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61.GIF

      一、前言—略述元、明、清為密宗性瑜伽大開進入佛教儀軌之門

    佛世時,僧眾乞食或受請,皆是以讚佛為先,禮讚之後方才就食;食時、食訖皆依 釋迦牟尼世尊的教誨,心緣佛法,以免落入食事的世間法。此一行法即本文討論的〈二時臨齋儀〉前身之由來。

    這臨齋的規矩,隨著佛法於東漢傳入中國,又經過歷代演變之後,成為明文科儀〈二時臨齋儀〉,並收錄在明末的《雲棲法彙》、《諸經日誦集要》等處,流傳至今。令人難解的是,包含〈二時臨齋儀〉在內的諸多佛門儀軌,在在處處充斥著密續密咒、手印,而佛弟子們日日課誦卻無警覺。

    經查史書等傳世文獻,唐宋禪宗盛世大興實證佛法之際,密宗瑜伽教帶來的隱憂亦隨之而起:宋朝 1 將唐朝密教行者(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及宋朝初期譯出的密宗密續錄入「大藏經」,法師們或是不察、或有他意,乃選取密續密咒、雙身咒納入佛教儀軌之中。元明清三代皇室皆與喇嘛交好,皇帝大多貪染密術雙修,此風上行下效而深入民間,以男女雙修及僧人畜養妻子為特色的密宗瑜伽法門,遂於元明二朝達到巔峰,佛門、道觀紀律敗壞,以致大半數的帝王必須祭出詔命律法,嚴禁僧尼及道士效法喇嘛的淫行歪風,禁止僧俗男女混雜往來玷汙女眾。2 於元明清三代,原本清淨的佛門道場竟然必須當朝皇帝三令五申,遏止出家人淫欲邪行;如此世風日下,令人仰天悲嘆。

    明太祖朱元璋雖有心防堵密教造成之流弊,下詔欲將佛門儀軌導回正軌,3 不料反而為密宗瑜伽教大開方便之門(且中國禪風盛世既衰,宋代滅後,以喇嘛教為國教的元代興起,漢地國主從此難得再有親近實證第一義諦的大宗師之機緣,難以辨明佛教與喇嘛教的根本差異;而當時密教男女雙修的灌頂儀軌尚不為一般人所知,例如集印度怛特羅密教之大成、今日喇嘛教根本教義的 Kalachakra Tantra《時輪續》4 亦未如現今之流通公開於世),於是密續密咒、雙身咒堂而皇之進入佛門,正式在佛門儀軌中「合法化」,此後即無所不在,遺害至深。這禍害了世界一千多年的喇嘛教,時至今日方有大善知識 平實菩薩摩訶薩深稟 世尊意旨,力造《狂密與真密》四鉅冊,開啟了歷史上石破天驚的第一頁,公開評破:假藏傳佛教之名的喇嘛教,乃是以性瑜伽為教義,本非佛法,而是起源於印度的怛特羅密教,其各種荒誕之法多來自印度鬼神信仰膜拜。喇嘛教是邪淫外道,本非佛教;今日全世界各地喇嘛性侵事件層出不窮,即是根源於密宗性瑜伽男女二根交合的教義信仰。5

    今人檢討佛門儀軌,應將密宗性瑜伽歸於密宗喇嘛教,將佛教正法還給佛教,讓佛教儀軌正本清源,回復原本清淨面貌。此〈二時臨齋儀〉原是佛門日日早午二時過堂所課誦的儀軌之一,為求利益佛門四眾,應將密宗瑜伽法的出食法及〈准提咒〉(即〈準提咒〉)剔還給怛特羅密教、喇嘛教。同時思及五濁惡世各種學說思想蜂起,紊亂大乘如來藏的實證法道,亟需佛弟子明辨法義,故當回歸大乘本義,提醒佛門四眾辨明所宗;又當勸勉自省證法修行的初發心,不應與世人生死輪迴無別。故此新版之〈二時臨齋儀〉即准上述諸原則隨宜調整,雖是野人獻曝,未能盡閱佛典以臻完善,未來必更有賢者增益此一儀軌,廣利大眾,是為至盼。

      二、從僧食規矩看〈二時臨齋儀〉應有的元素及結構

    查 CBETA(《中華電子佛典》),〈二時臨齋儀〉出現在明末蓮池袾宏法師(1535-1615 年)的《雲棲法彙》6 ,以及清朝佚名彙編的《諸經日誦集要》。7 其中《諸經日誦集要》的〈二時臨齋儀〉有「出生法」(出眾生食,古稱「出生」),就是我們今日熟知的密教「出食法」—以外道法包裝的佛教施食儀軌。而普遍流傳的密教雙身咒法〈准提咒〉,雖然並未收錄在《雲棲法彙》及《諸經日誦集要》,但卻被後世佛門中不明就裡者納入〈二時臨齋儀〉。

   (一) 食事規矩及衍變

    佛世時,以及 釋迦牟尼佛方便示現滅度(公元前 486 年)之後,西天僧眾的日常食事來自乞食、請食二種。聖制乞食,俾令弟子眾精勤於聞思修證,破除驕慢,修平等心以回報施主;如來雖也允僧受請,但必須以利他為前提,若有一絲利己之心,就不應接受請食。8 乞食時,施主授食之後,僧應當面為他祝願、令住三寶;食前,讚歎佛德;食訖,以水洗蕩缽器,9 令所殘餘流瀉於清淨處,亦是轉施魚蝦、鳥獸、蟲蟻等。受請時,必先讚佛,方受施主授食;食後,為施主誦一二頌的陀那伽陀(回報施主之頌偈),以法施回報信施。10 綜上可知,僧眾常食前,必定先獻佛、讚佛,當食時心繫精進,並以法回報施主。

    佛法東來,於東漢之初或更早,已有梵僧往來中原(中國第一座佛寺白馬寺,係興造於東漢明帝劉莊永平 11 年〔公元 68 年〕)。梵僧東來之初,以傳法為重;後來佛寺集眾常住,須定規矩以供遵行;查現今留存的文獻,最早的記載見於《高僧傳》中,魏晉南北朝的釋道安法師(312-385 年)將僧人修行及日常規矩歸類為三條,從此天下寺院景而從之:一、法會時執香爐而行,以及上高座讀經、講經之法;二、日夜六時精進用功,以及飲食、唱時之法;三、布薩以及懺悔過失之法。11 

    上述的「飲食」之法,應指僧眾的常食規則—過午不食、食坐小床 12、食先讚佛等。「唱時」(古代沒有時鐘,由專人唱時告眾)之法,當指合寺僧眾規律作務時(起臥、食不過午 13、布薩集眾等),派人於高處唱,或打揵椎、打鼓、吹蠡(螺貝)等。

    佛法東來之初,僧眾謹守佛制—托缽為度、日中一食;此從唐朝義淨法師(635-713 年)之敘述可知。然而中土華夏的水土民情畢竟異於印度,大陸性氣候(尤其秋冬寒冷)日中一食不足以維持一日活動之所需,尤其中國是大乘菩薩道場,要攝眾利生,因此隨宜開緣增加早齋及晚間藥石14,方便長養氣力以為眾生做事。又且古時中國佛寺多建在深山叢林,出入村落托缽往來耗時,不利修行,因此到了唐朝百丈懷海禪師(749-814 年),正式明定僧人農作,形成了中國特有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叢林規矩。

    從釋道安法師的三大原則,到百丈懷海禪師的《百丈清規》,明訂寺院管理制度和日常軌範,幾經後人添加潤飾,我們現在看到的《百丈清規》已是後代修訂的版本,無從得知唐朝是否就已經有制式的臨齋科儀。然而可確定的是,明朝朱元璋於洪武 16 年(1383 年)下詔檢視瑜伽顯密法事儀軌及真言密咒,彙為成規,令天下寺院遵守,15 此時必定已有制式臨齋儀流通,且已夾雜密續密咒。再到明末,《雲棲法彙》及《嘉興藏》就收錄其中,成為今日〈二時臨齋儀〉的雛形。

   「二時」指早齋、午齋,至於大乘道場晚間進食別稱「藥石」(一般可直接開動,無須儀軌或更起其他作意,以護念鬼神、不驚擾鬼神,食畢直接唱誦結齋偈「飯食已訖……具諸佛法」四句,以祝願眾生)。然現今一般道場大多只有在舉辦多日的大型活動(如:傳戒)時,大眾用齋須同進同出才用〈二時臨齋儀〉,且內容多已無「食存五觀」;或在開放訪客、香客、學人、信徒一起用齋時,方由常住眾帶領大家唸誦〈二時臨齋儀〉,既莊嚴道場,又攝受大眾。一般寺院平日因僧眾忙於法務、無法同時用齋,因此大多各自進出齋堂,並不唱誦〈二時臨齋儀〉,而以自行默念供養偈之後開動(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願修一切善,願斷一切惡,願度一切眾)16。

    (二) 〈二時臨齋儀〉的結構對照

    從前述史實及文獻可知,西天僧眾之常食規矩,主要內涵有讚佛、食當緣意(作意自勉利他、以法祝願施主)。落實為儀軌科文時,則結構應有:1.讚佛,2.獻佛(供養),3.食當緣意,4.結齋。

    比對《雲棲法彙》、《諸經日誦集要》及本會以前沿用的〈二時臨齋儀〉,三者結構如下:(星號處是此三版本的細節差異)

 --------------------------------------------------------------------------------------------------

   《雲棲法彙》17                l                                   l

    明朝                         l 《諸經日誦集要》18                l   本會舊版

    蓮池袾宏法師                 l   清朝  佚名                      l

   (王宇春等印刻)              l                                   l

 -------------------------------------------------------------------------------------------

    供養                         l 〔念供養〕                        l

    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           l   供養                            l   供養

    圓滿報身盧舍那佛             l   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              l   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 

    圓滿報身盧舍那佛             l   圓滿報身盧舍那佛                l   圓滿報身盧舍那佛    

 --------------------------------------------------------------------------------------------------       

    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         l   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            l   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

    *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l  *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l  *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l  *                                l  *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l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l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l   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l   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大行普賢菩薩                 l   大行普賢菩薩                    l   大行普賢菩薩

    大悲觀世音菩薩               l   大悲觀世音菩薩                  l   大悲觀世音菩薩

    *                            l    *                              l  *大願地藏王菩薩      

    諸尊菩薩摩訶薩               l   諸尊菩薩摩訶薩                  l   諸尊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l   摩訶般若波羅蜜                  l   摩訶般若波羅蜜

    三德六味,                   l   三德六味,                     l    三德六味,

    供佛及僧,                   l   供佛及僧,                      l   供佛及僧,

   *法界有情,                   l  *法界人天,                      l  *法界有情,

    普同供養。                   l   普同供養。                      l   普同供養。

    若飯食時,                   l   若飯食時,                      l   若飯食時,

 --------------------------------------------------------------------------------------------------

    當願眾生,                   l   當願眾生,                      l   當願眾生,

    禪悅為食,                   l   禪悅為食,                      l   禪悅為食,

    法喜充滿。                   l   法喜充滿。                      l   法喜充滿。

   (遇粥則云)                  l  (粥)                           l

    粥有十利,                   l   粥有十利,                      l   粥有十利,

    饒益行人;                   l   饒益行人;                      l   饒益行人;

    果報無邊,                   l   果報無邊,                      l   果報無邊,

    究竟常樂。                   l   究竟常樂。                      l   究竟常樂。

 --------------------------------------------------------------------------------------------------

                                 l  *〔出生19〕                      l

                                 l (以箸挑飯五七粒,近左手掌中      l

                                 l  ,點,念云) 法力不思議,        l

                                 l   大悲無障礙; 七粒遍十方,       l

                                 l   普施周沙界。 大鵬金翅鳥、       l

                                 l   鬼 子母、曠野神, 皆得飽滿。    l

                                 l   唵(度利曳沙訶)。              l

 --------------------------------------------------------------------------------------------------

                                 l                                   l  *〔食存五觀〕

                                 l                                   l   計功多少,

                                 l                                   l   量彼來處。

                                 l                                   l   忖己德行,

                                 l                                   l   全缺應供。

                                 l                                   l   防心離過,

                                 l                                   l   貪等為宗。

                                 l                                   l   正事良藥,

                                 l                                   l   為療形枯。

                                 l                                   l   為成道業,

                                 l                                   l   應受此食。

 --------------------------------------------------------------------------------------------------

  〔食畢結齋偈〕                 l  〔結齋〕                          l  〔結齋〕

    飯食已訖,                   l   飯食以訖,                       l  (准提咒)20--[刪除]

    當願眾生,                   l   當願眾生,                       l  *所為布施者

    所作皆辦,                   l   所作皆辦,                       l   必獲其利益

    具諸佛法。                   l   具諸佛法。                       l   若為樂故施

 --------------------------------------------------------------------------------------------------        

                                 l                                    l   後必得安樂

                                 l                                    l   飯食已訖

                                 l                                    l   當願眾生

                                 l                                    l   所作皆辦 

                                 l                                    l   具諸佛法

---------------------------------------------------------------------------------------------------

                                 l   *〔受嚫〕21                      l

                                 l   財法二施,                       l

                                 l   等無差別;                       l

                                 l   檀波羅蜜,                       l

                                 l   具足圓滿。                       l

 --------------------------------------------------------------------------------------------------

    由以上對照可知,三者結構差異性不大。以下即針對本會新版〈二時臨齋儀〉說明調整建議。

      三、〈二時臨齋儀〉之調整建議及說明

    大乘菩薩道場以 佛陀正法為依歸,四眾日用儀軌理當回復清淨風貌,故建議〈二時臨齋儀〉調整如下: 

     (一) 剔除外佛內密「出食法」及密宗性瑜伽〈准提咒〉

    密宗喇嘛教在元明清三朝深深扎根於中土佛門,經明朝朱元璋「禪、講、教」三分僧人的國家政策 22 以及擇彙顯密儀軌作為範本流通天下,反令已潛入佛門科儀的密宗瑜伽教法就地合法,於是密續密咒、雙修手印正式納入佛教科儀,堂而皇之流傳後世,鞏固了密宗瑜伽教法在佛教中的根基及地位。今人知此歷史脈絡之後,理當義無反顧回復佛教的本來面貌,令假藏傳佛教離開佛教、恢復其原來的喇嘛教之名,並將佛門儀軌中的密宗瑜伽諸法剔還給喇嘛教。

    1. 出食法

    施食本是佛法正教,佛弟子依 世尊之教施食四生,從來都是仰仗佛力而施,俾令眾生受益。然明清〈二時臨齋儀〉的「出生」(出眾生食)所採儀軌乃是密教行法:以箸(今人使用「刀手」)挑五至七粒米(禪宗有七粒米的公案,恐是有好事者誤解其義之後,置入儀軌)23,以手指點畫種子字並口唸密咒。佛門弟子當依佛經的開示如法施食,將此密宗喇嘛教之儀軌摒除於外;今新版〈佛前大供〉24 已經一併調整此出食儀軌,此處便不再贅述。

    2.〈准提咒〉

    經查唐朝密宗僧人善無畏 25 譯的《七佛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法》列有〈准提咒〉並說明該咒所結的手印乃是統攝密教一切二十五部曼陀羅手印;而該印即是密續中著名的「男根印」26。(今日佛門中仍有廣大出家眾絲毫不知自己「問訊」佛菩薩聖像時所結的手勢乃是密教雙身印的男根印或女陰印。)

    唐朝又有金剛智譯出《佛說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羅尼經》,不空 27 譯出《七俱胝佛母所說准提陀羅尼經》,地婆訶羅譯出《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這三部密續內容相近,但以前兩部的內容較為完整。此處以不空譯本為例,其卷首模仿佛經「如是我聞」,餘則皆與佛經不甚相當,大多是禳災求福及召喚鬼神之法,其內容由二大結構組成:(1)經文。然雖名為「經」,但序分僅數句(四句交代人、事、時、地,三句說明緣由)28,正宗分以極大篇幅說明持〈准提咒〉的成就,卷末無流通分或囑累品。(2)儀軌。〈七俱胝准提陀羅尼念誦儀軌〉說明「蓮花部三麼耶印、金剛部三麼耶印」等各種手印及相對應的真言。

    該陀羅尼經說,蓮花部三昧耶印「如蓮花形」,金剛部三昧耶印「如金剛杵形」。這「蓮花」與「金剛杵」事實上各代表的是「女陰」和「男根」,即喻密宗男女雙修,是三世諸佛聖典都摒棄的世間染污法。又,該陀羅尼經以「准提佛母」與「七俱胝如來」相對 29 ,「准提佛母」即是空行母,在此形象是三隻眼睛、十八臂,手持劍、斧鉞、鉤、索、杵等 30 殺伐之器及象徵雙修之具,此皆密宗空行母夜叉的形象。又,其持器與三大密續的《金剛頂經》31 的「金剛鉤、金剛索、金剛杵、金剛蓮、金剛輪、金剛劍」是相吻合的。又,該陀羅尼經於最後囑咐:完成「准提佛母」畫像之後,必須祕密供奉於密室,平常以布帛遮蓋,修法時方可揭開,修畢復蓋;平時不可隨便示人,否則即予魔王可趁之機。32 此「不可告人」雖說是不欲魔王知悉,然而人間私語天聞若雷,魔王及其眷屬如何不知?當知這密室操作的真實原因,就是准提佛母法門乃是密教男女雙修法,這和今日有僧尼私下供奉密教大日如來雙身像,或有顯密文物流通處將雙身像偷偷放在隱密處,道理是一樣的。

    從上可知,此密續之准提佛母與諸佛菩薩的清淨法全然相左,行門也與佛教清淨光明的攝眾法門背道而馳。是故准提佛母既代表密宗喇嘛教之男女雙修法門,不當再列於佛教儀軌之中,應予剔除。(待續)

1 印度在八世紀末全面密教化,彼時印度波羅王朝信奉密宗瑜伽教。宋朝開國已是公元十世紀。

2 元朝:元順帝至元元年(1335 年)明令「凡有妻室之僧,令還俗為民;……」。諸帝詔令嚴禁僧尼行淫,請見《元史》:世祖本紀、成宗本紀、英宗本紀、泰定帝本紀、文宗本紀。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洪武 5 年(1372 年)下詔:「天下大定,禮儀風俗不可不正。……僧道齋醮雜男女,恣飲食,有司嚴治之。」 出自《明史》卷 2《本紀第 2.太祖 2》。諸帝三令五申禁制僧尼行淫,參閱《明會典》:明惠宗朱允炆建文 3 年(1401 年)、明成祖朱棣永樂元年(1403 年)及十年(1412 年)、明英宗朱祁鎮正統 6 年(1441 年)、明孝宗朱祐樘弘治 7 年(1494 年)及 13 年(1500 年)、明世宗朱厚熜 嘉靖 8 年(1529 年)、明神宗朱翊鈞萬曆 13 年(1585 年)。清朝:入關皇帝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順治 3 年(1646 年)「令在京寺、廟、庵、觀,不許僧尼道士混處,及閒雜俗人居住」。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康熙 16 年(1677 年)「令京城內寺廟庵院,不許設教聚會、男女 混雜」。以上出自《大清會典》。

3 朱元璋洪武 16 年(1383 年)下詔:「即今瑜伽顯密法事儀式及諸真言密呪,盡行考較(即查考比較)穩當,可為一定成規,行於天下諸山寺院永遠遵守。為孝子順孫慎終追遠之道、人民州里之間祈禳伸情之用,恁『僧錄司』(管理佛教事務的中央組織)行文書與諸山住持并各處僧官,知會俱各差僧赴京,于內府關領(即領取)法事儀式,回還習學,後三年凡持瑜伽教僧赴京試驗之時,若於今定成規儀式通者,方許為僧;若不省解、讀念且生,須容周歲再試。若善於記誦、無度牒者,試後就當官給與;如不能者,發為民庶。欽此。」出自明.朱元璋《欽錄集》,收入明.葛寅亮《金陵梵剎志》,卷 2,洪武 16 年 5 月 21 日條。

4 當今《時輪續》只有梵文原本及藏譯本,其他世界各地並無完整譯本流通,故世人少知喇嘛教性瑜伽之底細。德國人 Albert Grünwedel(1856-1935 年)的《時輪續》德譯本,是當今有名的唯一譯為西方語言的完整譯本,然僅完成手稿,並未出版,其譯稿現存於德國慕尼黑巴伐利亞國家圖書館手稿部;Grünwedel 本人後來精神錯亂而亡。出處:Trimondis, Der Schatten des Dalai Lama: Sexualität, Magie und Politik im tibetischen Buddhismus,1. Aufl., Düsseldorf, Patmos-Verl., 1999, S. 24, 288-290, 292- 293.又,中土出現少許《時輪續》的內容介紹,見於法尊翻譯的《密宗道次 第廣論》,這是喇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的著作,將喇嘛教灌頂次第與男女雙修的關聯,第一次清楚地公開於華文圈。又,有達賴喇嘛作序,被達賴稱為「持有時輪不共傳承的一代大師更朗仁巴尊者」所著的《吉祥時輪六座上師瑜伽念修教授》中,亦處處0可見其雙修瑜伽的本質。請見:更朗仁巴羅著,丹增卓津漢翻譯,臺北市,盤逸有限公司,2008 年。至於《時輪續》的完整華文譯本,今日已無須譯出,因其邪淫本質與華夏文化大相逕庭,無益世道人心。

5「密宗、瑜伽教、喇嘛教、西藏密宗、藏傳佛教」名異實一,是承襲自印度「怛特羅佛教」的相似像法,非真正佛教,在佛門內紊亂真義,在外則穢亂蒼生。其中以「藏傳佛教」之名最為混淆視聽,令世人以為喇 嘛教是佛教,實際上此名稱是當年班禪喇嘛向大陸領導人毛澤東建議而後方有,當知歷代中國人一向直接稱呼「喇嘛、喇嘛教」,或說「番僧」,以著僧服故,如《大般涅槃經》卷 4〈如來性品 第 4 之 1〉所說:「善男子!我涅槃後無量百歲,四道聖人悉復涅槃,正法滅後,於像法中,當有比丘似像持律,少讀誦經,貪嗜飲食長養其身,身所被服麁陋醜惡,形容憔悴無有威德,放畜牛羊、擔負薪草,頭鬚髮爪悉皆長利,雖服袈裟猶如獵師,細視徐行如貓伺鼠,常唱是言:『我得羅漢。』多諸病苦,眠臥糞穢,外現賢善,內懷貪嫉,如受瘂法婆羅門等,實非沙門現沙門像,邪見熾盛,誹謗正法;如是等人破壞如來所制戒律、正行、威儀,說解脫果離清淨法,及壞甚深祕密之教,各自隨意反說經律而作是言:『如來皆聽我等食肉。』自生此論,言是佛說,互共諍訟,各自稱是沙門釋子。」《大正藏》冊 12 頁 386,中 14-26。

6《雲棲法彙》是蓮池袾宏法師往生之後,多位弟子將《阿彌陀經疏鈔》、《水陸儀規》、《淨土疑辯》等編集成冊。明思宗朱由檢崇禎 10 年(1637 年),募資刊為方冊本,發行於世。現今的流通版是清朝愛新覺羅.載湉光緒 23 年(1897 年)金陵刻經處的重刻刊行本。請見網路:〈淨宗八祖蓮池大師〉,《淨宗簡介》,https://www.amtfweb.org/introduce/zhushi8.htm,檢索日期 2021 年 5 月 17 日。

   另依《佛光大辭典》,《雲棲法彙》係於明熹宗朱由校天啟 4 年(1624 年)由居士王宇春等十六人校訂印刻;於清光緒 25 年(1899 年)重刻,增補雲棲遺稿等數部。

7 明末《嘉興藏》於明神宗朱翊鈞萬曆 7 年(1579 年)發起造刻,於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康熙 15 年(1676 年)完成。在嘉興藏造刻之前,流傳寺院的各種日誦儀軌當皆有所出入,如蓮池袾宏法師(1535-1615 年)於萬曆 28 年(1600 年)撰寫的《重刻諸經日誦序》所說「坊本百八般經……,僧尼道俗晨夕所持誦,而真偽交雜,識者誚焉;幸為我一甄別之」,可知蓮池法師《雲棲法彙》收錄的《諸經日誦集要》是他依當時舊刻版改編而成的新刻本。

8 聖 龍樹菩薩《十住毘婆沙論》卷 16〈解頭陀品 第 32〉,聖 鳩摩羅什大師譯(402-412 譯):【見有十利,盡形乞食者:一、所用活命,自屬不屬他。二、眾生施我食者,令住三寶,然後當食。三、若有施我食者,當生悲心「我當勤行精進,令善住布施」,作已乃食。四、隨順佛教行故。五、易滿易養。六、行破憍慢法。……十、次第乞食故,於眾生中生平等心,即種助一切種智。佛雖聽請食,欲以自利己,亦利他人故,則不受請食。】《大正藏》冊 26,頁 111,下 12-23。

9《大比丘三千威儀》卷上:「飯時有五事:……四者,飯有餘,當持瀉淨地。」《大正藏》冊 24,頁 916,上 23-27。

10《南海寄歸內法傳》卷 1〈受齋軌則 第 9〉:「或可施主延請同前,於其宅中形像預設。午時既至普就尊儀,蹲踞合掌各自心念,禮敬既訖食乃同前。或可別令一人在尊像前長跪合掌大聲讚佛(言長跪者,謂是雙膝踞地,竪兩足以支身。舊云胡跪者,非也。五天皆爾,何獨道胡),唯歎佛德不雜餘言。……食罷將其瓶水遍瀝眾前,上座方為施主略誦陀那伽陀 *。」《大正藏》冊 54,頁 210,中 3-12。 *「陀那伽陀」,法施,以頌回報施主的恩德。《南海寄歸內法傳》卷 1:「是故聖制,每但食了必須誦一兩陀那伽他報施主恩(梵云陀那鉢底,譯為施主。陀那是施,鉢底是主。而云檀越者,本非正譯,略去那字取上陀音轉名為檀,更加越字。意道由行檀捨,自可越渡貧窮。妙釋雖然,終乖正本。舊云達䞋者,訛也)。」《大正藏》冊 54,頁 211,中 9-12。又,丁福保《佛學大辭典》:「【陀那伽他】Dānagatha,又作 Dakṣiṇāgāthā,舊稱噠嚫伽陀,報施主之說法也。又云特敧拏伽陀,陀那,特敧拏,皆為施與之義,伽陀者,頌也。」

11《高僧傳》卷 5(梁.釋慧皎〔497-554〕撰):「安既德為物宗,學兼三藏,所制《僧尼軌範》、《佛法憲章》,條為三例:一曰行香① 定座②、上講經上講③之法;二曰常日六時行道、飲食、唱時法;三曰布薩、差使悔過等法。天下寺舍,遂則而從之。」《大正藏》冊 50,頁 353, 中 23-27。①「行香」,請僧受供時,以香為信,施主手執香爐、出聲告曰「時至」。《增壹阿含經》卷 26:【是時,梵志即受其教,手執香爐而白:「時到,唯願屈顧。」爾時,世尊以知時至,著衣持鉢,將諸比丘眾往至講堂 所,各次第坐,及比丘眾亦次第坐。……】《大正藏》冊 2,頁 696, 上 5-19。 又依《大比丘三千威儀》卷上,若行香者為婦女,受請的比丘不得「立受香」,而應「坐受香」,避免手觸手而心生染著。參見《大正藏》冊 24,頁 914,中 4-7。復依《諸經要集》卷 5(唐.道世,公元 659 年),比丘坐著受香,若恐譏慢,便不以手受香,而令婦女懸而放下即可。參見《大正藏》冊 54,頁 45,中 21。綜上可知,「行香」為「以香施與勸請」之意。②「定座」,依丁福保《佛學大辭典》:「(職位)大法會行道之時,執火舍前行之小僧也。謂為定者,沙彌或善財童子。又書定座,以於導師之下定座故也。」③「上講經」(《法苑珠林》書為「上經上講」),即坐上高座,講經說法。《大比丘三千威儀》卷上:「上高座讀經有五事:一者當先禮佛;二者當禮經法上座;三者當先一足躡阿僧提上正住坐;四者當還向上座;五者先手安座乃卻坐已。」《大正藏》冊 24,頁 917,上 12-15。又,「不應說經有五事:一者人不敬三師;二者人犯戒;三者誹謗佛道;四者比丘問經不如法;五者不應為白衣說比丘戒經,得罪。」《大正藏》冊 24,頁 917,上 20-22。

12 依義淨法師所述,僧眾食時,應雙足踏地坐在小坐凳(約 21 公分高、30 公分見方),與鄰座距約一肘,前有盤盂等盛器。佛法初傳中國,眾皆依法,過約二三百年到了晉代(266-420 年)淆訛為比肩盤坐而食。《南海寄歸內法傳》卷 1〈食坐小床第 3〉:【西方僧眾將食之時,必須人人淨洗手足,各各別踞小床,高可七寸、方纔一尺,藤繩織內腳圓且輕;卑幼之流小拈隨事。雙足蹋地,前置盤盂,地以牛糞淨塗、鮮葉布上,座云一肘互不相觸,未曾見有於大床上跏坐食者。…… 聞夫佛法初來,僧食悉皆踞坐,至于晉代此事方訛,自茲已後跏坐而食。然聖教東流年垂七百,時經十代代有其人,梵僧既繼踵來儀,漢德乃排肩受業,亦有親行西國目擊是非,雖還告言,誰能見用?又經云「食已洗足」,明非床上坐,菜食棄足邊故,知垂腳而坐是。佛弟子宜應學佛,縱不能依,勿生輕笑。】《大正藏》冊 54,頁 206,下 23-頁 207,上 12。僧眾到了晉代訛為趺坐而食,或與先秦以來席地起居的習慣有關(日常跪坐、蹲坐,不以垂足為式;家具如大牀、坐榻、几案皆是低足)。參閱:楊泓,〈華燭帳前明:從文物看古人的生活與戰爭〉,《中國文化中心講座系列》,香港:香港城市大學,2009。網路檢索:第一章〈席地起居—先秦至魏漢的家具〉, https://www.cityu.edu.hk/upress/pub/media//catalog/product/files/9789629 371678_preview.pdf,檢索日期 2021 年 5 月 14 日。 

13 佛制僧眾日中一食,必須在太陽行經中線之前食畢,否則即為非時,食有過咎。又,依唐朝義淨法師所述,受請或日常食時,如果推斷食畢已過時,可不待進獻授食就取分食之,此無過失;如果食畢過時,反而獲罪,此不應該。《南海寄歸內法傳》卷 1〈飡分淨觸 第 4〉:「凡設齋供及僧常食,須人撿校,若待齋了恐時過者,無論道俗雖未薦奉取分先食,斯是佛教許無罪咎。比見僧尼助撿校者,食多過午因福獲罪,事未可也。」《大正藏》冊 54,頁 207,中 10-14。

14 晚間進食,名為服藥、針灸,如病求醫。《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汝等比丘,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於好於惡勿生增減,趣得支身以除飢渴。如蜂採花,但取其味不損色香;比丘亦爾,受人供養取自除惱,無得多求壞其善心。」《大正藏》冊 12,頁 1111,上 22-25。

15 詔文內容詳如「前言」註腳。出自明.朱元璋《欽錄集》,收入明.葛寅亮《金陵梵剎志》,卷 2,洪武 16 年 5 月 21 日條。

16 更完整的版本如「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眾生。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願度一切眾,願除一切障,願成無上道。南無本師 釋迦牟尼佛(三稱)」。 

17《雲棲法彙》版本的〈二時臨齋儀〉,《嘉興大藏經》冊 32,頁 581,中 26-下 5。

18 《諸經日誦集要》版本的〈二時臨齋儀〉,《嘉興大藏經》冊 19,頁 180,中 19-24。 

19 出眾生食,古代簡稱「出生」,今日簡稱「出食」。

20 本會原本沿用教界流傳的〈准提咒〉「南無薩哆喃 三藐三勃陀 俱胝南 怛姪他 唵 折隸主隸 準提莎婆訶」(《卍續藏經》冊 106,頁 598,上 2-3),於結齋時唱誦,然多年前察覺此為密宗喇嘛教的雙身咒之後,已棄捨不用。相關論證請見後文。 

21 嚫,音 chèn ㄔㄣˋ,施予僧侶財物。達嚫,即前面內文註腳所引義淨法師說明之「陀那伽陀」,譯作「施頌」。

22「佛寺之設,歷化分為三等:曰禪、曰講、曰教。其禪,不立文字必見性者,方是本宗;講者,務明諸經旨義;教者,演佛利濟之法,消一切見造之業,滌死者宿作之愆,以訓世人。」出處:明.朱元璋《欽錄集》,收入明.葛寅亮《金陵梵剎志》,卷 2,洪武 15 年 5 月 21 日條。「今天下之僧多與俗混淆,尤不如俗者甚多,是等其教而敗其行,理當清其事而成其宗。令一出,禪者禪,講者講,瑜伽者瑜伽,各承宗派,集眾為寺,有妻室願還俗者,聽;願棄離者,聽。」出處同上,卷 2〈申明佛教榜冊〉,洪武 24 年條。「教」即瑜伽密教,實際上就是密宗喇嘛教的無上瑜伽,密教行人認為它遠勝佛教的大乘瑜伽。「瑜伽」意譯即「相應」,真正的「無上瑜伽」乃大乘瑜伽,是與萬法根源之唯識妙義相應故,如《解深密經》、《楞伽經》、彌勒菩薩的根本論《瑜伽師地論》等所闡揚的,須親證「第八識阿賴耶識為法界根本」,乃至具足圓滿實證第八阿賴耶識如來藏所含藏的一切種子,即是成就佛地的一切種智。然喇嘛教盜用佛教名相,竊以男女雙修的性瑜伽當作無上瑜伽,眾生無知而受籠罩,以是風靡朝野,間接使得元朝快速滅亡。明朝朱元璋以前朝之鑑,特地將這盛行於民間的「瑜伽密教」區隔出來稱為一「教」,以別於佛教的「禪」(修禪者)、「講」(講經僧);又為了避免經懺僧主持念經或懺儀時,因僧俗混雜而生邪淫,因此下詔將顯密儀軌正本清源,以制定清淨儀軌,避免喇嘛邪淫;又為了避免經懺僧斂財,因此下詔制定誦經公定價*。 *《華嚴經》一部錢一萬文《般若經》一部錢一萬文「內外部真言」每部錢二千文《涅槃經》一部錢二千文《梁武懺》一部錢一千文《蓮經》一部錢一千文《孔雀經》一部錢一千文《大寶積經》每部錢一萬文《水懺》一部錢五百文〈楞嚴咒〉一會錢五百文。出處同上,卷 2〈道塲諸品經呪布施則例〉。

23《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卷 5:【忠國師問紫璘供奉:「聞說供奉解註《思益經》,是否?」奉云:「是。」師云:「凡當註經,須解佛意始得。」奉云:「若不會意,爭敢言註經?」師遂令侍者將一椀水、七粒米、一隻筯在椀上,送與供奉。問云:「是什麼義?」奉云:「不會。」師云:「老師意尚不會,更說甚佛意。」】《大正藏》冊48,頁 184,上 28-中 25。

24 詳見《正覺電子報》第 152、153 期。

25 於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四年(公元 716 年)抵達長安,奉詔譯經。

26《七佛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法》卷 1:「總攝二十五部大曼荼羅尼印:以二手無名指小指相叉於內,二中指直豎相拄,二頭指屈附二中指第一節,二母指捻左右手無名指中節。若有召請,二頭指來去。」《大正藏》冊 20,頁 186,中 17-20。

27 於唐李隆基天寶五年(公元 746 年)返抵長安,奉詔譯經。

28《七俱胝佛母所說准提陀羅尼經》:「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名稱大城逝多林給孤獨園,與大苾芻眾并諸菩薩,及諸天龍八部前後圍繞。愍念未來薄福惡業眾生,即入准提三摩地,說過去七俱胝佛所說陀羅尼曰:娜莫 颯多南(引)三藐三沒馱(引)俱(引)胝南(引)怛儞也(二合)他(引)唵者禮 主禮准泥娑嚩(二合引)賀(引)」《大正藏》冊 20,頁 178 下 17-頁 179 上 1。

 29《七俱胝佛母所說准提陀羅尼經》:「想空中准提佛母與七俱胝佛圍繞,遍滿虛空」《大正藏》冊 20,頁 180,下 27-28。

30《七俱胝佛母所說准提陀羅尼經》:「其像面有三目,十八臂。上二手作說法相。右第二手作施無畏,第三手執劍,第四手持寶鬘,第五手掌俱緣菓,第六手持鉞斧,第七手執鉤,第八手執金剛杵,……。左第二手執如意寶幢,……第五手羂索,……。」《大正藏》冊 20,頁 184,下 14-20。

31《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大正藏》冊 18,頁 207, 上 8。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161期目次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