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97-1.JPG

      (連載六) 

第四節 孝養父母的福德等同供佛
    童謠兒歌常唱:「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1 另外小學課本也教導說:「天這麼黑、風這麼大,爸爸捕魚去,為什麼還不回家?」由此可知父母的辛苦與偉大。
    在看完上一節之後,我們都知道供佛或供養三寶的功德很大!但別忘了,我們每個人家裡都有兩尊活佛,也就是我們的父母親大人。世間人每年都會慶祝母親節與父親節,而我們學佛人更應該孝順父母,因為父母辛苦地生下我們以及養育我們,我們今天才能夠長大成人、成家立業、安身立命,乃至修學佛法及悟道解脫。佛陀在《優婆塞戒經》卷 6〈五戒品 第 22〉中說:
    善男子!若得人身,多饒財物,兼得自在,先應供養父母、師長、和上、耆舊、持法之人,供給遠至、初行之人疾病所須;言則柔軟多有慚愧……。
    佛陀在經典中說如果有人有很多財物,應該要先供養父母,然後再供養師長、和上、年高德劭的長者、已實證的修行人,還有供給遠行或遠來之人以及生病的人,並且言語要柔軟,而且常懷恭敬慚愧之心。另外 佛陀也提到孝順父母與供佛的功德是一樣大的。《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 2〈報恩品 第 2 之上〉:
    善男子!於諸世間何者最富?何者最貧?悲母在堂名之為富,悲母不在名之為貧;悲母在時名為日中,悲母死時名為日沒;悲母在時名為月明,悲母亡時名為闇夜。是故汝等,勤加修習孝養父母,若人供佛福等無異,應當如是報父母恩。
    經典中說,如何是世間最富有的呢?如何又是世間最貧窮的呢?慈悲的母親還在家中的時候名之為富有,慈悲的母親不在的時候就稱為貧窮;慈悲的母親還在時就像中午的太陽高高掛在天上,慈悲的母親往生後就如同太陽下山了;慈悲的母親在的時候就像明亮的月亮,慈悲的母親身亡時就像黑暗的夜晚。所以 佛陀說:「我們應該要精勤地努力學習孝順奉養父母,孝養父母的福德就跟供佛的福德是一樣而沒有差別的,我們應當要如此來報答父母的恩情。」《雜寶藏經》卷 2 中也提到: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告諸比丘言:「若有人欲得梵天王在家中者,能孝養父母,梵天即在家中;欲使帝釋在家中者,能孝養父母,即是帝釋在家中;欲得一切天神在家中者,但供養父母,當知一切天神已在家中;但能供養父母,便為和上已在家中;欲得阿闍梨在家中者,但供養父母,即是阿闍梨在其家中;若欲供養諸賢聖及佛,若供養父母,諸賢聖及佛即在家中。」
白話翻譯 
    我阿難是這麼聽 佛說的:有一次,佛在舍衛國的時候, 佛告訴眾比丘說:「如果有人想要得到如同梵天王常住在自己的家中般守護著家人的話,這個人就必須供養孝順父母如梵天王一般;能這樣作的話,那麼梵天王就已常住在家中了。假使有人希望能得忉利天主帝釋住在家中守護著家人的話,就必須要恭敬供養孝順父母如帝釋,能夠這樣子作的話,就已得到忉利天主帝釋常住家中守護。假使有人想要得到一切天神在家中護佑的話,他只要能夠恭敬供養孝順父母如天神一般,應當知道一切的天神護法龍天都已常住在家中。一個人只要能好好恭敬供養孝順父母,一切具德之和上實已常住在家中。若有人希望能有具楷模德行的軌範師常住家中,他只要視父母如同軌範師般的恭敬供養孝順,這樣軌範師就是已常住在家中了。如果有人希望供養諸佛菩薩賢聖,但現前實無諸佛菩薩賢聖現在前得受供養,若能以此供養諸佛菩薩賢聖的至誠心來供養孝順父母,那麼,諸佛菩薩聲聞緣覺等賢聖就像是已住在家中了。」2
    供養父母的方法除了供養財物和生活必需品之外,恭敬禮拜、讚歎尊重也是很重要的。《優婆塞戒經》卷 3〈受戒品 第 14〉:
    言東方者即是父母,若人有能供養父母:衣服、飲食、臥具、湯藥、房舍、財寶,恭敬禮拜,讚歎尊重,是人則能供養東方。
    平實導師在《優婆塞戒經講記》第四輯第 124─125 頁中 解釋:
    如果能以衣服、飲食、臥具、房舍或者生病時以湯藥供養父母,乃至有能力的人以財寶供養,並且要恭敬禮拜、讚歎尊重,才是如法的供養東方,具備了受戒 的第一個條件。佛門中常常有這樣的在家弟子:剋扣父母的供養而去外面布施,這是假名布施,後面 佛會說到。真修布施的人,應當剋扣自己的享受來布施,對父母的供養絕對不該減少。學佛之後,對父母應當更懂得恭敬禮拜、讚歎尊重;可是有些人學佛十幾年了,我看是沒有學進去:因為父母來了,他並不恭敬;公公、婆婆來了,也不恭敬奉侍;泰山、丈母娘來了,也不恭敬探問,全都不看在眼裡,當然更不可能禮拜了。並且有人還到處去講:「我公公、婆婆多壞!」有的人到處去講:「我那個泰山好可惡!」這不但不是讚歎尊重,反而是侮辱了。像這種人,縱使他有衣服、飲食、臥具、湯藥、房舍、財寶供養,仍然稱不上如法的供養,還要有恭敬禮拜、讚歎尊重,才算是如法供養,因為這是從心中產生的善法。心中沒有善意,專作一些表面功夫,那是沒有意義的,表示這個人不能供養 東方,沒有受戒的第一個條件。
    所以我們除了供養父母之外,態度上也要恭敬。而且,我們也不能因為學佛知道應該要布施,就去減少對父母的供養而拿去布施,若是為了供養三寶而剋扣父母的供養,那就是違背 佛的教導而變成不孝了。平實導師在《優婆塞戒經講記》第四輯第 226 頁也說: 
    供養父母的福德不會比供養三寶少,這在後面經文中 佛會說到;所以受持了優婆塞戒以後卻不能供養父母、師父、家中的長輩,就是忘掉優婆塞的本分了,這就是失意罪:遺失了「自己是優婆塞戒受持者」的作意了,這就是失意罪。
  第一目 不孝的果報——耶輸陀羅懷孕六年的因緣
    不孝順的人在世間,人們都會責罵他;而在佛法中也說不孝順是會有許多惡報的。譬如在《佛本行集經》卷 55〈羅睺羅因緣品 第 56 上〉中,就有提到 佛陀出家前的妻子耶輸陀羅,由於她過去生曾經對媽媽不孝順,這樣的業導致她後來的許多世遭受無量苦,並且也由於殘留下來的業習,使她在佛世時,要懷孕六年才能生下 佛陀的兒子——羅睺羅。故事中提到:
    佛陀回憶起往世無量劫以前,有一群牛在牧牛的處所。牛主人的妻子帶著一個女兒,往牛群中去擠取牛乳。所帶的兩個器皿都裝滿了牛乳,其中容器大的由女兒揹負著,容器小的由她自己揹著。走著走著到了半路,她對女兒說:「妳走快一點!前面的路很危險、很恐怖!」這時女兒回答母親說:「我揹的 這個容器大又重,怎麼可能走得很快呢?」她媽媽一而再、再而三地說:「你走快點!這條路很危險、很恐怖!」 
    這時女兒心裡面想:「為什麼叫我拿最重的東西,又一直催促我走那麼快呢?」這個女兒因此生起瞋恚心來,回答母親說:「媽媽!您先幫我拿一下這個重的容器,我想要先去大小便。」於是她媽媽只好一併拿起比較大的容器走了一段路,女兒才緩緩跟上來,這時她媽媽除了揹著自己原來的,也同時揹著這個較重的容器,走了六拘盧舍 3(12 里)的路。
    這時,佛陀告訴諸比丘說:「你們不要懷疑!這個心中有瞋恚心的女兒,叫自己的媽媽揹那麼重的東西,行走了六拘盧舍(12 里)的路程,因為這個業報,這女兒在生死流轉中受了無量苦之後,遺留下來的殘業,還讓耶輸陀羅今生要受懷胎六年才能生產的痛苦。」
    所以 佛陀說:「諸位比丘!我們所造的各種業,都不會是不受報的,我們都會隨著自己所造的善惡業,而讓將來的自己受報。所以你們這些比丘們,應該要永遠捨掉身口意的惡行。為什麼呢?因為造作身口意的善惡因緣,未來必將會受到善惡果報!所以你們應該要修學善業。」
  第二目 父母恩重大於須彌山
    為什麼不孝順父母的果報那麼重呢?俗話說:「母親像月亮一樣偉大!」有一首歌中談到母親的慈愛時說:「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底。」接著我們來看看母親對我們的恩德到底有多大?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 2〈報恩品 第 2 之上〉中說:
    世出世恩有其四種:一、父母恩,二、眾生恩,三、國王恩,四、三寶恩。如是四恩,一切眾生平等荷負。善男子!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於一劫中說不能盡,我今為汝宣說少分。假使有人為福德故,恭敬供養一百淨行大婆羅門、一百五通諸大神仙、一百善友,安置七寶上妙堂內,以百千種上妙珍膳,垂諸瓔珞眾寶衣服,栴檀沈香立諸房舍,百寶莊嚴床臥敷具,療治眾病百種湯藥,一心供養滿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順心,以微少物色養悲母,隨所供侍,比前功德,百千萬分不可校量。
    佛陀在這一段聖教中說:世間和出世間法有四種恩情,第一就是父母恩,第二是眾生恩,第三是國王的恩德,第四是三寶恩。這樣四種恩德,乃是一切眾生平等荷負。父親有慈恩,母親有悲恩。母親的悲恩,佛陀說就算祂老人家住世一劫也沒辦法說盡,所以 佛陀為我們少分宣說如下:假使有人為了得到福德果報的緣故,而恭敬供養一百個修清淨行的大修行人,一百個有五神通的離欲大神仙,一百位善友,把他們這些人安置在七寶所成的妙堂中,用百千種上妙珍貴的飲食,用各種珠寶瓔珞衣服、栴檀沈香,並為他們蓋各種屋宅房舍,用百寶裝飾的床座敷具,還有治療各種疾病的百種湯藥,這樣一心供養這些人一百大劫乃至一千大劫,這麼大的功德還不如一念生起孝順之心,以很微少的東西來供養自己的悲母,隨時在母親身旁供給所需並伺候著,這樣孝順的功德比起前面的功德還要大上百千萬倍,甚至都無法比擬。
    佛接著又開示說:
    世間悲母念子無比,恩及未形,始自受胎終於十月,行住坐臥受諸苦惱非口所宣,雖得欲樂飲食衣服而不生愛,憂念之心恒無休息,但自思惟將欲生產,漸受諸苦晝夜愁惱;若產難時,如百千刃競來屠割,或致無常。若無苦惱,諸親眷屬喜樂無盡。猶如貧女得如意珠,其子發聲如聞音樂,以母胸臆而為寢處,左右膝上常為遊履,於胸臆中出甘露泉,長養之恩彌於普天,憐愍之德廣大無比。世間所高莫過山岳,悲母之恩逾於須彌;世間之重大地為先,悲母之恩亦過於彼。若有男女背恩不順,令其父母生怨念心,母發惡言子即隨墮,或在地獄、餓鬼、畜生。世間之疾莫過猛風,怨念之徵復速於彼;一切如來、金剛、天等,及五通仙,不能救護。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悲母教承順無違,諸天護念福樂無盡。如是男女即名尊貴天人種類,或是菩薩為度眾生,現為男女饒益父母。
    佛陀提到了母親懷胎十月的辛苦,以及生產時的種種苦難,這是無法說盡的;我們被生下來以後,母親對我們的照顧,這種種生育長養的恩德是遠比普天、大地、須彌山還要廣大。因此,世間的男女如果有對父母不孝順的,讓父母產生怨念之心,甚至於還讓母親因此而口出惡言,那這個不孝的子女就會因此而墮於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道之中。這種不孝的業風速度非常之快,一切如來、金剛護法、天神以及有五神通的神仙們都無法救護於他。所以,世間的善男子和善女人,如果能依著母親的教導而恭敬孝順,諸天的天神就會護念他,因此而產生的福報享樂也將會是無窮無盡的。這樣孝順的世間男子、女人就會成為尊貴的天人種類,或者是菩薩為了度眾生,而示現成為子女來報答父母恩德、利益父母。《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 2 又接著說:
    若善男子、善女人,為報母恩經於一劫,每日三時割自身肉以養父母,而未能報一日之恩。所以者何?一切男女處于胎中,口吮乳根飲噉母血,及出胎已幼稚之前,所飲母乳百八十斛,母得上味先與其子,珍妙衣服亦復如是,愚癡鄙陋情愛無二。昔有女人遠遊佗國,抱所生子渡殑伽河,其水暴漲力不能前,愛念不捨母子俱沒。以是慈心善根力故,即得上生色究竟天作大梵王。以是因緣,母有十德:一名大地,於母胎中為所依故。二名能生,經歷眾苦而能生故。三名能正,恒以母手理五根故。四名養育,隨四時宜能長養故。五名智者,能以方便生智慧故。六名莊嚴,以妙瓔珞而嚴飾故。七名安隱,以母懷抱為止息故。八名教授,善巧方便導引子故。九名教誡,以善言辭離眾惡故。十名與業,能以家業付囑子故。 
    佛陀說:如果善男子或善女人,為了要報答母親的恩德,縱使經過一大劫的時間,每天三餐都割自己身上的肉來供養父母,這樣仍然無法報答父母一日之恩。為什麼呢?因為一切男女還在胞胎中時,吸收著母親的血液養分,以及出胎後還很小的年幼之時,也要喝許多血液變成的母奶;在斷奶後,母親都把上等好吃的飲食先給自己的孩子,就連珍妙的衣服也是如此;母親對孩子是這樣無我無私的愛。不管是愚癡或鄙陋的母親,對子女的親情慈愛都是沒有差別的。
    譬如,很久以前,有一位女人要到遠方的國度去,她抱著孩子要渡過殑伽河,正在渡河的時候,因為河水暴漲而無法往前,因為母親對孩子的愛念,不願捨棄孩子來保全自己的性命,因此兩人都喪命沉沒了。由於這樣慈悲心善根力量的緣故,這個母親就因此而往生到天上當大梵天王。因為生養及慈愛子女的因緣,母親有十種恩德:一名為大地,因為孩子需要依靠在母胎中的緣故。第二名為能生,母親要經歷懷胎十月和生產時非常多的痛苦。第三名為能正,孩子生下來都要一直依靠母親的手來調理五根的緣故。四名養育,時節更迭中依靠母親的照顧,讓我們具足長養安穩長大。五名智者,母親以方便善巧讓我們生起智慧。六名莊嚴,母親以種種珍妙的瓔珞來裝飾我們。七名安隱,在母親的懷抱下我們就很安心,一切苦都能止息。八名教導傳授,母親以善巧方便導引孩子。九名教誡,母親以溫柔良善的言詞告誡我們要離開眾多錯誤的地方。十名給與家業,母親能以家業交代付囑孩子的緣故。《雜寶藏經》卷 2 中也說:
    父母恩重,猶如天地,懷抱十月,推乾去濕,乳哺養大,教授人事。此身成立,皆由父母,得見日月,生活所作。父母之力,假使左肩擔父,右肩擔母,行至百年復種種供養,猶不能報父母之恩。
    自古以來,父母對於兒女教養的恩德,就好像天與地般的崇高與厚重;母親懷胎十個月才能把小孩生下來,還要推乾去濕無微不至的照顧,給與奶水來餵哺養育才能長大;並且還要教導我們種種人世間的事。我們之所以能夠長大成人,都是由於父母的恩德,使我們得以存活於白天與夜晚,並且能夠在生活中有所作為,這一切都是由於父母親所付出的辛勞而得以成就。父母對孩子所作的一切犧牲與所付出的心力,身為子女的我們即使用扁擔挑起二個籮筐,左邊擔負著父親,右邊擔負著母親,以徒步的方式行走著,不停地走上百年都未曾止息,並 且同時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等種種所需,這樣作都還不能報答父母親對孩子生養教育之恩德。
    由此可知,父母對我們的恩德是多麼深重!羔羊尚且跪乳,烏鴉更知反哺,而身為人類的我們,難道連畜生都不如嗎?所以我們一定得要好好孝順父母。 
  第三目 成佛之道必須從孝順中來
    另外,成佛之道也是從孝順中來,因為成佛之道就是攝受眾生,而父母就是跟我們因緣最深的眾生之一。佛在《本生經》中常常提到自己過去無量世中如何孝順父母的故事,並且 佛也在經典中提到有八種人是一定要布施的,除了佛和修行人之外,第一個就是父母。譬如《雜寶藏經》卷 2 中的〈迦尸國王白香象養盲父母并和二國緣〉這個故事中,一開始就提到:
    昔佛在舍衛國,告諸比丘言:「有八種人,應決定施,不復生疑。父母以佛及弟子,遠來之人,遠去之人,病人,看病者。」諸比丘白佛言:「如來世尊!甚奇甚特!於父母所,常讚嘆恭敬。」佛言:「我非但今日,過去已來,恒尊重恭敬。」
    佛陀的三十二大人相也是有許多是從孝順父母而修來的。譬如,《優婆塞戒經》卷 1〈修三十二相業品 第 6〉中說:
    為菩薩時,於無量世供養父母師長善友,如法擁護一切眾生,是故次得手足輪相。……
    為菩薩時,善受師長父母善友所教敕故,是故次得身臃滿相。……
    為菩薩時,於無量世,以手摩洗師長父母身,除去垢穢,香油塗之,是故次得手足軟相。……
    為菩薩時,終不欺誑一切賢聖父母師長善友知識,是故次得手過膝相。……
    為菩薩時,於無量世,頭頂禮拜一切聖賢師長父母,尊重讚歎,恭敬供養,是故獲得無見頂相。
   《瑜伽師地論》卷 49〈建立品 第 5〉:
    於其父母種種供養,於諸有情諸苦惱事種種救護,由往來等動轉業故,感得足下千輻輪相。
   《雜寶藏經》卷 2 的〈波羅奈國有一長者子共天神感王行孝緣〉 中的故事最後,佛陀也說:
    我於爾時,為彼一國除去惡法,成就孝順之法,以此因緣自致成佛,是以今日,亦復讚嘆孝順之法也。
    佛陀說:「我在過去的那個時代,為那一個國家除去邪惡之法,成就了孝順的法道;因為這個因緣,使得我後來得以成就佛道,這也是原因之一。時至今日,對於孝順之法道,我仍然是非常讚歎的啊!」(待續)
    
1 引用自蕭芳芳 1958 電影《苦兒流浪記》插曲︰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IpUcV7iO4k(擷取日期︰2012.12.24) 
2 此段經文的白話解釋引用自《正覺電子報》第 84 期的佛典故事選輯︰〈孝順之法道〉,頁 108-109。
3 維基佛學大辭典:毘曇論,四肘為一弓。五百弓為一拘盧舍。今之二里也。八拘盧舍為一由旬。今十六里也。
4 《佛本行集經》卷 55〈羅睺羅因緣品 第 56 上〉:汝諸比丘!我念往昔過無量世,有一群牛在於牧所。其牛主妻自將一女,至牛群搆取乳酪,所將二器並皆盈滿,其器大者遣女而負,其器小者身自擔提。至其中路,語其女言:「汝速疾行!此間路嶮,有可怖畏。」爾時,彼女語其母言:「此器大重,我今云何可得速疾?」其母如是再語、三語:「汝速疾行!今此路中,大有恐怖。」爾時,彼女而作是念:「云何遣我負最大器,更復催促遣令急行?」其女因此,便生瞋恚,而白母言:「母可且兼將此乳器,我今暫欲大小便耳。」而彼女母,取此大器負擔行已,其女於後,徐徐緩行。爾時,彼母兼負重擔,遂即行至六拘盧舍。爾時,佛告諸比丘言:「汝等若有心疑,彼女有瞋恚心,乃遣其母負重,行六拘盧舍者?莫作異見,耶輸陀羅釋女是也。既於彼時,遣母負重,行其道路六拘盧舍,由彼業報,在於生死煩惱之內,受無量苦;以彼殘業,今於此生,懷胎六歲。」「諸比丘!所有諸業,非是虛受,隨造善惡,還自受之。是故汝等諸比丘輩!恒須捨此身口意惡。何以故?作身口意善惡因緣,汝諸比丘!現見如是善惡果報。汝等比丘!應當如是修學善業。」爾時, 世尊與淨飯王及彼大眾說微妙法,使令歡喜,顯示宣通教化訖已,從座而起,還於本處。(《大正藏》冊 3,頁 908,上 16-中 13)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101期目次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