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信..........正源居士
○○○大鑒:
素昧平生,先容自我介紹一下,我叫陳正源,擔任法官職務十幾年,目前是○○○○法院法官,辦理民事審判業務。我是在○○出生、長大,原來○○林管處裡面的儲木池,以及附近的空地、房舍,都曾是我幼年嬉戲玩樂的地方,說來我與林管處也有點因緣。
日前在台北佛教正覺講堂聽聞蕭導師講授菩薩優婆塞戒經時,導師提到三世因果的微妙,舉了二十年前發生的李師科搶案及王迎先命案,說到與王迎先命案有關的五位當事人,其實都是過去生被王迎先(當然也是過去生)殺害,當時種下的業因,才會有今生的業果。這段故事我幾乎已經忘得差不多,隻大約記得一些梗概,曾經由報導得知您與該事件的因緣,不知您今生是否親近佛法,對佛法中講的因果關係是否了解?末學私心自用,不揣孤陋,以個人職務經驗的角度,來談一談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對您有幫助。
十幾年來審判工作,辦過民、刑事及流氓等各類型案件無數,也判過死刑、無期徒刑及其它各種刑度、或金額的判決,但是要說自己所作的判斷百分之百與事實相符,實在沒有把握,因為太難了,畢竟這不是我們凡夫眾生所能做到的。對於案件我們只能盡量去調查相關的直接間接證據,再依法做出判斷。通常我會先就調查得到的內容,描繪出一個可能是事情發生經過的故事,看它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就繼續調查;如果合理,就進一步依據法律規定來做出判決。相信您能理解,大多數的案件直接的證據,大多不容易發現,間接的證據又可能很片段,這時候要下決定,真的很痛苦。有時也確實會感到疑惑──那個我所編織的故事,會不會與事實完全相反?會不會冤枉了好人?會不會判得太輕或太重了?這種天人交戰的情形,著實不少。不過我時常告訴自己,職責所在不能逃避,而是要在處理的過程中沒有個人的好惡,完全依憑證據,根據法律去做判斷,所謂“求其生而不可得,則死者與我皆無恨矣”,這就是我能做、該做的。
工作上常遇到有些案件,顯現的證據就是與職務經驗的直覺有差距,其中或有極盡調查之能事,仍然只有得到薄弱的證據,不足以證明待證事實,甚至因為證據取得程序有瑕疵,以致審判時依法不得使用該證據為判斷依據,而必須判決無罪或輕罪。就職責而言,會覺得很無奈,有時也會覺得對當事人不公平。不過接觸佛法後,慢慢接受“三世因果”的觀念,再回來看看這些問題,便能理解這些發生糾紛無法順利排解,甚至傷人害命的人事物,其實大多數背後都有著過去生的業因,以致有今生的果報。世俗人眼中的“不公平”,乃至是非對錯,都只局限在一生一世這個有限的時空來評斷,如果跳脫這個時空的藩籬,從過去無量生以來因果關係的角度加以觀察,則觀感勢必有所不同。不只在我承辦的案件中,有這樣深刻的體驗,其它日常接觸的人事物,也莫不如是。像外表幾乎無法分辨的同卵雙胞胎兄弟,他們生長環境亦復完全相同,可是個性、喜好乃至人生際遇卻完全不同;另外每一個人都會或多或少有這樣的經驗,就是偶然遇到一位陌生人,卻覺得很眼熟,甚至覺得很親切。這些世俗上或連科學上都無法解釋的奇怪現象,在佛法上都能得到解答,那就是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心”,從無始劫來就幫我們儲存每生每世所造作無數善惡業的種子,這些種子當中有與他人具“共業”性的,會與該他人“心”中的同類的“共業種子”互相牽引,促成未來世共業果報的現起,其它不與他人具共業性的“別業種子”,則會造就未來世與他人完全不同的生命現象。像那對頭部相連的伊朗姊妹,因為過去生的共業種子現行,讓她們一輩子都無法分離,必須共同面對、承擔人生每一分每一秒,但也因各自特有的別業種子,讓她們即使頭部相連,仍是一個喜歡從事新聞工作,另一個的興趣則是法律,各有所好。這“心”中種子現行的道理,如同掉落在土壤中的種子經過一段時間,遇到適當天氣與土壤環境的緣,就會發芽,乃至開花結果,三世因果的法則,也就發生了。只是因果關係的微細差別,唯佛乃能完全了知,實在不是我們凡夫眾生可得知曉其中千萬分之一。不過這樣的理解與信仰,卻給自己深刻的警醒,就是“隨緣盡份”──一方面善了過去生的一切善惡因緣,同時不要在身口意上再去造作會引發未來世惡業的種子。
我工作的經驗,或許與您遭遇的故事有些差異,但那整個故事又何嘗不是因果法則的一種示現?而一經示現後,它的“相”就已經消失,有如房子被燒掉之後,不僅房子的相消失,那個燒房子的相,也不復存在。悔箭入心,再去不斷追悔,其實並無意義。佛法重視一個人行為的動機,以動機的好壞來決定責任。我相信就如同我們大多數承辦案件的人一樣,在辦案的過程中,不會存有故意攀誣的意思,甚至像您故事的經過,在其它間接證據的指引下,可以說連過失都說不上。所以整個過程縱有遺憾,但從動機來看,您應該是沒有責任的。如果您仍覺得不安,或許可以作一番佛法的懺悔與迴向(可以請教鄭○○師姊),然後就把一直在追悔的心放下,安住在工作上,不要再去理會世間人的評論,因為世間人的眼光是有局限的,是不完全的!何況依世間法而言,您也已經得到世間法律所作的製裁,不是嗎?
冒昧寫了這封信,絕無“教導”之意,只想以局外人的立場,將自己學佛得到的體驗與您分享,並提供一些思維的方向,期能解您困惑於萬一!
順祝
安康
末學 陳正源 敬上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第5期目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