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1.JPG

                  (連載三)

    菩薩從十信位轉入十住位中的初住位,開始外門廣修菩薩六度波羅蜜多。菩薩在初住位的發心住,開始行六度波羅蜜多第一度布施的功德,二住位的治地住開始修第二度持戒的功德,乃至六住位的正心住開始修第六度般若的功德。於六住位所應修集的福德與智慧等圓滿前,應進行斷除五陰無有真實常住不壞我的滅除我見,以及建立五陰等我依真如而有的大乘四加行 1 ——煖、頂、忍、世第一法,雙印能取空與所取空,不再將意識我當作真實我,印定五陰等一切都是唯有真如所成的正見,成就世間智慧中至高無上的智慧,也已成就聲聞人斷我見證初果的功德,因而圓滿六住位(將要)轉入七住位。在七住的不退住之前,必須跟隨真善知識教導及熏習,知道有一個真如心存在,世出世間法都要以祂為依止,所以祂是一切法的根本等等正知正見,並要先依照真善知識所教導的次法去培植開悟明心所需的定力、慧力、福德,以及用真善知識所教導參禪正知見去參禪而參究這個真實心何在,於因緣成熟時,一念相應慧,正確的觀行現在前,明心真見道,接著深入現觀真如心的總相而且心得決定時,成為七住滿心位不退菩薩,這有經典為證如下:

    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爾時從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復值諸佛菩薩知識所護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為退分。2

    佛在《菩薩瓔珞本業經》卷 1 開示:從十信位轉入十住位,如是經過初住到六住,一一修習菩薩六度波羅蜜多,於六住圓滿後,修證智慧到彼岸(般若波羅蜜多)的觀行,也就是去參究真如心之所在的觀行,於一念相應慧,般若正確的觀行現在前,亦即「正觀現在前」,親證禪宗所謂的生命實相、本來面目、佛法大意,因而明心證真如,那就是「意識覺知心證得真如心而轉變自己原有的邪見、邊見等,改為依止第八識真如心的境界,而仍然保留意識覺知心自己本有的六塵中一切境界,只是不再認定覺知心意識自己是真實法,也確定萬法都由自心真如出生,有智慧現觀這個事實而且心得決定了」3 。菩薩明心證真如進入第七住後,再加上諸佛、菩薩等真正善知識攝受護持,才得以成為第七住之不退心住,成為位不退菩薩;若能繼續把真如心的總相具足現觀,使根本無分別智圓滿時,因而轉入八住位。由此可以證明:菩薩明心圓滿時才只是第七住位而已,才完成第一大阿僧祇劫的三十分之七,還有二大阿僧衹劫又三十分之二十三猶待菩薩精進修行完成才能通達而得入地;所以明心只是第七住位而已,在佛菩提道中才剛開始註冊、剛入內門而已,還有八住、九住、十住,以及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共有三十五個階位尚待完成,並不是悟了就是初地菩薩,更不是悟了就是佛。以此緣故,在佛門中,如果有法師、居士們主張:「悟了就是初地菩薩」「悟了就是佛」「明心見性即是成佛」等等,表示他們對佛法誤會很深,猶待跟隨真善知識學習以及深入經典研讀,才能改正自己邪知邪見而如實修行。

    七住菩薩明心以後轉入八住位,不斷地修集定力、慧力、福德,得以圓滿八住的童真住、九住的法王子住,轉入十住的灌頂住。於十住位中,繼續跟隨真善知識教導及熏習眼見佛性的正知正見、鍛鍊看話頭功夫、培植十住菩薩眼見佛性所需要的福德,並於鍛鍊看話頭功夫純熟後去參究:「什麼是佛性?」於因緣成熟時,一念相應慧,用父母所生肉眼而眼見佛性,得以圓滿十住位而轉入十行位的初行位中,於成佛之道上繼續向前邁進。

    或許有人會質疑,有何證據說十住菩薩能用父母所生肉眼而眼見佛性?正如 佛在《大般涅槃經》卷 8 的開示: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佛性如是微細難知,云何肉眼而能得見?」佛言:「迦葉善男子!如彼非想非非想天,亦非二乘所能得知,隨順契經,以信故知。」4

    說明如下:「迦葉菩薩向佛稟白:『世尊!佛性真的很微妙、真的很細膩,很難讓人了知,為什麼菩薩可以用父母所生肉眼而看見佛性?』佛告訴迦葉菩薩:『迦葉善男子!就好像二乘慧解脫的聖人,若未修得第四禪及神足通,尚且不知道四禪天人的境界,云何能夠知道非想非非想天的境界?縱使修得非想非非想定,若未修得神通,仍須捨報往生到非想非非想天以後,才能知道非想非非想天的境界,所以慧解脫阿羅漢們因為隨順契經,相信佛語開示, 知道可以用父母所生的肉眼看見佛性。』」由 佛的譬喻開示 可知:真的可以用父母所生肉眼而眼見佛性!而且正覺同修會中也有不少人看見佛性了,證明經中所說真實不謬。又,想要眼見佛性,需要具足十住位所必須的福德與純熟的看話頭功夫,以及眼見佛性的正知見,譬如佛性不是見聞覺知,但不離見聞覺知等等智力,於這些條件具足後,才有可能眼見佛性。以此緣故,在佛門中,如果有人主張:「不能用父母所生肉眼來看見佛性」「佛在經典並沒有說可以用肉眼看見佛性」等等,你就可以斷定,這樣的人一定是未圓滿十信位的凡夫,才會對 佛的開示不能信受。久學菩薩縱使現在因緣尚未成熟,無法肉眼親見佛性,但是他相信佛語開示,只要努力去圓滿眼見佛性所需要的三種資糧次法,於因緣成熟時,可以用父母所生肉眼親見佛性,並不會因為自己現在無 法眼見佛性,就否定 佛在《大般涅槃經》卷 8 所開示以肉眼得見佛性的事實。 

    又,佛在《大般涅槃經》卷 25 也同樣開示:十住菩薩可以用父母所生肉眼看見佛性:

    佛言:「善男子!譬如色法,雖有青黃赤白之異、長短質像,盲者不見;雖復不見,亦不得言無青黃赤白、長短質像。何以故?盲雖不見,有目見故;佛性亦爾,一切眾生雖不能見,十住菩薩見少分故,如來全見。十住菩薩所見佛性,如夜見色;如來所見,如晝見色。」

    佛陀開示:十住菩薩只要肉眼正常,並具足定力、慧力、福德三資糧,可以用肉眼看見佛性,但只是少分見,不是具足見,就好像在夜晚看見諸物一樣,因為黑暗的關係,所見不是全然的清楚;佛則具足眼見佛性所有功德,就好像在大白天看見物質一樣,非常清楚。由此可以證明:十住菩薩真的可以眼見佛性,也就是用父母所生肉眼而看見佛性,因而成就菩薩二果薄貪瞋癡的功德,也完成了第一大阿僧祇劫的三分之一修行過程,因而圓滿十住位轉入十行位之初行位中。 

    又十住菩薩眼見佛性成就一種現觀:如幻觀——證得世界身心如幻之現觀。現觀:「世界身心完全虛幻,唯有佛性與第八識心體真實不虛,一切根身器界悉皆如幻」,是名如幻觀成就。6 這樣的眼見佛性,乃是上於明心親證第八識所顯真如性相的境界,非是七住明心菩薩所能了知。由此可以證明:

一者、明心與眼見佛性是二種不同的法,不是同一個法。前者是七住菩薩親證如來藏本體之所在,也是七住菩薩親證如來藏所顯的真如性;後者是十住菩薩親證如來藏見分所行境界,也是十住菩薩眼見如來藏自身五遍行等運作,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差異。因此緣故,在佛門中,如果有出家在家四眾主張:「明心與眼見佛性是同一個法,不是兩個法。」表示彼等對佛法認知非常淺薄,根本不相信 釋迦世尊在《大般涅槃經》開示:可以用父母所生肉眼看見佛性。 

二者、菩薩明心是親證第八識所顯的真如性,真如心本身離見聞覺知,是沒有境界的法。菩薩眼見佛性是用父母所生肉眼看見佛性,祂不是見聞覺知,但不離見聞覺知,是有境界的法,兩者所見的內涵是大不相同,完全是不同境界。

三者、眼見佛性所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是要透過看話頭的功夫才能成就,明心則不需要看話頭功夫。為什麼?因為見性要有深定才能夠看住話頭,沒有深定是無法看住話的前頭。如果連看話頭功夫也無,如何眼見佛性?這是因為第八識的種子流注非常快速,如果沒有修成將話頭看住的定力,一定會住在話尾而落入妄知妄覺中,而將識陰六識的見聞覺知性當作是佛性,成為 佛在經中所說四種隨順佛性當中的凡夫隨順佛性,而不是 佛所說的未入地菩薩隨順佛性。大眾如果想要知道四種隨順佛性的詳細內容,以及見性與看話頭有何關聯,請參閱正智出版社、正覺同修會所出版的四本書:《宗通與說通》、《眼見佛性》、《明心與眼見佛性》、《見性與看話頭》,在此不再贅敘。

四者、雖然十住菩薩見性比七住明心菩薩多了三個階位,可是見性所需要的福德,卻是明心所需要的福德至少十倍以上,所以要有很大的福德來莊嚴才能眼見佛性,如《大般涅槃經》卷 27 開示。為何十住菩薩眼見佛性的福德比七住菩薩明心來得廣大?這可用譬喻來說明。譬如:在數學上,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為:πr 2 ,其中π接近 3.14159,r 為圓的半徑。為方便說明福德的差距,姑且將圓的面積譬喻為菩薩所應圓滿具足的福德,並將七住、八住、九住、十住菩薩階位分別設定 r=1、2、3、4。首先比較七住與八住菩薩的福德,兩者福德則相差 4(=22 )倍之多。七住與九住相比較,兩者福德相差 9(=32 )倍之多。同樣的道理,七住與十住相比較,兩者福德相差 16(=42 )倍之多。就像這樣,見性雖然只比明心多了三個階位,可是見性所需具備的福德卻是遠遠超過明心所需要的福德至少十倍以上,所以十住菩薩要有很大的福德來莊嚴才能眼見佛性;如果沒有廣大的福德來莊嚴,僅有看話頭的定力以及有眼見佛性的正知見等慧力,很有可能眼見佛性模糊不清,乃至不見;如果在參究當中,知道佛性的答案而無法眼見,那今世想要眼見佛性已經沒有機會了,只能留待後世有機緣時才可能眼見佛性。

    是故,要眼見佛性真的很不容易,比明心困難很多,這也是在禪宗典籍所記載一千七百多則公案中,處處可以看見明心菩薩的公案(錯悟、解悟的祖師公案不算),而見性的公案卻是很少,眼見佛性的祖師,據禪宗歷史所記載,找不到一打人,是非常少的。7 既然七住與十住的福德尚且有如此差距,更不用說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之每一階位的福德,比之於前一階位,都是以等比級數之差異來計算。從這裡用比量及想像可知,要成為初地菩薩所需要的福德比七住菩薩來得廣大無邊,更不用說成佛所需要的福德,比七住、初地菩薩更是廣大無邊不可計數。

    十住菩薩眼見佛性以後,轉入十行位的性種性 8 中。所謂十行位,就是十種菩薩性具足圓滿的階位。由於菩薩明心與眼見佛性,圓滿十住位功德,轉入十行位修行;於初行位之歡喜行開始,已具有微妙的般若智慧,可以荷擔如來家業,出來摧邪顯正救護眾生,因此心中非常歡喜;一直到十行位的真實行,使自己的菩薩種性接近具足圓滿階位,於一切身口意行都成為無漏有為法,都是清淨無漏,住於一真無為 9 境界中。也就是說,十行位的菩薩專在八識心王等法相中,比對阿賴耶識 心體之如何配合運作,並觀察七識心之現行與微細心行,由是而漸漸伏除所知障相應之異生性。因為菩薩多聞、多熏習的緣故,轉進轉增,到了即將圓滿真實行時,依相見道之八識心王等別相智慧,努力作諸微細觀行,親自證知而發起一種現觀:陽焰觀——現觀七識心王始終猶如陽焰晃動而不能止息,而此陽焰實非真有,乃是妄知與妄覺所構成者。10

    菩薩圓滿十行位陽焰觀後,轉入十迴向位的道種性 11 中,此時仍在色陰區宇 12 範圍中。所謂十迴向位,就是十種菩薩不畏懼艱難去摧邪顯正、去救護廣大眾生的迴向行,以培養自己入地前的廣大福德,能夠這樣去摧邪顯正、去救護眾生,未來也可以發起聖性而進入初地修行。由於菩薩成就十行位陽焰觀後,轉入十迴向之初迴向位,救護一切眾生遠離眾生相,一切修行全部迴向這個志業的成功,為了眾生繼續出來摧邪顯正,廣度眾生走向正道,讓眾生遠離眾生我的法相;一直到第十迴向的法界無量迴向,對見道位所應現觀的真如法性漸次圓滿具足成就。當菩薩為了圓滿第十迴向位功德,還必須完成四件事才能轉入初地通達位: 

一者、由於菩薩在初迴向到十迴向位不斷地摧邪顯正,不斷地救護眾生迴向正道,使得菩薩心漸漸清淨、漸漸廣大,以此累積自己廣大的福德。

二者、菩薩分別圓滿完成別相智三品心智慧(內遣有情假緣智、內遣諸法假緣智、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緣智)13,並於最後一品心智慧完成時,成就一種現觀──如夢觀:常常於定中及夢中觀見往世多生多劫精勤修行諸事相,亦可觀見多生多劫違犯過失而受果報等事相,而得了知此世之善惡果報皆由往世自造因緣所致,因果歷歷不爽,悉如昨夢。由是緣故,便得現觀往世所行菩薩道之種種事相,雖然歷歷在目,恍如昨日,便見此世所為一切修行利眾等事項,悉如夢中無異。14  

三者、於完成如夢觀後,對大乘四聖諦四行觀進行安立諦有十六品心 15 及九品心之加行;完成時不僅有了初分的道種智,能了知百法明門內涵,而且也成為圓滿初禪的最頂級三果人,使得菩薩能夠性障永伏如阿羅漢,或者有四果向的證境;或者有大乘通教四果慧解脫阿羅漢證境,已有能力將思惑斷盡,也就是將三界愛煩惱的現行斷盡,可以取證無餘涅槃,可是因為菩薩所發十無盡願的增上意樂,也為了繼續修學無生法忍道種智,不樂取證無餘涅槃,故意生起了最後一分思惑而潤未來世生,名為留惑潤生,以取得未來世五蘊身心而於初地位中繼續修行。 

四者、於佛前勇發增上意樂的十無盡願。於此四事完成,即可入於通達位成為初地菩薩,名為「生如來家、住佛種姓」,盡未來際永遠隨順諸佛。

     又菩薩七住明心有了總相智後,漸漸深入別相智,乃至很有福報,遇到善知識教導道種智知見,會將七住明心、十住如幻觀、十行陽焰觀、十迴向如夢觀作一個全盤的思惟整理,發現這些觀行的內容是有次第性,不是毫無關聯的。也就是說,菩薩明心後依第七住位的真如智,遙知第十住如幻觀、第十行陽焰觀、第十迴向如夢觀,相互之間的觀行是有其前後次第及關聯,這也是七住明心菩薩以自己所證自心如來現量境界,來比量推度十住、十行、十迴向的境界,僅是知見而已,並非是自己證量、自己見地的緣故。譬如明心後,能夠現觀自心如來 分明顯現,雖然證得一分人無我智、法無我智,然而不如十住菩薩眼見自己身心及山河大地虛幻來得震撼,為什麼?這是因為明心菩薩親證自心如來之所在,乃是離境界的現量智慧,純粹是悟後發起的般若智慧而已,沒有任何境界或神異可言。然而,十住菩薩眼見佛性不僅出生比明心更高層次的般若智慧,而且還能用父母所生肉眼親見自己的第八識見分作用,由此而眼見自己身心及山河大地虛幻,因而剎那之間得以成就如幻觀。所以十住菩薩眼見佛性時不僅是智慧境界,而且還有眼見佛性成就如幻觀之有境界法出現;如果拿眼見佛性有境界法與明心的離境界法來比較,十住菩薩眼見佛性當然比七住菩薩明心更具有震撼力。

    又十住菩薩眼見自己第八識見分佛性,再來比對十行位菩薩親證陽焰觀之七轉識晃動不已,是以眼見第八識見分為基礎下,來觀待自己的七轉識虛妄,當然是比十住位更能深入觀行、更有智慧。又十迴向滿心時,證得過去無量世乃至今世的種種行都猶如夢境的如夢觀,比十行位滿心只證得今世七轉識虛妄的陽焰觀來得更深入,因為前者如夢觀是現觀今生及過去 無量世所行種種菩薩行(包括七轉識在內)虛妄,都如昨夢而能頓捨三界貪愛,後者陽焰觀僅是現觀今世七轉識虛妄而已。然而第七住滿心菩薩能夠作此七住、十住、十行、十迴向之比量及推度,乃是因為有真善知識教導,以及自己明心有了少分真如證量及智慧後,才能作此比量及推度,純粹是自己意識思惟所得的知見,是菩薩意識心中的一個概念而已,並不是自己親證的現量境及見地故。

    七住明心的菩薩悟後進修所遙知的十住、十行、十迴向既如是,初地乃至十地菩薩所證的現觀亦復如是,都有其先後次第。譬如初地菩薩看見六塵影像是自心之明鏡所映現,證實一切境界都是自心現量而無外境可得,當然比十迴向位滿心菩薩只知無量行虛妄,不知這些無量行之影像是自心明鏡所映現來得深入。又譬如二地滿心能夠轉變自己的內相分,三地菩薩能夠轉變別人的內相分,如果自己尚且無法轉自己的內相分,又如何去轉別人的內相分呢?所以二地與三地的現觀是有其次第先後,不是沒有關聯的。然而這些甚深微妙的觀行境界,縱使有地上菩薩將其證境一一詳細說明,或者因為 佛告誡地上菩薩不得明說而(只能隱說),或者真善知識將其證境書寫成文,而自己有幸能夠聽聞、閱讀真善知識說法,那已經不是筆者所能思量及想像的;因為這樣的境界,距離自己所知、所見、所證境界,不是近在咫尺而已,而是遠在天邊(距離自己很遠、很遠),已經不能用算術譬喻來形容;因此,菩薩將此正知見加以聞熏後,應該好好種在自己的第八識田中,以待自己未來能夠親證及了知。

    又菩薩圓滿十迴向位轉入初地,開始進入十地的聖種性 16 修道位中,甫入初地時也完成第一大阿僧祇劫修行,轉入第二大阿僧祇劫中。所謂十地,就是十種修無生法忍道種智的階位,始從初地對三賢位所證諸法真如通達的極喜地,一直到第十地法雲地為止。由於剛轉入初地的入地心菩薩,已經斷了三界愛煩惱現行,已有能力可以出離三界生死,但因起惑潤生不入無餘涅槃,才能繼續成佛之道的修行,於是開始分斷煩惱習氣種子隨眠;因此,進入初地的菩薩開始修學三事:一者、修集布施波羅蜜多,尤其是法布施波羅蜜多,以累積自己的福德,來圓滿初地所需要的福德。二者、修學百法明門的道種智,尤其是八識心王的智慧,來圓滿初地菩薩應有的智慧。三者、斷除初地所應斷的所知障隨眠,以及煩惱習氣種子隨眠。於這三事修集圓滿時,成就一種現觀:鏡像觀,現觀:六塵影像唯自心藏識所現,自心七識所觸六塵唯內相分,不觸外六塵,證知一切染淨果及所愛厭境界,皆如鏡中映像,皆唯自心藏識明鏡所現,非有外法可得。17 因為親證鏡像觀的緣故,成為初地滿心菩薩,解脫道中的智慧勝於慧解脫阿羅漢的解脫證量(這在十迴向位滿心就已經成就,不是現在才成就,但是菩薩為了修證無生法忍的智慧,故意留惑潤生),可以取證無餘涅槃而不取證,為了修學無生法忍的道種智,故意保留一分思惑潤未來生,因而轉入二地(離垢地),繼續修學二地無生法忍的智慧。

    到了二地,成為二地入地心菩薩。菩薩為了成就二地滿地心的功德,開始修學四事:一者、主修戒波羅蜜多,也就是修集二地的增上戒學 18。二者、繼續修學千法明門的道種智,使得二地的無生法忍智慧得以圓滿。三者、繼續斷除所知障微細的隨眠,以及微細的煩惱障習氣種子隨眠。四者、繼續修集法布施利益眾生,以圓滿二地所需要的福德。於這四事修集圓滿時,成就一種現觀:光影觀,現觀:見分七識猶如光影。譬如明鏡中像,若無光影,像則不現;七識心中所觸藏識鏡像亦復如是,七識若不現行,見聞覺知心中則不受鏡像;復次,意根若不現行,藏識即不執取五根,則無意識,若無意識,則無六入,是故鏡中映像皆由光影所成——自心藏識所現六塵映像,皆由意根意識光影所成,猶如光影。19 因為證得光影觀的緣故,成為二地滿心菩薩,可以轉自己的內相分,透過見分七轉識,可以改變自己的內相分之影像,能令自心與非擇滅無為相應,自然永不違犯清淨戒律 20,名為真實持戒,使得自心更加清淨,至此之前,名為學戒。二地滿心菩薩於證得光影觀後,如同初地菩薩一樣,為了繼續修證無生法忍的緣故,故意留惑潤生,轉入三地繼續修學。

    又菩薩成為三地入地心菩薩,為了成就三地滿地心的功德,開始修學四事:一者、主修忍辱波羅蜜多,並以法布施來廣度眾生,以圓滿三地所需要的福德。二者、繼續修學萬法明門的道種智。三者、繼續斷除所知障微細的隨眠,以及微細的煩惱習氣種子隨眠。四者、滿地心之前應修四禪八定、四無量心、五神通 21,亦即修集三地的增上心學 22。於這四事修集圓滿時,成就一種現觀:谷響觀,現觀:於他方世界說法利樂有情時,意根意識在此娑婆世界色身中,同時緣於他方世界之意生身所說佛法及諸眾生。緣熟之時,忽然返觀自己色身及意根意識緣於他方世界之自己所現意生身所說諸法,猶如山谷迴響,而卻能被自己在此世界色身中之意根與意識所緣。23 因為親證谷響觀的緣故,成為三地滿心菩薩,能證滅盡定而不取證,不僅成就色陰盡 24 之功德,甚至還能發起三昧樂三摩跋提意生身 25,前往諸佛世界禮拜、供養諸佛,以及可以自在到十方世界廣度眾生。由於三地菩薩心清淨的緣故,可以改變他人內相分,也成為解脫道的俱解脫大阿羅漢,同樣可以取證無餘涅槃而不取證,為了繼續修學無生法忍的增上慧,如同二地菩薩一樣,故意留惑潤生,轉入四地繼續修學。(待續)

1 七住前所進行的四加行與初地前所進行的加行有所不同,七住前所進行的四加行,是在斷除五陰中真實常住不壞我的邪見,於斷除我見後,成為聲聞解脫道世第一法,作為七住菩薩未來明心真見道的前方便。初地前所進行的加行,是明心以後經過多生多劫,於第十迴向位滿心前所應修而發起聖種性的加行,屬於出世間法的加行,是入初地前的前方便,與七住前所進行的加行大不相同。欲知兩者之間加行詳細差異內容,請參閱第六章第四節說明。又《瑜伽師地論》卷 46,已談到初地前的加行,乃至談到菩薩欲進入下一階段修行,都有其加行的條件(次法)存在,並於加行條件圓滿後,才能進入下一階位修行。

2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 1〈賢聖學觀品 第 3〉,《大正藏》冊 24,頁 1014, 中 29-下 5。 

3 平實導師著,《起信論講記》第五輯,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市), 2005/6 初版,頁 88。

4 《大般涅槃經》卷 8〈如來性品 第 4〉,《大正藏》冊 12,頁 412,中 7-10。

5 《大般涅槃經》卷 25〈師子吼菩薩品 第 23〉,《大正藏》冊 12,頁 769, 下 24-頁 770,上 1。 

6 平實導師著,《燈影——燈下黑》,佛教正覺同修會(台北市),2009/9 初 版 3 刷,頁 221。 

7 平實導師著,《楞嚴經講記》第一輯,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市), 2009/11/30 初版首刷,頁 169。

8 性種性,就是要讓菩薩種性具足圓滿的階位,也就是要培養菩薩出來摧邪顯正、救護眾生的種性階位。十住菩薩眼見佛性後,不忍眾生被邪師誤導,所以出來摧邪顯正,出來救護眾生,因為這樣的緣故,才能漸漸圓滿十行位所應具有菩薩種性的功德。如果菩薩寧願看著眾生被誤導,不願出來摧邪顯正,表示這位菩薩很鄉愿,沒有資格擔任菩薩,當然無法圓滿成就性種性的功德,未來更不可能轉入十迴向位的道種性階位修行。

9 詳見佛在《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 8 所說真 實行的內涵。

10 平實導師著,《燈影──燈下黑》,佛教正覺同修會,2009/9 初版 3 刷, 頁 222。

11 道種性,就是指十迴向位菩薩,為了進入初地十種前方便階位,由於十迴向位菩薩不斷地摧邪顯正、不斷地救護眾生,於圓滿後,方能進入初地進修無生法忍的道種智,所以十迴向位,乃是菩薩為了成為地上菩薩的前方便;若不知初地前十種前方便施設,以及不知如何具足圓滿道種性的功德,未來無法成為地上菩薩。

12「『色陰區宇』是說,這時的菩薩還沒有超越劫濁,無法突破色陰的限制,還必須依賴外光來照明,否則就無法看色法。區是區隔,宇是遮蓋的意思;區宇是說對某一種區域內的法性無法自在,被區隔及遮蓋住了。」平實導師著,《楞嚴經講記》第十四輯,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市),2012/2/24 初版 2 刷,頁 94。

13「二、相見道,此復有二:一、觀非安立諦有三品心:一、內遣有情假緣智,能除軟品分別隨眠。二、內遣諸法假緣智,能除中品分別隨眠。三、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緣智,能除一切分別隨眠。前二名法智,各別緣故;第三名類智,總合緣故。法真見道,二空見分,自所斷障無間解脫;別總建立,名相見道。……」《成唯識論》卷 9,《大正藏》冊 31,頁 50,上 11-18。

14 平實導師著,《燈影——燈下黑》,佛教正覺同修會(台北市),2009/9 初版 3 刷,頁 223。

15 安立諦有十六心之觀察,區分為二種:第一種,依所觀察所取與能取之關係,對大乘四聖諦之一一諦,分別以法智忍、法智、類智忍、類智來觀察,來建立十六品心。第二種、依所觀察下界與上界之關係,對大乘四聖諦之一一諦,分別以法智忍、法智、類智忍、類智來觀察,來建立十六品心。詳見《成唯識論》卷 9 之安立諦有十六心開示。 

16 聖種性,是指已經有了無生法忍道種智的種性,是具有道種智的地上菩薩,名為佛子──佛的真正兒子、如來真子,也就是說,於修學佛菩提道證悟後,還要發起道種智,以及荷擔如來家業,才是佛法上所說的聖人,因為裡裡外外都具有聖性,所以《大方廣佛華嚴經》說聖種性菩薩為:「超凡夫地,入菩薩位;生如來家,住佛種性;能修諸行,不斷三寶,善能守護菩薩種族,淨菩薩種,生處尊勝,無諸過惡,一切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恭敬讚歎。」(《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79〈入法界品 第39〉,《大正藏》冊 10,頁 438,中 24-28。) 

 17 平實導師著,《宗通與說通》,正智(台北),2011.5 初版 12 刷,頁 165。

18「云何菩薩增上戒住?謂諸菩薩(指初地菩薩)淨勝意樂為緣,所得性戒相應住。」(《瑜伽師地論》卷 47〈住品 第 4〉,《大正藏》冊 30, 頁 553,中 20-21。)

19 平實導師著,《宗通與說通》,正智(台北),2011.5 初版 12 刷,頁 165-166。

20 參見 平實導師著,《燈影——燈下黑》,佛教正覺同修會(台北市),2009.9 初版 3 刷,頁 226。 

21 菩薩可分為戒定直往菩薩(依戒、依定修行的菩薩)、戒慧直往菩薩(依戒、依智慧修行的菩薩)二種,所以有些學佛人,對於戒慧直往菩薩於二地持戒、三地才修四禪八定、四無量心、五神通有所疑慮,不認為二地持戒、三地修四禪八定等說法是正確的,認為在初地以前,已經有四禪八定等,因此筆者特別舉《大方廣佛華嚴經》來證明戒慧直往菩薩修學方法確實與戒定直往菩薩不同,經文開示如下:「菩薩行大海,難動不可盡,發心出世間,得入於初地,二地淨持戒,三地修諸禪……」(《大方廣佛華嚴經》卷 27〈十地品 第 22〉,《大正藏》冊 9,頁 577,下 20-22。)

22「云何菩薩增上心住?謂諸菩薩(指三地菩薩)增上戒住清淨為緣,所得世間靜慮等持、等至住。」(《瑜伽師地論》卷 47〈住品 第 4〉,《大 正藏》冊 30,頁 553,中 21-23。)彌勒菩薩開示:菩薩二地持戒圓滿的緣故,得以轉入三地修行,並於三地快滿心的時候,開始修世間的四禪八定等引、等至、等持。

23 平實導師著,《燈影——燈下黑》,佛教正覺同修會(台北市),2009.9 初版 3 刷,頁 227。

24「『色陰盡』不是色身不見了,也不是五塵消失了,而是佛性不被色陰所遮蓋,即使暗夜之中一樣可以明見一切色塵。」(平實導師著,《楞 嚴經講記》第十四輯,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12.2.24 初版 2 刷,頁 95。)

25「大慧!何者菩薩摩訶薩得三昧樂三摩跋提意生身?謂第三第四第五地中,自心寂靜行種種行,大海心波轉識之相三摩跋提樂,名意識生;以見自心境界故,如實知有無相,大慧!是名意生身相。」(《入 楞伽經》卷 5〈佛心品 第 4〉,《大正藏》冊 16,頁 540,中 23-27。) 佛的開示:最快三地滿心就會有第一種意生身,最慢到五地才有第一種意生身,端視菩薩當時定力、慧力、福德等條件是否具足圓滿而定。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101期目次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