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有關涅槃的其他辨訛
第一節 涅槃之實證是斷滅空嗎?
再回到較粗淺的涅槃來說明,以救護一切迷於涅槃的凡夫法師們。經中有說,應依於滅盡三界有(無有十二處便無六識覺知心)而歸於涅槃,例如《中阿含經》卷 37〈梵志品〉:
生聞梵志問曰:「瞿曇!沙門何欲、何行、何立、何依、何訖耶?」世尊答曰:「沙門者,欲得真諦,行於智慧,所立以戒;依於無處,以涅槃為訖。」生聞梵志白曰: 「世尊!我已知。善逝!我已解。世尊!我今自歸於佛、法及比丘眾,唯願世尊受我為優婆塞,從今日始,終身自歸,乃至命盡。」1
這個無處,不但是沒有十二處,也可以解說為沒有三界中的任何方處;即如《阿含經》所載比丘恐怕慧解脫的退轉而自殺進入無餘涅槃時,天魔波旬圍繞在其屍身旁,久久不去,一心尋覓該比丘阿羅漢的心識究竟將會去至何處;然而 世尊說該比丘已無所去處,不至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識陰永遠滅盡而無所至,已入無餘涅槃。
無餘涅槃雖是滅盡、無依、究極,卻是依於「梵行已立」並已驗證作為前提;然而當阿羅漢滅盡五陰、十二處自我而入涅槃時,涅槃其實即是本際如來藏,故說忍辱是依涅槃而住;若不能於如是正理生忍者,忍辱行即不能說是成就。能如是忍,然後可以實證無餘涅槃都無所住的非境界而出離生死苦,所以《中阿含經》卷 40〈梵志品〉說:
梵志即復問曰:「瞿曇!忍辱溫良何所依住?」世尊答曰:「忍辱溫良依涅槃住。」梵志即復問曰:「瞿曇!涅槃何所依住?」世尊告曰:「梵志意欲依無窮事,汝 今從我受問無邊,然涅槃者無所依住,但涅槃滅訖,涅槃為最。梵志!以此義故,從我行梵行。」梵志白曰:「世尊!我已知。善逝!我已解。世尊!我今自歸於佛、法及比丘眾,唯願世尊受我為優婆塞,從今日始,終身自歸,乃至命盡。」2
以此緣故,有智之佛子,不應隨於假名大師想要把識陰所攝的意識粗心、細心,進入無餘涅槃中安住,否則即無法實證二乘涅槃,何況大乘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但二乘聖者滅盡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後,捨壽進入無餘涅槃之時卻是如,而非斷滅空,因此《中阿含經》 卷 59〈例品〉說:
拘薩羅王波斯匿歎曰:「善哉!善哉!阿難!如來可行法必行。所以者何?以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故。阿難!汝彼師弟子,學道欲得無上安隱涅槃,汝尚行此法,況復如來不行此法耶?阿難善說,我今歡喜……」…… 於是,拘薩羅王波斯匿知尊者阿難默然受已,鞞訶提衣為法布施尊者阿難,即從座起,繞三匝而去。
去後不久,尊者阿難持鞞訶提衣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曰:「世尊!此鞞訶提衣,今日拘薩羅王波斯匿為法布施我,願世尊以兩足著鞞訶提衣上,令拘薩羅家長夜得增益福。」於是,世尊以兩足著鞞訶提衣上,告曰:「阿難!若汝與拘薩羅王波斯匿所共論者,今悉向我而廣說之。」於是,尊者阿難與拘薩羅王波斯匿所共論者,盡向佛說,叉手白曰:「我如是說,不誣謗世尊耶?真說如法,說法、次法,不於如法有過失耶?」
世尊答曰:「汝如是說,不誣謗我,真說如法,說法、次法,亦不於如法有過失也。阿難!若拘薩羅王波斯匿以此義、以此句、以此文來問我者,我亦為拘薩羅王波斯匿以此義、以此句、以此文答彼也。阿難!此義如汝所說,汝當如是受持。所以者何?此說即是其義。」3
所以無餘涅槃中的本際也是如,不是斷滅空,其實就是證真如的菩薩們所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又,法離見聞覺知,法即是如;知有法常住者,方能證涅槃,是故《雜阿含經》卷 10 說:
如是我聞:一時,有眾多上座比丘住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佛般泥洹未久。時,長老闡陀晨朝著衣持鉢,入波羅奈城乞食。食已,還攝衣鉢,洗足已,持戶鈎,從林至林,從房至房,從經行處至經行處,處處請諸比丘言:「當教授我,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我當如法知、如法觀。」時,諸比丘語闡陀言:「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闡陀語諸比丘言:「我已知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闡陀復言:「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第二、第三亦如是說。闡陀復言:「是中誰復有力堪能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復作是念:「尊者阿難今在拘睒彌國瞿師羅園,曾供養親覲 世尊,佛所讚歎,諸梵行者皆悉識知。彼必堪能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
時,闡陀過此夜已,晨朝著衣持鉢,入波羅奈城乞食。食已,還攝舉臥具,攝臥具已,持衣鉢詣拘睒彌國;漸漸遊行到拘睒彌國,攝舉衣鉢,洗足已,詣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已,却坐一面。時,闡陀語尊者阿難言:「……善哉!尊者阿難!今當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
時,尊者阿難語闡陀言:「善哉!闡陀!我意大喜,我慶仁者能於梵行人前無所覆藏,破虛偽刺。闡陀!愚癡凡夫所不能解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諸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汝今堪受勝妙法,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闡陀作是念:「我今歡喜得勝妙心、得踊悅心,我今堪能受勝妙法。」
爾時,阿難語闡陀言:「我親從佛聞,教摩訶迦旃延言:『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此苦生時生、滅時滅。迦旃延!於此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見,如來所說。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迦旃延!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尊者阿難說是法時,闡陀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爾時,闡陀比丘見法、得法、知法、起法,超越狐疑,不由於他,於大師教法得無所畏。恭敬合掌白尊者阿難言:「正應如是。如是智慧梵行,善知識教授教誡說法。我今從尊者阿難所,聞如是法,於一切行皆空、皆悉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滅盡、涅槃,心樂正住解脫,不復轉還,不復見我,唯見正法。」時,阿難語闡陀言:「汝今得大善利,於甚深佛法中,得聖慧眼。」4
經中的意思是說,二乘涅槃的本質,其實也是中道,只是聲聞聖者不能知見而已。所以摩訶迦旃延聞 佛說法後,證得中道而迴入大乘法中成為菩薩,一生善於解釋經義而利樂人天。這就是說,二乘涅槃的實證雖然滅盡三界有——滅盡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而不墜入三界有中,遠離了有邊;但因涅槃的本質其實就是如來藏的本來不生不死,正是第八識真如心離三界有而恆存,常住不壞而遠離斷滅邊;所以二乘涅槃的本質依舊不是斷滅空,不是以三界有的緣起性空作為實證標的,而是不會墜入空、有二邊的中道,一切佛門學人於二乘涅槃的滅盡蘊處界的「滅盡」境界,不應有所恐懼而堅執識陰或意識為常,以致精勤空修一世而於解脫道及佛菩提道俱無所證。
末法時代的台灣,每聞六識論的印順法師等錯解人間佛教的弘法者說:釋迦如來已經入無餘涅槃了,永遠滅度不會再於三界中出現了。又說:大乘經典只是後人對 釋迦如來的永恆懷念而創造出來的,不是 釋迦如來金口所宣。然而法身常住,諸佛即使真的入了無餘涅槃也並非斷滅空,不該有如是說法而暗示為 釋迦如來已經「灰飛煙滅」。又諸佛在因地甫入地時,都是緣於十大願的增上意樂,願意受持是十無盡願,方得次第進修而能成佛;豈有可能在成佛之後轉入無餘涅槃?豈非棄十大願於不顧、食言而肥?則是遠不如諸地菩薩之大悲心與大智慧,試思十方三界之中豈有如是之佛?故說 釋迦如來示現入涅槃後並非即入無餘涅槃,諸佛全都依於無住處涅槃及十大願故。又,一個小千世界中,有四千大部洲,每一部洲都有極多洲渚,一一洲渚之中都有極多小世界;住持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的佛陀,必須於一一小世界中示現八相成道以度眾生,焉有可能於此一小世界中示現成佛及入滅之後隨即消失無影無蹤?是故釋印順等人間佛教六識論者之說,誠屬無稽,顯見彼等眾人之無智與愚癡也。
第二節 具足四種涅槃之諸佛會入無餘涅槃嗎?
諸佛菩薩悉皆不入無餘涅槃,常住於本來性淨涅槃及無住處涅槃,而令魔王深覺恐懼,亦印證諸佛不入無餘涅槃,恆以無住處涅槃為依故,當知永不入無餘涅槃。例如阿含部《大般涅槃經》卷上記載:
世尊須臾,從定而覺,告阿難言:「此毘耶離,優陀延支提、瞿曇支提、菴羅支提、多子支提、娑羅支提、遮波羅支提,此等支提,甚可愛樂。阿難!四神足人,尚能住壽滿於一劫若減一劫,如來今者有大神力,豈當不能住壽一劫若減一劫?」爾時, 世尊既開如是可請之門以語阿難,阿難默然而不覺知;世尊乃至慇懃三說,阿難茫然猶不解悟,不請如來住壽一劫若減一劫,利益世間諸天人民。所以者何?其為魔王所迷惑故。爾時,世尊三說此語,猶見阿難心不開悟,即便默然。爾時,魔王來至佛所而白佛言:「世尊!今者宜般涅槃。善逝!今者宜般涅槃。所以者何?我於往昔在尼連禪河側,勸請世尊入般涅槃,世尊爾時而見答言:『我四部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猶未具足,又未降伏諸餘外道,所以未應入般涅槃。』世尊!今者四部之眾無不具足,又已降伏諸餘外道,所為之事皆悉已畢,今者宜應入般涅槃。」于時,魔王如是三請,如來即便答言:「善哉!我於往昔在尼連禪河側,已自許汝,以四部眾未具足故,所以至今;今已具足,却後三月當般涅槃。」是時,魔王聞佛此語,歡喜踊躍還歸天宮。
爾時,世尊即便捨壽,而以神力住命三月。是時,大地十八相動,天鼓自鳴,以佛力故,空中唱言:「如來不久當般涅槃。」諸天人眾,忽聞此聲,心大悲憹,遍體血現。是時,世尊即於彼處,而說偈言:一切諸眾生,皆隨有生死,我今亦生死,而不隨於有,一切造作行,我今欲棄捨。5 又《大般涅槃經》卷上明載:
「阿難!知不?我於往昔初成道時,度優樓頻螺迦葉在尼連禪河側。爾時,魔王來至我所,而請我言:『世尊!今者宜般涅槃。善逝!今者宜般涅槃。何以故?所應度者皆悉解脫,今者正是般涅槃時。』如是三請,我即答言:『今者未是般涅槃時。所以者何?我四部眾未具足故,所應度者皆未究竟,諸外道眾又未降伏。』如是三答,魔王聞已,心懷愁憹,即還天宮。向者又來,而請我言:『世尊!今者宜般涅槃。善逝!今者宜般涅槃。所以者何?我於往昔在尼連禪河側,勸請 世尊而般涅槃, 世尊爾時即答我言:「我四部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猶未具足,又未降伏諸餘外道,是以未應入般涅槃。」世尊!今者四部之眾無不具足,又已降伏諸餘外道,所為之事皆悉已畢,今者宜應入般涅槃。』魔王乃至如是三請,我即答言:『我於往昔在尼連禪河側,已自許汝,以四部眾未具足故,所以至今;今已具足,却後三月,當般涅槃。』魔王聞我作此語已,歡喜踊躍還歸天宮。我既於此受魔請已,即便捨壽,住命三月,以是因緣,大地震動。」6
凡此記錄,都已明言 釋迦如來可得住壽一小劫,得能廣利此界有情。但這是魔王之所恐懼者,誠恐有情眾生漸次脫離其所掌控之欲界境界,則魔眾日減;以此緣故,魔王頻來請求 世尊及早入滅而離開人間,以免更多有情出離欲界境界。
由此亦可證知 釋迦如來示現入滅度後,並非是彼等愚人所說之「灰飛煙滅」,而是常住三界中廣利人天永無窮盡。是故彼等人間佛教六識論者,當疾遠離如是邪見,轉依八識論正見,廣修福德、守護正法,未來方能實證三乘菩提而無所障礙。
又,如來所證涅槃非斷滅空,而是如,是清淨有(梵有),是至冷有,也是真諦不虛有;皆因諸佛如來所證是無住處涅槃故,依大乘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而施設故。例如《中阿含經》 卷 34〈大品〉說: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來自覺世間,亦為他說,如來知世間。如來自覺世間集,亦為他說,如來斷世間集。如來自覺世間滅,亦為他說,如來世間滅作證。如來自覺世間道跡,亦為他說,如來修世間道跡。若有一切盡,普正有彼一切,如來知見覺得。所以者何?如來從昔夜覺無上正盡之覺,至于今日夜,於無餘涅槃界,當取滅訖。於其中間,若如來口有所言說、有所應對者,彼一切是真諦,不虛不離於如,亦非顛倒,真諦審實。若說師子者,當知說如來。所以者何?如來在眾有所講說,謂師子吼;一切世間,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天,如來是梵有,如來至冷有,無煩亦無熱,真諦不虛有。」7
若人證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即是清淨有、至冷有,離世間六塵覺觀故,寂靜無煩、至極清淨故,卻是如實自在而非斷滅,當然諸佛如來都是「無煩亦無熱,真諦不虛有」,所以 世尊開示說:「如來是梵有,如來至冷有。」若人已在佛門出家,著如來衣、食如來食、住如來家,口說如來法時即不應故違 釋迦如來所說,否則即是謗佛、謗法、謗僧之人,亦是外道及地獄種性之人。
釋尊入涅槃乃為示現,非真滅盡,住大涅槃(無住處涅槃)故,是故示現入涅槃後,轉於色究竟天中為諸地菩薩說法。非特大乘經中如是說,二乘經之阿含部經典已曾如是說也,例如《雜阿含經》卷 44:
如來涅槃後七日,尊者阿難住支提所,而說偈言:導師此寶身,往詣梵天上;如是大神力,內火還燒身。五百㲲纏身,悉燒令磨滅;千領細㲲衣,以衣如來身;唯二領不燒,最上及襯身。 尊者阿難說是偈時,諸比丘默然悲喜!8
諸佛如來般涅槃者皆屬示現,非如定性聲聞之永滅,例如阿含部的《央掘魔羅經》卷 3 記載:
佛告央掘魔羅:「汝今當與文殊師利俱,至北方過一恒河沙剎,有國名無量樂,佛名無量慧功德積聚地自在王如來,應供、等正覺,在世教化。汝等俱往,問彼佛言:『釋迦牟尼如來云何住無生際,而復住於娑婆世界?』」爾時文殊師利、央掘魔羅俱白佛言:「唯然受教。」猶如鴈王,乘神通力往詣北方無量樂國,至無量慧功德積聚地自在王如來所,頂禮佛足,白言:「世尊!我等二人為釋迦牟尼世尊所使,從娑婆世界來詣此土,令問世尊:云何 釋迦牟尼如來住無生際、住解脫地,不般涅槃而住於生?」爾時彼佛告二人言:「善男子! 釋迦牟尼如來即是我身。汝等還去,語彼佛言:無量慧佛遣我等還,云彼如來當為汝說。」9
又《央掘魔羅經》卷 3:
「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自修知足,令他知足故,生上止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為諸聲聞說離食知足故,生斷一切求波羅蜜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捨離一切魚肉美食,亦教眾生令捨離故,生美妙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令無量眾生、諸天及人吐一切煩惱故,生離虛偽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無量眾生惡像類者,壞其住處,驅出人眾,猶如大雹故,生破宅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無量眾生迷惑四倒,飲以法味故,生離慢梵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無量眾生如來之藏,寂靜恒道,離亂過惡,極令正直故,生寂靜捨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無量眾生無我佛語者,建立有我,如指指月故,生捨離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無量般涅槃般涅槃而不般涅槃般涅槃故,生如法法身。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恒河沙生,盡無量眾生際,極方便求如來藏垢,不可得故,生此界身。一切眾生悉有此界。」10
以諸佛如來都是依常住不壞的第八無垢識而住故,所證是具足四種涅槃故,又於十大願有增上意樂而增上故,不捨一切有情,常樂我淨而度眾生,又何須如同二乘不迴心聲聞之取滅度呢?所以諸佛具足有餘、無餘涅槃而不取無餘涅槃,入滅只是示現,依無住處涅槃而住,利樂眾生永無窮盡,故於《悲華經》卷 1〈陀羅尼品 第 2〉明說曰:
菩薩得是陀羅尼門已,便得如是聖清淨眼。得是眼已,見於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在在處處諸佛世尊不取涅槃,亦見示現種種無量神足變化。11
是故往昔諸佛乃至現今 釋迦如來並非已經灰飛煙滅,捨人間壽命而入涅槃都只是一種示現。又如《法華經》中 世尊明示已在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前成佛,只為圓滿往昔無量劫前一千位兄弟誓願在一大劫中次第成佛之願而來示現;是故往昔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前成佛之後,至今猶來示現,亦可徵之為實。而《法華經》中的真實義,平實自從 2009 年 7 月 21 日宣講至今,猶未講完〔編案:撰成此文時尚未講完。 連載至今,已於 2013 年 12 月宣講圓滿〕,處處以現量親證而證實經中的說法如實,不可推翻;由此可知,淺見之人橫生測度,依臆想而說者,都不可信。有智之人應當深信佛法真實,棄捨邪見,信受正見,未來方有實證聲聞菩提乃至兼具三乘菩提之果德。
又,一切菩薩都不入涅槃而住涅槃,如是正義,古德已曾說之,非唯平實一家之言。例如清涼澄觀撰《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 2〈世主妙嚴品 第 1〉說:
彼經第五性云:五者無性,謂一闡提。此有二種,一者、焚燒一切善根,即謗菩薩藏。二者、憐愍一切眾生界,即是菩薩「若有眾生不入涅槃,我亦不入」。大慧白言:「此二何者常不入涅槃?」佛言:「菩薩常不入涅槃,非焚燒一切善根者。以知諸法本來涅槃,不捨一切諸眾生故。」此意則明菩薩入而不入。既云:菩薩常不入,非闡提者;則明闡提後必入矣!況經自云「復以如來神力故,或時善根生」耶?12
如是不入涅槃之菩薩,經中所載多有,只是大眾未曾留意,以致只知 地藏王菩薩一人而已,實則不然!今檢《入楞伽經》卷 2〈集一切佛法品 第 3 之 1〉原文如下:
「大慧!何者無性乘?謂一闡提。大慧!一闡提者無涅槃性;何以故?於解脫中不生信心,不入涅槃。大慧!一闡提者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焚燒一切善根;二者、憐愍一切眾生,作盡一切眾生界願。大慧!云何焚燒一切善根?謂謗菩薩藏,作如是言:『彼非隨順修多羅、毘尼解脫說。』捨諸善根,是故不得涅槃。大慧!憐愍眾生,作盡眾生界願者,是為菩薩。大慧!菩薩方便作願:『若諸眾生不入涅槃者,我亦不入涅槃。』是故菩薩摩訶薩不入涅槃。大慧!是名二種一闡提無涅槃性,以是義故,決定取一闡提行。」
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此二種一闡提,何等一闡提、常,不入涅槃?」佛告大慧:「菩薩摩訶薩一闡提常,不入涅槃,何以故?以能善知一切諸法本來涅槃,是故不入涅槃;非捨一切善根闡提,何以故?大慧!彼捨一切善根闡提,若值諸佛善知識等,發菩提心,生諸善根,便證涅槃。何以故?大慧!諸佛如來不捨一切諸眾生故。是故大慧!菩薩一闡提、常,不入涅槃。」13
如是正義,本書前面文中已有解釋,今不復重解,以免贅文,讀者自知。但能迴邪見而入正見,重舉上列經文,即有意義。
又如《法華經》〈妙莊嚴王本事品 第 27〉明載,妙莊嚴王於往昔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的 雲雷音宿王華智如來時出家,精進修行後證得初地,今為華德菩薩;又如其夫人淨德,當時亦出家修行而得實證,今時仍是光照莊嚴相菩薩;三如 藥王、藥上菩薩當時已是七地菩薩,於今仍在等覺位中,早已超過三大阿僧祇劫極多倍數的時間,而至今仍未成佛;這些都是「於無始眾生發願」的菩薩,與 地藏王菩薩的心願是相同的。對他們而言,成佛早與晚的事情其實不必計較,因為入地時已經有阿羅漢的證德而超越分段生死了;滿足三地心以後已經斷除胎昧,而且已隨時可以出離三界,卻繼續乘願受生以利眾生,是於三界中得大自在的菩薩,此後生死皆能自由自在便不需急於成佛了。又如七地滿心以後,更已經斷盡三界生死的習氣種子,夢、想都已滅除,更是解脫自在,就更不必計較何時成佛了。如是,進而至於八地的於相於土自在,九地具四無礙辯而有善慧力,具大威德;十地滿心的諸佛灌頂,所知之法若為人說時,如雲如水永不斷絕,成法王子;轉入等覺位中,更屬完全自在的人,剩下些微的變易生死完全無礙於行道,又何須急著求成佛道?只要能夠自由自在廣利人天,也就秉著十大願繼續利樂人天而無須休歇亦無疲厭,成佛與否都不在意,這也正是菩薩大悲的具體展現。菩薩已是如此,分段生死、變易生死於如是一類菩薩已無罣礙,都不必也不會想要入無餘涅槃,何況諸佛具足一切種智而斷盡變易生死了,又何須入於無餘涅槃呢?
由此可知,那些一生弘揚錯誤的「人間佛教」之六識論法師們,不但未斷我見、未證真如,他們對佛菩提道的內涵簡直是全無所知,連佛法中最粗淺的聲聞菩提之斷我見內涵,竟然都可以毫無所知而落入細意識乃至粗意識中,不離常見,由此也就可見他們知見的粗淺一如世俗凡夫了。這是現前可見的前車之鑑,有智之人都不應再信受他們所說的「如來已經入滅猶如灰飛煙滅,大乘經典不是佛說」的惡見、邪見了。(待續)
1 《大正藏》冊 1,頁 660,下 20-26。
2 《大正藏》冊 1,頁 682,上 27-中 6。
3 《大正藏》冊 1,頁 799,上 7-中 23。
4 《大正藏》冊 2,頁 66,中 6-頁 67,上 18。
5 《大正藏》冊 1,頁 191,中 13-下 15。
6 《大正藏》冊 1,頁 192,上 21-中 13。
7 《大正藏》冊 1,頁 645,中 12-25。
9 《大正藏》冊 2,頁 533,上 12-27。
10《大正藏》冊 2,頁 536,下 26-頁 537,上 16。
11《大正藏》冊 3,頁 172,中 22-26。
12《大正藏》冊 35,頁 511,下 8-17。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138期目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