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十八)
第二節 般若慧之三種層次
佛子親證第一義諦實相心─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般若智慧從此發起而漸漸增長廣大;由於已經有了般若波羅蜜─智慧到彼岸,因此得以生起世間及出世間之第一義諦智慧。第一義諦的智慧又稱為佛菩提智,佛菩提智的初分即是親證實相心而發起的總相智(根本無分別智),這是開啟究竟般若無量智慧之門,悟後就依於這個實相智慧為根本,繼續在佛道五十二階位中修學轉進,次第成就佛菩提道。雖然親 證如來藏識而轉依不退時,僅僅是位在成佛之道第一大阿僧祇劫的三十分之七,但此第七住位卻是成就凡聖的分水嶺,因為從這大乘真見道開始,才真正進入般若波羅蜜的實相智慧之中,才能次第圓滿一切種智而成就佛道。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 21〈三慧品 第 70〉云:
須菩提白佛言:「常說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以何義故名般若波羅蜜?」
佛言:「得第一義、度一切法到彼岸,以是義故,名般若波羅蜜。」1
也就是說,如果想要成就般若波羅蜜,就必須親證第一義諦;只有親證第一義諦所生起的般若智慧,才能讓我們從這個有生有死的此岸,過度到達不生不死、本來解脫的彼岸。由於菩薩親證第一義諦後,能現觀五蘊生死與涅槃彼岸非一非異,即使世間諸法有生有死,實際理地卻是不生不死,因此雖然菩薩仍在五蘊生死中,卻能不再被五蘊生死所繫縛;像這樣解脫自在之境界,也只有具般若智慧的菩薩可得。
然而般若智慧有層次不同,粗略來說可分為總相智、別相智與一切種智三個層次;總相智是指親證實相心的總相而發起之般若智慧,別相智則是指依於般若總相智後多方深入觀察體驗而發起種種般若差別相的智慧,這二者都是從真實心第八識如來藏來說總相與別相;而一切種智則是指親證第八識真如心中所含藏一切種子的智慧;種子又名「界」、又名「功能差別」。全然了知第八識如來藏中所含藏一切種子的智慧,就稱為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極為廣大深細、浩瀚無邊,唯有佛地能究竟具足了知;在一切種智還沒有圓滿具足之前,都稱為道種智,也就是地上菩薩所證的無生法忍般若智慧。茲分別敘述如下。
第一目 總相智
大乘佛子破初參明心時,就是找到自己無始來的本來面目─第八識如來藏,般若正觀現前,能親自現前觀察領受如來藏識的真如體性,函蓋本來性、自性性、清淨性、涅槃性,是即如來藏所顯示自身真如無為體性之總相;如是親證真如之理體而發起的實相智慧就是般若總相智,又稱為根本無分別智,或可名之為法界體性智,法界體性的根源即是此實相心第八識如來藏故。因此,總相智就是親證領受法界實相心的真如體性,並且能為人開示,使人聽聞熏習而具足參禪應有的正知見後,同樣也可以去證得自己的真實心第八識如來藏,這樣的智慧功德就稱為總相智。禪宗真悟祖師的公案,大部分都是在總相智的範圍。
證得這個「總相智」乃是現觀實相法界本體之真如無為法性的智慧,此時已有「本覺智」,但只能證知真如心第八識如來藏的體性總相─確認諸法背後的真心第八識如來藏之真實性與如如性;這時還無法了知第八識心體總相以外的其他諸多功德體性,尚無法驗證第八識阿賴耶識之種種差別相,只有根本無分別智,就只是初入真見道位而已。但是這個真見道位極為殊勝,因為菩薩真見道之後,就能如實觀見五陰十八界確實為本自無生的第八識如來藏所出生,如實觀見五陰十八界與如來藏非一非異,證知第八識如來藏確實是一切萬法的根源;菩薩因為如實安住及轉依於這個見地而得大乘無生忍,也因為有這個證悟明心的真見道功德,才能進入內門廣修菩薩六度萬行,繼續進修相見道位的種種勝妙法。
真如心第八識阿賴耶識是世出世間一切萬法之本源,萬法皆依阿賴耶識而出生顯現,而真如心第八識的自住境界卻無一法可得,祂是本來自在、本來解脫的無分別心。因此,證得這個無分別心而發起的智慧就稱為「無分別智」,所以總相智也稱為「根本無分別智」;「根本」的意思是說所證得的是一個總相,而且這個總相的智慧是般若智慧的根本,是佛菩提道真正的起點─證得第八識這個根本心才真正進入佛菩提道的見道位,才能開始於佛法內門廣修六度萬行。所以這個「根本無分別智」是一切修學佛菩提道者必須親證的第一關,在禪門中稱為「破初參、明心」,甚深般若智慧要從這裡開啟,而後才能次第增長廣大。
禪門的開悟明心,在唯識增上慧學中稱之為「真見道」;「真」的意思是說,這個見道所證是真實法,可以現前觀察體 驗,不是思惟想像之法;「真」的意思也是說,所見是真實的勝義諦理,所證是真正的般若智慧,所行是正真的成佛之道。此外「真見道」也是為了和後面的「相見道」有所區分,所以特別立名為「真見道」─相對於證悟明心後所進修種 種別相智以及種智的「相見道」,而說這個破初參明心是為「真見道」。「相見道」修學的內涵是第八識如來藏所具有的無量中道體性之法相,是第八識如來藏中種種「界」的法相,所以稱之為「相見道」,以有別於明心開悟的「真見道」。因為大乘見道位函蓋「真見道」、「相見道」及「見道通達位」,必須要到「見道通達位」(初地入地心)圓滿才算完成大乘見道位的修證,而悟後為了進入初地所進修的別相智,以及一切種智的修學,都必須以開悟明心這個真見道作基礎,才能成就。
親證總相智的人,就能夠以自己的意識心現前觀察自己和別人的第八識實相心體,驗證祂的真實性(有真實的體性)與如如性(於六塵萬法如如不動心);如《維摩詰經》云「法離見聞覺知」,又云「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等,這些都是在描述第八識真如心的微妙體性,證悟之人當可自行檢驗。當意識對第八識這個無分別心有所勝解時,就有了無分別智,能真正了知此無分別心的真實解脫境界─對六塵不覺不知、不貪不瞋、不憎不愛等,能證實祂真的是無始來從不分別,並不是透過修行才使祂不分別,而是祂的體性本來就是「諸入不會」的清淨性、寂靜性;當意識覺知心能現觀這個無分別心而發起了實相智慧,就是有了「無分別智」。勝義菩薩能現觀第八識真如心一向對六塵離見聞覺知卻又具有祂獨特的了知性用,也就是說祂無分別的體性並不是像木石無情的那種無可作為,此即聖教中所說「真如心於無分別當中卻又能廣作分別」的真實義,但是這部分的無分別智已經不是根本無分別智所含攝,而是攝屬於悟後起修之別相智─後得無分別智的範疇。
經由般若波羅蜜正知見的熏習,以能分別的覺知心透過參禪,於因緣成熟時,一念相應證得一切有情眾生本來就無分別的第八識真如心,因而發起第一層次的般若智慧─「根本無分別智」,這就是證得「無分別心」、「無分別智」。因此,修證「無分別心」、「無分別智」的意思,並不是教人打坐修定去壓伏覺知心使其不起妄念,以為這樣就能住在不分別之中、就會變成無分別心;應當知道這種修習而得的「不分別」境界,就算可以修得也必定是會壞滅消失,顯然是有生有滅、變異無常之法,絕對不會是真正的無分別心,因為真正的「無分別心」是無生無滅的常住法,而且祂的無分別是法爾如是,並不是經由修習才變成不分別的。況且覺知心修成的所謂「不分別」,其實仍然不離分別─了了分明的意識心,是藉意根和法塵為緣才能出生的,並不是本來無生、無分別的第八識實相心。意識心即使是住於意識知覺性 所能安住的最微細境界─非想非非想處,仍有定中一念不生之心行不斷,此三界中最微細的意識心仍然不是無分別的心,仍然只是生滅無常的意識心所攝,並不是離見聞覺知的真心第八識。般若所說的「無分別心」是無始以來就不曾分別六塵的心,乃是本來就在、亙古彌新的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祂非是因修而得之法,本來自在、永不滅壞。
具體而言,證得總相智時,是為下品轉識成智的初分─意識下品妙觀察智的初分,以及第七識下品平等性智的初分;這時方是真正進入唯一佛乘的大門,開始能夠真正修行大乘佛法。因此一切佛子當力求實證「根本無分別智」,唯有親證實相心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才能發起總相智的般若慧,才能次第進修別相智、道種智,漸漸圓滿相見道位的修行,乃至一切種智圓滿具足,圓成究竟佛果。
第二目 別相智
般若慧之第二個層次為般若別相智。破參明心而獲得總相智之後,經由修學般若系列的一切經典所開示之內涵,再來一一親證現觀這些「唯識相」,因此而次第發起的智慧就是般若的別相智,又稱為「後得無分別智」。第二轉法輪的般若諸經就是從各種不同的方向和層面,來宣說真實心第八識與所生顯之前七識等一切法彼此之間的相互關係,引導證悟的菩薩們從真如心及其所生所顯的各種法相上去作觀行;簡言之,「別相智」所含攝的範圍就是非安立諦三品心以及安立諦十六品心、九品心的觀行內涵。
因此,別相智乃是以總相智為基礎,於悟後經由深入觀修藏識的種種中道性所得之智慧。也就是要不斷去觀察、驗證及了知真如心的更多體性,要多方面不斷確認七轉識及一切我所諸法皆是從阿賴耶識所執藏之種子現行而直接、間接或輾轉出生;確認萬法之生住異滅一切法相,皆由第八識真如心所生所顯,勝解「萬法唯識」、「一切法真如」的真實義理;除了現觀真如心確實是自性清淨心,更要從真如的角度去觀察蘊處界萬法,要在一切的能緣心與所緣境上面去驗證真如與萬法的關係,去領受真如的各種法相(簡言之為七真如),確認真如心既是涅槃無為之「空性」,又具足圓成萬法之「有性」,所以真如心能出生七轉識及諸心所法等功能差別,並含藏著與七轉識相應的煩惱染污種子,而當七轉識於煩惱不得自在時,真如心仍是自在清淨,從不相應於貪瞋癡等一切煩惱;祂「隨緣不變、不變隨緣」與有情的蘊處界同 時同處同在一起,故能如實對現因果而使有情輪轉世間。明心開悟後就能像這樣現觀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雙具的空性與有性,現觀這個真如心無始來不生不滅、不染不淨而能隨緣任運出生萬法,並且在祂生顯一切法的同時,祂的自住境界中無一法可得;在祂生顯種種有生有滅、有染有淨、有增有減諸法相的同時,祂空性自性所顯唯是不生不滅、不染不淨、不增不減的真實與如如,能如是現觀即是般若智慧的別 相智所攝。
若於此般若的真實義理能如實了知,能現觀與體會法界的種種中道體性,有這種智慧即是般若中道智─現觀第八識真如心具足空性與有性,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垢不淨、不住不變、非修非不修等,離生滅、斷常、垢淨等二邊之不即不離的中道體性,而起實相中道觀,名為中觀智。中道觀是般若之後得無分別智所攝,這是悟後起修的重要修行內涵,必須深入通達所證如來藏空性義理,能多方觀察第八識如來藏的中道體性,才能說是具有大乘中觀智;若離如來藏阿賴耶識則無甚深般若可證,亦無中觀可說,因為甚深般若乃是依於如來藏之中道性而建立,所以說般若中道甚深難解。這個中道觀即是屬於別相智所應觀修之內涵,是三賢位菩薩之所證;當菩薩所證的別相智愈圓滿、愈具足,就漸漸能貫通二轉法輪般若系列經典的義理,乃至具足三賢位之所修證時,即臻見道通達位而進入初地。
因此「後得無分別智」的實證者,對於實相無分別心的體驗,已經不是剛破初參、僅得總相智之人所可比擬。譬如《金剛三昧經》云:
「菩提之性則無分別,無分別智分別無窮,無窮之相唯分別滅,如是義相不可思議,不思議中乃無分別。」2
此段經文的含意如下:親證菩提心─一切有情之第八識如來藏,即能如實現觀這個心體本來自性清淨之涅槃性,證知祂從不於六塵萬法有一絲一毫之動心,故說祂是無分別心;但是這個對六塵無所分別的真如心卻具有無量無邊的分別功德,例如祂能了知眾生的心行,也能與別別有情之如來藏之不可知執受相應;由於這個無分別心具有六塵以外的無窮的分別功德,一切有情眾生才得以生活於世間,並酬償其該有之異熟果報。無分別心無始來對六塵從不分別,而在無分別之中卻有這種無窮的分別,如是無窮之相卻是能分別六塵的覺知心所不能觸及的,這樣的第一義諦真實法相不可思議,不思議法中的無分別心乃是不分別自體對六塵的無分別,以及不分別自體能分別無窮的緣故。能證知無分別心這種無窮分別的法相就是智,而這一種智慧不是淺悟者之所能知,這即是不可思議的後得無分別智。
第八識真如心於一切時一切處皆任運隨緣生顯諸法,祂總是如實對現因緣果報,因此而使眾生世世流轉酬償該有的異熟果報皆無有錯亂。別相智的智慧就是更深入、細密、寬廣去觀察、體驗無分別心如何與所生七轉識及其心所法和合運行無礙來成就一切法,以及無分別心在這一切法的運行中所顯的真實如如法性,也就是去深入觀察實相心的任運隨緣之性。平實導師於《狂密與真密》中開示:
大乘佛法中之「任運」者,謂菩薩親證第八識如來藏已,隨時隨地現前觀察有情悉有第八識如來藏,而此如來藏隨緣任運,於一切世間眾緣之中任運相應於一切法而運行其自己之心數法,此隨緣任運自身心數法之性、為禪宗古今諸真悟者所能證知。於各各眾生身中,對應於各自之七識心時亦復如是隨緣任運,無有絲毫勉強之處,無有絲毫錯亂之處;乃至眾生眠熟、悶絕、正死位中,亦復如是隨緣任運而不錯亂。
於世間六塵紛擾之中,亦不受任何干擾,永遠皆是隨緣任運;如是永遠隨緣任運者,方是真正之任運者……有起有滅之法,絕不可說之為任運者,不能遍一切時不斷故。
能覺知苦樂受之覺知心,絕不可說之為任運者,必受六塵諸法之苦樂受故,唯有不受六塵苦樂受者方能隨緣任運故;凡受苦樂受者,必於苦樂受境界起貪愛或厭憎之情,則必定於苦樂受中起「繼續觸受、遠離觸受」之情,則必於六塵起思量決定之情,則必暫斷其隨緣任運之性,則非是遍一切時隨緣任運者。3
這個第八識真如心的隨緣任運之性,極其微妙又甚深難解,而且深細廣大,是七住位菩薩明心真見道而證得「根本無分別智」之後,轉進相見道位才能漸次深觀之法;要在相見道位中發起深妙的「後得無分別智」,就必須努力觀行體驗和親證別相智所攝的一切法,次第圓滿非安立諦三品心的內涵而漸次親證十住位如幻觀、十行位陽焰觀、十迴向位如夢觀,於親證這三種現觀之後,還要完成安立諦十六品心的加行,再加上入地所需的廣大福德以及增上意樂清淨等入地的資糧都具足圓滿,才能進入初地;所以非安立諦三品心以及安立諦十六品心的觀行內涵,皆攝屬於相見道位應該修習的別相智的範疇。因此,別相智的意涵有廣狹之別,狹義來說,菩薩從明心開悟具足總相智而開始修習別相智起,一直到入初地心前的修證內容,即是相見道位所攝的別相智;廣義來講,證得總相智之後,從初分別相智的發起,一直到究竟佛地的一切種智,都攝屬於別相上的智慧。
開示別相智的般若系列經典,主要有《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大品般若波羅蜜經》(《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小品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還有大家所最熟悉的《心經》,也都是破參明心後,所應該進修的般若經典。這些般若系列經典都是 佛陀在第二轉法輪時期所宣說的,內容只涉及般若的總相與別相─宣說第八識這個自心如來的種種中道性,以及第八識與諸法非一非異、不即不離的關係等;般若諸經沒有說到自心如來藏所含藏的一切種子─界,只是從別相上來說,所以常常會有看來相似的開示,例如《金剛經》的著名語式:「所謂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所謂眾生,即非眾生,是名眾生。」、「所謂涅槃,即非涅槃,是名涅槃。」、「所謂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所謂第一義,即非第一義,是名第一義。」…… 這些經典都是為了讓我們能快速通達般若的別相智,所以詳盡地開示種種的別相;唯有圓滿通達別相智,才能進到見道通達位而入於初地,繼續進修一切種智。
第三目 一切種智
「一切種智」乃是具足了知與實證有情本有之第八識如來藏心中所含藏之一切種子的智慧─包含世間一切有漏法種、出世間一切無漏法種、一切種子流注等種智正理皆攝屬一切種智。世尊於第三轉法輪唯識經典中,即依此第一能變識─根本識第八識,而宣說由此第八識之種子流注所生顯之有根身及七轉識、七轉識相應之心所有法(包括五遍行、五別境、善法、煩惱法、不定法)、法處所攝色法、心不相應行法、六種無為法等;又為說明這些法性而說第二能變識─末那,以及第三能變識─意識乃至眼識,乃至有四緣五果等法的宣演,此即百法明門之增上慧學,都是一切種智所攝之內涵。
這些甚深般若的增上慧學,是不共二乘無學以及諸凡夫外道的,唯有大乘別教之賢聖能知能證;凡是未悟般若實相之人皆不能思議種智正理,只有親證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的人才能漸漸深入證驗了知。如是一切種智正理雖然也說蘊處界無我,實際上則是正說法界之實相─一切法界根源之第八識如來藏;也就是說,第八識如來藏是一切種智出生之所在。
種智屬於別相智之細分。菩薩親證實相後,追隨善知識的教導努力精勤修行,圓滿相見道位的功德而轉入初地熏修種智─佛所開示真如心中所含藏無量無數之種子,一一親證一切種子的智慧,名為種智。換言之,「一切種智」就是八識心王一切功能差別的智慧,必須在親證第八識如來藏的基礎上,循序漸進修學,歷經三賢位的總相智、別相智,以及初地開始所修證之更深細的般若別相智─種智,次第親證八識心王一切種子的智慧,包括唯識百法明門、千法明門、萬法明門……;直到一切種子的智慧修證圓滿,變易生死斷盡,亦即第八識所含藏的種子究竟清淨無有變易,從此唯帶舊種(無漏種)而不再受熏,即是佛道圓滿成就─具足一切種智而成就究竟佛果。諸地菩薩依般若別相智而熏修八識心王一切種子的智慧,未圓滿具足之前名為「道種智」,至佛地具足圓滿方名為「一切種智」;佛地具足一切種智,所以「上品妙觀察智」、「上品平等性智」以及「大圓鏡智」、「成所作智」這四智究竟圓滿。
種子又名為「界」,界就是功能差別─諸法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差別,所以就產生諸法各自不同的界限。一切有情眾生之如來藏中原本就含藏著無量無邊的種子,具足無量無邊法的功能差別,而能夠具足了知這一切種子的功能差別,就是成佛之時;因此唯有諸佛具有一切種智,初地到十地菩薩所分證的種智,因為尚未具足圓滿的緣故,就稱為「道種智」。所以一切種智包含道種智,皆稱為種智,這也是般若所攝,是第三轉法輪的唯識方廣諸經所宣演的法。
第三轉法輪的一切種智經典,最具有代表性的有三部,那就是《楞嚴經》、《楞伽經》、《解深密經》;其餘如《勝鬘經》、《金剛三昧經》、《如來藏經》、《無上依經》,以及律部的《菩薩瓔珞本業經》、《菩薩優婆塞戒經》等,也都是屬於第三轉法輪一切種智所函蓋的範圍。這些經典所說,包含了真心所含藏一切種子的功能差別,這是禪門開悟明心後,進入初地前所必須要通達的別相智慧,也是屬於佛菩提道修道位所應修證的內涵。通達了《楞伽經》、《解深密經》、《楞嚴經》,發起了初分道種智才能進入初地;入地後繼續次第進修,地地增上,直到對於一切種智已經究竟了知無餘,並且修集了無量福德,當福德與智慧皆具足圓滿時,才算是成就佛道、成究竟佛。(待續)
1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 21〈三慧品 第 70〉,《大正藏》冊 8,頁 376, 上 25-27。
2《金剛三昧經》,《大正藏》冊 9,頁 371,下 12-15。
3 平實導師著,《狂密與真密》第二輯,正智出版社 2011 年 9 月初版九刷。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158期目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