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82)從《大悲懺》初探中國化的懺儀 (中篇)---郭正益

          三) 刪除了「理觀」的《千手眼大悲心呪行法》 及其效用

    承上,學人依於真實理來修行時,方是真修行;不論修 福、懺罪、悟前加行、悟後起修,都必須依於無相無作的正知 見。而且佛法是一體的,真實心、真實見、真實修,本無天台、 禪宗、淨土……等宗派之分。當我們能依於完整的佛法正見, 全方位修福修慧時,道業就能穩健增上。

    另一方面,從佛法弘揚史的角度來看時,釋知禮法師撰 制大悲懺儀的時代,正值佛法已經實際進入像法時期的尾聲, 此時的學人不如正法時期那麼利根、那麼自律,單依佛法正 理難以自淨己意,因此應世發展出懺法行儀,兼含「事懺、理 觀」,透過有相的儀軌,行無罪相懺悔,如此幫助學人身心清 淨,再依根本識實相心的體性來觀行,求悟本心(已證悟者,亦 可行實相懺,轉依真心如來藏,泯除五陰我性)。

    待宋朝過去之後,元明清三代都是密宗瑜伽法的天下。 元朝皇室信受喇嘛教,喇嘛僧出入宮庭穢亂宮嬪女謁、群臣 命婦 1 ;上行下效,民間亦流行密宗瑜伽法,僧人娶妻、僧俗男女混雜往來,屢見不鮮,導致禮法大壞。此密教自謂的「無 上瑜伽」外道法蔚為歪風邪氣,雖然明太祖朱元璋三令五申 嚴禁僧俗男女往來,仍然難擋流行 2 ,上自皇室貴族、下至官 民百姓,皆藉密教瑜伽法度亡、消災、祈福,僧人娶妻仍舊嚴 重(所謂「火宅僧」、「梵嫂」)3 ,且佛門儀軌中充斥密咒、雙身咒、 手印。此後一路連綿到清朝,長達數百年,直至中國皇朝時代 結束乃至民初,多有共墮喇嘛邪淫之惡行者。

    元明清三代無上瑜伽法歪風盛行,加以皇室的支持,壓 縮了真悟禪師的弘法空間,真正的佛法要旨(悟明第八識真心如 來藏)不得不隱沒,連帶引發骨牌效應,證悟的佛弟子愈來愈少,真正的佛法也愈來愈少有能受持者。在傳法愈發艱難的 狀況下,學人自我削減染心的力量也愈形薄弱。於是,進入末 法大約五百年之後,先有明末清初讀體律師刪文重纂,後經 清朝寂暹法師「補像較梓」 4 ,原本《千手眼大悲心呪行法》 懺儀中的「理觀」就全被刪除掉了,只剩下「事儀」。5 當知在 元朝釋自慶編述的《增修教苑清規》中,是特別強調修《大悲 懺》者務必對懺儀的「理觀」全都精熟無忘的 6 ,因為釋知禮 法師在此懺儀應起「理觀」之處皆用括號文字或小字說明,提 醒學人對此應當熟稔,方能即時起念作諸觀行,所以《增修教 苑清規》也有如此要求。然經過讀體律師刪除「理觀」—即提 示作理觀處之文字—後,這《大悲懺》就無法圓具事理雙懺、 能所俱泯的目的。

    知禮法師的《千手眼大悲心呪行法》儀軌,「理觀」本來 是重要部分,刪除之後成為流傳的《大悲懺》儀本,法會從原 本二十一天的懺期縮短為兩小時,整個儀式的重點落在事懺 —唱誦〈大悲咒〉以及部分經文,禮佛求懺悔。

    知禮法師的懺儀原本是用來幫助佛弟子消除業障以求悟 道的善方便,到了後末世卻只留下拜懺部分,人們甚至連拜 懺的動機都改變了,視拜懺為求福的方式之一。7 (這也包括了 中國華夏子弟古來以祭天祭祖的方式來祈求賜福,甚至孝子祈求過世的 雙親可以得到更好的來世等。)本來事理兼具的《大悲懺》儀軌, 從佛法的修行工具,變成了符合人們現實效用的方便法。

          五、 對照《大悲懺》的事懺結構,略作梳理說 明,並建議回復理觀文字

    知禮法師擬制的《千手眼大悲心呪行法》懺儀(即今日流 傳的《大悲懺》的原型。今時的《大悲懺》大致上皆依後來清朝讀體法師 重新編纂的《千手千眼大悲心呪行法》,本文則回歸知禮法師之原版懺 儀),由「事懺、理觀」兩大結構組成;重要的「理觀」被刪 除之後,剩下「事懺」,結構又可略分為:1.以香為信使恭請 佛菩薩,2.讚歎(〈讚觀音文〉)、伸誠(即〈疏文〉),3.奉請、頂禮 三寶,4.持咒、懺悔。

    以本會舊版《大悲懺》比對此原型,儀軌有三處出入:一、 「奉請、禮拜三寶」兩個流程合併為一個;二、「讚歎」被提到 「奉請禮拜三寶」之前;三、〈疏文〉放在法會之後的《佛前大供》中。初推其因可能如下:一、「奉請、禮拜三寶」流程合 一可能是為了節省時間,也可能是以為〈爐香讚〉已經奉請三 寶,因此直接進入頂禮三寶流程;二、「讚歎」提前,可能是 為了配合二合一流程;三、〈疏文〉放在《佛前大供》中,可 能是誤會了必須先午供才能伸誠稟佛。大體而言,雖然有上 述出入,但儀軌架構仍是沿襲了釋知禮法師的原版懺儀。對 照如下:

    照如下:

------------------------------------------------------------------------------------------------------------------------

《修懺要旨》

(宋·沙門知禮 述)     《千手眼大悲心 呪行法》        本會《大悲懺》儀軌

                          (宋·沙門知禮集)                  舊版                             調整後

                                                                                    (兼回復理觀文字)

-------------------------------------------------------------------------------------------------------------------------

壹、嚴淨道場           1. 嚴道場                          A.佛前供養香花果              Ⅰ. 莊嚴道場

                    (香花飲食供養 嚴飾道場)              恭迎主法法師                 禮請主法菩薩法師

                                                           南無大悲觀世 音菩薩(三稱)  佛前供養香花果

                                                           〈爐香讚〉                   〈爐香讚〉

                                
                             

-------------------------------------------------------------------------------------------------------------------------

貳、清淨身器              2. 淨三業

                        (著淨衣、制心一處 莫雜語)

                          3. 結界 (取咒畫地為界)

--------------------------------------------------------------------------------------------------------------------

參、三業供養

(若香若花, 體是法界;    4. 修供養                         B. 修供養                     Ⅱ. 同左

能供所供, 性本真空)      (燒香散華)                      (燒香散華)                     

-------------------------------------------------------------------------------------------------------------------------

肆、奉請三寶                5. 請三寶諸天                    C. 讚歎伸誠 〈讚觀音文〉       III. 讚歎伸誠

伍、讚歎三寶                6. 讚歎伸誠                      D. 「奉請三寶 諸天」          (1).〈讚觀音文〉

陸、禮拜三寶                7. 作禮三寶                          及「頂禮 三寶」           (2).〈疏文〉                                                                                                              Ⅳ. 同左

                                                                                                                                                                                        

-------------------------------------------------------------------------------------------------------------------------

 柒、懺悔                    8. 發願持咒                      E. 發願持咒                     V. 同左

(從微至著,悉皆 發露,      9. 懺悔                          F. 懺悔                         VI. 同左

  更不覆藏)

(勸請、隨喜、回 向、發願) 

------------------------------------------------------------------------------------------------------------------------   捌、行道旋遶

(無能旋、所旋,             

  永絕能誦、所誦)             10. 觀行

  玖、誦《法華經》

  拾、思惟一實 境界    

------------------------------------------------------------------------------------------------------------------------                                                                 G.《佛前大供》 〈疏文〉           VII.《佛前大供》     

-------------------------------------------------------------------------------------------------------------------------

         (一)莊嚴道場的意義

    佛法的法會不同於民間的祭告神明,因此有其在法界中 的一定規矩及意義。以禮懺法會來說,法會開始之前須先莊 嚴道場—環境打掃整潔、人員威儀庠序(身口意清淨),這對   佛弟子而言,是自莊嚴的意思,因為諸佛如來本來具足莊嚴, 並不需要佛弟子更為作莊嚴。因此,「莊嚴道場」應是藉由外 在形式的莊嚴,使佛弟子更生禮敬佛菩薩的殷重心。

         (二)禮請主法菩薩法師       

     法會眾人都生殷重心之後,便是禮請主法菩薩法師與大 眾一起佛前供養香花果。這是由於主法菩薩法師是法會的代 行執事,理當一起參與法會前的莊嚴道場儀式—佛前供養 香花果,與所有會眾一起上供佛菩薩;此亦是法會之前,莊嚴 道場的一環。

     禮請時,大眾相對排班、低首示敬,以莊嚴的鐘鼓迎請 之。不過如果道場還是習慣稱誦聖號,則一般來說應以法會 的主尊為首,也就是《大悲懺》的懺主是 觀世音菩薩,則稱 誦的聖號理當是 觀世音菩薩;主尊以外的佛菩薩,若是與懺 主有深厚因緣,也可以是稱誦聖號的對象,以此觀之,若是會 眾比較習慣在「莊嚴道場」儀式中就稱誦佛號,則建議以本師 釋迦牟尼佛為主,再接〈爐香讚〉,再燒香散花供養 觀世音菩 薩,開啟整個《大悲懺》法會儀軌。

         (三)供養香花果

     佛前供養香花果時,主法菩薩法師出位到佛前,上供環 香,至於餘供者則依序上供香花果。

     上供的順序宜為「香—淨水—花、果」,以符合《賢愚經》 所開示的「先以香為信使恭請世尊,再以淨水洗世尊足或是他用」。8 供水者於等待供水時可將供盤平舉胸前,上供時再 舉眉即可,如此可避免舉眉過久,不小心打翻水杯。

     供香為先,還有一層意義是:諸佛如來都是佛弟子的慈 父,以香供養十方如來,是增加佛弟子的福德,也是上告諸佛 「弟子將在此舉行懺儀」;這時,與佛弟子有緣的諸佛如來都會 遙相感應並冥佑有緣的弟子眾懺悔除罪,幫助弟子心性增上。

         (四)〈爐香讚〉 

     供養香花果之後,唱誦〈爐香讚〉,以香為信使恭請佛菩 薩,正式啟動整個法會。這個儀節在法會意義上是啟動之意, 此外也是佛弟子稟告、信請佛菩薩蒞臨並加持所有會眾。這 一方面有請降之意,一方面是示知大眾法會已經開始。在這 個儀軌的推動下,接著奉請佛菩薩、頂禮佛菩薩。

   《大悲懺》的〈爐香讚〉,最後宜為「南無雲來集菩薩摩訶 薩」。有別於《佛前大供》有來自諸方的菩薩摩訶薩興起種種 供養雲、供養幢、供養幡……等故統稱為「香雲蓋菩薩摩訶 薩」,一般法會則是以香為信使奉請十方諸佛之時,諸佛的法 眷屬就會像雲一樣壯觀地共同來集於佛所,因此唱讚「南無 雲來集菩薩摩訶薩」。

         (五)奉請及頂禮佛菩薩

         知禮法師版本的順序是「奉請三寶諸天—讚歎伸誠—頂 禮三寶」。讀體律師刪文重纂、寂暹法師補像較(校)梓的版本 則只保留了「頂禮三寶」(且刪除了「彌勒菩薩」至「一切天龍鬼神 各及眷屬」),既無奉請三寶、也無讚佛伸誠。而本會運用多年 的懺儀則是合併了「奉請三寶、頂禮三寶」,並將奉請諸天「一 心奉請善吒梵摩瞿婆伽天子……一切天龍鬼神各及眷屬」9 改成「一心代為善吒梵摩瞿婆伽天子……一切天龍鬼神各 及眷屬頂禮三寶」

    本會儀軌本與原創版、重纂版的差異略述如上,目前雖 然無從溯知其緣由,然而唱誦〈爐香讚〉時既已以香恭請三 寶,則此處直接頂禮三寶亦實允稱;且從現代時空條件來看 的話,現代學人大多是在家眾,平時工作忙碌、生活緊湊,能 參加二小時的《大悲懺》法會已屬難得。因此,如是權宜既是 佛法攝眾方便的一環,也是佛法權巧彈性的一面。

         (六)讚佛及伸誠

     由於儀軌在〈爐香讚〉之後直接進入頂禮三寶,因此宜在 頂禮之前先讚佛—讚歎懺主 觀世音菩薩的功德;一般來說 是直接沿用知禮法師依《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 大悲心陀羅尼經》經句所撰的〈讚觀音文〉,但如果道場想要另外撰寫讚佛文,允無不可。

    讚佛之後,便是伸誠---以文字(疏文)至心向佛菩薩發 露弟子的身口意業,祈求佛菩薩神力加被,護念佛弟子懺除 惡業,精進行道。此處是「疏文」在儀軌中應有的位置;至於 「疏文」的結構及內涵,另見下文說明。

         (七)其他之一:「一心頂禮 摩訶迦葉 無量無數 大聲聞僧」

     知禮法師版本的「奉請三寶、頂禮三寶」,最後是「一心 奉請 南無摩訶迦葉 無量無數大聲聞僧」10;此大乘懺儀中, 於奉請頂禮諸佛如來及諸菩薩摩訶薩之後,出現了「摩訶迦 葉」及「無量無數大聲聞僧」,是較難理解之處。推估其因有 可能在於 釋迦如來拈花微笑傳付正法眼藏於十大弟子之首 摩訶迦葉尊者,而此正法眼藏即是天台宗理觀的根本—實 相心第八識,因此知禮法師制定《千手眼大悲心呪行法》(今 《大悲懺》原型)時,也將 摩訶迦葉尊者列入奉請頂禮之列。

    而「無量無數大聲聞僧」,則須回到 摩訶迦葉尊者的本 質其實是菩薩摩訶薩,反過來也可以說菩薩乘行者 摩訶迦葉 菩薩摩訶薩為了配合 釋迦如來弘法利生,故示現為聲聞僧, 之後再迴小向大。同理以推,就像 摩訶迦葉菩薩摩訶薩一樣, 十方世界有「無量無數大聲聞僧」雖然示現為聲聞僧,但本 質其實都是菩薩摩訶薩;於第三轉法輪諸經中,尤其是在《法華經》中,世尊說諸大聲聞其實都是菩薩,11 追隨 世尊學佛 以來已經多劫。是故懺儀中的「大聲聞僧」等字句應當刪除, 以免眾生拜懺時橫生誤會。 由此可知,佛法本來是唯一佛乘,但為因應十方眾生的 根性各有不同,諸佛如來於是巧設方便,或是為說聲聞法,或 是為說緣覺法,但終極目的是為有緣眾生搭設渡橋,引入菩 薩法,未來能成就佛道。 諸佛如來如是憫念佛弟子,更繫念十方眾生,希望有情都 能離開三界生死,得到究竟安樂。以此之故,今日既有真善知 識廣宣成佛之法,有實證道場在此世間,則佛弟子參加實證 道場所舉行的《大悲懺》法會時,更當感念娑婆教主 釋迦牟 尼佛的恩德、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心,從自心發露貪瞋慢種種罪 業過失,於法會中清淨自心,法會之後亦時時關照自己的起心動念,依止佛法正知見來起身口意行,如此回歸到《大寶積 經》等佛典所開示的,「日初分犯了過失,最遲在下一個時分, 也就是日中分,就發露悔過」,這樣子精進修正自己的身口意 行,消除粗重煩惱之後,向七住位進發,次第拾級而上。

         (八)其他之二:有關「一切天龍鬼神」

     知禮法師版本的「奉請三寶諸天」,最後是「一心奉請 善 吒梵摩瞿婆伽天子 護世四王……一切天龍鬼神各及眷 屬」;在這人間,有著人們看不到的護法鬼神眾,他們歸依三 寶之後成為佛弟子,依著佛菩薩的安排以及本身的願力護持 在人間學法護法的菩薩們,因此對這些神眾鬼眾也以愛屋及 烏的心,隨喜他們來臨會場,一方面一起行懺並藉以修福,一 方面感謝他們的護持,使菩薩們能順利行道。因此隨喜諸天 鬼神同臨時,心態上是平等看待,無有輕視。(佛世時的諸天、天 子、護世四王等,很多都是菩薩摩訶薩示現擔任,以莊嚴 世尊的說法之會, 攝受此間有情歸依佛法僧三寶,心向佛道。佛世後,此間護法神祇有許多 是鬼神歸依三寶之後成為護法善神,則佛弟子待之以禮,無有輕慢。)

     至於本會《大悲懺》之所以將此句「一心奉請」改為「一 心代為○○○頂禮三寶」,是由於諸天鬼神不是會眾所應頂禮 的對象,然他們有因緣來參與法會,因此在佛菩薩及護法菩 薩們的允可之下,成為諸莊嚴眾,我們佛弟子隨喜,且也在我 們頂禮佛菩薩時,代他們頂禮三寶,這代表佛弟子平等尊重 一切有情,無有輕慢,故以「代為頂禮」一句提醒諸天鬼神應 向三寶作禮(已歸依三寶者,自會頂禮三寶;未歸依者,則是提醒他們禮敬三寶);另一方面也是佛弟子受諸天鬼神護佑,故以「一心 代為頂禮」的心念來作禮,亦作為感念其護佑的一種表示。即 佛弟子對一切有情都是以利他之心為出發點,不論在哪個菩 薩位階,都以解脫的知見或證德同時利他,所思、所說、所行 都不離利他,以此心態面對一切眾生。因此此處「代為頂禮」 也有攝受眾生同行佛道的意思在其中,不會因為來此莊嚴會 場者有些是鬼神(非菩薩摩訶薩所示現),便予輕慢。故知菩薩不 輕慢一切有情、不放棄一切有情,所思、所做都以自利利他為 最大前提。

         (九)建議回復理觀文字

     知禮法師撰制的《千手眼大悲心呪行法》,原本有理觀文 字,被刪除之後,純粹剩下事懺,以致沒有第一義正知見的學 子不能以實相心的正理為依歸,只是懺悔事相,如此殊為可 惜。因為,當學子能從實相心的正理或境界來作懺,才能依於 「平等心、無染著心、卑下心、無雜亂心、無見取心……」 的實際理地一分一分根除內心的染污勢力,才能一分一分清 淨自己的心地。

     因此之故,建議回復《千手眼大悲心呪行法》的理觀文字, 幫助學子行懺時,從心地法門下手來削減染污心的慣性、勢 力。(這些回復理觀的文字,請見後文「八、《大悲懺》實施例」的註腳處。)

          六、《大悲懺》疏文,並略述懺悔作意

     知禮法師《千手眼大悲心呪行法》儀軌中,「讚歎」(讚佛) 之後即是「伸誠」(疏文)。這就產生一個問題,天竺時的學人是不是就已經使用「疏文」了呢?由於目前並沒有看到經典 證明學人稟告佛菩薩時須將心意行之於文,且基本上古代天 竺學子讚佛都是直接從內心發抒,直接用梵語音律來表達他 們對佛菩薩的恭敬,因此推知學子向 佛申述心意時也是如 此。那麼,佛法來到震旦中國之後為何會產生法會疏文?其 結構又是如何?

          (一)略探疏文源流

     經查《中華電子佛典》CBETA,以齋為名的佛經—《佛 說齋經》、《佛說八關齋經》的開示都僅限於不作八種事的持 法(不殺、不盜、不淫、不妄、不酒、過午不食、不好睡眠、不塗脂歌舞) 以及持齋所獲的福德,至於儀軌形式則未見開示。以此推知, 佛法齋會是佛法東來震旦中國之後,順應此地風土人文而產 生的一種結果。

     而華夏民族很早就在敬天、事天的思想下,懂得向更高 的精神力看齊,或是依之作為行事圭臬,或是向其問卜、禱 祀,並以一定的形式行之於文。殷商的甲骨卜辭,已經有「時、 人、事、結果、事後徵驗」的記事雛形 12;到了周朝,天子祭天(郊祭)告饗天道,將祝禱心意形之於語言文字,再口宣出 來,以示虔敬。13 這種告天祝祭的禱詞,形式接近口語式散 文,可說已經近乎後來的中國化佛教齋文。

         (二)從敦煌出土文獻〈齋願文〉看疏文結構

     佛法來到中國並順應此地的風土人文之後,產生了猶如 禱詞一般的文書格式;從敦煌出土的文獻可以看到所謂的「齋 願文」相當廣泛地應用在唐朝蓬勃發展的齋醮法會中。14 此 「齋願文」之意即為「齋會使用的願文」,不但在消災祈福法會 舉行之前須先「齋戒沐浴」或「食齋」以代表內心的恭敬,且 法會中以各種美物供養佛菩薩以求賜福,再結合古時祈願祝 告的「禱告文」;這和今日的「疏文」已然相當。

     不論是應用在齋醮法會的「齋願文」或禮懺法會的「懺文」,基本上都是向 佛申述己意的疏文;其文書形式,此處就 以〈齋願文〉的結構來說明,它有四大基本結構:(1)歎德(讚 佛威德),(2)申意(自述請願之緣由),(3)道場(法會或行儀或供 養),(4)莊嚴(迴向)。這四大結構,首先是讚歎佛菩薩的功 德、威神力,次向諸佛世尊、諸大菩薩稟告舉行齋醮法會的緣 由,再次是誠心稟白為此法會備辦了什麼奉品供物或活動 15 , 最後是迴向,也就是祈求佛菩薩賜福護佑齋主(有時則見在此之 後更以齋主姓名、時、地作為最後結尾)。

     這樣的格式結構,融合了先秦以來的祝告文書形式,也 提示出了佛法要點:學佛人本應頂戴禮敬諸佛;因此法會及 疏文以讚歎佛德為始,此乃佛弟子的本分事。同時也藉此提 示大眾,佛法的齋醮法會不同於民間的禳災祈福活動,諸佛 的威神力不可思議,本來並不需要有相的「齋醮法會」才能護 念眾生、消除災患,但為了攝受接引有情,讓大眾生起歸仰佛 菩薩的至誠心,因此隨順世間,作此權巧方便。

          (三)《大悲懺》新版疏文之調整說明

      佛法儀軌的疏文,在天竺本無,是佛法來到中國之後為 了適應華夏文化,從先秦的告天禱辭轉化為佛弟子向諸佛菩 薩伸誠述意的文字(有時又名疏式、呈意、儀文……等;若是運用在 懺儀,有時不一定使用上述名稱,例如蕅益大師是名之為《禮淨土懺文》)。16 

     較之於古代的個人祈福,現代化的「疏文」是運用在廣大 學佛人的法會場合,不但很鮮明地闡釋第一義,並祈願這一切 福德功德與眾生共享,迴向給法界所有有情成就一切世間、出 世間的智慧,圓滿無上佛道(願「法界眾生同圓種智」);同時結合 《大悲懺》儀軌本身的懺文,與會者懺悔自身惡業,這就使得 「疏文」超越了以往「齋願文」的層次。

     後文提供的〈疏文〉(詳「八、《大悲懺》實施例」)是個建議 版,謹供參考;其結構係依上述佛教「齋願文」形式作出調 整,有別於一般民間信仰及道家的疏文。又,由於〈疏文〉是 由主法菩薩法師口宣,為了避免整篇口誦過於平淡,兼為提 示大眾攝心,因此保留舊疏的音律舉揚之句(俯垂朗鑑 17、證盟攝受 18)置於〈疏文〉首尾二處。

     另外,古人制作願文時是可以依據人情與事理來敷演為 或長或短的文句,本會《大悲懺》舊疏後半段的「迴向」一重 接一重(「懇祈」、「伏祈」、「並祈」、「仰惟」、「伏仗」、「欽惟」、「懇求」) 一共七段,本來亦無不可;然,既已釐清《大悲懺》應該依止 實相心第八識正理來作實相懺,也釐清了《大悲懺》的〈疏 文〉是用來向佛菩薩申述自己的懺悔心,則〈疏文〉中的迴向 就無須不斷新起一段又一段。是故新疏統一將迴向內容寫在 同一段中,既避免文氣太過發散,也回復了疏文本來應有的 莊嚴性。

     至於法會之後回收疏文並火化,這本來是隨順華夏民族 自古以來的作法,原非有其必要性,但為攝受眾生故,建議可 予沿襲,以示尊重傳統文化。

          (四)懺悔作意:從微至著,連根發露,坦蕩不 覆藏

     在懺儀中,常見學人是以「參加法會等於減輕罪業」的作 意來參加,於是法會之後,又回到貪瞋癡三毒熾盛的慣性,對 心性上的幫助比較有限,這是十分可惜的。

    《大悲懺》原型的創制者知禮法師在《修懺要旨》中說明, 學人懺悔時,應該將自己心中的不善行、染污行都像連根除 草一樣,翻出地面、徹底曝曬在陽光下,草根才會枯死,永不 再發。19

     這意思是說:怎麼樣才是除草的有效方法?那就是連根 拔起—將自己做某件惡事背後的動機、作意,毫不保留地 全部翻出來、盡情披露、通通攤在陽光下,這陽光就是佛菩 薩,如此打從內心願意讓佛菩薩看見(事實是就算不想讓佛菩薩 看見,佛菩薩也看得一清二楚),一點點都沒有起心動念想去維護 自己的面子,打從內心願意將它曬透、曬乾,打從內心願意 「永不復作、永不復起」(願意不再現起這些作意),這叫作「連根」, 這叫作「發露」,是佛菩薩最喜見佛弟子的至心懺悔。如此連 根發露,坦蕩蕩地全部披露在佛菩薩面前,連作意、動機一起 懺悔(而不是只懺悔惡的行為),才能連根拔起。

     換言之,懺悔時,只要有一點點想要遮覆的心行,惡業就 無法懺除乾淨。必須打從內心將這種遮覆的心行都當作惡法,接受這種心行是學法上的障礙,願意毫無保留披露在如來的 光明之前,這些惡性種子就難以再度發芽,而自己也不會再 去長養那些草苗。因此,真正的懺悔不是只檢查自己的某個 行為,不是只檢視某件單一事項,而是回到 如來所說的心地 戒行,從動機、作意一起連根處理。

     新學菩薩懺悔時很容易漏掉自己的動機,將自己犯罪的 原因歸咎到他人,於是懺悔時不免本末倒置:因為某某怎麼 樣,所以我才犯錯。意思是我之所以犯戒,都是他人引生的結 果;於是變成了懺悔是在說明其實自己沒有錯,錯都在他人, 連帶導致懺悔只有表相,沒有實質。其實,犯戒有如成語說的 「孤掌難鳴」,如果不是自己有貪瞋慢的根本煩惱,即使有外 緣,自己的心也不會去相應,遑論引發現行、成就罪業。

     因此,佛弟子如果想要快速增上道業,應當時時懺悔自 己有惡的動機、作意才會產生惡的行為,如此從根本意一起 下手,才是有效的懺悔。平時就時時如此自我檢視、自我懺 悔,根除貪瞋慢等不善的根本作意,就是「菩薩乘人」二六時 中「不離一切智心」。

           七、結語

     佛法的法會儀軌諸如齋醮、禮懺、追薦、安座等,基本上 有其一定的法界規矩及意義。大乘懺在中國發展出一群人聚 集在佛寺禮懺的有相儀式,雖然知禮法師《大悲懺》的「理 觀」在末法時期被刪除了,只剩下「事懺」,但今日既有真善 知識住持正法,《大悲懺》儀軌仍應相當程度地回復原有的理觀,幫助學子依止第八識正理來行實相懺。  

     實相懺,就是從知道真心的正理開始,依這個實相心的 理體改往修來,是為真懺悔。祂的體性「大慈悲心是,平等 心是」,無時無刻不照顧著我們,不管我們變成狗貓畜生、天 人天神,祂都沒有起過一念捨棄我們,祂的慈悲超過我們的 父母,祂的平等無遠弗屆。祂的十心體性,觀世音菩薩已在經 中開示(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無為心是,無染著心是,空觀心是,恭 敬心是,卑下心是,無雜亂心是,無見取心是,無上菩提心是),想要熏 聞這真正的理,我們應該以至誠心親近真善知識請求教導, 尤其在這末法時節更須依止、聽受善知識的教誨,才能親證 祂的「慈悲」與「平等」等十心體性。

     如是以這個真實心的不可思議體性作為我們真正的依 止,這就是第一義諦所說的轉依真如;能如此實踐的人,是真 正實踐禮懺的佛弟子。尚未實證的學子,則應相信這個無始 劫以來一直陪伴著自己的本心真如,祂超越一切覺知心相應 的清淨相、染污相,從來不吝於世間任何一法,不擁有世間任 何一法,所以自己應該時時作意,依止這個理而不取著世間 的一切—我自己的這個真如心體無微不至地照顧我,我也 應該依這個本心如此實踐、依這個理而行,去攝受眾生、照顧 眾生。這就是依於真實心而作的理懺,這樣就是真懺悔,就是 真正的「菩薩乘人」。

     當每一個來到正法道場的學人都能這樣依於實際理地去 懺悔自心業障,一定會在佛道上穩定地前進,未來九千年雖 然魔強法弱,魔波旬仍將一直處心積慮破壞正法、利用學人 自身未斷的粗重性障及習氣來引生並擴大正法道場內的糾 紛、增長學人的慢心以致與其他學人不和敬,然而只要正發 菩提心、無畏生死、尊師重道、削減慢心、彼此和敬,自能提 升菩薩種性,脫離以往粗重習氣,遠離所受的諸惡誓願,真正 在這末法最後九千年中脫胎換骨。當我們都能檢視、盡情披 露自己的三毒心,定能相應於諸佛菩薩的護念及加持,幫助 我們從惡羅網中脫身而出;應深信諸佛菩薩悲心廣大、光明 遍照,平等慈視一切有情猶如獨子,因此無論是佛弟子、魔眷 屬、魔使都會一體受到佛菩薩加被,只要能以正發心護持正 法、護持善知識,斷除慢心、尊師重道、彼此和敬,必能成為 真正菩薩子;當正法道場大眾一心,則末法萬年將增加兩千 年法祚,如是攝受眾生功德無量、不可思議。

     在此荊棘萬千的末法時代,「不放逸」就是每一位佛弟子 的最大護身符:不放逸於歸仰佛菩薩,不放逸於親近正法大 善知識,不放逸於依教奉行,不放逸於遠離三毒心,不放逸於 救護眾生,不放逸於攝受佛土,不放逸於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謹以此結語,與所有難行能行的菩薩們互相提醒、共相勉勵。 (待續) 

1「上以元末之君,不能嚴宮閫之政,至宮嬪女謁私通外臣,而納其賄賂,或施金帛於僧道,或番僧入宮中攝持受戒,而大臣命婦亦往來禁 掖,淫瀆邪亂,禮法蕩然,以至於亡。遂深戒前代之失,著為令典, 俾世守之。……群臣命婦,於慶節朔望,朝見宮中而止,無故即不得 入宮中。人君亦無有見外命婦之禮。……至於外臣請謁寺觀燒香、禳 告星斗之類,其禁尤嚴。」請見:《明太祖實錄》卷 52,洪武三年五月 乙未條。

2 茲略舉一二:「僧有妻室者,許諸人捶辱之,更索取鈔五十錠。如無鈔 者,打死勿論。」又,「有妻室僧人,願還俗者,聽;願棄離修行者, 亦聽。若不還俗、又不棄離,許里甲隣人擒拿赴官,循私容隱不拿者, 發邊遠充軍。」請見:朱元璋《欽錄集》,洪武二十七年甲戌,正月初 八日條,收入明·葛寅亮《金陵梵剎志》卷 2。《大藏經補編》冊 29, 頁 66,上 14-18。

3 唐朝以來受到密教密續的影響,已見僧人娶妻之行,且此淫風歷經宋朝 一路延續到明朝。元末明初陶宗儀援引唐·鄭熊《番禺雜記》:「廣中僧 有室家者,謂之『火宅僧』。」又援引宋·陶穀《清異錄》:「京師大相 國寺僧有妻,曰『梵嫂』。」以上均出自: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 7。

4《千手千眼大悲心呪行法》,《新纂卍續藏》冊 74,頁 542,下 10。 「補像」指增補諸佛菩薩聖像,「較梓」即校梓。

5 釋知禮法師初創的《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兼具「事儀」、「理觀」,依 法誦持的話,一個懺期是二十一天。明末清初讀體律師(公元 1600— 1679)刪除十科分類、重新組織,再經清朝寂暹法師於公元 1819 年重 新編纂,「理觀」整個被刪除,只剩下「事儀」部分,成為現今通行的 懺本,法會時間約二個小時。請參考:〈《大悲懺》是誰制定的?〉,《香 光莊嚴》,香光莊嚴雜誌社(嘉義縣),2011 年 6 月∕第 105 期,頁 47。

6《增修教苑清規》卷下:「凡儀『理觀』,皆悉精熟。」《卍續藏》冊 101, 頁 751,上 12。 

7 請參閱:于君方著,張譯心譯,〈《大悲懺與天台教觀》:知禮的《千手 眼大悲心咒行法》〉,《香光莊嚴》第 60 期,香光莊嚴雜誌社(嘉義縣), 1999 年 12 月,頁 34-68。 

8 請參酌電子報第 156 期〈從《彌陀法會》初探追薦亡者往生極樂之儀軌 法事─兼略述 《悲增法會》〉一文第 67 頁。 

9 全句是:「一心奉請善吒梵摩瞿婆伽天子護世四王天龍八部童目天女 虛空神江海神泉源神河沼神藥草樹林神舍宅神水神火神風神土神山 神地神宮殿神等及守護持呪一切天龍鬼神各及眷屬。」《千手眼大悲 心呪行法》,《大正藏》冊 46,頁 974,上 18-22。

10 釋知禮《千手眼大悲心呪行法》,《大正藏》冊 46,頁 974,上 16-17。

11《妙法蓮華經》卷 4〈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 8〉:「諸比丘諦聽!佛子所行 道;善學方便故,不可得思議。知眾樂小法,而畏於大智;是故諸菩 薩,作聲聞緣覺;以無數方便,化諸眾生類。自說是聲聞,去佛道甚 遠;度脫無量眾,皆悉得成就;雖小欲懈怠,漸當令作佛。內祕菩薩 行,外現是聲聞;少欲厭生死,實自淨佛土。示眾有三毒,又現邪見 相;我弟子如是,方便度眾生。」《大正藏》冊 9,頁 28,上 9-20。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復有無量千億菩薩現聲聞形,亦來會坐, 其名曰:舍利弗、大目揵連、須菩提、羅睺羅、阿若憍陳如、摩訶迦 葉、優*波離、阿那律、離婆多、阿難、提婆達多、跋難陀等而為上 首,皆已久修六波羅蜜,近佛菩提,為化眾生,於雜染土現聲聞形。」 《大正藏》冊 10,頁 909,上 24-29。*「優」,《大正藏》作「儀」,今據 麗藏本改為「優」。 

12 中國從新石器時代早期偏晚的階段開始,流行用龜甲或獸骨來占卜;占 卜時,燒灼龜甲、獸骨,觀察裂紋的形狀,據以判斷事情的吉凶。商代 後期,卜人將卜問的內容及事後應驗的情況刻在甲骨上,就成了甲骨卜 辭。卜辭已有一定格式:前辭(記錄占卜的日期及貞人名字)、貞辭(或 稱問辭,記所卜問之事)、占辭(觀察卜兆而作出的判斷)、驗辭(記錄 應驗情況)。

     請參閱:劉一曼教授,〈殷商時候的人如何占卜〉,中國文化研究院,2020年 6 月 16 日。 https://chiculture.org.hk/tc/china-five-thousand-years/3315,擷取日期: 2020 年 12 月 24 日。

13「郊祝曰:『皇皇上天,照臨下土。集地之靈,降甘風雨。庶物群生, 各得其所。靡今靡古,維予一人某敬拜皇天之祜。』夫不自為言,而 為庶物群生言,以人心庶天無尤焉。」請見《春秋繁露·郊祀》。

14 相關文獻: 王三慶,〈敦煌文獻齋願文體的源流與結構〉,成功大學《中文學報》 第 54 期,2016 年 9 月,頁 27-58。 史太文(Stephan Teiser),〈試論齋文的表演性〉,《敦煌吐魯番研究》 第 10 卷,2007 年,頁 295-307。 周西波,〈敦煌道教齋文的內容與意義〉,南華大學文學系《文學新鑰》 第 13 期,2011 年 6 月,頁 61-86。 

15 至若民間信仰的造醮,則是備辦歌仔戲、傀儡戲……等活動酬神。每一 個參與的民眾可以自己帶供品來醮會上,有時也出資,法會結束後,主 辦單位會分送備辦的供品給大眾帶回去。

16 唐朝各地風行佛道齋醮法會,其用來申誠的意文不只侷限於一種格式, 經過歷代流變,慢慢地簡化這齋文,形成一先呈祝禱表白的疏文,如王 三慶說:「甚至從南唐‧釋應之《五杉練若新學備用》卷下自述的作 意及〈道場齋疏并齋文〉文例,說明齋醮文體到了 10 世紀以後,就 從齋文中予以簡化,或分出一部分的內容,先向神佛表白讀誦鋪排物 件的簡短疏文,有如日本『諷誦體願文』的結構,或與清代冰雪‧如 德彙輯的《雅俗通用釋門疏式》一書,沒有兩樣,以迄今日越南、臺 灣佛道齋醮法會中的疏文樣式仍然依稀可見。」相關資料請參閱:王 三慶,〈敦煌文獻齋願文體的源流與結構〉,成功大學《中文學報》第 54 期,2016 年 9 月,頁 27-58。 嚴格來說,法會中的「疏」是向佛稟白的文字;不過來到後世的現代, 可以通稱為「疏文」,並將敬佛文字、自申己意寫在一起,合為疏文。

17 經查《中華電子佛典》CBETA,經文是用「希垂朗鑒」,共查到 7 筆。 考量「俯垂」比「希垂」更為恭敬,是故沿用本會《大悲懺》舊疏的文字「俯垂朗鑑」。

18 本會舊疏用「攝受盟證」,查無經典資料。改查「證盟」,共有 250 筆資 料,例如《依楞嚴究竟事懺》卷下:「十方三寶 證盟攝受」(《卍續藏》 冊 129,頁 42,上 8-9。)又如《楞嚴經寶鏡疏》卷 3:「伏請世尊為證 盟至終不於此取泥洹」(《卍續藏》冊 90,頁 676,上 14。) 「證」,是告的意思;「盟」,是古代諸侯在神前誓約、結盟的意思。從辭 意來說,「證盟攝受」是向佛稟告、發出誓願之後,再求佛攝受;也就是 佛弟子的心意向佛祝告之後,祈求攝受。故新疏改為「證盟攝受」,更為 契合疏文的申意。 

19《修懺要旨》:「所謂發露眾罪也,何故爾耶?如草木之根,露之則枯, 覆之則茂。故善根宜覆,則眾善皆生;罪根宜露,則眾罪皆滅。今對 三寶,真實知見,照我善惡之際,窮我本末之邊,故原始要終,從微 至著,悉皆發露,更不覆藏。」《嘉興藏》冊 4,頁 98,上 1-8。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182期目次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身外之物 的頭像
    身外之物

    身外之物的部落格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