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1.JPG

      (連載四之二)

第三節 聲聞涅槃之主要內涵

      (斷我見、我執,滅盡五陰) 

    第一目 修習聲聞解脫道的大前提、大方向 

    聲聞涅槃是二乘涅槃中,經由斷我見與我執而獲得的解脫境界,是指有餘涅槃與無餘涅槃,不同於菩薩們所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聲聞涅槃的修證方向,必須先瞭解五陰、十八界的內涵;也必須先瞭解三界世間的內涵,以及觀察三界世間都是苦,具足瞭解三苦、八苦,才能生起實證解脫取證涅槃的動力;然後才是修除外我所、內我所的執著,基於五停心觀而獲得未到地定,再以斷身見的見地作為基礎而開始修道,方能斷除我所執與我執。這是求證聲聞涅槃以前,必須先瞭解的大方向、大前提,以及實修的內涵;至於修證聲聞菩提之前應該具備的條件與內涵,容於本章第四節開始另行說明。

    大方向是說,若不能先瞭解五陰的具足內涵,觀察五陰的生滅無常時,就不能具足函蓋五陰;於是觀察五陰的生滅無常時,只能觀察到五陰中的局部是生滅無常,會把五陰中的其他局部認為不屬於五陰的範圍,就認定是常住不壞的真如、佛性,依舊未脫離五陰我,落入局部的五陰我之中,我見沒有斷盡,成為部分身見繼續存在的現象,無法斷盡三縛結,不能取證聲聞初果。所以,觀行五陰的生滅無常時,必須先具足瞭解五陰的內涵,否則無法真的斷除身見,仍然會有一部分身見存在而不能生起聲聞初果的見地。由此緣故,當學人開始觀行五陰虛妄之時,真善知識一定要為學人具足說明五陰、十八界的內涵而無遺漏;否則可能造成學人未斷盡身見而自以為已經斷盡,若是自稱為初果人時即不免成就大妄語業,卻是為師者之所陷害。

    大前提是說,若不能瞭解三界世間的全部內涵,或者瞭解以後還不能觀察到三界世間的境界都是生死輪迴的所在,不知三界生死輪迴之中都有痛苦存在,就對三界境界的全部或局部生起愛樂之心,當然無法生起遠離三界生死輪迴的意願;因此必須先把三界生死中的種種現象,究竟有什麼痛苦存在的事實,一一為學人解說清楚。在這個大前提之中還有一個內涵必須注意,就是對三界的境界必須具足瞭解——於 次法「生天之論」詳實瞭解,才不會解脫於欲界以後就誤以為是解脫,就宣稱自己證得涅槃了,難免落入外道五種現見涅槃之中,成為大妄語者。乃至不會因為證得二禪、三禪、四禪或四空定時,誤以為已得解脫三界生死而宣稱已證涅槃。所以 世尊必須同時為弟子四眾施設世界悉檀,以「生天之論」解說三界的全部境界,弟子們才能依據三界的全部境界相來檢查自己的解脫,才能確定自己確實是超脫三界境界而解脫於三界生死了。至於外我所、內我所、五陰、三界的內涵,請詳閱拙著《阿含正義》之所說,本書中不再重複演繹。但五陰的具足了知,卻是實證二乘涅槃之前提,是故《中阿含經》卷 29〈大品〉中,已曾說明成就涅槃之條件,以及求證涅槃者必須先了知五陰等法之興衰: 

    世尊!若有比丘學未得意,求願無上安隱涅槃者,彼於爾時成就學根及學戒。彼於後時,諸漏已盡而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者,彼於爾時成就無學根及無學戒。世尊!猶幼少童子,彼於爾時成就小根及小戒,彼於後時具足學根者,彼於爾時成就學根及學戒。

    如是,世尊!若有比丘學未得意,求願無上安隱涅槃者,彼於爾時成就學根及學戒。彼於後時,諸漏已盡而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者,彼於爾時成就無學根及無學戒。彼若有眼所知色,與眼對者,不能令失此心解脫、慧解脫;心在內住,善制守持,觀興衰法。4

    證得聲聞涅槃的內容,本書中也不再重複演繹,都請詳閱《阿含正義》。此處只作前提與方向的說明,令佛教學人們先具備了實證聲聞涅槃的大前提,也能走向正確的方向,因此本書中將注重於涅槃義理的演繹,以及略舉初果人到四果人所應修斷的結使,教導學人遠離錯誤的知見,然後得以實證三乘菩提中所證的涅槃,至於觀行的內容,請逕閱《阿含正義》。所以說,像法時代對於涅槃的演說往往有許多種,自以為證得聖果阿羅漢的大師們各有所說,可是他們的說法有邪有正;末法時代的諸方大師也各有所說,然而所說全部錯誤,難得有人能夠 正確演繹出涅槃的正理。佛陀早已預見如此,也親見當時諸方外道所說涅槃全都錯得很嚴重,因此,想要宣說正確的涅槃之前,就必須預先破斥邪說,先開示外道所墮的四種妄想涅槃,乃至廣說外道的許多種妄想涅槃,使佛門四眾不會落入外道涅 槃的邪見中,然後才教導大眾實證真正的涅槃。

    事實上,二乘涅槃是果,不像菩薩的涅槃既是因、也是果,所以聲聞人的涅槃果要依因地正見為基礎才能修得;所想像的涅槃因,如果已經偏斜而不正確,所證的涅槃果當然也同樣不正確,所以 世尊開示說:「(外道所說的涅槃)非我所說,我所說者,妄想識滅,名為涅槃。」正法中所說的涅槃,簡單地說,就是妄識心永遠消滅,以後永遠都不會再有妄識—心意識—生起(註),所以不會再受生於三界中的任何一處,這才是真實親證涅槃的聖者。由於外道涅槃始終不離神我,神我就是妄想識意識的境界;因此 世尊就以妄想識意識的永滅,來 比對外道涅槃落入妄想識意識之中,來加以破斥,才能使佛門四眾遠離外道涅槃因,依於正見而修習以後,才能實證真正的聲聞涅槃果而解脫於三界生死。(註:二乘解脫道中說的「心、意、識」三名同樣是指意識心,異於大乘諸經中說的「心、意、識」,詳《阿含正義》中的考證與釋義。) 

    第二目 欲修習聲聞解脫道者應有的條件

    二乘涅槃之取證,有其次第,並非對初始修學者都可以當場教令實證聲聞涅槃,唯除菩薩多劫修行再來時示現為聲聞聖者之「善來比丘」;是故諸佛接引外道時的常法,都是先說施論、戒論、生天之論,後說「欲為不淨、上漏為患、出要為上」,然後才說五陰世間是無常、苦、空、無我,令得聲聞解脫道的法眼淨,成為初果人。有經為證——《長阿含經》卷 3:

    爾時,福貴被二黃疊,價直百千;即從座起,長跪叉手而白佛言:「今以此疊奉上世尊,願垂納受。」佛告福貴:「汝以一疊施我,一施阿難。」爾時,福貴承佛教旨,一奉如來,一施阿難。佛愍彼故,即為納受。時,福貴禮佛足已,於一面坐,佛漸為說法,示教利喜:施 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大患、不淨、穢污,上漏為礙,出要為上。時,佛知福貴意,歡喜柔軟,無諸蓋、纏,易可開化,如諸佛常法,即為福貴說苦聖諦,苦集、苦滅、苦出要諦。時,福貴信心清淨,譬如淨潔白疊,易為受色,即於座上遠塵離垢,諸法法眼生,見法得法,決定正住,不墮惡道,成就無畏,而白佛言:「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唯願如來聽我於正法中為優婆塞,自今已後,盡壽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飲酒,唯願世尊聽我於正法中為優婆塞。」5

    亦如《長阿含經》卷 15 所載:

    爾時,究羅檀頭婆羅門即取一小座於佛前坐。爾時世尊 漸為說法,示教利喜: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大患,上漏為礙,出要為上。分布顯示諸清淨行。爾時,世尊觀彼婆羅門志意柔軟,陰蓋輕微,易可調伏,如諸佛常法,為說苦聖諦,分別顯示;說集聖諦、集滅聖諦、出要聖諦。時,究羅檀頭婆羅門即於座上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猶如淨潔白疊,易為受染;檀頭婆羅門亦復如是,見法得法,獲果定住,不由他信,得無所畏,而白佛言:「我今重再三歸依佛、法、聖眾,願佛聽我於正法中為優婆塞,自今已後,盡形壽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飲酒。」6

    是故度化眾生如實證解聲聞涅槃之前,必須先教化眾生信解三界世間的內涵及布施與持戒的因果以後,才能教導聲聞解脫道,令得法眼淨而證初果。非唯 世尊如是次第度化有情,諸弟子眾亦復如是效法 世尊,必須先為聞法者演說施論、戒論、生天之論,使明因果及三界世間等道理,觀察聞法者已能領解並且信受以後,才會為受法者演述解脫道正理,例如《長阿含經》卷 20〈忉利天品 第 8〉:

    佛告比丘:「昔者,風神生惡見言:『風中無地、水、火。』 地、水、火神知彼風神生此惡見,往語之言:『汝實起此見耶?』答曰:『實爾。』三神語言:『汝勿起此見。所以者何?風中有地、水、火,但風大多故,風大得名耳。』時,三神即為說法,除其惡見,示教利喜: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不淨,上漏為患,出要為上;敷演開示,清淨梵行。三神知彼風神其心柔軟,歡喜信解,淨無陰蓋,易可開化,如諸佛常法,說苦聖諦、苦集諦、苦滅諦、苦出要諦,演布開示。時,彼風神即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譬如淨潔白衣,易為受色。彼亦如是,信心清淨,逮得法眼,無有狐疑,決定得果,不墮惡趣,不向餘道,成就無畏,白三神言:『我今歸依佛、法、聖 眾,盡形壽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飲酒,願聽我於正法中為優婆夷,慈心一切,不嬈眾生。』」7

    是故,諸佛常法就是在度眾生證解脫道時,必定要解說四聖諦;但在解說四聖諦之前,要先具足說明三界世間的內涵;都不是只談人間世間,而是函蓋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的境界;預先教導學人知道三界世間的具足內涵,隨後證得初果時才不會誤將初果乃至三果的智慧境界錯認為涅槃境界,更不會在證得初禪時誤會為已出三界而得涅槃,乃至證得四空定時不會誤認為已證涅槃、已出三界。在此之前得要先談布施得生欲界天、得後世可愛異熟果報的因果,再談受持五戒得以保住人身的因果,末後再開示修定得生色界天、無色界天的因果,再度保證受法者對三界的境界相具足了知,就可以確定受法者不會將欲界天、色界天及無色界天的境界,錯認為已得解脫、已證涅槃,意在免除受法者將來可能產生大妄語業而導致下墮三惡道中。

    如上所說,施論、戒論、生天之論說過了,接著才是演說「欲為大患,上漏為礙,出要為上」,即是告訴受法者:「欲界之法是求出三界生死者的最大災患,應該捨離欲界的人間和六天境界;色界天境界雖然很高,已非屬於下漏的欲界漏,但這只是上漏而非無漏,仍會障礙出離三界生死之道;即使生在無色界天了,也仍然不該止息,應該求出無色界天的境界,這才是最上解脫之道,名為『出要為上』。」演說到這個地步以後,若是觀察受法者信心堅定而不猶疑,有心求出三界而對三界境界無所愛樂,即是心地清淨、知見清淨了,這時才為他演說五陰、十八界的內容,繼而演說四聖諦、八正道之內涵;假使受法者對於施論、戒論、生天之論不信受,即是心地不淨,仍然愛樂三界法,就應講到這裡為止,不再繼續講解下去,等候以後有因緣時再為他深入演說解脫之法。

    當受法者已經聽聞過「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不淨,上漏為患,出要為上」,有如實理解而且信心堅定已無猶疑時,即是心地清淨易於領受解脫之法了,這時他取證聲聞果的條件才算是具備了,才可以開始為他演說四聖諦、八正道之法;受法者聞法以後即能獲得聲聞初果的解脫智慧,名為聲聞道中得法眼淨的初果人;將來繼續進修以後才能獲得二果、三果、四果,具足證得有餘及無餘涅槃。像這樣獲 得法眼淨而證初果的人,必定隨即自誓三歸,成為佛法僧三寶弟子。若有人自稱已證解脫果乃至阿羅漢果,竟然還不是三寶弟子,隨後也不願成為佛教三寶弟子,都屬外道而且必定是凡夫;原因是他還不曾真的實證聲聞初果,似懂非懂,所以依舊不懂佛法僧三寶的真實義,因此而不願意歸依佛教三寶。總歸而言,取證聲聞解脫道而證聲聞涅槃的條件,就是要先理解及信受「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大患、不淨、穢污,色界的上漏為解脫之障礙,無色界的出要為解脫之最上」;若對這些還不能理解、不能生信、不求出離三界,還愛樂於欲界中的名聞、利養、眷屬,或者還不懂三界的具足內涵;或已不愛樂欲界法、已如實理解三界世間以後,仍然沒有求出三界的意願時,即不必浪費時間繼續為他演說四聖諦、八正道等聲聞菩提正法,因為眼前的聞法者對於不生不死的涅槃,並無取證的意願。 

    但聲聞涅槃的主要內涵就是斷我見、我所執、我執,最後要滅盡五陰,不受後有。想要斷盡我見成初果人,必須先瞭解我見(身見)的內涵。想要斷盡我所執而遠離三界愛,必須先瞭解三界各層次的外我所與內我所。想要斷盡我執,必須先具足瞭解五陰的全部內涵,包括極微細的意識與作意。想要瞭解不受後有的明確意涵,必須先瞭解三界諸有的全部內涵,才能確定自己真的不受後有了;否則難免墮在三界諸有的某一種之中,卻自以為已經不受後有,自以為已經成為阿羅漢,成就大妄語的極重罪,死後不免下墮三惡道中。以上所說的解脫道的內涵,是一切修行者想要求證涅槃以前都必須先深入詳細瞭解的。往常所見自稱已證三果或阿羅漢果的大師們所說的解脫道,都是尚未瞭解以上所說內涵,依舊不曾瞭解次法的內容,更是未斷身見、未斷我所執,也都未斷我執,就宣稱已得阿那含果、阿羅漢果,宣示已證聲聞涅槃,令人為他們憂心不已。今者在此預先提示,願我佛門四眾弟子都能引以為鑑,千萬別墮入未悟謂悟、未證言證的大妄語業中。至於斷身見、斷我所執、斷我執、不受後有等內涵,請詳讀拙著《阿含正義》自能知之,此書中不擬重述。(連載四之二)(待續)

101.JPG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101期目次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