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25.GIF

    又如《起信論疏》卷上說:

    如大品經言:「以是智慧,斷一切結使,入無餘涅槃。」元是世俗法,非第一義。何以故?空中無有滅,亦無使滅者;諸法畢竟空,即是涅槃故。又言:「何義故為菩提?空義,是菩提義;如義、法性義、實際義,是菩提義。復次,諸法實相不誑不異,是菩提義故。當知此中約於性淨菩提,本來清淨涅槃,故諸眾生本來入也。非可修相者,無因行故;非可作相者,無果起故;畢竟無得者,以無能得者,無得時、無得處故。」1

    語譯如下:

   【譬如《大品般若經》所說:

   「由於這個智慧,斷除了一切結使,進入無餘涅槃。」原本是世俗法,並非第一義諦。何以故?因為空性真如的境界中沒有斷滅,也沒有能使其斷滅的法;諸法推究到最後時畢竟都是空性真如,真如即是涅槃的緣故。又說:「以什麼道理而名為菩提?空性之義,即是菩提之義;如如之義、法性之義、實際之義,即是菩提之義。復次,一切諸法的實相是不欺誑也沒有殊異,即是菩提正義的緣故。應當知道這裡面的道理是植基於自性清淨菩提,是植基於本來清淨涅槃,所以是一切眾生本來已入的不生不死境界。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不是可以經由修行而得的法相,是因為沒有任何一個因由可以實行成就這個涅槃的緣故;說不是可以造作而成就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法相,這麼說的原因,是因為沒有果報在這個涅槃中生起的緣故;說這個涅槃是畢竟無所得的意思,是因為證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時並沒有誰是能得的人,因為證得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時,是沒有得到的時候,也是沒有得到的處所的緣故。」

    這意味著說,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是本來涅槃,不是經由修行而成就的,因為顯示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解脫境界的心是如來藏,而第八識如來藏的真如性是本來恆時如此,不是修行以後才生起真如法性的;所以如來藏心本來而有、本來真如、本來涅槃,顯示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是本來就涅槃而非修行所成就的;諸菩薩眾都是隨從諸佛如來修學佛法,然後親自證實這個涅槃是本來而有,自己只是經由修行而加以證實,不是經由修行而加以生起及成就的。

    如上論疏之中如是宣說,《維摩詰所說經》卷 1〈菩薩品 第 4〉中也如是說:【諸佛知一切眾生畢竟寂滅,即涅槃相,不復更滅。】2  

    語譯如下:

   【諸佛都知道一切眾生推究到最究竟心的地步時,其實同樣都 是本來已是寂滅,因為眾生的最究竟心即是如來藏真如心,而此心的境界中是本來就離語言相、文字相、覺知相;在這個境界中從來沒有諸法的生滅相,不生不滅之相也就是涅槃相,所以不必另外再滅除什麼法,本來就已經是涅槃了。】

    這就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道理。

    又如《大寶積經》卷 86 說:

    復次,超眼境界非色法故,是名神變。超耳境界非聲法故,乃至超意境界非意法故,不可顯示,非智所知,是名神變。復次,空無相願,不可言說,而說於空、無相、無願,是名神變。無起無作、無性無相、無生無滅,本來涅槃不可言說,而說涅槃,是名神變。3

    語譯如下:

   【復次,超過眼根、眼識境界而不是色塵之法的緣故,這就是我說的神變。超過耳根、耳識境界而不是聲塵之法的緣故,乃至超過意根、意識境界而不是意根、意識、法塵境界的緣故,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不可顯示,不是世間智慧之所能知,這就是我說的神變。復次,空、無相、無願,不可用言說來顯示,而竟演說於空、無相、無願等法,這就是我所說的神變。無生起也無造作、無三界性也無世間相、沒有出生也沒有死滅,本來已是涅槃而不可言說,如是而演說涅槃,就是我所說的神變。】 

    這也證明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是本來已是不生不死的境界,唯證乃知,不是藉由學問研究、經籍訓詁而作思惟所能得知。而空三昧、三乘菩提等世間法、出世間法、世出世間法,其實也都是依於真如心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而施設、而敷演。

    又如《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卷 5 云:

    被聞一切法不驚不怖不畏甲冑,知一切法如幻夢光影谷響水月故;被大悲甲冑,知諸有情本來涅槃悉成就故。被善巧方便甲冑,聞空無相無願無行,一切法不生,而能示現處生死故。4

    語譯如下:

   【身上披著聽聞一切法不驚不怖不畏的甲冑,因為了知一切法如幻夢光影谷響水月的緣故;披著大悲甲冑而利樂眾生,因為了知一切有情本來涅槃原本已經成就的緣故。披著善巧方便的甲冑,是因為聽聞空、無相、無願、無行,了知一切法本來不生,而能夠示現處於生死之中的緣故。】

    這其實也都是因為親證第八識如來藏時,現量觀察第八識心的真如法性,由第八識心的真如法性而顯示出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緣故。

    又如《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卷 6 說:

    云何無所執?不執色是常、無常,不執受想行識是常、無常;不執色是苦、是樂,不執受想行識是苦、是樂。不執色是我、無我,乃至不執識是我、無我;不執色是淨、非淨,乃至不執識是淨、非淨;不執色是空、非空,乃至不執識是空、非空,即獲無所執著三摩地。得是三摩地已,常起大悲度諸有情,不見流轉生死煩惱,所以者何?生死、涅槃,性無別故。於諸有情現見涅槃,亦知自身本來涅槃,是名菩薩般涅槃行。善男子!云何菩薩般涅槃行?般涅槃者名無有觀行,迴向薩婆若。於薩婆若不作色求,不作受想行識求,以無求心住清淨戒,滿足本願;於一切法不見增減,獲於平等住於法界。由住法界行菩薩行,亦無行法而為所行。善男子!是為菩薩般涅槃行。5

    這道理也是一樣,都因為菩薩證得猶如虛空的如來藏阿賴耶識,現量觀察如來藏心的真如法性永遠不變不動,恆時顯示真如法性而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事實,是故經由現量觀察而證實此段經文中所說的「於諸有情現見涅槃,亦知自身本來涅槃」,諸佛菩薩也都因此而說這就是「菩薩般涅槃行」。然而推究一切涅槃時,卻都是源於如來藏的真如法性而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之可證。

    於《深密解脫經》卷 2〈聖者成就第一義菩薩問品 第 8〉中也說:

    復次,成就第一義!第一義者,依無我得名,是故我意依第一義無體相故,說言諸法本來不生。何以故?成就第一義!以第一義法無我得名,是故名為第一義諦無自體相;常常時、恒恒時,一切法體常住,謂無為體離諸一切煩惱相應。若法常常時、恒恒時,依彼法體住,彼法不生不滅,以無為故。若法無為,彼法本來寂靜;若法本來寂靜,彼法本來涅槃,以遠離一切煩惱毒相應故。是故,第一義法無我得名,我說諸法無自體相:一切法本來不生,一切法本來不滅,一切法本來寂靜,一切法本來涅槃。6

    這就是說,所說第一義諦的道理,是依法無我而得名,因為一切法若依第一義諦而觀察時,全都沒有自體相的緣故,全都是依無生無滅的真如心而說諸法本來不生。這是因為第一義諦是依法無我而得名,由這個緣故而名為第一義諦無自體相;一切法自始至終都依於真如心而存在,但真如心始終是無生無滅的常常時、恆恆時示現,永無生滅,所以一切法的自體其實即是依於真如心而得常住,所以說無為之體離於一切煩惱相應的境界。如果有一個法是常常時、恆恆時,永遠無生滅的時候,那麼一切法都可以依於那個法體而住,而那個法是不生不滅的,因為那個法是無為法的緣故。如果有一個法是無為的,那個法則是本來即是寂靜的;如果那個法是本來寂靜的,那個法就是本來無生無滅的涅槃,因為本來已經遠離一切煩惱毒相應的緣故。所以 世尊說第一義是依法無我而得名,也因此而說諸法無自體相:一切法本來不生,一切法本來不滅,一切法本來寂靜,一切法本來涅槃。這就是在演說真如心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如果已經證得真如心,便能理解這一段經文中所說的妙理了;以此緣故,說大乘法中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是依真如而說的。

    又《深密解脫經》卷 2〈聖者成就第一義菩薩問品 第 8〉 也說:

    成就第一義!復有眾生,眾生界中不能種諸一切善根,乃至不能成就功德智慧之業,無直心、無直意。而彼眾生知:是法、是非法,是可取、是可捨。自智生,見是可取、是可捨。而彼眾生聞我所說甚深之法,不知我意,是故不知如實之法;不知如實法故,不能覺知一切諸法,聞聲執著,義亦如是。是故,彼諸一切眾生說如是言:「諸法無體相,一切法本來不生,一切法本來不滅,一切法本來寂靜,一切法本來涅槃。」而彼眾生依因此見,於諸法中起於邪見,無諸法相;墮於邪見,以見諸法無無相;以見諸法無無相故,而謗一切諸法為無,所謂虛妄分別相、因緣法體相、第一義法體相。7

    這就是說,凡夫有慢的眾生,聽聞 世尊演說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時,不懂那是依第八識的真如法性而說的,誤以為一切法空的斷滅空就是涅槃,就主張說:「一切法緣起性空,但憑父精母血即可共生五陰,不必有第八識如來藏為根本因;若人懂得一切法空,理解一切諸法緣起性空,即是證得佛菩提道,所以四阿含諸經所說的解脫之道即是佛菩提道,所以阿羅漢即是佛陀。」這一類人雖然極力弘揚三論,卻不知道自己已落入三論所破斥的「諸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的邪見中,還自以為懂得全部佛法而宣稱已經成佛了;如是之人主張的人間佛教,何有絲毫可取之處?不過是自誤誤人之邪說罷了。由是緣故,平實說,證真如才是一切學佛而非學羅漢者所應修學之法,因為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是依第八識的真如法性而建立故。

    又,諸經中說一切法本來涅槃,但一切法仍是空性如來藏的自性,非一切法自己有性、能常住而可說為涅槃,例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 394〈嚴淨佛土品 第 72〉說:

   「一切法皆無自性,無性故空,空故無相,無相故無願,無願故無生,無生故無滅。是故諸法本來寂靜自性涅槃,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相常爾,謂一切法無性、空等。」……彼有情類了達諸法皆即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一切是法,無非法者。8

    語譯如下:

   【「(真如所生的)一切法都沒有常住不壞的自體性,沒有自體性的緣故所以歸於空無,空無的緣故就無相,無相之故所以無願,無願之故而不再受生,所以未來世無生,未來世無生之故也就無滅。由於這個緣故而說諸法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來出世開示、或者不出世開示這個道理,諸法的法界則是本來如是常住,就是說一切法沒有常住不壞的自性、歸於空無等。」……他們那些有情眾生了知而且通達諸法全部都是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一切諸法都是佛法,沒有非法可說。】

    如是證明,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之法,仍是依真如法性而施設、而建立、而實證,因為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也攝在一切佛法之中。

    第二節 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非斷滅空

    菩薩所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不是斷滅空的境界,二乘無學聖者所證的有餘、無餘涅槃也不是斷滅空的境界,因為全部都依第八識之真實性而得現觀其真實故。近代佛法可殤,遭殃於外道研究佛學者;彼等諸人本是一神教信仰者,或是無信仰而專事學問、研究經論者,並非專修實證之佛門中人,雖以世間法之知識而鑽研佛教經論,目的只是要博取個人在學術界之地位,以謀取名聞利養;或是基於維護一神教之神 格,出之以崇尚學術研究之表相,意欲達成貶抑佛教而推崇一神教之目的。更有日本人意欲脫亞入歐而擺脫中國佛教,刻意貶抑中國佛教而加之批判手段,作諸毀敗中國大乘佛教之謬論言說,增之以錯誤取材而作偏頗之考證,企圖誤導中國大乘佛教之一切學人;不幸的是,竟有無知於此類人企圖之佛教法師、居士,迷於學術考證之表相,盲從於彼等不事實修之學術界人士,跟隨其後自我貶抑而致大乘佛教實義不彰,逐步傾向世俗化、學術化而隨其墜入外道六識論中,成為穿如來衣、食如來食、住如來家而破如來法的獅子身中蟲。

    如是類人,或是法師、或是居士,一窩蜂踵隨學術界的邪思,心中從來不信有第八識如來藏之實存,或為貶抑佛教正法之崇高地位而擴展其所信仰之一神教勢力,或為提升一己在學術界之地位而博取名聞利養,寫作種種非議大乘經教之謬說。由是緣故,「大乘非佛說」之邪說流行於近代佛學界,終則滲透於佛教中,率皆不信大乘經教所說智慧境界真實可證,認為只是佛學、玄學,判為哲學類而認為是不可實證者。乃至也有佛學學術界人士公然主張「佛經中說識唯有六,經中從未說過識共有八」的謬論,於是認為:大乘菩提諸經中所說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亦是不可知、不可證的玄學之說,皆屬後人為懷念偉大的 佛陀而創造之新說。由是頓棄三轉法輪諸經中之種種實義及文字證據於不顧。

    由如是心態不一之佛學界人士積極營謀推廣之緣故,逐漸滲入佛教界中,如今影響所及已經遍布於海峽兩岸之佛教界;長久以來影響所及非僅佛學界及佛學院而已,已將邪見經由佛學院中受學的僧人於畢業之後回到佛教寺院中,開始對所有尚在凡夫位的大部分僧人開始廣為教育,亦往往帶入各種講經說法場合,將其邪見內容公開講授給佛教界人士;流風所及,不單影響出家僧人而已,乃至在家修學之更廣大居士群同受深廣影響,導致邪見充斥於台灣佛教界中;時日既久,亦漸漸影響大陸佛教界,乃至大陸官方亦盲目踵隨而出版了《修剪菩提樹》一類破壞中國佛教的邪書。若非正覺同修會之努力弘法及力行法義辨正,如是邪見流風所及,佛門大師及一切學人,不久之後將無譙類矣!9 則實修親證之士亦將永絕於人間,一切學人之法身慧命殆將永無出生之日也! 

    如是六識論邪說在台灣肇始之明顯事例,即是繼承宗喀巴六識論邪見的釋印順,以及密宗黃教達賴喇嘛等人之各類邪書。更嚴重者是隨後跟進之新竹鳳山寺日常法師等眾,遵奉假藏傳佛教達賴喇嘛教諭,極力推廣六識論之《廣論》,公然否定 釋迦如來之第八識如來藏真正法教。如是類人,自身不信有第八識如來藏、不信可以現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也就罷了,還努力影響全台灣乃至大陸許多法師一同信受。至於密宗黃教等假藏傳佛教人士,不論身在大陸、台灣或海外,皆同一心否定第八識如來藏之實存,以圖落入識陰境界之雙身法得以繼續傳揚;如斯人等無視於自己身中的如來藏大慈大悲善護他們的五陰身心,乃竟長年之中日日否定之,心中都無點滴生信及感恩,自絕於佛法實證大門之外而宣稱已得阿羅漢果乃至菩薩果,甚至自稱即身成佛而陷入大妄語及破壞佛法之大惡業中,彼等諸人捨壽後之未來世異熟果報令人憂心,而彼等全無所覺。

    為何平實言三乘聖者所證涅槃都不是斷滅空?譬如大乘賢聖菩薩所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如前第一節所詳說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之本質即是真如」,是因為第八識如來藏的真實性,才會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本來性可言;是因為第八識如來藏真實存在能生萬法的自性,才會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自性性可言;也是因為第八識如來藏的本來清淨而不可被染汙的心性,才會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清淨性可言; 更是因為第八識如來藏不生不滅的真實性與如如性,才會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涅槃性可言;以此緣故,說「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之本質即是真如」。然而真如只是第八識的識性,由第八識在三界中運轉時顯示出祂的真實性與如如性,再由祂這個真如性而表顯了如來藏心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既然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是由如來藏心的真如性所顯示,當然如來藏必定真實存在,而其所顯示出來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自然不是斷滅空。

    乃至由菩薩所證如來藏心的真如性所顯示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也可以為未證如來藏心而不證真如的定性聲聞阿羅漢們,證實二乘無學聖者死後入無餘涅槃時,同樣不是斷滅空。二乘無學聖者之能解脫三界生死痛苦,是因為死後「不受後有」,未來世不再有五蘊十八界的生起而名為「我生已盡」;既然不再有後世的名與色等十八界中的任何一界出生,即無五蘊身心重新出現在三界中,當然就無生死流轉中的種 種痛苦。然而這個「不受後有」卻是要由斷除我見、我執、我所執來達成,不是覺知心自己想要「不受後有」就能「不受後有」;因為我見不斷時,或者我見雖斷而我執、我所執仍存時,死後必定會有中陰身而再受後有,不能說是「我生已盡」。是故若有人將十八界中的意識界認定為常住不壞的真實自我時,不論其所說的意識是粗意識、細意識、遠意識、近意識、現意識,全都不外於識陰假我,必因如是意識我見而在死後生起中陰身,為保持意識的繼續存在而不得不重新受生,於是就繼續輪迴生死、痛苦不斷。但不迴心的聲聞阿羅漢們死時入無餘涅槃,確實是「我生已盡、不受後有」而滅盡一切粗細意識與意根,但死後入無餘涅槃時其實是無所入的,只是把此世的五蘊十八界身心滅盡而不再受生於三界,而其第八識獨存時都無見聞覺知即是無餘涅槃;這雖然是我見、我執俱在的凡夫大師們所無法接受的聖教與事實,卻是必然如此的,因為不論是現量、比量、聖教量上,二乘涅槃的實證都必然如此。

    當不迴心阿羅漢們入無餘涅槃時,其中迥無絲毫五蘊十八界存在,二乘聖者如是滅盡無餘之後,卻仍然是大乘賢聖菩薩們所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從來不外於此一涅槃。因為,阿羅漢們捨棄此世五蘊身心之後的無餘涅槃非境界的境界中,仍然是他們各自的第八識獨存而非斷滅空。此際的第八識離見聞覺知而又沒有意根可以處處作主,十八界中的六 塵界也都不再現前,絕對寂靜,故名涅槃寂靜;此際既無五蘊諸行,便遠離諸行的無常苦;此際也無色蘊,亦離色身之不淨;此際迥無六塵,是故「有受皆苦」的苦「觸」也不復存在,無想、無思、無七識領受諸法,如此才能符合二乘菩提的三法印。菩薩們依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而現量觀察到此地步時,必然證實一個真相,就是二乘聖者所入的無餘涅槃中,仍然是賢聖菩薩們所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只因二乘聖者未證第八識如來藏而無法現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所以不知道這個正理,於是斷盡我執、我所執以後,入了無餘涅槃而不再有名色時,仍然不知法界的實相。但菩薩卻能如此為二乘聖者證明:二乘涅槃絕非斷滅空!賢聖菩薩們,如是以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成就二乘涅槃正理,如是善護二乘正法,令二乘菩提正法立於不墮之地,一切外道所不能摧破,亦令斷見外道 所不能夤緣攀附。大乘賢聖菩薩所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既然也能為二乘菩提護持、印證,明確顯示不是斷滅空,自然更能證明大乘菩薩所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絕非斷滅空。

    誠如四阿含諸經中所說,阿羅漢們所證的涅槃是「真實、寂靜」,也是「常住不變」的。《中阿含經》卷 4〈業相應品 第 2〉:

   「有五因緣,心生憂苦。云何為五?婬欲纏者,因婬欲纏故,心生憂苦。如是,瞋恚、睡眠、掉悔、疑惑纏者,因疑惑纏故,心生憂苦。是謂五因緣,心生憂苦。有五因緣,心滅憂苦。云何為五?若婬欲纏者,因婬欲纏故,心生憂苦;除婬欲纏已,憂苦便滅。因婬欲纏,心生憂苦,於現法中而得究竟,無煩無熱,常住不變,是聖所知、聖所見。如是,瞋恚、睡眠、掉悔,若疑惑纏者,因疑惑纏故,心生憂苦;除疑惑纏已,憂苦便滅。因疑惑纏,心生憂苦,於現法中而得究竟,無煩無熱,常住不變,是聖所知、聖所見。是謂五因緣,心滅憂苦。

    復次,更有現法而得究竟,無煩無熱常住不變,是聖所知、聖所見。云何更有現法而得究竟,無煩無熱常住不變,是聖所知、聖所見?謂八支聖道,正見乃至正定,是為八。是謂更有現法而得究竟,無煩無熱常住不變,是聖所知、聖所見。」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10

    又如《長阿含經》卷 12:

    或有外道梵志作是說言:「沙門釋子有不住法。」應報彼言:「諸賢!莫作是說:『沙門釋子有不住法。』所以者何?沙門釋子,其法常住不可動轉。譬如門閫常住不動,沙門釋子亦復如是,其法常住,無有移動。」11

    如是二經出於阿含部,都說佛法中之修證,不論是聲聞、緣覺菩提,抑或大乘佛菩提,全都是常住不壞法,差別只是二乘菩提的觀行對象是世間法的蘊處界無常生滅、苦、空、無我,但同樣必須信受有常住不動之如如心永住不壞,是為無餘涅槃之「本際」,《阿含經》中已曾具體開示,讀者若欲知者,請詳拙著《阿含正義》之舉證。這個本際真識,修習解脫道的阿羅漢們不必實證,卻必須信受 佛陀此說真實而不猶疑,方能真斷我見、我執,否則於斷我見之時不免「因外有恐怖、因內有恐怖」,斷我見即成為不可能,猶如現代佛門大法師等人相同無異。而菩薩們除了必須修證二乘菩提以外,也必須另修四加行之後再觀修常住不動的諸法「本際」第八識心,實證之後確認祂的金剛不壞性,現觀祂的常住性而證實祂所顯示出來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一樣是常住法。

    末如《央掘魔羅經》卷 3 所說,亦證明大乘涅槃是指明心證得如來藏: 

    云何名為八?所謂八聖道,是則聲聞乘,斯非摩訶衍;大乘八聖道,聞說如來常,經耳因緣力,終到涅槃城。

    如來常及恒,第一不變易,清淨極寂靜,正覺妙法身;甚深如來藏,畢竟無衰老,是則摩訶衍,具足八聖道。12

    亦如《大乘起信論》卷下說:

    法我見者,以二乘鈍根,世尊但為說人無我,彼人便於五蘊生滅畢竟執著,怖畏生死,妄取涅槃。為除此執,明五蘊法本性不生;不生故亦無有滅,不滅故本來涅槃。若究竟離分別執著,則知一切染法淨法皆相待立。 是故當知:一切諸法從本已來非色、非心、非智、非識、非無、非有,畢竟皆是不可說相;而有言說示教之者,皆是如來善巧方便,假以言語引導眾生,令捨文字入於真實。若隨言執義增妄分別,不生實智、不得涅槃。13

    這便是依阿賴耶識一心二門而說涅槃,所謂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心真如門者,即是阿賴耶識本覺之性永遠真實如如,能生名色萬法而與名色等萬法和合似一;心生滅門者,即是阿賴耶識所生七轉識之生滅不住,而與阿賴耶識和合似一,同共運作而生萬法。然阿賴耶識心體自身永遠真實而如如,依於眾生之業緣而生三界六道之有情,也依於三乘賢聖而顯示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令諸賢聖據以修斷煩惱而證菩提、而取涅槃。然而三乘賢聖所證涅槃,悉依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而作施設、而作建立、而得實證,是故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不是斷滅空。

    又《楞伽經》言:【菩薩一闡提常不入涅槃。】此謂菩薩一闡提人是「為無始眾生起願」,是故永遠不入無餘涅槃,例如《大乘入楞伽經》卷 2〈集一切法品 第 2〉:

    復次大慧!此中一闡提,何故於解脫中不生欲樂?大慧!以捨一切善根故,為無始眾生起願故。云何捨一切善根?謂謗菩薩藏言:「此非隨順契經、調伏、解脫之說。」作是語時,善根悉斷,不入涅槃。云何為無始眾生起願?謂諸菩薩以本願方便:「願一切眾生悉入涅槃;若一眾生未涅槃者,我終不入。」此亦住一闡提趣,此是無涅槃種性相。14

    由於菩薩實證如來藏心阿賴耶識以後,能善知一切諸法本來涅槃的緣故,即不需急於取證無餘涅槃,是故能「為無始眾生起願」,若有眾生仍未能證涅槃者,自己終不入無餘涅槃。由此當知諸佛法門固然非一,隨順不同根器而有種種所說,然而相互之間都無障礙亦不錯亂。雖然如此,菩薩一闡提人雖然不入無餘涅槃,但如是菩薩勝於凡夫及一切二乘有學、無學,都因善知本來涅槃的緣故,能入涅槃而不入故,不同凡夫不知不入涅槃故。由此亦可證明三乘菩提中的賢聖們所證涅槃,不論任何一乘所證,全都是常住而非斷滅的。(待續) 

1 《大正藏》冊 44,頁 213,中 8-17。

2 《大正藏》冊 14,頁 542,中 18-19。

3 《大正藏》冊 11,頁 493,中 11-17。 

4 《大正藏》冊 13,頁 635,中 28-下 3。

5 《大正藏》冊 13,頁 636,中 12-27。

6 《大正藏》冊 16,頁 671,上 17-28。

7 《大正藏》冊 16,頁 672,中 6-19。

8 《大正藏》冊 6,頁 1038,中 9-23。 

9 編案:「譙」乃譴責、破斥之義;所謂「無譙類」意指無有能拈提、破斥邪見而予以辨正者。

10《大正藏》冊 1,頁 445,上 5-23。

11《大正藏》冊 1,頁 75,中 21-25。

12《大正藏》冊 2,頁 532,上 23-中 1。

13《大正藏》冊 32,頁 588,下 16-25。

14《大正藏》冊 16,頁 597,下 9-16。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125期目次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