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52.PNG

                    目 錄

一、佛前大供本儀之「齋佛儀」探討

     (一)「齋佛儀」之內容

   (二)三稱三請佛菩薩

   (三)密咒

   (四)總結

二、佛前大供本儀

     (一)「南無靈山會上佛菩薩」與「歸敬佛法僧三寶」

   (二)「歸敬佛法僧三寶」之「歸敬諸佛菩薩」

   (三)十方諸佛讚偈

   (四)釋迦牟尼佛讚偈

   (五)佛力變現普施有情

   (六)儀軌之圓滿

三、佛法的總持、咒語

       (一)總持為陀羅尼:義、法、咒、得菩薩忍

   (二)如來方便允可弟子持誦世間咒語以治病及守護色身

   (三)如來成滿護法龍天護持人間菩薩的願力

   (四)主導中國佛教的大乘佛法

   (五)密續的崛起改變了佛法的面貌

   (六)密續傳入的影響

   (七)對佛門儀軌的回顧與探討

四、佛法的供佛讚佛、變食、施食及其緣起

          (一)供佛讚佛、齋僧

    (二)佛法中的變食

    (三)佛法中的施食

    (四)施食原則之建議

五、密教施食儀軌

    施食儀軌—不空所譯密續為本源

    (一)密續施食之緣起

    (二)密續規範:施食者須是受過灌頂之密教上師

    (三)不空譯本的〈施食真言〉

    (四)密續:先受密教三昧耶戒,方得施食

    (五)「鑁」隱示密教雙修行門

    (六)金剛水大「鑁」即密教蘇悉地功德成就 六、原有供佛之咒語,及其梵文意義 

六、原有供佛之咒語,及其梵文意義

     (一)咒語之梵文意思

    (二)〈施食真言〉之甘露及手印真意

    (三)〈甘露水真言〉之甘露及手印真意

    (四)〈普供養真言〉出自密續

    (五)〈天廚妙供〉之探討

七、《瑜伽焰口》、《蒙山施食》及放焰口等

     (一)《瑜伽焰口》與《蒙山施食》以密續為根本

    (二)出自唐朝不空所譯密續的其他真言

八、結論

                             ~本 文~

一、佛前大供本儀之「齋佛儀」探討

    「佛前大供」是供養佛菩薩午齋。因 釋迦牟尼佛二千五百多年前示現於娑婆人間是日中一食,於中午前受供養,故此「大供」又稱「午供」,又稱「齋佛」;「佛前大供」即懇祈 諸佛菩薩降臨受供用齋的意思。這相應的儀軌就稱為「齋佛儀」,是中國很早就訂定下來的儀軌,也是今日〈佛前大供〉所依據的範本。

    (一)「齋佛儀」之內容

    目前可找到最早收錄「齋佛儀」的古本是宋朝永明延壽禪師編纂的《三時繫念儀範》,其中稱為〈齋佛儀式〉,是在三時繫念的第一時與第二時之間齋佛,內容包含:「起《三十五佛懺悔經》(次舉),歸敬常住十方佛、法、僧,歸敬本師 釋迦牟尼佛及觀世音菩薩、護法諸天菩薩,法師之遍食宣唱(遍洒法筵),變食真言、甘露真言及『此食色香味』至『普同供養』之頌偈,普供養真言,供香花讚、供四聖讚、供法寶讚、供三界讚、供六道讚、供六道讚其二及『禪悅酥酡』至『南無禪悅藏菩薩摩訶薩』的頌偈」1,其內容可說是今日〈佛前大供〉的原型。 

    後來發展的結果,可能由於具足「起《三十五佛懺悔經》(次舉)、法師之遍食宣唱(遍洒法筵)、供香花讚、供四聖讚、供法寶讚、供三界讚、供六道讚、供六道讚其二」等儀軌會令齋佛時間變得很長,或是有其他原因考量,明朝蓮池袾宏法師《雲棲法彙》卷 2 所列的〈齋佛儀〉,就將上述之內容移除,只留下了「歸敬常住十方佛、法、僧,歸敬本師釋迦牟尼佛及觀世音菩薩、護法諸天菩薩,變食真言、甘露真言及『此食色香味』至『普同供養』之頌偈,普供養真言及『乳酪醍醐』至『南無禪悅藏菩薩摩訶薩』的頌偈」2,其中「禪悅酥酡」之偈頌改成「乳酪醍醐」之偈頌。這樣變更之後的儀軌架構,可說與今日通行之〈佛前大供〉是幾乎吻合的。

    清朝的《諸經日誦集要》所編輯的〈齋佛儀〉,儀軌架構也與《雲棲法彙》相同,只是將「乳酪醍醐」之頌偈改回「禪悅酥酡」的頌偈。3

(二)三稱三請佛菩薩

    「三稱三請佛菩薩」的部分,宋朝永明壽禪師的《三時繫念儀範》和明朝蓮池袾宏的《雲棲法彙》,在〈齋佛儀〉中都是「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南無護法諸天菩薩」,而在清朝所編纂的《諸經日誦集要》卷下則是「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南無護法諸天菩薩、南無伽藍聖眾菩薩」。

    至於今日通行的〈佛前大供〉中所列出的諸佛菩薩,又是如何參考而得呢?一種可能是來自《三時繫念》儀軌「第二時」的「彌陀懺儀」,讚 阿彌陀佛等淨土三聖,因此後人就在佛前大供本儀中,將「阿彌陀佛」列在「本師釋迦牟尼 佛」之後,「大勢至菩薩、清淨大海眾菩薩」列在「觀世音菩薩」之後,亦即因應華人對彌陀淨土的歸仰而加入。

    還有其他尊佛菩薩的列入:相對於西方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因此東方琉璃光世界 藥師如來也被加進來[編案:也因為中國不少寺院中都同時供奉 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及藥師佛]。再加上中國佛教所崇奉分別代表「智、行、悲、願」的四大菩薩—— 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還有廣為人知的 彌勒菩薩;由於 彌勒菩薩是當來下生佛,因此就列在佛的稱頌中。

    至於禪宗證悟的「歷代祖師菩薩」因應中國傳統而被加入,與「護法諸天菩薩、伽藍聖眾菩薩」同列。

(三)密咒

    本來清淨儀軌是在於契入佛菩薩的恩澤、明瞭佛菩薩的意旨,因而可以敦勉自己力行佛道,因此,行齋佛儀供養佛菩薩時,應該以明確的文字來表顯這義理。然而為遵循古來中國「五不翻」原則之「祕密故不翻」4 ,所有的密咒皆為音譯,而齋佛儀中又收入了密咒,所以大眾並沒有辦法真實領解所唸誦之密咒的意思,致使許多人參加午供多年,亦不知所誦是何意思,這樣就全然失去唸誦的意旨。

    譬如「般若」二字有甚深的義理,也為了尊崇聖教的意思,因此就不翻譯的道理是一樣的;大眾必須先知道這密咒的意思,就如同知道「般若」的根本意思是「實相智慧」,然後唸誦到「般若」一詞時,即明其意,這才能達到領解意旨及更為尊敬的目的。是以在此還是要建議〈佛前大供〉恢復採用能讓人讀懂的頌偈,這樣大眾普遍都能輕易理解。 

(四)總結

    大致從以往的〈齋佛儀〉和今日通行的〈佛前大供〉比對,同時考量要更能符合簡單莊重及攝受大眾的心意,以使大眾易於契入佛法,而依上述討論的方向來作調整:

1.「迎請佛菩薩」的部分,可予以節要處理,回歸簡要的初衷,又能肅穆莊嚴。

2. 學人對密咒的意思並不清楚,因此若改以直接表白的偈頌,反更能增益大眾對三寶的恭敬心。以清淨句來舉說,以便學人唸誦時可知其意,可攝受自心。

二、佛前大供本儀

(一)「南無靈山會上佛菩薩」與「歸敬佛法僧三寶」

    以今日通行之〈佛前大供〉所列,「南無靈山會上佛菩薩」三稱之後,轉稱「南無常住十方佛、南無常住十方法、南無常住十方僧」,本質上是接近的。由於從中國較早的〈齋佛儀〉來比對,可清楚知道原本儀軌是簡要肅穆莊嚴,因此回歸這樣的初衷,這「南無靈山會上佛菩薩」可與開始迎請 佛菩薩蒞臨法會時稱念的「南無常住十方佛、南無常住十方法、南無常住十方僧」合併:

    南無常住十方佛

    南無常住十方法

    南無常住十方僧 

    由於十方各地道場本非設定為壇場,因此宜說「迎請佛菩薩蒞臨法會」,不再說是壇場。然「南無常住十方法」所說的「法」在作為「迎請」的對象時,「法」本身也難以吻合受齋食供養的意思,因此「迎請佛菩薩蒞臨法會」的儀軌標題須作調整以符合齋食之供養,以此處行迎請的稱頌都是使用「南無」開頭,即「歸敬」的意思,因此可知這真正本質是在藉由誦念佛法僧、諸佛菩薩的聖號來「歸敬佛法僧三 寶」,所以整個儀軌的行次小標題就訂為「歸敬佛法僧三寶」。「三稱三請」也代表內心殷重地歸敬。

(二)「歸敬佛法僧三寶」之「歸敬諸佛菩薩」佛聖號的稱念

    在儀軌上接續的是稱念佛的聖號,儀軌中以「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南無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南無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為對諸佛的稱念與迎請。中國人喜從「消災延壽」的現世利益著眼,因此多有人依此稱念「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然如果以「齋佛儀」中歸敬三寶的莊嚴起念,則是否更應以 藥師佛顯示的佛地功德為主?因此依 玄奘菩薩所翻譯的《藥師琉 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 5 ,還有隋朝已翻譯的《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滅罪經》卷 3:「南無藥師琉璃光王如來」6,如是合起來考量後,訂為「南無藥師琉璃光王佛」。「南無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依此世間大眾之所熟悉的緣故,因此就不作調整。再來作調整的是「南無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來是迎請目前住世的十方諸佛如來受齋食供養,方是符合實際;二來是前面起首時,已經有「南無十方一切佛」。中國人尚簡是聞名的,所以當年 鳩摩羅什菩薩也是以此簡要之原則來翻譯經典,因此《佛說阿彌陀經》在中國廣為流傳。此處便以「齋佛儀」肅穆莊嚴的精神為改訂之準繩,就不再列出「南無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總結調整後的結果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王佛

    南無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菩薩聖號的稱念

    關於「大菩薩」的順序,比較差強人意。這是因為有些版本在五位大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地藏王菩薩)中間插入了一個比較不那麼適當的「清淨大海眾菩薩」7 。由於「大海眾菩薩」證量不一、菩薩數不定,而且若非很明確地舉列一菩薩摩訶薩名,於唸誦者來說無法相應,自難以廣大增益對佛菩薩明確的名號與德行之緣想,故而不易生起景仰之情。

    在此暫略去「清淨大海眾菩薩」,先單獨來談五位大菩薩。由於大家都知道 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早已成佛,且與 釋迦古佛有因緣,故倒駕慈航來此,示現為妙覺菩薩;因此於午供儀軌中排序在前。這三位菩薩也是列在傳統中國佛弟子崇拜的「四大菩薩」(或五大菩薩)中。

地藏王菩薩

    若單獨以 地藏王菩薩摩訶薩的證量來探討,以本跡因地來說明,是從華嚴部經典比較能知其梗概。在《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與同一部經典之異譯本《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中,說有十個佛剎世界微塵數的諸佛如來來到這世界莊嚴 毘盧遮那佛的成佛道場,示現為菩薩,其中有觀自在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地藏菩薩、普賢菩薩等菩薩摩訶薩 8 。在《度諸佛境界智光嚴經》也提到了有十個佛世界不可說億萬那由他微塵數的菩薩摩訶薩來此娑婆世界示現,其中有 普賢菩薩、地藏菩薩、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也有彌勒菩薩。9

    由《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的「十佛剎極微等諸佛」、《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的「十佛剎微塵等他方諸佛」,與《度諸佛境界智光嚴經》的「十佛世界不可說億萬那由他微塵數等菩薩摩訶薩」來對比,都是以由十個佛剎(佛世界)磨成微塵的數目,比喻來到此娑婆世界的「諸佛」與「菩薩摩訶薩」。除了 彌勒菩薩是賢劫當來下生佛外,《度諸佛境界智光嚴經》所列菩薩摩訶薩都可能是古佛倒駕慈航的示現。因此可知,地藏菩薩證量確實不可思議。

    又考量「地藏王菩薩」之稱號比「地藏菩薩」較為盛行, 而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 1〈序品 第 1〉中也有提到「地藏王菩薩」10;且中國人多尊稱「地藏王菩薩」,也因為儀軌中多唸誦「地藏王菩薩」,因此就不予更動。11

大勢至菩薩

   從證量來看,依 大勢至菩薩的譯名,亦應是鄰於佛地的一生補處大菩薩。《佛華嚴入如來德智不思議境界經》與同一部經典之異譯本《大方廣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說明了十個佛土世界微塵數等菩薩摩訶薩都是一生補處菩薩來此世界,有 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彌勒菩薩為首。12

    由《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的「十佛剎極微等諸佛」、《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的「十佛剎微塵等他方諸佛」、《度諸佛境界智光嚴經》的「十佛世界不可說億萬那由他微塵數等菩薩摩訶薩」、《佛華嚴入如來德智不思議境界經》說「十佛土不可說俱致那由多百千微塵等菩薩摩訶薩」、《大方廣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說「十佛剎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微塵等菩薩摩訶薩」,可知經於「十佛剎」無有二說;而從證量來看,「地藏王菩薩」與「大勢至菩薩」皆甚為殊勝。

    所以實不宜將「地藏王菩薩」列於「清淨大海眾菩薩」之後,因為菩薩證量廣及三賢、十地乃至等覺妙覺,故此確實應予斟酌重新排列。建議一種方式是將「地藏王菩薩」列於「清淨大海眾菩薩」之前,另一種則是將「地藏王菩薩」列於「大勢至菩薩」之前;由於佛菩薩為攝受世間有情,並不存在順位可言,這兩種方式都可。至於順應世間以顯示菩薩的功德莊嚴面向而言,中國傳統佛法多以「智、行、悲、 願」來論「四大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與「地藏王菩薩」,因此這裡如果能與傳統所說合轍,或許比較理想。這也是在安排諸菩薩順序時的考量之一。

    總結此處對諸大菩薩聖號的順序改訂是: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大行普賢菩薩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清淨大海眾菩薩等探討

    現行的儀軌中有「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南無護法諸天菩薩、南無伽藍聖眾菩薩、南無歷代祖師菩薩、南無大聖緊那羅王菩薩」,這和原本〈齋佛儀〉中所稱誦迎請的「南無護法諸天菩薩」單純一句概括有別。這可能是到了民初,後人越加越多所導致的結果。實則以一句稱誦簡潔代表,可能更符合本意,因此就以「南無十方大乘賢聖菩薩摩訶薩」來包含「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南無護法諸天菩薩、南無伽藍聖眾菩薩、南無歷代祖師菩薩、南無大聖緊那羅王菩薩」。其中「菩薩摩訶薩」本屬大乘,然為了攝受眾生對於大乘的尊崇,不至於受人輕慢毀謗大乘的誤導等,因此在此特別舉出「大乘」,並且列「賢聖」。

歸納結論

    在此歸納儀軌本儀之「歸敬佛法僧三寶」部分:

    ※歸敬佛法僧三寶(三稱三請)

    南無常住十方佛

    南無常住十方法

    南無常住十方僧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王佛

    南無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大行普賢菩薩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十方大乘賢聖菩薩摩訶薩

(三)十方諸佛讚偈

    恭請十方諸佛蒞臨法會後,大眾應至心讚歎佛。然古往法會儀軌,由於多有唸誦咒語,大眾稱唸時對這咒語本身的意涵難以理解,唯有發音,無法契入真正崇敬三寶的意思。

所以今日就以華文來直接表示對諸佛的禮讚,以呈現供佛現場大眾學人的景仰之情。

    首先讚歎十方諸佛:

    十方無量大雄尊  大悲拔苦度群生

   橫超豎出成正道  心佛眾生本一體

   這道出了對十方一切諸佛的讚歎:「一切」諸佛就是「無量無數」諸佛,故此用「無量」;世尊即是「大雄尊」,以無垠的悲心來拔除眾生的一切憂苦,令有情可以「橫超、豎出」,都可以成就正道,徹悟這「心、佛、眾生」本自一體,都是如來藏妙心所攝,從來無有差別。

    此中所透露的是由仰信走到證信,讓大眾知道佛法是應該實證的;這首讚偈就是要表達十方諸佛如來對大眾開示悟入如來境界的恩德。

(四)釋迦牟尼佛讚偈

    其次讚歎娑婆世界教主本師 釋迦牟尼佛:

    如來願海難思議  恆沙梵剎濟含識

    釋迦古佛宣法音  今猶現為人天師

    歸命本師如來尊  三乘菩提證真如

    最上妙法報四恩  普熏三有度群萌

    如來廣大悲心攝受眾生的大願海實在難可思議,在猶如恆河沙般數量的清淨梵剎佛土中救濟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本師 釋迦牟尼佛在《妙法蓮華經》中說自己很早就已經成佛,是古佛再來這娑婆世界示現 如來人天尊。學人歸命本師 釋迦牟尼佛,尊敬 如來不可思議的悲心與勝德,修學三乘菩提,求親證自心真如如來藏,以此最上的妙法傳播四方來報答四重恩,普令三界有情都能熏習真實佛法而得以廣度眾生!

(五)佛力變現普施有情

    稽首無上功德主  三界感應通群機

   伏願垂憐現神變  普施十方有情共

    依佛力加持,變現廣大施食,攝受群生。稽首禮敬 如來無上功德主,於三界眾生機緣一切感應攝受,弟子伏願 如來垂憐眾生悲苦,得現不可思議神變,令此施食亦得廣遍十方,普施一切有情!

(六)儀軌之圓滿

    儀軌最後的圓滿處,則依「成佛」為結語,有「供佛圓 滿」以及「迴向」。

    「供佛圓滿」是:

    供佛已訖  當願眾生  所作皆辦  具諸佛法

    「迴向」是:

    供佛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  親證菩提皆成佛

三、佛法的總持、咒語 

(一)總持為陀羅尼:義、法、咒、得菩薩忍

    從經典中看到,佛世時 釋迦世尊對弟子們宣演佛法,從第一轉法輪的阿含二乘法,第二轉法輪的般若義,到第三轉法輪的方廣唯識,可知 世尊著重在法的實證,因此三轉法輪都是以佛法內涵作為重點。大乘法教導菩薩對法的連結是以一串總持提綱挈領、整體勾勒提示,方便記持,因此稱為「總持」,這和一般咒語並不相同。總持,就是菩薩陀羅尼,本身有菩薩法陀羅尼、菩薩義陀羅尼、菩薩咒陀羅尼、菩薩能得菩薩忍陀羅尼 13;意即不同的陀羅尼雖有偏重的重點,然都是深入佛法的內涵,已超越世間咒語之層次。這樣的咒語可見於大乘經典所提出的明咒,如最廣為人知的〈楞嚴咒〉、〈大悲咒〉以及《般若心經》結尾時的一小段咒語。這些咒語本身既有法義的內涵,也有勸勉攝受學人之處,以使學人契入佛法。

(二)如來方便允可弟子持誦世間咒語以治病及守護色身

    至於不同於前述總持的世間咒語,如來慈悲為了方便攝受弟子們,也有限度的允可弟子們持誦。依律部說明,原則上修習這些世間咒術、音聲,口受誦念本身都是違犯 如來的清淨戒的 14;但若佛弟子在學佛法前,已經有熏習相應若干世間咒術(咒語),而這些咒語本質上並不牴觸佛法之法義,其目的往往是為了治療、防護色身,如來原則上雖不予鼓勵,然可容許弟子唸誦這些咒語。例如要治療腹內蟲子引發的疾病,或宿食不消的問題,行此方便(誦咒)是沒有過失的;再比如說在專心閱讀書籍與思惟修學時,為防護色身免於外道和毒蛇等危險侵害,亦方便允可弟子誦念世俗降伏外道的咒,或誦念對治毒物(如毒蛇等)的咒15。這些就是 如來依世間方便以攝受眾生,而不是說這些世間咒語本身是如理的。

(三)如來成滿護法龍天等護持人間菩薩的願力

    佛世時,有護法龍天或夜叉鬼神等各類有情一同聞 佛說法,他們非常願意護持人間大乘學子,只要學子誦持咒語呼喚,他們就會協助。這是因為修學大乘佛菩提道的菩薩有五十二階位之多,而尚未三地滿心者還沒有遠離胎昧[編案:此依戒慧直往菩薩說],而且三賢菩薩往往有業障隨身,但他們卻敢勇猛地一世又一世在人間護持如來正法,因此這些龍天等護法眾一方面以同在 如來座下修學的同修情誼而來護持菩薩們,一方面也藉以累積自身的功德及福德。如來為了成滿護法龍天等護持的心意,便於法會上方便隨順其宣說某些咒語 16。因此,對佛弟子來說,持誦這些咒語是可與護法龍天及鬼神相應而得到護念,乃至遇到嚴重困厄時誦咒求助。這也是在人間學法時的一個方便,但身為佛弟子自當清楚持咒是為方便行道,不可用來取代佛法的修行。

(四)主導中國佛教的大乘佛法

    佛陀在公元前 486 年四月八日示現滅度,以首朝北,預記菩薩乘的般若真諦會在中國震旦發揚於世;在 如來示現滅度一千年後,這禪宗親證法界實相心的傳承,在公元 520 年 由禪宗菩提達摩祖師帶到中國,而真實的大乘佛法義理則由 玄奘菩薩於公元 645 年將經論典籍帶回到中國並開始譯經工作,使得原本數百年間來自印度、西域的佛法經論真正串連起來。玄奘菩薩翻譯佛經的大業與功績,建立了中國大乘佛法不可撼動的根基;玄奘菩薩楷定了八識正理,讓中國大乘佛教從此成為人間佛法的正宗。
    宗門有 菩提達摩祖師推弘教典《楞伽經》17,教門也有 玄奘菩薩在親筆著作之《成唯識論》中引證了《楞伽經》18 ,清楚證明了禪宗宗門與大乘教門兩者是合轍不悖的。釋迦如來教外別傳的禪法 19,達摩祖師來到中國之後未便廣傳,及至 玄奘菩薩闡述教理,禪法始獲得了雄厚支持,而得以在唐宋時代綻放出一花開五葉的佛法光明,輝煌照耀當代及後世學人。可惜的是《成唯識論》義理深遠而文字艱深又極簡略,《述記》則是旁引博雜又文字簡略令人難解,以致大乘佛法妙理不彰,慈恩宗全面性的佛法難以為繼;為正法久傳故,應有深入之詳釋出於人間,以利正法久住。

(五)密續的崛起改變了佛法的面貌 

    相對於中國大乘佛法成為佛法實證與發揚實義之正宗,印度佛法從中世紀密續大量問世後就逐漸沒落,最後在公元八世紀左右,密教外道實質地掌控了印度大多數的佛法寺院道場。史學家根據這現象而判斷真正的佛法已蕩然無存,無論是二乘的聲聞、緣覺法,或大乘的真實般若、方廣唯識法,後起的密教之密續都與之難以吻合;在這一時期,佛法從興起到覆滅僅有數百年光陰,此後密教就攫取了天竺佛教所有的資源。

    密教的特色在於糅合了原本印度宗教的種種儀軌、氣脈明點的色身執取等修煉方式,以及融入了對印度教諸鬼神的崇拜、血食祭拜,供奉「大主宰」20,口誦鬼神咒、手結密印,乃至力行惡名昭彰的男女雙修、恣行淫欲玷辱佛門,而這與當時印度盛行一時、令年輕人趨之若鶩的坦特羅性愛主義相互關連。這些內容使得密教(祕密教)的附佛邪淫外道本質非常明確無疑,以至於密教雖在名相上都抄襲佛教,然而其所謂的歸依、受戒、觀行等,無一不是密教自創,內涵皆與佛教相悖,印度佛教從此只存表相而實質已然滅亡。

(六)密續傳入的影響 

    密續於唐朝開始大量傳入中國,但是對大乘佛法的本質、總持、法義都難以撼動;這是因為一直有大乘勝義菩薩在中國努力,延續教理和實證的光輝,因此邪謬不如理之邪法很難影響正信的佛教學人。然而,密續所包裝的種種密教儀軌,尤其密教咒語(召喚鬼神乃至徵求雙修),都真偽難辨。古來學人不疑有他,以為密續也是佛陀所傳經典,即使並不特別研究、依循密教法義,但在儀軌上則是作了許多方便,就在不清楚這些密咒的本質與義理的情況下,開始逐漸將之置入佛門的日常儀軌中。

    從佛門早晚課加入了大量密教咒語,已可見密教邪法的影響力;此外還有佛前齋供(即佛前大供),以及雜入密教施食儀軌的施食法會,如蒙山施食、放焰口等。由於本來清淨莊嚴的佛教儀式,對照於密教的繁複儀軌,反而讓一些不明就裡的中國法師以為本來的法會不夠莊嚴、儀軌不夠隆重,因而開始加入了密咒,一步步慢慢改變了原來的早晚課、午供、施食、超度等清淨儀軌,實則是融入了密續所標榜的外道風采乃至紊亂的男女雙修等咒語。(待續)

1 參見《卍續藏經》冊 128,頁 127,下 18-頁 129,上 10。

2 參見《雲棲法彙(選錄)》卷 2〈齋佛儀〉,《嘉興藏》冊 32,頁 581, 中 10-23。

3 參見《諸經日誦集要》卷 3〈齋佛儀〉,《嘉興藏》冊 19,頁 180,上 17-中 8。

4《翻譯名義集》卷 1:「唐.奘法師明五種不翻:一、祕密故不翻,陀羅尼是;二、多含故不翻,如薄伽梵含六義故;三、此無故不翻,如閻浮樹;四、順古故不翻,如阿耨菩提,實可翻之,但摩騰已來,存梵音故;五、生善故不翻,如般若尊重,智慧輕淺,令人生敬,是故不翻。」《大正藏》冊 54,頁 1057,下 7-12。

5《大正藏》冊 14,頁 405,上 2-3。

6《大正藏》冊 14,頁 328,下 5。

7 現今通行的〈佛前大供〉版本,在稱念菩薩聖號的順序上,各家稍有差異,其中有些是將「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放在「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之前。  

8 《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時,有十佛剎極微等諸佛,各各從本國土來至於此,為欲莊嚴鞞盧遮那,為眾會故,示菩薩形。其名曰: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曼殊室利菩薩、地藏菩薩、虛空藏菩薩……普賢菩薩摩訶薩等,而為上首,如是等眾皆來集會。」《大正藏》冊 10,頁 905,中 14-21。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時,有十佛剎微塵等他方諸佛,為欲莊嚴毘盧遮那道場眾故,示菩薩形來在會坐。其名曰:觀自在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地藏菩薩、虛空藏菩薩……普賢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而為上首。」《大正藏》冊 10,頁 909,上 18-24。

9 《度諸佛境界智光嚴經》:「復有十佛世界不可說億萬那由他微塵數等菩薩摩訶薩,其名曰:普賢菩薩摩訶薩……地藏菩薩……文殊師利童子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精進菩薩……彌勒菩薩。如是等諸菩薩,十佛世界不可說萬億那由他微塵等菩薩摩訶薩……」《大正藏》 冊 10,頁 912,中 22-下 24。

10《大正藏》冊 3,頁 291,中 19。

11 這主要是考量多數人的習慣與喜好。實則不論稱念「地藏菩薩」或「地藏王菩薩」,用的是中文、梵文或任何語言,地藏菩薩都知道眾生是在稱念祂,因為眾生與佛菩薩是以心相應的,名號只是為攝眾所施設的方便。 

 12《佛華嚴入如來德智不思議境界經》卷上:「有十佛土不可說俱致那由多百千微塵等菩薩摩訶薩,彼謂:普賢菩薩摩訶薩……曼殊尸利童子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慈者菩薩摩訶薩,如是為首。十佛土不可說俱致那由多百千微塵等菩薩摩訶薩,皆是一生補處,各異世界來集。」《大正藏》冊 10,頁 918,上 4-中 4。 《大方廣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復與十佛剎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微塵等菩薩摩訶薩俱,皆是一生補處,從餘方界來集於此……具持三世如來所說諸法句義無有忘失,通達一切有為無為世、出世法,成就三世諸佛智輪。於念念中現天宮沒、受生、出家、修行苦行、詣菩提樹、降魔成佛、轉正法輪、般涅槃相……其名曰: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彌勒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而為上首。」《大正藏》冊 10,頁 924,下 9-頁 925,下 1。

13《瑜伽師地論》卷 45〈菩提分品第 17 之 2〉:「云何菩薩妙陀羅尼?當知如是妙陀羅尼略有四種:一者法陀羅尼,二者義陀羅尼,三者呪陀羅尼,四者能得菩薩忍陀羅尼。」《大正藏》冊 30,頁 542,下 16-18。

14《四分律》卷 27,《大正藏》冊 22,頁 754,中 2-6。

15《四分律》卷 27,《大正藏》冊 22,頁 754,中 6-9。

16 平實導師,《法華經講義》第 24 輯:【當你誦陀羅尼的時候,只要誦一種就好;當你誦這個咒的時候,你就被他們所護持。每一種咒都有一群的部族,這是同一個族類,專門來護持某一個目的。也就是說,每一個咒都有一個固定的目的,如果你是為了那個目的而去持那個咒,這一些部族就會完全擁護你。所以誦咒之前,你先要瞭解這一首咒的目的是要作什麼?然後才誦這一首咒。給你這個咒的菩薩或者天、人、天主,他們施設這個咒要來幫忙你,當你誦了以後他們就暗中照顧你。】正智出版社(台北),2019 年 5 月初版三刷。

17《景德傳燈錄》卷 3:【(菩提達摩)師又曰:「吾有《楞伽經》四卷, 亦用付汝(慧可)。」】《大正藏》冊 51,頁 219,下 19。《續高僧傳》卷 16:【初,達摩禪師以四卷《楞伽》授(慧)可曰:「我觀漢地惟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大正藏》冊 50,頁 552, 中 20-22。

18 如《成唯識論》卷 3:【《入楞伽經》亦作是說:「如海遇風緣,起種種波浪;現前作用轉,無有間斷時;藏識海亦然,境等風所擊,恒起諸識浪,現前作用轉。」】《大正藏》冊 31,頁 14,下 14-18。

19《無門關》:【世尊昔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惟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大正藏》 冊 48,頁 293,下 13-16。

20《佛說祕密三昧大教王經》卷 3:「金剛薩埵大無畏,具足如是大樂法,於彼一切如來中,一切處為大主宰。」《大正藏》冊 18,頁 457, 下 4-5。

152.PNG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152期目次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身外之物 的頭像
    身外之物

    身外之物的部落格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