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53.PNG

(七)對佛門儀軌的回顧與探討

    經查唐朝 玄奘菩薩所譯經典中,一共有八部是跟陀羅尼與咒語有關的經典。這是 玄奘菩薩依地上菩薩證量對陀羅尼總持的認識而作出的翻譯,然而其中這些咒語又因為牽涉的音、義,所以 玄奘大師訂定了五不翻 1 原則,因此這些咒語並沒有對應的中文意譯。

    中國從來少有如 玄奘菩薩這樣實證高度的菩薩摩訶薩,因此唐朝以降,後世的佛弟子都漸漸地混淆不清,致使密續的鬼神咒、男女雙修咒堂而皇之進入佛門日常儀軌中。如蓮池法師訂定施食儀軌時,就被嚴重籠罩到無法分辨佛法中唯有三歸依,他所楷定的施食儀軌竟然在歸依三寶之前加入了「歸依金剛上師」 2 ,破壞了如來一再申誡不可違背的三歸依 3 ,從而變成徹底無效的歸依。

    以明朝蓮池法師博覽群籍的學力,都無法辨明正訛,乃至被蒙蔽而牴觸佛門三歸依,則其他大眾可想而知。回顧當年 釋迦世尊對弟子們宣演佛法,從第一轉法輪的阿含經、第二轉法輪的般若經,到第三轉法輪的方廣唯識諸經,可清楚知悉 世尊都著重在法的實證,因此三轉法輪都是以佛法實證的內涵為重點,即使是陀羅尼也都是以總持佛法、義理、明咒、得菩薩忍為主旨。後來密教興起,佛法衰頹,密教挾著外道法入篡佛門,其中明顯可見的是密續中出現大量世俗咒語,並且逐漸混入佛教儀軌中。中國受到的影響雖然比較小,但密咒仍舊滲入佛門日常儀軌之中。因此,檢討目前佛門中的儀軌是有其必要性。

    從中國法師制定的水懺、大悲懺等懺儀來看,與密教密 續欲求世間法的咒語極少相關(可依大悲咒這陀羅尼本身的法、義、明咒、得菩薩忍這四個方面來考量),因此,此二懺儀原則上無須檢討;然若是自行編定、印刷的儀軌本,在儀軌中雜入密教的四歸依(於佛法僧三寶之上又加歸依金剛上師)等,則與原來儀本之意旨不同,應予審度檢視後加以剔除。

四、佛法的供佛讚佛、變食、施食及其緣起 

    如來具足三十二相、佛身光明顯耀,佛世時供佛者能供養到應身如來(應化身),功德不可思議,人人無不歡欣慶慰。然 如來世尊示現滅度後,應化身不現於此人間,於是後世就以佛像來供佛。而恭敬、瞻仰佛像,實際從佛世就已流傳,此中緣起將在本節作說明。

    又佛法中的施食有諸等緣起,在律部《四分律》中提到,印度當時是以乞食來削減大眾對「我所」的貪著,亦以此來建立對出家僧人的尊崇,以增廣信眾自身的福德資糧。寺院道場則依如來囑咐,固定方便施食給護持寺院的護法鬼神眾。至於一般僧眾之個人施食,則因大眾修布施行的緣故,可於多得乞食時,自行施食給鳥獸等有情;這都無特別規範或限定法式。

    這個單純的法式到了密教崛起之後,就逐漸加入了密教咒語乃至外道持器,從這一點可以明瞭,當時的佛寺已經逐漸喪失佛教原本的清淨性與真實義,反而大量使用外來的咒語、持器。在公元八世紀,密教實質地全面併吞天竺佛教之後,密教法便堂而皇之進入佛門,一改佛門的法事儀軌。這從唐朝譯師實叉難陀翻譯的密續,來到不空法師時更加增廣的施食內容可知,這些施食儀軌是在密教壯大過程中逐漸納 入密教典籍的,從密教施食的緣起,乃至相關手印、真言,煞有介事地架構起密教的施食儀軌。因此只要回溯到佛世以及中國引入密續之前的供佛、施食法式,就可以知道當今的儀軌應該如何調整。

    本來供佛與施食,在天竺時原則上並無正式的儀軌;供佛齋僧時,是另外準備食物給護法鬼神(於大眾座位最末之處留一個空位)。然,後人仰體諸佛世尊攝受眾生的悲心,於是在以供養如來為主體的佛前大供儀軌中,也加入給濟有情—施食儀軌採行密咒祈請如來變食,再由香燈(施食人員)將食物帶到施食台,布施有情 4 。然此變食、施食等咒語,如後文詳述密教密咒多有暗合雙身法之意旨,因此新版法本儀軌改以中文表顯之清淨句,令與會學人得契合如來悲心施食有情。底下亦將探討真正佛法中的變食、施食。

(一)供佛讚佛、齋僧

    供佛齋僧本是佛世時人們準備齋食,奉請如來與大乘菩薩僧(佛乘)及二乘聲聞、緣覺僧受食供養,如《阿含經》所載 5 。供佛齋僧之後,如來為大眾說法,如是不得顛倒施後請法的次第。6

佛世的佛像

    如來為了圓滿化度因緣,必會示現五事,其中之一是化度父母(即為父母說法)7 ,故摩耶夫人示現為如來生母而後捨報,居欲界忉利天,於是如來上升天上為母說法8 (如來十號之一有「天人師」,故知佛亦教化天人,如北傳二乘阿含與南傳尼柯耶所說)。優填王因如來在天上說法時間甚久,思慕如來,於是請工匠造立佛像;波斯匿王知道了也請工匠造立佛像,於是人間有了兩尊佛像9 。如來在天上為母以及諸天人說法畢,返回人間(亦如《阿含經》記載),優填王請示如來關於造佛像之福德,如來說這福德不可思議10。這就是後代造立佛菩薩聖像的起源。

面對佛像奉請諸佛受供

    如大乘經典所說:佛示現入滅後供養佛的形像,與佛在世之供養功德等無有異11。後世崇尊如來,於是道場中安立佛菩薩聖像,寺院常住僧人中午進食前先進行午供。依如來示現人間時是日中一食,過午即不受用飲食,所以午供宜在中午前一小時開始,至遲應以十分鐘為度(然若有其中施行法事緣故,亦可稍微挪後,然須在正午之前上供,勿延至中午方行),備妥食物供佛,屆時亦依如來囑咐施食鬼神有情。 

    至於信眾在家中供佛,則時間比較寬鬆,如來悲憫有情故,任何時間都可以受供。供佛物品亦較無受限,然不清淨食物、殘食等不應上供。

讚佛

    唐朝義淨法師(公元 635 年-713 年)《南海寄歸內法傳》敘述留學印度見聞 12,其中「受齋軌則」說明僧人受齋之前須先讚佛:午齋時間到,大眾一心莊重,端坐合掌各自於心禮敬讚佛,或由一人在佛像前長跪合掌,大聲清楚地讚歎如來功德而不雜他言 13。可知齋僧雖然是請僧受供,但是以讚佛為主體,更無其他密咒、世間咒。如是以稱揚如來功德,令所有參與者都發無上心。

    齋僧尚以讚佛為主體,推而知之,佛前大供更當讚佛。因此本次新版〈佛前大供〉之十方諸佛讚偈、釋迦牟尼佛讚偈都符合讚佛之宗旨,能令與會大眾清楚讚歎如來的功德。

(二)佛法中的變食

    佛法中,八地以上菩薩有於相於土自在的功德力,能隨心所欲變現物質,食物自在其列。

文殊師利菩薩之變食

    在佛經中,倒駕慈航的文殊師利菩薩以一缽飯變現布施僧眾,由於檀波羅蜜無量功德的緣故,「香美眾味取不可盡,充飽大眾缽食不減」14,甚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諸眾生等,於百千歲食此缽食,猶不能盡」15 。

維摩詰菩薩遣化菩薩取一缽飯

    同樣倒駕慈航的維摩詰菩薩,變現一位化菩薩到香積國取來一缽飯,有僧見已心起疑惑,小小一缽如何飽足大眾?這位化菩薩說:「四海有竭,此飯無盡!使一切人食,揣若須彌,乃至一劫,猶不能盡。所以者何?無盡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功德具足者,所食之餘,終不可盡。」 16

童子供養如來,如來變食

    在《佛說未曾有正法經》中,也說明了佛不可思議的威德力。當時,有一童子以一缽食供養如來,缽食亦不耗減,再次第供養諸大眾,「是會菩薩、聲聞咸受其食,悉皆飽滿,食猶未盡」 17 。

    由此當知,諸佛如來以及八地以上菩薩都有不可思議的「於相於土之自在力」,何勞大眾持咒方能變食?更不必說變食真言等乃是暗合雙修法的密咒;且密續規範主法者、變施食者皆必須受密教之四歸依(歸依密教金剛上師為先)、三昧耶戒(依密教金剛上師傳戒)、密教灌頂(受密教金剛上師之無上瑜伽灌頂),如此既纏縛於蘊處界諸法,又破壞了佛法的清淨歸依,連最基礎佛法正見都付之闕如,如何可與諸佛菩薩相應,而得如來垂憐施予變食?綜上所說,佛法的變食要在仰賴佛菩薩的威神力,與會大眾若誦變食咒,應在表顯佛菩薩的悲心;但若咒句的本身並無佛法的真實義或是諸佛菩薩利益一切眾生的悲心,則即使誦咒也不能真實利益到鬼神眾乃至一切有情。

(三)佛法中的施食

● 施食大眾

    從佛法典籍中的變食典故可知,諸佛菩薩以威德力變食後,更安樂一切大眾,令諸菩薩、聲聞、天、人等,至於人數可及「十二億菩薩」、「八萬四千聲聞」乃至更多,供食七日,令眾悉皆飽滿而食猶未盡18。因此將施食對象廣及天、人、鬼、傍生,這都是依於佛菩薩的廣大願力及慈悲心,以廣施眾生的因緣,加深、加速有緣眾生修學佛法的進程。諸佛如來心繫眾生,欲與眾安樂,後世佛弟子亦當仰體佛意,施食鬼眾及至諸有情。

    揆諸現行「佛前大供」儀軌,其偈頌偏重在變食;為了能夠體現廣施眾生的布施本意,今將偈頌文句調整為「佛力變現普施有情」,並以文詞明確顯示清淨施食的意思,這不但是如理的作法,也符合佛法教化世間的目的。

● 施食先亡與鬼神眾

    關於施食典故,義淨法師在《南海寄歸內法傳》曾說明:佛陀令弟子普施眾生,然未食前先上呈施食,這在律典中並無明定如是教誨。至於將一盤食物施予先亡(已亡故的先人)以及諸神鬼等應受食之類有情眾生,這緣從靈鷲山而起,如佛經所說。施食時可由施食者將食物帶到上座(和尚、寺主等)前(右膝著地),由上座以葉片沾灑淨水後祝願:「以今所修福,普霑於鬼趣,食已免極苦,捨身生樂處。菩薩所受用,無盡若虛空,施獲如是果,增長無休息。」然後由施食者將食物帶出,置於幽僻處林叢下、或河池內,施於先亡者。(在中國江 淮地方,設立齋食之後,有另外安置一盤食物,就是這個法式。)19

    至於對鬼神等眾生之施食,經中有提到幾個緣起:一是壙野(曠野)鬼神眾,一是鬼子母眾,一是金翅鳥。這牽涉到中文的供養偈:「大鵬金翅鳥,曠野鬼神眾,羅剎鬼子母,甘露悉充滿。」20 考證如下:

1. 施食壙野鬼

    在《大般涅槃經》卷 16〈梵行品第 8〉說到:有一鬼神名叫壙野(曠野),純食肉血、多殺眾生。當時 如來正教化當地鬼神,但這位壙野不受教化,於是 如來便化身作大力鬼,傾動他的宮殿,壙野和他的眷屬本來還想要和 如來對抗,然而一看見 如來時就失了心念,惶怖趴地,迷悶昏倒。如來慈愍手摩其身,壙野起來後感謝 如來慈愍赦他過失;如來再還復佛身,為他說法,令他受不殺戒。壙野鬼就問 如來:「我及眷屬從此以後受持戒法,沒有血肉為食,應當如何存活?」如來就說:「會敕令聲聞弟子,在修行之處所,悉當施與你們飲食。」以這樣的因緣,如來為諸比丘制如是戒,常應當施這些壙野鬼飲食。如來為了要調伏眾生的緣故,如是示現種種方便。21

2. 施食鬼子母眷屬

    在《雜寶藏經》卷 9 說:佛世時有一位鬼子母,她有一萬個兒子,個個都是大力士。由於這位鬼子母非常暴虐,經常殺人類的孩子來噉食,人們便仰告 世尊,世尊就將這鬼子母最小的兒子藏起來。鬼子母遍尋不著,聽聞 如來有一切智,於是來到 佛前請示,佛說:「妳有一萬個兒子,現在只失去一子,何故苦惱愁憂?而世人才只有一個,或者五個、三個孩子,妳卻下手殺害他們。」鬼子母於是對 如來承諾,只要找回幼子,就不再殺害世人的小孩。佛說:「只要妳能受三歸五戒,盡壽不再殺生就將孩子還給妳。」於是鬼子母就受了三歸五戒。22 

    鬼子母有時翻譯為「訶利底藥叉女」或「呵利底母」等。唐朝義淨法師在《南海寄歸內法傳》卷 1 的〈九、受齋軌則〉中,提及齋僧之法,也有提到另備一盤食施給呵利底母(鬼子母)。由於她過去世曾發邪願食盡王舍城中的所有赤子,於是捨報之後生為藥叉(夜叉),生五百兒(《雜寶藏經》說一萬),日日食啖王舍城中男女。如來就以方便度化她受三歸五戒,於是鬼子母請示 如來:她兒子以後吃什麼維生?如來就說:「比丘住的寺院會每天施食,讓你們充飢。」因此,天竺的寺院每於門屋處或食廚邊,素畫鬼子母像,每日於前供食。 鬼子母本身是四大天王部眾,有大勢力;世人如因疾病而無子,也可供食求子,都可如願。這些如律(《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說。23

3. 金翅鳥持齋

    本師 釋迦牟尼佛在過去行菩薩道時,就曾攝受金翅鳥,令金翅鳥王持齋,不再吃龍,如《菩薩本行經》卷 3 說金翅鳥等受持佛法之事 24。在 佛陀出世弘法時,金翅鳥也受 佛陀教化而來護持佛法,如《佛說海龍王經》〈金翅鳥品〉所說 25;經典中說護持佛法的「天龍八部」,其中的「迦樓羅」就是金翅鳥。因此施食時,亦同於壙野鬼神、鬼子母及其眷屬等,一體攝受施食。

    綜上所說,如來變食一缽食不可思議,能廣施眾生。又,如來囑咐護持寺院道場的諸鬼神眾可得受食,是故推而廣之,世間一切鬼神都可因 如來的佛力加持神變而得到食物,乃至更廣及一切有情都可憑藉此施食而獲得利益安樂。

(四)施食原則之建議

● 捨棄密咒、手勢、持器

    上文所引經文中,清楚記載佛菩薩變食所用到的工具只有「缽」,而缽只是用來盛食;除此之外,並無戒指、劍指等手勢,也無結種種手印及誦咒,亦無「刀、手」等外道器皿。唐朝義淨法師《南海寄歸內法傳》所敘述的施食,同樣是僅有攜食到施食處(最多是先由上座祝願);從這裡延伸來看,施食鬼眾的同時,食物本體實際上亦施予鳥獸蟲蟻,即廣及諸有情。

● 食物內容應有主食及配菜

    目前的佛前大供儀軌之實施(含施食)多是 佛前只上供菜,另於佛前香案置一小供碗的飯;韋陀菩薩前供飯、供菜;出食時由 佛前香案上的供飯中挖取七粒飯去施食處(以持器「刀、手」)。從這個備辦看,供飯本意應是供佛,但為了後續施食鬼眾及請佛變食儀軌,故不置於佛前,而是放在佛前的香案邊,出食時即從中挖取七粒飯,持去施食。(各道場供菜供飯的擺放位置或許有差異,但都同樣是從供飯中持以施食。)此不如理處是:(1)佛前其實未供飯,(2)分取本應供佛的食物。 

    故供佛及施食應調整為:佛陀、韋陀菩薩、施食用,均各備主食及配菜;凡五穀類均可作為主食。若論備食數量,當以佛前最多,韋陀菩薩前次之,施食處更次之。(施食用者於出食前宜先放置在佛前香案側邊。)

    施食的配菜,考慮到施後撤下若由道場人員食用可能導致身體不適,以及依義淨法師《南海寄歸內法傳》所述施食之物可施予鳥獸蟲蟻,則施食的配菜可使用有香氣、又不會很快腐敗的食物(例如松子等乾果類)。至於供奉湯水,則須斟酌(蒙山施食除外),一般應避免之,以免端取時不小心潑灑出來,或破壞法會莊嚴。

● 施食時間

    如上所引,對鬼子母之施食是早餐時,乃至只要鬼子母想要吃食亦應施予;對壙野鬼當常常施予。亦即施食鬼子母及壙野鬼,不限早中晚可常行之。依此精神推之,對金翅鳥乃至諸有情的施食,允可比照鬼子母、壙野鬼。如此應是符合 世尊一體攝受的悲心。至於早中晚施食,主要是有常住的寺院可行之,其他道場可依自身狀況斟酌。

● 主法法師祝禱

    目前午供法會比較常見的作法是施食人員以外道持器、密教手勢及密咒,在大眾同唱「變食咒」聲中,將食物持出施食。然依上文所引經文,變食乃是依諸佛如來的威神力,而非大眾同誦密咒可實現。復依唐朝義淨法師所述,施食亡故者緣起於靈鷲山;行者先攜食物到上座前,經上座祝願(以今所修福,普霑於鬼趣,食已免極苦,捨身生樂處。菩薩所受用,無盡若虛空,施獲如是果,增長無休息),再帶到林叢、河池行施。依此精神,施食之物祈請 如來變食之後,由主法法師祝願(口出祝禱詞),再由行者持到施食之處,允為合理。另,儀式的主從關係也應回歸佛世精神,以供佛為主,施食是附屬,故由主法法師口誦祝詞禱之,圓滿法事儀軌。

● 施食作業應回歸莊嚴簡要

     1. 服色應自莊嚴:若非一般寺院的出家眾有僧服莊嚴,則施食人員應以服色自莊嚴;至於是否搭衣,可視道場或場合決定。

    2. 出食時間:在唱誦「佛力變現普施有情」偈句時,禮佛三拜之後,開始出食。

    3. 出食位置:應在香案近處(香案的位置應在佛前)。施食人員不需行一大段路,就可到達佛前香案,直接端取整盤食物,攜到主法法師前祝願,再帶出去施食。

    施食時,作意是以佛心相應的慈悲心念來施食(不須打任何手印或手勢)。又由於 釋迦如來應允鬼子母得受佛弟子施食,以及諸佛如來悲心普及一切有情,因此施食人員可誦偈兩首:(1)「大鵬金翅鳥,曠野鬼神眾,羅剎鬼子母,甘露悉充滿。」(2)「汝等有情眾,我今施汝供,此食遍十方,一切有情共。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施食與有情,皆共成佛道。」

    作業完成後,施食人員不須回到佛前的出食位。

    4. 撤食作業:由各道場自行決定何時撤回施食。撤下的食物,古時是可置於泥地上、叢林下、河池內,實質上是轉而施予鳥獸蟲蟻;但現代道場不一定位於山林曠野,若效法古代作法,當會帶給鄰居困擾;但也不宜將施食作廚餘處理(佛弟子應當惜福)。因此,施食之物宜選擇帶香氣且不易快速腐敗之物,如此施食之後可選擇適當方式轉施予鳥獸蟲蟻,允為理想。

● 有關香案及施食臺

    香案是用來放置香爐的桌子,而施食的食物需祈請佛菩薩變食,因此出食前將之放在佛前香案邊是合宜的。施食臺也就是施食的位置。依唐朝義淨法師《南海寄歸內法傳》,天竺寺院施食鬼子母,每於門屋處或在食廚邊(門屋,即古時院落的第一進,也就是大門)26。又,中國施食先亡時,施食人員攜食物至上座前(以葉片沾灑淨水並祝願),再帶到僻靜處(叢林下、河池內)布施野外鳥獸魚類旁生。承上可知,施食原本並未結合「齋佛儀」,僅是由施食人員直接將食物施於寺院邊區。到了後世,施食結合供佛及密教變食,施食臺就直接設在佛殿外,施食人員可以在大眾梵唄時完成施食作業。

    若秉持 世尊及大乘慈悲精神,施食臺可設在佛殿外,大眾供佛禮讚之後,祈請 如來變食,施食有情、同入佛道;然今日位於都會的大樓道場亦多,則可依古時施食精神,隨各道場空間條件,選擇於頂樓、天井、陽臺、或適宜之處施食。

    另外需要特別提醒的是,目前一般施食臺的臺身,有的是鐫刻七佛佛號或是「汝等鬼神眾,我今施汝供,此食遍十方,一切鬼神共。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施食與鬼神,皆共成佛道。唵穆力陵娑婆訶」,本質上較不如法。建議未來若有寺院設置「施食臺」時,(1)可依本文所說,設在佛殿外。(2)臺身不宜鐫刻七佛佛號或密咒,這是由於佛號鐫刻在施食臺的檯面下,比較不如法,且密咒本身意義不為大眾所知。因此,建議於施食儀軌中去除這些密咒,並依 如來攝受眾生的悲心,將施食「鬼神」擴及所有「有情」,如「汝等有情眾,我今施汝供,此食遍十方,一切有情共。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施食與有情,皆共成佛道」,即可圓滿。

五、密教施食儀軌 

    在開始對密續咒語進行辨別與討論之前,前文先釐清了「佛前大供」所牽涉的中國施食儀軌的由來;經查該儀軌始自唐朝譯出的密教部典籍密續,如前所說,施食儀軌在佛世時並沒有繁複的儀軌,但這並不妨礙此處的探討,因為可由此文的解析來釐清佛意,並且建立一個合乎佛法慈悲攝受有情的儀軌風貌。同時,由於施食也牽涉到目前許多佛門儀軌,所以這個討論是個很好的開端。

● 施食儀軌─不空所譯密續為本源

    唐朝大量翻譯的密續中,有關施食部分最早可見唐朝譯師實叉難陀(公元 652 年-710 年)的《佛說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咒經》一卷(古字「然」通「燃」),另一異譯本則是由後來密教不空法師(公元 705 年-774 年)所譯的《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這兩部密續內容稍有不同,然皆敘述同一個密教施食的緣起故事;兩部密續皆可於現在中華電子佛典搜尋得到。這兩部密續譯本可說是相當清楚說明了施食,因此可視為密教施食的典籍;其中不空譯出的內容又較實叉難陀版本完整,可看到比較完整的〈施食真言〉咒語內容。 

    這兩部譯本的敘事是:阿難尊者在夜裡遇到了一餓鬼(其名有「面然」和「焰口」兩個版本),他恐嚇阿難必須依言施食給許多野鬼以及仙人,否則阿難很快就會命終。阿難翌日請示 如來,於是有了施食以及相關密咒的誕生。

    由此連結來看不空翻譯的四部有關施食的密續:除了前面提及的《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之外,還有《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焰口軌儀經》、《瑜伽集要焰口施食起教阿難陀緣由》以及《施諸餓鬼飲食及水法》。這些密續如果以最早實叉難陀法師翻譯的年代來看,他是在武則天證聖元年乙未(公元 695 年)先開始翻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華嚴),到聖曆二年(公元 699 年)才譯完,因此這施食密續譯為中文的時間應在此之後。由上可研判這施食密續出現在天竺的時間不會晚於七世紀末,之後流傳到西域,而為當時在西域的實叉難陀法師所知。然而這類施食的密續並沒有停止發展,大致可知持續編纂到八世紀,這使得不空法師到天竺尋找密續時,發現施食部分有了更多的增廣。不空法師本是協助金剛智法師翻譯密續,後來他遊學於天竺,在唐玄宗李隆基天寶五年(公元 746 年)回到長安,以他為主譯,從事密續翻譯,如是至於唐代宗李豫大曆年間。以署名「唐三藏沙門不空奉詔譯」來看,有《瑜伽集要焰口施食起教阿難陀緣由》和《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焰口軌儀經》,這應該是不空法師比較早期的譯著。至於不空法師住到大興善寺是唐肅宗李亨至德二年(公元 757 年),等到唐代宗李豫永泰元年(公元 765 年),李 豫授予不空法師特進試鴻臚卿,賜號大廣智三藏;因此以「特 進試鴻臚卿」署名來看,這《施諸餓鬼飲食及水法》和《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是不空法師後期翻譯的密續。

    其中,《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焰口軌儀經》囊括了緣起(阿難遇餓鬼的故事)、儀軌、密咒,中國佛教許多法師信受而截取了當中的密咒用以施食,乃至逐漸普及而建立起通行的施食儀軌,以及形成了著名的「放焰口」、「蒙山施食」等法會,甚至本文前已討論的「佛前大供」儀軌中也採用了大量的密咒。這可說都是依不空所譯的密續《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焰口軌儀經》而建立的,也可說不空在《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焰口軌儀經》提及的手印及其對應的真言非常繁多,令中國法師們產生了迷惑所致:

    1.「破地獄印」及「(破地獄)真言」

    2.「召請餓鬼印」及「(召請餓鬼)真言」

    3.「召罪印」及「召罪真言」

    4.「摧罪印」及「摧罪真言」

    5.「定業印」及「淨業真言」

    6.「懺悔滅罪印」及「懺悔真言」

    7.「妙色身如來施甘露印」及「施甘露真言」

    8.「開咽喉印」及「開咽喉真言」

    9.「發菩提心(印)」及「(發菩提心)真言」

    10.「受三昧耶戒印」及「(受三昧耶戒)真言」

    11.「無量威德自在光明如來印」及「施食真言」

    12.「無量威德自在光明如來印」及「變食真言」

    13.「普供養印」及「(普供養)真言」

    14.「奉送印」及「金剛解脫真言」由於這和中國佛教界本來不重視咒語全然不同,因此有需要針對不空所譯的施食密續來作探討。

(一)密續施食之緣起

    佛門「瑜伽焰口施食」的起源,在此以不空譯本《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焰口軌儀經》來探討,此處節錄一小段來作分析,先說密教施食緣起的故事:

    爾時,阿難獨居靜處,念所受法。即於其夜三更已後,見一餓鬼名曰「焰口」,其形醜陋,身體枯瘦,口中火然,咽如針鋒,頭髮髼亂,牙爪長利,甚可怖畏;住阿難前,白阿難言:「汝卻後三日,命將欲盡,即便生於餓鬼之中。」是時,阿難聞此語已,心生惶怖,問 餓鬼言:「大士!若我死後生餓鬼者,我今行何方便得免斯苦?」爾時,餓鬼白阿難言:「汝於來日晨朝,若能布施百千那由他恒河沙數餓鬼飲食、并餘無量婆羅門仙、閻羅所司業道冥官,及諸鬼神先亡久遠等所食飲食,如摩伽陀國所用之斛,各施七七斛飲食,并為我等供養三寶;汝得增壽,令我等輩離餓鬼苦,得生天上。」阿難見此焰口餓鬼,身形羸瘦枯燋極醜,口中火然其咽如針,頭髮髼亂,毛爪長利;又聞苦語,甚大驚怖,身毛皆豎。

    即至晨朝,從座而起,往至佛所,右遶三匝,頂禮佛足,身體戰慄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救我苦!所以者何?昨夜三更經行靜處,念所受法,見焰口鬼而語我言:『汝過三日,必當命盡,生餓鬼中。』我問鬼言: 『云何令我得免斯苦?』餓鬼答言:『汝若能施百千萬億那由他恒河沙數無量餓鬼、婆羅門仙、閻羅所司業道冥官、及諸鬼神侍從、眷屬先亡久遠,平等普施餓鬼飲食。汝等增壽。』」白言:「世尊!云何能辦無量飲食充足?」27  

    從上文來看其不合邏輯與背離佛法之處:

    首先,阿難身為 釋迦如來的侍者,有正知正見,又至少是斷盡三縛結的聲聞初果,但是這位餓鬼焰口顯然完全不懂佛法,才會來恐嚇阿難「三日後死墮餓鬼道」。這違背了 佛所說 「聲聞初果永不墮惡道(餓鬼、畜生、地獄道)的聖教,阿難豈可能信受其恐嚇!顯然這部密續所說不是佛法,純屬杜撰。

    再者,「大士」在佛教中是對大菩薩的尊稱,阿難身為佛弟子,雖不輕任何人,卻豈有稱呼餓鬼「大士」之理?如果是「大士」,即大菩薩,必然會說如理之法,亦必具有世間福德,不可能成為缺食的餓鬼;而且文中為何未見這位「大士」說出阿難將墮入鬼道的任何前因呢?為何未教導阿難如何清淨懺悔、消除過去所造業障呢?如果來者真是「大士」,即使示現為餓鬼,也必有地上菩薩持十大願的慈悲及證德,令見者歡喜,為何阿難卻感覺「惶怖、驚怖、戰慄」呢?而且就算侍者阿難將會墮入餓鬼道,則 釋迦牟尼佛必定早知並為作種種方便,以解決其困難之境,何待餓鬼現身之後,方為阿難說之?又該「大士」要求阿難以施食功德免於餓鬼果報,然阿難尊者作為本師 釋迦牟尼佛的侍者,又誓願護持法藏,平時又多利樂眾生,如是功德福德難可計算,豈是「施食餓鬼」的福報所能相提並論的,何須另行建立一「施食餓鬼」之法才能免墮餓鬼道?這顯然毫無道理。

    此外,這位「大士」要求的布施對象是無數恆河沙的餓鬼、婆羅門仙[編案:鬼道中之一類]……,然而以供養功德而論,供養報恩田(父母、師長等)及功德田(佛、菩薩、緣覺、四雙八輩)的功德遠大於施給貧窮田,所以即使是對本師 釋迦牟尼佛座下的聲聞聖眾弟子來作供養,都比對一般的凡夫貧窮田行施所得福德來得殊勝,因此如果只是考量福德的增長,又何必要特別將施食對象設定為餓鬼及婆羅門仙呢?對賢聖僧行供養豈不是福德增長更多嗎?

    再從三乘菩提來看文本不合正理之處:

1. 依二乘正理,既然阿難尊者已斷除我見,三縛結斷者至少是聲聞初果,當知聲聞初果捨壽後必定生天,最多七次人天往返即可取證阿羅漢,如何還有餓鬼道之果報?密續如何扭曲佛法而說尊者「三日後墮入餓鬼道」之理?

2. 大乘經典《妙法蓮華經》中,釋迦如來說阿難尊者已經無量劫來修學大乘法,並授記其將來成佛時的佛號國名等,而且阿難將是諸聖弟子中最早成佛者。既然阿難尊者深知三界六道輪迴之理,對因果業道的正理無有迷惑,如何可能被此餓鬼道眾生一嚇就心驚膽跳,甚至越看對方身相越怕,還「身毛皆豎」,這根本沒有道理。

3. 又以「華嚴部」之《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述說大乘菩薩因緣時,提及阿難尊者久修六波羅蜜,已近佛菩提:「復有無量千億菩薩現聲聞形,亦來會坐。其名曰:舍利弗、大目揵連、須菩提、羅睺羅、阿若憍陳如、摩訶迦葉、優波離、阿那律、離婆多、阿難、提婆達多、跋難陀等,而為上首,皆已久修六波羅蜜,近佛菩提,為化眾生,於雜染土現聲聞形。」28 顯見阿難尊者實際是大菩薩示現為聲聞身,絕非等閒。而此密續卻將阿難尊者當作隨意可以欺罔的眾生,如何成理?

    以上所論,可知這「施食真言」出處的密續,必是密教所偽作的經典,其內容無一可信。當知,施食餓鬼一事若是這麼重要,阿難尊者必在結集《阿含》時提出,不必待一千多年後,才由密教產出密續說明之。

(二)密續規範:施食者須是受過灌頂之密教上師

    密續以「施食真言」召請諸佛菩薩加持,布施救濟餓鬼有情眾,這樣的心地不好嗎?請見不空所譯的密教真意,《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焰口軌儀經》:

    佛告阿難:「若欲受持施食之法,須依瑜伽甚深三昧阿闍梨法;若樂修行者,應從瑜伽阿闍梨,學發無上大菩提心,受三昧戒,入大曼拏羅,得灌頂者,然許受之;受大毘盧遮那如來五智灌頂,紹阿闍梨位,方可傳教也。若不爾者,遞不相許。設爾修行,自招殃咎, 成盜法罪,終無功効!若受灌頂,依於師教,修習瑜伽威儀法式,善能分別了達法相,故名三藏阿闍梨,方得傳斯教也。」29 

    上述密續文字明言,凡是自學施食者都犯盜法罪,施食無效。這密續規定施食的法師都必須先受密教三昧耶戒(此處譯為「三昧戒」),進入大曼荼羅(即是壇場,此處的「入大曼拏羅」),受密教灌頂,紹繼密教上師位;這樣修學無上瑜伽有成者,才可成為密教的「三藏上師」(阿闍梨),才可行施食法。因此,根據這密續的規定,一切施食的學人都必須修學密教法。然中國佛教道場實際上本是大乘道場,並非是密教道場,則凡是口誦相關的施食密咒等等,難道都變成了盜法罪?若不是修學密教者,無受四歸依、三昧耶戒、密教瑜伽灌頂,則依此密教法所行的施食,依密續單方面之說法,全都無效,而且是非法。然佛教古來即有施食之法,並沒有這麼多繁複的咒語(如果施食給曠野鬼等眾生時需要配合咒語,世尊一定會教導)。因此若施食時堅持要施行密咒者,便得依該密咒之原來出處密續之規定,必須尋找密教上師,受四歸依、三昧耶戒、瑜伽灌頂;然如是都違背了 佛的教法。佛法是清淨三歸依、五戒、菩薩戒,遠離淫欲;灌頂則是十地法王子位受職時,方受諸佛如來放光灌頂,迥異於密教之所說。

     因此根據這施食密咒的密續規定來看,皆是在表白:這施食咒是密教法,不是佛法中布施波羅蜜的勝法;且任何學人都必須先禮敬密教上師,才能夠修學密教的施食;這樣形成了四歸依,而不同於佛法的三歸依。然而密教盜用佛法名相偽造如是「經典」籠罩學人的結果,就連明朝蓮池法師也為之困惑而不敢改訂。殊不知密續所設施食法的目的,是要轉佛教學人去歸依密教,施食者必須受密教上師所傳授的三 昧耶戒,一生以密教上師馬首是瞻;以後還得入密教壇場受無上瑜伽灌頂,即男女雙修,如是令佛教學人降伏歸順於密教,而不再是佛弟子,這才是該密續包裹施食法的本意。

(三)不空譯本的〈施食真言〉

不空譯本的〈施食真言〉相關內容摘錄如下:

    次為汝等受三昧耶戒印,以二羽縛忍願申如針,真言曰:「唵(引)三昧耶薩怛鑁(二合)。」今為汝等受三昧耶戒竟,從今已去,能令汝等,入如來位,是真佛子,從法化生,得佛法分。次結無量威德自在光明如來印,左羽想持器,右羽彈忍禪,想於左羽掌中有一鑁字,流出種種無量甘露法食,即誦〈施食真言〉曰:「唵(引)薩嚩怛他誐多(一)嚩路枳帝鑁(二)婆囉婆囉(三)三婆囉三婆囉(四)吽(五)。」 30

此段文字有二處值得注意:

(1)它的儀軌流程是,先受密教三昧耶戒印之後,才結施食印(無量威德自在光明如來印)及誦此施食真言。

(2)與現今通行的「施食真言」對照,此真言多了「鑁婆囉婆囉」,至於其前後文字則跟現在佛門所誦的「施食真言」是一樣的。有關「鑁」字的意思,請見下文說明。

(四)密續:先受密教三昧耶戒,方得施食

    關於密法中施食者必須受三昧耶戒,在此再作一說明。不空譯本的密續很清楚表示,在行密教「施食」法之前,必須先歸依密教並受三昧耶戒,且須以密教三密法門之「手結印」代表「身密」,以「唸誦密咒真言」代表「口密」;然這些法門都不屬於真實佛教,顯而易見,其藉由暗度陳倉的手段,將密教的施食法偽裝成佛教行門,目的是為了逐漸將佛 教學人轉成為密教學人。密教之三昧耶戒咒語,在不空的《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焰口軌儀經》譯為「唵(引)三昧耶薩怛鑁(二合)」 31,在《施諸餓鬼飲食及水法》則譯為「唵三摩耶薩怛梵」 32,在後世重集的《瑜伽集要燄口施食儀》則譯為「唵三摩耶薩埵鍐」33。「唵(引)三昧耶薩怛鑁(二合)」,「三摩耶」就是「三昧耶」的異譯,「薩埵」、「薩怛」是「有情」的意思;實際上不空翻譯這些密咒是有點隨心所欲的,而且他有許多譯法多少是故弄玄虛,茲不列舉。這整句「三摩耶薩埵」的意譯是「受三昧耶戒的有情」,用意是要大眾走向密教而成為密教的「金剛薩埵」,而不是走向「佛菩提」成為「菩提薩埵」─菩薩。

    綜合上述,其意思是:與會大眾,即使是來受施的餓鬼、鬼神等等,都必須受密教的三昧耶戒,歸依密教,這就是該密續的宗旨。

(五)「鑁」隱示密教雙修行門

    唵三摩耶薩埵鍐」用來結尾的「鍐」,即是「鑁」。「鑁」,是密教的金剛五字「阿鑁覽唅欠」之一。

    密續《佛頂尊勝心破地獄轉業障出三界祕密三身佛果三種悉地真言儀軌》:

    阿,金剛地部一(阿字作地觀金剛座觀,形四角色黃,大圓鏡智又名金剛智)。

    鑁,金剛水部二(鑁字作水觀蓮華觀,形如滿月色白,妙觀察智又名蓮華智亦轉法輪智)。

    覽,金剛火部三(覽字作日觀,形三角色赤,平等性智亦名灌頂智)。

    唅,金剛風部四(唅字作月觀,形如半月色黑,成所作智亦名羯磨智也)。

    欠,金剛空部五(欠字作空觀,形如滿月色,種種法界性智)。

    「地水火風空」五輪之種子,「阿鑁覽唅欠」五字,有地輪,地輪之上有水輪,水輪之上有火輪,火輪之上有風輪,風輪之上有空輪,空輪之中想憾字,其如深玄色,漸舒廣成,風輪上想鑁字變成水輪。34

    阿鑁覽唅欠」中的「」,表面上的說明,是指金剛部的水輪,代表「地水火風空」的「水大」;實際上的意義,是隱晦暗合密教的祕密法:行者觀想頭頂上的雙身佛交合,流出男女淫液,從行者頭上流灌而下。若行者具格實修密法時,觀想其明點(即精液,其色為白)從顱頂下方一滴一滴釋出,下行到中脈,稱為月亮之路;明點在頭頂時稱為新月,從上而下漸漸盈滿,待明點行至男根前端時不搖不動,是為滿月;此時觀想其反向上行,由於行者不得漏出精液,因此滿月長盛,上行至眉間輪,圓滿行門(並且男根必須全程翹然)。

    密續以此「鑁」的字面意義─「流出」,代表密教所謂的水大,表示「流出施食」、「流出甘露」、「流出功德」等等,並以觀想成就作為證得殊勝的悉地,實際上連結的是密教的雙身法灌頂行門,與真正佛法全不相干。 

(六)金剛水大「鑁」即密教蘇悉地功德成就

    阿鑁覽唅欠」在密教特別闡釋密咒的蘇悉地中,也有緊密的連結關係,如唐朝密續譯師善無畏譯的《佛頂尊勝心破地獄轉業障出三界祕密陀羅尼》: 

    阿鑁藍唅欠(是上品悉地真言也,以前五三印真言,順一遍逆一遍,次順旋轉四遍,次逆旋轉四遍,此即利益一切眾生皆以悉地義也)是名「祕密悉地」,亦名「成就悉地」,亦名「蘇悉地」。蘇悉地者,遍法界也,成就佛果,證大菩提,法界祕密言,光明遍滿,唯佛與佛能入此門,緣覺聲聞不能照,此亦名祕密悉地。若誦一遍,當如轉藏經一百萬遍。出悉地從足至腰,入悉地從臍至心,祕密悉地從心至頂,如是三悉地,出悉地,化身成就;入悉地,報身成就;祕密悉地蘇悉地,法身成就,即是三種常身正法藏。35

    這三種悉地,代表了密教自己所以為的「三身成就」。又,密教以唸誦此咒一遍,當作如同轉動藏經輪一百萬遍,而密教所謂的「轉經輪」是把經咒包藏在一個筒裡去轉動它,宣稱每轉一次經輪就等於唸誦了一遍內藏的經咒,並且誑稱此行門為佛菩薩所傳,密教如是處處盜用佛名就顯示了其欲以李代桃僵的手法來取代佛教的野心。

    總結來說,密續《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焰口軌儀經》中的「施食真言」挾帶著密教的三昧耶戒暗度陳倉,還嵌入隱含雙身法密語的「鑁」字,以藉由推廣密教施食,誘騙學人逐步墮入雙身法的實修。

六、現行供佛儀軌中之咒語及其梵文意義 

    現行的「佛前大供」儀軌中包含了四個咒語:施食真言、甘露水真言、普供養真言、天廚妙供。

(一)梵文咒語之意思

    除了〈天廚妙供〉是梵文咒語音譯加上一部分表義清楚的中文詞句之外,其他三個真言都是純粹梵文音譯。在此先舉示其梵文意義 36 :

1.〈施食真言〉

梵文音譯        簡易羅馬拼音             意義

曩謨               namah               歸命、敬禮

薩嚩               sarva               全部的、一切的

怛他誐多           tathagata           如來

嚩嚧枳帝           avolokita           現見、觀見

唵                 om                  極讚、發語詞

三跋囉             sambhara            功德、莊嚴

三跋囉             sambhara            功德、莊嚴

吽                 hum                (法螺)遍響

-------------------------------------------------------------------------------- 

2.〈甘露水真言〉

梵文音譯       簡易羅馬拼音            意義

曩謨             namah               歸命、敬禮

蘇嚕婆耶         surupaya            可愛妙色

怛他誐哆耶       tathagataya         如來

怛姪他           tadyatha            即說咒曰、即是

唵               om                  極讚、發語詞

蘇嚕             sru                (甘露)流出,(或妙色身)

                                    (林光明認為是 surupa 的縮寫, 妙色身)

蘇嚕             sru                (甘露)流出,(或妙色身)

                                    (林光明認為是 surupa 的縮寫, 妙色身)

鉢囉蘇嚕         prasru             (甘露)充滿流出,(或充滿妙色身)

                                    (林光明認為是 pra-suru 的縮寫,充滿妙色身)

鉢囉蘇嚕         prasru             (林光明認為是 pra-suru 的縮寫,充滿妙色身)

娑婆訶           svaha               結語詞、圓滿

-------------------------------------------------------------------------------

3.〈普供養真言〉

梵文音譯       簡易羅馬拼音              意義

唵                om                 極讚、發語詞

誐誐曩            gagana             虛空

三婆嚩            sambhava           出生 (梵漢大辭典:有性交的意思)

伐日囉            vajra              金剛,金剛杵

斛                hoh               (同呼)

--------------------------------------------------------------------------------

4.〈天廚妙供〉中的梵語音譯咒語

梵文音譯       簡易羅馬拼音             意義

戶唵              hoh-om            極讚、發語詞

蘇嚕              sru              (甘露)流出

薩哩嚩            sarva             全部的、一切的

怛他阿誐多        tathagata         如來

怛你也他          tadyatha          即說咒曰、即是

蘇嚕              sru              (甘露)流出

娑嚩訶            svaha             結語詞、圓滿

-------------------------------------------------------------------------------

(二)〈施食真言〉中之甘露及手印真意

● 不空譯的密續《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焰口軌儀經》

    〈施食真言〉的出處是《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焰口軌儀經》:

    次結無量威德自在光明如來印,左羽想持器,右羽彈忍禪,想於左羽掌中有一鑁字,流出種種無量甘露法食,即誦〈施食真言〉曰:「唵(引)薩嚩怛他誐多(一)嚩路枳帝鑁(二)婆囉婆囉(三)三婆囉三婆囉(四)吽 (五)。」37

    密續的「鑁」字本身是有「男女雙身合修時所流出的淫液」之意,這如前所說。因此當密教行者唸誦此密咒中的「一切如來」時,作意是觀想虛空中有無數行於男女雙修的密教如來,這些「如來」各各都是擁抱明妃,呈現站立或結跏趺坐交合的雙身像。所以,密教所謂的「禮敬如來」,在其意念是觀想雙身佛的情況下,實際是汙辱十方如來。

(三)〈甘露水真言〉中之甘露及手印真意

● 不空譯的密續《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焰口軌儀經》

    甘露水真言的出處,同樣可見於不空譯的密續《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焰口軌儀經》:

    次結妙色身如來施甘露印,即以左羽轉腕向前,力智作聲〈施甘露真言〉曰:「曩謨素嚕播耶(一)怛他誐哆野(二)怛儞也(二合)他唵(引四)素嚕素嚕(五)鉢囉(二合)素嚕(六)鉢囉(二合)素嚕(七)娑嚩(二合)賀(八)。」誦真言時,想於忍願上有一「鑁」字,流出般若甘露法水,彈洒空中,一切餓鬼異類鬼神普得清涼,猛火息滅,身田潤澤離飢渴想。38

    基本上,這密咒很常見於密續,如唐朝跋馱木阿譯的《佛說施餓鬼甘露味大陀羅尼經》:

    即說咒水陀羅尼,咒曰:「那謨蘇盧婆曳(一) 怛伽他哆耶(二) 怛鐵他(三) 蘇嚧蘇嚧(四) 波囉蘇嚕莎婆呵 (五)。」39

    依照不空譯的密續文本,布施甘露時,是以手印配合真言,此處的手印是所謂的「妙色身如來施甘露印」;至於「甘露」可就是重點了,因為這真言的名稱叫作「施甘露真言」,所以咒中的「素嚕」或「蘇嚕」,意思應該是指稱「甘露」。 又,密教以雙手十指表示十波羅蜜法,因此其中兩根手指頭代表「忍」與「願」,所以「想於忍願上有一『鑁』字」意即觀想在代表「忍」與「願」這二根手指頭上有一個「鑁」字,也就是水大,流出甘露。

    然須知,密教所謂的甘露與真正佛教的甘露法水,相差何只十萬八千里;密教所謂的甘露,實際是指祕密灌頂時,男女交合流出的淫水。密教行者觀想或實修時,在男女交合之際,必須「忍」精不射,以男根吸取女精入己身,和合成為所謂的紅白甘露,觀想其上下通流全身。故知,以此觀想出來的男女紅白「甘露」,普「願」廣施一切有情,意思就是為一切有情隨許灌頂,為他們鋪陳方便道,未來也成為密教行者,修密教法。

● 不空譯的密續《施諸餓鬼飲食及水法》

    不空譯的密續《施諸餓鬼飲食及水法》,又稱此「甘露水真言」為「蒙甘露法味真言」,手印稱為「施無畏印」40。又, 密教用來祭祀鬼神的五甘露是「酒、男精、女血、大便、小便」,亦即密教的甘露其實是不淨物,於眾生非但無有絲毫利益,而且有害。

    佛法中真正的甘露其實不是物質之法,而是能讓人得證涅槃的無上妙法,能使人證得聲聞果、緣覺果乃至佛菩提果。而密教一切見修行果的內涵皆與佛法大相逕庭,因此,正信的佛弟子應當捨棄出於密續的密咒,遠離密教的不淨三密。

(四)〈普供養真言〉出自密續

    〈普供養真言〉出自密教不空譯師所譯的密續《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焰口軌儀經》:「次結普供養印,作金剛合掌,置印當心,真言:唵(引)誐誐曩三婆嚩嚩日囉(二合) 斛。」41 這顯示出,「普供養真言」也是來自同一部密續,即不空譯的《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焰口軌儀經》。既是同一出處,則其密教意涵當無歧異,此「嚩日囉」(伐日囉)「金剛杵」即是指稱男女雙修中之男子性器官。這咒語本身就是密教行雙身法的咒語,此處就不再多作探討。又,此真言又稱為「大虛空藏菩薩真言」。

(五)〈天廚妙供〉之探討

宋、元、明朝的〈天廚妙供〉文本

    《中峯三時繫念儀範》:「禪悅酥酡 造出天廚供 成道當初牧女前來 送老母曾將 托在金盤奉 獻上如來 大覺金仙眾 南無禪悅藏菩薩摩訶薩(三稱舉諸如來名回向)」42

此《中峯三時繫念儀範》,一說是宋朝永明延壽禪師撰述,但普遍仍認為是元朝中峰明本禪師所作。43

    明朝蓮池法師之《雲棲法彙》卷 2:「乳酪醍醐 造出天廚供 成道當初 牧女前來送 老母曾將 托在金盤奉 獻上如來 賢聖無邊眾 禪悅藏菩薩摩訶薩 (三稱)。」 44

    目前教界通行之「佛前大供」儀軌中的〈天廚妙供〉版本是:「天廚妙供 禪悅酥酡 戶唵蘇嚕 薩哩嚩 怛他阿誐多 怛你也他 蘇嚕 娑嚩訶 南無禪悅藏菩薩摩訶薩摩訶 般若波羅蜜。」但是在「CBETA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所收錄的資料中,找不到相關的出處。此中的梵音譯咒,若配合《三時繫念》及《雲棲法彙》中的「天廚妙供」讚偈來解釋,則無有疑慮。45 然從佛法的修行來說,佛菩薩隨順因緣而教導眾生的一切清淨梵咒,皆是欲令有情安住佛道的方便施設,目的是希望有情能時時有清明的意念,離於貪瞋癡三毒,常行於菩薩道上;若能明白如此道理,即不須執著於梵咒,貪求持咒的功德,而是應日日在六時中照看自己的心地,漸次修除三障煩惱,如此才是佛法的真實修行。

七、《瑜伽焰口》、《蒙山施食》及「放焰口」等 

(一)《瑜伽焰口》與《蒙山施食》以密續為根本

    就現在廣行於佛門中的超薦儀軌而言,最著名的是元朝中峰明本禪師提倡的「三時繫念佛事」,超度亡者往生極樂世界。其儀軌內文絕大多數是義理清楚的文詞,只有少數是音譯咒,例如第一時畢,接「齋佛儀式」,其中的〈變食真言〉、〈甘露真言〉、〈普供養真言〉,就是梵文音譯的咒語,如前所說是出於密續的密咒,皆非清淨佛法。由於元明清三代是喇嘛教(密教)在中國大行其道的時期,加劇了密續、密咒、密教儀式等混入佛教法會儀軌的力道,使得今日許多佛事儀軌中都混雜有密咒,染汙了佛教的清淨律儀。

     依據密續,「密教無上瑜伽焰口」的主法者都必須是密教金剛上師,亦即受過密教無上瑜伽灌頂者才能「如法」的「施食」,這樣的「瑜伽焰口」全是在施行密教的三密法門;當主法的密教上師觀想本尊與其明妃雙雙撒下「甘露水(淫液)」「莊嚴」法會現場時,真正的佛菩薩如何可能降臨現場呢?既然此法與佛菩薩不相應,而且其施食咒的內涵又會使餓鬼眾慾火焚身,諸餓鬼道有情又如何能得到救拔呢?

    密教灌頂的實際內容今已都攤在陽光下,例如宗喀巴的《密宗道次第廣論》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皆是在欲界的男女性愛上極度纏縛,甚至全不顧及世間倫常,如以弟子家中女眷為女色,如是性供養密教上師;又再令弟子與其女眷,如母、姊妹、女兒等行男女雙修,這不但嚴重違背中國三綱五常倫理,更是三塗惡業,未來世連人身都保不住,自是違背佛法的清淨教誨。所以這些儀軌應該還給密教所謂的「金剛 上師」,而一切佛教法師以及學佛人則應遠離才是。

    而「蒙山施食」既然導源於不空所譯的密續,現代佛教界應正本清源,對密續作出簡擇,這樣便不會在施食時,連結到密教的不清淨法。至於法界中本就有施食法,佛菩薩慈悲及於一切有情,本來就常依本願力施濟眾生,因此以如法的儀軌(無須任何密咒),即可感應佛菩薩神力變食加持,施濟有情拔諸眾苦。

(二)出自唐朝不空所譯密續的其他真言

    不空所譯的密續《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焰口軌儀經》,帶出了中國佛教施食密咒化的根本起源,所影響的不只是午供儀軌,而且由此產生了「放焰口」以及「蒙山施食」的儀軌。這密續所提及的密教手印與其對應的真言,數量並不少,如本文「五、密教施食儀軌」中所臚列的「破地獄印及其真言」、「召請餓鬼印及其真言」一直到「普供養印及其真言」、「奉送印及其真言」等均屬之。

    這些密教手印及密咒之所以混入佛事中,都是因為不空所譯的這些密續所導致的,而中國佛教界就受到這些密續的巨大影響。相關的密續繁多,茲不列舉。

八、結論  

    〈施食真言〉、〈甘露(水)真言〉、〈普供養真言〉等真言密咒的出處是密續,是夾雜許多密教色彩(雙身法、鬼神法)的不清淨句。密續所主張的施食儀軌,其意涵均違背佛教的清淨三歸依,亦嚴重違背解脫道、佛菩提道,使得主法者、供養者、受供者都變成歸依密教;然而佛教法師只要沒有作密教的四歸依,並且未受持密教的三昧耶戒,以及沒有依宗喀巴所說的男女雙修灌頂(時輪灌頂)法受密教的無上瑜伽灌頂,則不具密續所說的施食條件。然而密續中這些意涵與法式都是源於印度坦特羅密教,其以「男女雙修」為宗旨,帶有古印度的性愛信仰,以及我見、我所貪愛之粗重纏縛,而這些內容絕對不應出現於清淨齋佛的法會上。因此,這裡將真言與密續分開,個別探討;將密續不如理之處,向佛教界說明清楚,使大家知所依歸,遠離不清淨作意。

    新版〈佛前大供〉儀軌也將「稱請佛菩薩」的部分作了比較清淨的調整,回復比較簡單隆重的方式;未來可能還可以更簡易的方式來處理。而此新勘定的〈佛前大供〉,所提出的內容淺白,以令參與供佛法會的每一個人都有清楚的意象,能清楚領解「十方諸佛讚」及「本師釋迦牟尼佛讚」等頌偈中表達出來的恭敬與讚歎,以及對佛力加持變現施食來令施食圓滿,令大眾都能受用的心意。

    上述這三個方向是本次新版〈佛前大供〉不同於現行的版本之處,期使能令大眾耳目一新,更得契入佛法,以此至禱。

1《翻譯名義集》卷 1:「唐.奘法師明五種不翻:一、祕密故不翻, 陀羅尼是;二、多含故不翻,如薄伽梵含六義故;三、此無故不 翻,如閻浮樹;四、順古故不翻,如阿耨菩提,實可翻之,但摩騰已來,存梵音故;五、生善故不翻,如般若尊重,智慧輕淺,令人生敬,是故不翻。」《大正藏》冊 54,頁 1057,下 7-12。

2《瑜伽集要施食儀軌》:「歸依金剛上師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卍 續藏》冊 104,頁 803,上 4。 

3《大方便佛報恩經》卷 6〈優波離品第 8〉:【爾時優波離復白佛言:「世尊!若受三歸戒時,先稱法寶,後稱佛者,成三歸不?」答曰:「無所曉知,說不次第者,自不得罪,得成三歸。若有所解,故倒說者,得罪亦不成三歸。」問曰:「若稱佛及法,不稱僧者,成三歸不?若稱法僧,不稱佛者,成三歸不?若稱佛僧,不稱法寶,成三歸不?」答曰:「不成三歸。」】《大正藏》冊 3,頁 157,中 17-23。 又,馬鳴菩薩造論:《大莊嚴論經》卷 6:【決定一切智,以憐愍我故,是以說三歸,不說有第四。為於三有故,而說三歸依,若當第四者,我則無歸依。】《大正藏》冊 4,頁 292,中 14-17。 

4 法會大眾禮讚諸佛菩薩後,緊接著唱誦密教咒語時,香燈(施食人員) 則在這段梵唄誦咒時間中,淨手、打手印、以持器(「刀、手」)從杯飯中挖取七粒飯、走到施食台、放入施食碟、再回到佛前放好持器。以上實施細節,各地寺院道場容或有異,然大體無別。

5 《增壹阿含經》卷 45〈十不善品第 48〉:【爾時,師子長者默然不對。爾時,天人復語長者:「此是持戒人,此是犯戒人;此向須陀洹人,此是得須陀洹人;此向斯陀含人,此是得斯陀含人;此向阿那含,此得阿那含;此向阿羅漢,此得阿羅漢;此是聲聞乘,此是辟支佛乘,此是佛乘;施此得福少,施此得福多。」爾時,師子長者默然不對。何以故爾?但憶如來教誡,不選擇而施。】《大正藏》冊 2, 頁 792,中 27-下 5。

6《大智度論》卷 22〈釋初品〉:【佛不受,作是言:「我為說偈故得此食,我不食也!」婆羅門言:「是食當與誰?」佛言:「我不見天及人能消是食者,汝持去,置少草地、若無虫水中!」即如佛教,持食著無虫水中,水即大沸,烟火俱出,如投大熱鐵。】《大正藏》冊 25,頁 225,中 1-5。

7《增壹阿含經》卷 15〈高幢品第24〉:【世尊告曰:「如來在世間,應行五事。云何為五?一者當轉法輪,二者當與父說法,三者當與母說法,四者當導凡夫人立菩薩行,五者當授菩薩別。是謂,迦葉!如來出世當行此五法。」】《大正藏》冊 2,頁 622,下 11-16。

8《增壹阿含經》卷 28〈聽法品第36〉:【爾時,天上善法講堂有金石縱廣一由旬。爾時,世尊石上結加趺坐,遍滿石上。爾時,如來母摩耶將諸天女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並作是說:「違奉甚久,今來至此,實蒙大幸,渴仰思見,佛今日方來。」是時,母摩耶頭面禮足已,在一面坐;釋提桓因亦禮如來足,在一面坐。三十三天禮如來足,在一面坐。】《大正藏》冊 2,頁 705,中 30-下 7。 《大方便佛報恩經》卷 3〈論議品第 5〉:【爾時,如來為母摩耶夫人并 諸天眾說法九十日,閻浮提中亦九十日不知如來所在。】《大正藏》 冊 3,頁 136,中 17-18。

9《增壹阿含經》卷 28〈聽法品第36〉:【是時,優填王即以牛頭栴檀作如來形像高五尺。是時,波斯匿王聞優填王作如來形像高五尺而 供養。是時,波斯匿王復召國中巧匠,而告之曰:「我今欲造如來形像,汝等當時辦之。」時,波斯匿王而生此念:「當用何寶,作 如來形像耶?」斯須復作是念:「如來形體,黃如天金,今當以金作如來形像。」是時,波斯匿王純以紫磨金作如來像高五尺。爾時,閻浮里內始有此二如來形像。】《大正藏》冊 2,頁 706,上 17-26。

10《增壹阿含經》卷 28〈聽法品第 36〉:【餘福不可計,其福不思議,名聞遍四遠,造佛形像福。】《大正藏》冊 2,頁 708,中 11-12。

11《優婆塞戒經》卷 5〈淨三歸品第 20〉:【若佛在世及涅槃後,供養果報,無有差別。】《大正藏》冊 24,頁 1061,下 6-7。

12 義淨法師仰慕東晉法顯法師、唐朝 玄奘大師西行求法的高風,於公 元 671 年從海路南行,673 年抵達東印度,歷三十餘國往來參學,留學那爛陀寺十一年。公元 695 年,離開今日蘇門答臘,歸抵洛陽;公元 700 年,組織譯場。義淨法師的譯述雖遍三藏,但對律部典籍的翻譯將近兩百卷,著力甚深;譯事餘暇,常細心教授學徒日常重要律 儀,嚴守規矩。因此,後人從義淨法師的譯述文字,當可相當推溯到 佛世乃及密教併吞佛教前的清淨法事或行儀。

13《南海寄歸內法傳》卷 1:「午時既至普就尊儀,蹲踞合掌各自心念,禮敬既訖食乃同前。或可別令一人在尊像前長跪合掌大聲讚佛(言長跪者,謂是雙膝踞地,竪兩足以支身。舊云胡跪者,非也。五天皆爾,何獨道胡),唯歎佛德不雜餘言。」《大正藏》冊 54,頁 210, 中 4-8。

14《大方廣寶篋經》卷 2:【我白佛言:「大德世尊!見一小鉢其食滿中。」佛告我言:「速打揵槌集比丘僧。」我言:「世尊!比丘僧多,是一鉢食當與誰耶?」佛語我言:「汝勿慮是。設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諸眾生等,於百千歲食此鉢食,猶不能盡。何以故?是文殊師利力所持鉢,文殊師利有檀波羅蜜無量功德。」我聞 佛語,便打揵槌集比丘僧。時此鉢食不相和雜,香美眾味取不可盡,充飽大眾鉢食不減。】《大正藏》冊 14,頁 473,上 1-10。

15《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卷 1:【時,佛告阿難:「汝寧察講堂上不乎?」阿難白佛:「唯然,世尊!已見滿鉢之食在講堂上。」佛 告阿難:「汝撾揵椎聚比丘眾。」我白佛言:「唯然,世尊!大比丘眾其數甚多,一鉢飯食何所足乎?」佛言阿難:「且止,默然而行。假使滿三千大千世界中人,百千歲共食此飯終不耗減。所以者何?文殊師利聖旨神化,令此鉢食無有盡時,文殊師利智慧具足神通所立,興造布施以度無極。」】《大正藏》冊 14,頁 458, 下 13-21。

16《維摩詰所說經》卷 3〈香積佛品第10〉:【時,維摩詰語舍利弗等諸大聲聞:「仁者可食,如來甘露味飯,大悲所熏,無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有異聲聞念:「是飯少,而此大眾人人當食?」 化菩薩曰:「勿以聲聞小德小智,稱量如來無量福慧!四海有竭,此飯無盡!使一切人食,揣若須彌,乃至一劫,猶不能盡。所以者何?無盡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功德具足者,所食之餘,終不可盡。」於是鉢飯悉飽眾會,猶故不𣩠。其諸菩薩、聲聞、天、人,食此飯者,身安快樂,譬如一切樂莊嚴國諸菩薩 也;又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眾香國土諸樹之香。】《大正藏》冊 14,頁 552,下 9-20。

17《佛說未曾有正法經》卷 2:【時,彼童子即詣佛前禮世尊足。智王苾芻將所乞食授其童子,而告之言:「汝以此食供養世尊及諸大眾,當令汝得無量福聚。」是時童子如苾芻言,即捧其食添世尊鉢;食猶未盡,然後次第供諸大眾。是會菩薩、聲聞咸受其食,悉皆飽滿,食猶未盡。】《大正藏》冊 15,頁 434,下 23-29。

18《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經》卷上〈舉鉢品第 3〉:【爾時世尊告舍利弗:「今且聽斯,善思念之!……莫能勝幢如來諸聲聞眾八萬四千,菩薩大士十二億眾。其佛世尊於五濁世演三乘教,有一比丘而為法師名曰慧王。……於時比丘慧王所得分衛食饍,授與幼童而謂之曰:『童子!受斯分衛之具,供養如來!』尋即受之,已滿佛鉢,食不減損;次與聲聞八萬四千,菩薩十二億;佛及聖眾,皆悉充飽。如是之供至于七日,飯則如故亦不損減。於時幼童踊躍歡喜善心生焉……」】《大正藏》冊 15,頁 412,中 21-下 14。

19《南海寄歸內法傳》卷 1:【聖遣普施眾生,未食前呈,律無成教。又復將食一盤,以上先亡及餘神鬼應食之類,緣在鷲山,如經廣說。可將其食向上座前跪,上座乃以片水灑,而呪願曰:「以今所修福,普霑於鬼趣,食已免極苦,捨身生樂處。菩薩所受用,無盡若虛空,施獲如是果,增長無休息。」持將出外,於幽僻處林叢之下、或在河池之內,以施先亡矣。江淮間設齋之次,外置一盤,即斯法也。】《大正藏》冊 54,頁 210,上 14-25。

20《毗尼日用錄》,《卍續藏》冊 106,頁 109,下 9-10。

21《大般涅槃經》卷 16〈梵行品第 8〉:【「善男子!如我一時,遊彼壙野、聚落叢樹,在其林下,有一鬼神,即名壙野,純食肉血多殺眾生,復於其聚,日食一人。善男子!我於爾時,為彼鬼神廣說法要;然彼暴惡、愚癡無智、不受教法,我即化身為大力鬼,動其宮殿,令不安所。彼鬼于時將其眷屬,出其宮殿,欲來拒逆。鬼見我時,即失心念,惶怖躄地,迷悶斷絕,猶如死人。我以慈愍,手摩其身。即還起坐,作如是言:『快哉,今日還得身命。是大神王,具大威德,有慈愍心,赦我愆咎。』即於我所,生 善信心。我即還復如來之身,復更為說種種法要,令彼鬼神,受不殺戒。即於是日,壙野村中,有一長者次應當死,村人已送付彼鬼神。鬼神得已,即以施我;我既受已,便為長者,更立名字,名手長者。爾時彼鬼即白我言:『世尊!我及眷屬,唯仰血肉,以自存活。今以戒故,當云何活?』我即答言:『從今當勅聲聞弟子,隨有修行佛法之處,悉當令其施汝飲食。』善男子!以是因緣,為諸比丘制如是戒,汝等從今,常當施彼壙野鬼食,若有住處不能施者,當知是輩,非我弟子,即是天魔徒黨眷屬。善男 子!如來為欲調伏眾生故,示如是種種方便,非故令彼生怖畏也。」】《大正藏》冊 12,頁 460,下 1-24。

22《雜寶藏經》卷 9:【鬼子母者,是老鬼神王般闍迦妻,有子一萬,皆有大力士之力。其最小子,字嬪伽羅,此鬼子母兇妖暴虐,殺人兒子,以自噉食。人民患之,仰告世尊。世尊爾時,即取其子嬪伽羅,盛著鉢底。時鬼子母,周遍天下,七日之中,推求不得,愁憂懊惱,傳聞他言,云佛世尊,有一切智。即至佛所,問兒所在。時佛答言:「汝有萬子,唯失一子,何故苦惱愁憂而推覓耶?世間人民,或有一子,或五三子,而汝殺害。」鬼子母白佛言:「我今若得嬪伽羅者,終更不殺世人之子。」佛即使鬼子母見嬪伽羅在於鉢下,盡其神力,不能得取,還求於佛。佛言:「汝今若能受三歸五戒,盡壽不殺,當還汝子。」鬼子母即如佛勅,受於三歸及以五戒。受持已訖,即還其子。佛言:「汝好持戒,汝是迦葉佛時,羯膩王第七小女,大作功德,以不持戒故,受是鬼形。」】《大正藏》冊 4,頁 492,上 13-29。

23《南海寄歸內法傳》卷 1:【施主乃淨洗手足,先於大眾前初置聖僧供,次乃行食以奉僧眾。復於行食末安食一盤,以供呵利底母。其母先身因事發願食王舍城所有兒子,因其邪願捨身遂生藥叉之內,生五百兒,日日每食王舍城男女。諸人白佛,佛遂藏其稚子名曰愛兒。觸處覓之,佛邊方得。世尊告曰:「汝憐愛兒乎?汝子五百,一尚見憐;況復餘人一二而已。」佛因化之,令受五戒為鄔波斯迦。因請佛曰:「我兒五百今何食焉?」佛言:「苾芻等住處寺家,日日每設祭食,令汝等充飡。」故西方諸寺,每於門屋處或在食廚邊,素畫母形抱一兒子,於其膝下或五或三,以表其像。每日於前盛陳供食。其母乃是四天王之眾,大豐勢力。其有疾病無兒息者,饗食薦之咸皆遂願。廣緣如律,此陳大意耳。】《大正藏》冊 54,頁 209,中 3-19。

24《菩薩本行經》卷下:「金翅鳥王亦復說言:『今此龍王是我之食,我今持齋攝身口意,無傷害心而不食之,我得福多。』」大正藏》 冊 3,頁 123,下 16-18。

25《佛說海龍王經》卷 4〈金翅鳥品 第 16〉:【爾時四金翅鳥王,各與千眷屬俱而白佛言:「今日吾等自歸命佛及法、眾僧,自首悔過前所犯殃,奉持禁戒,從今日始常以無畏施一切龍,擁護正法,至 佛法住,將順道法到于滅盡,不違佛教。」】《大正藏》冊 15,頁 151,中 27-下 2。

 26「四合院建築的布局,是以南北縱軸對稱布置和封閉獨立的院落為基本特徵的。按其規模的大小,有最簡單的一進院、二進院或沿著縱軸加多三進院、四進院或五進院。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進為門屋,第二進是廳堂,第三進或後進為私室或閨房,是婦女或眷屬的活動空間……」。請參考:《何為「四合院」》,網址: https://kknews.cc/culture/oyrg6e6.html(擷取日期:2020/9/28)

27《大正藏》冊 21,頁 468,下 25-頁 469,上 20。 

28《大正藏》冊 10,頁 909,上 24-29。 

29《大正藏》冊 21,頁 469,下 16-25。

30《大正藏》冊 21,頁 471,中 13-23。

31《大正藏》冊 21,頁 471,中 15。

32《大正藏》冊 21,頁 468,上 13。 

33《嘉興藏》冊 19,頁 210,上 24。

34《大正藏》冊 18,頁 912,下 17-26。 

35《大正藏》冊 18,頁 915,中 19-28。 

36【參考資料】 1. 梵漢佛教語大辭典,林光明編著,嘉豐出版社。2. 梵漢大辭典,林光明編譯,嘉豐出版社。3. 佛教漢梵大辭典,平川彰編著,靈友會(東京)出版。 4. 漢梵咒語大講堂,https://mantra.com.tw/video 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eKELtFlGYI&list=PL1ADBH6k8- 3wfYKofdwzIJIhPfVYcz29n 5. 梵文常用咒語彙編,黃力查編譯,大千出版社。 

37《大正藏》冊 21,頁 471,中 19-23。

38《大正藏》冊 21,頁 470,下 13-20。

39《大正藏》冊 21,頁 485,下 16-19。

40《大正藏》冊 21,頁 467,中 7。 

41《大正藏》冊 21,頁 471,下 26-27。

42《卍續藏》冊 128,頁 129,上 7-10。

43 由於永明延壽禪師及中峰明本禪師皆曾獲「智覺禪師」的賜號,可能因此導致《卍續藏》編者誤在目錄中將《中峯三時繫念儀範》及《中峰國師三時繫念佛事》的作者標為延壽禪師。參見〈此延壽,非彼延壽〉,http://www.lingshh.com/wyfjdsj/28.htm#_edn14

44《嘉興藏》冊 32,頁 581,中 21-23。

45 如是推斷為清淨梵咒,望諸賢能作更多方便,令與會大眾心得清淨;然新版《佛前大供》的內容應已可達成此目的,因此建議原〈天廚妙供〉無需繼續採用。

153.PNG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153期目次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身外之物 的頭像
    身外之物

    身外之物的部落格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