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75.jpg

        第五目 疑心所

    何謂「疑」呢?疑就是懷疑,對於一切出世間及世出世間的真實道理,心中猶豫不決,稱之為「疑」。《成唯識論》 卷 6 云:「云何為疑?於諸諦理,猶豫為性,能障不疑善品為業;謂猶豫者,善不生故。」 1 意思是說,對於各種真實 的道理,心中遲疑不決,這就是「疑」心所的體性,能夠障礙對於諸諦理沒有懷疑之善品法的發起,這就是「疑」的業用;這是說如果心中對於正法懷有猶豫而不得決定的人,他的善法是不會生起的。

    疑蓋是五蓋之一,五蓋者—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這是會障礙善法生起的五種蓋障,一切學佛人 都應該加以降伏及斷除。《大智度論》卷 17〈序品 第 1〉: 疑蓋者,以疑覆心故,於諸法中不得定心;定心無故,於佛法中空無所得。譬如人入寶山,若無手者,無所能取。如說疑義偈言:『如人在岐道,疑惑無所趣;諸法實相中,疑亦復如是。疑故不懃求,諸法之實相;是疑從癡生,惡中之弊惡。善不善法中,生死及涅槃,定實真有法,於中莫生疑。汝若生疑心,死王獄吏縛;如師子搏鹿,不能得解脫。在世雖有疑,當隨妙善法,譬如觀岐道,利好者應逐。』如是等種種因緣故,應捨疑蓋。2

    這段論文的意思是說:「疑」這個煩惱之所以稱為「疑蓋」者,是因為「疑」會覆蓋心的智慧光明的緣故,對於各種正法即不得決定心;於正法沒有決定心的緣故,在佛法的修證中就會空無所得。譬如人走入聚藏寶物的山中,若是沒有手 的人,便無法取得任何東西。就如同前面疑義偈所言:『譬如有人走在分歧的道路上,看著這大道上分歧出去的好幾條路,不知應走哪一條才好,由於疑惑不能決定而無所趣向;在尋求諸法實相的道路中,疑心所也像是這樣讓人不得決定。由於心中有疑的緣故,就不能勤求諸法的實相;這個「疑」是從無明而生,是諸惡之中最惡之法。在一切善法與不善法 中,有生有死的諸法與不生不死的涅槃同時同處不即不離,要相信必定確實有個真實法存在,對於這勝義諦理切莫生疑。有人假使於真實諦理心懷疑惑,那就如同被閻羅王獄中役吏所縛;也如同鹿為獅子所搏,不能得到解脫。在世間修行時雖然難免有疑惑,但是應該隨逐妙善之法,就譬如觀察分歧的道路,應該選擇有利益的善好道路去追逐,如此才是有智慧的人。』如上所說種種因緣的緣故,修行人應該捨棄疑蓋。

    疑見是三縛結之一,三縛結者—身見、疑見、戒禁取見,這是會繫縛眾生流轉於三界生死不得出離的三種結使,一切欲實證初果者,皆必須如理思惟觀行以斷除之,此乃學佛者的首要之務。三縛結所斷之疑見,乃是因於已斷欲界身我見故,對於「欲界我」之錯誤見解,已經了知,無復生疑,故名已斷疑見;亦因斷「欲界身我見」故,於諸方大師所說法中,已能判斷彼等是否已斷「欲界身見我見」;於諸方大師之已斷欲界我見者,能如實知;於諸方大師之未斷欲界我見者,亦如實知見,故名已斷疑見;由如是斷疑見故,佛說初果須陀洹人「於諸方大師不疑」,是名斷疑見。

   「疑」能障礙正信的發起。但是為什麼有人聽聞正法時,心中會生「疑」呢?這主要是因為曾經親近惡知識,熏習了 惡知識所教導的種種邪見,引生種種邪思惟、邪分別,導致對於善知識所說正法不能如理作意,不具擇法眼故,對於諸師說法的正訛即莫能分辨而不得決定。疑心會障礙三乘菩提的修證,因為心中一旦於善知識所說正法有疑,必定無法真正信受奉行,即使自認為在努力修行,仍將由於心不得決定而無有實證的因緣。

    「佛法大海,信為能入」,假如對三寶不具清淨信,就會對聖教有疑,即使自詡遊心法海數十年,也只如入寶山空手回,三乘見道皆無其分,乃至連順忍都不可得,徒嘆奈何!譬如《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如果對於正法不具足信心者,沒有擇法覺分,就容易受種種外道見的影響而退失正道,無法長養一切善淨之法。

        第六目 惡見心所

    所謂惡見,即是不正見,是對各種諦理不如實知而顛倒推度,會障礙正確見解的產生,因而造作種種惡業、生死業而招致未來諸多苦果。《成唯識論》卷 6 云:「云何惡見?於諸諦理顛倒推求,染慧為性;能障善見,招苦為業。謂惡見者多受苦故。」3 意思是說,對於各種正理顛倒地推度尋求,以染污慧為其自性;能夠障礙善見的生起,能招感苦果就是惡見的業用。這是說,有惡見的人多造染污業而遭受苦的異熟果報的緣故。

    惡見是依染污慧而假立的,依其行相差別又可分為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種。以下分別說明之:

    第一種是「薩迦耶見」:薩迦耶見,梵語音譯為「薩迦耶達利瑟致」「薩」的意譯為有,「迦耶」意譯為身,「達利瑟致」意譯為見,所以「薩迦耶見」意譯即為「有身見」,簡稱為「身見」。身見就是對於五取蘊諸法的生滅無常性不如實知,因此將五取蘊諸法執著為真實我以及我之所有。例如欲界眾生對於自己色身及覺知心之虛幻無實不能證解,由是 堅執欲界中之見聞覺知心為常不壞我,執欲界中之色身為我之所有,以為這個見聞覺知心可以貫通三世,以為來世仍是與此世同一個見聞覺知心,不知五蘊諸法都是有生有滅而且只能存在一世;此即是欲界有情之身見我見,一切常見外道所主張之常不壞我皆不離身見而有,亦即眾生一切邪見都依薩迦耶見而起,由是造諸生死業而不斷流轉於三界六道。

    第二種是「邊執見」:簡稱邊見,就是離於中道正義而落於二邊,即落在常見或斷見,或者落在增益執或損減執;這 是由於有薩迦耶見的緣故,隨之執取五蘊諸法的全部乃至一分為常住不壞法,因而落於常見;或者否定有真實法存在而執取五蘊諸法死後斷滅,故落於斷見;能障礙對非斷非常之中道諦理的信解,使人不能出離生死,不能得證解脫。意思是說,修行人由於未能如實信解依法界實相第八識空性心所建立之三乘菩提中道正理,往往自以為已入中道,而實不離斷見與常見、不離有無一異等兩邊;譬如應成派中觀師否定第八識而認取意識為常住法,卻自認已入中道,實則為雙具斷常二邊之外道見,此即是邊見之具體事例。

    第三種是「邪見」:就是謗無三世因緣果報,謗無解脫道、無阿羅漢,謗世間無佛、無佛菩提道,以及身見、邊執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四見以外的惡見,都屬於邪見所攝,因此邪見的範圍極廣。邪見會引導眾生趣向輪迴三界六道的各種錯誤的道路上去,所以稱之為邪、為惡,非是一般所說的「邪惡」之意。 

    第四種是「見取見」:就是執取自身的種種惡見,以及自己所依的五蘊,為最殊勝,能得清淨的涅槃法;這樣的人總 是認為自己的見解就是對的,別人的見解如果與自己不同一定都是錯的。見取見重的人,他不會去如理思惟自己的法能不能通過經典聖教量的考驗,即使別人所說的法符合聖教量,只要與他的認知不同,他就一概加以貶抑,因為他認為自己的見解永遠是超勝別人的;甚至於即使別人所證的法和他一樣,不下於他,他也會說別人是錯的,說他的法超過別人,他根本不依聖教印證來作如實的區分,他只是一心想要贏過別人,這就稱為見取見。所以說見取見是以鬥諍為業。

    第五種是「戒禁取見」:就是隨順各種惡見而施設的種種戒禁。外道由於不知解脫生死之正理,為求解脫生死苦、為 求涅槃清淨界,卻依於種種惡見而施設種種與解脫無關之戒法及禁忌,執取這些戒禁以為能生天而得解脫或者以為能得涅槃解脫,實則一切所作都是無有真實利益的苦行。譬如印度古代有各種苦行外道,認為持牛戒、狗戒、雞戒、食自落果戒、常坐不臥、拔髮、裸體等戒可以得涅槃之果;如是非因計因、非道計道,沒有利益的勤勞苦行,就是屬於戒禁取的業用。

    以上所述六種根本煩惱中,貪、瞋、癡、慢、疑等五個心所法,統稱為「五鈍使」,惡見所攝的我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種煩惱則合稱為「五利使」;「使」是煩惱的別名,有驅役之義。「五利使」所攝五種不正見,能夠驅役眾生身心,使令眾生造諸有漏業、惡業,流轉於三界生死無有出期,乃至墮入三惡道中受苦無盡,故稱為「使」。「五 利使」是見道所斷的煩惱,三乘見道時,這五個不正見即永斷,因此,相對於見道後才能漸次修斷的「五鈍使」而言,「五 利使」其性猛利易斷,故說之為「利」。「五鈍使」乃是因為眾生對於世間諸法之緣起真相不能如實現觀,對諸塵境不斷生起貪愛等煩惱,令此五鈍使煩惱不能斷除,為此諸煩惱所驅使,故名為「使」;「五鈍使」其性遲鈍難斷,必須於見道後,長時於歷緣對境中修正身口意行,方能漸次轉易此諸煩惱種為清淨種,而漸次修斷,故名為「鈍」。合五鈍使與五利使,名為十種煩惱結使,能使眾生為三界所繫縛,輪轉生死無有窮盡,三乘行者皆應如理思惟觀行,以漸次斷除之,方能漸次得證解脫之正受。(待續)

1 《成唯識論》卷 6,《大正藏》冊 31,頁 31,下 2-4。 

2 《大智度論》卷 17,《大正藏》冊 25,頁 184,下 21-頁 185,上 6。 

3 《成唯識論》卷 6,《大正藏》冊 31,頁 31,下 11-13。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176期目次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身外之物 的頭像
    身外之物

    身外之物的部落格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