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22.GIF

    第四目 新學菩薩對見道與加行的疑惑

    問:大乘四聖諦十六品心的加行,位在真見道前嗎?

    答:大乘相見道即將滿心時,已修完三品心,最後即將入地之前,才需要、才有能力作大乘四聖諦十六品心的現觀;這十六品心仍是相見道位所攝,但因是入地前的最後加行,是突破入地前最後階段障礙的觀行,故亦名為加行。即使是三明六通大解脫的阿羅漢,當他們迴心大乘而證悟以後想要入地時也是如此。因為這與二乘聖人的四聖諦觀行有所不同,他們未證真如,無法依真如作四諦十六品心的觀行;而二乘聖人觀行四聖諦時只需斷除五個上分結就行了,不必觀修這十六品心。不但成實宗修習的二乘法中沒有這十六行觀,徵之於俱舍宗及古天竺聲聞佛教,以及尚存最具足結集之聲聞解脫道法教《阿含經》中明載,莫不如是;所以是欲入初地的相見道位最後心菩薩們,方才應修的四諦十六品心的觀行。尚未修完三賢位三品心的已證真如菩薩,尚且不得實修這十六品心,何況未證真如的聲聞阿羅漢?故說這個四諦十六品心的加行,不通二乘聖者所觀行的四諦。

    為何說這不是二乘聖者所能觀行?因為菩薩修完相見道位十住、十行、十迴向的非安立諦三品心,仍有其他所應有的觀行含攝於這三品心中:真見道悟得真如以後,必須進而對七真如起觀察,並證知五法、三自性、七種第一義、七種性自性、二種無我法等,全部觀察而無遺餘時,才能完成「內遣有情假緣智」、「內遣諸法假緣智」、「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緣智」,而這些觀行所完成的無所得智慧境界都屬於非安立諦,全都是依真如而作的觀行,與安立諦的四聖諦本質不同。在此之後,相見道位也還沒有圓滿具足,最後還得再依真如而作大乘四聖諦十六品心的安立諦觀行,才能入地。是故即使「菩薩從真見道後亦不出觀隨即轉入相見道位,仍不可能於多剎那(註)完成相見道位三品心的觀行,何況能於多剎那的十五心」尚未完成最後一心的觀行時,即可完成相見道位智慧而轉入初地?

    對於真見道位的菩薩而言已是如此,更何況對於尚未悟得真如的凡夫菩薩?由此可見,真見道位菩薩不可能跳過相見道中非安立諦三品心的觀修,直接具足相見道位功德而入地,除非是往世已經入地了,今世因有胎昧所遮障的乘願再來菩薩,才有可能在真見道後,心心無間而在真見道後五年、十年之內完成所有相見道位的功德;因為他只是回復往世的所證而已,並非新修。或譬如妙覺菩薩在成滿地,依第四禪 而在人間見道的示現成佛,才能於真見道位具足一切功德;但這已是二大阿僧祇劫前就已完成真見、相見、通達等見道位全部功德了,這時的真見道只是一種示現而已,已非第一大阿僧祇劫的菩薩真見道、相見道、通達位的過程了,本就不該援引於尚未完成三賢位三品心觀行者的身上一體適用。否則,誤將入初地前相見道位的四諦十六行觀,援引為二乘人初果時的入諦現觀,豈非二乘初果人一旦迴向大乘之後,只要一開悟就立刻成為初地菩薩了?過失大也!若有人將這四諦十六品心的觀行,引來真見道位前修之,然後在善知識助悟而獲得真見道功德時,自認為已經入地了,其實仍未修完三賢位的三品心,對於四諦十六品心的觀行必然是不能成就的,卻自己妄想已經入地了,這是極危險而又魯莽的愚蠢行為。(註:多剎那是說心心無間始終不曾懷疑,則不論開悟明心的真見道已經過了幾年,都說是多剎那無間。若是悟後心中有所懷疑,就不能稱為「無間」見道,已成為「有間」見道,不再是多剎那心心無間了,因為這幾年中間曾有疑心插入而非都無猶豫的心心無間了。)

    在這一節的最後,平實給予所有讀者的誠懇建議如下:《成唯識論》不是未入地的已悟真如菩薩所能具足理解的內涵,更非未悟真如的菩薩們所能絲毫理解,只能依文解義,勸請真見道以後能在真善知識的指導下修學;若是真想修學,萬勿自以為是,應該存心於「自己對《成論》閱讀後的所解,未必完全正真」,以免生慢而起大過。因為其中義理深妙而且難解,又兼語文太過簡略;若非往世已經通達而入地者,勸請勿要自行研究,因為必然自生誤會而自以為已經通達,然後自以為已經入地或已到三地等,因此犯下大妄語業,成增上慢,求榮反辱、求升反墮,無益自他。若更因此而私底下聚眾反對善知識對真見道、相見道、通達位的如實演繹,堅決認定真見道即是已入初地,堅決認定禪宗開悟明心時未證真如,要到入地時方證真如,或者意欲外於阿賴耶識心體別覓真如,必然產生諸多妄說妙法之過失,也必然會影響不少已悟同修隨之同入邪見中,非唯成就謗勝義僧之罪,亦且成就誤導眾生同犯大妄語業之重罪,捨壽後難逃異生法界之果報,仍屬求升反墮之愚行。

    第五節 與大乘見道相關的其餘疑惑   

    由於正覺同修會中,曾有人針對大乘見道之法義提出不同見解,用以質疑平實所說大乘見道之內容,認為與《成唯識論》中所說有異。然實無異,只是質疑者自身智慧粗淺而不足以理解《成唯識論》正理,自生誤會而生煩惱所致。斷絕當代及後世如是類人對大乘見道真義之誤會情況繼續發生,今將其質疑全部臚列於後,並一一加以論證,以求斷絕未來同類解悟《成論》者再有如是大妄語業及謗法、謗賢聖之重業繼續發生。

    壹、 質問者言:煖等四善根唯在色界,未得色界定者不能證真如。

    提出此說者所依據之《成唯識論》文字如下:

    菩薩起此煖等善根,雖方便時通諸靜慮,而依第四方得成滿,託最勝依入見道故;唯依欲界善趣身起餘慧,厭心非殊勝故。此位亦是解行地攝,未證唯識真勝義故。1

    姑且假認如是主張者所援引的古德論中文字並非斷章取義,暫且認為古德的文字是如其所說,平實今作如下的應對。先援引正確的註釋如下

    《註成唯識論》卷 17:

   修燸等四善根時,通前靜慮。若成滿位,要依第四,託最勝依入見道故,然所依身必是欲界。善趣身者,色、無色身,彼之厭心非殊勝故。欲界惡趣,彼之慧心非殊勝故。顯揚十六頌云:極慼非惡趣,極欣非上二;唯欲界人天,佛出世現觀。2

   《成唯識論自攷》卷 9:

    菩薩下,明所依靜慮。善根者,四位觀智;眾善之根,能生一切功德故,成就一切佛法故。問:此四加行,諸靜慮皆可脩,何故有言唯屬第四?釋云:方便通前,成滿局後。託最勝依一句,釋成依第四;第四靜慮,捨、念清淨故,遠離喜樂覺觀故,諸佛於此證果故。功德佛 法依此生故,故名最勝依。3

    依法反問云:

    一、真見道前的加行位必須先有初禪或四禪嗎?

    二、 請問:您見道了沒有?

    三、 您證得第八識以後還沒有般若正觀嗎?若說沒有,為何卻懂得般若諸經的真如、般若等義理?為何能知一切有情如來藏在何處?

    四、 您現在有初禪或四禪的實證嗎?

    五、 您已入地了嗎?(沒有。)那麼您是尚未證悟的凡夫嗎?(有悟。)那麼且不說第四禪,您有證得初禪嗎?

    六、 您有證得第四果嗎?您是留惑潤生嗎?若禪定證量皆沒有,則依您自己的說法,怎能說是見道了?

    七、 若是如此堅持禪定修證,您是否主張經典所說次第非真,菩薩三地心主修的禪定應移來您說的真見道位前修證嗎?

    八、 慧解脫阿羅漢迴心大乘,仍未得第四禪時,不能入真見道位證真如嗎?

    又當知:見道通達位的入地心,應有四果解脫的果證。聖教依據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 7〈得品 第 3〉說:

    又諸菩薩已得諦現觀,於十地修道位唯修所知障對治道,非煩惱障對治道。若得菩提時,頓斷煩惱障及所知障,頓成阿羅漢及如來。此諸菩薩雖未永斷一切煩惱,然此煩惱猶如呪藥所伏諸毒不起一切煩惱過失,一切地中如阿羅漢已斷煩惱。4

   《成唯識論》卷 10 亦說:

    煩惱障中見所斷種(煩惱障中大乘見道所斷種子),於極喜地見道初斷(不會再有三界愛的現行)。彼障現起,地前已伏(地前至少要證頂品三果)。修所斷種,金剛喻定現在前時一切頓斷,彼障現起地前漸伏。初地以上能頓伏盡,令永不行如阿羅漢。由故意力,前七地中雖暫現起而不為失。5

    以上所舉聖教依據,都主張入地之時應具備阿羅漢或向阿羅漢的果證:「(菩薩)一切地中如阿羅漢已斷煩惱」、「(菩薩)初地以上能頓伏盡(煩惱障之現行),令永不行如阿羅漢」;若真見道時即入初地,則是真見道之前一剎那,必須至少具足圓滿的初禪及向阿羅漢的解脫果。若自身於此二種功德俱皆欠缺,而言自己真見道時即是入初地,老是向他人諍論說證悟般若時即是初地菩薩,念念愛戀初地果位名目,乃至生起增上慢心,自認為證量或智慧簡擇遠遠高於自己已有無師智的上師,不服指正,捨壽後難免大妄語業等不可愛異熟果,孰智?孰愚?應當有智分別而利自他,亦免誤人。

    貳、 質問者言:四善根在通達位前(初劫滿)已修習圓滿,故見道時即是初地通達位。

    質疑者援用的疑似錯誤註解:

  《成唯識論述記》卷 9:

    四善根初劫滿,已修習故。……又此論四善根中,亦言初劫順解脫滿已修,豈即彼非勝解行攝。滿心修相好,亦是劫中收。滿心修四善根,定是初劫所攝。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 1:.

大劫修滿方起加行,等持位中作唯識觀。

    古德以上說法是否確如引述者所說,抑或提出主張者錯會而成為斷章取義之說,暫置不論,姑且當作彼等援引之說並未斷章取義。今作如下反問

    一、 權當援用者並未斷章取義,而是依窺基法師此說(其實窺基之意本非如此),然則《菩薩瓔珞本業經》中 佛說六住菩薩修學般若之時,「正觀現在前」的見道位為第七住位,並不是初劫已滿,請問:是 佛錯說了嗎?

    二、 真見道位有無證真如?

    三、 真見道位有沒有「般若正觀現在前」?(難道您認為可以「正觀」般若「現在前」時,見到「真如」,依此而說證得大乘「人無我」時,這見到「真如」不是見「道」?或是您以見何者為「見道」?還是您懷疑「般若正觀現在前」沒有見到「真如」?那您又認為到底「般若正觀現在前」的「面前正觀」是哪一個法呢?您總不能說是見到三界萬法虛妄相而說是「般若正觀現在前」吧?)

    四、 真見道位是入地了嗎?或是第幾住位?

    五、「四善根」加行位應在真見道後?或應在相見道後?

    六、 相見道位依真如法性所應修的「觀非安立諦三品心內遣有情假緣智、內遣諸法假緣智、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緣智」而滿足三賢位的果證,以及入地前緣安立諦十六品心、九品心的大乘四聖諦觀行而證阿羅漢果,也應該在真見道之前嗎?

    七、 窺基所說是否全部如您所說之意思呢?《成唯識論述記》卷 9:【論:「二、加行位」至「順決擇分。」述曰:即在煖等四善根中,此在初劫,下文等言勝解行地攝故。】證知窺基有時所言非指初劫滿足方有煖等四善根。

    八、《成唯識論述記》卷 9:【二障中若麁、若細所有隨眠,由能對治止、觀力微,未能伏、滅;初起止觀未勝順心,不如四善根中能伏二細分別現種;其俱生現、種,皆少(稍)亦能伏。次加行位及第十卷皆有此文。】6 由此亦證明窺基主張四善根在加行位,又加行位必在真見道前,非安立諦三品心的觀行又是在真見道之後,安立諦十六品心、九品心的觀行又在非安立諦三品心之後;如是,您還認為十六品心、九品心的觀行是在真見道前嗎?

    九、《成唯識論述記》卷 9:【此四善根非資糧道,加功而行初位,亦名加行;近見道說:獨此得加行名。】7 此 「四善根」既然在此也說為「加行」,而又說為「近見道」,此即是說「尚未見道」,是處於「見道」位前,而說「近」;而此處之「見道」「真見道」故,亦證明窺基主張加行位在真見道前,非在相見道位後的入地之前。

    復次,窺基所說是否全部如同質疑者所說之意思呢?但依文字表面觀之,窺基之演繹似乎自相矛盾,此非唯一之處。例如《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 2:【四善根既唯色界五地,却照無色,無無漏見道,故是有漏修也,如前說。】8 然而窺基此處所說四善根,是否即為引述其文前來質疑者所說之四加行?實有疑義。因窺基所說並非援引者所說之義,只是文字相似而被援引,其實是質疑者有所誤會。今舉其原文如下,證明援引其說來指稱四加行應該只在色界中才有(指稱必須證得第四禪以後才能實修四加行),是對窺基所說斷章取義以後之誤會所說: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 2:

    三十七品以九法為體。遍行一,謂喜受。別境三,謂念、定、惠。善有四,謂信、進、捨、輕安。色法一,謂道共無表。喜為一,謂喜覺支。念為四,根、力、覺、道各一。定為八。四神足、根、力、覺、道各為 一。惠為九。四念住、根、力、覺支各為一。道支為 二,謂正見、正思惟。思惟自中,是依惠尋。佛果唯惠。瑜伽五十七云:「三十七品與五根云何相攝?道品攝根,非根攝道,謂語、業、命、喜、安、捨,故正思惟,其體即惠。信為二,謂根、力。精進為八,謂四正斷,根、力、覺、道中各為一。捨為一,謂捨覺支。輕安為一,謂安覺支。無表為三,謂正語、業、命,故九,開成三十七。四攝事,施以無貪及三業為體,愛語以語業為體;利行、同事三業為性,謂無貪及思,假實和合說故。四無量,以三法為體,謂無瞋、不害及捨;喜以不嫉為體,體即無瞋,故唯三法。六度合以八九法或十一法為體,遍行一,謂思。別境四:欲、勝解、定、惠。善有四:信、精進、無貪、無瞋。並身、語業表無表色,如應當知,下自廣說同下六度中。四善根既唯色界五地,却照無色,無無漏見道,故是有漏修也。」9

    顯然,窺基說的四善根是信、精進、無貪、無瞋,不是質疑者所指的煖等四加行善根,質疑者是讀不懂《成唯識論述記》的文字而張冠李戴,以致斷章取義了。

    又如窺基的弟子慧沼所著《成唯識論了義燈》卷 7 說:【然四善根及持、任等,皆初祇滿心方始修之。】10 質疑者錯會四善根為四加行,引為四加行等善根是在第一阿僧祇劫滿心位方始修之,因此而振振有詞地強行主張真見道位必定在初地入地心,其實是誤認為在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等四十心後,方始修習煖、頂、忍、世第一法等四加行,當然也就誤會而主張真見道時應在初地入地心。此外,《成唯識論了義燈》卷 7 這段文字中說的四善根,同樣不是質疑者所指的煖等四加行。慧沼所說四善根的前後文如下:

    問:准雜集十一,復修瑜伽有其五種,謂持、任、鏡、明、依。依謂轉依,即是見道。持、任、鏡、明此四為因,得轉依果。(問:)持、任等四依何位起?復是何法?答:准彼論云,依煖等位,即通四善根,皆有此四。持即聞惠,任即思惠,鏡即修惠,明謂所觀無能所取。或鏡即定,明者是惠。煖頂忍三,各因此四方得修滿,入世第一。或無持、任,以上品忍,唯一剎那即入世第一法,唯定時促,故無持、任。但依此位,有持、任等,非必四位各有四種。又解:四位各有此四。持、任二行非是聞、思,以在定中依憑聖教故以為持,論云如所多聞安立止觀所緣境故。與定相應如理作意以為任,無倒思惟任持心故,即所依定名為鏡云,此三摩地猶帶相故;能觀之智名為明云,謂能所取無所得智。又釋持、任等,唯除真見及佛果位,佛果位中更無果故,真見位中無影相等故,通所餘位。故顯揚二十云:「有五種法能攝一切瑜伽行者諸瑜伽地。」八地以上,義說聞、思亦緣教等,故通為正。又四善根亦親蒙佛而為教授,故莊嚴論第七頌云:「自後,蒙諸佛法流而教授。」釋云:「從此已後,蒙諸佛如來以修多羅等法而為說之。」准此文意,或蒙教授已,修「持、任、鏡、明」;持謂於教起六種心,任即次起十一作意,鏡即修九種住心,明又依智作諸神通,或不配此。然四善根及持、任等,皆初祇滿心方始修之,莊嚴論第七 云「行盡一僧祇,長信令增上」等,已後方說起四善根,諸教皆同。自古諸師意解不同,取文各別,不得教意。教意:菩薩修四善根,有正修滿位,有仰修習位。仰習作觀,通三十心;如唯識觀等,成就在見。學即通前,此亦應爾。學雖通前,正修成滿,即在於後;資糧等位,可得仰習,觀所取無,伏我法執;觀能取無,能伏法執。不爾,如何能伏二執?雜集、莊嚴、此唯識論等,據正修位,不通資糧。《瓔珞本業經》云「住於十住修學四善根」者,是仰學修習。然梁攝論云:如須陀洹道前有四方便,菩薩亦有四方便,謂四十心者。或如小乘五停心觀、總相念處、別相念處,合四善根為四方便;如四十心,非四善根名四方便。或言總意別,意取四十心滿修四善根,文言略故,但云四十心,或翻譯謬。11

    既然此段論文中說:「准彼論云,依煖等位,即通四善根,皆有此四(四謂持、任、鏡、明等善法)。」表示四善根是與煖、頂、忍、世第一法並存之法,謂依煖等四位仰修之時,可通四善根,即可獲得「持、任、鏡、明」等四個善法;當知即是前面說的信、精進、無貪、無瞋等四個善根,不是四加行等四法。

    又此段文中說:「莊嚴論第七云『行盡一僧祇,長信令增上』等,已後方說起四善根,諸教皆同。自古諸師意解不同,取文各別,不得教意。教意:菩薩修四善根,有正修滿位,有仰修習位。仰習作觀,通三十心;……」縱使強行指稱四善根即是煖等四加行,但文中說四善根仍非一定在初阿僧祇劫滿位方可修之,因為文中已說「有正修滿位,有仰修習位」故,證明十住、十行、十迴向等諸位之中也都可仰修,都可修學,非唯入地之時;因為論中已說「仰習作觀,通三十心」。隨後又言:「學雖通前,正修成滿,即在於後;資糧等位,可得仰習,……」然後又言:「據正修位,不通資糧。《瓔珞本業經》云『住於十住修學四善根』者,是仰學修習。」證明信、進、無貪、無瞋等四善根,並非可以強行定位於初大阿僧祇劫滿心位所修習者,因為連資糧位中也都可以仰修,何況十住、十行、九迴向位而不能修?由此證 明,縱使質疑者所指稱的四善根就是四加行,將四善根引為真見道者定在初地心,仍屬誤會論意、斷章取義而援引錯誤。

    參、 質問者言:依《成唯識論》明文,說四加行在大乘見道的通達位之前,是故明心證真如時必是初地入地心。

    答:《成唯識論》卷 9 有云:【此加行位,未遣相縛;於粗重縛,亦未能斷,唯能伏除分別二取,違見道故。於俱生者及二隨眠,有漏觀心,有所得故,有分別故,未全伏除,全未能滅。此位菩薩於安立諦、非安立諦俱學觀察。為引當來二種見故。……。】12 顯然《成唯識論》所說,與彼自稱此說內涵即是此論所主張者互為角立。今反問如下: 

    一、《成唯識論》說四加行「違見道故」,義說「四加行」不是「見道」,後又說是「為引當來二種見故」,即是說「二種見」包含了「真見道」以及「相見道」,而「當來」意指「現下尚未證得」,您還認為應該在真見道後的入地之前才修四加行嗎?真見道不是屬於「見道」嗎?

    二、 既說四加行是「為引當來二種見故」,顯然四加行是在真見道前,因為真見道是「二種見」中的一種。佛陀又說第六住菩薩修學般若「正觀現在前」時,若有諸佛菩薩攝受保護而得不退時始為第七住位;若是心中有疑,猶如這個四加行法之質疑者,即非住於第七住位中,彼之「見道」已成有間而非心心無間,甚至已經是退回第六住位中了;如此還可以說煖等四加行是在即將入地之時才修的嗎?難道第七住位的真見道不是見道嗎?

    三、 既說四加行是「為引當來二種見故」,因此四加行必定俱在真見道與相見道二者之前;若強說四加行是相見道位完成後的瀕臨入初地前才修,然後得以入地,依此邏輯而論,則入地時當為「真見道」,那麼您是要把相見道位排在入地之後嗎?

    四、當知初入地時已經是見道位的通達,不必再修相見道等法,當然入地後已是修道位而非見道位了,絕對不能把修道位撥出一段時程自行建立為見道位,否則即是其心顛倒而錯將相見道位放在通達位後,以通達位後必無相見道位之法故。故知堅持四加行是入地前修,再依「為引當來二種見故」,則必然以入初地為真見道,則地上之修道位中已無任何相見道位的空間,如此必悖反經論所言之真實義,處處窒礙。

    由以上事實,證明煖等四加行不在即將進入通達位之前——不是入地前的加行,而是在真見道位之前——第七住位親證般若的真見道位之前。煖等四加行更不可能在相見道位之後,因為相見道位在真見道位之後,而四加行必須在真見道之前便已修學滿足,方有可能見道。又初地入地心已是通達位,不該通達之後更修相見道位之法,相見道仍是見道而非通達故,更非修道故。

    又《成唯識論》卷 9:【次,加行位其相云何?頌曰: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論曰:菩薩先於初無數劫,善備福德智慧資糧;順解脫分既圓滿已,為入見道住唯識性,復修加行伏除二取,謂煖、頂、忍、世第一法。此四總名順決擇分,順趣真實決擇分故。近見道故立加行名,非前資糧無加行義。】是故反問如下

    一、 論說「為入見道住唯識性」故修煖等四加行,這加行位四個善根可能是在真見道之後的入地前嗎?

    二、 論說「近見道故立加行名」,是見道前必須有四加行,請問:真見道前不必修煖等四加行嗎?還是等到入地之前才修此四加行?

    三、 真見道位所證的真如已超越世第一法,才能說是真見道的證真如。四加行之最高層次是世間的第一法,仍在世間法中;若四加行的「世第一法」是在真見道後的入地前,應已遠超真見道位的第七住位功德與智慧,那就是否定了真見道位證真如的功德,也違背「世第一法」的世間法法性了。這時,您還認為四加行是應該在相見道位後的入地之前才修的嗎? 

    又《成唯識論》卷 9:【由此九心,名相見道;諸相見道,依真假說。世第一法無間而生,及斷隨眠,非實如是。(如是九心)真見道後方得生故,非安立後起安立故,分別隨眠真已斷故。前真見道唯識性,後相見道唯識相;二中初勝,故頌偏說。前真見道,根本智攝;後相見道,後得智攝。】13 不理解真義而導致斷句錯誤時就成為如是斷句:【由此九心,名相見道;諸相見道,依真假說。世第一法無間而生,及斷隨眠非實如是,真見道後方得生故。……】就成為加行位的煖等四種加行應在真見道後,因此自行解釋為入地前修此四加行才證真如而入初地;錯會論意之故,於是對自己所證第八識的真如性就不敢相信、不敢受持,不信自己能現觀第八識的真如性時就是證真如,再三向上師質問證真如的事,或者另行提出「宗門的證真如(見道)與教門的證真如(見道)有差異性」。這其實都是自己嚴重誤會所致,因為外於第八阿賴耶識即無絲毫真如可觀可證,但質疑者被人反質時,卻將四地心的無生法忍錯認為真見道的證真如境界,拿來搪塞善知識的反問而鬧出笑話,終究無法指出初地心所證的真如究竟是何物。在此狀況下只能懺悔了事,若再另行建立別的題目重作諍論,都屬愚癡之行為。

    又《成唯識論》卷 9:

    次通達位,其相云何?頌曰:若時於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論曰:若時菩薩於所緣境無分別智都無所得,不取種種戲論相故,爾時乃名實住唯識真勝義性。即證真如智真如平等平等,俱離能取所取相故;能所取相,俱是分別;有所得心,戲論現故。14

    依據論中所說,於是反問如下

    一、 入地前的全部加行是什麼?不是「內遣有情假緣智」等三品心及大乘四聖諦依真如觀十六品心、九品心的加行嗎?難道入地前的加行只是煖等四加行嗎?

    二、 入地前對十六品心、九品心的加行,與真見道前的四加行相同嗎?

    三、 入地前依真如對大乘四聖諦十六品心、九品心所作的觀行,可以不必先修相見道位的三品心等觀行,而跳過去直接修十六品心、九品心就能證得初地真如嗎?因此就能入地嗎?

    四、 依上舉《成論》中的開示,顯然證得初地真如時,必須同時證得大乘阿羅漢果;此時已是「俱離能取所取相故」,不只是真見道位的「俱離能取所取見故」。這也證明四加行位必然在真見道位前,而入地前另有不同的加行——能斷我執成大乘阿羅漢;「俱離能取所取故」,不是只如四加行圓滿時「俱離能取所取故」。(待續)

1 《成唯識論》卷 9,《大正藏》冊 31,頁 49,下 10-14。

2 《萬續藏》冊 79,頁 907,上 3-7。

3 《萬續藏》冊 82,頁 348,上 14-下 1。

4 《大正藏》冊 31,頁 692,下 5-10

5 《大正藏》冊 31,頁 54,上 6-11。

6 《大正藏》冊 43,頁 563,上 1-5。

7 《大正藏》冊 43,頁 564,下 19-21。

8 《大正藏》冊 43,頁 654,下 2-3。

9 《大正藏》冊 43,頁 654,中 11-下 3。

10《大正藏》冊 43,頁 794,下 2-3。

11《大正藏》冊 43,頁 794,中 5-下 19。

12《大正藏》冊 31,頁 49,下 4-8。

13《大正藏》冊 31,頁 50,中 11-17。

14 《大正藏》冊 31,頁 49,下 14-22。

122.GIF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122期目次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