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悲懺》實施例(謹供參考)
(維那口宣文字,均以⎊代表)
壹、莊嚴道場
一、 禮請主法菩薩法師
⎊ 大眾請起立相對排班 合掌 禮請主法菩薩法師就位
〔鐘鼓迎請主法到主法位〕
⎊大眾轉身向上 問訊
二、 佛前供養香花果
〔主法出位到香案桌前〕〔半陣鼓〕
⎊ 準備供佛 供佛菩薩請就位
⎊ 大眾請胡跪 合掌,請隨我一句一唸
願此香花果,遍滿十法界,
供養佛法僧,增長諸福慧,
正法傳十方,皆共成正覺。
南無本師 釋迦牟尼佛!(三稱)
⎊ 大眾請起立
〔請供淨香、淨水、花果〕〔主法供環香〕〔供者自行復位〕
⎊ 禮佛三拜〔三陣鼓中三拜接三大磬〕問訊
⎊ 東西單相對站
三、〈爐香讚〉
〔主法出位拈香〕
爐香乍爇,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南無雲來集菩薩摩訶薩(三稱)
⎊ 大眾請轉身向上
貳、修供養
〔燒香散花〕
⎊(維那稟白:)一切三寶及法界眾生,與我身心無二無別。
諸佛已悟,眾生尚迷。我為眾生,禮事三寶。1
一切恭謹。一心頂禮 十方常住三寶。
⎊ 問訊 大眾請長跪,合掌
〔主法捧香花碟〕〔供花代表捧花供養〕〔投影幕:大眾心中存想供香、供花,遍供養諸佛菩薩〕
是諸眾等 各各胡跪 嚴持香華 如法供養
願此香華雲 遍滿十方界
一一諸佛土 無量香莊嚴
具足菩薩道 成就如來香
⎊ (維那高唱:)我此香華(大眾合誦:)遍十方,(維那稟白:)
以為微妙光明臺;諸天音樂天寶香,諸天肴膳 2 天寶衣。不可思議妙法塵,一一塵出一切塵,一一塵出一切法,旋轉無礙 3 互莊嚴,遍至十方三寶前。十方法界三寶前,悉有我身修供養,一一皆悉遍法界,彼彼無雜無障礙 4 。盡未來際作佛事,普熏法界諸眾生,蒙 熏皆發菩提心,(維那高唱:)同入無生(大眾合誦:)證佛智。5
供養已,一切恭謹。
⎊問訊
參、讚歎伸誠
南無大悲 觀世音菩薩(三唱)
一、〈讚觀音文〉
南無過去正法明如來、現前觀世音菩薩,
成妙功德,具大慈悲。於一身心,現千手眼。照見法界,護持眾生。
令發廣大道心,教持圓滿神咒。永離惡道,得生佛前。
無間重愆、纏身惡疾,莫能救濟,悉使消除。
三昧辨才 6 、現生求願,皆令果遂,決定無疑。
能使速獲三乘,早登佛地。
威神之力,歎莫能窮。故我一心,歸命頂禮。
⎊問訊
二、疏文
⎊ 恭請主法菩薩法師恭讀《大悲懺法會啟建疏文》。大眾請長跪,合掌。
主法恭讀《佛教正覺同修會 大悲懺法會啟建疏文》:
離苦得解脫,大悲觀世音,得大自在力,無畏施眾生。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救世悉安寧,出世獲常住。7
一心歸命,南無大悲慈父廣大靈感 觀世音菩薩!仰惟
大士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得二隨順、四不思議、十四無畏、十九說法、七難二求、三十二應無量功德。
興大威力,發大誓願,同流九界,六道四生,生死趣中,興百千萬億無量恒河沙劫數善行方便,救度拔濟一切眾生,無有休息。
我今哀求,必賜加被;8 所有意文 佛前恭宣,大圓鏡中俯垂朗鑑 9 。
伏念弟子○○○無始劫以來不識自心如來,以虛妄我為真實我,顛倒分別,起念造惡,苦果不息。
弟子雖以夙時微善,獲遇真乘、得聞正法,仰奉 大士教誨「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無為心是,無染著心是,空觀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無雜亂心是,無見取心是,無上菩提心是」,以真實理為弟子開解進趣;弟子雖復於平日行中,憶佛念佛,勤加用功、廣修福慧,未敢稍怠,無奈習染偏強,心常執著五陰假我,三毒流火時刻現行,嘆己德薄,淨功莫剋。又慮弟子過去無始劫來,與諸怨親,以同入三界生死苦海之故,恩怨報償、業業相牽,長劫輪轉、無有出期。
今弟子仰仗大悲神咒佛法勝會、承 大士力,至心發露懺悔過去現在諸惡,已作之罪不敢覆藏,未作之業皆不 令造,如是清淨身三業、口四過、意三毒,遠離惡見邪行,化解自他怨讎,一體出纏。以真實心如來藏妙法, 勤淨自心,永離能所之執見,斷除五陰之妄想。
惟願大士,天耳聞聲,悲心救苦,憐愍加被。開我迷雲,通曉義理;參禪學道,悟無生忍,世世生生,行菩薩道;得大辯才、大智慧、大壽命、大安樂。一切會眾,無諸魔障;僧團和敬,師道常彰;正覺寺造立順遂,開弘聖教;法界眾生,同圓種智。
稽首 十方諸佛、觀音大士、諸聖尊前,弟子一心五體投地,伏願 大士證盟攝受 10。
佛曆二五六七年 公元二○二三年歲次 癸卯農曆○ ○月○○日11
佛教正覺同修會共修弟子○○○及所有與會大眾 12
於臺北正覺講堂 拜伏具呈
⎊ 就地一拜 請起立
肆、奉請三寶諸天、頂禮三寶
〔捧香花供養〕〔主法舉手爐〕
⎊當念三寶,離障清淨,同體慈悲,護念群品 13。
〔投影〕(禮佛作想:)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身影現世尊前,頭面接足歸命禮。14
一心頂禮 本師 釋迦牟尼世尊(拜 起)
一心頂禮 西方極樂世界 阿彌陀世尊(拜 起)
一心頂禮 過去無量億劫 千光王靜住世尊(拜 起)
一心頂禮 過去九十九億殑伽沙諸佛世尊(拜 起)
一心頂禮 過去無量劫 正法明世尊(拜 起)
一心頂禮 十方一切諸佛世尊(拜 起)
一心頂禮 賢劫千佛 三世一切諸佛世尊(拜 起)
〔捧香花供養〕〔主法舉手爐〕
〔投影〕(禮法作想:)真空法性如虛空,常住法寶難思議;我身影現法寶前,一心如法歸命禮 15。
一心頂禮 廣大圓滿無礙16大悲心大陀羅尼神妙章句(三拜)
一心頂禮 觀音所說諸陀羅尼及十方三世一切尊法(拜 起)
〔捧香花供養〕〔主法舉手爐〕
〔投影〕(禮觀音作想:)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身影現觀音前,為求滅障接足禮 17。
一心頂禮 千手千眼大慈大悲 觀世音自在菩薩摩訶薩 (三拜)
〔投影〕(禮菩薩作想:)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身影現菩薩前,頭面接足歸命禮 18。
一心頂禮 大勢至菩薩摩訶薩(拜 起)
一心頂禮 總持王菩薩摩訶薩(拜 起)
一心頂禮 日光菩薩 月光菩薩摩訶薩(拜 起)
一心頂禮 寶王菩薩 藥王菩薩 藥上菩薩摩訶薩 (拜 起)
一心頂禮 華嚴菩薩 大莊嚴菩薩 寶藏菩薩摩訶薩 (拜 起)
一心頂禮 德藏菩薩 金剛藏菩薩 虛空藏菩薩摩訶薩(拜 起)
一心頂禮 彌勒菩薩 普賢菩薩 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 (拜 起)
一心頂禮 十方三世一切菩薩摩訶薩 19(拜 起)
一心代為善吒梵摩瞿婆伽天子護世四王 天龍八部 童目天女 虛空神 江海神 泉源神 河沼神 藥草樹林神 舍宅神 水神 火神 風神 土神 山神 地神 宮殿神等及守護持咒一切天龍鬼神各及眷屬頂禮三寶(拜 起)
⎊ 問訊
伍、發願持咒
⎊ 大眾請長跪合掌
經云: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男童女欲誦持者,於諸眾生起慈悲心,先當從我發如是願:
南無大悲觀世音(拜) 願我速知一切法(起)
南無大悲觀世音(拜) 願我早得智慧眼(起)
南無大悲觀世音(拜) 願我速度一切眾(起)
南無大悲觀世音(拜) 願我早得善方便(起)
南無大悲觀世音(拜) 願我速乘般若船(起)
南無大悲觀世音(拜) 願我早得越苦海(起)
南無大悲觀世音(拜) 願我速得戒定道(起)
南無大悲觀世音(拜) 願我早登涅槃山(起)
南無大悲觀世音(拜) 願我速會無為舍(起)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早同法性身(拜)
我若向刀山 刀山自摧折(起)
我若向火湯 火湯自枯竭
我若向地獄 地獄自消滅 20
我若向餓鬼 餓鬼自飽滿
我若向修羅 惡心自調伏
我若向畜生 自得大智慧
南無 觀世音菩薩(十稱)
南無 阿彌陀佛(十稱)(拜 起)
⎊ 問訊
⎊ 大眾請長跪,合掌
觀世音菩薩白佛言:「世尊!若諸眾生誦持大悲神呪,墮三惡道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呪,若不生諸佛國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呪,若不得無量三昧辨才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呪,於現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為大悲心陀羅尼也。」乃至說是語已,於眾會前合掌正住,於諸眾生起大悲心開顏含笑,即說如是《廣大圓滿無礙 21大悲心大陀羅尼》
神妙章句。陀羅尼曰:
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娑婆訶22(七遍)
⎊ 問訊
觀世音菩薩說此呪已,大地六變震動。天雨寶花繽紛而下,十方諸佛悉皆歡喜。天魔外道恐怖毛豎。一切眾會皆獲果證,或得須陀洹果,或得斯陀含果,或得阿那含果,或得阿羅漢果者,或得一地二地三四五地,乃至十地者。無量眾生發菩提心。(拜)
陸、懺悔
一、懺悔
(維那稟白:)我及眾生,無始常為三業六根重罪所障,不見諸佛,不知出要,但順生死,不知妙理;我今雖知,猶與眾生 23 同為一切重罪所障。今對觀音、十方佛前,普為眾生歸命懺悔,唯願加護,令障消滅。
⎊ 大眾請長跪合掌
普為四恩三有 法界眾生 悉願斷除三障歸命懺悔 (拜)
(維那稟白:)我與眾生無始來今,由愛見故,內計我人,外加惡友,不隨喜他一毫之善。唯遍三業,廣造眾罪,事雖不廣,惡心遍布;晝夜相續,無有間斷,覆諱過失,不欲人知,不畏惡道,無慚無愧,撥無因果。
故於今日深信因果,生重慚愧,生大怖畏,發露懺悔!斷相續心,發菩提心,斷惡修善,勤策三業,翻昔重過,乃至24隨喜凡聖一毫之善。
念十方佛有大福慧,能救拔我及諸眾生,從二死海置三德岸。從無始來,不知諸法本性空寂,廣造眾惡;今知空寂,為求菩提、為眾生故,廣修諸善、遍斷眾惡! (請起立)
唯願觀音,慈悲攝受。
⎊ 大眾請長跪,合掌
至心懺悔,弟子○○等,今與法界一切眾生 25,各有真如,本具萬法,皆有神力,智明法種,26 上等佛心,下同含識,無始闇動,障此靜明,觸事昏迷,舉心縛著。平等法中,起自他想。愛見為本,身口為緣,於諸有中,無罪不造。十惡五逆,謗法謗人,破戒破齋,毀塔壞寺,偷僧祇物,污淨梵行,侵損常住飲食財物。千佛出世,不通懺悔。如是等罪,無量無邊。捨茲形命,合墮三塗,備嬰萬苦,復於現世,眾惱交煎。或惡疾縈纏,他緣逼迫,障於道法,不得熏修。
今遇大悲圓滿神咒,速能滅除如是罪障,故於今日至心誦持。歸向 觀世音菩薩及十方大師。發菩提心,修真言行。與諸眾生發露眾罪。求乞懺悔,畢竟消除。
唯願大悲 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千手護持,千眼照見。令我等內外障緣寂滅,自他行願圓成。開本見知,制諸魔外。三業精進,修淨土因。至捨此身,決定得生諸佛淨土,27 親承供養大悲觀音,具諸總持,廣度群品,皆出苦輪,同到智地。懺悔發願已,歸命禮三寶(拜)(請起立)
⎊問訊
〔捧香花供養〕
二、旋繞唱誦(三遍)
南無十方佛 南無十方法 南無十方僧
南無本師 釋迦牟尼佛
南無 阿彌陀佛
南無 千光王靜住佛
南無廣大圓滿無礙 28 大悲心大陀羅尼
南無千手千眼 觀世音菩薩
南無 大勢至菩薩
南無 總持王菩薩
⎊問訊
三、三自歸(主法帶領大眾三拜)
自歸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拜 起)
自歸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拜 起)
自歸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29(拜 起)
⎊ 問訊
柒、迴向(主法三拜)
禮懺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有情 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 禮佛三拜 問訊
⎊ 大眾禮謝主法菩薩法師 頂禮三拜
(主法)禮佛一拜。阿彌陀佛!
⎊ 大眾請起立 問訊
⎊ 大眾相對站 請合掌 禮送主法菩薩法師
⎊ 大眾相互一問訊:阿彌陀佛!
1 此處回復理觀文字。大眾閱讀儀軌本或投影幕上的文字時,應如是作意:「佛法僧三寶皆依第八識實相心而有,眾生雖尚未成佛,卻與諸佛一樣有本自清淨的實相心,是依此實相心方能造作善惡業,在三界中流轉;眾生迷而未悟之故,我為眾生禮敬事奉三寶,然我亦是依於實相心,方可禮事三寶。如此,心、佛、眾生從實相本身來看待時,無二無別,本是一體。」
釋知禮《千手眼大悲心呪行法》:「一切三寶、及法界眾生,與我身心無二無別。諸佛已悟,眾生尚迷。我為眾生翻迷障故,禮事三寶。作是念已,口當唱言。」《大正藏》冊 46,頁 973,下 1-4。 此處回復理觀文字,但為方便大眾梵唄及理解,故將「我為眾生翻迷障故」精簡為「我為眾生」。
2 釋知禮《千手眼大悲心呪行法》作「肴膳」。肴,煮熟的食物,現代的常用字為「餚」。
3 釋知禮《千手眼大悲心呪行法》作「無閡」。為配合梵唄,「閡」改為「礙」, 然不失「阻礙、妨礙」之意。以下同。
4 同上,「閡」配合梵唄改為「礙」。
5 此處回復理觀文字。本會舊版只列出第一句「我此香華遍十方」、最後一句「同入無生證佛智」;今依釋知禮《千手眼大悲心呪行法》,回復理 觀完整原文(《大正藏》冊 46,頁 973,下 8-12)。又,依《千手眼大悲心呪行法》,「我此香華遍十方」至「同入無生證佛智」,是作想、而非唱誦;因此,此處由維那口誦,大眾聽誦。大眾耳聽眼視理觀文字時,應如是作意:「一切三寶與實相心如來藏非一非異,從實相心中流出一切法,然這一切法本無實質、也無自己的絕待性,在這些相對待的法中,全然只是因緣所成,因此之故,沒有所謂的你我、自他,一切皆須回歸實相心,此即理觀文字所示;香、樂、寶衣固然沒有自己存在的實質,但以眾生各各有實相心之故,因此我所修的供養能至十方三寶前,悉遍法界無障礙。」
另,「閡」、「礙」,同前註。
6「辨」,古時亦通「辯」字,論是非曲直之意。
7 此讚佛偈恭錄自《楞嚴經》,並將「良哉觀世音」敬易二字為「大悲觀 世音」。《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 6:「離苦得解脫,良哉觀世音;於恒沙劫中,入微塵佛國;得大自在力,無畏施眾生。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救世悉安寧,出世獲常住。」《大正藏》 冊 19,頁 130,下 20-24。
8 此處是部分擷取 大慧宗杲禪師之《禮觀音文》:「清淨三業,一心五體投地,歸依南無十方慈父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我聞菩薩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得二隨順、四不思議、十四無畏、十九說法、七難二求、三十二應無量功德。興大威力,發大誓願,同流九界,六道四生,生死趣中,興百千萬億無量恒河沙劫數善行方便,救度拔濟,一切眾生,無有休息。我今哀求,必賜加被。……惟願菩薩,天耳聞聲,悲心救苦,憐愍加被。放大神光,照我身心,傾大甘露,灌我頂門。蕩滌累世怨愆,洗潔千生罪垢,身心清淨,魔障消除。晝夜之間、坐臥之中,觀見菩薩,放大神光,開我慧性,使(某甲)即時,神通朗發,智慧 聰明。一切經書,自然記憶;一切義理,自然通曉。得大辯才、得大智慧、得大壽命、得大安樂。參禪學道,無諸魔障,悟無生忍,世世生生,行菩薩道。四恩總報,三有齊資,法界眾生,同圓種智。」《諸經日誦集要》卷下,《嘉興藏》冊 19,頁 184,上 14-中 11。 又,其中的「二隨順」,可能是《楞嚴經》的二殊勝法:一、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 眾生同一悲仰。「四不思議」,則是四不思議無作妙德。「十四無畏」,是 代表十四種無畏功德。「十九說法」,是為十九類眾生說法。「七難」,是 大火、大水、黑風、刀杖、惡鬼、杻械枷鎖、怨賊。「二求」,是求男求女。「三十二應」,是三十二應身。
9 請見:正覺電子報 182 期,頁 87 註腳 17。
10 請見:正覺電子報 182 期,頁 88 註腳 18。
11 佛曆先,公元次之,最後歲次;乃因這是佛法勝會的疏文,且申誠者是 佛弟子,不是世俗人。
12《大悲懺》名為懺儀,重點是作為佛弟子懺悔身口意三業、改易自心的法會,非為超度祖先、冤親債主;以此之故,新版疏文便不沿用舊疏兼攝學人昭穆宗親的文字,而著重在懺悔三業、以及一體通懺自己過去生所造的大小罪業,至心在 觀世音菩薩摩訶薩之前發露己罪,如此一次一次清淨自心,一次一次減少學法求道的障礙,加速佛菩提道的修學過程,成就佛果以利樂十方眾生。
學子若欲利益自己家中的先亡或冤親債主,可在自宅每日早晚課之後,將功德迴向他們,並為他們開示曉諭鬼道輪迴之苦、出離的原理及方法。先亡是由於執取我所(親友眷屬、財富地位、能覺能知之心⋯⋯等)而淪墮鬼道,然只要一念願意離開鬼道,便可憑藉子孫為他們做的功德往生善趣,乃至進入佛門修學正法;也可求生極樂世界,只要願意去、願意稱念 阿彌陀佛聖號,便可乘佛願力,蒙佛接引往生淨土,必然趣向佛道。如此幫助祖先或冤親債主心開意解而離開鬼道,是對他們最大的利益。如果捨不得彼此的情執,而以香火、食物羈留,長時互相牽引落入無意義的生死海中,不但彼此徒增牽絆,且皆無真實利益。至於正式的超度法會,待將來正覺寺落成之後,便可每年定期舉辦《三時繫念》,仰仗佛力超度學子的歷代宗親及冤親債主,冥陽兩利,人天同慶。
13 此處回復理觀文字。為方便現場大眾看儀軌本或投影幕時,容易理解文意,故將下列原文精簡為四言四句。理觀時,如是作意:諸佛已盡除煩惱障、所知障,四智圓明,究竟清淨;一切法的根本依—實相心第八識,從不相應於染淨諸法,故說祂本來自在清淨;一切僧眾各依自己的第八識而修行、分證清淨,且從如來藏自身的境界來看一切眾生及所顯法時,皆各清淨。而三寶恆對眾生不離不棄,同體大悲,護念無已,是故我等以身口意至心禮請,諸佛菩薩必定感應,降臨加持。釋知禮《千手眼大悲心呪行法》:「當念三寶,雖離障清淨,而已同體慈悲,護念群品。若能三業致請,必不來而來,拔苦與樂。肰須至誠,逐位殷勤三請,必有感降。唱云。」《大正藏》冊 46,頁 973,下 13- 14。
14 此處回復理觀文字。大眾透過儀軌本或投影的理觀提示,生起如是作意:能禮所禮全部來自空性心第八識的圓滿功德,祂的體性非世間法的五蘊身心所能及,也非出欲界世間的色界、無色界的範疇所能涵括;祂是一切法的根本,十方宇宙的如來皆依祂而成佛,無有一法能外於祂。因此學子在懺儀中禮佛、禮法、禮僧、禮觀音時,都與第八識如來藏妙法相應,而在此相應之中,又由於第八識無有蘊處界之法相,故不執取任何一法。
釋知禮《千手眼大悲心呪行法》:「如前請中,三寶諸位,皆須五體投地,勤重致禮。禮佛想云:『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釋迦如來影現中,我身影現釋迦前,頭面接足歸命禮』。至禮阿彌陀云,即云:『阿彌陀佛影現中』云云。禮法想云:『真空法 性如虛空,常住法寶難思議,我身影現法寶前,一心如法歸命禮』。禮僧準上禮佛,但改為菩薩等。唯禮觀音云:『為求滅障接足禮』,此是懺悔主故。」《大正藏》冊 46,頁 974,中 20-24。
為方便現場大眾看投影布幕時,能快速理解文意,故將原文六句精簡為四句。又,此處應禮之佛有多尊,因此將「我身影現釋迦前」調整文字為「我身影現世尊前」。又,原文「我此道場如帝珠」,「帝珠」及 一珠百珠互相交映、主伴無盡之理,可參閱《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卷9:「華嚴宗中,立四法界:一、理法界,明一味平等故;二、事法界,明全理成事故;三、理事無礙法界,明理事相融大小無礙故;四、事 事無礙法界,明一事遍入一切事,一切事遍攝一切事,同時交參無礙故。所以道:一塵纔擧大地全收,一一塵含無邊法界,一塵既爾諸塵亦然。網珠者,乃天帝釋善法堂前,以摩尼珠為網,凡一珠中映現百千珠,而百千珠俱現一珠中,交映重重,主伴無盡,此用明事事無礙法界也。」《大正藏》冊 48,頁 214,中 23-下 4。
15 此處回復理觀文字,說明如前,此不贅述。釋知禮《千手眼大悲心呪行法》之說明,如上註腳之「禮法」處。
16 釋知禮《千手眼大悲心呪行法》版本作「廣大圓滿無閡」。(《大正藏》冊 46,頁 973,下 25)《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作「廣大圓滿無礙」(《大正藏》冊 20,頁 107,中 23)。此處沿用舊儀軌作「無礙」,原因同前註腳。
17 此處回復理觀文字,說明如前,此不贅述。釋知禮《千手眼大悲心呪行法》之說明,如註腳之「禮觀音」處。
18 此處回復理觀文字,說明如前,此不贅述。同上。
19 刪除此句後面的「一心頂禮摩訶迦葉無量無數大聲聞僧」。說明請詳前 文:五、(七)其他之一:「一心頂禮摩訶迦葉無量無數大聲聞僧」。
20 這四句,查釋知禮《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作「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消滅;我若向地獄,地獄自枯竭」(《大正藏》冊 46,頁 976,上 10- 11),唐朝伽梵達摩譯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亦然(《大正藏》冊 20,頁 106,下 28-29),唐朝不空譯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亦是(《大正藏》冊 20,頁 115,下 13-14)。復查《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則為:「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地獄,地獄自消滅。」(《大正藏》冊 47,頁 775,上 12-13) 由於經典傳抄時有可能錯漏字,導致譯本也跟著錯漏;且從文意來說,確實是「火湯枯竭」、「地獄消滅」比較合理,因此此處採用 圓悟佛果禪師的誦句,而調整為「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枯竭;我若向地獄,地獄自消滅」。
21「閡」、「礙」,同前註。
22 此文完稿之後至出刊之前,經筆者詳細考證,流傳於民間的〈大悲咒〉版本與藏經所錄有所不同;又因現今學者對此咒語的釋義多有淆訛,紊亂了此咒的真義,故筆者將另以專文一併說明。
23 釋知禮《千手眼大悲心呪行法》作「由與眾生」。(《大正藏》冊 46,頁 976,下 16)由於不確定是否傳抄錯字,且文意上「猶與眾生」較為合理,故採用「猶」。
24 法主開示:「『乃至』二字意謂前後二者之間尚有其他的許多應修的善業,作為掛一漏萬的預防之言。」知禮法師的原文並無「乃至」二字,然前文「深信因果,生重慚愧,生大怖畏,發露懺悔!斷相續心,發菩提心,斷惡修善,勤策三業,翻昔重過」與後文「隨喜凡聖一毫之善」 並列而不完全對等,故如法主開示還有許多應修、應斷的心行並未列在其中,且後文「隨喜凡聖一毫之善」屬於隨喜微末之善,並非前文之勤策修斷,故於此處增補「乃至」二字作為連結,以總括一切大小應修善法。
25 釋知禮《千手眼大悲心呪行法》作「與法界一切眾生」。《大正藏》冊 46,頁 976,下 25。
26 釋知禮《千手眼大悲心呪行法》作「現前一心,本具千法,皆有神力,及以智明」(《大正藏》冊 46,頁 976,下 25-26)。由於考量到文氣宜順暢、以及第八識真如心的功德無邊,初地菩薩證百法明門、二地千法、三地萬法,如來藏心體含藏了一切法的種子,是故此處沿用維持本會《大悲懺》舊版文字「今與法界一切眾生,各有真如,本具萬法,皆有神力,智明法種」。
27 釋知禮《千手眼大悲心呪行法》作「至捨此身,更無他趣,決定得生 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大正藏》冊 46,頁 977,上 15-16);然由於正法需要許多菩薩留下來護法,因此此處調整文字為「至捨此身,決定得生諸佛淨土」,以鼓勵菩薩們留在娑婆護持末法。
28「閡」、「礙」,同前註。
29「閡」、「礙」,同前註。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182期目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