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63.GIF

      (二)增加〈讚佛偈〉

    佛世時,大眾請法前先讚佛德 1 ,聞法後亦讚佛以示歡喜接受2 ;又,大眾凡有集會,應當讚佛功德(若有關於法義處,則應由有辯才者、能說法者讚說)3 。讚佛即是恭敬供養,有大功德。4 佛陀示現滅度後,(1)說法者於說法前,先行讚佛 5 ;(2)施主請僧齋供,施主與僧眾於如來聖像前各自心念讚佛,或由一僧於聖像前高聲讚佛,如是禮畢方才就食 6 ;(3)坐夏安居,諸事供養無缺,僧眾於集會、食時讚佛(齋時依次坐定,大眾可誦一制式讚佛偈,然後進食),如是衍成規矩。然此齋前、齋後的簡單儀式,經過歷代演變之後,內容增加,但「讚佛」卻消失了;這個缺失曝露了佛門大眾普遍不知集會應當「讚佛」乃是十方諸佛常法。

    從唐朝義淨法師的撰述也可知悉讚佛是佛弟子最基本的本分事。佛世及後世的西天僧眾,日常行道都以讚佛為先,而且讚佛時都是具體陳述、讚歎如來功德;相較於後來中土僧眾但稱佛名號的習慣,前者更能令佛弟子體會如來聖德的廣大宏深,心生敬仰。7 依此脈絡,建議〈二時臨齋儀〉增加〈讚佛偈〉。讚佛應以諸法實相讚歎如來真實功德,文字平易,具體敘述佛身莊嚴、功德曠遠,較易攝受初機學人及三賢位菩薩。故取佛門四眾熟悉喜聞之讚偈:

          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8

      (三)獻佛供養

    念供養是以稱佛名號來表示供養,之後則是食時應有的作意及自勉。

    1. 念供養

    稱念佛名號之功德無量無邊不可為喻。如果有人心思散亂,進到寺院塔廟只是出口稱名一聲「歸命如來」,就已經註定必可成就佛道。9 信有如來、歸敬如來,僅是一信稱、一合掌、一禮拜,就已註定未來必然具足佛道所需一切信心資糧。

    現今文獻中,可找到的「齋佛儀」最早古本,是宋元時代的中峰明本國師(公元 1263 年-1323 年)編纂的《三時繫念儀範》10,在「南無常住十方佛、法、僧」之後,僅列了「本師 釋迦牟尼佛、大悲 觀世音菩薩、護法諸天菩薩」。後世可能是依攝受四眾的因緣,隨宜增列稱念歸命佛菩薩的聖號。

   〈二時臨齋儀〉之獻佛(供養),是稱佛名號以示一一供養。此念供養是以 釋迦牟尼佛的法、報、化三身佛為始:「供養清淨法身 毗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諸佛都有三身,第八識是自性法身,報身則有自受用身以及他受用身—自受用身唯佛與佛乃能知之,另有他受用身令諸地菩薩於色究竟天親近之;又有應化身依度生的廣大因緣在十方世界示現度化眾生;另有偶爾隨念一時因緣的化身,這也是成所作智之所變現。而歷史上的 釋迦牟尼佛則是應現而來的真身,具足法、報、化三身;入地菩薩所見如來真身,依其證量可感應如來他受用報身。

    此處念供養是以本師 釋迦牟尼佛為例,別稱法、報、化三聖號,彰顯成佛必圓證三身。此首句清淨法身佛者,提醒學人學佛當以法身為證悟標的,不應外於正法第一義諦別覓本心。在 本師佛三身聖號之後,依新版〈佛前大供〉增列「藥師琉璃光王佛」;藥師佛之次,為「阿彌陀佛」聖號。阿彌陀佛與此娑婆世界眾生有深厚因緣,接引的眾生函蓋上、中、下根器,是性障深重眾生出離「五惡趣」(指娑婆六道五趣)的重要依怙 11,故常稱頌 阿彌陀佛聖號有大利益。學人以殷重心、懇切心學法,而別別佛子各與諸佛因緣不同,誦及自己最親近、有緣之聖號時,即使原來心有馳騖,必攝心一處,乃至感佛威神加持,因緣轉勝。阿彌陀佛之次,為當來下生 彌勒尊佛。從供佛的尊位,本應以稱頌已成之佛以及倒駕慈航的菩薩摩訶薩為原則;然此賢劫佛佛相授、綿延法脈,彌勒菩薩是下一尊佛,因此稱頌當來下生的當來佛「彌勒尊佛」,位列 阿彌陀佛之次。 阿彌陀佛之次,原〈二時臨齋儀〉中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今改為「十方法界一切諸佛」,此是由於究竟佛都無過去及未來之故,而未來佛之中以凡夫居多,因此不宜列在佛位而於諸妙覺菩薩之前受供。

    接下來是四大菩薩,可依彰顯的德行「悲智行願」或「智悲行願」的順序稱頌;而「智悲」是依果而顯,故列在前。 文殊師利菩薩是倒駕慈航來示現為「法王子」,以尊重故,位居前首;觀世音菩薩往劫與 釋迦牟尼佛有甚深因緣,為報佛恩故,倒駕慈航襄佐 世尊化度此界眾生,故位次之。如是先依「智悲」的順序,再依「行願」的順序;因此調序之後為倒駕慈航的「大智 文殊師利菩薩、大悲 觀世音菩薩、大行 普賢菩薩、大願 地藏王菩薩」 12,最後接「諸尊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如是即為:

    供養清淨法身 毗盧遮那佛

    圓滿報身 盧舍那佛

    千百億化身 釋迦牟尼佛

    東方 藥師琉璃光王佛

    西方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

    當來下生 彌勒尊佛

    十方法界一切諸佛

    大智 文殊師利菩薩

    大悲 觀世音菩薩

    大行 普賢菩薩

    大願 地藏王菩薩

    諸尊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2.〈飯食偈〉(兼述實義菩薩 純陀大士之最後供養) 

   〈飯食偈〉分成三個段落:「粥有十利」四句、「三德六味」 四句、「若飯食時」四句。早齋唱誦「粥有十利」四句,接「若飯食時」四句(古本唯有唱誦「粥有十利」四句);午齋唱誦「三德六味」四句,接「若飯食時」四句。 

    其中「粥有十利」見載於律藏,末句「究竟常樂」亦為大乘禪子修證標的。依蓮池袾宏法師所言,食粥時亦可只誦〈飯食偈〉,以粥本身也是飯食之故。13 今時道場可能隨宜隨眾以豆漿、饅頭等為早齋,則無須誦「粥有十利」四句,以未備粥故。

  「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養」取自《大般涅槃經》:歷史上的 釋迦牟尼佛即將示現入滅時,以威德 無垢稱王為首的在家弟子強忍哀痛,以旃檀香木、八功德水 14 烹辦了苦、醋(酸)、甘、辛、鹹、淡六味皆具的甘美飲食,且所備飲食皆具輕軟、淨潔、如法的三德莊嚴,哀求 如來接受最後供養;此即這四句中的「三德六味,供佛及僧」。15 然 如來三請三皆不許,不受諸優婆塞及大眾備辦的最後供養。法會之中,唯有大乘實義菩薩「純陀」(梵文為「解妙義」之意)得 世尊意,知道應先行法供養,後方得請 佛陀受食供養。純陀即向 世尊請法,世尊開示:「如來沒有食身、煩惱身。如來之身已於無量阿僧祇劫不受飲食,雖然臨成佛時受牧羊女供養,臨涅槃時受純陀供養,實皆未受。」16 純陀菩薩知如來祕密藏故 17,以到彼岸的真實功德,入大菩薩數、得八地不動果報 18 ,當場與 文殊師利法王子論法應答:如來真實「常住、不變異、無為」。19 世尊又開示大眾:凡我佛門四眾,都應殷勤護持如來微密之藏,護持此正法的菩薩,果報廣大、不可稱量;而布施給護持正法的人,所得果報亦極為殊勝。20  純陀大士以實證如來藏的功德,不住於法執,如是為 世尊行最後供養,是真正供養 如來;又由於以到彼岸的無住施即是護法,以功德無量故,得 世尊授記:純陀已經圓滿菩薩摩訶薩行,進入十地,不久成佛。21

    如是當知:如來所示現生身之最後供養者,所得果報為不動地,故知於如來示現入滅前作最後供養者非同等閒;22 然,如來常住,最後供養即非最後供養,是故凡佛弟子都應對世尊行法供養。而真正的法供養,只有實義菩薩做得到:實證正法、護持正法就是法供養;而不論是已證悟或未證悟的菩薩,以一心護持弘揚正法的法主之故,能令正法綿延無虞,更是諸如來最歡喜的法供養。此亦是《佛說華手經》所 說:以香、衣、食、湯藥供佛,都不能稱為真供養;必須修證如來所傳的最勝妙法,行法供養,才是真正的供佛。23

    因此佛弟子每於食時唸誦「三德六味,供佛及僧」,內心油然生起大感恩、大慚愧,思及二千五百多年前 釋迦牟尼佛示現入滅,留下正法及弘護正法的菩薩僧,護念我輩今日仍可聞熏佛法,如來恩德深厚難報。如是每當食時,更起大精進心,依教奉行,實證正法、護持正法,不再如世間人一般落入段食之香味觸法而沉湎不出。

   「法界有情,普同供養」二句的典故,出自前文所引《大般涅槃經》的同一處,其原意是:「以威德無垢稱王為首的在家眾,忍悲備辦最後供養的同時,亦皆作如是想:『當布施一切眾生之所需。』如是布施時,心遠離貪瞋癡三毒,迴向自己成就清淨的佛菩提果。」如此,經典原意是「平等施食給所有大眾」。從字面上看,「供養」與「等施」雖有上養與下施之不同,然經中言「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 24,故當以供養之心普施一切人;經中又屢言四重恩者,報恩當言供養,因此「供養」與「布施」二詞皆莊嚴。

   「若飯食時,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出自《大方廣佛華嚴經》,經文原意是:「佛弟子成就身口意三淨業時,便能得到一切勝妙功德;例如受食時,不論現前是美食、非美食、柔軟食、粗澀食,心皆平等無別,唯思利益眾生;嚥食時,一心祈願眾生遠離欲界貪,以禪悅為食,法喜充滿。」25 食畢長養力氣,然後證法,最著名者即 釋迦世尊示現受乳糜之後坐金剛座證道;一般學人用功修學,法喜雖有層次不同,然在佛道正法中精進,皆是諸佛如來所歡喜者。

      (四)食當緣意:「食存五觀」

   「食存五觀」當是出自唐朝道宣律師(公元 596 年-667 年)為出家眾說沙門受正食時,應作五觀,然後方食: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自忖己德行,全缺多減;三、防心顯過,不過三毒;四、正事良藥,取濟形苦;五、為成道業,世報非意。26 其意在於惕勵出家乃是為了求道,不應像俗人一樣落在衣食中,應知這些資生用具都是施主為了求福而發心布施的,受施者當努力坐禪、誦經、持戒、行三寶事,當視饑渴為病、飲食為藥,以成就道業。若能以此五觀受食,就是有智者。27

      (五)法施:以〈發願偈〉代替「所為布施者」 四句

   《諸經日誦集要》列了〈受嚫偈〉(財法二施,等無差別;檀波羅蜜,具足圓滿)。「嚫」,梵語是布施的意思,「受嚫」就是 受施,也就是受施的出家眾讚歎施主財施(食施),並以法施回報施主,雙方皆圓滿成就布施到彼岸的功德。

    到了後世,此〈受嚫偈〉白話成為「所為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本會舊版〈二時臨齋儀〉也沿用了這四句偈。

    然從 純陀菩薩摩訶薩行法供養的典故,可知大乘實義菩薩以實證如來祕密之藏—第八識如來藏為要,布施者、受施者、布施行全都歸於如來藏心;以此心體平等之故,一切法從祂而出也是平等無有差別;親證此心即是真正的圓滿到彼岸,以世間實相與涅槃實際皆是自心如來藏所現所顯,彼岸與此岸無別,此即大乘的中道觀。

    以此之故,大乘實義菩薩皆當實證、護持如來藏法。為勉勵學子,建議「所為布施者」等四句改為發願成就佛道、兼行法施。故參考《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經句 28,並改為五字以維持原〈受嚫偈〉梵唱方式:

    願佛垂加護,令滅顛倒想,

    早悟真如心,速證無上道。(暫名〈發願偈〉)

    自性如來真實而沒有形相,這心體常恆不變、本來而有,能取的心、所取的六塵諸相都是從祂而生,故說諸法皆真如。我已經發願護持如來妙法、祕密之藏,祈願如來護念我,令我修行得力,能夠滅除無始以來的顛倒妄想,早日證悟本心,圓滿一切種智,快速成就佛道。

      (六)〈結齋偈〉

   「飯食已訖,當願眾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也是出自《大方廣佛華嚴經》,原句是「飯食已訖,當願眾生,德行充盈,成十種力」;今時傳誦的偈句雖稍有更動,但未減經典原意。

      四、結語

    五濁惡世末法時節,邪師說法如恆河沙,若不時時匡正、提醒眾生佛法正義,世道人心必壞,故當勉勵佛弟子精進求道。眾生皆可成佛,必是皆有法身可證,依之修行必可圓滿;此法身就是人人各有的本覺心體—第八識如來藏。當知大乘法闡釋這涅槃本際第八阿賴耶識如來藏,方得令聲聞法、緣覺法立於不敗之地,此是佛菩提道的根本依(二乘法的一切「聞思修證」及道果都由佛菩提道析分而出,實際理地皆不離第八識如來藏而有,而菩薩法以親證如來藏阿賴耶識為證悟標的)。

    此新版〈二時臨齋儀〉著眼於大乘實義菩薩道場的根本所依以及證法精神,勉勵學子一起精進,不管學佛之路有多麼艱辛、護法道上有多少荊棘,永不輕言放棄。當時時感念 釋迦牟尼佛對我們的莫大恩德,努力護持法主 平實菩薩摩訶薩 29,乃至直到未來 月光菩薩弘護最後末法八十年。如是互相扶持、同心打拼,在正法中精進道業,為眾生作事,完成護持賢劫第四佛 釋迦牟尼世尊的階段性任務。謹此為願。

      五、新版〈二時臨齋儀〉實施例(謹供參考)

    讚佛

  〈讚佛偈〉

      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獻佛供養

     〔念供養〕

      供養清淨法身 毗盧遮那佛

      圓滿報身 盧舍那佛

      千百億化身 釋迦牟尼佛

      東方 藥師琉璃光王佛

      西方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

      當來下生 彌勒尊佛

      十方法界一切諸佛

      大智 文殊師利菩薩

      大悲 觀世音菩薩

      大行 普賢菩薩

      大願 地藏王菩薩

      諸尊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飯食偈〉

   (早齋備粥唱誦,若未備粥即略)

      粥有十利,饒益行人;

      果報無邊,究竟常樂。

      若飯食時,當願眾生,

      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午齋)

      三德六味,供佛及僧;

      法界有情,普同供養。

      若飯食時,當願眾生,

      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作觀默想

    〔食存五觀〕

      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結齋

    〈發願偈〉

      願佛垂加護,令滅顛倒想,

      早悟真如心,速證無上道。

    〈結齋偈〉

    (晚間藥石僅誦此偈)

      飯食已訖,當願眾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

1《妙法蓮華經》卷 3〈化城喻品 第 7〉:「爾時十六王子偈讚佛已,勸請 世尊轉於法輪,咸作是言:『世尊說法,多所安隱、憐愍,饒益諸天人民。』」《大正藏》冊 9,頁 22,下 28-頁 23,上 1。

2《普曜經》卷 7〈觀樹品 第 21〉:「有一天子,名曰普化,投佛足底,起坐叉手,前白佛言:『佛坐樹下七日之中,坐三昧定,其定何名?』 世尊告曰:『定名悅食,如來以是悅食定意,晝夜七日觀樹不瞬。』時 普化天子,以偈讚佛。」《大正藏》冊 3,頁 524,下 27-頁 525,上 2。

3《佛本行集經》卷 50〈說法儀式品下〉:「爾時,諸比丘作如是念:『如來已許聽我等輩五日五日聚集大會,應當讚說諸佛功德,乃至讚歎說六神通諸功德等。』彼諸比丘,五日五日遂即集聚,同發一聲讚佛功德,乃至讚說六神通等功德之事。於時諸人各來聽法,是時即有談論毀呰,作如是言:『我等諸師,云何同出一音說法?譬如初學諸童子輩,合聲唱讀,無有異也。』時,諸比丘聞此諸人毀呰道說,來詣佛所,白如上事。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作如是言:『汝諸比丘!從今已去,制諸弟子,不得同聲讚說法義,唯請辯才堪說法者。』」《大正 藏》冊 3,頁 883,中 15-26。

4《大莊嚴論經》卷 10:「若人讚佛得大果報,為諸眾人之所恭敬,是故應當勤心讚敬。」《大正藏》冊 4,頁 309,下 5-6。

5《顯揚聖教論》卷 13〈攝淨義品 第 2 之 9〉:「諸說法者說正法時,應先讚佛。」《大正藏》冊 31,頁 541,上 1。

6 詳如《正覺電子報》第 162 期,第 82 頁內文註腳 10 所引之《南海寄歸 內法傳》〈受齋軌則〉。

7《南海寄歸內法傳》卷 4〈讚詠之禮 第 32〉:「神州之地自古相傳,但知禮佛題名,多不稱揚讚德。何者?聞名但聽其名,罔識智之高下; 讚歎具陳其德,故乃體德之弘深。」《大正藏》冊 54,頁 227,上 4-6。

8《佛本行集經》卷 4,《大正藏》冊 3,頁 670,上 7-8。亦見聖 龍樹菩 薩《大智度論》卷 4,《大正藏》冊 25,頁 87,下 11-12。

9《妙法蓮華經》卷 1:「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大正藏》冊 9,頁 9,上 24-25。

10《三時繫念儀範》:「起三十五佛懺悔經(次舉)南無常住十方佛 南無常住十方法 南無常住十方僧 南無本師 釋迦牟尼佛 南無大悲 觀世音菩薩 南無護法諸天菩薩(三遍)」《卍續藏》冊 128,頁 128,上 1-7。 佛教界普遍認為《三時繫念佛事》及《三時繫念儀範》的作者是中峰明 本國師,雖《卍新纂續藏經》中將《三時繫念佛事》(No. 1464)及《三 時繫念儀範》(No. 1465)的作者標示為「宋 延壽述」,但這應是誤植, 此由文中提及「中峰國師三時繫念佛事」「中峯三時繫念」可知。再者,永明延壽禪師是真悟者,而《三時繫念》中對第一義的開示有淆 訛,此亦可證明《三時繫念》非宋朝永明延壽禪師所述。關於《三時繫 念》中對第一義之淆訛,平實導師於佛教正覺同修會出版的《三時繫念 佛事全集》中已說明及斧正;欲瞭解詳情者,敬請自行恭閱。

 11《佛說無量壽經》卷 2:「往生安樂國,橫截五惡趣。」《大正藏》冊 12, 頁 274,中 22-23。《安樂集》卷 2:「今此約對彌陀淨剎,娑婆五道齊名惡趣,地獄、餓鬼、畜生,純惡所歸名為惡趣;娑婆人、天雜業所向,亦名惡趣。」《大正藏》冊 47,頁 18,下 26-28。

12 四大菩薩皆是如來倒駕慈航,示現為菩薩,如《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 議佛境界分》:「時有十佛剎極微等諸佛,各各從本國土,來至於此,為欲莊嚴鞞盧遮那,為眾會故,示菩薩形。其名曰: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曼殊室利菩薩、地藏菩薩、……、普賢菩薩摩訶薩等,而為上首,如是等眾,皆來集會。」《大正藏》冊 10,頁 905,中 14-21。 

13《雲棲法彙》卷 2:「當食粥時,亦只念『飯食偈』不妨,以飯食該粥故。」《嘉興大藏經》冊 32,頁 581,下 9。

14 聖 玄奘菩薩譯,《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何等名為八功德水?一者澄淨,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輕軟,五者潤澤,六者安和,七者飲時除飢渴等無量過患,八者飲已定能長養諸根四大;增益種種殊勝善根,多福眾生常樂受用。」《大正藏》冊 12,頁 348,下 24-28。

15《大般涅槃經》卷 1〈壽命品 第 1〉:「諸優婆塞為佛及僧,辦諸食具種種備足,皆是栴檀沈水香薪,八功德水之所成熟,其食甘美有六種味:一苦二醋,三甘四辛,五醎六淡;復有三德:一者輕軟,二者淨潔,三者如法。作如是等種種莊嚴。……諸優婆塞各作是念:『一切眾生若有所乏,須食與食,須飲與飲,須頭與頭,須目與目;隨諸眾生所須之物皆悉給與。』作是施時,離欲瞋恚穢濁毒心,無餘思惟求世福樂,唯期無上清淨菩提。是優婆塞等,……淚下如雨。復相謂言:『苦哉!仁者!世間空虛,世間空虛。』便自舉身投如來前而白 佛言:『唯願如來哀受我等最後供養。』世尊知時,默然不受;如是三請,悉皆不許。」《大正藏》冊 12,頁 366,下 23-頁 367,上 23。

 16《大般涅槃經》卷 2〈壽命品 第 1 之 2〉:「如來已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無有食身煩惱之身,無後邊身,常身法身,金剛之身。……為諸聲聞說言:先受難陀、難陀波羅二牧牛女所奉乳糜,然後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實不食;我今為於此會大眾,是故受汝最後所奉,實亦不食。」《大正藏》冊 12,頁 372,上 27-中 12。

17《大般涅槃經》卷 2〈壽命品 第 1 之 2〉:「我今當令一切眾生及以我子四部之眾,悉皆安住祕密藏中,我亦復當安住是中入於涅槃。」《大 正藏》冊 12,頁 376,下 9-11。

18《大般涅槃經》卷 2〈壽命品 第 1 之 2〉:「純陀!我今受汝所獻供養,為欲令汝度於生死諸有流故;若諸人天於此最後供養我者,悉皆當得不動果報,常受安樂。」《大正藏》冊 12,頁 375,中 9-12。

19《大般涅槃經》卷 2〈壽命品 第 1 之 2〉:「如來是常住法,不變異法,無為之法。」《大正藏》冊 12,頁 374,中 19-20。

20《大般涅槃經》卷 3〈金剛身品 第 2〉:「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應當勤加護持正法;護法果報,廣大無量。」《大正藏》冊 12, 頁 384,上 20-22。 《大般涅槃經》卷 10〈一切大眾所問品 第 5〉:「謂正法者,即是如來微密之藏,是故我當護持建立。施是人者,得勝果報。」《大正藏》 冊 12,頁 425,下 8-9。

21《大般涅槃經》卷 10〈一切大眾所問品 第 5〉:「純陀!汝今皆已成就菩薩摩訶薩行,得住十地,菩薩所行具足成辦。」《大正藏》冊 12, 頁 425,上 16-17。 《大般涅槃經》卷 31〈師子吼菩薩品 第 11 之 5〉:「如佛先告純陀:『汝今已得見於佛性,得大涅槃,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正 藏》冊 12,頁 549,中 29-下 2。

22 純陀大士於 迦葉佛時發下大願,願於 釋迦如來入涅槃前,作最後供養。世尊雖受 純陀菩薩最後供養,但大慈大悲故,為滿大眾願,從自身一一毛孔化現出無量佛、無量比丘僧,示現受大眾備辦的最後供養。《大般涅槃經》卷 34〈迦葉菩薩品 第 12 之 2〉:「拘尸那竭有一工巧,名曰純陀;是人先於迦葉佛所發大誓願:『釋迦如來入涅槃時,我當最後奉施飲食。』是故我於毘舍離國,顧命比丘優波摩那:『善男子!過三月已,吾當於彼拘尸那竭娑羅雙樹,入般涅槃,汝可往告純陀令知。』」《大正藏》冊12,頁 565,上 22-27。《大般涅槃經》卷 10〈一切大眾所問品 第 5〉:「爾時一切菩薩摩訶薩、天人雜類,異口同音唱如是言:『奇哉!純陀!成大福德,能令如來受取最後無上供養。而我等輩無福所致,所設供具則為唐捐。』爾時世尊欲令一切眾望滿足,於自身上一一毛孔化無量佛,一一諸佛各有無量諸比丘僧,是諸世尊及無量眾悉皆示現受其供養。釋迦如來自受純陀所奉設者。」《大正藏》冊 12,頁 424,上 12-19。

23《佛說華手經》卷 10〈法門品第 34〉:「若以香塗香,衣食及湯藥,以此供諸佛,不名為真供。如來坐道場,所得微妙法,若人能修學,是真供諸佛。」《大正藏》冊 16,頁 207,上 18-21。 

24《梵網經》卷下,《大正藏》冊 24,頁 1006,中 9-11。

25《大方廣佛華嚴經》卷 6〈淨行品 第 7〉:「若得食時,當願眾生,為法供養,志在佛道。……若嚥食時,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飯食已訖,當願眾生,德行充盈,成十種力。」《大正藏》冊9,頁432,中3-18。 

26《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中,《大正藏》冊 40,頁 84,上 9-16。

27 參見《毗尼作持續釋》卷 7 之「正食五觀」,《卍續藏》冊 65,頁 162,下 5。 

28《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 3〈報恩品 第 2〉:「惟願諸佛垂加護,能滅一切顛倒心,願我早悟真性源,速證如來無上道。」《大正藏》冊 3, 頁 304,上 24-25。

29 真正能闡明佛法義理者一定是聖位菩薩,一定親證二無我,一定至少有圓滿的初禪;且在這五濁惡世扛負正法復興任務、開創局面的聖位菩薩必有無師智,能自己連破禪門三關,通曉一切禪宗公案,乃至示現至少初地、二地滿心位的現觀成就。99.9%以上的學人都無法突破禪門三關,何況具足三賢位應有的現觀,所以應當簡擇法義,護持正法大善知識 平實菩薩摩訶薩弘法,這才是 世尊囑咐我們的「護法」,如《大般涅槃經》卷 10〈一切大眾所問品 第 5〉:「有護法者,我當供養;若有讀誦大乘典者,我當諮問,受持讀誦;既通利已,復當為他分別廣說。」《大正藏》冊 12,頁 425,中 18-21。 

163.GIF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163期目次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