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近波羅蜜多、大波羅蜜多
第二大阿僧祇劫——近波羅蜜多,第三大阿僧祇劫——大波羅蜜多。
以下《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上〈菩薩行品 第 3〉1 的經文,是解說菩薩行的第二大阿僧祇劫及第三大阿僧祇劫的大略修行次第,於下逐段列舉並語譯之。
經文: 復次,信忍菩薩,謂: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能斷三障色煩惱縛;行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修四無量: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捨無量心;具四弘願,斷諸纏蓋,常化眾生,修佛知見,成無上覺;住三脫門: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此是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至一切智諸行根本,利益安樂一切眾生。
語譯如下:
【復次,依證真如而且通達的見地而信入,已有無生法忍的菩薩,是說: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這三個位階的菩薩們修完第三發光地應證的所有功德時,能斷除煩惱障、業障、報障層面的色法煩惱繫縛;在這三地心中,要修行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也要修習四無量心: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捨無量心;還得具足四宏誓願,斷除貪欲、瞋恚、掉悔、睡眠、疑等五蓋的繫縛而具足四禪八定,並且必須常常教化眾生,進修佛法知見,將來成為無上正等正覺;常住於三解脫門: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這三地心是菩薩摩訶薩從初次發起無生法忍之心 而到達一切智的各種修行的根本,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
初入歡喜地中,已能確定自己捨壽後不會有中陰身生起,平時也都有初禪身樂自娛,而不思欲界中的男女細滑觸及香美飲食、悅耳音聲……等,於佛道次第已經了然於心。於初地滿心位證得猶如鏡像的現觀,所見六塵悉皆是自心如來之所現像。二地滿心位已能自己改變內相分,自行決定何時要改變任何部分的三界愛習氣種子,證得猶如光影的現觀。三地心中已可改變他人的內相分,但不許作,以免捨壽後下墜地獄;於第三地發光地的修行圓滿了,此時具足四禪、四空定、四無量心、五神通,能證滅盡定而不證。於三地滿心位證得色陰盡的境界,從此時開始,於無月無星烏雲密布的暗夜、密室中,雖無燈光照明,目光所見室中及山野皆如同白晝,已不受色陰所限制,不再被色塵境界明暗所侷限 2 。此時入定光明無量,也能以三昧樂意生身來往十方世界,為有緣人說法而度眾生,身在此地而能觀聽意識在他方世界利樂有情的說法音聲猶如谷響。
經文:
復次,順忍菩薩,謂: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能斷三障心煩惱縛,能於一身遍往十方億佛剎土,現不可說神通變化,利樂眾生。
語譯如下:
【復次,隨順於無生法忍的菩薩,是說: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能夠斷除煩惱障、業障、報障方面的心煩惱繫縛,當他修完這三地應修應證的一切法而成為現前地滿心位時,能夠於此一身之中化現諸多意生身,普遍前往十方億佛的清淨國土中,示現不可具足說明的神通變化,利樂廣大眾生。】
第四地菩薩依無生法忍創觀安立諦四聖諦,智慧光明熾盛猶如猛焰;滿心位所見三界一切有情都由自心如來所生,故於十方三界中處處受生,悉如水中月一般無二,證得如水中月現觀。五地依無生法忍重觀安立諦四聖諦,使世俗諦智與第一義諦智交互融合於真如智中,並依此五地無生法忍而精修引發靜慮、安住靜慮、辦事靜慮,增益三昧樂意生身之功德;若於三地滿心仍未發起意生身者,至五地滿心位亦得發起,變化意生身於諸世界廣度有緣人,證得變化所成現觀。六地心中以無生法忍創觀因緣法,至六地滿心位,斷盡緣覺所未能斷之習氣種子,此地滿心位之現觀為似有非有的現觀,遍見自己所化現之化身於十方世界利樂有情時,都是似有而非有,不真亦不假;此時亦證得受陰盡境界,請詳《楞嚴經講記》所說,此不贅述。
經文:
復次,無生忍菩薩,謂: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能斷三障色心習氣,而能示現不可說身,隨類饒益一切眾生。
語譯如下:
【復次,依本來無生之法而得忍的菩薩,是說: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能斷除煩惱障、業障、報障方面之色法、心法的習氣,而能示現不可思議的無數無量意生身,隨於各種類有情的因緣而饒益一切眾生。】
六地滿心位證得似有非有的現觀,已到受陰盡的境界,覺知心來去無礙,這時已經可以預備離開三界萬法的最後聯繫而開始遠行了。轉入第七地時就名為遠行地,此時三界愛習氣種子隨眠即將斷盡,於三界境界即將究竟遠離了,於佛法中可以真的開始遠行了,故名遠行地。此位菩薩仍有想陰習氣種子未斷盡,仍住於想陰區宇之中,未能究竟脫離三界愛之習氣種子隨眠;直到七地滿心位,證得念念入滅盡定的境界,煩惱障習氣種子隨眠已經斷盡,對解脫於三界愛之習氣種子隨眠已經具足方便善巧,於度化有情也具足方便善巧,因此而得想陰盡境界,滿足七地心。此時想陰習氣種子滅盡而名為想滅,從此以後眠而無夢,名為無夢無想境界。此位不論是有記業之夢或無記業之夢,悉皆已斷;此時煩惱障、業障、報障方面的色法心法一切習氣種子隨眠已經斷盡,能示現不可思議的無數無量意生身,隨於各種類有情的因緣而饒益一切眾生,可以轉入第八地了。當七地菩薩成就想陰盡境界時,已滅除了融通妄想,證得一個現觀,就是一切所見都如乾闥婆城——猶如海市蜃樓,都只是自心如來光影之所反映,永遠不會再有融通妄想的境界出現了。關於證得想陰盡而滅除融通妄想的境界,請閱《楞嚴經講記》中的說明,此處容略。想陰盡時,念念入滅盡定,寂靜極寂靜,為防此菩薩不慎而入無餘涅槃,諸佛一時授手,傳予引發如來無量妙智三昧,令其不入涅槃,轉入第八地中。
第八地是不動地,不再名為近波羅蜜多,已轉入第三大阿僧祇劫中開始更加深入行於成佛之道,已進入第三大阿僧祇劫的菩薩行道過程,稱為大波羅蜜多。這時要修願波羅蜜多,因此八地菩薩為了幫助眾生成佛,應該持續不斷地修習願波羅蜜多;同時在心中不斷地觀察三界一切無記異熟種子的真實法性,都是非有非空的中道妙理。如是深細現觀以後,對於三界世俗法中的一切事都能明辨而了達,以此緣故,成就覺法自性性意生身,於相於土皆能自在變化。到此時,八地菩薩為了化度有情同成佛道,必須恆常不斷地精修慈悲心,發起極大願心而願度有情,便因這個緣故而名為願波羅蜜多。這時以四宏誓願攝受眾生永無終盡,所攝受眾生已極廣大,由此時開始,距離佛地已經不遠了,因此而立名為大波羅蜜多。八地菩薩因為攝受眾生演說微妙佛法時辯才無礙,假使有已經親證真如之菩薩得以聽聞,皆得畢竟不退於所聞、所證,因此又立名為真實波羅蜜多。
第九地菩薩是善慧地,應該成就的波羅蜜多名為力波羅蜜多。這個力波羅蜜多,略說有無等波羅蜜多等五十種,廣說無量。九地菩薩皆修童子行,出家住於閑靜遠離之處,以正智深細觀行而了達三界一切有情心行之黑業、白業果報,已多分證得處非處智力,是故能為諸菩薩演說不同層次之相應法,令皆各得相應而能幫助各階位菩薩們實證大乘法的各種深妙義趣,能令諸階位菩薩安住於三種涅槃,其善慧智力無一有情可比,因此名為力波羅蜜多,成為九地滿心菩薩。九地菩薩以正智慧眼照見五蘊空寂之理,普能捨棄身命以利眾生,法執之斷除更為徹底,以此緣故,力波羅蜜多名為大波羅蜜多。
九地出家菩薩如是成就力波羅蜜多,能行力波羅蜜多,能降伏天魔、摧壞一切外道,具足種種福德、智慧之故,於一切佛法無不一一實修,於一切諸佛境界無不一一證見。如是九地滿心菩薩能以神通力:【用一毛端舉贍部洲,或四洲界,或大千界,乃至十方無量殑伽沙等世界,還置本處而無所損;或以神力,於虛空中取種種寶施有情類;能於十方無邊世界,諸佛說法無不聞持。不見能行及所行法,無二、無別、自性離故。】3 以此緣故,成就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圓滿四無礙辯而能利樂一切菩薩,於菩薩眾中具大威德力、大神通力。
八地至十地菩薩都無三界有記法之一切習氣種子隨眠,已在七地滿心位斷盡故;所餘應修習的一切法都屬於所知障方面,所應修習者都是無記性的種子異熟範疇,目的是為滅盡行陰習氣種子;而行陰習氣種子並無善惡性可言,都屬於無記法。如是修學而期滅盡無記性的異熟種子變異,方能斷盡變易生死。
經文:
復次,寂滅忍者,佛與菩薩同依此忍,金剛喻定住下忍位名為菩薩,至於上忍名一切智。觀勝義諦,斷無明相,是為等覺;一相無相,平等無二,為第十一一切智地。非有非無,湛然清淨,無來無去,常住不變,同真際、等法性,無緣大悲常化眾生,乘一切智乘來化三界。
語譯如下:
【復次,寂滅忍的道理是說,諸佛與菩薩眾都是同樣依止於這個寂滅忍,在這個金剛喻定中而住於下忍位的人就稱為等覺、妙覺菩薩;到達上忍的時候就是成佛了,名為一切智。此時能具足現觀勝義諦,斷除了所知障所攝的無明相,就可以名為等覺菩薩(等覺的最後位即是妙覺);若是已經完全住於一相,永無任何有為相了,世間與出世間已經平等無二,就是第十一位的一切智地。這時非有非無,湛然清淨,無來無去,常住不變,同於真實際、等於真如法性,無緣大悲而永遠度化眾生,乘駕一切智的大車乘來度化三界有情。】
然而初入法雲地或住地心的十地菩薩,仍有應該達成的修證內涵,《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 54〈辯大乘品 第 15 之 4〉:
菩薩摩訶薩住第十法雲地時,應圓滿十二法。何等十二?一者、應圓滿攝受無邊處所大願,隨有所願皆令圓滿。二者、應圓滿隨諸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茶、緊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異類音智。三者、應圓滿無礙辯說智。四者、應圓滿入胎具足。五者、應圓滿出生具足。六者、應圓滿家族具足。七者、應圓滿種姓具足。八者、應圓滿眷屬具足。九者、應圓滿生身具足。十者、應圓滿出家具足。十一者、應圓滿莊嚴菩提樹具足。十二者、應圓滿一切功德成辦具足。善現!菩薩摩訶薩住第十法雲地時,應圓滿如是十二法。善現當知!已圓滿第十法雲地菩薩摩訶薩,與諸如來應言無異。4
圓滿了這十二法以後,即應進入等覺位中,由於這個緣故,上引《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上〈菩薩行品 第 3〉的經文中,將十地菩薩與等覺、妙覺、如來同列為寂滅忍的金剛喻定中,這是從十地滿心位所證得的真如境界而說的,但十地法雲菩薩應修應證的境界就如同此段經文中所說,亦如《華嚴經》〈十地品〉中所說,都只是略說,不應認為如是修證即是具足十地滿心之所應修。
又,識陰習氣種子都是指前六識的存在與運作,恆欲了知六塵境界中的一切法,無有不欲了知之時;轉入等覺位以後,則是對五蘊及真如一切法上之法執習氣應予修斷,故以百劫修相好,無一時非捨命時,無一處非捨身處;如是百劫專修福德,直到最後身菩薩妙覺位一生補處,下來人間明心見道而成佛時,法執全部斷盡了,識蘊六識恆欲了知一切法的習氣種子方才滅盡。此時的六識心已不再有恆欲了知六塵的法執,說為識陰盡,方是究竟成佛之時。這時便是金剛喻定的上忍成就,圓滿具足了寂滅忍;這時才是具足而圓滿現觀一切法非有非無,湛然清淨,無來無去,常住不變,同於真實際、等於真如法性,名為證得佛地真如,無緣大悲而永遠度化眾生,乘駕一切智大車乘而來度化三界有情的究竟佛地。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上〈菩薩行品 第 3〉又說:
善男子!諸眾生類一切煩惱——業異熟果二十二根,不出三界,諸佛示導;應、化、法身亦不離此。若有說言「於三界外,別更有一眾生界」者,即是外道大有經說。5
語譯如下:
【善男子!所有眾生之類的一切煩惱——因業而受生成就異熟果等二十二根,不會超出於三界之外而存在,諸佛都是如此開示訓導的;諸佛的應身、化身、法身也同樣不會離開三界而可以親見。若是有人說「於三界之外,還另外有一個更殊勝的眾生界」的時候,這就是外道的大有經中所說,而不是法界中真正的事實與佛法。】
經文:
大王!我常語諸眾生:「但斷三界無明盡者,即名為佛。」自性清淨,名本覺性,即是諸佛一切智智;由此得為眾生之本,亦是諸佛菩薩行本……6
語譯如下:
【大王!我時常告訴所有眾生:「只要斷除三界無明淨盡的人,便稱之為佛陀。」自性本來清淨,名為本覺性,就是諸佛一切智的智慧;由這個本覺性的實有及恆存,才能夠作為眾生生死輪迴的根本,同時也是諸佛菩薩修行證道的根本……】
如前第三節舉經中所說:「諸菩薩摩訶薩依五忍法以為修行,所謂: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皆有上、中、下三品;於寂滅忍則是只有上、下品,名為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伏忍法位中有三品心:下品十住習種性,應修證「內遣有情假緣智」;中品十行性種性,應修證「內遣諸法假緣智」;上品十迴向位道種性,應修證「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緣智」。信忍法位中亦有三品心:下品極喜地,中品離垢地,上品發光地。順忍法位中亦有三品心:下品焰慧地,中品難勝地,上品現前地。無生忍法位中也有三品心:下品遠行地,中品不動地,上品善慧地。最後的寂滅忍法位只有上、下二品心:下品第十法雲地,上品第十一等覺、妙覺地,過此即是究竟成佛之時。
第六節 諸佛的常樂我淨
常、樂、我、淨,是諸佛才有的境界,不是菩薩境界,更非聲聞緣覺境界。為何說之為常?所知障的隨眠,在煩惱障的習氣種子已先斷除淨盡的七地心時,繼續進修十度波羅蜜多的最後三度「願、力、智」三個波羅蜜多以後,無始無明也就是所知障的隨眠如果也完全斷盡了,那就成佛了。因為如果沒有斷盡所知障的一切隨眠,三界無漏有為法的了別習氣是不可能斷盡的,他必須繼續依止這種無漏有為法的習氣才能繼續受生於三界中,就是依止「願波羅蜜多」的修習而受生於三界中繼續行道。如果第八識中所有的有為法,所相應的全都是清淨的,沒有一絲一毫的無漏有為法習氣相應,這時就表示:第八識含藏的所有種子永遠不會再變異改易了,究竟清淨了。就好像是提煉黃金:黃金已經提煉到究竟清淨的時候,就不用再提煉它,因為永遠不會再變化它金體的性質了。
煩惱障的習氣種子隨眠,若想要斷盡的話,只有悟後修學一切種智,一直到究竟了知煩惱障的內容時,也就是究竟了知三界法中的有漏習氣種子時才能辦到;要以這個前提繼續在第三大阿僧祇劫的大波羅蜜多中修行,否則永遠都不可能進而斷盡所知障的隨眠。這時自然會繼續進修,最後斷盡所知障隨眠,到這個時候,作意自動了別無漏有為法的習氣也都斷盡了,才算是成佛了。
到了佛地時,為什麼說這個第八識叫作「常樂我淨」? 因為煩惱障中的分段生死的煩惱現行,已經在二大阿僧祇劫以前入地時就斷盡了,早已具足二乘聖人的有餘及無餘涅槃。然後起惑潤生,或者當時已證頂品三果而留惑潤生,轉入初地修菩薩道;而其煩惱障所攝的有漏習氣種子隨眠,也在一大阿僧祇劫前滿足七地心時斷盡了,然後依止三界無漏有為法習氣與八地的大願而繼續受生於三界中。如今又經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所知障的一切隨眠斷盡了,這時把最後一分無漏有為法習氣隨眠也斷盡了,不會隨時想要了別各種六塵境界,如來藏中的種子就永遠都不再變異了,就沒有變易生死了;這是由於所知障的無明隨眠也都全部斷盡了,永遠不可能再受熏增進了。既然如來藏內含的種子已經永遠不再變異了,心體與種子都是常住而不變異的,所以這時的祂叫作佛地真如,名為真常──真正的常,已經超越中道的「非常亦非斷」的境界了。
常樂我淨才是諸佛境界,是故成佛之時必須斷盡五陰習氣種子;這些習氣種子有三界愛相應之習氣種子,也有並非三界愛之無漏有為法了別習氣種子。菩薩修到七地滿心位,必須將三界愛相關之習氣種子斷盡;以此緣故,三地滿心菩薩必須證得色陰盡境界,六地滿心菩薩必須證得受陰盡境界,七地滿心菩薩必須證得想陰盡境界。八地以後也一樣要修斷無記性諸法的習氣隨眠,所以十地滿心菩薩必須證得行陰盡境界,諸佛必須證得識陰盡境界。然而,七地滿心前所應斷盡的色、受、想陰等習氣種子隨眠,是有關三界愛微細現行的習氣種子;一旦斷盡,則佛世所見諸大阿羅漢之微細習氣種子的現行狀況,將會永遠消失不存。
到八地以後則要開始斷除非關三界愛之習氣種子,所斷乃是行陰與識陰之習氣種子,純屬無記性的異熟種子等生滅法;此時已無色陰、受陰、想陰之習氣種子隨眠故,其行陰、識陰於一切法中的運行,純屬無漏有為法的種子,此時都無善惡性而仍然在六識生起之時欲見、欲聞、欲覺、欲知,於諸法好奇之心仍在,非如諸佛都無好奇之心,純依悲願而起作意了知三界一切世間有情無情諸法。
必須達到五陰習氣種子隨眠全部斷盡之境界,一切異熟性種子完全不會再有生滅轉易之事了,此時所知障所攝過恆河沙數一切上煩惱已經完全滅盡,方能使第八無垢識所含藏一切種子恆常而無變異,從此以後第八識內外俱常而無變異,方能名之為真常。第八識心內外皆常而無變異了,種子永遠不變時即是斷盡變易生死之佛地境界;此時第八識改名無垢識,所含藏之一切法種都能運用自如了,方能名之為真樂。如是自在運用而無種子生滅了,已非五陰無常、苦、空、無我的境界,而是真我無垢識含藏的一切功能差別全部現行而能大用了,方得名為真我。由如是真我大用的緣故,已離分段生死、變易生死,一切種子純淨無雜,方得名為真淨。如是常、樂、我、淨,才是一切諸佛常住而無變易生死苦的大智慧境界,智慧、福德二俱圓滿無缺,十號功德具足圓滿了,方是十號具足的諸佛究竟境界。
以此緣故,入地之後必須依十度波羅蜜多繼續進修,十地之中各有所應修證之無生法忍,故應同時開始斷除煩惱障所攝的習氣種子;直到第七地滿心位,斷盡三界愛的習氣種子,方能轉入第八地,開始第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所謂斷除三界愛的習氣種子,即是有關三界愛諸煩惱中的微細習氣功能差別,都應該全部斷除。阿羅漢們只是斷除三界愛的現行,使自己超越於三界生死,不再受生於三界中,因此而離開了三界生死的痛苦;但這只能斷除分段生死而不能斷除變易生死,只是斷除三界生死的現行而非斷除三界愛的習氣種子,所以畢陵尚慢、須菩提尚瞋、難陀仍愛親近女眾、迦葉聽聞菩薩奏樂而隨之起舞、大迦葉常與紫金光比丘尼等五百女眾同聚一處……等,都是三界愛的習氣種子作祟,因此而使慧解脫、俱解脫大阿羅漢們在因緣會聚時,仍有貪瞋等微細行為出現。雖非實犯,而仍有不恰當的行為出現,但無損於大阿羅漢、菩薩摩訶薩之果證;若欲出離三界生死時,都無障礙,捨壽後必能取無餘涅槃。
這些習氣種子的斷除,是指《楞嚴經》中所說的色陰盡、受陰盡、想陰盡境界,是已經完全突破色陰區宇、受陰區宇、想陰區宇了。這些都是菩薩入地後必須開始修除的,要在七地滿心位前斷盡,才能進入八地心中;但這時仍有無漏習氣存在,即是《楞嚴經》中說的行陰區宇、識陰區宇,仍等待菩薩斷盡。七地滿心菩薩證得念念入滅盡定的不可思議境界,將會警覺諸佛;而諸佛都不會任他直接取無餘涅槃,這時將由一位與他因緣最深的佛陀來傳授給他引發如來無量妙智三昧,他就不會在七地滿心位念念入滅盡定的證境中即時捨壽進入無餘涅槃;因為這時他為了將來要成佛的緣故,必須轉依於三界法的無漏習氣而繼續受生於三界中;但三界愛的習氣種子已經斷盡了,不可能受生於三界中了,所以他改依「願波羅蜜多」的修習方能繼續受生,但已斷盡三界愛的習氣種子了。
當八地心菩薩繼續進修後,要到十地滿心位才能突破行陰區宇的限制。接著轉入等覺地繼續進修後,百劫之中應修的福德圓滿而使法執習氣斷盡後,觀察因緣下生人間成佛時,變易生死斷盡而使識陰區宇突破,證得識陰盡的境界;此時可以六根互通,一一識、一一心所都可獨立運作,六根都可以發起其餘諸根的功能差別;此時第八無垢識也可以生起五別境心所法及善十一心所法,這些都非妙覺菩薩之所能想像與猜測,如是方能成為究竟佛。
第七節 具足四種涅槃方能成佛
一生補處菩薩即是妙覺菩薩,下生人間之後,出家修行明心之時大圓鏡智生起,眼見佛性時成所作智生起;此時妙觀察智與平等性智都同時圓滿了,便能圓證無住處涅槃,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利樂有情永無窮盡,永遠不入無餘涅槃。
但無餘涅槃中其實並無任何一法可得,涅槃本是第八識獨存之非境界故;是故 世尊依第八識獨存之非境界施設阿羅漢滅盡後有時為無餘涅槃,依阿羅漢未入無餘涅槃時尚有寒熱饑渴等苦而施設有餘涅槃,也依菩薩所證第八識本來性、自性性、清淨性、涅槃性而施設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再依佛地所證具足三種涅槃而且斷盡習氣種子隨眠及所知障一切隨眠與無漏有為法習氣隨眠,永遠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的非境界,施設究竟解脫的佛地無住處涅槃。總之,具足這四種涅 槃時方得成佛,然而成佛時所見涅槃本際之中迥無一法可得,是故 世尊於《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 328〈巧方便品 第 50〉 中如是開示:
「善現!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佛以甚奇微妙方便,為不退轉地菩薩摩訶薩遮遣諸色顯示涅槃,遮遣受、想、行、識顯示涅槃。佛以甚奇微妙方便,為不退轉地菩薩摩訶薩遮遣眼處顯示涅槃,遮遣耳、鼻、舌、身、意處顯示涅槃。佛以甚奇微妙方便,為不退轉地菩薩摩訶薩遮遣色處顯示涅槃,遮遣聲、香、味、觸、法處顯示涅槃。佛以甚奇微妙方便,為不退轉地菩薩摩訶薩遮遣眼界顯示涅槃,遮遣耳、鼻、舌、身、意界顯示涅槃。佛以甚奇微妙方便,為不退轉地菩薩摩訶薩遮遣色界顯示涅槃,遮遣聲、香、味、觸、法界顯示涅槃。佛以甚奇微妙方便,為不退轉地菩薩摩訶薩遮遣眼識界顯示涅槃,遮遣耳、鼻、舌、身、意識界顯示涅槃。佛以甚奇微妙方便,為不退轉地菩薩摩訶薩遮遣眼觸顯示涅槃,遮遣耳、鼻、舌、身、意觸顯示涅槃。佛以甚奇微妙方便,為不退轉地菩薩摩訶薩遮遣眼觸為緣所生諸受顯示涅槃,遮遣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顯示涅槃。佛以甚奇微妙方便,為不退轉地菩薩摩訶薩遮遣地界顯示涅槃,遮遣水、火、風、空、識界顯示涅槃。佛以甚奇微妙方便,為不退轉地菩薩摩訶薩遮遣無明顯示涅槃,遮遣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顯示涅槃。」
「佛以甚奇微妙方便,為不退轉地菩薩摩訶薩遮遣布施波羅蜜多顯示涅槃,遮遣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顯示涅槃。佛以甚奇微妙方便,為不退轉地菩薩摩訶薩遮遣內空顯示涅槃,遮遣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顯示涅槃。佛以甚奇微妙方便,為不退轉地菩薩摩訶薩遮遣真如顯示涅槃,遮遣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顯示涅槃。佛以甚奇微妙方便,為不退轉地菩薩摩訶薩遮遣四念住顯示涅槃,遮遣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顯示涅槃。佛以甚奇微妙方便,為不退轉地菩薩摩訶薩遮遣苦聖諦顯示涅槃,遮遣集、滅、道聖諦顯示涅槃。」
「佛以甚奇微妙方便,為不退轉地菩薩摩訶薩遮遣四靜慮顯示涅槃,遮遣四無量、四無色定顯示涅槃。佛以甚奇微妙方便,為不退轉地菩薩摩訶薩遮遣八解脫顯示涅槃,遮遣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顯示涅槃。佛以甚奇微妙方便,為不退轉地菩薩摩訶薩遮遣空解脫門顯示涅槃,遮遣無相、無願解脫門顯示涅槃。」「佛以甚奇微妙方便,為不退轉地菩薩摩訶薩遮遣極喜地顯示涅槃,遮遣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顯示涅槃。佛以甚奇微妙方便,為不退轉地菩薩摩訶薩遮遣五眼顯示涅槃,遮遣六神通顯示涅槃。佛以甚奇微妙方便,為不退轉地菩薩摩訶薩遮遣三摩地門顯示涅槃,遮遣陀羅尼門顯示涅槃。」
「佛以甚奇微妙方便,為不退轉地菩薩摩訶薩遮遣佛十力顯示涅槃,遮遣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顯示涅槃。佛以甚奇微妙方便,為不退轉地菩薩摩訶薩遮遣無忘失法顯示涅槃,遮遣恒住捨性顯示涅槃。佛以甚奇微妙方便,為不退轉地菩薩摩訶薩遮遣預流果顯示涅槃,遮遣一來、不還、阿羅漢果顯示涅槃。佛以甚奇微妙方便,為不退轉地菩薩摩訶薩遮遣獨覺菩提顯示涅槃。佛以甚奇微妙方便,為不退轉地菩薩摩訶薩遮遣一切智顯示涅槃,遮遣道相智、一切相智顯示涅槃。佛以甚奇微妙方便,為不退轉地菩薩摩訶薩遮遣一切菩薩摩訶薩行顯示涅槃。佛以甚奇微妙方便,為不退轉地菩薩摩訶薩遮遣諸佛無上正等菩提顯示涅槃。佛以甚奇微妙方便,為不退轉地菩薩摩訶薩遮遣一切若世間若出世間、若共若不共、若有漏若無漏、若有為若無為法顯示涅槃。」7
換句話說,佛地已於一切法都無所著,不論是三界有、三界有習氣種子隨眠,三界有異熟無記種子,一切悉斷而無所著,是故諸佛十號有名無所著;而此無所著,是必須四種涅槃具足證得方能成辦。這個無所著的境界,是修得的結果而不是法門,不該以此作為修行法門而想要實證無所著的境界,否則即是倒果為因。
由本書中所說四種涅槃的實證原理來看,顯然阿羅漢並不是佛,但諸佛一定可以稱為阿羅漢,因為阿羅漢所證的二種涅槃,初地菩薩已經具備了;只是因為入地時依十無盡願增上意樂而起受生願,所以其第八識不像阿羅漢一樣改稱為異熟識,仍然如同凡夫一樣繼續稱為阿賴耶識;但若不能堅持到底而想要入涅槃時,初地心以上菩薩都是隨時可以斷盡思惑而在捨壽時入無餘涅槃的;因為初地菩薩都已斷盡思惑而起惑潤生,並非不能斷盡。初地心尚且如是,何況繼續進修十度波羅蜜多二大阿僧祇劫的諸佛,焉能未證聲聞聖者的二種涅槃?當知諸佛在成佛前的二大阿僧祇劫之前便已是阿羅漢了,何況現在成佛而不能稱為阿羅漢?但阿羅漢只知聲聞解脫道的二種涅槃,對於三賢菩薩所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則毫無所知,也無法臆測,更何況能知、能證初地心的涅槃?當知更無能臆測佛地無住處涅槃之絲毫,是故諸佛皆得名為阿羅漢,阿羅漢不得名為佛陀。(待續)
1 《大正藏》冊 8,頁 836,下 6-25。
2 詳見《楞嚴經講記》,此處容略。
3 《大正藏》冊 7,頁 925,下 1-6。
4 《大正藏》冊 5,頁 304,中 18-下 2。
5 《大正藏》冊 8,頁 836,下 25-29。
6 《大正藏》冊 8,頁 836,下 29-頁 837,上 3。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115期目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