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98.JPG

                (連載四)

    到了四地,成為四地入地心菩薩,同時也進入受陰區宇 1 的修除範圍中。菩薩為了成就四地滿地心的功德,開始修學四事:一者、主修精進波羅蜜多。二者、繼續修學四地無生法忍的道種智,對大乘四聖諦十六品心的粗相進行創觀,亦即修集四地的增上慧學 2 。三者、繼續斷除所知障微細隨眠,以及微細的煩惱障習氣種子隨眠。四者、隨緣修集法布施的功德,示現化身,於他方世界廣度有情,以圓滿四地所需要的福德。於這四事修集圓滿時,成就一種現觀:如水中月,現觀:自己之如來藏已能由自己之緣故而化現眾多化身;是故便由於他方世界中諸多有情之與己有緣者之心想故,而令自己之如來藏能於彼等眾生心中各各化現一化身,便如水中之月一般無 二。3 因為親證水中月現觀的緣故,成為四地滿心菩薩。四地滿心菩薩如同三地菩薩一樣,為了修證無生法忍的緣故,故意留惑潤生,轉入五地繼續修學。

    到了五地,成為五地入地心菩薩。菩薩為了成就五地滿心的功德,開始修學四事:一者、主修禪定波羅蜜多,圓滿辦事靜慮等三種定學。二者、繼續修學五地無生法忍的道種智,對大乘四聖諦十六品心的細相再一次進行觀察,亦即重觀,修集五地的增上慧學 4 。三者、繼續斷除所知障的微細隨眠,以及微細的煩惱障習氣種子隨眠。四者、繼續隨緣修集法布施的功德及度化他方世界有情,以圓滿五地所需要的福德。於這四事修集圓滿時,成就一種現觀:變化所成,現觀:所施一切法皆是自心藏識變化所成;觀察有情所受一切法施,利樂充滿,然彼所受法施而現之般若慧,亦是彼自心藏識之變化所成;復觀察自身為利樂有情故,於諸世界示現化身,其實亦是自心藏識變化所成。菩薩如是現觀,即得通達七真如,證得無差別真如——生死涅槃實無差別。5 因為親證變化所成現觀的緣故,成為五地滿心菩薩。五地滿心菩薩如同四地菩薩一樣,為了修證無生法忍的緣故,故意留惑潤生,轉入六地繼續修學。

    到了六地,成為六地入地心菩薩。菩薩為了成就六地滿地心的功德,開始修學四事:一者、主修般若波羅蜜多。二 者、主修六地的增上慧學 6,對大乘十二因緣一一有支深入觀察,以成就六地無生法忍的道種智。三者、繼續斷除所知障微細隨眠,以及微細的煩惱障習氣種子隨眠。四者、繼續隨緣修集法布施的功德及度化他方世界有情,以圓滿六地所需要的福德。於這四事修集圓滿時,成就一種現觀:似有非 有,現觀:於變化所成之他方世界中自己極多化身,加以觀行,證知皆是自己所變;雖然在事相上實有可見,為他方世界之證得神通境界之佛子所能親見,然而此有絕非真實有之法,似有而非有,非有情亦非無情,純是自己阿賴耶識之所化現,是故於五地滿心位及六地住地心中所有之變化所成現觀境界全無所著。7 因為親證似有非有現觀的緣故,不僅成為六地滿心菩薩心,而且心地清淨脫離定障,自然證得滅盡定 8 以及成就受陰盡 9 之功德。六地滿心菩薩如同五地菩薩一樣,為了修證無生法忍的緣故,故意留惑潤生,轉入七地繼續修學。

    到了七地,成為七地入地心菩薩,同時也進入想陰區宇 10 的修除範圍中。菩薩為了成就七地滿地心的功德,開始修學五事:一者、主修方便波羅蜜多。二者、繼續修學七地無生法忍的道種智,對十二因緣流轉門、還滅門再作細觀。三者、繼續斷除所知障微細隨眠,以及最微細的煩惱習氣種子隨眠。四者、繼續隨緣修集法布施的功德及度化他方世界有情,以圓滿七地所需要的福德。五者、勤求無相觀,遠離作意加行。於這五事修集圓滿時,成就一種現觀:如犍闥婆城 11。因為親證如犍闥婆城現觀的緣故,不僅想陰盡 12,而且也成為七地滿心菩薩。 

    由於七地滿心之菩薩念念入滅盡定 13,不僅想陰盡,而且每一念、每一剎那都在滅盡定中,所以心中非常寂靜,與六地滿心菩薩證得滅盡定不同:一者、六地菩薩於打坐中尚須作意加行後,才能證得滅盡定,並非如七地菩薩於一切行中,不一定要打坐,隨時隨地可以念念入滅盡定。二者、七地菩薩三界愛煩惱習氣種子隨眠完全除盡,六地菩薩尚有微細一分沒有斷除,所以六地菩薩無法想像七地菩薩念念入滅盡定的境界為何,當然覺得七地菩薩念念入滅盡定的境界不可思議;而七地菩薩能了知六地菩薩為何無法如七地菩薩一樣,可以念念入滅盡定,只因為七地菩薩已經完全斷除三界愛習氣種子隨眠,能夠遠離一切諸法有無相 14,這也是上地能知下地境,下地不知上地境的道理。三者、七地菩薩於念念入滅盡定當中,八個識仍具足,其三昧樂意生身仍然可以到十方世界供養諸佛及廣度他方世界有緣眾生,而六地菩薩入了滅盡定,三昧樂意生身就不見了,這是因為六地菩薩入滅盡定時,前六識已消失不見,意根心所有法中的五遍行僅剩下觸、作意、思三個心所有法在運作,滅了受、想這二個心所有法,所以無法發起三昧樂意生身。因為這樣的道理,六地菩薩無法想像七地菩薩念念入滅盡定的證量,誠為不可思議。

    同樣的道理,七地菩薩證得念念入滅盡定,也與聲聞、緣覺的阿羅漢以及辟支佛證得滅盡定不一樣:一者、七地菩薩每一念都能進入滅盡定,而阿羅漢及辟支佛則須從初禪開始,經過二禪、三禪、四禪等等,最後才能轉入滅盡定,也就是說,阿羅漢及辟支佛仍需透過次第加行,才能轉入滅盡定,不能像七地菩薩於一切行隨時隨地可以念念入滅盡定。二者、阿羅漢及辟支佛在滅盡定中,七轉識當中的前六識已消失不再現行, 意根也僅剩下三個心所有法;可是七地菩薩每一念、每一剎那 都在滅盡定中,八個識之每一識都有五遍行配合運作,所以不 會像阿羅漢及辟支佛一樣,第七識僅剩下三個心所有法在運 作。三者、七地菩薩煩惱障習氣種子隨眠已經斷盡,所以能夠 念念入滅盡定。阿羅漢及辟支佛僅斷除我見、我執、我所執, 也就是斷除三界愛有漏的現行 15,沒有斷除煩惱障的習氣種子隨眠,更沒有打破無始無明,雖然阿羅漢及辟支佛與七地菩 薩同樣證得滅盡定(無生法忍、福德等暫不談),可是阿羅漢及辟 支佛無法思議七地菩薩念念入滅盡定的境界。四者、七地菩薩 能夠證得念念入滅盡定,如同六地菩薩一樣,是透過無生法忍而證得,不像阿羅漢僅是透過斷除三界愛中的定障而證得。這樣的道理,不但已超過六地菩薩所證滅盡定的境界,更遠遠超 過阿羅漢及辟支佛所證的滅盡定,所以聲聞、緣覺的阿羅漢及辟支佛根本無法思議六地菩薩滅盡定的境界,更不用說能思議七地菩薩念念入滅盡定的境界了。

    由於七地菩薩證得念念入滅盡定的緣故,成就一種現觀,名如犍闥婆城,心非常、非常寂靜的關係,因此起了涅槃貪,想要入無餘涅槃。這時,佛知道有一位七地滿心菩薩想要入無餘涅槃,為了使七地滿心菩薩不入無餘涅槃而斷了廣度眾生的機緣,於是出現在這位七地滿心菩薩面前,勸請七地滿心菩薩不要忘了入初地前所發的十無盡願,並傳授七地滿心菩薩一個非常殊勝的三昧,叫作引發如來妙智三昧16,這個三昧能夠引發佛地無量、無邊、無數算數譬喻也不能及的三昧,勝過七地菩薩以前所修學的種種三昧,因此七地滿心菩薩樂於修學而不入無餘涅槃,因而轉入八地修行,也完成菩薩第二大阿僧祇劫修行,進入第三大阿僧祇劫中。

    到了八地,成為八地入地心菩薩,同時也進入行陰區宇 17 的修除範圍中。菩薩為了成就八地滿地心的功德,主修願波羅蜜多、一切種智、八地所應修集的福德、斷二種愚癡:於無相作功用愚癡、於相自在愚癡 18,因而證得如實覺知諸法相意生身 19,成為八地滿心菩薩,能夠於相、於土自在,隨意變現定果色而為眾生所受用,因而轉入九地繼續修學。

    到了九地,成為九地入地心菩薩。菩薩為了成就九地滿地心的功德,主修力波羅蜜多、一切種智、九地所應修集的福德、斷二種愚癡:於無量說法、無量法句文字、後後慧辯陀羅尼自在愚癡以及辯才自在愚癡 20,開始修學四無礙辯:法無礙、義無礙、詞無礙、樂說無礙,名為四無礙。因為九地菩薩滿心時圓滿成就四無礙辯,得無量無邊陀羅尼門,演說妙法,利樂有情無有窮盡,因而斷除意根俱生一分微細所 知障,證得種類生無行作意生身 21,成為九地滿地心菩薩,因而轉入十地繼續修學。

    到了十地,成為十地入地心菩薩,由於十地菩薩仍有一分微細所知障俱生障礙,使得十地菩薩於諸法尚未完全自在,令十地菩薩大法智雲無法現起,因此主修智波羅蜜多、十地所應修集的福德、斷二種愚癡:大神通愚癡、悟入微細祕密愚癡 22 。於十地快滿心的時候,大寶蓮花王宮殿自然現前;當十地菩薩進入大寶蓮華王宮殿後,放光照耀十方世界,並從十方諸佛腳下進入。十方諸佛知道有一位十地菩薩即將滿心,因此十方諸佛不僅眉間放光,共同遙為此十地菩薩灌頂,使得十地菩薩大法智雲現前,成為十地滿心菩薩,亦名受職菩薩、法王子,而且諸佛還發動九地以下諸菩薩眾皆來圍遶十地菩薩,設大供養,於瞻仰此菩薩時,也蒙佛放光加持而各獲百萬諸三摩地。

    由於十地滿心菩薩蒙佛放光加持,成就大法智雲,不僅行陰盡 23,因而進入識陰區宇 24 的範圍,而且所應學的法已經圓滿,所欠缺的僅是成為究竟佛時所應有的福德而已,因此轉入等覺位,於百劫專修福德,為了成就菩薩的三十二大人相及八十種隨形好等福德圓滿相,所以無一時非捨命時,無一處非捨身處,不管是菩薩的內財(性命、身體等),或者外財(名利、錢財、眷屬等)統統可以隨時布施出去。這樣整整一百劫專門修集福德,圓滿後轉入妙覺位,成為某一位如來的旁侍,護持如來的弘化事業;當如來即將示現滅度前,此妙覺菩薩即被授記為當來下生成佛的一生補處菩薩,上生兜率天上繼續住持正法利樂有情。於示現成佛之因緣快成熟時,事先安排菩薩們下生人間,以圓滿自己示現成佛的因緣,並於因緣成熟時下生人間。然後於菩提樹下,一手按地明心,上品妙觀察智、上品平等性智、大圓鏡智現前;夜睹明星眼見佛性,成所作智現前,不僅識陰盡 25,而且也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完成第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並依初地前所發的十無盡願,繼續利樂有情無有窮盡。

    由上面說明可知:佛菩提道須經過十信、十住(七住明心、十住眼見佛性)、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等五十二階位,如是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就佛道。因此身為佛弟子們應該以 釋迦世尊所說的成佛之道五十二個階位,以及各階位中應該修證的內涵作為依據,如實修行,未來才有可能明心、見性,乃至圓證大菩提果,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如果不依照 釋迦世尊所施設的菩薩法道來修行,改以聲聞解脫道的修行而想要成就佛菩提果,永遠不可能成功;不但如此,甚至將會偏離佛菩提道而走上常見外道、斷見外道,乃至密宗邪 淫外道之歧路上,與佛菩提就越走距離越遠了。

    然而在佛門中,有出家人、在家人竟提出完全違背 釋迦世尊成佛之道的說法,譬如有人主張:「阿羅漢的解脫道就是菩薩的成佛之道」、「阿羅漢就是佛」等,你一聽到這樣的主張,就知道:他根本不懂解脫道及佛菩提道的次第及其關聯性,才會提出此荒謬的主張。又譬如坦特羅佛教 26(如今的假藏傳佛教等四大派亦名密宗、喇嘛教)行者主張:「透過男女兩根交合所引生性高潮遍全身快樂的覺受,並觀察此快樂覺受無形無相,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報身佛境界」,你聽了一定要知道,那不是 釋迦世尊所說的成佛之道,是魔所說的成魔之道,是用來誤導眾生向下沉淪的邪知邪見,不是無上瑜伽,而是無下瑜伽,沒有比這個更會讓眾生下墮了。又譬如有人主張:「一悟即至佛地」,那也不是正確的說法,為什麼?因為菩薩明心而悟得自心如來時,只不過是七住位的菩薩而已,還要經過二又三十分之二十三大阿僧衹劫之修行時劫,才能成佛,不是悟了就是佛;唯除最後身菩薩,在菩提樹下明心及見性,才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外。所以說,禪宗祖師主張「一悟即至佛地」,乃是鼓舞人心的方便說,不是究竟說。又譬如有人主張「明心見性成佛」,你也該知道,這樣的說法,如同「一悟即至佛地」的說法一樣,都不是正確究竟的說法。

    此外,佛門有唯識五位 27(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究竟位)及四種波羅蜜 28(遠波羅蜜多、近波羅蜜多、大波羅蜜多、圓滿波羅蜜多)的說法。所謂唯識五位,就是從十信位一直到五住位滿心的資糧位、六住位滿心的加行位、七住菩薩明心一直到十迴向位滿心後的入地心見道位(包括真見道、相見道及通達位)、初地住地心到等覺位的修道位,妙覺到佛地的究竟位。如果再將唯識五位加以濃縮,成為四種波羅蜜多,一者、遠波羅蜜多,乃是第一大阿僧衹劫的十信、十住、十行,一直到十迴向滿心後的初地入地心為止。二者、近波羅蜜多,就是第二大阿僧衹劫的初地住地心開始,一直到七地滿心為止。三者、大波羅蜜多,乃是第三大阿僧衹劫的八地、九地、十地、等覺位。四者、圓滿波羅蜜多,乃是妙覺及佛地,所以佛菩提道必須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之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五 十二階位,也是經過唯識五位、四種波羅蜜多,才能成就佛道,這就是佛菩提道被稱為大乘最主要的原因,因為大乘的法大、心大、願大、成就大的緣故,不像二乘人最快一生就可以取證無餘涅槃,這是因為二乘的法小、心小、願小、成就小的緣故;所以菩薩要得到大乘法,以及成就大乘法究竟位的大菩提果真的很不容易,要經過多生多劫聽聞正法,始能信入,乃至能思惟、修習、親證及圓滿大乘法才能成就,如《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 10 開示:

    文殊師利!此妙法門,人多祕掌,置經函中、諸庫藏中。何以故?以無法器不應得種無上善根故。何以故?文殊師利!此妙法門難信、難行、難量故。文殊師利!凡所有人宿無善根,曾聞大乘生疑毀謗,是故聞此無上法門不能生信、不能得入。文殊師利!後末世中法欲滅時,聞此法門能生信者、能推求者、能解入者,文殊師利!汝知此人已曾供養過去無量無邊諸佛,善行諸行,乃能信入此大乘門。29

    佛開示:要聽聞大乘法真的很不容易,因為大乘法難信、難行、難思量故。既然想要成就信根、信力尚且需要一個大劫,乃至有人需要一萬個大劫才能完成,更何況想要明心、見性,乃至得大菩提果,若非菩薩種姓、若非經過久劫修行的人,如何能信入、證得及圓滿成就佛菩提道?又如果有人對 釋迦世尊開示的大乘法能夠信受,乃至能如實修行及證悟者,表示這個人已於無量佛所種諸善根,才能進入大乘法門修行,非是小根小器的二乘行者所能比擬,更不是凡夫所能比擬的了。所以說,菩薩種姓真的很尊貴!不僅《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如是 說,《金剛經》也如是開示: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30

    《金剛經》已經很清楚開示:若有眾生對於《金剛經》裡面的一句一偈能生信心,認為一切有情的真心是真實存在的,這位眾生已經不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種善根,而是在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才會相信 釋迦世尊在《金剛經》開示的大乘法。這樣的人是久學菩薩,不是新學菩薩;如果是新學菩薩、善根不夠的人,不會相信 世尊開示的大乘法,乃至有人不信而毀謗 世尊的說法。譬如仿冒佛教的坦特羅佛教行者主張:「透過男女行淫的方法及技巧,所引生性高潮之樂空雙運、樂空不二,不需要經三大阿僧衹劫,僅此一生一世可以成就報身佛境界,這樣的法,比釋迦世尊所說的成佛之道更快、更勝妙。」佛弟子們都知道,在行淫時性高潮所產生的遍身樂受,以及能觀察、能夠覺知樂受的心,乃是受陰與識陰所攝,也不離六塵中的觸塵與法塵,落入欲界層次中,其中的心與境本身都是被生的法,都是生滅法,無一是常住法,怎麼會是 釋迦世尊所說的真實法呢?所以當坦特羅佛教行者提出這樣主張時,有智慧的你一聽到這樣的說法,就知道那是滿口的荒唐言,根本不是佛法,誤導眾生非常嚴重。(待續)

 1 「又如三地滿心能在暗夜中清楚看見一切色塵,色陰已盡而轉入四地了,但是這時的佛性還是只能在見上起用,仍然不能生起其他的作用,還無法突破受陰的限制所以叫作『受陰區宇』,也就是還沒有突破受陰的境界。」(平實導師著,《楞嚴經講記》第十四輯,正智出版 社(台北市),2012.2.24 初版 2 刷,頁 158。)

2 「云何菩薩覺分相應增上慧住?謂諸菩薩(指四地菩薩)以世間淨智所依,等持為所依止,為覺諸諦,於正念住等三十七菩提分法妙簡擇住。」(《瑜伽師地論》卷 47〈住品 第 4〉,《大正藏》冊 30,頁 553,中 23-26。)

3 平實導師著,《燈影——燈下黑》,佛教正覺同修會(台北市),2009.9 初 版 3 刷,頁 229。

4 「云何菩薩諸諦相應增上慧住?謂諸菩薩(指五地菩薩)覺分簡擇為所依止,於諸諦中如實覺住。」(《瑜伽師地論》卷 47〈住品 第 4〉,《大正藏》冊 30,頁 553,中 26-28。)

5 平實導師著,《宗通與說通》,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11.5 初版 12 刷,頁 168-169。

6 「云何菩薩緣起流轉止息相應增上慧住?謂諸菩薩(指六地菩薩)於諦能覺增上力故、簡擇顯示由無智故,苦及因起,簡擇顯示由有智故,苦及因滅住。」(《瑜伽師地論》卷 47〈住品 第 4〉,《大正藏》冊 30,頁 553,中 28-下 2。)

7 平實導師著,《燈影——燈下黑》,佛教正覺同修會(台北市),2009.9 初版 3 刷,頁 237。

8「何等想受滅(滅盡定)?謂已離無所有處欲(四空定中的無所有處定),超過(三界)有頂,暫息想,作意為先故,諸不恒行心、心所(前六識及其心所有法)滅,及恒行一分心、心所(意根的五遍行的受、想心所有法)滅。」(《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 1〈三法品 第 1〉,《大正藏》 冊 31,頁 666,中 6-9。)

9 「突破受陰的限制,覺知心就可以離開色身『返觀其面』,從色身之外來看自己的臉;這時的覺知心不再被受陰限制,不會再被繫縛在色身之中,可以在身外『去住自由,無復留礙』。這就是『受陰盡』的境界。」(平實導師著,《楞嚴經講記》第十四輯,正智出版社(台北市), 2012.2.24 初版 2 刷,頁 165。)

10「仍然沒有破除想陰境界對自己的限制,既然還有想陰,也就是還有對了知性的自我執著習氣種子存在,是說菩薩對於想陰—了知性—的習氣種子還沒有斷盡,所以有時還會處於對人間六塵的了知性當中,還沒有完全脫離想陰的區宇。」(平實導師著,《楞嚴經講記》第十四輯,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12.2.24 初版 2 刷,頁 281-282。)

11「如犍闥婆城者,日初出時,見城門、樓櫓、宮殿、行人出入,日轉高轉滅。此城但可眼見,而無有實,是名揵闥婆城。」(《大智度論》卷 6〈序品 第 1〉,《大正藏》冊 25,頁 103,中 1-4。) 

12「到達『想陰盡』境界的人,不論平常休息假寐或者晚上睡覺時,都不會再住於夢境中;不會再作夢了,當然也就不再有夢中的了知,這就是『想陰盡』的境界。」(平實導師著,《楞嚴經講記》第十五輯 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12.4.4 初版 2 刷,頁 101。)

13「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齊何等地能入滅(盡)定?』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從第六地能入滅定,今住菩薩第七地中,能於一一心剎那中趣入滅(盡)定,而不應言於滅作證。』」(《佛說十地經》 卷 5〈菩薩遠行地 第 7〉,《大正藏》冊 10,頁 557,中 21-24。)

14「大慧!諸菩薩摩訶薩於七地中念念入滅盡定,以諸菩薩悉能遠離一切諸法有無相故。」(《入楞伽經》卷 7〈入道品 第 9〉,《大正藏》冊 16,頁 554,下 15-17。)

15「大慧!聲聞辟支佛不能念念入滅盡定,以聲聞辟支佛緣有為行(緣於斷除種種三界愛之有為行而)入滅盡定,墮在可取能取境界。是故聲聞辟支佛不能入七地中念念滅盡定。以聲聞辟支佛生驚怖想,恐墮諸法無異相故,以覺諸法種種異相、有法無法善不善法同相異相而入滅盡定,是故聲聞辟支佛不能入七地中念念滅盡定,以無善巧方便智故。」(《入楞伽經》卷 7〈入道品 第 9〉,《大正藏》冊 16,頁 554,下 17-25。)

16「復次,佛子!菩薩如是行此第八不動地時,安住本願力所持已,即於如是法門駛流,蒙諸如來覺悟勸導。是時,諸佛授與引發如來妙智。」(《佛說十地經》卷 6〈菩薩不動地 第 8〉,《大正藏》冊 10,頁 559,下 5-8。)由於佛傳授七地滿心菩薩引發如來妙智三昧,能夠引發諸佛無量、無數、無邊智門,亦名引發如來無量妙智三昧。 

17「這時菩薩所見的行陰『同生基』,正是三界有情的『浮根、塵究竟樞穴』;就只能暫時住在這種觀察所知的境界中,目前還無法突破,所以名為『行陰區宇』,也就是行陰的境界範圍。」(平實導師著,《楞嚴經講記》第十五輯,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12.4.4 初版 2 刷,頁 114。)

18「於第八地有二愚癡:一者於無相作功用愚癡,二者於相自在愚癡,及彼麁重為所對治。」(《解深密經》卷 4〈地波羅蜜多品 第 7〉,《大正藏》冊 16,頁 704,中 22-24。)

19「大慧!何者如實覺知諸法相意生身?謂菩薩摩訶薩於八地中觀察覺了,得諸法無相如幻等法,悉無所有,身心轉變,得如幻三昧及餘無量三摩跋提樂門,無量相、力、自在、神通,妙華莊嚴,迅疾如意,猶如幻夢、水中月、鏡中像,非四大生,似四大相,具足身分;一切修行得如意自在,隨入諸佛國土大眾;大慧!是名如實覺知諸法相意生身。」(《入楞伽經》卷 5〈佛心品 第 4〉,《大正藏》冊 16,頁 540,中 27-下 6。)又如實覺知諸法相意生身,亦名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意生身,「此是八地菩薩所得如幻三昧意生身……亦由世尊傳授『引發如來無量妙智三昧』之功德加持,如實覺知諸法相已,成就八地如幻三昧;依此三昧力而得自在神通意生身。已如實覺知諸法相者,方能證得如幻三昧;已得如幻三昧者,即能證得此意生身。證此意生身者,於相於土皆得自在,但起作意即能任運變現,無須加行,非如七地菩薩變相變土時尚須加行,非能任運。」(平實導師著,《楞伽經詳解》第四輯,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06.8 初版 4 刷,頁 2。)

20「於第九地有二愚癡:一者於無量說法、無量法句文字、後後慧辯陀羅尼自在愚癡,二者辯才自在愚癡,及彼麁重為所對治。」(《解深 密經》卷 4〈地波羅蜜多品 第 7〉頁 704,《大正藏》冊 16,中 24-27。)

21「大慧!何者種類生無作行意生身?謂自身內證一切諸法,如實樂相法相樂故,大慧!是名種類生無作行意生身。」(《入楞伽經》卷 5〈佛心品 第 4〉,《大正藏》冊 16,頁 540,下 6-8。)又種類生無作行意生身亦名妙相莊嚴聖種類身:「此謂九地菩薩之莊嚴報身也,亦名種類生無行作意生身,簡稱變化身,能隨意變化不同種類之有情身相而度眾生;此是九地菩薩至究竟佛地所皆有之出世間果報。」(平實導師著,《楞伽經詳解》第四輯,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06.8 初版 4 刷,頁 2。)

22「於第十地有二愚癡:一者大神通愚癡,二者悟入微細祕密愚癡,及彼麁重為所對治。」(《解深密經》卷 4〈地波羅蜜多品 第 7〉,《大正藏》冊 16,頁 704,中 27-29。)

23「如何叫作『行陰盡』呢?現在到了『行陰區宇』之中,已經知道三界一切有情的『同生基』(當然這只是目前階段的所知,還不是十地菩薩的所知),也能觀察清楚各種境界中的行陰了;接著如果能把行陰的習氣種子全部斷除,就破盡行陰習氣而成為『行陰盡』了。」(平實導師著,《楞嚴經講記》第十五輯,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12.4.4 初版 2 刷,頁 117。)

24「已發現了一切有情最極幽秘的受生根由,但仍然沒有正式開始斷除識陰境界中的一切習氣種子,所以還無法立即成佛;這時的境界就稱為『識陰區宇』,也就是識陰習氣種子尚未斷盡的境界。」(平實導師著,《楞嚴經講記》第十五輯,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12.4.4 初版 2 刷,頁 277。)

25「因執著於識陰六種不同功能差別,所以佛性就被六根的功能所侷限了。假使能銷磨對識陰六種功能的執著,銷磨到『識陰盡』時,妙真如性—佛性—就不再被全部侷限了;那時佛性就能以六根中的任何一根,開始顯現六識的分別功能。」(平實導師著,《楞嚴經講記》第十五輯,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12.4.4 初版 2 刷,頁 295。) 

26「從國際學術界使用『密教』這一概念的一般情況來看,密教的指稱有廣狹兩種:廣義上指稱印度教和佛教共同具有的所謂左道教派,具體指印度教的濕婆教派、性力教派和毗濕奴教派以及佛教的密宗,以性力思想、女神崇拜、瑜伽修行、秘密傳授為主要特徵。狹義上指稱晚期佛教教派,與小乘和大乘兩大教派相對應,以口誦真言、手結印契、心作觀想的三密為修行特點。前者一般以坦特羅教(Tantrism 或 Tantricism 或 Tanrikism)稱呼,主要在西方學術界使用;後者一般以密教(Esoteric Buddhism 或 Buddhist esoterism)稱呼,主要在東方學術界使用。」〔呂建福著,《中國密教史(一)─密教的起源與早期傳播》,空庭書苑(台北縣),2010.2 一版 1 刷,頁 9。〕其中坦特羅有時亦名怛特羅,音譯的關係。

27「何謂悟入唯識五位?一、資糧位,謂修大乘順解脫分;二、加行位,謂修大乘順決擇分;三、通達位,謂諸菩薩所住見道;四、修習位,謂諸菩薩所住修道;五、究竟位,謂住無上正等菩提。」(《成唯識論》卷 9,《大正藏》冊 31,頁 48,中 11-15。)其中通達位為初地菩薩所住的見道位,它包括了真見道及相見道二種,具足這二種見道圓滿,方能往初地的通達位邁進。又修道位,亦名修習位。

28「此十因位有三種名:一名遠波羅蜜多,謂初無數劫,爾時施等勢力尚微,被煩惱伏,未能伏彼,由斯煩惱不覺現行。二名近波羅蜜多,謂第二無數劫,爾時施等勢力漸增,非煩惱伏而能伏彼,由斯煩惱故意方行。三名大波羅蜜多,謂第三無數劫,爾時施等勢力轉增,能畢竟伏一切煩惱,由斯煩惱永不現行,猶有所知微細現種及煩惱種故未究竟。」(《成唯識論》卷 9,《大正藏》冊 31,頁 52,中 9-17。)又遠波羅蜜多之所以稱為「遠」,乃是與大菩提果距離非常遙遠的緣故。近波羅蜜多之所以稱為「近」,乃是與大菩提果距離比較近的緣故。大波羅蜜多之所以稱為「大」,不僅是與大菩提果距離非常近,而且能夠廣度眾生的緣故。等覺菩薩,仍然有所知障微細隨眠未究竟故,直到佛地方究竟斷,方能圓滿波羅蜜多,因此妙覺(等待時節因緣成佛)到佛地,名為圓滿波羅蜜多。 

29《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 10〈信功德品 第 12〉,《大正藏》冊 9,頁 365,中 9-18。 

30《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 1,《大正藏》冊 8,頁 749,上 27-中 5。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102期目次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