盡地供養三寶、請轉法輪、救護眾生……等,乃至成佛以後亦永遠受持這十個無盡的大願,永無棄捨之時。若確定永不捨棄此十無盡願而且是極歡喜接受的,就可以在佛像前請求諸佛菩薩為自己證明;若是人間尚有已入地菩薩時,應於發願之時請來現前作證;此時即是「生如來家,成佛子住」的初地菩薩了。

    關於這個階段的實修,與娑婆世界中生在五濁惡世的佛弟子們有著緊密關聯,故應說之;至於第二大阿僧祇劫的入地後所修,對五濁時世的佛弟子而言,未免遠了一些,本書就不詳加開示。因此,針對第一大阿僧祇劫的三賢位菩薩所應修者,再舉出《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下〈受持品 第 7〉中的 世尊開示與大眾共享: 

    善男子!其法師者是習種性菩薩。若在家優婆蹉、憂婆差,若出家比丘、比丘尼,修行十信,自觀己身地、水、火、風、空、識,分分不淨;復觀十四根,所謂五情、五受、男、女、意、命等根,有無量罪過故,即發無上菩提心,常修三界一切念念皆不淨,故得不淨忍觀門。住在佛家,修六和敬,所謂三業同戒、同見、同學,行八萬四千波羅蜜道。

    善男子!習忍以前行十善菩薩,有退有進,譬如輕毛,隨風東西。是諸菩薩亦復如是,雖以十千劫行十正道,發三菩提心,乃當入習忍位,亦常學三伏忍法,而不可字名,是不定人。是定人者,入生空位,聖人性故,必不起五逆、六重、二十八輕。佛法經書作反逆罪,言非佛說,無有是處。能以一阿僧祇劫,修伏道忍行,始得入僧伽陀位。

    復次,性種性行十慧觀,滅十顛倒,及我人知見分分假偽,但有名,但有受,但有法,不可得,無定相,無自他相故。修護空觀常觀,亦行百萬波羅蜜,念念不去心;以二阿僧祇劫行十正道法,住波羅陀位。復次,道種性住堅忍中,觀一切法無生、無住、無滅,所謂五受三界二諦無自他相,如實性不可得故;而常入第一義諦,心心寂滅而受生三界。何以故?業習果報未壞盡,故順道生。4

    語譯如下:

   【善男子!這樣的法師就是習種性菩薩。或是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或是出家的比丘、比丘尼,修行十信位的法,觀察自己的五陰身心是由地、水、火、風、空、識等六分組合而成為一個人,而這地等六分則是每一分都不清淨;然後再觀察十四根,也就是所說的五情、五受、男、女、意、命等十四根,各各都有無量罪過的緣故,如實觀察以後就會發起無上菩提心,恆常觀修三界一切諸法,念念之中皆是不淨,因此而證得不淨忍觀法門。然後又出家而住在佛家,一同修習六和敬之法,所謂身口意三業都是同戒、同見、同學,廣行八萬四千波羅蜜之法道。

    善男子!在獲得習種性之忍以前是修行十善業道的菩薩,有時退失、有時升進,譬如很輕的羽毛,大多是隨著風吹而有時往東、有時往西,不能得定。這一些十信位的所有菩薩們也像是如此,雖然以一萬劫修行十種正道,得要等到發起正等正覺之菩提心以後,才會在不久以後進入習種性初住位的安忍位中,還得恆常不止修學三伏的忍法,然而依舊不可以把他們命名為真正的菩薩,是屬於不定之人。若是心得決定的人,是已經進入生空位,已經成功熏習聖人心性的緣故,必定不會生起五逆、六重、二十八輕等罪。像這樣子圓滿十住位的人,若是還會對佛法經書造作反逆之罪,公然否定而指稱不是佛陀所說或是強行扭曲,這是沒有道理的。能夠以一個阿僧祇劫,來修伏道忍的觀行,才能夠進入遠離執著的位次。

    復次,性種性的菩薩們要修十種智慧觀行,滅除十種顛倒,以及我與眾人的能知能見的每一分全都假有而虛偽,只是徒有名字,徒然有領受,徒然有種種法,但是求其真實不壞我時都不可得,也都沒有決定不變的法相,因為實際理地並無自相與他相的緣故。如此修習護念五蘊諸法的空觀與真如的常觀,亦要同時廣行百萬六度波羅蜜,於念念之中憶持著,都不會在心中起念想要丟棄;就這樣以二個阿僧祇劫行於十種正道之法,住於專精守護菩薩性位。

    復次,道種性的菩薩們住於堅毅安忍之中,觀察一切法本來無生、都無所住、亦永無滅,就是所說的苦、樂、憂、喜、捨等五受,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世俗諦、第一義諦等二諦,全都沒有自相與他相(都是真如所生的緣故,所以證真如智與真如平等平等),如實不壞的自性都不可得的緣故;然後永遠入於第一義諦之中,前念後念心心寂滅卻又受生於三界之中行道(發起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緣智而起願世世受生廣行菩薩道)。是什麼緣故而如此呢?是因為往世諸業熏習的果報尚未全部壞盡(三界愛的習氣種子尚未斷盡),所以順著菩薩道而繼續受生。】

    以上再舉的《仁王般若經》聖教中,也是同樣教導大眾證得真如以後,不該單只轉依真如而住,然後便永遠停留在真見道位中。應該轉依所證的真如,起心開始觀察有情假、諸法假、一切有情諸法假,在三賢位中完成相見道位非安立諦這三品心的觀修,才能歷經習種性、性種性的觀行與熏習而且專精守護性種性,不使菩薩性有稍微漏失;然後由救護眾生法身慧命開始,完成初迴向位至第十迴向位的道種性修習。這便是真見道以後應該修學的非安立諦三品心。這三品心因為是以真如為所依而作的觀行,所以這三品心的修習,屬於非安立諦,因為真如不是安立之法,是第一義諦故。

          第四節 大乘見道所斷異生性

    入地前必須斷盡之大乘見道所斷異生性極為寬廣難以斷盡,非如二乘見道所斷之異生性淺狹易斷。異生性究竟是什麼呢?《阿毘達磨發智論》卷 2 說:

    云何異生性?答:若於聖法、聖煖、聖見、聖忍、聖欲、聖慧,諸非得、已非得、當非得,是謂異生性。5

    語譯如下:【什麼是異生性呢?答:若是對於聖法、聖煖、聖見、聖忍、聖欲、聖慧等法,一切有情中尚非證得、已經確定仍非證得、未來也會被確定仍非證得,這就是所說的異生性。】也就是於出世間聖人之法尚未證得,所以仍會對出世間法或出世間聖人有所誣謗或誤謗者,都是還有異生性的人,未來都還有可能下墮於三惡道中,便稱為異生性。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 1〈三法品 第 1〉說:【何等異生性?謂於聖法不得,假立異生性。】6 則是更簡潔清晰地說明:「凡是對出世間的神聖之法尚未證得者,便假立他們還有異生性。」換句話說,凡是尚未斷除三縛結的凡夫,都是還有異生性的人,今世或未來世中都還有可能誤謗解脫道正法或解脫道中的初果乃至四果聖人而下墮三惡道中,成為欲界中的三惡道異生。

   《阿毘達磨發智論》卷 2 有作是說:【此異生性,當言見所斷耶?修所斷耶?答:應言修所斷。何故異生性非見所斷耶?答:見所斷法皆染污,異生性不染污故。】7 有人認為異生性是修道所斷,也有人認為是見道所斷,那麼異生性是見道斷或修道斷呢?當然應該辨正之。既然前後三轉法輪諸聖教中說,初果人見道後七返人天必得涅槃,中間不墮三塗,明確顯示初果人已不會再誤謗三乘菩提中的聖法、聖人,當然不會再因此而下墮三惡道中成為異生,由此證明二乘解脫道所攝分別所生的異生性是見道所斷,不該是修道所斷。但大乘見道內容極寬廣,函蓋相見道位及通達位;相見道位及通達位的內涵必須在真見道位後久劫修行,才能具足證得而斷除後二位中修行所斷的異生性;對於這部分的內涵不知,而又不肯下心接受大善知識的指導與糾正,死後就會下墮三惡道中;因此依大乘見道位而說,就包括見所斷與修所斷二個部分了。

    必須有見道之智慧始能斷除異生性,二乘法中如是,大乘法中更是如此。所以加行位的世第一法中尚未見道,唯能伏住大乘見道所斷的異生性,但仍不能斷。《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 2:【有說:此法其用最勝,能捨異生性,得聖性;捨邪性,得正性,無間能入正性離生;餘法不然,是故先說世第一法。】8 這是說,加行位的世第一法能引生見道,所以能導引有情見道而得聖性、捨離邪性,能入聖性的正性而遠離三惡道生,但不是說世第一法可以令人捨離或斷除異生性。而在《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 2 也有此說:【諸異生性一向染污,謂欲界繫,見苦所斷;十種隨眠為自性故,隨眠體是不相應行。】9 這更明確說明:此見道所斷異生性是欲界所繫,並未超脫於欲界外。若說之為證得初禪(正性離生)即得遠離異生性,或說斷除異生性即可獲得正性離生(發起初禪),二者都未免太過;所以這個正性離生,只能解釋為離三惡道生,不宜說為證得初禪。因此斷除異生性,主要是將來已沒有再度下墮三惡道的可能性,依此而說所斷為異生性;然而斷異生性,依二乘見道而言,所斷淺狹,身見斷時即可斷之;但大乘見道所斷異生性寬廣,涉及真見道後的相見道位及通達位,是已離欲界生的,一定是正性離生;反觀二乘見道,並非已離欲界生,說之為「見苦所斷」而離「欲界繫」,不免誇大;若是未離欲界繫,未來於大乘見道過程中,同樣不免值遇真見道後所應斷之異生性,由此亦可證明大乘見道所斷的異生性,並非二乘見道者所能全部斷除。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 3 說:

    復次此中生,名顯異生性,能起暴惡、諸惑業故;見道捨彼故說離生,餘如前說。……復次異生身中,煩惱惡業極不調順,故說為生;諸瑜伽師於此淪沒,見道拔彼置聖位中,故名離生,餘如前說。復次見所斷惑猶如根栽,生無窮過;見道永拔,故名離生,餘如前說。有餘師說,此文應言入正性決定,所以者何?謂於此時從不定聚出,入正定聚故。復次行者爾時捨邪定聚所依異生性,入正定聚所依見道,是故名為入正性決定。10

    這就是說,凡夫眾生有時會生起暴惡的行為而造惡業,或者有時會因邪見而造作謗因果、謗正法、謗賢聖的大惡業,捨壽之後下墮地獄而次第流轉於三惡道中;由於真正見道而非錯謬見道的緣故,已有智慧能使自己不謗於三乘賢聖、不謗正法、不謗因果,以此緣故,永遠不墮三惡道而說為斷除異生性。這是說見道能使人遠離三惡道生,說為三惡道的離生,名為斷異生性。

    但異生性有二種:煩惱障所攝異生性以及所知障所攝異生性。《成唯識論》卷 9 云: 

    一、異生性障,謂二障中分別起者,依彼種立異生性故。二乘見道現在前時,唯斷一種,名得聖性;菩薩見道現在前時,具斷二種,名得聖性。二真見道現在前時,彼二障種必不成就。猶明與闇定不俱生,如秤兩頭低昂時等;諸相違法理必應然,是故二性無俱成失。11

    語譯如下:【一、異生性障,是說煩惱障與所知障等二障中,由虛妄分別而生起的學法障礙,依於那不同的二種來建立異生性的緣故。當二乘人修學解脫道而使見道智慧顯現在眼前時,只能斷除其中的一種,就稱為已經獲得聖性;菩薩見道智慧現在前時,具足斷除這二種異生性障,名為已得聖性之人。二種真實的見道顯現在前時,那二種異生性障的種子必定不會成就了。猶如光明與黑闇決定不會同時生起,也猶如秤桿的兩頭一定是一頭降低之時會與昂起的另一頭幅度相等一般,種種相違之法的道理也必定應該如此,由於這個緣故,異生性與聖性這二種自性,不會有同時成就並存的過失。】

     《華嚴經探玄記》卷 10〈十地品 第 22〉說:【唯識論第 九云:一、異生性障,謂二障中分別起者,依彼種立異生性故。二乘見道現在前時,唯斷一種,名得聖性。菩薩見道現在前時,具斷二種,名得聖性。】12 同樣是認同《成唯識論》所說有二種分別所生的異生性——二乘見道所斷的異生性及大乘見道所斷的異生性,但大乘的真實見道不僅是真見道位,也函蓋相見道位及通達位,這顯示三位中各有所應斷的異生性。

   《成唯識論述記》卷 10 辨正說:

    若爾,無種性者既無自乘聖道,說何為異生性?應說但依二障分別種上立異生性,不須別說,望自乘見所斷種上立故。所知未斷,雖曰聖者,尚名異生。此何位捨?答:不同小乘唯修所斷世第一法與見道合捨,今大乘唯見所斷,見道無間道起時捨,依所斷種立此性故,與種俱捨。13

    窺基同樣是說有二種異生性:小乘見道所斷及大乘見道所斷。二乘見道所斷的異生性並非修道所斷,因為只要見道而得了知五蘊無常、苦、空、無我時,就不會再有誣謗賢聖或誣謗正法、抵制正法的惡行了,當知已經不再有下墮三惡道的可能性了,所以名為已斷異生性。譬如二乘法中真正的見道者(具有未到地定定力而在五蘊苦、空、無常、無我的具足如實觀行以後,心得決定者),即使聽聞大乘賢聖對二乘聖人有所評論,也不敢回嘴或惡聲,更不敢對大乘法或實證真如的大乘賢聖有所毀謗。若在二乘法的見道法義中實際觀行,所觀行內涵也正確無誤,但若觀行完成時仍未具備未到地定之定力者,則非真實已斷三縛結之初果聖人;如是之人仍屬未斷異生性之凡夫,仍然會對正法或賢聖妄加毀謗,未來世仍會因此墮入三惡道中。由此亦可反證:舉凡誣謗實證賢聖者,不論其人自稱果位為初地甚或等覺、妙覺,其實皆是未斷異生性之凡夫,未來不免大妄語業及故謗三寶之果報,不離異生性。

    又,如窺基所說:「應說但依二障分別種上立異生性,不須別說,望自乘見所斷種上立故。所知未斷,雖曰聖者,尚名異生。」14 也就是說,二種異生性是依所修的解脫道或佛菩提道之不同而各別施設建立,若依大乘真實見道的通達位而說斷盡異生性,則二乘見道者對於大乘見道的內容若生起疑心時,仍然處於大乘見道所斷的異生性中,所以窺基說:「所知未斷,雖曰聖者,尚名異生。」是說二乘初果人乃至四果人,衡之於大乘見道所斷的異生性,因於大乘見道所斷的所知障仍在,尚未斷除,雖然已是能出三界的聖者,在大乘法中也仍然具有異生性而名為異生。此位雖斷二乘見道所斷異生性,但若心性剛強、見道不久,甫聞大乘賢聖評論二乘聖者不解般若時,仍然不免因瞋不能安忍而故謗大乘賢聖,亦說為尚有大乘見道所斷異生性未斷。

    最後回到根本論來說。《瑜伽師地論》卷 52 云:

    復次,云何異生性?謂三界見所斷法種子,唯未永害量,名異生性。此復略有四種:一、無般涅槃法種性所攝;二、聲聞種性之所隨逐;三、獨覺種性之所隨逐;四、如來種性之所隨逐。15

    語譯如下:

    【復次,什麼是異生性呢?是說誤認為三界實有的各種謬見中,見道所斷的三界實有等邪見法的種子,仍是尚未永遠斷除的境界,名為異生性。這個異生性大略而說則有四種:一、沒有般涅槃法之種姓所攝的一類有情;二、被聲聞種姓所隨逐的有情;三、被獨覺種姓所隨逐的有情;四、被如來種姓所隨逐的有情。】

    也就是說,在見地上面而非在修道位所應斷除的錯認三界諸法實有的邪見,還沒有斷除的人就稱為還有異生性的人,將來都還有可能誤謗聖法及實證的賢聖,捨壽墮入三惡道中成為異生有情,就稱為仍有異生性。若是如實見道了,已經滅除心中的見道所應斷除的疑惑了,就不會有誤謗正法與賢聖的情形發生,永遠不會因此而墮入三惡道中,就說此人已經斷除異生性了。由此可證,凡是誣謗已證真如的菩薩者,都是仍處在異生性位中,不論他們宣稱自己是阿羅漢或已經成佛,都不能自外於此;學人可以依此原則而自行判斷真假善知識,建立擇法眼而選擇之後從之受學,即可真入佛法門中,修學一世即能不再唐捐其功。

    又《瑜伽師地論》卷 56 說:

    問:依何分位建立異生性?此復幾種?答:依未生起一切出世聖法分位,建立異生性。此復三種,謂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16

    語譯如下:

   【問:是依什麼樣的不同階位區分,來建立異生性呢?這個異生性又有幾種呢?答:是依尚未生起一切出世聖法的不同層次來區分階位,建立不同層次的異生性。這個異生性的建立又說有三種,是說被欲界所繫縛的異生性、被色界所繫縛的異生性、被無色界所繫縛的異生性。】

    換句話說,依二乘菩提來說,凡是依於未到地定的定力而觀修蘊處界無常、苦、空、無我,已確實斷除三縛結的初果人,就是已斷二乘見道所斷異生性的聖者;此後再也不會由於五蘊十八界實有的邪見而妄謗二乘正法及二乘法中實證的賢聖,永遠不會再因此而下墜於三惡道中。但這只是對欲界五蘊十八界的觀行所生的正見,未來開始修道以後,仍有二乘菩提中修道位所斷的異生性等待他去斷除,所以他還會繼續受生於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中,這時就說他的修道位所斷異生性還沒有斷除,他還是有三界所繫的修道所斷異生性存在;但已不會因為邪見而誤謗二乘菩提正法及二乘賢聖,就永遠不會下墜於三惡道中成為異生。如是類人,即使不服菩薩演說勝妙法義,也不會引起他故謗菩薩的惡行,因為菩薩所說分明顯示已斷我見乃至我執等。 

    換成大乘菩薩來說,道理也是一樣的:當大乘菩薩修到通達位時,大乘見道所斷的異生性已經斷盡了,再也不會誤謗大乘正法及大乘賢聖了,因為所有迷事無明、迷理無明中的見道所斷隨眠都已斷盡,就說他已經斷盡大乘見道所斷的異生性;這時已斷除三界愛(我執、我所執)的現行,成就通教四果的解脫德,但還有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的煩惱障習氣種子待斷,就說他還有三界繫的修道所斷二障所攝異生性存在。因此說,三地未滿心菩薩還有色陰習氣種子未曾斷盡,六地未滿心菩薩還有受陰習氣種子未斷盡,七地未滿心菩薩還有想陰習氣種子未斷盡,十地未滿心菩薩還有行陰習氣種子未斷盡,妙覺位一生補處菩薩還有識陰習氣種子未斷盡,直到佛地才是五陰盡的究竟佛果,五陰習氣種子全部斷盡。 

    然而大乘見道所斷的異生性,函蓋了二乘解脫道中的我見、我所執、我執等煩惱障的現行,也函蓋了所知障中見道所斷的無始無明隨眠;這二種都必須在真見道以後,繼之以非安立諦的相見道位三品心的觀修,完成第十迴向位的實修以後,再作安立諦四聖諦十六品心及九品心的觀修而取證阿羅漢果,並且勇發十大願而無有窮盡,生起了增上意樂而起惑潤生得以入地之後,才能全部斷除。由此緣故,大乘見道所斷異生性,極為寬廣而難以斷盡,徵之於 2003 年楊先生、法蓮師等人迷惑於真見道位的真如,提出真見道證真如時即是證得佛地真如(成佛)的謬見,被平實及會中的諸師據現量理、據聖教、據比量而評破,道理已經極為彰顯。

    不意 2013 年的現在,仍有在平實給與攝受的環境下,本會某師仍極力爭執真見道在菩薩道中的位階,意欲將真見道證真如的第七住位,強行擠入初地心中,而要求平實接受真見道即是初地心菩薩;並引窺基的錯誤註釋為據,意欲令正理與邪理並行於正覺同修會中,將來成為末法時代佛教界的共同認知。但這是根據錯誤的註釋而欲推翻 世尊在《般若經》中的聖教,也是推翻諸大菩薩在根本論(《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成唯識論》中的聖教,是破壞正法及毀謗諸聖的地獄業;若不及早徹底懺悔求見好相,捨壽後未來世將會淪墜三惡道中,表示其人在所知障中關於真見道應斷的異生性並未斷除,由此足以證明大乘見道所斷的異生性確實無比寬廣而難以全部斷盡。(待續)

1 《大正藏》冊 8,頁 836,中 14-22。

2 《大正藏》冊 8,頁 836,中 23-28。

3 《大正藏》冊 8,頁 836,中 29-下 5。 

4 《大正藏》冊 8,頁 831,上 29-中 25。  

5 《大正藏》冊 26,頁 928,下 5-7。

6 《大正藏》冊 31,頁 665,下 21-22。

7 《大正藏》冊 26,頁 928,下 27-29。

8 《大正藏》冊 27,頁 7,上 2-4。

9 《大正藏》冊 27,頁 8,中 21-23。

10《大正藏》冊 27,頁 13,上 21-中 5。

11《大正藏》冊 31,頁 52,中 20-26。

12《大正藏》冊 35,頁 300,中 6-9。

13《大正藏》冊 43,頁 583,下 7-14。 

14《大正藏》冊 43,頁 583,下 8-11。

15《大正藏》冊 30,頁 587,中 25-29。

16《大正藏》冊 30,頁 607,下 8-10。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136期目次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身外之物 的頭像
    身外之物

    身外之物的部落格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