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29.GIF

    

第八節 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方有般若波羅蜜

    必須先證得自性如來——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才能現觀祂的真如法性,然後才能觀察祂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證真如與發起實相般若之間的因與果,是當代佛門四眾所不知道的;而證如來藏與證真如的因與果,也是當代佛門四眾所不知道的,包括當代所有大法師、大居士們在內。證真如而觀察到第八識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此是因;之後由於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觀察而產生實相般若深妙智慧,則是果。證如來藏心體的所在而能現前觀察祂的運作,是因;證如來藏之後即能觀察如來藏的真如法性,名為證真如,是果。以此緣故而說:實相般若以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為體,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以真如為體,真如以第八識如來藏為體。

    必須先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現觀,才會有實相般若在胸;也是因為對真如所現觀的內容越來越深廣,使得菩薩對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內涵瞭解越來越深廣;如是繼續深入觀察而擴及對於真如、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與世間法、出世間法、世出世間法等大乘三十七道品的觀察,具足《大品般若經》所說的內涵,使實相般若越來越具足、越圓滿,才能依此般若智慧而確實到達初地,通達自心如來本來解脫的彼岸境地。但涅槃總共有四種,不是初地菩薩所能具足證得;在這一節中要說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與般若波羅蜜的關聯之前,應該先瞭解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道理。《成唯識論》卷 10 云: 

    涅槃義別,略有四種。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謂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客染而本性淨,具無數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唯真聖者自內所證,其性本寂故名涅槃。……1

    語譯如下:

    【涅槃真實義的差別,大略而言有以下四種。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是說一切諸法運行的種種法相中的真如正理;在這個涅槃之中,雖然仍有三界愛等客塵雜染,而這個涅槃是本性清淨的,具有無數亦無量的微妙功德,從來無生而且永遠無滅,湛然不動猶如虛空一般;而這個真如妙理所顯示的涅槃是一切有情平等平等並且是同樣都本然已有,與名色等一切法不一也不異,而祂自身遠離一切法相及一切分別;尋思之路來到祂的境界中便斷絕了,一切表義名言與顯境名言之道來到祂的境界中便斷絕了;這是唯有真實親證的聖者自身內法之所證,這個真如涅槃的自性是本來已經寂滅的緣故,所以名之為涅槃。……】

    般若所證、所說都是法界實相——諸法功能差別背後的真實法相,所以名為實相般若。有情法界總說有十:佛法界,菩薩法界,聲聞、緣覺、諸天、人間、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法界。一切法界——上從諸佛法界以下乃至地獄等十個法界,莫不由實相心如來藏所成就;若無實相心如來藏出生萬法,十法界中之一切有情名色即無由而生,則無法界之可言。而一切法界中之一切有情名色既生已,能生之如來藏恆與一切法界同時同處而不分離,是故如來藏恆時顯示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即與一切法界同時同處,故說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與一切法界的法相不一不異。由上面所舉經文及《成唯識論》中的說明,很清楚表顯了真如與祂所顯示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能具足般若之理。

    因為證真如而證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人,才會有般若智慧生起;然涅槃本無實法,乃第八識於三界中的運行過程所顯示之不生不滅法相故,是故有時以涅槃之名說第八識如來藏心。亦因此故,有時說涅槃即是第八識心而容受一切法界有情。《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 58〈初分讚大乘品 第 16 之 3〉:

    善現!當知如涅槃界普能含受無數無量無邊有情,大乘亦爾,普能含受無數無量無邊有情。善現!由此因緣故作是說:譬如虛空普能含受無數無量無邊有情,大乘亦爾,普能含受無數無量無邊有情。2

    這是因為一切有情法界即是真如,真如即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即是如來藏,如來藏妙義即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即是大乘,所以才說:「大乘亦爾,普能含受無數無量無邊有情。」 

    然而涅槃以及一切諸佛勝法,其實本是第八識如來藏心之所出生、顯示,是故涅槃本來無法,因心成法而說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這個涅槃其實即是第八識妙真如心,是故《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 1〈釋提桓因品 第 2〉說:

    爾時眾中有諸天子作是念:「諸夜叉眾語言章句尚可知義,須菩提所說所論難可得解。」須菩提知諸天子心所念,語諸天子言:「是中無說、無示、無聽。」諸天子作是念:「須菩提欲令此義易解,而轉深妙。」須菩提知諸天子心所念,語諸天子言:「若行者欲證須陀洹果,欲住須陀洹果,不離是忍。欲證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欲證辟支佛道,欲證佛法,亦不離是忍。」爾時諸天子作是念:「何等人能隨順聽須菩提所說?」須菩提知諸天子心所念,語諸天子言:「幻人能隨順聽我所說,而無聽無證。」諸天子作是念:「但聽者如幻,眾生亦如幻?須陀洹果乃至辟支佛道亦如幻?」須菩提知諸天子心所念,語諸天子言:「我說眾生如幻如夢,須陀洹果亦如幻如夢,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亦如幻如夢。」諸天子言:「須菩提亦說佛法如幻如夢?」須菩提言:「我說佛法亦如幻如夢,我說涅槃亦如幻如夢。」諸天子言:「大德須菩提亦說涅槃如幻如夢耶?」須菩提言:「諸天子!設復有法過於涅槃,我亦說如幻如夢。諸天子!幻夢、涅槃,無二無別。」3

    涅槃如幻如夢,都因涅槃本是第八識妙真如心所顯示之不生不滅非境界故,然第八識本來自己已在、法爾而有,是故菩薩親證第八識妙真如心時所證涅槃,當知是本來涅槃,故名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而這個涅槃仍然不離第八識真如心而顯示,本屬心性,是故涅槃並非實有,當然如幻如夢。佛法乃至聲聞菩提法,下至三界六道二十五有等有情,亦依如來藏真如心而有、而顯示,當然佛法亦復如幻如夢,唯有如來藏真如心是真實究竟之法。

    般若智慧的出生是緣於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現觀是緣於真如,真如的現觀則是緣於對第八識在五陰十八界中運行過程的現量觀察,所以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就是真如在一切法中運行的過程所顯示出來的涅槃道理,因此《成唯識論》中才會說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是「謂一切法相真如理」。由這個道理,說實相般若智慧的出生,要緣於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實證;若是未曾實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即無實相般若的實證可言;若是否定如來藏,即無真如可證,即是否定真如,即無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之實證可言;以此緣故,若是否定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即無真如的實證可言,何況能知能說真如妙義?由此而特地標舉學法時的重要知見:必須依止八識論而學習三乘菩提,若是依止六識論而欲學、已學菩提,拒斥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三乘中任何一乘的學習都將註定失敗,更別說是想要親證任何一種涅槃。

    想要實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必須先修學禪宗的禪,明心證悟如來藏之後方能現觀如來藏的真如法性而證真如;想要實證真如、實證般若波羅蜜多,應該先學般若波羅蜜多,即是先聞熏正確的實相般若正見,藉以斷除我見而遠離六識論惡見,然後才能正確地參禪而明心;明心以後才能證真如,證真如以後才能實證菩薩所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所以想要親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人,要先修學正確的般若波羅蜜多,藉以遠離六識論惡見,這才是最重要的事。以此緣故,《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 3〈學觀品 第 2〉說:

    若菩薩摩訶薩欲等安立十方各如殑伽沙界諸有情類,令住戒蘊、或住定蘊、或住慧蘊、或住解脫蘊、或住解脫知見蘊、或住預流果、或住一來果、或住不還果、或住阿羅漢果、或住獨覺菩提,乃至或令入無餘依般涅槃界,應學般若波羅蜜多。4

    這是因為只要實證般若波羅蜜多,就能現觀一切法界中的實相即是一切有情各各都有的第八識如來藏,就能現觀一切有情身中本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確認不從修得,而是本有。而這個涅槃是本來自性清淨,不是無自性,也不是像二乘涅槃的修習,是從現象上說有染污而後修除染污的涅槃;所以菩薩若是想要幫助眾生證得二乘菩提出世果,應該先學般若波羅蜜多;何況是想要幫助眾生證得大乘菩提的世出世果,更應該自己先學般若波羅蜜多,然後才能實證,也才能如實利樂學人。但若是跟錯了善知識而學錯了,把修學二乘菩提當作是修學般若波羅蜜多,或是把錯會後的二乘菩提解脫道的修學當作是修學般若波羅蜜多,則必落入常見外道所墮的意識境界中——不論那個意識境界是粗意識、細意識、極細意識、現意識、近意識、遠意識。這是末法時代佛門中一切真修行者必須特別留意之處。

    第九節 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極難修證,更難轉依

    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極難修證,是因為這個本來涅槃是不可思議的非數之門,並非數門所攝。然而實證後的轉依更困難,我見未斷、智慧不夠、定力不夠、貪欲深重或慢心深重者,都無法轉依成功。如是類人,都得先修五停心觀,把覺知心與意根降伏下來很久以後,接著要確實具足斷盡我見,再來求實證,才有可能在實證以後轉依成功。若是尚未修得定力,又是善知識作人情奉送而聽聞,不是自己經歷辛苦的參究過程而棄捨無數邪見者,雖知般若密意,依舊無法轉依成功,則真如密意對他而言只是知識,並非實證;後果就是轉依不能成功而開始心疑,繼之以毀謗賢聖及毀謗真如妙法,來世報在無間地獄;因為他的覺知心所造謗法、謗賢聖等大惡業,都是在他自己的如來藏中造作,這些大惡業種子當然也都不離自心如來藏,必然完整收存於自己的如來藏心中,捨壽後自動實行因果律。因此若不想自害,則不應單憑善知識書中的文字而作真如密意之研究;若不想害人,則不應以實相般若的密意為人明說;否則縱使明知般若密意了,也必然無法轉依成功,只是自害害人之舉,大大不利於自己及他人之後世。

    接著先談為何很難實證?《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卷 6 有載:  

    復問:「云何數非數門?」答曰:「數門者說有為法,非數門者說無為法。又數非數法,皆是無為,是故 佛說應以智慧遠離一切稱量數法。於有為數,以識稱量,如理觀察,爾時不見是法應斷、是不應斷,是法應證、是不應證,是法應修、是不應修;不見諸法,亦不作限量。若無見無量,是時即獲無所執著得無悕望。若無悕望則無所緣,得無所緣則得無我,若得無我則無所執。云何無所執?不執色是常無常,不執受想行識是常無常;不執色是苦是樂,不執受想行識是苦是樂;不執色是我無我,乃至不執識是我無我;不執色是淨非淨,乃至不執識是淨非淨;不執色是空非空,乃至不執識是空非空,即獲無所執著三摩地。得是三摩地已,常起大悲度諸有情,不見流轉生死煩惱。所以者何?生死涅槃,性無別故;於諸有情現見涅槃,亦知自身本來涅槃,是名菩薩般涅槃行。」5

    由這一段經文中所說,顯示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並非數法所攝,而屬於非數法;因為這不同於二乘菩提依於五蘊六入……等有數法而作觀行,是故名為非數法。什麼是數法?例如五蘊—色受想行識—總數有五,可以計數;亦如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等,都是可以從世間法中經由教授說明而得理解,然後即能一一計數,檢查自己欲斷之我見、我執有無斷盡,所以名為數法。但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這個法雖然可以現觀而得實證,卻不是三界中有數法等法數,因此極難實證而難得現觀;因為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這個法,是由第八識在十八界中運行的過程顯示出來的真如,來顯示第八識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而這個真如、涅槃並非世間法,沒有數可數,是絕對待的世出世間實相之法,因此唯有實證第八識真如的菩薩才能現觀,不是經由語言文字明說以後就能實證。要從實證第八識真如心來觀察祂在三界諸法中運行時的不生不滅等自性,才能實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正因為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不是世間法,不是有數法而屬於非數法,所以極難實證。

    二乘涅槃是經由有數法的觀行而得實證,例如觀察五蘊之無常、苦、空、無我;觀察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等有數法之無常、苦、空、無我,所觀行之對象都是經由語言文字加以說明之後,聞者便能理解,隨後即能觀察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等有數法而得理解;然後修學聲聞四聖諦十二行觀,即能斷我見乃至斷我執;這些都是有次第性的數法,觀行時也是由淺而深的次第性觀行之法。但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之現量境界,無法以言說解釋便能讓人實證,親證時也不是有次第性的實證,而是頓時悟入而無次第;因為這種涅槃不是有數法,絕待於三界一切法數,聽聞之人縱使想要實證,若無善知識指導,終無入處。觀察古來求證如是大乘涅槃之人,多如過江之鯽,而歷代之實證者寥寥可數,證明如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之極難實證。

    證悟已難,但證悟後能否成功轉依,才是最大的難關;若轉依不成功,縱使所悟真實,一世乃至十劫之中不免退轉;退轉之後難免無惡不造,無惡不造的結果就是如同無量劫前的淨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一樣,下墮地獄長劫受苦之後次第流轉於餓鬼道、畜生道中,無量劫後方得重回人間,果報極為慘痛而長久;這個無量劫前的往事,具載於《菩薩瓔珞本業經》中,如來苦口勸誡一切弟子,要具足實修菩薩本業作為瓔珞(要有具足的福德作為所證智慧之支持),轉依始能成功,方免解悟之後退轉墮入地獄無量劫受諸大苦;以此緣故,平實再次說明悟後轉依之重要。

    上舉經文講的正是證悟後的轉依境界,由於許多人不懂轉依的道理,在沒有善知識攝受之下,縱使所悟真實,仍然不懂轉依的道理,短短一世之中即已退失而造作誣謗最了義法之大惡業,或者違背 佛陀的法戒—法毗奈耶—而求世間名聲、財物利益,販賣佛法或公開明講大乘涅槃之密意,成為虧損法事、虧損如來之大惡業,不免如同往昔無數劫前的淨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一樣,由於沒有善知識攝受而致轉依未成功,退失菩提而導致不信因果、無惡不造,因此墮入三惡道極久。所以佛門一切實證般若密意之人,對轉依的道理都必須詳加瞭解而如實作到,今語譯上舉 文殊菩薩與大虛空藏菩薩之間對答經文的意涵如下:

    【復問:「什麼是數門與非數門?」答曰:「有數之門的意思是說有為法,非數之門的意思是說無為法。而且,有數法與非數法,全部都是無為,因為這個緣故,佛說應該以智慧遠離一切可以稱說或計量的有數之法。於有為性的有數法,以識陰六識來稱說及衡量時,如理作意加以觀察了,那時不會看見這個法應該斷除、這個法不應該斷除,這個法應該證得、這個法不應該證得,這個法應該修習、這個法不應該修習;這時依止真如法界而沒有看見諸法了,也不對諸法作出一定數目的限制。假使所見諸法是無能見也無有數量時,就獲得無所執著而住於無所悕望的境界中。如果無所悕望就無所攀緣,可以無所攀緣就證得無我,若是證得無我時就無所執著。什麼是無所執著呢?不執著色蘊是常或無常,不執著受想行識是常或無常;不執著色蘊是苦或是樂,不執著受想行識是苦或是樂;不執著色蘊是我或無我,乃至不執著識陰是我或無我;不執著色蘊是清淨或不清淨,乃至不執著識蘊是清淨或不清淨;不執著色蘊是空或非空,乃至不執著識蘊是空或非空,就能獲得無所執著三摩地。得到這個三摩地以後,常常生起大悲心而度化很多有情,卻同時不曾看見有流轉生死等煩惱。這是什麼緣故呢?是因為生死與涅槃,二者的自性沒有差別的緣故;這樣的菩薩於一切有情現前看見都是本來涅槃,也知道自己本身是本來涅槃,這樣就名之為菩薩般涅槃行。」】

    「有數」之法可以計量,「非數」之法沒有「數」可言,則不能計量;蘊處界等法都有數量可以計算,妙真如心所顯示的大乘涅槃卻「非數」而不可計量;所以二乘涅槃是有數法,大乘涅槃是「非數」法。這是因為求證二乘涅槃法時,所觀行的對象是世俗法五蘊十八界等法數;而求證大乘涅槃時,除了同樣必須觀行二乘涅槃法所觀行的世俗法,還必須進而觀行世俗法蘊處界等有數法的來處與生滅;世俗法的來處即是第一義諦真如妙心,但這個真如妙心不屬於三界中法,不歸入一切法數中;因為一切法數都是從祂而生的,而祂是超然於物外、超然於覺知心、作主心之上的萬法本源,所以真如妙心所顯示的大乘涅槃當然不是有數法。但因為實證「無數亦無量」之妙真如法以後,轉依妙真如心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而住心時(住心即是止),設身處地轉從妙真如心的境界來看一切有數之法(觀)時,妙真如心離見聞覺知所以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則一切有數法自然也隨之無有所見、所聞、所覺、所知,是故 這段經文中說:「爾時不見是法應斷、是不應斷,是法應證、是不應證,是法應修、是不應修;不見諸法,亦不作限量。」

    正因妙真如心永遠住於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中,覺知心現觀此事實而有智慧了,悟知此理,除此以外別無解脫可證、別無涅槃可得。既然真實理地是如此,在世間法中雖有各種五欲、五塵可得,其實只是覺知心六識、作主心意根的所得,又是自心真如所變現之六塵而說有所得,其實亦是妙真如心的自心現量而無所得;再從妙真如心的自我始終都離見聞覺知,同樣是從來都無所得;於是六識覺知心與處處作主的意根便解脫於各種貪著,是故經中緊接著說:「若無見無量,是時即獲無所執著得無悕望。若無悕望則無所緣,得無所緣則得無我,若得無我則無所執。」無所執時就是解脫,不受後有而又依於悲願世世受生人間自度度他,乃至成佛亦永遠不捨眾生而不取無餘涅槃,永遠住於無住處涅槃;這就是菩薩們證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漸次修行以後,達到諸佛無住處涅槃的實修歷程中的剛開始實證的轉依。

    然而,轉依之理是多數解悟之人或是打探而知般若密意之人,所無法理解的,因此便都無法成功作到轉依;既無法成功轉依妙真如心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便無勝妙智慧生起,也無本來涅槃的解脫功德可以發起,於是空有已知般若密意的事實,卻無點滴解脫的功德受用,也無點滴實相般若智慧生起。乃至因無善知識攝受、護持不退及教導,或有善知識攝受、護持、教導,但是心中因慢而不接受,自以為證量、功德遠高於善知識,於是自意妄想隨意攀緣菩薩果位,又自己妄作思惟解釋而演述佛法,開始逐日妄說佛法、誤導眾生,乃至最後不免引生謗佛、謗法、謗賢聖,成就無間地獄大惡業而不自知。所以,如何使自己成功轉依才是最重要的事,遠比是否已經證知般若密意重要,遠比能否現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更重要。然而悟得般若密意以後,能否轉依成功的最關鍵所在,卻是悟前是否曾經修伏五蓋等性障而使自心清淨?悟前曾否實修五停心觀而使自心能夠真的安止於佛法中?悟前曾否實修未到地定的定力?悟前曾否廣修見道所必須的廣大福德?若無此等次法中的實修等事作為瓔珞而支持所悟,縱使已知般若密意,亦無關見道;打探所得的般若密意對他而言只是知識而非見道,絕無點滴功德受用——既無實相智慧生起亦無解脫功德。更恐怕的是,不免因此而認為這只是戲論或故弄玄虛,以致謗法、謗賢聖等極大惡業一一隨生,於是捨壽後墮入無間地獄中受苦無間。以是緣故,說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極難實證,亦難轉依。 

    但是,菩薩摩訶薩們之所以願意也能夠世世在人間歷盡各種痛苦,常與眾生同事利行而不畏懼生死流轉中的種種痛苦,都是因為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實證而導致的,所以上舉的經文中才會這麼說:「得是三摩地已,常起大悲度諸有情,不見流轉生死煩惱。所以者何?生死涅槃,性無別故;於諸有情現見涅槃,亦知自身本來涅槃,是名菩薩般涅槃行。」生死只是在自己的如來藏中生死,涅槃也是依自己的如來藏而不生不死,這樣的生死與涅槃不二,這樣的本來涅槃,才是真正的「菩薩般涅槃行」。

    第十節 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唯證乃知

    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唯證乃知,未證之人,設使善知識為其詳細解說,亦難如實了知;即使不事真修實參而探得般若密意,也仍然不是實證者,所知必定逐漸產生偏差——當他不接受善知識的攝受以後;本會 2003 年退轉之人及前二次退轉之人莫非如是,皆是現成事例。諸佛及諸菩薩眾雖然早知如此,也現見於一切法中都無所得而使心中都無所貪,卻不捨眾生而世世常在人間度化有情同證此一涅槃,以此緣故,《大寶積經》卷 86 說:【無起無作、無性無相、無生無滅、本來涅槃,不可言說而說涅槃,是名神變。】6 諸佛菩薩實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是本來無生之法,不像二乘涅槃是滅卻蘊處界等有數法以後不再受生而說為無生;這種本來無生之法,淺學無智之凡夫僧俗都很難以信受,何況能實證之?這種無法言說而令人實知之本來涅槃,唯有實證第八識妙真如心以後才能現觀;對一切尚未明心之人而言,不論為其如何解說,聽聞之後終究只能信解而無法勝解,因為這個涅槃是本來如此而非修行所生之解脫境界;但一切菩薩隨佛修學而證妙真如心以後,在善知識指導或開示之下,自然可在緣熟之時得以現觀而如實理解,名為已得勝解者。一切未證之人所無法理解,故說唯證乃知;依於如是唯證乃知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非境界,所發起的智慧即是實相般若智慧中的一部分。

    般若波羅蜜多既非二乘聖者智慧所及,當知極難修證。《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 4〈學觀品 第 2〉說:

    佛告具壽舍利子言:「……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如是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除諸佛慧,一切聲聞、獨覺等慧所不能及,以不可得空故。所以者何?是菩薩摩訶薩於名、所名,俱無所得,以不觀見、無執著故。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若能如是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名善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舍利子!假使汝及大目乾連滿贍部洲,如稻、麻、竹、葦、甘蔗、林等所有智慧,比行般若波羅蜜多一菩薩摩訶薩智慧,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俱胝分不及一,百俱胝分不及一,千俱胝分不及一,百千俱胝分不及一,數分、算分、計分、喻分乃至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何以故?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智慧,能使一切有情趣般涅槃,一切聲聞、獨覺智慧不如是故。又, 舍利子!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一菩薩摩訶薩,於一日中所修智慧,一切聲聞、獨覺智慧不能及故。」7  

    這段經文中 世尊的意思是說,菩薩摩訶薩所證的般若波羅蜜多是甚深極甚深的,除了諸佛以外,一切聲聞、獨覺的智慧都不能到達,因為是本來就無所得的妙真如心的空性境界;一切不迴心的阿羅漢、緣覺,乃至未來受生於無佛之世自己觀行因緣法而成辟支佛的獨覺,都因為未曾實證第八識妙真如心而對般若波羅蜜多全無所知,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必須證得第八識如來藏才能生起故。所以菩薩們對「名」——受想行識等心,以及「所名」——受想行識所觸受的一切境界,不論是財色名食睡或五塵勝妙境界,以及形而上學的各種玄學法塵,乃至三乘菩提一切世間、出世間、世出世間法,在轉依妙真如心以後的實相智慧境界中,都無所得也無所見、無所受,因此而無執著的緣故,即是依於實相智慧而到達本來解脫的彼岸,這就是一切法界的真實相貌,所以又名為實相般若波羅蜜多。然後再以大悲心而迴入三界、人間,以此智慧廣度有緣眾生。

    假使世間充滿了無量無邊迴心大乘以前的舍利弗與神通第一的大目犍連,把如同他們二人證量的無法計數俱解脫聖者全部智慧合為一慧,也仍然無法了知一位菩薩摩訶薩所證知的實相般若中的極小極小部分內涵,因為這不是二乘聖者依世俗法的蘊處界等有數法,作為觀行對象而獲得的智慧所能臆測的;而是依他們迴小向大以後才能證得的第八識第一義諦妙真如法的實證,所生起的實相智慧才能了知的。所以 世尊最後下了一個結論說:「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一菩薩摩訶薩,於一日中所修智慧,一切聲聞、獨覺智慧不能及故。」

    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極難令人生信,是故信之便已極難;又因善知識出世甚難,欲聞如是正理之解說亦屬極難,是故修之更屬極難。然而,一切佛子修學佛法都極努力,同欲實證涅槃,為何竟說信之極難?例如《大寶積經》卷 86 云:

    爾時商主天子白佛言:「世尊!頗有神變能過此耶?」佛告天子:「如來復有殊勝神變。」即語文殊師利:「汝可演說,令諸菩薩得深法忍,摧伏眾魔,亦令如來菩提之法久住於世。」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如來若以三千世界四大海水置於掌中,水性眾生無所嬈動,如是神變未為殊勝。若如來於一切法不可言說,無名無相、無色無聲、無行無作、無文字、無戲論、無表示,離心意識,一切語言道斷,寂靜照明,而以文字語言分別顯示,一切世間所不能解,沙門婆羅門聞者驚怖,是名諸佛最大神變。復次……如是神變不與身合,不與心合,無行無作離諸境界,一切世間所不能信。何以故?言世間者,名為五蘊;凡夫於此妄生執著,或說蘊常或說無常;以是義故,一切世間妄見蘊常,聞說無常不能生信;妄見蘊樂,聞說蘊苦不能生信;妄見蘊我,聞說無我不能生信;妄見蘊淨,聞說不淨不能生信。計蘊我所,說無我所,不能生信;計五蘊實,聞說不實,不能生信;以是義故,如來神變出過心相,聞者不欣,一切世間所不能信。復次,超眼境界,非色法故,是名神變;超耳境界,非聲法故;乃至超意境界,非意法故;不可顯示,非智所知,是名神變。復次,空無相願不可言說,而說於空無相無願,是名神變;無起無作、無性無相、無生無滅、本來涅槃,不可言說而說涅槃,是名神變。」8

    語譯如下: 

    【這個時候商主天子稟白佛陀說:「世尊!是否還有神變可以超過這個境界嗎?」佛陀告訴天子說:「如來還有別的殊勝神變。」隨即告訴文殊師利菩薩:「你可以就此加以演說,使得諸菩薩們獲得甚深的法忍,可以用來摧伏眾魔所傳佈的邪說,也可以使得如來的覺悟之法持久地住於世間。」

    文殊師利菩薩稟白佛陀說:「世尊!如來若是將三千世界四大海水置於掌中,這四大海中的水性眾生都不會有所驚動而煩擾不安,像這樣的神變其實並不是最殊勝的。假使如來於一切法中有一個不可言說,無名字無相貌、無色形也無音聲、無身口意行而無所作、無有文字、無有語言戲論、離見聞覺知而無所表示,是遠離過去心、未來意、現在識的非境界,是一切語言之道已經斷絕,是本來而且永遠寂靜卻能照明五蘊而隨緣任運的,把這種不可言說難以理解的涅槃境界,而以文字語言為大眾加以分別並顯示出來,是一切世間有情所不能理解,是一切外道中的出家沙門與在家修行的婆羅門等人聽聞之時就會心生驚怖,這樣的法義宣揚就稱為諸佛的最大神變。」

    「復次……像這樣的神變不是指色身的境界所以不與身合,不是指覺知心或作主心的境界所以不與心合,沒有意根與覺知心的任何行為也沒有任何的造作,是遠離各種境界的,一切世間有情所不能信受。是什麼緣故而這樣子呢?所謂的世間,稱之為五蘊;凡夫總是於這五蘊虛妄地生起執著,或者有時更會堅持說五蘊是常而墮常見之中,或者也有人說五蘊是無常而墮入斷見中;由於這個道理的緣故,一切世間有情妄見五蘊是常,聽聞諸佛菩薩說五蘊無常時便不能生起信心;又妄見五蘊是樂,聽聞說五蘊是苦便不能生起信心;或是虛妄地認為五蘊是真實不壞的我,聽聞有人說五蘊並沒有真實我而不能生起信心;或是虛妄地認為五蘊是清淨的,聽聞有人說五蘊不清淨便不能生起信心。有人則錯誤地計著五蘊為我所,聽聞智者說五蘊中沒有哪一個部分可以成為常住的我所,心中便不能生起信心;或是錯誤地計著五蘊是真實不壞法,聽聞如來演說五蘊不真實,便不能生起信心;由於這些道理的緣故,如來說法的種種神變超出而且遠遠超越有情覺知心的相貌,聽聞的人往往不能生起欣悅之心,所以佛法是一切世間凡夫所不能信受的。」

    「而且,如來所說之法超過眼的境界,不是色塵法的緣故,這也是我所說的如來神變;如來所說之法是超越耳的境界,不是聲塵法的緣故;乃至超越意識與意根的境界,如來所說不是意識、意根等法的緣故;這種非境界不可能以色法或語言來顯示,不是世間人的智慧所能稍知,這就是如來的神變。此外,轉依妙真如心而證得這個空性境界,住於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非境界中,所以就不再對世間諸法有所願求,因此心中對世間法都已無願而具足空、無相、無願三昧,再依這種不可言說的三三昧境界,而對世間人演說空、無相、無願三昧,這就是 如來的神變;這種非境界之中是沒有生起也沒有所作、沒有善惡性也沒有五蘊相、沒有出生過而將來也沒有壞滅、本來就是不生不死的涅槃,如來將這種不可言說的非境界而說為涅槃,這就是如來的神變。」】

    但這種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非境界,都不是未證之人所能臆想猜測而知的;因為這是離世間五蘊的非境界,是離語言的境界,是離六塵的境界,是離三界的境界,卻又是在五蘊中、在語言中、在六塵境界中顯現了出來,所以非常難以理解,唯證乃知。(待續)

1 《大正藏》冊 31,頁 55,中 7-12。 

2 《大正藏》冊 5,頁 329,中 10-15。

3 《大正藏》冊 8,頁 540,中 26-下 18。 

4 《大正藏》冊 5,頁 14,上 2-7。 

5 《大正藏》冊 13,頁 636,中 4-22。 

6 《大正藏》冊 11,頁 493,中 15-17。

7 《大正藏》冊 5,頁 17,中 26~頁 18,中 24。

8 《大正藏》冊 11,頁 493,上 1-中 17。

129.GIF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129期目次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身外之物 的頭像
    身外之物

    身外之物的部落格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