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何承化3.PNG

 

     三、由一西所出書籍中顯示其見道真相:

     1、尊崇述說有特異事蹟來彰顯自己的修為:

     一西未深心體認 平實導師為其引導的見道功德來增上熏修,反而性好以神通異事等言說來為修行佐證,故而連自己的見道功德法眼都喪失了。早期迷惑於靜老的來往極樂、神通救眾之不實說詞,為之於其各個共修道場彰顯其內心的崇拜,並大力加以宣揚。然而這樣的習性,並未因 平實導師的開導勸 說而有所改進;所以上課時還是喜歡宣說或附和這樣的「事 蹟」,以致有隨其修學之學人崇拜的告訴我:「現在許老師的學生裡有不少有本事(神通)的人。」由他所出的書中也可看 到這樣的事例,如:

     末學曾親聞一位久年修行,且禪定功夫深入之仁者告知,並被請託於書中代為轉述一因緣,約略如后:九十五年五月第二個週六夜晚,仁者在禪定中,隨同 地藏菩薩赴地獄為純苦眾生放光注照,令暫離苦……

也因為深心內好樂這些事蹟,故連是非淆訛的判斷力都會被矇蔽,所以當這位「禪定功夫深入之仁者,告知看到下地獄的學術前輩,身體很小,也相信了,並在書中來彰顯出來。」 (註:詳見《常憶念佛自在解脫》第六章第六節,頁 132。)也因此一西會說:同修會現在什麼人放什麼光我都很清楚。也對筆者說出「他老人家(指平實導師)的光愈來愈暗」等話語。

      由  世尊或彌陀、觀音、文殊、菩賢等諸大菩薩的種種開示可瞭解,三乘佛法的修證,或解脫道或佛菩提道,不在神異言說、世俗神通,而是菩薩性的發起與宗門意旨的增上進修與通達,乃至往生極樂的修學也是如此,沒有差異。若神通真能解脫生死,世尊不必示現六年苦行羸瘦,故而佛法不是重在三界世俗有為的神通異事。

     《博山參禪警語》卷 2 寫著:

於法身邊生奇特想,見光、見華,見種種異相,便作聖 解;將此殊異之事衒惑於人,自謂得大悟門,殊不知通身是病,非禪也。當知此等殊異境像,或是自己妄心凝結而成,或是魔境乘隙而入,或是帝釋天人變化試現;妄心凝結者,如脩淨土人,觀想不移念,忽見佛像、菩薩像等。如《十六觀經》中說,悉與淨土理合,非參禪要門。乘隙而入者,如《楞嚴經》中五蘊空時,行人心有所著,魔即隨意而現,變化試現者…… 

     炫耀神通,好向特異功能,以此來誘攬眾生,實在不是一 位明心見道的菩薩所該有的表現。一位見道的菩薩,當知神通是三界世俗有為、依於意識而起的法,在瞭解證得五蘊空相的虛幻後,不會標榜神異,自己更能時時作意出離,不願為其所繫縛,又怎可能以此誘導眾生陷入泥沼。所以,菩薩見道破參後,看到教界、學界那麼多人在誤導眾生,或偽造神蹟異事來耗損眾生修道因緣時,一定會悲心增上,發起無所懼的勇猛菩提心,荷擔起護持如來正法的家業,讓大乘學子不再為邪說所迷惑,又怎可能再如同世俗外道以神蹟異事來誑惑眾生! 

     然是否真有放光之事呢?證悟者都了知,每個眾生都有清淨般若之光,放光恆長,無有變異,無論佛身、菩薩身、天人身、修羅身、餓鬼身、畜牲身乃至地獄眾生皆然。有差異者,在無明覆障,執著顛倒程度的有無與深淺。因此每位修行者身口意行所展現的功德勝性,便是他的般若之光;此光不是以色法思惟的角度來檢視,若有說言「什麼人放什麼光或某某的光愈來愈暗」等語,皆是落於以物質法觀照的觀念,來觀照世人,也顯出對色蘊無常的觀行不足,乃至落於意識妄想分別之中;更何況一西並未修得天眼或陰眼,妄言見光,與他人真得天眼所見 平實導師的光全然不同,顯然是虛言籠罩之說。 

     達摩西來傳法脈,自二祖慧可禪師後,都不以神通異事為度眾之鑰,不論三祖僧璨、五祖弘忍、藥山惟嚴,馬祖道一、 南泉普願、黃蘗希運、趙州從諗、石頭希遷……等諸大禪師,皆是以第一義諦的傳授為度眾本事。一西落於色蘊、想蘊窠臼之中,妄想自己能見別人的光,不知已墮五陰之中,猶自得意,又如何能安住法座乃至度眾至彼岸呢?

     2、因見性錯誤,無法簡擇經典中「佛性」一詞內涵的差異: 

     一西因對真心如來藏的體驗不足,又因知道佛性密意但未能真正眼見,故無法簡擇經典中「佛性」一詞內涵的差異,乃至將如來藏能令人成佛的體性,當作是《大般涅槃經》所說的眼見佛性,強作詮釋來證明自己有見性,反而敗闕盡露,現出其體用不明、未真實眼見的狐尾來。這可由其對眾開示與經典引用兩方面來檢視:

     (1)一西的開示:

     一西開示的資料或以文字或以錄音檔公布於網路中,並有上課錄音帶的流通。此類開示的內容極多,於此僅列舉二事說明:

     A、自創經文:大般若經云:「不二之性即是佛性」

     一西在 2007 年度懿蓮念佛會超薦及消災法會上對大眾開示真心與佛性的意涵,在開示佛性時宣說:

     大般若經云:「不二之性即是佛性」,何謂不二之性:空有不二、內外不二、善惡不二、聖凡不二、不二就是一。 六祖告訴我們: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動搖,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能生萬法。(http://www.inlotus.org/TIME1-11.htm) 這段開示,引經據典,非常動聽,只可惜卻顯出一西體用不分 以及並未真實眼見佛性的敗闕。先說什麼是「不二之性」,《說 無垢稱經》卷 2:【不二是菩提,差別法性皆遠離。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 28 普賢菩薩偈頌:

     清淨解脫而無縛,於一切趣知實性;世間生死流轉法,菩薩解法無有二。於不二法無所著,其心不住諸世間,又亦不離於世間,所行不在世間外,了知諸法真實相……

由兩段經文可知,所謂「不二之性」,即是菩提即是實性。然什麼是菩提?《維摩詰所說經》卷 1:

     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斷是菩提,捨諸見故;離是菩提,離諸妄想故。

在此菩提皆指歸第一義諦的實性。何為實性?《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 382: 

     諸法實性即是法界真如實際,如是法界真如實際皆不可轉、不可越故,所以者何?如是法界真如實際,皆無自性而可轉越。

在《大般若經》中 世尊多次開示真如與實性的關係,而《成 唯識論》中也開示「真如亦是識之實性」。故「不二之性」是指第八識的真實性與如如性,以此第八識空有不二之中道性立名,然此真如性若非行者親證,諸多論說,皆紙上舞文,難以透實,在此並非指禪門的眼見佛性。

     一西對大眾開示並公布在網路上所說的「大般若經云: 『不二之性即是佛性』」是自創經文。平實導師曾再三提示我們「不要自創經文,自創佛法」,離經一字即同魔說,更何況六百卷的《大般若經》皆未曾言及「不二之性即是佛性」。1

     再者,一西引六祖之言:「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動搖,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能生萬法。」讀經要前後文貫通,這段經文後面寫著「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在此能生萬法的自性,皆指歸第八識如來藏的清淨本性、真如性。親證本心的行者,皆能由雜染緣起中見清淨本性,在七轉識種子如瀑流般不斷熏流時,第八識如來藏依舊是不動搖而生萬法,「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的顯示出祂本自清淨、本不動搖、「知是菩提, 了眾生心行」則顯出其本自具足、本不生滅、能生萬法的真實自性與如如自性,一西無法清楚了知祖師要表達的義理,對真如的體性也未真切體證,所以才會體用不明,以如來藏清淨自性的知見來詮釋大乘的眼見佛性,實在是在廣造誤導眾生之惡業因緣。

     B、否定「內相分」的說法:

     一西將授課的語音檔公布於網路流傳,在開示相分時,告知學人,大意為:

     十幾年前自己就看唯識,雖然沒有人教,還是照看,自己看……識,是由心意識三者變現的,一切法是宇宙萬有的現象……本質相分是指境,能緣的見分是所緣,叫所緣緣,如本質在木魚、花……只有本質相分與影相相分,沒有內相分與外相分,一切都在心裡,怎會有外;耳識的分別是影相相分……百合、香氣、花,本質相分,現起的覺受是影相相分,是觸,有觸才有影像相分,識的現起,必是見分帶相分,種子位不會現起,影相相分藉本質相分而起。很多人講不清楚,故講內相分外相分……(此段語音是 2007 年 11 月節錄自 http://inlotus.multiply.com/, 經致電一西告知其說法有問題後,此語音檔便已撤除,但仍有錄音檔 光碟繼續結緣流通。)

     一西或許以前曾自己有在讀唯識的書籍,但當 平實導師 1994 年開始宣演《成唯識論》時,一西不但受教於 平實導 師,並於旁側幫忙抄寫論中文字於黑板,當時他是完全不懂唯識學的,故不是「雖然沒有人教」而自己讀懂的;可惜他對總相智未能確實體證通達,又未能繼續於善知識座下熏修,所以對唯識學內容加以講述時,錯誤連篇,才會引生今天這個法義辨正的事相出來。

     一西說:「識是由心意識三者變現的,一切法是宇宙萬有的現象。」

     一西是在講唯識,而說出「識是由心意識三者變現的」不知其「心意識」指阿含中所說的「未來心,過去意,現在識」的見聞覺知六識體性,或是大乘教義所顯「」指第八識,諸法產生之根本因;「」指執阿賴耶識為我,恆審思量、處處作主的末那識;「」指六識心,具有了別、分析、判斷…… 等作用的見聞覺知心。檢視他在《八識規矩頌真實門》第二章 上寫著:

     唯識上,識依功能之不同分為三:心、意、識。謂:「積 集義是心,思量義是意,了別義是識。」意即第八識積集諸法種子,生起諸法,名之為心;第七識恒審思量,執著自我,名之為意;前六識了別各別粗顯之境,名之為識……識為自內種子起現行,而種子起現行必待眾緣。不同的識具不同之功能差別,此功能未起現行時,不稱識而稱「種子」;當種子(潛在功能)起現行時,不稱種子而稱「識」。故種子是潛在功能,識是潛在功能已生之作用。

     則不論其依阿含教義或大乘教義,一西對「識」的詮釋, 連依文解義都產生了極大的錯誤,若依阿含來說,識皆依諸法實際,藉根境觸三法為緣而有六識出生,不同一西所說「『識』 是由心意識三者變現的」。若依大乘法理,《瑜伽師地論》卷 1:

     謂心意識:心謂一切種子所隨依止性、所隨(依附依止)性,體能執受,異熟所攝阿賴耶識;意謂恒行意及六識身無間滅意;識謂現前了別所緣境界。

     七轉識海浪,皆因第八識所現境界風吹,而由第八識(藏識)海出生與消失;又七轉識分別境界,起執著時,生起各種習氣,能長養第八識(阿賴耶性、異熟性)。故「『識』是由心意 識三者變現的」,不全然正確,何故?因「識」者,不知所言何識?若單指前六識,則心意及根境為緣即可出生前六識不須有心意識之識;若「識」單指意,則心意互為俱有依即可隨轉,亦不須心意識之識;若「識」是指心,則心自性清淨、自性涅槃、離生滅、非因緣,不須意與識,即可自住無餘涅槃界。

     一西言:「種子是潛在功能,識是潛在功能已生之作用。」 除將八個識籠統一說,更將種子與識因果混濫。種子又稱為界、功能差別,在《成唯識論》中寫著:

     種子者:謂本識中善、染、無記,諸界、地等功能差別, 能引次後自類功能及起同時自類現果(卷 7)

     種子各有二類:一者本有,謂無始來異熟識中法爾而有,生蘊處界功能差別……二者始起,謂無始來數數現行熏習而有,世尊依此說有情心染淨諸法所熏習,故無量種子之所積集,諸論亦說染淨種子由染淨法熏習故生,此即名為習所成種。(卷 2) 

     種子是由阿賴耶識所含藏,因其能含藏生長萬有之種子,所以又稱藏識、種子識。阿賴耶識無始劫來恆不斷滅,而集藏 有情所造一切業種以及所熏一切有漏無漏種。明心後的行者,對藏識中很多的種子功能差別,尚無法完全體證,所以悟了以後更要數數觀行,從蘊、處、界以及如來藏配合所生的一切法中,去如實的觀照體證,智慧才能源源出生。一西言「一切法是宇宙萬有的現象」,但又在《八識規矩頌真實門》第九章上寫著「解如來真實義及了知一切法皆從心性理體而出,一切有漏、無漏有為法皆不離如來藏妙真如性」,證悟者皆知有情生命的根源、宇宙所現萬法,推其根源,都是由第八識直接或展轉而生,所以如來藏是宇宙萬有之本體,宇宙萬有從之而生。

     經典中,唯識義理是種智的親證體驗所宣說的深妙大義,八個識都有見分與相分,但能緣外相分者,只有第八識。身根是依第八識大種性自性功能才能接觸外境,但身根只是工具,真正接觸外相分六塵的心只有第八識如來藏,如來藏藉自己所變生的身根接觸外六塵,進而變現內相分六塵於勝義根(頭腦)中,此時六根觸到內相分六塵時,六識才能生起,七識才和合而作分別;但一西開示「識的現起,必是見分帶相分,種子位不會現起。」若是種子位不會現起,又怎能有六識心不住種子位而現起?若以第八識的自性功能而言,更無種子位不種 子位的戲論。一西所講唯識往往有著前後矛盾、含糊籠統的現象,這些事證都是因為對真心如來藏的體證不足而產生的。這樣明顯重大的錯誤,不該是大乘法中,上座說法的「」者所能犯的。

     再者,一西否定內相分的說法,當時應是與文殊講堂法宣師互相呼應;他們認為只有本質相分與影相相分,沒有內相分與外相分。一西將身外之物質列為本質相分,如木魚、花等;將內心因觸而產生了別作用列為影像相分,「識的分別是影相相分,現起的覺受是影相相分,是觸,有觸才有影像相分。」 又言「識的現起,必是見分帶相分。」也因而評言「很多人講不清楚,故講內相分、外相分……」,以此暗責其根本師 平實導師說法有錯誤。

     然「內相分」並不只是一個唯識學的名相,而是行者觀行體驗並能確認的一個法界運作過程中實際的「現相」,《成唯識 論》卷 1:

     或復內識轉似外境,我、法分別熏習力故,諸識生時變似我法,此我、法相雖在內識,而由分別似外境現。諸有情類無始時來,緣此執為實我、實法。如患夢者患夢力故,心似種種外境相現,緣此執為實有外境。愚夫所計實我、實法都無所有,但隨妄情而施設故,說 之為假。內識所變似我、似法,雖有而非實我、法性。然似彼現,故說為假。外境隨情而施設故,非有如識;內識必依因緣生故,非無如境。由此便遮增減二執。境依內識而假立故,唯世俗有;識是假境所依事故,亦勝義有。

 這段話已證明有內相分。有關內相分的驗證,不必等到明心,現以一位佛法知見本來是零,來正覺禪淨班只修學二年尚未結 業的陳師兄心得報告的一個段落來與一西分享(後面尚有體證的說明,則不宜舉出):

     前六識要依阿賴耶、意根、六塵才能生起,所以是依他起性;由有阿賴耶識心體,方有器世間、有根身、內外六塵相分之出現,在十二處中的根塵相觸處(當扶塵根 與勝義根不壞時),扶塵根所入外六塵名外六入處。勝義根所入內六塵名內六入處,也就是內相分的六入處。在內六入處才會生出六識心的見分,六識須以意根為俱有依才能運轉在內六根觸內六塵之處的內六入處。意識種子是存在阿賴耶識中,意根能遍緣外六入所現之內法塵,所以要有意根與法塵同時存在時,意根作意才能從阿賴耶識中出生意識及前五識,所以六識是緣生法,有生有滅,即是生滅法。意識心於眠熟、昏迷、無想定、滅盡定、死亡等五位中斷,是有間斷、是會斷滅之法。但有了六識心後,就會有六識心的自性顯現,六識的自性就是能見、聞、嗅、嚐、觸、知的自性,即是六根觸 六塵正常狀態下配合而完成的。可是意識心一旦現行,卻恆與六塵(或定境法塵)相應,永遠不離所取(六塵)。皆由思惟所引起,意識能依據過去經驗而分別形狀、色 彩、明暗、大小,乃至生起貪染喜厭等心行,欣樂厭苦,分別苦樂而起諸心行,能知應喜應樂、應憎應愛、應行善或造惡、乃至睡眠。於是就有了苦、樂、捨受的種種功德受用產生,在善惡憎愛等境界中,取種種相,作種種妄想,在這六塵裡面去領納,因此有了種種的貪瞋癡等心行,不斷的造作種種的善惡,而且有了意識心,眾生就會反觀知道自我確實存在的,再由意識的錯誤認知而誤執識陰自己(我)真實的妄想,「眾生以五蘊為我,以覺知心為我,以十八界為我」,有我相就有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又都是從我見相而生,所以我見都無法斷除,我執就更難修斷。追根究柢,都是由於六入而引生的。眾生誤認依他起相諸法為真實常住法,故執蘊我、處我、界我為真實法,導致我見我執不斷,眾生因而長夜無明,是故流轉生死,這是輪迴的根本。如果明瞭眾生(我)都是依他起,才能出生的,並無自性,這個就是緣起的法性,叫緣起性空,就該知道沒有實我、常我,確實無我,我見就能斷了。

大乘見道位中,在斷我見前,就要能體證六識所了別內相分的幻化迅疾,要雙證能取的意識心與所取的六塵皆緣起性空(所 取的相分是由自己的真心所幻化故空),而能不再以這個五陰我為實,這不是單憑文義言說,而得要親實驗證。而要瞭解內相分的名相,在 平實導師所著《燈影》中如此寫著:

     阿賴耶識所變現之身根,皆是阿賴耶識之相分;外五塵是共業有情阿賴耶識之共相分;相分種子流注而變現之似有質境六塵相等,則是阿賴耶識所變現之各自內相分;所變現之器世間及器世間所出現之六塵相,皆是阿賴耶識之外相分。

     而阿賴耶識既能變現內外相分,復又必須依於末那識方能運轉,若無末那則必不轉,則知阿賴耶識必有見分,謂能了別末那之作意與思心所也,是名阿賴耶識之見分,故名了別真如;具有了別意根之功德故,具有了別身根……等法之功德故。然而阿賴耶識之見分,絕非唯是如此,尚有極多之見分也;阿賴耶識有極多之所緣境故,雖然皆不在六塵境界中。如是見分,不為求悟之人而說;乃為悟後進修種智者說。若為求悟之人而說阿賴 耶識亦有見分者,則一切人聞已,悉不能悟證阿賴耶識心體也!則將永無可能親證了知阿賴耶識之見分也!學人聞已必定墮於意識心境界中故,必取覺知心在六塵中之見分為阿賴耶識之見分故,則將誤認覺知心意識為阿賴耶識故,則將不能親證阿賴耶識之真如性。 

     平實導師這段開示相當深細,已屬種智的範疇,也將一西及諸多錯悟者的落處一語道出。而且,在阿含部的經典中,有許多地方都記載 世尊說「內六入、外六入」的開示;假若沒有內相分,世尊說的內六入,是指什麼入?同樣是外六入嗎?那麼外六入又該怎麼解釋呢?難道一西認為 世尊說法錯了嗎?若只有外相分而無內相分,佛世眾多阿羅漢入涅槃時都是十八界俱滅,當他們入涅槃以後,人間為何還有外相分六塵?而他們所滅十八界中的六塵界究竟是內相分或外相分?一西否定內相分以後,對自己必須面臨的這些問題竟然都無絲毫警 覺,這不是已經瞭解唯識學的一西該有的錯誤。

      一西竟然能否定內相分的存在,除可瞭解其觀行功夫不足、經典未能通透、修行未能親證外,更可證明他並未真實眼見佛性。內相分的明解與證得,雖然不是眼見佛性,但否定內相分者必定無法眼見佛性,一者因對真心體性體會不足,二者 其看話頭內外均等的功夫並未成就,這也是一西自曝其未真實眼見佛性之力證。

     一西在這一小段的開示中即已錯誤連連,竟敢公布於網路並出版有聲光碟流通,筆者聽完只有嘆息!難怪吳師姊抗議的說:「難道許老師這幾年沒有進步嗎?」將這個質問報告 平實導師時,導師答覆:「是沒有進步啊!」

     (2)一西自認見性之經典依據的過解與錯解: 

     一西為向大眾證明自己的見性,故而在所出書中及網路中 (http://www.inlotus.org/Bigpower/power6-3.htm)公布一篇〈甚麼是實 相(理一心)念佛三昧之見佛(見性)?見甚麼性?見性之階位及經論依據為何?〉,以下便依據其書《念佛圓通章解 行法要》第五章第三節所引之經文一一檢視: 

     A.《大法鼓經》云:【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無量相好,莊嚴照明,以彼性(佛性)故,一切眾生得般涅槃。】

     此段經文是 世尊對大迦葉尊者以四個譬喻:「膚瞖覆眼、重雲隱月、如人穿井、瓶中燈焰」,來開示眾生皆有如來清淨自性但為煩惱所障,此煩惱如翳遮目,如雲隱月;破土而得井水及破瓶而燈光顯發,則喻破除煩惱,親證如來藏的清淨本性。因此,接下來的經文說:「翳者謂諸煩惱,眼者謂如來性。如雲覆月,月不明淨;諸煩惱藏覆如來性,性不明淨。若離一切煩惱雲覆,如來之性淨如滿月。」皆以如來性、如來自性來為說明,說的就是如來藏的不受六塵所染的清淨本性。

     B.《大乘起信論》云:【得見心性,名究竟覺】。在真諦三藏所譯之《大乘起信論》中開示:

     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何以故?本覺義者,對始覺義說,以始覺者即同本覺。始覺義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說有始覺。又以覺心源故,名究竟覺;不覺心源故,非究竟覺。此義云何?如凡夫人覺知前念起惡故,能止後念令其不起,雖復名覺,即是不覺故。如二乘觀智、初發意菩薩等,覺於念異,念無異相,以捨麁分別執著相故,名相似覺;如法身菩薩等,覺於念住,念無住相,以離分別麁念相故,名隨分覺;如菩薩地盡,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

     論中所表達者,為從凡夫到佛地的修學分為四個層次,由凡夫的「不覺」到二乘、初發心菩薩行者的「相似覺」;由初親見法身到等覺菩薩的「隨分覺」,最後到達果成佛地之「究竟覺」。明心見道,相應本覺心(第八識阿賴耶),只能說是由不覺位轉到始覺位,而眼見佛性,只是由始覺進入相似覺或隨分覺(因行者本身的修為、體證,而有差別,如一西雖知禪宗二關密意,但觀行不具,體證不足,只能說是有始覺的知見,相似覺的領受。明心或見性若轉依如來藏的心性、作意未能發起,皆只能說是相似覺,不入隨分覺)。然不論是不覺、相似覺、隨分覺,乃至佛地的究竟覺,是依行者七轉識對應於本覺,而有修學體證相應的差異,到佛地方為究竟。而「本覺」不論在有學、無學乃至佛地,依舊本然、自在、如如、毫無變異。一西單引「得見心性,名究竟覺」不僅未 解馬鳴菩薩的開示,更是嚴重的誤解,如此教之於學人,出書、公布於網路,是極容易讓未曾深入經藏又自以為見性者,以為「得見心性」即是「究竟覺」了,這是非常危險的陷阱; 經論文的引用不能斷章取義,乃至斷句取義,一定要說明清楚。而且,得見第八識的心性與 平實導師依《大般涅槃經》所傳的眼見佛性,完全不同,不能相提並論而混為一法。一西對此不曾瞭解就自以為是而為人解說,是誤導眾生。

     C.《金剛經》云:【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又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編案:經文為「能」)見如來】 等均是見佛性之時節。

     整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重點都是在彰顯如來藏這部 「」的真如體性。一西本認同靜老所言「真如住於頭部」, 而現今又為顯自己是見性者,將《金剛經》中「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解為見性時節。足證一西但就經典文義思惟,對如來藏的親身體驗與經典未能貫通,又在六根、六識的自性認取佛性,並沒有真實眼見佛性,所以才會將真如佛性混淆,而無法辨析出經典中 世尊開示的用心。這是自居明心又見性之弘法者所不該犯的嚴重錯誤。

     只要有所住,皆不離見聞覺知的心,真如本心不論在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中,不論在過去、現在、未來,不論是在佛、菩薩乃至地獄等眾生中,都是無所住心,無所住中又種流不斷的生起現行,所以 世尊開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金剛經》中 世尊開示:【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是 世尊對須菩提開示說:【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須菩提乃配合回答:「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所以 世尊就說了這段偈言。這段經文的主旨在了身非相,是在開示學人,大乘法無身相,有身相則不離人、我、眾生、壽者四相。修學佛法,不當在外相上認知善知識,但能真實證悟 並通達者,方是善知識,不在表相上現在家相或出家相。《大 方廣佛華嚴經》卷 23:【色身非是佛,音聲亦復然,亦不離 色聲,見佛神通力。】無著菩薩依此佛偈對應頌曰:【唯見色聞聲,是人不知佛;此真如法身,非是識境故。】平實導師 亦對應頌曰:【色相既非佛,求佛勿音聲;非邪亦非正,真佛不出世。】

     由以上 佛菩薩的開示,當知這段經文皆是在開示不當以有相認取第一義諦,奉勸一西不要強解、甚解、錯解經典來誤導學人,如要真解《金剛經》,平實導師已於《金剛經宗通》 有勝妙開示。

     D.《六祖法寶壇經》到處皆指歸佛性,諸如:「善知識,道須通流,可以卻滯(編案:原經文為:「何以卻滯」)?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又「善知識,於諸 境上心不染,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編案:網站上的資料連續有兩個冒號。〕云何立無念為宗?……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等……」。

      一西言《六祖法寶壇經》到處皆指歸佛性,但是他所引用的這些經文皆是在指「如來藏」的清淨自性,並不是說明眼見佛性的親證境界,《六祖法寶壇經》中見性的關鍵句反倒不見而未能引出 2 。若一西為證明自己有見性,能有慧眼,當要能引出《六祖法寶壇經》中的樞紐之句。只因明心的體證不足,看到經典寫「見」寫「性」,便強作是眼見佛性的實相境界,故處處將經典中如來藏的清淨自性、如如性,說成「眼見佛性」的見性來誤導學人。

     一西引的這兩段經文,皆與見性不相干。第一句「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 是六祖對行者說,不要將打坐時一念不生,當作是真心。今以其完整的前後文來檢視:《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卷 1:

     師示眾云:「善知識!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若言常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詰訶。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眾,如是相教,故知大錯。

由以上經文即可看出,六祖大師是在破斥以定為禪,以一念不生為悟的學人。其言心不住法,即已說明如來藏,是不會住於某處,若有所住,將坐中之心,無求的妄心當作真心,則為自縛,是六識心的境界。所以六祖大師說:「住心觀靜,是病非禪;長坐拘身,於理何益?

     一西所引的第二句:

     善知識,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云何立無念為宗?……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等……  

     此段經文在說明真如的證得不是在境界上生心,但也不是百物不思,念盡除卻的一念不生。如來藏本性清淨、不變異、本然自在,但其種子如瀑流剎那剎那的流熏,不斷圓滿成就一切染淨法,如來藏所起的念不在六塵之中,但也不離六塵,十八界一切萬法由祂出生,但如來藏仍是清淨無染。所以六祖大師稱其為無念。學人若得明心,依著轉依如來藏的功德,悟後起修,不斷的轉變七轉識中染污種子,則能來去自由,通用無縛,就是一行三昧,自在的無念行。所以六祖大師說「能善分別諸 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也是呼應了維摩詰大士所說的:「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 這是明心的人就該具備的知見了,不是到了見性才了知。由一西這樣的引文,也可知其當初明心見道時雖無問題,但因後來轉信靜老真如住於頭部的謬說以後,他的知見真的開始有問題了,更何況見性。

     如一西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以彼性(佛性)故,一切眾生得般涅槃。」此句「眾生悉有佛性……得般涅槃」,這是在點明眾生的如來藏皆有成佛之性,不該以此來舉 證眼見佛性的證量。一西言「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即是佛性。」 若一西言「佛性是實性、無二之性。」當無法言其有過,但說「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即是佛性」則有體用不分的混淆之處。一西對見性的認取於書中尚有許多的錯誤,目前也僅就此結束。(待續)

1. 編案:經查大藏經電子佛典,較近似的文字是出自經疏,而非任何經典 乃至亦非原經疏之本義。隋天台智顗所造《妙法蓮華經玄義》卷 10:【若 言不明佛性法身常住者,共般若——可非佛性法身常等。不共般若——云 何非佛性耶?大經云:「佛性有五種名,亦名首楞嚴,亦名般若。」般若 乃是佛性之異名,何得言非?彼即救言:「經稱佛性亦名般若者,是三德 之般若。何關無相之般若?」若爾者,涅槃第八何意云如我先於摩訶般 若中,說我與無我其性不二?「不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之性即是佛性。」 如此遙指明文灼然,何意言非?又涅槃佛性秖是法性常住不可變易,般 若明實相實際,不來不去即是佛無生法,無生法即是佛。二義何異?故 知,法性實相即是正因佛性,般若觀照即是了因佛性,五度功德資發般 若,即是緣因佛性。此三般若與涅槃三佛性復何異耶?】一西應該是引 用這一段,但是他沒有眼見佛性,錯將成佛之性當成《大般涅槃經》中 所說之眼見佛性,誤犯指鹿為馬,將馮京做馬涼之過失。

2 行者若欲了知,可來正覺同修會共修,或待 平實導師開演《六祖法寶壇 經》。為免造成讀者只是了知密意,而將無法成就眼見佛性的真實親納, 故於此不宜寫出。  

65-1.PNG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65期目次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身外之物 的頭像
    身外之物

    身外之物的部落格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