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君子慎獨:大乘懺的土壤
無始劫以來,有情在業力的驅動下,大家(共業有情)的如來藏在十方虛空中共同造就了酬報因果的器世間,而各自的 如來藏出生了每一位有情各自的五陰,並且輾轉產生森羅萬象諸法。然無明眾生將這暫時聚合的五陰當作是真實的自我,落在身見之中;又迷亂、執取於萬法,在每一世的愛取之中,造出諸多的善惡業,這些業又再成為下一世諸有(存在)出生的因緣,於是在三界六道中輪轉、酬償果報,永無終止。這十方世界就成為眾生彼此造業、受報的舞臺。
正是在有緣眾生共同業力的推動下,地球於大約四十六億年前出現在廣袤無垠的宇宙中; 1 在時間的淘洗之下,出現幾次文明,又隨之隱沒。在距今大約一萬三千年前的大洪水結束、冰河期之後,地面上倖存的人類從荒蕪中重建文明;在已知的四大文明之中,最晚出現的是黃河流域文明(約公元前 2000 年),居住在這塊土地的人們開始農耕、畜牧、舟楫行遠、互市有無、組織社會,2 及至制禮作樂,跨入了人文文化。
然先秦古人自知自身渺小,便善觀天地運行來推求自己的生存之道; 3 觀察四時變遷非人力所及,便以之為法則,師法於天地變化而不違逆;又以上天垂示的種種異相、徵候隱喻著吉凶之理,於是觀天象、行卦爻,以求通曉上意; 4 乃至祭拜上天時,為人君者必須齋戒沐浴,著淨衣裳,事奉上天。尤其當人間發生水旱災、疾疫、戰爭等災禍時,一國君王以這種敬天、順天的思想反求諸己,推求自身是否德行有虧、違逆天地;5 如是體察自己身心的行為有無過失,以知悉上天意旨。6 這種檢束自己身心的結果,更表現成為「引咎」,例如「禹、湯罪己」7 ;以及祭祀求禱,以消弭禍事。這「罪己」思想也普及到大眾,表現為「禍福無門,唯人所召」8 的觀念。孔子更說:自招罪禍,即觸惱、得罪上天,縱使事後禱求上天也是於事無補 9 ;由此更有「隱蔽時也會被人發現,細微處也會昭顯,君子獨處時,莫要放逸,起心動念當謹慎」10 的自省。
到了佛法東來震旦時,華夏「民胞物與、天下大同」的文化傳統與大乘佛法的菩薩心志極相契合,於是大乘佛法在此華夏沃土生根、發芽、茁壯、成熟;其中這「常察己過」的人文熏陶更接軌到佛法的懺悔與懺儀—從身行、口行的懺悔,到意行的心地懺。大乘佛法學人由此經常檢視自身過失,並且立志以後永不再犯;心地清淨後,心量亦隨之廣大,這是菩薩行者必經的過程,也是三大無數劫菩薩道上最不可或缺的福德資糧。
上文略述溯源懺法及懺儀的緣起。在中國流傳至今的佛法懺儀中,以《大悲懺》最為普入人心,因此筆者略作初探。惟個人學力有限、疏漏難免,但願以此拋磚引玉,期盼未來更有賢能,深入解析此一懺儀,利樂後世無數眾生。
二、從菩薩戒到事理並重的懺儀
(一) 不離一切智心的菩薩懺
釋迦牟尼佛在《大方等大集經》〈月藏分〉中,一一囑咐夜叉龍天等護法部族護持閻浮提各國,令佛法流布;到最後護持「震旦國」(中國)時,世尊特別囑咐護法龍天︰「令我法眼得久住故,紹三寶種不斷絕故。」 11 世尊特別指出「法眼」,是指這個地方會有證得如來所說「法眼」的聖位菩薩(通達佛法、諸經,得證法眼)護持如來正教、宣演佛法、弘法利生; 世尊囑咐:「你們應當擁護這些聖者說法,不要讓他們受到魔眾的侵擾,以令正法得以流布。」從 世尊如此殷重囑咐可知,震旦中國特別受到 如來護念。
佛法來到東土時,是在正法期五百年剛過,初進入像法期之際,正值東漢(公元 25-220 年);此後三百年大多屬於奠基階段。這時期來到中國的僧人絡繹不絕,開始了譯經事業,佛法義理也日漸在華夏社會生長茁壯。當時學人的根器都還是上善之性,傳法者因此不著重在事相軌範,而將傳習重心放在佛法義理上。
到了魏晉南北朝,釋道安法師(公元 312-385 年)始為學人制定三種軌範,世稱「三例」(行香定坐、六時禮懺、每月布薩悔過),並且制定儀節(事相、威儀、法事、咒願、讚歎等)。12 這行香定坐等三件本分事,表露了佛法的修行是以清淨心地為最重要:上座講經應有莊嚴行儀(行香定坐)13 ,任何時候只要身口意不淨就禮懺(六時禮懺,一日即六時),每個月誦菩薩戒並悔除過失(每月布薩悔過)。
釋道安法師的三軌則,基本上都著重在行者如何照顧自己的心行,以心為要。一般而言,都必須先熏修佛法正知見,知道六度,尤其是持戒的道理;有了正知見之後,就容易在每一日的每時每刻,留意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只要有所違犯,就從定心發出力量,並在一日之內懺除這些染污念;此外,依戒法所規定的,定期聽誦戒法,自我提醒並檢視自心,若有違犯,就發露懺悔、後不復作。
又,從上述文獻略可推知,當時的傳法者著重在大乘懺:以定心作為工具,逐漸削減染污心的勢力,如此不間斷地修正身口意行,直到最後降伏染污心的現行。此外,也可知當時中國的佛教已經傳授菩薩戒,已有修行人受菩薩戒。
後來,鳩摩羅什法師廣譯經論,其中包含跟菩薩戒有關的《梵網經》;在戒經的翻譯者之中,什師是最早的,華人因此知道大乘戒經的可貴。什師又譯出《維摩詰所說經》說明「大乘殊勝,不是二乘可比擬於萬一」;《妙法蓮華經》說明 如來的法教是圓滿的,三乘唯有一佛乘 14。此外,什師還特別選譯了此間後末世護持人間正法的佛經,如《佛藏經》、《持世經》、《思益梵天所問經》15,因為什師很清楚接下來佛法將會在震旦中國生根茁壯,必須譯出 如來勉勵佛弟子留駐人間護持正法的經典,激勵後世學人護法心志。什師又譯出、介紹了重要的證悟祖師,如《馬鳴菩薩傳》、《龍樹菩薩傳》、《提婆菩薩傳》, 16 證明佛世後會有大心菩薩再來人間,帶領大家復興佛法,並肩荷擔護法大業。什師又譯出《佛說 彌勒下生成佛經》、《佛說 彌勒大成佛經》,昭示學人此時護持 釋迦牟尼佛的正法,後時護持當來下生 彌勒佛,後後時護持其餘賢劫千佛,如是事奉一尊佛又一尊佛。聖 鳩摩羅什藉著翻譯經論,將 世尊的意旨告訴我們:應當受菩薩戒、護持正法,直到下一尊佛出世人間。所以,正法學人發菩提心之後應該受菩薩戒,這才是真正的實修。當時,在 鳩摩羅什譯場助譯的三千學士受到非常大的影響及鼓舞,有三百多人因此求受菩薩戒 17。
菩薩戒是大乘學人的護身符,一受永受,直到成佛。對大乘法的學人來說,成佛是最重要的終極目標,這個成就一切智的心念是不可以忘失的。只要不離失一切智心,縱使菩薩戒的功能稍有虧少,也不至於壞失到蕩然無存。例如在「日初分」違犯了菩薩戒,最遲到下一個時辰,也就是「日中分」,就當覺察己過,發露懺悔;同理,日中分、日後分、夜初分、夜中分、夜後分這五時也是如此,學人必須時時心心念念於成就一切種智。18 這就是道安法師所說的「六時禮懺」。這「心不放逸」就是大乘懺的行法,它所產生的功德是讓菩薩行者專心於佛法的思惟、實踐。如此往回推溯可知,天竺佛世及正法期的菩薩乘學人就是如此日夜六時審觀自己,在自己身上用功。
(二) 不諉過:一體通懺先世罪業的懺儀
然而,菩薩道畢竟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完成。即使完成第一大阿僧祇劫而入地了,在未滿三地心(發起意生身而離胎昧)以前,每一世都受限於全新的意識心而無從知道自己過去生到底造作過哪些罪業;由於不知先世罪業,就無法一一具體陳述所犯罪過之時間、地點、相關人、事,至心發露悔除,因此在個體的六時禮懺以及每月布薩之外,就再衍生出中國獨有的懺儀,當事人從內心願意一體承受自己過去生所造的罪業,將無始劫以來的所有罪障全數總說出來(尤其是過去生的惡見、毀謗三寶等惡事與作意),在懺儀的過程中,透過禮拜、持誦,向佛法僧三寶一體懺悔滅罪。這種不諉過的行為,跟華夏天子因飢荒等災禍而上疏下詔罪己、求祀於上天,是完全不同的。
禮懺發展出一體承擔、消除過去生罪業的儀軌,其目的是自我負責,而這就是懺儀所要彰顯的精神(如《楞嚴經》所說,如果能具足悔心而在身上燃一炷香,無始罪業就全部消滅)19。這種大乘懺精神,從經典可以看到在天竺佛世時是以個人六時禮懺作為懺悔行法,至於懺儀則是佛法來到震旦之後,結合華夏的敬天禱祀文化而發展出一群學人聚集在佛寺,透過一定的儀軌形式來懺悔己過、消除業障的懺法。其中最著名的,有南北朝的《梁皇寶懺》、唐朝的《水懺》、宋朝的《大悲懺》。
《梁皇寶懺》的緣起者是南梁武帝蕭衍(公元 464-549 年) 的皇后郗氏,她由於善妒害命的緣故,死後轉生為蟒蛇,難忍其苦而向梁武帝請求超度;梁武帝心悲不忍,遂請僧制定《慈悲道場懺法》(俗稱《梁皇寶懺》)。此懺法流傳後世,有「懺王」之美稱。
《水懺》,相傳是釋知玄悟達國師於唐懿宗李漼時期(公元 859-873 年)遇迦諾迦尊者以三昧水為其洗濯積世怨讎(相傳是漢朝袁盎諫殺晁錯的報應故事),因感其殊勝而作懺。此懺流傳亦廣。
《大悲懺》,是知禮法師於宋真宗趙恆年間(公元 997-1022 年)制定的懺儀,原名《千手眼大悲心呪(咒)行法》。知禮法師截取密教部經典《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的部分經文,結合〈大悲咒〉,並沿用《摩訶止觀》「非行非坐三昧」,而制定出事懺、理觀並重的懺儀。此懺結構以經文、咒語為主,以知禮法師撰寫的懺文、發願文為輔,最後加上理觀,是為期二十一天的懺儀。在元朝釋自慶的 《增修教苑清規》列(每年)4 月 20 日修《大悲懺》20,並制「蘭 盆會」21 修《小彌陀懺》與《大彌陀懺》(並無《梁皇寶懺》與《水懺》等懺儀),從此《大悲懺》更廣行於世間。
懺儀經過五百年來的發展,進入了事理兼具的行法,此時的宋朝正是佛教禪法光輝燦爛的時期。釋知禮的《千手眼大悲心呪行法》(即《大悲懺》的原型)除了事懺,更重在理觀。學人依於大乘正見懺悔事相過失之後,專心一意進入理觀, 增益修行境界。
三、 略述〈大悲陀羅尼〉及〈大悲咒〉,釋義及考證且待高明
釋知禮法師的《千手眼大悲心呪行法》中的經咒是取自密教部經典《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唐朝伽梵達摩譯),其中的〈大悲神咒〉是直接採取梵語音譯。這〈大悲咒〉的功德非常殊勝,依經典說,觀自在菩薩 當初於千光王靜住如來所聞此〈大悲咒〉,通曉這總持的心要,即由初地頓超至於八地,行超一大阿僧祇劫。22
(一) 大悲陀羅尼的意涵
以關鍵字「大悲陀羅尼」搜尋《中華電子佛典》CBETA,查有宋朝永明延壽禪師(公元 904-976)每日必行一百零八件佛事的記載,其中一件是六時常誦〈千手千眼大悲陀羅尼〉,為一切眾生懺悔六根所造一切障;還有一件是在初夜分,執 爐、焚香,念「般若大悲心陀羅尼」:「怛姪他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普願十方一切眾生都能悟明自心。23 這「怛姪他」的中譯是「咒曰」,故知此〈般若大悲心陀羅尼〉就是《般若心經》的結語梵咒:「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永明延壽大師 為矯禪子「重悟輕修」的弊病,以名滿天下的悟者之身,每日力行一百零八件佛事,此中既有誦持從《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所出之〈大悲心陀羅尼〉,復有從《般若心經》所出之「般若大悲心陀羅尼」,說明這兩個陀羅尼的真實相貌就是在示知每個有情都應該親證各自本有的自心如來—根本識如來藏。這就是「大悲陀羅尼」的真實義。
大悲總持,其根本意旨就是根本心如來藏,依之修行、拾級而上,就能漸次獲得地上菩薩的功德,此中要義在於根本識如來藏本來就具有無量無邊功德,也就是無量無邊功德陀羅尼門。24 如唐朝聖 玄奘大師譯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公元 660-663 年),釋迦如來開示,過去無量無數無邊難思議劫有 寶月佛出世,當時有位寶功德菩薩非常善於說法,開示法眾說:「如來之法,無成無壞、無染無淨,非世間非出世間、非有為非無為、非常非斷。」25 說畢,便有七千菩薩摩訶薩眾得到無邊功德陀羅尼門、大悲陀羅尼門等陀羅尼門。
故知「大悲陀羅尼」原本是表示根本識如來藏的無量體性之一,學人只要證得這個根本識,就是得到佛法總持,不僅能夠現觀祂對五陰眾生展現的有求必應的大悲等面向,且能進一步依止於這個大悲總持,行所應行、證所應證,次第邁向佛地。
(二) 〈大悲咒〉
「大悲陀羅尼」的意涵,指的是根本識如來藏有無量功德;然其文句形式,確實是不同於今日的〈大悲咒〉。現今流傳的八十四句〈大悲咒〉,推斷應是在隋朝之前就已有中文譯出。唐朝不空譯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並為咒語作釋義;他在這部密續中,是將八十四句總持的大多數句義去對應諸佛菩薩,而不是真正去釋義—解釋咒語真實義理。此密續內容看來甚為牽強,例如其中有兩句是對應到 龍樹菩薩 26;然而這陀羅尼是 觀自在菩薩尚未成佛前就已得聞,如今 觀自在菩薩已是過去 正法明如來倒駕慈航,現身在此娑婆世界,而 龍樹菩薩是 釋迦牟尼佛座下弟子,在 如來示現滅度後乘願再來弘護正法,因此這無量無數久遠劫以前就開始傳誦的〈大悲咒〉,如何同步指涉到這位久遠無數劫以後才出現於世的「龍樹菩薩」呢?目的是要令持咒的學人都無法靈驗感應嗎?由此可見這密續將「龍樹菩薩」強行置入這無量無數劫以前便已傳誦的〈大悲咒〉,其編纂理路是時劫倒置、極為錯亂的。不空雖然嫻熟梵語,但卻不對〈大悲咒〉作出真正釋義,原因除了是他並未證解第一義諦,亦可能因他本來就是密教外道,所以無意弘揚佛法真義。
另據石刻的藏經《房山石經》,有千句〈大悲咒〉版本(《房山石經》的最早鐫刻者是天台宗二祖的弟子釋靜琬法師,於隋煬帝楊廣大業年間〔公元 605 年〕發心刻經於石,以流傳後世)。根據「百度百科」,《房山石經》編號第二十八冊《釋教最上乘秘密藏陀羅尼 集》之卷 13 有咒句九百二十四句的《聖觀自在菩薩蓮花三摩地青頸大悲大心陀羅尼》及七十六句的《聖觀自在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大陀羅尼》,故合稱「千句大悲咒」。27
〈千句大悲咒〉的最後七十六句,與目前流傳的〈大悲咒〉極其近似,然更近於唐朝不空所譯的《青頸觀自在菩薩心陀羅尼經》的〈青頸觀自在菩薩心真言〉。可惜的是筆者目前學力有限,無法對這〈千句大悲咒〉與八十四句〈大悲咒〉作出完整釋義,須待未來有智者專文闡釋,此處就略不說明。28
四、 大悲懺儀的無生懺及理觀行—從二十一天縮短為兩小時的《大悲懺》
(一) 《大悲懺》的原型: 釋知禮《千手眼大悲心呪行法》
今日流傳的《大悲懺》,原型是來自宋朝釋知禮 29(公元 960-1028)編制的《千手眼大悲心呪行法》,而該行法又是截取自唐朝伽梵達摩譯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公元 650-660 年)。
釋知禮年幼出家,終其一生一心一意勤行佛道。在宋真宗年間大旱之時(公元 10 世紀),他曾為了求雨而與同在釋寶雲座下的遵式法師(慈雲懺主)一起修《光明懺》,相約如果三日無驗即當自焚(《釋門正統》說為燃一手供佛)。從宋真宗趙恆咸平二年(公元 999 年)起,知禮法師傾注心力舉行懺儀或為大眾說法,所行的懺儀包括《法華懺》(依《法華經》而制的懺儀)、《金光明懺》(依《金光明經》而制)、《彌陀懺》、《請觀音懺》、《大悲懺》,懺儀為期七天、二十一天、乃至三年不等,甚至同一懺儀的修懺次數有多達五十次者。
如前已述,《千手眼大悲心呪行法》是知禮法師於宋真宗(趙恆)年間撰寫的,結合〈大悲咒〉並截取《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的部分經文,及沿用《摩訶止觀》中「非行非坐三昧」制定而成的事理並重的懺儀。30 後來到了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 1021 年),知禮法師為俞源清解釋整個大乘懺法的旨趣,便述說了《修懺要旨》。31
《千手眼大悲心呪行法》和《修懺要旨》都說明了修懺原理,前者多了儀軌,將修懺道理穿插在其中。《修懺要旨》開示的十種法要 32 有二大要點:1.事相上的懺悔,2.依真實理自我觀行;且這二大要點都立基在第八識實相心。修懺原理落實為具體儀軌時,就成為具備「事懺、理觀」二大結構的懺儀,宋朝時代制定出來的懺儀,如《法華懺》、《金光明懺》、《大悲懺》等,都是如此。
(二)事懺、理觀皆以實相心為根本
事懺的結構,包含了:供佛讚佛、奉請頂禮、唱誦經咒、 懺悔發願;內容則包含:1.《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的部分經文以及〈大悲咒〉,2.制儀者釋知禮法師的懺文及發願。《大悲心陀羅尼經》的前半部是從佛法角度,以 觀世音菩薩為主體,開示大眾 觀世音菩薩的功德及〈大悲咒〉的神妙;這對學佛人來說,很有教化熏習的作用;經文的後半部則是詳述持咒的種種時機及功能(治惡瘧、療眼壞、降惡鬼等)。
至於理觀,實際上指的就是依於實相,現觀這個實相心 體本來就在、常住不滅、與一切法非一非異;祂無前無後、沒有能所(無能觀所觀、能懺所懺……)、永離二邊;祂不是互相對待的法,非意識境界所能到;祂直接、間接、輾轉出生所有諸法,十方諸佛、一切眾生、宇宙世間都依祂而有。一切法的體性、形相都來自背後這個具足空有的第八識心,但從這個實相心本身來看時,並沒有出生一切法這件事,也沒有含攝一切法這件事。此實相心阿賴耶識的自住境界中無有一法,即 如《心經》所說的「無智亦無得」,是故無福亦無罪。如此依實相心行懺,即是實相懺,一切都回到教外別傳所證的涅槃妙心如來藏。
從理觀的本質回頭來看事懺,就很容易理解事上行懺同樣是指必須依止於這個實相心。不了知實相或者忽視、忽略實相心而作的懺悔,是根本不完整的,也不究竟,因為一切罪業都必須有第八識實相心流注種子才能被造作出來,所造五逆十重及輕罪等也必須依止於實相心才能成為業種而存在實相心中,實相心含藏一切種子故,眾生方可經由如法懺悔而解開意根的執著、免除惡作的繫縛。當依止於實相心作懺時,即從祂的平等性來看待罪業實際沒有根本、沒有實性,故而 無有惡作、無有悔箭;然,雖罪本無根、罪性本空,但現觀諸罪的功能、勢力確實存在,故依止實相心的平等性及不取一法、不著一法的自性清淨來懺悔己罪,削減惡性的勢力,否則單行事懺只是猶如大石壓草,難以根本汰除眾罪種子、清淨自心。此即實相懺,亦是知禮法師所說的「無罪相懺悔,亦名大莊嚴懺悔,亦名最上第一懺悔」33。
尚未實證實相心的行者,可依這個根本識的正理,從「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來作懺—也就是知道這個實相心、真如心的心體是常住不滅的,罪或福沒辦法損減祂、也沒辦法增益祂,一切法的背後都離不開第八識真如,罪、福也是如此歸於阿賴耶識真如,而這個真如心如實收藏有情所造一切業種,將來因緣會遇時,即隨緣任運酬對相應之果報,如是一切事歸於理、收攝於理而因果不昧,深信如此正理就不會造惡;已造之惡,同樣依於這個真實理,懺除引生造惡的煩惱業緣之時,同時依止真實心去懺悔,深信真實心自體沒有惡法可說,造惡的假我僅是暫時而有,故不應繼續造惡,不應增長未來世的染污果報,信受有真實心可轉依而住、而行,就可以漸次減損眾罪的慣性勢力。(待續)
1 從上下看銀河系,有四大懸臂形成卍字,且宇宙有無數星雲的型態。在銀河系,引力牽著地球繞太陽公轉,我們這個太陽又跟其他上千億顆恆星一起繞著銀河系中心運轉,而銀河系所屬的星系團 Laniakea Supercluster 拉尼亞凱亞(意:無盡的天空)超星系團(星系流)又繞著更大的中心運轉。
請見:探索頻道,《宇宙有道理》第 8 季,第 9 集:地球的死亡軌道, 2020 年 2 月 27 日首播。(Discovery Channel, "How the Universe Works": Earth's Death Orbit, 8/s, 9/e, 27 February 2020)
2 伏羲結繩以佃以漁,神農為耜為耒木犁除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請見《周易》〈繫辭〉。
3 「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以天地作為觀察及效法的對象,以四時的更迭來推知如何是變化的道理。請見《周易》〈繫辭〉。
4「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請見《周易》〈繫辭〉。
5「恭事神祇,昭奉百靈,跼天蹐地,祇畏神明,敬微慎獨。」《藝文類聚》 〈后妃部〉。
6「堯謂舜曰:『天之歷數在爾躬。』」《春秋繁露》〈郊語〉。
7 見《左傳》。
8 見《左傳》〈襄公〉。
9「獲罪於天,無所禱也。」請見《論語·八佾》。
10「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見《禮記·中庸》。
11《大方等大集經》卷 55〈分布閻浮提品 第 17〉:「世尊以震旦國付囑毘 首羯磨天子五千眷屬、迦毘羅夜叉大將五千眷屬……雙瞳目大天女 五千眷屬:『汝等賢首!皆共護持震旦國土,於彼所有一切觸惱、鬪諍、怨讐、忿競、言訟、兩陣交戰、飢饉、疫病、非時風雨、氷寒毒 熱悉令休息,遮障不善諸惡眾生瞋恚麁獷,苦辛澁觸無味等物悉令休息,令我法眼得久住故,紹三寶種不斷絕故,三種精氣得增長故,利益安樂諸天人故,勤加護持。以是因緣,汝等今世及以後世常得安 樂!』」《大正藏》冊 13,頁 368,中 16-下 5。 公元前 486 年,釋迦如來示現滅度,預記佛法日後將在震旦華夏發揚光大。《長阿含經》卷 3〈遊行經 第 2 中〉:「汝為如來於雙樹間敷置牀座,使頭北首,面向西方。所以然者?吾法流布,當久住北方。」 《大正藏》冊 1,頁 21,上 3-5。
12 《曆代法寶記》:「自教法東流三百年,前盡無事相法則;後因晋石勒時,佛圖澄弟子道安法師在襄陽;秦苻堅遙聞道安名,遂遣使伐襄陽, 取道安法師。秦帝重遇之,長安衣冠子弟詩賦諷誦皆依附學,不依道安法師義不中難,此是也。(道安)智辯聰俊,講造說章門,作僧尼軌範,佛法憲章,受戒法則,條為三例:一曰行香定坐,二曰常六時禮懺,三曰每月布薩悔過。事相、威儀、法事、呪願、讚歎等,出此道安法師。」《大正藏》冊 51,頁 182,下 17-25。
13《大宋僧史略》卷中:「(道)安法師三例中,第一是行香定座上講,斯乃中夏『行香』之始也。後魏及江表皆重散香,且無沿革。至唐高宗朝,薛元起、李義府奉敕為太子齋行香,因禮(玄)奘三藏。又中宗設無遮齋,詔五品以上行香,或用然香薰手,或將香粖遍行,謂之『行 香』。」《大正藏》冊 54,頁 241,下 5-10。 薛元起、李義府負責「行香」職務,玄奘三藏法師就是受請「受香」。「行香」是「以香施與勸請」之意。 相關說明可參閱此系列之《〈二時臨齋儀〉及大乘實義菩薩道場之精神》 一文。
14《妙法蓮華經》卷 1〈方便品 第 2〉:「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佛自住大乘……以此度眾生。……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則墮慳貪,此事為不可。」《大正藏》冊 9,頁 8,上 17-27。
15《佛藏經》卷中〈淨戒品之餘〉,說明 釋迦牟尼佛世界末法亂象:「當來之世,惡魔變身作沙門形,入於僧中種種邪說,令多眾生入於邪見,為說邪法……當爾之時,閻浮提內多是增上慢人,作小善順便謂得道,命終之後當墮惡趣。」《大正藏》冊 15,頁 790,上 29-中 10。
《持世經》卷 4〈本事品 第 11〉,說明末法惡世面對惡魔比丘及增上慢人,菩薩行者應當:「於我滅後,後五百歲惡世之中,當勤護持、發大誓願,應生大欲大精進、大不放逸,於後世中,常當護持如是等經。」 《大正藏》冊 14,頁 664,下 21-24。 《思益梵天所問經》卷 4〈授不退轉天子記品 第 15〉,說明末法最後五百年,大心菩薩發大誓願生於世間、護持正法:「迦葉!又如劫盡燒時,諸小陂池、江河、泉源在前枯竭,然後大海乃當消盡;正法滅時亦復 如是,諸行小道正法先盡,然後菩薩大海之心正法乃滅。迦葉!此諸菩薩寧失身命,不捨正法。」《大正藏》冊 15,頁 58,上 10-14。
16 隋·彥琮,《眾經目錄》(成於公元 602 年)卷 2,《大正藏》冊 55,頁 161,下 23-25。
17 依聖 鳩摩羅什法師翻譯之《梵網經》,〈序〉中記載 什師奉國主之命, 從弘始三年開始譯經,有三千學士協助;《梵網經》最後譯出,當時有道融、道影等三百人受菩薩戒。《梵網經》卷上〈序〉:「弘始三年淳風東扇,秦主姚興,道契百王、玄心大法,於草堂之中,三千學士與什參定大小二乘五十餘部,唯《梵網經》最後誦出。時融、影三百人等,一時受菩薩十戒。豈唯當時之益,乃有累劫之津!」《大正藏》冊 24,頁 997,上 9-13。
18《大寶積經》卷 90〈優波離會 第 24〉:「若諸菩薩於大乘中發趣修行, 日初分時有所犯戒,於日中分不離一切智心,如是菩薩戒身不壞;若日中分……;若日後分……;若夜初分……;若夜中分……;若夜後分有所犯戒,於日初分不離一切智心,如是菩薩戒身不壞。」《大正 藏》冊 11,頁 517,上 7-17。 《佛說決定毘尼經》:「菩薩乘人,以日初分有所犯戒,於日中分思惟當得一切種智,菩薩爾時不破戒身;以日中分……;以日後分……;以 夜初分……;以夜中分……;以夜後分有所犯戒,於日初分思惟當得一切種智,菩薩爾時不破戒身。」《大正藏》冊 12,頁 40,上 9-20。
19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 6:「若我滅後, 其有比丘發心決定修三摩提,能於如來形像之前,身然一燈,燒一指節,及於身上爇一香炷,我說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長挹世間,永脫諸漏。」《大正藏》冊 19,頁 132,中 13-17。
20《增修教苑清規》卷下〈修大悲懺法〉,《卍續藏》冊 101,頁 751,上 7。
21《增修教苑清規》卷下〈蘭盆會〉,《卍續藏》冊 101,頁 762,中 1。
22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世尊!我念 過去無量億劫,有佛出世,名曰『千光王靜住如來』。彼佛世尊憐念 我故,及為一切諸眾生故,說此〈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以 金色手摩我頂上作如是言:『善男子!汝當持此心呪,普為未來惡世 一切眾生,作大利樂。』我於是時,始住初地,一聞此呪故,超第八 地。」《大正藏》冊 20,頁 106,中 27-下 4。
23《智覺禪師自行錄》:「常六時誦〈千手千眼大悲陀羅尼〉,普為一切法 界眾生懺六根所造一切障。」《卍續藏》冊 111,頁 155,中 2-3。 《智覺禪師自行錄》:「初夜,普為盡十方面眾生,擎爐焚香,念般若 大悲心陀羅尼,悉願諦了自心,圓明般若。真言曰『怛姪他 揭諦揭 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卍續藏》冊 111,頁 161, 上 1-4。
24 東晉·佛馱跋陀羅譯的《大方廣佛華嚴經》(譯於公元 418-420),善 財童子第十一參彌多羅童女開示,受持平等心就能得到百萬阿僧祇的 陀羅尼門,而大悲陀羅尼門便是其中之一。《大方廣佛華嚴經》卷 48 〈入法界品 第 34 之 5〉:「善財白言:『大聖!此法門者,境界云何?』
答言:『善男子!我入此法門,正念思惟,分別受持,生平等時,得 普門陀羅尼等百萬阿僧祇陀羅尼門,以為眷屬;所謂:佛剎陀羅尼門、 佛陀羅尼門……大悲陀羅尼門……』。」《大正藏》冊 9,頁 702,下 18- 頁 703,上 12。
25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 572〈第六分陀羅尼品 第 13〉:「時寶功德告 大眾言:『諸佛世尊無生無滅,何用勸請不入涅槃?若太虛空入涅槃 者,如來乃可入般涅槃;若有真如、法界、實際、不思議界入涅槃者, 如來乃可入般涅槃。所以者何?如來之法無成無壞、無染無淨,非世 間非出世間、非有為非無為、非常非斷。假令一口而有十舌,是一一 舌復生百舌,是一一舌復生千舌,亦不能說如來成壞,乃至不能說有 常斷,云何大眾勸請如來不入涅槃久住於世?』彼寶功德說此法時, 八萬六千諸菩薩眾得不退轉,七千菩薩摩訶薩眾俱得無邊功德陀羅 尼門……大悲陀羅尼門……功德寶王陀羅尼門,三萬六千人、天大眾 遠塵離垢生淨法眼。」《大正藏》冊 7,頁 956,下 20-頁 957,上 7。
26 唐·不空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南無悉吉栗埵伊蒙 阿唎㖿(此是龍樹菩薩本身。大須用心誦此,勿疎失;菩薩性急)(十)」 (《大正藏》冊 20,頁 116,中 19-20。)以及「那囉謹墀(此是龍樹菩 薩手把金刀之處)(四十九)」(《大正藏》冊 20,頁 116,下 18-19。)
27 【千句大悲咒】:「由《房山石經》編號第二十八冊中的《釋教最上乘 秘密藏陀羅尼集》中,卷十三有一陀羅尼名為【聖觀自在菩薩蓮花 三摩地青頸大悲大心陀羅尼】(全咒文計 924 句)及【聖觀自在菩薩 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大陀羅尼】(全咒文計 76 句)合稱為千句大悲 咒,是所有唐密咒語中最長的咒文。」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hk/item/%E5%8D%83%E5%8F%A5%E5%A4%A7%E 6%82%B2%E5%92%92/7261309,擷取日期:2022 年 5 月 10 日。
28《青頸觀自在菩薩心陀羅尼經》:「〈青頸觀自在菩薩心真言〉」《大正藏》 冊 20,頁 489,上 11。
29 知禮法師生平,可參閱《佛祖統紀》卷 8「十七祖法智尊者知禮」,《大 正藏》冊 49,頁 191,下 29。
30 有關天台宗依《菩薩瓔珞本業經》所立的「一心三觀」,請參閱:平實 導師,《燈影──燈下黑》,佛教正覺同修會(台北市),2009 年 9 月初 版三刷,頁 138-140。
31《四明尊者教行錄》卷 1:「(天禧)五年辛酉,時年六十二,是年朝廷 宣賜命修懺法。《行業記》曰:『(宋)真宗知師(指知禮)名,遣中貴 (朝中權貴)至所居,命修《法華懺法》,厚有賜予。』(此)中貴,俞 源清也。(知禮)師因俞子(指俞源清。「子」是對人的尊稱)欲知懺法旨 趣,為述《修懺要旨》。」《大正藏》冊 46,頁 858,上 23-26。
32《修懺要旨》:「一者、嚴淨道場,二者、清淨身器,三者、三業供養, 四者、奉請三寶,五者、讚歎三寶,六者、禮佛,七者、懺悔,八者、 行道旋遶,九者、誦法華經,十者、思惟一實境界。」《永樂北藏》 冊 167,頁 845,上 2-7。
33《修懺要旨》,《永樂北藏》冊 167,頁 850,上 2-3。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181期目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