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12.JPG

    接著要說明受陰對求證涅槃者的障礙,是說必須已離十八界因緣所生受,不再對境界受有絲毫愛味了,才能說是已得涅槃道跡。《雜阿含經》卷 8(219)云: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涅槃道跡。云何為涅槃道跡?謂觀察眼無常,若色、眼識、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無常。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是名涅槃道跡。」佛說此經已,諸 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1

    若是滅除六種我所貪愛的觀行,還不能把五陰、十八界自我的愛著滅除,名為似涅槃道跡。《雜阿含經》卷 8(220)說: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似趣涅槃道跡。云何為似趣涅槃道跡?觀察眼非我,若色、眼識、眼觸因緣生受,若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觀察無常。耳、鼻、 舌、身、意亦復如是,是名似趣涅槃道跡。」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2

    分別了以上的差別以後,如何是真正的無餘涅槃?《中阿含經》卷 2〈七法品 第 1〉:

    云何無餘涅槃?比丘行當如是。我者無我,亦無我所;當來無我,亦無我所;已有便斷,已斷得捨;有樂不染,合會不著。行如是者,無上息迹慧之所見,而已得證。我說彼比丘不至東方,不至西方、南方、北方、四維、上、下,便於現法中息迹滅度。我向所說七善 人所往至處及無餘涅槃者,因此故說。3

    這就是說,無餘涅槃中是沒有絲毫自我存在的,所以五陰我、十八界我的局部,連一絲一毫都不存在而得滅盡無餘了,才能說是證得無餘涅槃;這樣的聖人死後是沒有去處的,只剩下無形無色的空性第八識如來藏獨自存在,無覺無知、迥無六塵、六識,離見聞覺知而獨存,不再於三界中現行了,這就是無餘涅槃;世尊所說三果七品善人所證的有餘涅槃,即是由這個無餘涅槃而施設成立的。

    第五節 證無生 

    聲聞法解脫道所說的證無生,並非初機學人或淺學聲聞法的佛弟子所能接受或認同的,因為聲聞法解脫道中說的證無生,與凡夫心中所想的證無生是大相違背的,所以《羅云忍辱經》卷 1 世尊說:「佛之明法,與俗相背;俗之所珍,道之所賤。清濁異流,明愚異趣;忠侫相讐,邪常嫉正。」4 無怪乎平實多年弘揚正真之三乘菩提以來,每常有諸凡夫大法師私下以言語大力抵制,尤以假藏傳佛教密宗諸師為最;更有諸師座下愚忠之信徒,大力毀謗平實所說 世尊正法,誣謗 平實為邪魔外道,坐實了 世尊經中如是預記。

    真正的聲聞解脫道所證無生,至少是慧解脫,都是「梵行已立、我生已盡、不受後有」,都是至少發起具足的初禪,並且是死後不再生起中陰身,已不再受生了,因此後世的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等法都不再生起了,永遠不會再有未來世的自我了,並且還要有「解脫知見」而能為人演說聲聞法證涅槃的道理,才能稱為證無生。一般淺學解脫道之人,不論大師抑或學人,心中總是想要以識陰六識覺知心自我,入住無餘涅槃中獲得常住不滅,誤以為有如是無死境界而說為無生,不免淪墜於外道的五現涅槃中,永遠不離死後重新受生的窘境而不離生死輪迴。但這類愚人總是要等到死後進入中陰身境界時,才會知道這不是真正的無生,而是誤認有生有死之識陰境界在死後的未來可以恆存而無生,都與三乘菩提中的證無生不相應,因此故名凡夫知見,然而那時卻已成為畜生中陰身或餓鬼身了;若在生前有大妄語業及誤導眾生大妄語之業,則是落入地獄中才知道錯會,卻是為時已晚。

    然則聲聞法解脫道中說的證無生,究竟是何法應該永滅而說後世無生?而說此後永離生死之苦?簡單地說,就是種種集已經滅盡的緣故,因此而確認自己生前是「梵行已立」,說自己捨壽後是「我生已盡、不受後有」,而且是自己「知如真」,不待 世尊授記為阿羅漢,因此而證得聲聞解脫道所應證的二種涅槃:有餘、無餘。

    修習聲聞解脫道所能證得的涅槃總有二種:有餘涅槃、無餘涅槃。有餘涅槃的所斷,一般而言是阿羅漢的所證,是斷除我見、我所執、我執等煩惱以後的證境,可以不受後有。但《阿含經》中有時從另一方面來定義有餘與無餘涅槃,是指三果人尚有五上分結煩惱未能斷盡,是尚有殘餘煩惱未斷,名為有餘;但已不會再返來欲界中,必定繼續往上二界次第受生而在最後取無餘涅槃,不再受生,永無後有,名為涅槃,所以這類三果人的解脫就可以名為有餘涅槃。四果人已經斷盡上述煩惱,捨壽時不起中陰身,永棄三界法而不取後有,即取無餘涅槃;在世之時已無清淨行應修,已無煩惱應斷,其涅槃本質是煩惱永斷無餘,即稱為無餘涅槃。這部分經文及其解說,詳見拙著《阿含正義》及前文之引證及詳述,於此處不再重述。以下所說者,是阿含部一般經文中定義的有餘與無餘涅槃。

    佛世及 佛陀入涅槃後的正法時期所有阿羅漢們,對無餘涅槃的定義都是「梵行已立,不受後有,我生已盡」,沒有人像現代大法師們自稱為阿羅漢時所說的「死後有覺知心自己存在離念的境界而住在無餘涅槃中」。現代大師的這種涅槃不是未來世將有「後有」,而是想要死後仍保有「現有」,要把這一世死後必將斷滅的覺知心繼續保持在中陰境界中永遠不壞,然而必不可得。這其實只是 如來示現在人間之前的常見外道們所說的涅槃,正是外道五現涅槃中最粗淺的第一種;密宗四大派法王們,自稱成佛所證的涅槃則是行淫中專心受樂時的離念境界,仍不外於常見外道的假涅槃,都屬外道五種現見涅槃中的第一種。這二類人全都不離生死輪迴,不是真正證得出離三界生死的涅槃,當然不可能成就「我生已盡、不受後有」的後世永遠無生的涅槃實證;所以現代顯密所有大師們自稱的阿羅漢果證,正是 如來示現在人間以前的外道們自稱的阿羅漢果證,一模一樣而無差別(同樣落在識陰或意識境界中,同樣不離三界有為生死輪迴,都是假阿羅漢),不論大乘地區的中國佛教或南洋地區的小乘佛教。因為他們既未能「我生已盡、不受後有」,甚至連「梵行已立」而發起一點點初禪的證境都沒有,本質上是所作未辦,甚至對於什麼是所應當作也都不知,還談什麼阿羅漢的果證?

    真正的無餘涅槃是出離三界之法,沒有絲毫自我,也不住在三界境界中;舉凡五陰、十二處、十八界、六入等法,即使少至只剩下獨頭意識的二禪以上等至位的細意識境界,仍然全部是三界內之法;三界內之法,不可能移到三界外的無餘涅槃中存在,只能存在於三界內。例如離念靈知,若未與定境相應時,只是人間短暫的離念,例如前念已過、後念未起之間的無定力相應的極短暫離念境界,不離識陰六識具足的六塵境界,是五俱意識,都只是人間之法,尚且到不了欲界四王天境界,怎能奢言已經是涅槃境界?縱使是第四禪等至位或四空定等至位的離念靈知,也仍然是色界或無色界所攝的細意識,只是獨頭意識境界,仍未超出識陰範圍,仍屬三界有,故仍不離生死。既然都不是實證無生的境界,都是有生滅的識陰或細意識境界,當然都不離三界生死;如是而言已證無生,不過是癡人說夢,並無實義。

    其中最怪異的是,密宗四大教派等假藏傳佛教(註)說的樂空雙運、大樂光明,是由喇嘛或男信徒,共同或各別與女信徒上床交合的求淫樂之法;不論是一人對一人樂空雙運,或是眾多男信徒與眾多女信徒輪座雜交的樂空雙運,即使真的可以如同宗喀巴在《密宗道次第廣論》中說的,每年每月的每一天都抱著異性交合而不分開,永遠保持在樂受的最高點,自始至終都不曾分離而成就第四喜的遍身大樂時,依舊是識陰六識的境界,不離色陰、受陰、想陰(覺知性)、行陰(樂受的領受過程);本質上正是 世尊在四阿含諸經中說的「七識住」境界中最粗淺的第一種,也是具足人間識陰六識而住於現前受樂自恣的境界中,與外道現見涅槃中的第一種完全相同,《楞嚴經》中早已破斥過了。而且這是由識陰等六識住在色、受、想、行等四陰的境界中,正是《阿含經》中所說「四識住」的外道「四種識住」凡夫境界,連聲聞初果斷身見、斷三縛結的智慧都談不上,更不可能觸及賢位菩薩開悟明心所證的實相境界,竟然謊稱是遠高於 釋迦如來,自稱已證報身佛 盧舍那的莊嚴報身境界,豈不令有識之士恥笑?

    可悲的是,現代佛教界已經看不見有識之士了,所以在家、出家等四眾,上從出家已久的大法師、小法師,下迄初學的男女居士們,競相投入密宗,追求樂空雙運、大樂光明的外道識陰境界,自稱實證解脫道或實證佛菩提道。後來終於出現了有識之士,以悲憫之心出來為大家解說:密宗四大派假佛教這種邪淫法,從裡到外沒有一絲一毫是佛法,與佛教三乘菩提的修習及實證內容根本不相干。卻招來修習密宗外道法的大法師與學人們的攻擊與嘲笑,不免要令有識之士悲哀嘆息。(平實註:西藏地區只有覺囊巴一派弘揚他空見如來藏妙義,才是真正的藏傳佛教;但在古時已被達賴五世假手薩迦與達布二派消滅了,這是平實在定中所見的事實。)

    然而佛法中所說的無生,是要滅盡未來世一切三界有,所以必須把五陰的自我全部滅盡的,不可能有人間五陰的自我繼續存在;在無餘涅槃中,連無色界非想非非想天中的離念靈知都不可以存在,何況還能容許密宗四大派主張的欲界五陰具足而享受樂空雙運的淫觸等我所境界存在?例如《中阿含經》卷 11〈王相應品 第 6〉的記載:

    佛告比丘:「無有一色常住不變,而一向樂,恒久存者。無有覺、想、行、識常住不變,而一向樂,恒久存者。」5

    語譯如下:

   【佛陀告訴比丘說:「沒有一種色陰之法可以常住不變,而能夠是一向擁有快樂,並且是恆久存在的。也沒有任何受、想、行、識四陰是常住不變,而能夠一向快樂,並且是恆久存在的。」

    世尊的意思是說,五陰所攝的一切法全都是無常敗壞之法,無常則苦,無常則無我,不可愛樂;連五陰自身都無法永遠常住而必敗壞,稱為死亡;而樂空雙運淫觸是攝屬五陰的我所,又是變異不定的無常法,當然更不可能久存。涅槃是常住不變的,是不可敗壞之法;而無餘涅槃之中亦無其他可以敗壞之法存在,所以五蘊等無常敗壞之法,不可能存在於常住不變的無餘涅槃中。由此證明密宗四大派男女交合樂空雙運而假名為佛法中的無上瑜伽,只是欲界人間凡夫們的貪淫境界,違背「梵行已立」的實修而無法到達色界初禪的境界,更不可能超越於棄捨色法的無色界境界,當然是背捨無生涅槃的境界了。

    雖然二乘聖者證得涅槃以後,捨壽時「不受後有、我生已盡」而滅盡五蘊,入無餘涅槃;但無餘涅槃既是「常住不變」之境界,顯然不是斷滅空,必然有心常住不變。這個可以獨存於常住不變的無餘涅槃中的法,就是「諸法本母」,是能生名色之「識」——是能出生名等七識心及色陰的另一個識如來藏;所以無餘涅槃境界,就是本識如來藏不再出生後世名色而獨存的境界,不再有未來世的五陰出生了,這就是聲聞解脫道中親證無生的真相,是諸證悟菩薩之所見、所知的境界。

    又如《中阿含經》卷 4〈業相應品 第 2〉:

    復次,更有現法而得究竟,無煩無熱,常住不變,是聖所知、聖所見。云何更有現法而得究竟,無煩無熱,常住不變,是聖所知、聖所見?謂八支聖道,正見乃至正定,是為八。是謂更有現法而得究竟,無煩無熱,常住不變,是聖所知、聖所見。6

    語譯如下: 

    【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一個現前可以實證的法而可以究竟生死,沒有煩燥也沒有熱惱,常住永恆而不變異,是聖弟子們所了知、聖弟子們所親見的。什麼是還有現前可以實證的法而可以究竟生死,沒有煩燥也沒有熱惱,常住永恆而不變異,被聖弟子們所了知、聖弟子們所親見的呢?是說經由八支聖道的修行,就是正見乃至正定,就是這八種的正修行。這就是我所說還有現前可以實證的法而可以究竟生死,無有 煩燥也無熱惱,常住永恆而不變異,是聖弟子們所了知、聖弟子們所親見的法。】

    所以八正道的修行正理,不是教人要趣向一切法空、斷滅空,而是現法並且是常住不變;這已經證實二乘聖者所證的有餘涅槃、無餘涅槃都不是斷滅空,而是常住不變並且是盡未來際都永遠不再有後世五蘊的出生,這才是真正的無生。盡未來際都不受後有了,這當然已經足夠證明無餘涅槃中是沒有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六入的任何一法繼續存在的了,又何來凡夫大師們所說的離念靈知繼續存在?阿羅漢們如是實證,才能夠向 佛陀稟告說:「我生已盡,不受後有,知如真。」既然如此,當然不該把識陰六識覺知心,或是把識陰所攝的粗意識、細意識轉入無餘涅槃中存在;因為一切意識不論粗細,都是要藉根塵二法為緣才能出生的法,當意識出生之後就是已生,不可能轉變為無生之法;既非無生之法,就不可能存在於無生的無餘涅槃中。0

   《雜阿含經》卷 2(39):

    受、想、行界離貪,離貪已,於行封滯,意生觸斷;於行封滯、意生觸斷已,攀緣斷;攀緣斷已,彼識無所住,不復生長增廣。不生長故,不作行;不作行已住,住已知足,知足已解脫;解脫已,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著;無所取、無所著已,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我說彼識不至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所至趣,唯見法,欲入涅槃,寂滅、清涼、清淨、真實。7

    語譯如下:

   【受、想、行等三蘊的作用已經離開貪欲了,離開貪欲以後,於身口意等行就被封住而停滯,因此意根與意識所生想要觸知境界的作意就斷滅了;於身口意等行就被封住而停滯,因此意根與意識所生想要觸知境界的作意斷滅以後,對各種境界的攀緣就跟著斷除了;對境界的攀緣斷除以後,那識陰六識對境界就不會再執著,不會繼續生長和增廣其愛著的勢力。六識對境界愛著的勢力不生長的緣故,不再造作各種身口意行;不造作身口意行以後就在不愛著的狀況下安住不動,安住不動以後便對一切都知足,知足以後即是已經解脫;解脫以後,於三界世間都不再有所取、全都無所愛著;不再有所取、也沒有執著以後,自己覺知不生不死的涅槃:「我未來重新再出生的事情已經窮盡,遠離欲界的清淨行已經建立,於解脫生死上面所應該作的事情已經作完了,自己知道不會再領受後有了。」我釋迦牟尼佛就說他的識不會去到東、西、南、北、四維、上、下,沒有任何祂會去到的處所,這時候他只看見涅槃之法,想要入涅槃,這個境界是沒有六塵的寂滅境界、是清涼而無熱惱的、是清淨而不染汙的、是真實而非斷滅空。】

    《雜阿含經》卷 11(276)也這麼說:

    尊者難陀告諸比丘尼:「善哉!善哉!姊妹!汝於此義當如實觀察:『彼彼法緣生彼彼法,彼彼法緣滅,彼彼生法亦復隨滅,息、沒,寂滅、清涼、真實。』」8

    語譯如下:

   【尊者難陀告訴諸比丘尼說:「很好啊!很好啊!姊妹們!妳們對於這個真實義應當要如實觀察:『那個法及那個法作為藉緣而出生了那個法與那個法,當那個法與那個法的助緣消滅時,那個被生的法與那個被生的法同樣也就跟隨著壞滅,這時候的一切三界煩惱是止息、失沒,沒有塵而究竟寂滅、清涼而無熱惱、真實而不是斷滅空。』」

    但大乘佛法的實證必須論及四種涅槃:二乘的有餘、無餘涅槃及大乘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無住處涅槃。涅槃是三界外的無境界境界,無我亦無我所,永脫生死輪迴;然而三界外無法,是故涅槃境界中絕無一法可得。滅除三界我等一切法就稱為出三界,稱為無餘涅槃;所以不該有蘊、處、界、入等自我移到三界外存在,否則那種「三界外」的境界就一樣具有三界中法了,其本質就是三界中的境界,同樣不離生死流轉,就不是證無生;等於換個空間繼續流轉生死,其實是不離三界境界而誤以為已在三界外,何曾有不生不死的涅槃可言?猶如有人在人間流轉生死厭倦以後,又不知道人間以外的欲界天一樣是受生之處,有生則必有死;由於無明而不知的緣故,期望修行善法而在將來死後離開人間時,可以往生在欲界天中不生不死,譬如一貫道外道說的「天堂掛號、地獄除名,永無生死」;亦如一神教外道說的「信上帝,行善事,生天堂,得永生」,都只是此世死後受生於欲界天而轉生到下一世去,仍在欲界境界中輪迴,不離三界中的生死,並無絲毫永生可得;因為既然有生而求其永,已生之後必然不能離開永遠不斷的死滅,舉凡有生之法都必有死故。所以外道說的「永生」,是換個地方繼續後世的生死,並非「無生」。

    例如欲界天有六天,這些天主們壽命遠比人間長,當他們看到人類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看到某一個人在人間已經生死幾十次以後,而他們仍然活得好好地,所以他們在天上壽終之前,往往自以為是永遠生存而不死的,便因這個無明而自稱是永生的天神;殊不知人間上去的四王天仍然有生死,乃至向上到達欲界天的第六天,仍然有生死。例如四王天的一天等於人間五十年,三十天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天人壽命為五百歲。四王天上去的忉利天,一天為人間一百年,同樣以三十天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天人壽命為一千歲。如是往上倍加,到達欲界天的最高層次是他化自在天,以人間的一千六百年為天上的一天,同樣是三十天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他化自在天人壽命則是一萬六千歲。欲界六天的天主、天人、天女們,同樣都有壽命,只是比人間長壽很多倍;當他們看見人類多世生死而自己依舊健在時,便自以為是永生不死的無死者;等到五衰之相現前時,才知道自己也會死,依舊不離生死;那時才想要修行,為時已晚。

    又如色界天、無色界天壽命遠長於欲界天,但同樣是有壽命,壽盡命終依舊要重新受生於三界中,繼續無盡地受生而保持不斷地死亡再重新受生,仍然不離生死輪迴。例如色界天的初禪天人壽命為一劫,乃至四禪天人壽命有八劫;無色界天的空無邊處的天人壽命為一萬劫,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的天人壽命為八萬四千劫。欲界天及色界天中的各個不同層次的天主,壽命都比各該層次天人的壽命更長,亦都無中夭的現象,但仍有壽算而不是永生不死。至於諸天的天人們,除了非想非非想天以外,所有天人之中都會有許多人不能具足天壽而有中夭的現象,即使非想非非想天人的壽命都同樣八萬劫,都沒有中夭者,然而八萬劫後依舊要捨壽而下墮人間或三惡道中。所以一切天主、天人都同樣有壽命而不離生死,只有長壽、短壽的差別,都無不死而永生之天主、天人,當然都不是已離生死的涅槃境界,自然不離 世尊所說的七種「識住」以及二種「入」的境界,所謂「七識住」「二入」。如是「七識住」「二入」的境界,請詳拙著《阿含正義》中的詳解,此處不再重述。

    想要出離三界生死而證無生,必須滅盡三界有,三界有即是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等法;當這些自我全部滅盡而不再出生時就是無餘涅槃,才是真正的無我,才是真正的無生;自稱永「生」之人,其實不懂有生必有死的道理,是不懂無生的生死中人。為求永遠脫離生死痛苦而斷盡我執,死後永遠不受後有——永遠滅盡識陰六識及意根末那識而永遠無我,這才是二乘菩提所證的涅槃,所以 世尊說:「修 智心淨,得等解脫,盡於三漏——欲漏、有漏、無明漏。已得解脫,生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9 所以二乘涅槃的境界就是「不受後有」,這個 不受後有的境界卻是經由解脫的智慧以及實證至少初禪的禪 定來達到,也就是確實瞭解欲界、色界、無色界的一切境界都是不離生死的境界,沒有永生不死的天界;有了這種智慧而確實瞭解唯有滅除自我才能脫離三界生死,就是二乘涅槃的智慧。具足初禪而脫離欲界,並且有這個智慧而滅盡我所執及我執時,死後已能不再接受後有,就不會再去受生,便無後世的蘊處界,永斷七轉識及六入而成為無餘涅槃,不再有後世的出生,才是真正聲聞菩提解脫道的無生。

    雖然無餘涅槃中是已經滅盡五蘊、十八界的無境界境界,但卻不是凡夫眾生所誤會的斷滅空的境界,因為 世尊已說有餘涅槃是「寂靜、清涼、滅盡」,能夠如此的原因則是滅盡生死熱惱的緣故,導致識陰六識無所住而不再增長其重新受生的種子,令意根隨之永滅不起。例如《雜阿含經》卷 3(64):

    識無所住故不增長,不增長故無所為作;無所為作故則住,住故知足,知足故解脫,解脫故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比丘!我說識不住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除欲見法,涅槃滅盡、寂靜、清涼。10

    語譯如下: 

   【識陰六識由於無所住的緣故而不增長對於自我的執著,我執不增長的緣故而對三界境界無所為,住於無作之中;無所為、無所作的緣故意等六識覺知心便安住不動了,安住不動的緣故便於一切境界知足,於所有境界都能知足的緣故而解脫於一切境界,解脫於一切境界的緣故便於三界一切世間的境界都不再攝取,不攝取三界一切境界的緣故便於三界一切境界都沒有絲毫執著,連想要住於無色界定境的執著都滅除了;由於都沒有絲毫執著的緣故,便能夠自己覺察到涅槃的境界:「我重新受生的因緣已經滅盡,清淨行已經全部建立,對於出離三界生死所應作的修行等事都已經作完了,自己已經如實了知可以不再接受後世的三界諸有了。」比丘們!我說從此以後意識等六識永遠不再安住東方,也不再住於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一切世界全都不再安住,除非行於菩薩道而想要看見真實法。這樣的涅槃是滅盡一切後有,是遠離六根、六識、六塵的絕對寂靜,也是清涼而沒有三界諸法的遠離熱惱的境界。】

   既然滅盡蘊處界以後仍有「法」而可被證悟佛菩提的菩薩們所見,卻非蘊處界等三界有,當然這個「法」不是三界中的境界,也不是斷滅空,這才是真正的無生。

    無餘涅槃絕非斷滅空,因為有一個法常住不變,也就是能夠出生名色的本識在名色滅盡以後永恆的獨自存在,所以說聲聞阿羅漢所證的涅槃是「常住不變」;因此 世尊說是「寂靜、清涼」,而且從來都說是「真實」而非斷滅空,這才是真正的無生,才是《阿含經》中的正確說法。例如《雜阿含經》卷 34(962):

    佛告婆蹉種出家:「如來所見已畢,婆蹉種出家!然如來見,謂見此苦聖諦、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諦、此苦滅道跡聖諦;作如是知、如是見已,於一切見、一切受、一切生,一切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斷滅,寂靜、清涼、真實,如是等解脫。」11

    語譯如下:

   【佛陀告訴外道出家人婆蹉種:「如來對於三界生死諸法所應看見的已經全部看見了,婆蹉種出家!然而如來另有所見,是說看見了:這個是苦聖諦、這個是苦集聖諦、這個是苦滅聖諦、這個是苦滅道修行過程的聖諦;像這樣子了知、像這樣子看見以後,在一切所見、一切所受、一切所生諸法上面,對於三界中一切我的見解、一切我所的見解、一切我慢繫縛執著等結使已經斷滅,證得迥無六塵的寂靜、遠離三界熱惱而清涼、真實而非斷滅空,就像是這樣遠離三界種種法的解脫。」】

    這樣子的實證者,才是聲聞解脫道中真正的證得無生。意思是說,解脫的智慧是了知:三界所有層次中的我都是有生有滅而不真實,都是有我所執著的境界,都是源於對自我的執著而有不同層次的熱惱;如是具足看見而了知以後,就是滅除無明而有了解脫的智慧,也知道滅除無明所應修習的解脫道苦滅道聖諦的八正道;於是把「我見、我所見、我慢繫著結使」滅除,看到沒有熱惱的絕對寂靜而清涼,看見真實而非斷滅無常的解脫境界。由此可見,二乘涅槃雖然必須滅除蘊處界等一切三界我,但是入了無餘涅槃以後並非斷滅空,才說是真實的無生。斷滅空的境界不該說為無生,而是有一個常住不壞法不再受生於三界有之中,才能說是無生。(待續) 

1 《大正藏》冊 2,頁 55,上 3-9。

2 《大正藏》冊 2,頁 55,上 10-16。

3 《大正藏》冊 1,頁 427,下 16-22。 

4 《大正藏》冊 14,頁 769,下 22-23。

5 《大正藏》冊 1,頁 496,上 25-28。 

6 《大正藏》冊 1,頁 445,上 17-22。

7 《大正藏》冊 2,頁 9,上 16-25。 

8 《大正藏》冊 2,頁 75,上 26-29。

9 《長阿含經》卷 2,《大正藏》冊 01,頁 12,上 21-24。

10《大正藏》冊 2,頁 17,上 12-19。 

11《大正藏》冊 2,頁 245,下 20-25。 

112.JPG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112期目次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