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則 惱心所
「惱」是於「忿」、「恨」之後才會現起的心所,係追想過去讓自己生起忿恨的境界,加上觸受現前違心境界之緣,因而生起凶狠乖戾之不善心所,乃至發為暴惡之身行口行以為報復,猶如蜂、蠍等刺螫傷人。如《成唯識論》卷 6 云:「云何為惱?忿恨為先,追觸暴熱,佷戾為性;能障不惱,蛆螫為業。謂追往惡,觸現違緣,心便佷戾;多發囂暴,凶鄙麁言蛆螫他故。此亦瞋恚一分為體,離瞋無別惱相用故。」 1 意思是說,在「惱」心所生起之前心中必定已先起了「忿」與「恨」,由於追想過去又觸受現前違心境界而使心中更生暴惡熱惱,凶狠乖戾就是「惱」心所的體性;能障礙「不惱」善法的生起,猶如蝍蛆(蜈蚣的別名)螫人,這就是「惱」心所的業用。也就是說,由於追想過去忿恨之事,觸受現前違心境界之緣,忿恨的心中進而生起凶狠乖戾之不善心所;多發為喧囂暴惡的行為,口出凶惡粗鄙的言語就如同蜈蚣等毒蟲螫傷他人。這個「惱」心所也是以瞋恚的一分為體,離開了瞋恚就別無「惱」的相用。
《長阿含經》卷 9 開示:
云何九退法?謂九惱法:有人已侵惱我、今侵惱我、當侵惱我;我所愛者已侵惱、今侵惱、當侵惱;我所憎者已愛敬、今愛敬、當愛敬。云何九增法?謂無惱:彼已侵我,我惱何益?已不生惱,今不生惱,當不生惱。我所愛者,彼已侵惱,我惱何益?已不生惱,今不生惱,當不生惱。我所憎者,彼已愛敬,我惱何益?已不生惱,今不生惱,當不生惱。2
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說,有九種退失善根之法,也就是九種惱法,這是指因為以下九種情形而心生瞋惱:有人過去曾侵擾惱害於我、現在正侵擾惱害於我、未來將侵擾惱害於我;我所親愛之人過去曾受到侵擾惱害、現在正受到侵擾惱害、未來將受到侵擾惱害;我所憎惡之人過去受到喜愛敬重、現在正受到喜愛敬重、未來將受到喜愛敬重。另外有九種增長善根之法,能對治以上所說的九種惱法,也就是對於以上九種境界當如是思惟而不生瞋惱:對方既已侵擾惱害於我,我自生瞋惱有何利益?如是過去不生瞋惱,現在不生瞋惱,未來不生瞋惱。對於我所親愛者,對方既已侵惱,我自生瞋惱 有何利益?如是過去不生瞋惱,現在不生瞋惱,未來不生瞋惱。對於我所憎惡者,既已受到愛敬,我自生瞋惱有何利益?如是過去不生瞋惱,現在不生瞋惱,未來不生瞋惱。
如果我們在自己被侵惱時,或者所親愛之人受到侵惱,而侵惱我與我所愛者之怨家受到他人敬愛,面對這些違心境都不能安忍而生起瞋恚忿怒,又懷忿不捨而生恨,因積恨而成怨,甚至由怨又進而思惟如何報復惱害對方,如是成就九種惱法而成為經中所說的九種退失善根者,由於煩惱遮覆,善根就難以增長而智慧不生,乃至造作三途惡業而受諸不可愛異熟果報,於自於他無有絲毫利益,因此有智者應該趕快把瞋惱等不善法丟棄,不要使它增長。
當知瞋惱的過失極重,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卷 24〈十 地品 第 22 之 2〉開示:「瞋惱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為一切求其長短;二者,常為眾人之所惱害。」3 意思是說,由於瞋惱而造作的罪業,也會令眾生下墮三惡道受諸苦報;如果生於人中,還會因為往世的瞋惱罪業而得到二種果報:一者,常被一切人尋求他的是非過錯;二者,常遭受眾生損惱侵害。這就是因為往世瞋惱傷害眾生的緣故。
《大智度論》卷 20〈釋初品中四無量義 第 33〉云:
恨即是怨,初嫌為恨,恨久成怨;身口業加害,是名惱。復次,初生瞋結名為瞋;瞋增長,籌量持著,心中未決了,是名恨,亦名怨;若心已定,無所畏忌,是名惱。以慈心力除,捨離此三事,是名無瞋、無恨、無怨、無惱。此無瞋、無恨、無怨、無惱,佛以是讚歎慈心。一切眾生皆畏於苦,貪著於樂;瞋為苦因緣,慈是樂因緣;眾生聞是慈三昧能除苦、能與樂故,一心懃精進行是三昧,以是故無瞋、無恨、無怨、無惱。4
由此可知「瞋」、「恨」、「怨」、「惱」的生起有相關的次第,皆為不善之法,遮覆眾生至為嚴重;其中「瞋」是根本煩惱,忿、恨、怨、惱皆是以「瞋」的一分為體之隨煩惱,所以說「瞋」是苦的因緣。而「慈」是不論對於親人、怨家或是非親非怨之眾生,都願意給予安樂,修慈心觀則能對治瞋恚,若能發起慈心的力量,就能逐漸捨離瞋恨怨惱,因此當修學慈心三昧,常於眾生生起慈心,並且一心精勤,則不僅能給予眾生安樂,自己也能因此而無瞋、無恨、無怨、無惱,如是自他兩利之行,寧有智者而不為耶?
但眾生為什麼會有瞋恨怨惱等煩惱?又要如何才能究竟斷除瞋恨怨惱等煩惱呢?《大寶積經》卷 58〈文殊師利授記會 第 15 之 1〉云:
是時世尊與諸比丘到阿闍世王宮已,各隨次第敷座而坐。時王即以種種飲食,手自斟酌供養世尊及比丘僧,悉令充足。復以上妙衣服奉獻如來,即於佛前踞卑床座而白佛言:「世尊!忿恨瞋惱從何而生?愚癡無智由何而滅?」佛告大王:「忿恨瞋惱我我所生。若不能知功德過失及我我所,名為無智。若如實知彼我我所,此即非智非非智也。大王當知,一切諸行來無所從、去無所至,若無來去則無生滅。若無生滅,彼智無智亦復皆無。何以故?無有少法而能了知生與非生。若離能知,是為知也。」5
由上引經文中,世尊為阿闍世王的開示可知,瞋、恨、怨、惱等煩惱都是由於眾生的我見、我執、我所執而生,因此如果我見我執沒有斷,最多只能降伏而無法真的斷除瞋等煩惱。因為瞋等煩惱攝屬於一念無明,若要能斷除瞋惱,就必須要斷除無明,首先則當斷除我見,所以斷我見是學佛人的首要之務。然而若依聲聞解脫道的修法,其實只斷除煩惱障的現行,習氣種子隨眠並沒有斷盡,而且聲聞聖者也不能究竟了知諸法的功德與過失以及我與我所的真實理,沒有實相智慧,無法滅盡愚癡,不能成就佛道。唯有親證無來去、無生滅的實相心第八識,才能真正的如實知我與我所,漸次斷除一切無明而圓滿佛菩提果。因此一切學人當發大菩提心,依於慈悲心而修斷瞋、恨、怨、惱等惡不善法,如是於自利利他中往成佛之道邁進。(待續)
1《大正藏》冊 31,頁 33,中 22-26。
2《大正藏》冊 1,頁 56,中 11-19。
3《大正藏》冊 9,頁 549,中 16-19。
4《大正藏》冊 25,頁 209,上 19-28。
5《大正藏》冊 11,頁 338,中 22-下 4。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182期目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