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開悟》讀後心得報告.....願施居士整理

螢幕快照 2015-11-21 下午9.27.41.png 

《真假開悟》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三讀的好書。親教師亦言:“上禪三前,應將《真假開悟》第一至第三章看三遍。”可見本書之重要性。全書主要在闡釋阿賴耶識、如來藏、真如三者間之關係。蕭老師(平實居士) 引用很多的經論聖教量,來充分的證明下列五點:


  一、阿賴耶識即是如來藏;

  二、阿賴耶識即是因地真如心;

  三、法身即是如來藏;

四、法身即是阿賴耶識、異熟識、無垢識;

五、阿賴耶識是常住法,非生滅法。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其它豐富的內容;讀者若能細讀,必有很大的收穫。

末學在本文中,嘗試將此書作一番精簡扼要、不失原旨,並以經論之文為主之整理。目的有二:一為已讀過本書者,方便其於日後之複習或引證;二為將要讀及正在讀本書者,輔助其能對此書之內容,有更清晰的了解。又本文所列舉之經文,全部直接摘自書中。為方便索引上下文以作閱讀,末學於經文後,用括號註明章節頁數。譬如(3-1, p.220) 即表示第三章第一節第220 頁。

首先,將本書之內容分為十項主題:

  一、真如之實義

  二、如來藏之實義

  三、法身之實義

  四、真如與如來藏之關係

五、阿賴耶識、異熟識、無垢識三者間之關係

  六、阿賴耶識即是如來藏

  七、阿賴耶識即是真如(心)

  八、阿賴耶識是常住法

  九、“滅阿賴耶”之真義

  十、“離心意識”之真義

然後,再依各個主題一一簡述,並引用經論為證。

  一、真如之實義

(一)真如乃識之實性,由識所顯。

1. 《佛地經論》:“乃至真如,雖非識變,亦不離識,識實性故;識上二空無我共相所顯示故。” (3-1, p.220)

2. 《唯識述記》卷二:“心性者真如也,真如無為非心之因,亦非種子能有果法;如虛空等。” (3-1, p.222)

3. 《入楞伽經》總品第十八之一:“真如離心法,遠離於分別。” (3-1,p.223)

4. 《佛說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甚深義品第十九之一:“佛言:'須菩提!真如即是心耶?心即是真如耶?'須菩提言: '不也!世尊!'佛言:'須菩提!異真如是心耶?'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佛言:'須菩提!汝於真如有所見耶?'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3-1, p.226)

5.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九十六:“所說五蘊生起所攝,所有真如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如所有性,是謂般若波羅蜜多。所說十二處、十八界等生起所攝,非謂般若波羅蜜多;所說十二處、十八界等生起所攝,所有真如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如所有性,是謂般若波羅蜜多。 ” (3-1, p.228)

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十九:“如實觀察真如,但有假名施設言說,真如不可得故。” (3-1, p.231)

7.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十七:“復次善現!若真如實有性者,則此大乘非尊非妙,不超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以真如非實有性故,此大乘是尊是妙,超勝一切世間天人阿素洛等。” (3-1, p.232)

8.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六十七:“舍利子!如真如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真如中無名,名中無真如,非合非離,但假施設。” (3-1, p.234)

9. 《大乘入楞伽經》偈頌品第十之初:“依於藏識故,而得有意轉;心意為依故,而有諸識生、虛妄所立法,及心性─ 真如;定者如是觀,通達唯心性。” (4-1, p.263)

  是故吾人可知:

( 1 )真如乃假名施設,非實有法。

( 2 )真如是第八識心體所顯示之真實性、不變異性、如所有性;亦可言真如是阿賴耶識、異熟識、無垢識心體所顯示之真實性、不變異性、如所有性。

( 3 )真如亦是如來藏心體之所顯性。

又蕭老師於《燈影》一書中,亦有引證一些與此相關之經文,末學將其補充於下:

10. 《成唯識論》卷九:“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實,於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虛妄義。” ( 《燈影》 p.72)

11. 《成唯識論》卷二:“然契經說心性淨者,說心空理所顯真如,真如是心真實性故。” ( 《燈影》 p.156)

12. 《成唯識論》卷二:“此五皆依真如假立, 真如亦是假施設名,遮撥為無故說為有,遮執為有故說為空,勿謂虛幻故說為實,理非妄倒故名真如,不同余宗'離色、心等有實常法名曰真如'。” ( 《燈影》 p.159~160)

13. 契經:“心法共相應,如是身中住;正智常觀察,一切諸世間,從於如是因,而生彼諸果。真如非異此,諸法互相生;與理相應心,明了而觀見;此即是諸法,究竟真實性。” ( 《燈影》 p.171)

14. 《解深密經》卷三:“一切如所有性者,謂即一切染淨法中所有真如,是名此中如所有性。” ( 《燈影》 p.198)

15. 《成唯識論》卷十:“真如亦是識之實性,故除識性無別有法。此中識言,亦說心所,心與心所定相應故。” ( 《燈影》 p.316)

(二)真如性永遠一味,無變異,因地真如與佛地真如無二無別。

1. 《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卷下:“天子!一切眾生於何處住?於彼處住。佛如是說。何以故?如佛所說如真如住,一切眾生亦如是住。真如不動:如一切眾生真如,如來真如;不二真如,不異真如。” (4-1, p.265)

2. 《佛說如來不思議秘密大乘經》卷二:“亦非過去真如與彼未來現在真如有所違背,所有過去未來現在真如,即是蘊處界真如;蘊處界真如,即是清淨真如;染淨真如,即是生死涅槃真如;生死涅槃真如,即是無造作真如;無造作真如,即是一切造作真如。” (4-1, p.267)

(三)經論之中,有時以“真如”之名來表示第八識心體。

1. 《解深密經》卷二:“若即於此分別所行遍計所執相所依行相中,由遍計所執相不成實故,即此自性無自性性法無我真如清淨所緣,是名圓成實相。” (3-3, p.253)

2. 《大乘入楞伽經》卷二:“何者圓成自性?謂離名相事相一切分別自證聖智所行真如。大慧!此是圓成自性如來藏心。” (3-3, p.256)

3.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六十九:“真如雖生諸法,而真如不生,是名法身。” (2-4, p.179)

4. 《大寶積經》文殊師利普門會第十:“瞋性本寂靜,但有於假名;瞋恚即實際,以依真如起,了知如法界,是名瞋三昧。” (1- 6, p.60)

  二、如來藏之實義

  (一)如來藏即是持身識。

1. 阿含部《央掘魔羅經》卷四:“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因如來藏故,諸佛不食肉耶?'佛言:'如是,一切眾生無始生死,生生輪轉,無非父母、兄弟、姊妹,猶如伎兒變易無常;自肉他肉則是一肉,是故諸佛悉不食肉。'” (1-1, p.7)

2. 《華嚴經》卷二十四:“如來藏身不生不滅,善巧方便普現世間。” (1-1,p.8)

3. 《華嚴經》卷四十四:“出生一切如來藏色,不可說音聲開示演暢一切法色,具足一切普賢行色。” (1-1, p.10)

4. 《楞伽經》一切佛語心品之四:“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 (1-1, p.18)

  (二)如來藏具有圓成實性。

《楞伽經》一切佛語心品之一:“云何成自性?謂離名相事相妄想,聖智所得及自覺聖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來藏心。” ( 1-2, p.24)

(三)如來藏是七轉識之俱有依。

1. 《楞伽經》一切佛語心品之四:“若無識藏名如來藏者,則無生滅。大慧!然諸凡聖悉有生滅……我於此義,以神力建立,令勝鬘夫人及利智滿足諸菩薩等,宣揚演說如來藏及識藏名,與七識俱生。” (1-3, p.31)

2. 《楞伽經》一切佛語心品之四:“甚深如來藏,而與七識俱;二種攝受生,智者則遠離。 (1-3, p.35)

3. 《楞伽經》一切佛語心品之四:“如來之藏……為無始虛偽惡習所熏,名為識藏,生無明住地,與七識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斷。” (1-3, p.42)

4. 《大乘入楞伽經》偈頌品第十之初:“依於藏識故,而得有意轉;心意為依故,而有諸識生、虛妄所立法,及心性真如;定者如是觀,通達唯心性。” (4-1, p.263)

5. 《入楞伽經》佛性品第十一:“大慧! 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而與無明七識共俱。” (1-4, p.46)

  (四)十八界皆依如來藏而起。

《占察善惡業報經》:“如是數相者,顯示一切眾生六根之聚,皆從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一實境界而起;依一實境界,以之為本。” (1 -5, p.56)

(五)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此如來藏雖自性清淨,但為無量煩惱所覆纏。

1. 阿含部《央掘魔羅經》卷四:“一切眾生有如來藏,為無量煩惱覆,如瓶中燈。” (4-2, p.271)

2. 《大法鼓經》卷下:“如是諸煩惱瓶,覆如來藏燈,相好莊嚴則不明淨,於眾生無用。” (4-2, p.275)

3.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九:“大王當知:一切煩惱諸垢藏中,有如來性湛然滿足……是故我言:煩惱身中有如來藏。” (4- 2, p.278)

4. 《大方等如來藏經》:“如是善男子!佛見眾生如來藏已,欲令開敷,為說經法,除滅煩惱,顯現佛性。” (4-2, p.278)

5. 《大方等如來藏經》:“如是善男子!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如彼淳蜜在於岩樹,為諸煩惱之所覆蔽,亦如彼蜜群蜂守護。” (4-2 , p.280)

6. 《佛說不增不減經》:“眾生界中亦三種法,皆真實如,不異不差。何謂三法?一者如來藏本際相應體及清淨法,二者如來藏本際不相應體及煩惱纏不清淨法,三者如來藏未來際平等恆及有法。” (4-2, p.280)

7. 《楞伽經》一切佛語心品之二:“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亦復如是,而陰、界、入垢衣所纏,貪欲、恚、癡不實妄想塵勞所污,一切諸佛之所演說。” (4-2, p.283)

8. 《勝鬘經》法身章第八:“若於無量煩惱藏所纏如來藏不疑惑者,於出無量煩惱藏法身亦無疑惑。” (4-2, p.284)

  三、法身之實義

  (一)法身即是如來藏。

1. 《佛說不增不減經》:“舍利弗!甚深義者即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者即是眾生界,眾生界者即是如來藏,如來藏者即是法身。” (2-2, p.156)

2. 《合部金光明經》三身分別品第三:“善男子!是法身者……若了義說,是身即是大乘,是如來性,是如來藏。” (2-3, p.163)

3. 《勝鬘經》法身章:“如是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 (2-3, p.174)

  (二)法身即是真如(心)。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六十九:“真如雖生諸法,而真如不生,是名法身。” (2-4, p.179) 此處之“真如”即是說真如心,乃指第八識心體。

(三)由上可知,法身即是第八識心體。是故,因地法身即是阿賴耶識、異熟識,佛地法身即是無垢識。

(四)佛地法身即是無垢識,以五法為性,不可誤解以為清淨法界即是佛地法身。五法是指清淨法界(又名清淨真如,即是無垢識所顯現的清淨境界相) 、大圓鏡智心品、平等性智心品、妙觀察智心品及成所作智心品。 ”

1. 《成唯識論》卷十:“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離二障,亦名法身……此法身五法為性,非淨法界獨名法身,二轉依果皆此攝故。” (2-5, p.190)

2. 《成唯識論》卷十:“以五法性攝三身者,有義:初二攝自性身,經說真如是法身故,論說轉去阿賴耶識得自性身,圓鏡智品轉去藏識而證得故。中二智品攝受用身,說平等智於純淨土為諸菩薩現佛身故,說觀察智大集會中說法斷疑現自在故,說轉諸轉識得受用身故。後一智品攝變化身,說成事智於十方土現無量種難思化故。” (2-5, p.191)

  四、真如與如來藏之關係

  (一)真如是如來藏之所顯性。

《大乘入楞伽經》偈頌品第十之初:“依於藏識故,而得有意轉;心意為依故,而有諸識生、虛妄所立法,及心性─真如;定者如是觀,通達唯心性。” (4-1, p.263)

  (二)真如(心)就是如來藏。

1. 《入楞伽經》剎那品第十四:“大慧!愚癡凡夫不覺不知,執著諸法,剎那不住,墮在邪見而作是言:'無漏之法,亦剎那不住。 '破彼真如如來藏故。” (1-4, p.48)

2. 由法身之實義中可知,如來藏即是阿賴耶、異熟、無垢識心體,法身即是如來藏,且法身即是真如(心),是故真如(心)就是如來藏、就是阿賴耶、異熟、無垢識心體。

五、阿賴耶識、異熟識、無垢識三者間之關係

(一)阿賴耶識、異熟識、無垢識三者皆是第八識之名,三名同是第八識心體之不同名稱。

(二)無垢識名,唯在如來地有。異熟識名,攝一切位,除如來地。阿賴耶識名,唯在異生凡夫位、二乘有學位及八地以下之大乘菩薩位。

《成唯識論》卷三:“然第八識……或名阿賴耶,攝藏一切雜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見愛等執藏以為自內我故;此名唯在異生有學,非無學位不退菩薩,有雜染法執藏義故。或名異熟識,能引生死善不善業異熟果故,此名唯在異生、二乘、諸菩薩位,非如來地猶有異熟無記法故。或名無垢識,最極清淨諸無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來地有;菩薩、二乘及異生位持有漏種可受熏習,未得善淨第八識故。” (2-1,p.107)

(三)二乘無學位阿羅漢、辟支佛、大乘八地及八地以上之不退位菩薩,因不復執藏阿賴耶識為自內我故,曰“舍阿賴耶識”,非舍第八識心體,此時之第八識心,改名異熟識。

《成唯識論》卷三:“又不動地已上菩薩,一切煩惱永不行故……雖未斷盡異熟識中煩惱種子,而緣此識我見愛等不復執藏為自內我,由斯永舍阿賴耶名……然阿羅漢斷此識中煩惱粗重究竟盡故,不復執藏阿賴耶識為自內我,由斯永失阿賴耶名,說之為捨,非捨一切第八識體;勿阿羅漢無識持種,爾時便入無餘涅槃。” (2-1, p.102)

(四)阿賴耶識心體即是異熟識心體,即是將來佛地無垢識心體。此心體即是第八識心體,永恆常存,故阿賴耶識心體非生滅法。

1. 《成唯識論》卷三:“無垢識體無有捨時,利樂有情無盡時故。” (4-5, p.293)

2. 《密嚴經》:“阿賴耶識亦復如是,是諸如來清淨種性;於凡夫位恆被雜染,菩薩證已,斷諸習氣,乃至成佛常所寶持。” ( 4-5, p.293)

  六、 阿賴耶識即是如來藏

(一)經中明說阿賴耶識即是如來藏。

1. 《入楞伽經》佛性品第十一:“大慧! 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而與無明七識共俱。” (1-4, p.46)

2. 《入楞伽經》佛性品第十一:“大慧!此如來心阿梨耶識如來藏諸境界,一切聲聞、辟支佛、諸外道等不能分別。” (1-4, p. 46)

3. 《密嚴經》:“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別。” ( 1-4, p.51)

4. 《密嚴經》:“阿賴耶識亦復如是,是諸如來清淨之藏。” (1-4, p.55)

5.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三:“眾生本有菩提種,悉在賴耶藏識中。” (1-4, p.54)

6. 《入楞伽經》佛性品第十一:“大慧!如來藏識不在阿梨耶識中,是故七種識有生有滅,如來藏識不生不滅。” (4-4, p.290)

(二)由如來藏之實義,知如來藏即是第八識心;也就是說,如來藏即是阿賴耶識、異熟識、無垢識心體。

《解深密經》卷一:“廣慧!此識亦名阿陀那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隨逐執持故;亦名阿賴耶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攝受藏隱,同安危義故。” (1-1, p.22)

  七、阿賴耶識即是真如(心)

(一)既然有時以“真如”之名來表示第八識心體,故知阿賴耶識、異熟識即是因地真如心,無垢識即是佛地真如心。

1. 《大乘入楞伽經》偈頌品第十之初:“眾生心所起,能取及所取,所見皆無相,愚夫妄分別;顯示阿賴耶,殊勝之藏識,離於能所取,我說為真如。” (3-2, p.243)

2. 《入楞伽經》佛心品第四:“真如、空、實際,涅槃及法界,意身、身、心等,故我說唯心。” (3-2, p.249)

(二)由皆含藏諸不善法故,說阿賴耶識即是真如(心)。

1.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以離真如,貪等、實際等無法可說故,此義應知是名如來法密意。” (1-6, p.58)

2. 《大寶積經》文殊師利普門會第十:“瞋性本寂靜,但有於假名;瞋恚即實際,以依真如起,了知如法界,是名瞋三昧。” (1- 6, p.60)

3. 《大寶積經》菩薩藏會第十二毘利耶波羅蜜多品第九之四:“又去來現在真如即蘊界處真如,又蘊界處真如即染污清淨真如,又染污清淨真如即流轉寂滅真如。” (1-6, p.62)

(三)由皆雙具有為性與無為性故,說阿賴耶識即是真如(心)。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問言:'梵天!諸佛如來可離色法而得名耶?'答言:'不也!文殊師利!何以故?以色身如,及法體如,彼二如法非一非異,諸佛如來如是得名,如來如實真如得名。若佛如來如實得名,彼則不失。'” (1-7, p.65)

當知,此經文所說之真如即是阿賴耶識淨除二障後,所轉變成之無垢識也。

  八、阿賴耶識是常住法

(一)經中明說阿賴耶識心體恆常不斷不滅。

1. 《入楞伽經》佛性品第十一:“大慧!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而與無明七識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斷絕,身俱生故,離無常過,離於我過,自性清淨。” (2-5, p.182)

2. 《入楞伽經》佛性品第十一:“大慧!如來藏識不在阿梨耶識中,是故七種識有生有滅,如來藏識不生不滅。” (2-5, p.183)

3. 《入楞伽經》:“一切凡夫及諸聖人,依彼阿賴耶識無生無滅。一切凡夫及諸聖人,依彼阿賴耶識,故有生有滅。” (2-5 , p.185)

4. 《密嚴經》:“阿賴耶識恆與一切染淨之法而作所依,是諸聖人現法樂住三昧之境。人天等趣,諸佛國土悉以為因,常與諸乘而作種性,若能了知,即成佛道。” (2-5, p.186)

5.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三:“眾生本有菩提種,悉在賴耶藏識中。” (2-5, p.196)

6. 《密嚴經》:“阿賴耶識亦復如是,是諸如來清淨種性;於凡夫位恆被雜染,菩薩證已,斷諸習氣,乃至成佛常所寶持。” ( 4-5, p.293)

(二)阿賴耶識是能生萬法之主體心,故是常住法。

1.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第十:“賴耶為依止,諸識從彼生,能起漏無漏;如海遇風緣,起種種波浪,現前作用轉,無有間斷時。” (2-6, p.205)

2. 《密嚴經》:“阿賴耶識恆與一切染淨之法而作所依。” (2-6, p.213)

(三)阿賴耶識是本來而有,同於涅槃,不生不滅,故是常住法。

1. 《密嚴經》:“一切眾生阿賴耶識,本來而有;圓滿清淨,出過於世,同於涅槃。” (2-6, p.211)

2.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卷四:“梵天!入涅槃者,彼此因緣不相和合,不起無明,不起世間行。若不起行,是則不生;若不生者,即名涅槃。” (5-3, p.313) 唯有阿賴耶識心體是不起無明,不起世間行,是本來不生者,由是可知,阿賴耶識心體即是涅槃,故是常住法。

3. 《說無垢稱經》菩薩品第四:“所以者何?非一切有情不般涅槃;佛說真如為般涅槃,以佛觀見一切有情本性寂靜即涅槃相,故說真如為般涅槃。” (5-4, p.320)

4. 《密嚴經》:“金剛藏!如來常住,恆不變易,是修念佛觀行之境,名如來藏;猶如虛空不可壞滅,名涅槃界,亦名法界。” (5-5 , p.325)

  九、“滅阿賴耶”之真義

(一)“滅阿賴耶”是斷盡阿賴耶識中所有煩惱粗重,但非斷舍第八識心體。 《成唯識論》卷三:“然阿羅漢斷此識中煩惱粗重究竟盡故,不復執藏阿賴耶識為自內我,由斯永失阿賴耶名,說之為捨,非捨一切第八識體;勿阿羅漢無識持種,爾時便入無餘涅槃。” (2-1, p.103)

(二)“滅阿賴耶”是斷除一切雜染,轉依無間;亦即是斷舍阿賴耶識心體中之二種取受性,也就是當來後有之取受性及現法中一切雜染所依之取受性。

1. 《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一:“復次修觀行者……由緣真如境智修習、多修習故而得轉依;轉依無間,當言已斷阿賴耶識,由此斷故當言已斷一切雜染。當知轉依由相違故,能永對治阿賴耶識。又阿賴耶識體是無常,有取受性;轉依是常,無取受性;緣真如境聖道,方能轉依故。” (6-2, p.388)

2. 《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一:“又阿賴耶識斷滅相者,謂由此識正斷滅故舍二種取,其身雖住,猶如變化。所以者何?當來後有苦因斷故,便捨當來後有之取;於現法中一切煩惱因永斷故,便捨現法一切雜染所依之取。” (5-5, p. 323 & 6-2, p.389)

  十、“離心意識”之真義

(一)二乘法中所謂之“心意識”皆是指同一意識心,即是未來名心、過去名意、現在名識,與大乘法所說心、意、識的意義不同。是故“離心意識”即是遠離未來、過去、現在一切意識之執著,也就是離三世意識心之我見與我執。 《雜阿含經》卷第二百八十九經:“不可於識系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見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複小過;彼心、意、識,日夜時刻須臾轉變,異生異滅;猶如獼猴遊林樹間,須臾處處攀捉枝條,放一取一;彼心、意、識亦復如是,異生異滅。” (6-3, p.394)

(二)大乘法中所謂之“心意識”乃指第八、七、六三識。是故“離心意識”即是捨離第八識心體中之阿賴耶性、異熟性,並斷除意根及意識之我見與我執。

1. 《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卷六:“又彼岸者無阿賴耶,於彼不起阿賴耶心故,名為涅槃。” (6-3, p.405)

2. 《入楞伽經》總品第十八之一:“莫見惟心法,莫分別外義,住於真如觀,過於心境界。” (6-3, p.420)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第15期目次6

arrow
arrow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