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56.GIF

目錄

    一、前言

   二、佛法方便融攝華夏文化的敬天法祖、人倫孝道思想

   三、《彌陀法會》幾個面向之討論

        (一)《彌陀法會》的主尊

       (二) 主法菩薩法師的角色

       (三)〈香讚〉禮讚十方諸佛

       (四) 灑布甘露–攝眾與結界灑淨之別

          1. 變食儀軌與清淨供食

          2. 由灑淨結界到安隱會眾

       (五) 主法菩薩法師之開示

       (六)〈往生淨土神咒〉

       (七) 繞棺念佛與開示勸願往生

        (八)《慈雲懺主淨土文》十念之義理

        (九) 三自歸之方便攝眾

        (十) 法會收攝流程

    四、相關細節

        (一) 法場佈置 1. 牌位 2. 遺照

         (二) 提示作意

         (三) 《彌陀法會》與家奠、公奠之先後

         (四) 法會時間被壓縮之因應措施

    五、結語:《彌陀法會》在現代化社會的意義

    六、新版《彌陀法會》之實施例 (謹供參考)

    七、留此悲願在人間——略述《悲增法會》

        (一) 釋迦佛成就娑婆唯心淨土,更別住佛土清淨莊嚴

      1. 釋迦如來宿世所修之上方一燈明佛土

      2. 釋迦如來住持的西方無勝佛土

      3. 釋迦如來以異名字住持之東方莊嚴佛土

      4. 眾生有罪,不見如來佛國嚴淨,娑婆實是淨土

      5. 報身盧舍那佛住持此世界海,釋迦如來為其應化之身

      6. 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

          (二) 鳩摩羅什選譯的經典,宣示大心菩薩護法心志

          (三) 玄奘菩薩及至平實導師世世護法直至法滅

          (四)《悲增法會》若干調整之簡要說明

     八、新版《悲增法會》之實施例(謹供參考)

本文

一、前言

    目前佛教界運用密咒的情形非常廣泛,舉凡佛前大供、追薦法會、早課晚課,都可見諸多密咒。密咒來源已知許多都是來自密續,以四歸依、男女雙修為宗旨,不符合佛法的清淨意旨,因此需要教界重新檢視處理。1 本文針對「彌陀法會」與「悲增法會」二種攝受亡者的追薦法會 2 作一檢視與疏理,期能上契佛法度世的本意,下開當代佛子所需要的如理儀軌。

    自從佛法來到中國,智慧正理遍及、利益了震旦神州;在眾生面對失去至親的生死離別場合中,又能善巧地因應華夏文化的風土人情,以種種慈悲方便來攝受亡者及親眷,撫慰了中土佛子的心靈。這歷史事實告訴了我們,應當仰體佛意:如來慈悲無盡,永遠等待機緣攝受有情走入真實法界。因此我們不但需要熏習深切的智慧正理,也需要學習無量的慈悲方便來攝受眾生;而追薦法會如「彌陀法會」與「悲增法會」,便該是正真法要與慈悲方便的具足實現。

    本文便從華夏人文世界來作世間緣起的說明,並陳述佛法精神是如何體現在法會儀軌中,又如何善巧融合此地的人文風俗。盼能幫助佛弟子更得貼近儀軌中的佛法精神,並幫助亡者及其家屬得入佛法大海。

    唐朝義淨法師為求法之故,西行天竺,並將西天足資參考的儀軌行持錄入《南海寄歸內法傳》,展現了當時天竺寺院近於佛世之規法,時至今日,仍可作為回歸佛世精神或法式的重要參考;下文在探討「彌陀法會」回歸佛法旨意時,也如是自許。願以獻曝之心,以為教界參酌;望諸賢達斧正疵謬,令諸儀軌更得完善,於攝眾方便中,更契入真實義。 

二、佛法方便融攝華夏文化的敬天法祖、人倫孝道思想

    追薦往生法會如「彌陀法會」在剔除密咒變食儀軌及手印之後,法會的結構實際上又涉及了華人的殯葬禮儀與文化思想,所以在此略述華人的敬天、法祖思想,從中發展出的鬼神崇拜、殯葬制度、宗教儀軌,以及佛法所闡述的法界原理如何融攝了華人本有的文化。

    古代中國人相信上天會垂示各種徵象,可透過卜卦、卜筮得知吉凶禍福,當時人們對上天充滿了敬畏,相信上帝是上天之主,而過世的祖先則左右著子孫的禍福,因此分別祭祀天神、人鬼,形成了中國古來的敬天、法祖思想。3 佛法來到中國,就告訴我們:眾生的吉凶禍福都是受到往世業因、今世諸緣感召所致,並不只是祖先為鬼來降福或作祟,也不是祈求禳祭上天、天主就可獲得賜福;天界的天人乃至天主、上帝都是未離輪迴的有情眾生,一樣無法逃脫生死的束縛。華人的敬天思想,在受到佛法薰陶之後,開始有了很大的轉變,華夏的佛弟子,多將敬天的祝文改成向佛菩薩稟白的疏文,施作佛事;為趨吉避凶的禱告,改成讚歎如來聖德,勸勉自己修學佛法、求得真實解脫。虛無飄渺的天、上帝,不再是華人唯一的依靠。且佛法闡述的因果業報輪迴,與中國善有善報的文化思想相應,於是除了本有的「敬天」信仰,禮敬 佛菩薩的善根也慢慢地在華夏文化中生長、開花、結果。

    佛法也以方便善巧,融攝華人的「法祖」思想、祭祖儀軌。先秦時代的生命觀是人死為「鬼」4 ,天子、貴族有祭祀先祖的廟 5 ,庶民則在宗祠、自宅供奉先人,製作牌位(虞主,即神主牌)以令亡者(後世民間所謂的神魂)有所依憑(此即民間習俗所說的「公媽」),藉由奠禮(葬前)、祭禮(葬後),死者歸為家中所供奉的祖先之一,永享香火。佛法東傳中國之後,闡明了眾生輪迴六道的正理,匡正了華人誤會「人死皆為鬼」的臆想。為了順應中國人對先人、親情的眷念,在供奉佛像的佛桌側邊可方便安立祖先牌位,完成人子的追思孝道,此是佛法對華人孝道之尊重。此外,祖先、宗親牌位也可安置在寺院,而超薦法會上亦可安立與會大眾的先祖牌位。凡此種種,皆是佛法東入震旦以後,其內本於佛法功德迴向之正理,其外順應中華以神主孝親的淳厚風俗,為攝受眾生而建立的如理施設。

    中國人原本就有生死事大的觀念,在親人臨終時,會移入正寢室,換上新衣,家屬隨侍在側,禱求家中神明護佑親人。佛法的淨土法門傳入中國之後,人們才意識到,臨終者雖不能省事,耳根猶能覺知聲塵,在此尚未完全捨報之際,周遭親友乃至善知識、法師,可開導他萬緣放下、專心一意憶念 如來,求生極樂淨土。由於淨土法門在中國很早就開展,契合了生民的需求,也由於淨土經典於中國漸次完備,所以 阿彌陀佛的信仰在中國形成了風尚,時有「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之盛;佛法流傳之廣,乃及親人亡故時,有「三時繫念」、「蒙山施食」、超薦法會,不但安頓了孝子對亡者的思慕之情,也以真實功德利益了亡者與陽上子孫。

    中國民間習俗,若親人過世,先行「招魂」,以亡者衣裳三呼其名招請 6 ;再「淨尸」,為遺體清洗淨身、換穿壽衣(小殮)、移入棺木(大殮、入殮);等待下葬期間(停殯),早晚設饌奉飯;下葬當日的啟殯奠禮,再依先後分為家奠禮、公奠禮;送喪者穿著白色素衣,執牽柩車繩索,最後將靈柩入葬壙穴中。佛法來到中國,對這些禮儀大都予以尊重,然為了攝受利益此土的人們,就開解說明:人死後不是轉為魂魄,而且除非有很殊勝或重大的業報而直接往趣下一世外,都會有「中陰身」,此身以嗅聞食物的氣味為食,七天為一期生 死,最多七期必定往生。可以見得,中國人發展出來的繁複喪期、乃至三年守喪,是基於自身愛親重孝的文化傳統,與 佛開示的法界實相未必一一相應,因為生前所造最重的善業或惡業,會牽引中陰身繼續受生輪迴六道,不必然僅生於鬼道;而華夏葬儀的「繁禮」、「久喪」、「事死如事生」等等原則,都是建立於「人死為鬼」的預設上。

    佛法正理的傳入,令華夏子民在面對生死時有了全新的智慧,也吸引了其他民間信仰、宗教師的援用與學習,至今猶然。人們有了輪迴、地獄、中陰身等知見後,進而為亡者作頭七、二七等等中陰身階段的法事,乃至大型水陸等超度活動;甚至國家請宗教界主持超度、超薦,民間也有了鬼月、鬼門開、中元普渡、水陸大法會等儀式來攝受孤魂野鬼,這都是受到佛法的影響。後世在大殮蓋棺前,會舉行宗教儀式;有的是宗教師繞棺誦經,為亡者超度;佛經的威神力也受到諸宗教師援引,應用於各種法會中。

    至於華夏的葬式,先秦以來是以入土為安,如《孟子》說上古時,親人目睹狐狸分食亡者屍身、蠅蚋爭食,於是心生不忍,便有了掩埋屍體的行為 7 。後來更有「事死如事生、祭如在」的孝思,施行土葬;到了後世,發展出撿骨的風水習俗,以免樹木穿破棺材、蟲蟻滋生為穴,導致死者作祟於子孫。「撿骨」這個文化傳統其實與佛法正理相符合,但一般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撿骨能令陰陽兩安的原因實與佛法主張火葬的原因一致─依佛法正理,人人有八識,尚未解脫生死的人,會由於第七識意根的遍計執性,影響了阿賴耶識的不可知執受,執取過去世的遺體,而影響到他自身乃至他人(包括前世子孫);當遺體火燒殆盡之後,不可知執受對遺體的連結消失,意根對遺體再無所緣,便無可執著,如是,則亡者與生者便能都無所害。

    火葬到了南宋廣為流傳,下自貧窮無地的升斗小民,上至富有人家、皇族成員,都有人採行。然而火葬畢竟衝擊到傳統的殯葬禮制,明朝於是動用國家力量恢復土葬,杜絕火葬 8 。到了現代化的今日社會,環保意識抬頭,以及人口稠密使得葬地減少,而且人們也已經知道能夠永續存在的並不是先人的遺骸,因此現代人多數採用火化;更有發願以荼毗後的骨灰與眾生結緣者,以花葬、樹葬、海葬行之。而這樣 的心願,正與當年唐朝聖 玄奘菩薩之悲心相應;因 奘師悲心深重,本有遺願,欲將荼毗後之骨灰灑入水中,與水族眾生結緣。

    本節以葬禮為中心,簡要說明了華夏文化的風俗與思惟,以及佛法對中國文化層面的影響。佛法正理的傳入與廣弘,開啟了中國佛子對生死的真確智慧,在華夏本有的敬天思想之外,中國人開始對佛法賢聖真誠地禮敬、尊崇、祈禱,也將葬禮中法祖祭祖的觀念與作法,轉成信念佛菩薩,並祈求佛菩薩威神力加持,攝受亡者往生淨土。於既有的家宅祭祖以外,別有誦經、行善功德迴向祖先的行持,更有將祭祖習俗與供養禮拜佛菩薩兩相結合者。諸佛妙法的東來震旦,與華夏文化本身的善良淳厚,乃令今日中華的生命禮儀有如此風貌。

    這就是《彌陀法會》緣起的時代背景說明。

 三、《彌陀法會》幾個面向之討論

    時至今日,傳承了幾千年的殯葬禮俗受到現代化大幅壓縮,治喪時程從數月縮短成數天;而都會化的住宅亦大多為公寓、大廈,故殯葬地點從自宅移到殯儀館,重要的喪事儀節(入殮、奠禮、出殯、安葬)、佛事儀軌,大多在數天之內完成。而且不只禮儀時程有所精簡,與喪葬用地緊密相關的葬法也發生了改變;用地儉約的火葬,在宋朝以後漸漸普及,時至今日,已經成為現代人主要的葬式。

    佛事儀軌如《彌陀法會》,不屬於葬日當天的家奠、公奠的一環。它是家屬為了利益亡者而安排的超薦法會,以佛法義理開導示諭亡者:只要有信、願、行,必定往生彌陀淨土,從此脫離生死大苦。因此是不同於民間的殯喪習俗。然而諸佛如來的悲心是如此無限深廣,亡者的家屬親朋、有緣眾生也要一體攝受,於是就有種種方便法,將人們習以為常的喪葬禮俗融攝到法會儀軌之中。

     所以法事儀軌除了佛法義理、儀軌精神,也包含了攝眾方便。現就從儀軌流程的大面向︰一、法會主尊,二、主法菩薩法師之角色,三、〈香讚〉禮讚十方諸佛,四、灑布甘露攝眾與結界灑淨之別,五、主法菩薩法師提示之開示以攝受大眾,六、〈往生淨土神咒〉,七、繞棺念佛與開示,八、《慈雲懺主淨土文》十念之義理,九、三自歸之方便攝眾,十、法會收攝流程,如是十個面向來作討論。其中為方便說明,將現行的《彌陀法會》稱為原版《彌陀法會》,依此而作解析說明。

(一)《彌陀法會》的主尊

    菩薩在成佛之前,為了攝受佛土所發的願,有共同的通願,也有個別的別願。基本上,諸佛的根本願都跟成佛的原理相契合,但也必須配合每個菩薩攝受佛土的有情特性,例如 藥師琉璃光王佛為了解除眾生疾苦、飢渴等而發的十二別願,觀世音菩薩(正法明如來倒駕慈航)的循聲救苦、慈灑甘露的十二別願,又如 阿彌陀佛於因地法藏比丘所發的十念必生、臨終接引等四十八大願,與娑婆世間眾生的關係都極為深切。

    佛法本來沒有此佛彼佛之別,佛佛道同故。在此世界的佛法道場中,大多以本師 釋迦牟尼佛為主尊,故各種法會中多以 釋迦牟尼佛為主尊來啟建法會。原版《彌陀法會》即是以 釋迦牟尼佛的聖號為起始,主法稟佛的對象也是 釋迦牟尼佛。

    只是顧名思義,《彌陀法會》是以 阿彌陀佛大願為依,因此以 阿彌陀佛以及彌陀願力作為法會的依止,亦是名實相符。是故準此,法會一開始可調整為「恭迎西方三聖 請降現場」,以 阿彌陀佛聖號來開啟整個法會儀式。如此依 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以及左右脅士(脅侍)—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的廣大悲心,勸請亡者及法會上有緣鬼神眾生皆能念佛,相應於佛菩薩的願力而往生西方淨土。是故《彌陀法會》的主尊調整為 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允為適當。

(二)主法菩薩法師的角色

    主法菩薩法師肩負代行主持、尤其是開示亡者的任務,因此在法會開始之初,先接受家屬禮請,是合乎法度的。

    佛法僧自性三寶本自一體,一切眾生同諸如來,無二無別;然,事上眾生尚未成佛,兼考量到亡者之所以能夠往生西方淨土乃是仰仗 阿彌陀佛願力,故主法菩薩法師宜以「代行主持」為作意,在家屬懇請啟建法會時,對家屬頷首並回覆「阿彌陀佛」(取代回覆「可!」),再到佛前稟白啟法,幫助亡者發願往生。

    從法會流程來看,由維那口宣「恭請法師」,有助法會之進行。然法會主尊是西方三聖,佛弟子理應對諸佛菩薩執「恭迎、恭送」之禮,然主法菩薩法師雖是代佛主持但畢竟仍在有學地,故建議可由維那口宣「禮請、禮送」代替「恭迎、恭送」,以示有別,並盡法眾應有之禮數。

(三)〈香讚〉禮讚十方諸佛

    原版《彌陀法會》未設〈香讚〉一節,直接以本師 釋迦牟尼佛聖號起腔,進入法會流程。這般施設,可能是出於配合殯儀館作業時間或是迎請主法菩薩法師的節奏等原因。

    不論如何,〈香讚〉應是每一個法會必要的儀式。唐朝 義淨法師《南海寄歸內法傳》〈受齋軌則〉述及天竺請僧受供時,必須先讚佛;〈讚詠之禮〉更敘述了天竺寺眾「敬拜佛塔」(Caitya-Vandana,音譯為制底畔睇)及一般禮敬時,都遵行一定的軌範,每在午後或黃昏,出寺行至佛塔,繞塔三匝後,供呈香花,由擅長音律的人高聲詠讚佛德,十頌、二十頌之後,大眾井然有序地還入寺中誦經聽經。9 從上可知,以偈頌讚歎佛德,是西天以來,佛弟子常行的本分事。同理推之,舉行法會時,以讚佛為始,乃是佛弟子應有的行儀。

    又,〈香讚〉讚佛,以爐香為信恭請十方諸佛,是有典故的。在《賢愚經》中,放鉢國的富那奇阿羅漢和他的兄長準備了供養,各持香爐,燃香歸命 釋迦如來及聖僧,祈請次日屈駕放鉢國,攝受教化大眾;這燃起的香煙就隨著他們兄弟的心願,乘著虛空來到 釋迦如來頂上,形成香蓋;他們又遙遙供水以洗 世尊足,這水也不可思議地如他們的心願來到 世尊足上。這就是以香、水為信使,遙請 世尊。10 同理,舉行法會時,應上香供養,如是遙尊十方諸佛菩薩,恭迎禮敬駕臨現場。 

    又,《金光明經》說,上香供養經典的功德不可思議,香氣不只遍覆這三千大千世界,更遍及十方無量無邊恆河沙等百千萬億諸佛世界,在諸佛道場上方的虛空,形成香蓋,放射金光普照道場。11 以香供養經典已有這麼大的功德,何況是大眾虔誠讚佛、恭誦經典這樣攝受眾生往生淨土的法會呢?

    因此之故,建議原版《彌陀法會》增加〈香讚〉。可參考《三時繫念佛事全集》第二支香讚—〈爐香乍爇讚〉,加入法會流程。(爐香乍爇,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南無雲來集菩薩摩訶薩[三稱]。)

    以下將探討「雲來集菩薩摩訶薩」、「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之所指。

    迎請十方諸佛同來會場時,以佛有菩薩眷屬,亦有諸菩薩來集、瞻仰 如來之故,是等大菩薩眾無量無邊,因此一同歸敬如是大菩薩。此〈香讚〉的「南無雲來集菩薩摩訶薩」即是形容來集的菩薩摩訶薩無量無邊,有如菩薩雲,是「群會來集世尊法會處,有如雲朵密布無量無邊的大菩薩眾」的總稱。即《大方廣佛華嚴經》說的「無盡菩薩雲,來詣於佛所,無量億佛剎塵數菩薩集,圍遶於 如來」 12(有無量佛剎微塵數那麼多的菩薩摩訶薩來到 如來說法現場,雲集圍繞如來,聽聞佛法)。如此依「雲、來、集」之意,禮敬稱頌為「南無雲來集 菩薩摩訶薩」。而超薦法會仰仗諸佛威神力,如《彌陀法會》西方三聖依願接引眾生時,有雲朵般綿延不盡的廣大菩薩眾隨從於後,場面莊嚴殊勝,如是敬稱「南無雲來集菩薩摩訶薩」,實為允當。

    相對於「雲來集菩薩摩訶薩」,一般較為熟悉的是「香雲蓋菩薩摩訶薩」。〈香讚〉在稱謂菩薩摩訶薩時,依法會之啟建是否以供佛為名而有所差別。如〈佛前大供〉(午供),諸大菩薩來會時,帶著許多香氣的供養一起供佛,因此可稱為「香雲蓋菩薩摩訶薩」;其他法會時,來集的諸大菩薩如同雲朵般密集滿布會場虛空,故稱為「雲來集菩薩摩訶薩」,這是二者之別。因此,「雲來集菩薩摩訶薩」、「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不當誤會為某位菩薩的稱號,而是對所有現身的大菩薩眾之總稱。

    如上所說,「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是指特別供養諸佛的法會,如〈佛前大供〉主體是供養十方諸佛,當法會啟建時,十方法界大菩薩即以神通,興湧各種供養雲,來到法會現場供養諸佛,詳如《大方廣佛華嚴經》13。菩薩摩訶薩興起供養雲,以無數香蓋、香幢、香幡等香氣馥郁之供養具,來到道場供養 如來;乃至以各種光明、摩尼寶所造的一切寶具,遍覆道場虛空,供養 如來。14 由是簡以「香雲蓋」來總稱大菩薩們諸香雲供養具一切供養,道場虛空充滿了如是莊嚴不可思議的諸多供養雲,猶如「眾香雲蓋」布滿遍覆法會現場。 

    承上可知,以偈頌讚歎佛德、以燃香供養迎請十方諸佛,功德非常大,同時也是佛弟子事奉諸佛應持的禮節。是故《彌陀法會》應持誦〈香讚〉以信請、遙禮十方諸佛菩薩,於此同時,主法菩薩法師出位拈香,代表法眾向十方諸佛菩薩懇祈啟建法會。15

    至於原版《彌陀法會》以〈楊枝淨水讚〉代替〈香讚〉,應是與 觀世音菩薩的悲心殊勝願力以及「灑淨」的儀軌流程有關。從「彌陀法會」本身來看,法會是依 阿彌陀佛攝受大眾之本願為契機,與 觀世音菩薩以楊枝淨水攝受法眾有所不同;因此,若以〈楊枝淨水讚〉來迎請諸佛,便有主從不分的違和感,以及對十方諸佛如來有失禮數之慮。

(四)灑布甘露–攝眾與結界灑淨之別

     1. 變食儀軌與清淨供食

    彌陀法會中,在佛菩薩聖像及亡者靈位前,為恭敬故,都上供了食物,因此意欲藉由變食儀軌來利益亡者,這是原版《彌陀法會》設立變食儀軌的緣由。 

    《從〈佛前大供〉到佛法供佛、變食、施食之探析》已闡述此變食密咒是密續的雙身咒,並不是佛法的清淨總持。而且,依 阿彌陀佛的願力,只要至心信樂且願意往生,稱念佛號就能得生淨土 16;因此變食儀軌並不是《彌陀法會》的要點。亡者以及在「彌陀法會」現場的諸多鬼神眾,只要信受 阿彌陀佛殊勝願力而轉變心念,自能受用諸供食;再蒙佛力加被,立時往趣蓮邦。基於上述考量,因此刪除原版法會的變食儀軌。

    然考慮到有些鬼神眾生可能內心浮動、難以安住,為了安定這些無形眾生,以及護念會場內體質敏感者不受其騷動而內心不安,可方便以甘露水灑於供食上。如此亦是符合唐朝義淨法師《南海寄歸內法傳》所述的天竺施食法式—施食眾生時,以葉片沾淨水灑在食物上 17 ;這樣依如來神力變食,無形有情既受用了施食,也在心理上感受到被祝願及護念的安定感。至於執行淨食的細節,請見下文「主法菩薩法 師『灑布甘露』」一節。

    2. 由灑淨結界到安隱會眾

    一般法會儀軌,通常有「灑淨」儀式,由主法、法眾唱誦〈楊枝淨水讚〉、〈白水文〉、〈大悲咒〉,加上戒指、劍指等外道手勢,完成儀式。這已成為佛教界一定的法會模式。

    從前述的先秦禮制殯葬文獻,並未見到類似灑淨儀式的記載。復以關鍵字「灑淨」查閱CBETA中華電子佛典,經部僅有《正法華經》18、《大乘寶雲經》19 等少數經典出現「挹灑、淨掃」、「掃灑淨潔」、「掃灑淨處」之詞,而且經文意思都是指將道場打掃清淨—佛弟子水灑打掃、除諸塵垢、窗明几淨。在法會(說法之會)之前,尤應打掃清潔以莊嚴道場,乃至安置經典以崇隆三寶,作為迎請諸佛菩薩之前應有的禮儀,以示恭敬。如唐朝聖 玄奘菩薩所譯《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法會要開演經典之前,應事先供養香花等,灑水打掃、清淨道場,敷設法師上台的高座,以示對三寶的渴仰與恭敬 20。

    相對的,目前普行的「灑淨」觀念、內容,則相應於現有中華電子佛典的密續部,諸多密續觸目可見「灑淨」詞,包括「灑淨真言」21、「灑水作淨」22、「灑淨印」23、「結界灑淨」24、「四方灑淨及發遣魔障」25、「作法灑淨」26、「灑淨供物」27 等,不一而足。比對經典及文獻資料之後,顯見先秦華夏無此儀式,佛經經文也無直接之經證,由此可以推知今日眾所常知的「灑淨」儀式,實際上是偏向密教與密續的。而密教之繞場、灑淨,本意在於「結界」28,也就是驅擯本來的在地鬼神,只容允密教安置迎請的鬼神可以出入,是用來召喚其相應的鬼神並互相利用,本意並不在攝受眾生。這跟佛法一體攝受(一切有緣來此法會的人、天、鬼神眾屬)的廣大悲心,有著南轅北轍的差別。 

    然諸佛大慈大悲,常欲令一切眾生感佛恩光、得安謐法。佛法為了安隱眾生之故,本有、別有嚴淨道場的灑淨之法,此法不同於密教密續之驅逐在地鬼神、召喚自宗鬼神的作意,而是依佛威神,加持淨水,令與會的鬼神眾生,從熱渴中得到歇息,從煩惱中獲得安慰,從而靜心聽受佛法,得霑真實法益。並使與會的人間大眾,普因可見之淨水遍灑,生起莊嚴攝心之清淨想,並依霑點之身受,起「如來眷顧加持於我」的歡喜心。體會此一方便法的作意,乃是因為鬼神與亡者家眷,以未滿十信位者為多,而信位未滿之行者,特需三寶有相之攝受;否則既然身在莊嚴勝會,佛光本自加被一切大眾,唯眾難見而已。故用甘露水霑點大眾,乃是依如來神力加持,令與會大眾與鬼神眾生心得清涼、作意清淨;並因此一可見可觸的儀軌,心生歡喜,與法相應,令法會之進行吉祥莊嚴;此是隨順眾生心而作的方便施設,以攝受現場有形、無形眾生,安隱聽法。

    以此灑淨真實義作為方便攝眾的根本,可有隨順或微調固有儀式的彈性:

      (1)「灑淨」一詞,在佛經本是很好的意思,被密教取用之後,變成如今普遍認為的「結界灑淨」。若是為了區別摻入密教的灑淨法,或可直接稱為「灑布甘露」:灑甘露水、清淨攝心,也就是以佛法甘露,滋潤安隱大眾身心。

      (2) 主法菩薩法師「灑布甘露」時,作意「攝受、安隱會場內外一切有情」,口宣〈白水文〉(菩薩柳頭甘露水,能令一滴遍十方,腥羶垢穢盡蠲除,令此道場悉清淨)提示法眾清淨攝心,並在大眾唱誦〈大悲咒〉時,繞佛一匝、開示(「仰祈 阿彌陀佛佛力加持此甘露法水,清淨有情,隨類飲食皆充滿」),並朝飲食灑甘露水。

      (3)《彌陀法會》以 阿彌陀佛的接引大願為主,幫助亡者相應、信願往生,故與《大悲懺》的應機是不同的;為呈現《彌陀法會》信願的主體性,將原版法會的〈楊枝淨水讚〉、〈大悲咒〉回歸《大悲懺》法會儀軌,應屬允當。然而如上所說,若是為了方便銜接流程、照顧法眾行之有年的習慣,則《彌陀法會》維持〈楊枝淨水讚〉、〈大悲咒〉亦屬攝眾方便,無有不可。

(五)主法菩薩法師之開

    《彌陀法會》中,凡主法法師開示,一般是為了勸請亡者起信願行。針對這個目的,原版法會備有制式的開示文,依亡者的不同身分,分為未受戒、已受戒等差別。實際執行面上,有時亡者本身是以明心不退的功德求生極樂,或是本來就是信願堅固的念佛人,臨終時早已蒙 佛接引,不待後時舉行《彌陀法會》方生,是以需要更有彈性的開示文,轉為勸慰家屬、勉勵法會大眾。

    因此,目前先行將開示文制定為「未受菩薩戒」、「已受菩薩戒」兩種(請參酌後文「六、實施例」)。前者主要勸請亡者憶持此生善事,念佛迴向往生;後者可再依亡者身分、特殊善業、彌陀大願、往生需要具備的願行、如何清淨作意心得決定直往無礙等,作為內容;然若無特別之緣起,則可依後文「已受菩薩戒」的開示文來為亡者開示。 

    如此的開示文,期更能圓滿法會,令一般亡者心開意解,念佛往生;但若亡者是三乘菩提的佛法實證者,則必隨願往生;主法得以亡者的生前行儀等等來為大眾開示,更能契應大眾乃及亡者家屬的情感,一體攝受。

    至於密教行者所受的四歸依、三昧耶戒、無上瑜伽(雙身灌頂)已不是世間清淨法,更不是佛法,無法與佛菩薩感應道交,因此佛菩薩不會降臨法會現場。所以為密教行者舉辦「彌陀法會」並無實質意義,除非他在臨終之前已經自知過失、虔誠懺悔而遠離密教。

(六)〈往生淨土神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簡稱〈往生淨土神 咒〉),經查《佛說阿彌陀經註釋會要》有中文翻譯 29 , 從中譯詞義看來應是正真的如法咒語,讚歎 阿彌陀佛及極樂淨土。

    放眼今日廣弘大乘佛法的善知識既是華人,實可直接以中文直白句來讚歎,更有助大眾易於領解、契入 阿彌陀佛的大願。是故可從經典偈句或是參考中峰明本法師編纂的《三時繫念佛事全集》30,截取文句以符合《彌陀法會》勸請往生之目的,如新製之〈起信極樂讚〉:「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九品度眾生,威德無窮極。西方三聖境,分明現目前,一切諸福德,至心用迴向。我今大歸依,合掌稱佛名,願同念佛人,同生極樂國。」

    然若是一般大眾已經習慣唱誦〈往生淨土神咒〉,就沒有一定更動之必要,這是因為此咒本身契合淨土攝受眾生的精神,與時下廣用而未察之密續雙身邪咒全然不同。

(七)繞棺念佛與開示勸願往生

    先秦時代的傳世文獻,未見旋棺(逆時針繞棺三匝)或打棺禮制,佛教亦無此法,所以應是後世發展出來的地域風俗。原版《彌陀法會》也方便隨俗,安排主法菩薩法師帶領家屬繞棺念佛,撫慰亡者家屬,也令亡者與家親作最終辭別。主法可更依佛法教化世間的本意,進一步開示亡者:捨棄生前一切身分,無須於遺體多所留戀,應隨 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如是不但實際利益亡者,親眷亦可透過這開示知道親人可到極樂淨土、一切平安吉祥,除遣思念之執取,得到莫大的安慰。

    如此,主法菩薩法師帶領家屬繞棺念佛之後,於主法位前依佛力加持攝受,一句一唸祝願亡者往生淨土(細節請參酌 後文「六、實施例」)。此「繞棺念佛與開示往生」儀式,可安排在〈正覺正法公奠文〉(本會公奠禮) 之後,作為最後的辭別及叮嚀;不過若為了攝眾方便,亦可移到〈三自歸〉、〈迴向偈〉之前。 

    又,由於時代進步之故,有些亡者在《彌陀法會》之前已經火化,或是有人對棺木懷有恐懼或憂慮,或是不清楚佛法儀式並不同於民間繞棺習俗,所以也可視實際狀況與家屬溝通之後,方予施行。

(八)《慈雲懺主淨土文》十念之義理

    《慈雲懺主淨土文》的運用很廣,內容也能起信及勸請。唯慈雲懺主本身修行很好,淨土文中「若臨命終,自知時至,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的勸勉,對法會大眾(場外鬼神或從未親近佛法的有情)可能陳義過高,較難相應。

    如是可依義淨法師《南海寄歸內法傳》〈讚詠之禮〉所示的原則—具體陳述佛德,稱揚讚歎,以利大眾體會佛德之廣大、深遠 31,另以偈句總結 阿彌陀佛功德、極樂淨土殊勝、往生的信願行。底下是取慈雲懺主的十念之義並參考《三時繫念佛事全集》文句所造的示範例,謹供參考:「阿彌陀佛金色光,巍巍常照極樂國;觀音勢至慈顏開,感應十方悅有情。阿彌陀佛大導師,四十八願度眾生;十念必生 廣大願,願海攝盡念佛人。金沙為地功德水,天樂妙音共命鳥;我願速往安樂剎,花開見佛歸慈懷。」(可名為〈阿彌陀佛淨土總讚〉)

    如是總結讚歎 阿彌陀佛及極樂世界清淨佛土功德,希冀亡者及有緣眾生都能滿心歡喜,信願往生。然從攝眾的方便權巧來說,若是大眾比較習慣沿用原來的《慈雲懺主淨土文》,則亦是甚佳。

(九)三自歸之方便攝眾

    佛前〈三歸依〉唱誦「自歸依佛,自歸依法,自歸依僧」之內容,當是勉勵佛弟子歸依自身的自性三寶,學法修行。考量《彌陀法會》既著重在起信往生,且多數亡者眷屬不一定清楚「自性三寶」的真實義,甚至可能許多人還不是佛弟子,原本可以不需三自歸;但為了長遠攝受娑婆眾生之計,期待法眾都能種下未來真正歸依的種子,則法會上亦可方便唱誦三自歸,以行攝受;此可置於「繞棺念佛與開示往生」之後,圓滿法會。

(十)法會收攝流程

    原版《彌陀法會》結束前是以恭送主法菩薩法師為主,恐有主從不分之失,因為整個法會都是依 阿彌陀佛的大願力而建立的。在這收攝法會階段,仍宜以禮敬西方三聖為主:

        1. 維那為整個法會作整體迴向並再次提示信願行。

        2. 法會圓滿,大眾禮敬西方三聖:維那領唱〈彌陀小讚〉(阿彌陀佛無上醫王,巍巍金相放毫光,苦海作舟航,九品蓮邦,同願往西方),大眾頂禮西方三聖(家屬三拜,會眾三問訊)

        3. 家屬感謝: 

           (1) 當眾禮謝主法菩薩法師主持此追薦法會。

           (2) 感謝與會大眾。

         4. 維那祝願大眾一切順利。

         5. 在大眾唱誦「阿彌陀佛」聖號中,結束法會。

    如此主從分明、主客有序、上尊下卑、規矩合儀的法式,一一圓滿所有與會者的禮謝及尊敬,收攝法會。然若是為了攝眾方便或考量法會時間,而將流程另作合理調整,亦可理解。

四、相關細節

(一)法場佈置

        1. 牌位

   《彌陀法會》本來是莊嚴殊勝的超薦法會,並非啟殯奠禮之一環;兼行正覺同修會〈公奠文〉,乃是為了攝受亡者及家親。以此順應華人習俗之故,法會也方便設立亡者牌位,並安置在佛桌的正中央。

    然若亡者本身是篤信三寶的佛弟子,且生前已向親眷表示《彌陀法會》不需牌位,或是希望牌位偏於一側以示對西方三聖的恭敬心,則可依其遺願不設牌位或將牌位安置於佛桌上香爐的左側。

        2. 遺照

    現行《彌陀法會》是將亡者照片置於佛像的正下方。《彌陀法會》當日是以亡者為主體,為了攝受、勸慰信願往生,遺照設在佛座的正下方,亡者有頂戴佛足的功德,必定蒙佛接引。惟如果遺照高度太高,遮住佛足及蓮座,亡者就損減了頂戴佛足的功德;因此,現場佈置時,宜留意遺照擺設的高度。

    若亡者生前敬順佛法、全然信受 阿彌陀佛大願,已向家屬表達無需遺照,因為他啟建法會的目的是希望攝受家屬學佛,不欲子孫緬懷追思,而欲其專一心思於法會內涵;或希望遺照可放在佛像下方偏左側,以示恭敬於佛,且已事先曉諭親屬同意;如是,《彌陀法會》都可尊重並實現這遺願。

(二)提示作意

    參加法會的大眾,大多容易落在唱誦音律上,忽略了法會的真實義,所以主法或維那在重要段落(唱誦)之前提示作意,可幫助大眾契入 彌陀悲願;若再搭配大眾版的儀軌本列出各單元標題,應是亦能幫助大眾領解法會要義(阿彌陀佛大願、往生的信願行)。

(三)《彌陀法會》與家奠、公奠之先後

    《彌陀法會》與家奠、公奠之流程,理想上應以《彌陀法會》為先,次接家奠、公奠,令大眾皆獲得利益,也令亡者及有緣眾生得到大眾念佛相送的祝福。然若為了配合親眷及弔唁者的行程,而將《彌陀法會》安排在家奠之後,亦可以理解

(四)法會時間被壓縮之因應措施

    《彌陀法會》一般預計是 90 分鐘。然實際執行面上,雖然事前跟家屬及葬儀社溝通好時間,但仍經常必須因應家奠、公奠逾時之狀況,或有時不免遇到嚴重突發事件(例如車子誤點),則《彌陀法會》的表定時間被迫壓縮,就必須有彈性應變措施。以下容供參酌:

        1. 時間被縮減了10—20 分鐘:可將〈三自歸〉、〈迴向偈〉、〈阿彌陀佛讚〉從慢板改為快板,〈彌陀小讚〉從維那領唱改由主法菩薩法師口宣。

        2. 時間被縮減了 20—30 分鐘:可將《佛說阿彌陀經》改為《心經》,這是由於法會不論如何仍應唱誦佛經,以利益家屬及現場有情。《心經》短而易誦,且經句廣為大眾所熟悉,因此即使法會時間被壓縮,亡者及有緣眾生仍能從唱誦佛經之功德,得到往生淨土等大利益。

         3. 時間被縮減了 60 分鐘以上:當遇到重大突發狀況,法會時間只有 30 分鐘或更少時,可將梵唄改為口宣,此變通方式著眼在口宣最能簡約時間,且速度可更彈性;亦可將《佛說阿彌陀經》改為《心經》,以建立大眾功德如上所說。

五、結語:《彌陀法會》在現代化社會的意義

    《彌陀法會》結合了佛法攝受眾生的悲願,讓這個苦難世界的人們有了無窮的希望。本師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這個不可思議的淨土法門,中國人很早就相應於淨土法門,也很早就齊全了淨土的經典,又從慧遠廬山結社以來,形成了近兩千年的中國佛法文化,長久不墜。「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這法門在中國遍地開花,許許多多地方都有求生淨土的念佛人,乃至擴及整個東亞,形成了大乘文化不可磨滅的一環。人們從佛法得到心靈的安慰,對於能跟往生者在美麗新世界重逢,充滿了希望與嚮往,從而揮別這世界的煩惱憂愁,得到無量的智慧、永恆的生命。

    隨著現代社會的開發、文明科技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有了長足的改善與便利,然而文明並沒有減少人們心地的污濁及煩惱,生死的難題依然困擾著華夏民族。我們相信藉由《彌陀法會》的提倡,以及將法會儀軌正本清源,回歸 佛陀攝受眾生的大願,必能護佑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得到解脫自在。以此為禱。阿彌陀佛!

六、新版《彌陀法會》之實施例(謹供參考) 

《彌陀法會》結構:前置作業、法會本體、正覺公奠禮、法會收攝。32

          【A. 前置作業】

          法會前,香燈引領家屬上香,勸請亡者與會。

          【B. 法會本體】

           維那:大眾請起立。臺北市佛教正覺同修會,彌陀法會,法會開始。 

(一) 恭迎西方三聖 請降現場

        1. 請師啟法

           (1) 家屬禮請主法菩薩法師主持法會

    維那:「大眾相對排班,一心恭唸 阿彌陀佛聖號!」33 (維那起腔「南無阿彌陀佛」)

   [香燈引領家屬代表到主法菩薩法師前,禮請法師]

    家屬 [胡跪]「禮請法師主持法會。」

    主法:「阿彌陀佛!」

    維那:「禮請者頂禮主法菩薩法師三拜。」

    主法:「禮佛一拜!」

    家屬:「阿彌陀佛!」 [待主法就定位後剎板]

    維那:「大眾轉身向上,問訊。」

          「禮佛三拜,家屬三拜,會眾三問訊。」

            (2)〈香讚〉

    爐香乍爇,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南無雲來集菩薩摩訶薩(三稱)[主法依《儀軌本》的標示上香,同時作意禮敬十方諸佛、西方三聖]34

             (3) 主法菩薩法師稟白西方三聖啟建法會

    「仰祈西方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大悲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垂憫降臨法會。佛弟子○○○懇祈佛菩薩慈悲允可啟建法會,佛教正覺同修會代表及與會大眾一心懇請!」35

             (4) 灑布甘露

    維那起腔: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三稱)

    主法口宣:「菩薩柳頭甘露水,能令一滴遍十方,腥羶垢穢盡蠲除,令此道場悉清淨。

    〈大悲咒〉: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跋陀耶娑婆訶 [誦〈大悲咒〉一遍。主法繞佛一匝,遍灑大悲水,回至案前。]

              (5) 淨食

    主法口宣:「仰祈 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佛力加持此甘露法水,清淨有情,隨類飲食皆充滿。」[主法灑淨水於飲食,中右左各一次,轉身回主法位。剎板]

    2. 主法開示 攝受法眾 36

    維那:「家屬請長跪合掌。」

    ◎開示文—未受菩薩戒者:

    ○○○居士 37(主法呼請三稱 38)阿彌陀佛!今天是您這一生中,最圓滿、最殊勝、最莊嚴的日子,阿彌陀佛親自來迎接您登上這美麗莊嚴的蓮花台,前往西方淨土極樂世界。 

    ○○○居士!您當曉得這短暫的一生已經過去了,跟親友眷屬的緣分,今生已經盡了,阿彌陀佛期勉您不要再回顧留戀。您這一生所作的種種善事,以及您無私為您的家人、朋友、大眾的種種付出,才是您這一生最珍貴的寶藏,請您憶念您的善行,相信自己這一生所作的善行可以幫助您往生極樂世界,請您一心發願求生極樂世界。 

    ○○○居士!阿彌陀佛慈悲、憐憫我們沒有力量掙脫生死輪迴的枷鎖,所以為我們打造了清淨美麗莊嚴的極樂淨土。在這個新世界,我們可以學習到無量無邊的智慧,無始以來的痛苦和煩惱都會消逝無蹤,身心清涼、解脫自在。此時,阿彌陀佛的金色佛光,正溫暖地普照著我們,攝受著我們;願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共成無上佛道。 

    ○○○居士!您的家屬以及佛教正覺同修會大眾一起虔敬為您念佛,願您一心念佛,乘著 阿彌陀佛的大願,決定往生。阿—彌—陀—佛!39

    ◎開示文—已受菩薩戒者:

    ○○○菩薩 (主法呼請三稱)!阿彌陀佛!今天是您這一生中,最圓滿、最殊勝、最莊嚴的日子,阿彌陀佛親自來迎接您登上這美麗莊嚴的蓮花台,前往西方淨土極樂世界。

    ○○○菩薩!您當曉得這短暫的一生已經過去了,跟親友眷屬的緣分,今生已經盡了,阿彌陀佛期勉您不要再回顧留戀。您這一生行菩薩道,勤修布施、持戒、六度萬行,以及破斥外道、護持正法、復興佛教,所成就的種種福德與智慧資糧,有著不可思議的廣大殊勝功德。這是您這一生最珍貴的回憶,請您憶念您的修學功德,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往生極樂世界,請您一心發願求生極樂世界。

    ○○○菩薩!您的家屬以及佛教正覺同修會大眾一起虔敬為您念佛,請您一心憶佛、念佛,乘著 阿彌陀佛的大願,於剎那間,上品往生極樂淨土,花開見佛,悟無生法忍,於十方世界攝受有緣眾生,一起成就無上佛道。阿— 彌—陀—佛!

    維那:「家屬就地一拜,一心勸請!」

          「請起立。問訊!

(二) 起信求願 佛力接引

    1. 起信 40

    (1) 法會主尊功德

   〈阿彌陀佛讚〉:

    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

    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

    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2) 勸請發願 求生極樂

    〈起信極樂讚〉:

    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九品度眾生,威德無窮極。西方三聖境,分明現目前,一切諸福德,至心用迴向。我今大歸依,合掌稱佛名,願同念佛人,同生極樂國。

    2. 願行 41 (建立往生資糧)

    主法云:「《佛說阿彌陀經》是十方諸佛如來共同讚歎的經典。阿彌陀佛為我們鋪設了一條很容易行走的康莊大道,幫助我們快速離開這個痛苦的世界。請大眾收攝心念,虔誠恭誦《佛說阿彌陀經》42!

    《佛說阿彌陀經》: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

    〈往生淨土陀羅尼〉(三遍)南無阿彌多婆夜…… [剎板]

    3. 總結:〈阿彌陀佛淨土總讚〉

    維那:「總讚西方三聖以及極樂淨土!」 〈阿彌陀佛淨土總讚〉(可依〈清淨法身佛.彌陀小讚〉唱法): 

    阿彌陀佛金色光,巍巍常照極樂國;

    觀音勢至慈顏開,感應十方悅有情。

    阿彌陀佛大導師,四十八願度眾生;

    十念必生廣大願,願海攝盡念佛人。

    金沙為地功德水,天樂妙音共命鳥;

    我願速往安樂剎,花開見佛歸慈懷。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43

(三) 繞棺念佛 開示往生 44

    (維那起腔:南無阿彌陀佛) [六字佛號,繞佛一匝,主法回到主法位,轉六音四字佛號數聲,剎板]45

   彌陀法會決定往生開示文

    主法菩薩法師云:

    ○○○菩薩(居士),阿彌陀佛!您這一生已經圓滿,請您回憶這一生所作的善事,即使是微薄的功德,也當迴向往生極樂世界。我等家親眷屬今日也以殊勝的《彌陀法會》功德,迴向您往生極樂。阿彌陀佛大慈大悲,請您心得決定,不眷戀色身、棺宅,一心歸向 阿彌陀佛,隨 佛接引往生,成為三寶弟子,以如此歸依 阿彌陀佛,也歸依您的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的功德,未來必定成佛;當知自性三寶與 阿彌陀佛無二無別,您必將成佛,廣度有緣眾生。阿—彌—陀—佛!

(四) 三自歸、迴向偈

    1. 〈三自歸〉 [主法率家屬禮佛三拜。大眾三問訊] :

    自歸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歸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歸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2. 〈迴向偈〉: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華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C. 正覺公奠禮】 

    維那:「恭請主法菩薩法師恭讀〈正覺正法公奠文〉」

          「家屬請長跪合掌」

〈正覺正法公奠文〉

    維中華民國 年 月 日 佛教正覺同修會代表

    致奠於○○○菩薩靈前曰: 

    釋迦佛陀住世說法四十九年,普為眾生開示悟入第一義諦

    第一義諦真如佛性清淨圓滿,三界六道皆因執幻輪轉生死

    佛子證悟無覺無觀阿賴耶識,無餘涅槃實相無相唯是此心

    十方世界三世諸佛共說此心,而此真如阿賴耶識離諸覺觀

    應物現行如鏡照燭而離覺知,無量劫來離諸分別表意言說

    恆處三界對現六塵內相分境,於六塵境不起善染厭憎覺觀

    自不作主亦不起於見聞覺知,唯對意根意識所思言聽計從

    如是安住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是即般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恆處三界六道輪轉不受苦樂,能生世世五蘊受用喜怒哀樂

    開悟聖者證此真如清淨體性,轉捨意識意根人我貪瞋分別

    轉依真如無我離染清淨自性,遂離蘊處界我諸法分別執著

    捨身之後意根意識種子不現,唯餘真如空性不受後世蘊有

    離覺離知萬法悉滅不生中陰,是即二乘無學所證無餘涅槃

    今○○○菩薩多劫善根功德,臨終親屬諸方佛友念佛相送

    真如意根捨身捨報轉入中陰,此時復現見聞覺知於其中陰

    敬請憶佛念佛功德求生佛國,即見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自見其身乘紫金台上品往生,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即生極樂

    見佛聞法親證無生了脫生死,發受生願大菩提願不取涅槃

    修證初地無生法忍進至十地,迴入娑婆廣度有情共證正覺

           茲以此正法殊勝功德 迴向○○○菩薩

           願生西方安樂國,九品蓮華為父母

           見佛聞法證法忍,圓成佛道度群萌

                                                          佛教正覺同修會奠禮

      (維那:家屬就地一拜,請起立,問訊)

    【D. 法會收攝】

    1. 維那代大眾迴向

  「佛教正覺同修會謹以《彌陀法會》念佛功德,迴向○○○菩薩(居士)仰仗 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慈悲願力,以清淨願行,往生佛剎,聞熏佛法,發菩提心。

    亦以法會念佛、信願功德,迴向○○○菩薩(居士)歷代祖先、累劫冤親債主、此處地基神祇以及有緣眾生,仰仗西方三聖慈悲願力,以清淨願行,往生極樂。」

     2. 大眾禮敬西方三聖 46

    維那:「禮敬西方三聖!」

  〈彌陀小讚〉:

    阿彌陀佛無上醫王,巍巍金相放毫光,

    苦海作舟航,九品蓮邦,同願往西方。

    維那:「法會圓滿!大眾頂禮西方三聖,禮佛三拜。家屬三拜,大眾三問訊。」

      3. 家屬禮謝主法菩薩法師

    維那:「家屬禮謝主法菩薩法師,頂禮三拜。」47

    主法:「禮佛一拜!」 (「阿彌陀佛!」)

       4. 家屬感謝會眾

     維那:「家屬感謝與會大眾,一起向上一問訊。」

       5. 維那祝願

      維那:「謹此祝願與會大眾及○○○菩薩(居士)之眾親友,色身康泰,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6. 大眾禮送主法菩薩法師 48

    維那:「大眾相對排班,請合掌。」

   (起腔 南無阿彌陀佛聖號)

    [家屬左右排班,禮送主法]

    [主法法師於維那起腔後,問訊、回法師席]

    [家屬代表出位,禮送主法回法師席。待主法坐定,

     香燈「家屬至誠禮謝主法菩薩法師一問訊!」之後,引導家屬代表回到會場復位。]

     維那:「今日《彌陀法會》到此圓滿,大眾相互一問訊。阿彌陀佛!」

 1 在《從〈佛前大供〉到佛法供佛、變食、施食之探析》一文中,已追溯了目前教界普遍使用的〈變食真言〉、〈普供養真言〉等,都來自怛特羅時期新興的密教、密續,嚴重違背了佛法的清淨宗旨與意涵。為使佛弟子回到清淨法,是故刪除〈佛前大供〉儀軌中的密咒,回復如理如法的佛前午供附帶施食儀軌。這應是符合佛世時的供佛及施食精神。

2 本會追薦法會尚有以持志再來人間護法的「悲增法會」,這是正法實證團體為延續 釋迦如來法脈至最後末法,以此大志向為依止所施設的法會。諸大心菩薩懷抱志願繼續留此人間,護持本師 釋迦牟尼佛的末法最後萬年,以悲願增上故,名為「悲增法會」。其簡要說明及實施例,請詳本文第七點、第八點。 

3《禮記》〈郊特牲〉:「別事天神與人鬼也。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也。」

4《禮記》〈祭法〉:「大凡生於天地之間者,皆曰命;其萬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庶士庶人無廟,死曰鬼。」

5 庶民只有祠堂,只有尊貴的天子到士大夫等知識分子才有廟堂。天子可供奉七世祖先牌位,以中央為最尊。請見《禮記》〈王制〉。 

6 請參閱《儀禮》〈既夕禮〉、〈士喪禮〉。 

7 請參閱《孟子》〈滕文公上〉。 

8「除了嚴懲違犯者,也推出配套措施:命令各地方官府,撥出空閒之地,設立義塚,供貧窮無地的人死後埋葬;出遊遠方死後無力歸 葬的,也不准火化,由官府酌量供給錢財,幫助歸葬故里。」請詳參:張捷夫,《喪葬史話》,國家出版社(臺北),2003 年,頁 158。 

9《南海寄歸內法傳》卷 4:「即如西方,制底畔睇及常途禮敬,每於晡後、或曛黃時,大眾出門繞塔三匝。香花具設並悉蹲踞,令其能者作哀雅聲,明徹雄朗讚大師德,或十頌、或二十頌,次第還入寺中至常集處。既其坐定,令一經師昇師子座讀誦少經。」《大正藏》冊 54,頁 227,上 6-12。

10《賢愚經》卷 6〈富那奇緣品第 29〉:「時,富那奇教化其兄,令為世尊立一小堂,覆堂村木純以栴檀。其堂已成,教化其兄請佛。羨那答曰:『請佛之宜,以何等物能屈世尊?』時,富那奇俱與其兄,辦足供養,各持香爐,共登高樓,遙向祇洹,燒香歸命佛及聖僧:『唯願明日,臨顧鄙國,開悟愚朦盲冥眾生。』作願已訖,香煙如意,乘虛往至世尊頂上,相結合聚作一煙蓋。後遙以水,洗世尊足,水亦從虛,猶如釵股,如意徑到世尊足上。爾時阿難,覩見是事,怪而問佛:『誰放煙、水?』佛告阿難:『是富那奇羅漢比丘,於放鉢國勸兄羨那請佛及僧,故放煙、水,以為信請。』」《大正藏》冊 4,頁 395,上 19-中 2。

11《金光明經》卷 2〈四天王品第 6〉:「是諸人王手擎香爐供養經時種種香氣,不但遍此三千大千世界,於一念頃亦遍十方無量無邊恒河沙等百千萬億諸佛世界,於諸佛上虛空之中,亦成香蓋,金光普照,亦復如是。」《大正藏》冊 16,頁 342,下 29-頁 343,上 4。  

12《大方廣佛華嚴經》卷 45〈入法界品第 34〉:「無盡菩薩雲,來詣於佛所,無量億佛剎塵數菩薩集,圍遶於如來,為說諸法界。」《大正藏》冊 9,頁 683,下 15-17。

 13《大方廣佛華嚴經》卷 2〈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如是十方一切菩薩各以種種神通,興種種供養雲,來會道場普周法界。」《大正藏》冊 10,頁 665,下 12-13。

14《大方廣佛華嚴經》卷 24〈十迴向品第 25〉:「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其所種一切善根願,於如是諸如來所,以眾妙華,及眾妙香、鬘蓋、幢幡、衣服、燈燭,及餘一切諸莊嚴具以為供養;若佛形像,若佛塔廟,悉亦如是。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不亂迴向、一心迴向……寂靜心迴向。復作是念:『盡法界、虛空界,去、來、現在一切劫中,諸佛世尊得一切智、成菩提道,無量名字各各差別,於 種種時現成正覺,悉皆住壽盡未來際,一一各以法界莊嚴而嚴其身,道場眾會周遍法界,一切國土隨時出興而作佛事。如是一切諸 佛如來,我以善根普皆迴向,願以無數香蓋、無數香幢、無數香幡、無數香帳、無數香網……摩尼寶宮殿,皆不可說不可說。如是一一諸境界中,各有無數欄楯、無數宮殿、無數樓閣、無數門闥、無數半月、無數却敵、無數窓牖、無數清淨寶、無數莊嚴具,以如是等諸供養物,恭敬供養如上所說諸佛世尊。』」《大正藏》冊 10, 頁 131,中 8-下 16。

《大乘寶雲經》卷 1〈序品第 1〉:「復為釋迦如來化作種種供養之具:有化寶樹,華果莊嚴,相好圓滿;有化毘琉璃樹、有化玻梨寶 樹、有化金銀之樹,及如意樹華果之樹;又化衣雲,及莊嚴雲、香雲、鬘雲、蓋雲并伎樂雲,如是變化合成一雲。是諸菩薩與降伏一切障礙菩薩俱而往娑訶世界。」《大正藏》冊 16,頁 242,下 11-16。

15 主法法師拈香、上香皆不宜假手他人,虔敬十方諸佛、西方三聖之故。另,由於此是佛法之會,理應由主法向諸佛遙尊禮敬,亦為法會莊嚴故,因此家屬不須隨主法法師之後上香。然,為了同理、慰藉家屬,可請家屬於法會開始之前,自行向亡者牌位上香。 

16《佛說無量壽經》卷1:「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大正藏》冊 12,頁 268,上 26-28。

17《南海寄歸內法傳》卷 1:「可將其食向上座前跪,上座乃以片水灑,而呪願曰……。」《大正藏》冊 54,頁 210,上 17-18。

18《正法華經》卷 1:「若以挹灑,淨掃塔寺,用柔軟水,蜜漿飲施,雜香堊塗。」《大正藏》冊 9,頁 71,中 29-下 2。

19《大乘寶雲經》卷 1:「高座四面一切地界變為金剛,七寶所成,悅 眾人意,平坦如掌,掃灑淨潔,燒諸雜香,無量天華皆散其上。」 《大正藏》冊 16,頁 241,中 29-下 2。

20《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世尊!若於此經受持讀誦,或復為他演說開示;若自書,若教人書;恭敬尊重,以種種花香、塗香、末香、燒香、花鬘、瓔珞、幡蓋、伎樂,而為供養;以五色綵,作囊盛之;掃灑淨處,敷設高座,而用安處。」《大正藏》冊 14,頁 406,中 25-下 1。

21《吽迦陀野儀軌》卷 1:「灑淨真言曰:唵第誐增伽(二合引)野吽(一)索縛伽(引佉)」《大正藏》冊 21,頁 234,下 12-13。

22《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4:「灑水作淨。」《大正藏》冊18,頁 252,下 23。

23《金剛頂瑜伽護摩儀軌》:「灑淨印,禪捻檀甲,餘三度磔開竪,如三股杵形,以灑水真言曰:『唵阿蜜哩(二合)諦吽發吒』。」《大正藏》冊 18,頁 917,下 8-10。

24《佛說持明藏瑜伽大教尊那菩薩大明成就儀軌經》卷 1:「又復行人依法作曼拏羅,及結界灑淨已,行人於曼拏羅前,端坐正念,作於觀想。」《大正藏》冊 20,頁 678,中 20-21。

25 《佛說持明藏瑜伽大教尊那菩薩大明成就儀軌經》卷 4:「誦此《明》已,取潔淨鉢滿盛香水。復用《甘露軍茶利大明》加持七遍,於道場東北隅起首,四方灑淨及發遣魔障。」《大正藏》冊 20,頁 688,中 8-10。

26 《大方廣菩薩藏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卷 7:「於寂靜之地用白檀恭俱摩香水作法灑淨。」《大正藏》冊 20,頁 860,中 3-4。

27 《大黑天神法》:「次塗香塗手,次加持香水(用辦事印明),次灑淨供物。」 《大正藏》冊 21,頁 357,上 5-6。

28 經查 CBETA,「結界」一詞也跟「灑淨」一樣,大量出現在密續部,如《佛說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大毘盧遮那佛說要略念誦經》等。至於經部,也是僅見於少數佛經,如 玄奘菩薩所譯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 425〈第二分帝釋品第 25 之 1〉:「諸有已入聲聞、獨覺正性離生,不復能發大菩提心。何以故?憍尸迦!彼於生死已結界故。」《大正藏》冊 7,頁 134,中 8-10。 此處《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所說的「結界」,是說二乘人「已經終結生死的界功能差別,唯有無餘涅槃界,不再受生於三界」,故稱「生死已結界」,相較於密續之結界猶在欲界,以儀軌施法驅動鬼神,劃出密教壇城邊界,以限制其他鬼神有情出入,是完全不同的。

 29《佛說阿彌陀經註釋會要》:「〔清續法阿彌陀經略註〕『南無』,此云歸命,亦云歸依。『阿彌多婆夜』,此云『無量』,極樂教主名。『哆他伽哆(珂謹按:原作『多』)夜』,此云如來,乘如實道來度眾生也,十號之一。『哆地夜他』,此云『即說咒曰』,或云『所謂』。次下皆咒,從古不翻,如『薄伽梵、般若、菩提』;準諸密部,亦可義釋。『阿彌利都』,無量也;『婆毗』,或缽囉鞞,『光明』也;合云『無量光』,智慧身佛也。『阿彌利哆』,同上『無量』;『悉耽』, 或『悉達』,『一切義利成』也;『婆毗』,同上『光明』,合云『無量義利成就光』,功德身佛也。『阿彌唎(珂謹按:原作『利』) 哆』,同『無量』;『毗迦蘭』,或毗訶隸,翻『無礙行』;又,『毗佛略』,翻普『方廣』;『帝』者,羯帝,此云『度去』;又『戌提』, 云『清淨』;又『盧吉低』,云『世間』;合云『無量廣大壽,度去清淨世間』,應化身佛也。『阿彌唎哆毗迦蘭』,同上可知;『多』者,哆他,真如不退動也;又,『䭾摩』,法性不改轉也;合云『無量廣大壽,真如法性不動不轉』,如如身佛也。『伽彌膩』,即須摩提,此云『極樂』、安養、清泰、妙意也;『伽伽那』,或『誐誐曩』,此云『虛空』,西方虛空天也;合云『極樂天界』。上四,佛名,正報也;此一,土名,依報也。『枳多』,具云『宿婆恥帝』,此云『謗往』;『迦隸』,或『迦邏』,此云『作者』;又,『伽車提』,此云『願去』,合上:『我所作願欲去』,行之決定往生也;此約信願行三資糧說。『莎婆訶』,速疾圓成也。」《大藏經補編》冊 7,頁 797,上 25-中 19。 

30 中峰明本國師(原著),平實導師(修正),《三時繫念佛事全集》,佛教正覺同修會(臺北市),2017 年 6 月,頁 65。 

31 《南海寄歸內法傳》卷 4:「神州之地自古相傳,但知禮佛題名,多不稱揚讚德。何者?聞名但聽其名,罔識智之高下;讚歎具陳其德,故乃體德之弘深。」《大正藏》冊 54,頁 227,上 4-6。 

32《彌陀法會》表定時間被突發狀況壓縮時,請參酌上文「四、相關細節」之「(四) 法會時間被壓縮之因應措施」。 

33 本來法會皆依尊、卑禮請,須先恭請十方諸佛菩薩,然因為此時主法菩薩法師尚未就定位,故由家屬禮請;此時大眾亦表示對主法之恭敬,故相對排班。待法師一就定位,全體轉身向上,恭對佛像,再一起恭請十方諸佛菩薩降臨法會。至於法會結束時,原則上大眾唸誦法會主尊聖號以示恭送十方諸佛菩薩。     

34 基本上,主法菩薩法師拈香、上香不宜假手他人,以示對十方諸佛、西方三聖的虔敬。(法會開始後,原則上家屬無需上香;若上香,不是上香於亡者,而是祈願諸佛菩薩慈悲攝受亡者往生。) 主法上香時:問訊─從左側出位─ 行至佛前─ 問訊 ─舉香、上香 、 拈香、問訊─ 復位。細節如下:主法上立香一支,香燈接香,至主爐中央上香。主法拈香三支,放入香爐,回主法位。二位家屬代表上立香,香燈接香,上香,左右各一支。主法上香之後,理想上大眾應稱誦「南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各一稱一拜),以示恭敬禮請;但為配合法會時間及儀軌流暢性,故將此禮拜移到〈阿彌陀佛淨土總讚〉之後。然此處主法上香時,仍宜作意,代表所有與會大眾禮敬西方三聖。

35 依原版「稟佛文」調整為稟白西方三聖,以及較簡潔莊嚴的表達法。又,主法菩薩法師稟佛啟法之後,理應率家屬禮佛三拜,作為恭敬禮請。然若基於法會流暢性或其他因素而略過,亦可理解。 

36 依原版「已受戒、未受戒開示文」調整文字內容。

37 未受菩薩戒之往生者,稱呼「居士」。已受菩薩戒者,稱呼「菩薩」。

38 未受菩薩戒、已受菩薩戒,均在開示之始,三稱其名,作為呼請;之後每一段開頭都再呼名一次,提醒亡者聆聽。未受菩薩戒的亡者,容易墮入欲情、眷屬貪愛,乃至外我所(名聲、財富),所以需要一直呼其名,提醒他集中心念,聆聽淨土法義。已受菩薩戒的亡者,若於三乘菩提尚未實證,則如是呼名以幫助他、提醒他憶念淨土法要,將心想轉向清淨、不取著世間有;以他生前修福修慧的功德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情」與「想」的輕重不同,得有惡趣、善趣生死相續之異,詳如《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 8。

39 主法菩薩法師開示之後,理想上大眾應唱誦 阿彌陀佛聖號(四音六字洪名三次、四音四字洪名一次);然為配合梵唄整體流暢性而略過,亦可理解。

40 起信內涵,理想上應為〈阿彌陀佛讚〉、〈蓮池讚〉、〈起信極樂讚〉。其中,〈蓮池讚〉略述法眾清淨,並以其清淨功德,幫助亡者生起信樂。惟此處為配合法會時間,故略過〈蓮池讚〉。

41「願行」一節,起於主法提示攝心,承以《佛說阿彌陀經》,結束以〈迴向偈〉。惟此處流程為隨順法眾及儀軌流暢性,故維持〈往生淨土神咒〉以之作結,並將〈迴向偈〉移到〈三自歸〉之後。

42 法會表定時間因故被壓縮 20 分鐘以上時,改誦《心經》,以諸亡者及 有緣眾生仍得以誦經之莫大功德,往生淨土。 改誦《心經》時,主法云:「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是十方諸佛如來共同讚歎的淨土世界,往生極樂淨土之後,就走上 阿彌陀佛為我們 鋪設的康莊大道,永遠脫離六道輪迴的生死大苦。我們的心也會相應於我們的自性彌陀,必定成佛!佛經是佛菩薩對我們的教誨,誦經有無量功德。請大眾收攝心念,虔誠恭誦《心經》!」

43 三稱時,主法率家屬禮佛三拜,以示禮敬。然考量家屬未必是佛教徒,不習慣在法會 90 分鐘內如此多次禮拜,故予隨順;並將此處三拜移到【D.法會收攝】的「大眾禮敬西方三聖」之處。

44 「繞棺念佛與開示往生」,原本應接在〈正覺正法公奠文〉(正覺公奠禮)之後,因法會進行到〈正覺正法公奠文〉之前的「三自歸、迴向偈」,梵唄層面的法會已經結束;〈正覺正法公奠文〉是正覺公奠禮,禮成之後的繞棺念佛,乃為讓家屬作最後辭別;再之後的維那迴向及禮敬三聖,是收攝法會。但若從法會本體來看,將「繞棺念佛與開示往生」移到「三自歸、迴向偈」之前,亦是合宜;亦即法會本體至此結束。接著是正覺公奠禮,最後是法會收攝,圓滿完成。 

45 此是由於各地場地條件不一,北部民眾多在殯儀館治喪,中南部則有在自宅旁搭棚者,因此空間有限、或是氣候炎熱易生異味等;為了一體適用於各種場地條件,故 (1) 繞棺念佛三圈改為一圈;(2) 主法的棺前開示改在佛前,依 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開示往生者、家親眷屬放捨情執,決定往生並發心三歸依。 

46 唱誦〈彌陀小讚〉時,主法本應同時率家屬禮佛三拜,以示禮敬西方三聖;然考慮到唱誦同時禮佛,較難配合,故改為唱誦之後禮佛三拜。又,〈彌陀小讚〉之後,為禮敬故,本應接著唱誦 阿彌陀佛聖號(四音節一次,六字洪名一次);然考慮到法會時間,以及梵唄層面的法會事實上在〈阿彌陀佛淨土總讚〉之後即已結束,故略過唱誦聖號。 

47《彌陀法會》的啟建,家屬是緣起者,會眾是莊嚴眾(幫助法會圓滿進行)。整個法會既是以家屬 (及亡者) 為主體,故由家屬禮請主法,也由家屬禮謝及禮送主法,此合乎世間情理,也合乎佛法規矩。家屬禮謝、禮送主法,另有一層含意:主法代行執事(主持法會),是故本應先由家屬禮謝主法今日的主持,再由主法帶領家屬恭禮佛菩薩,以完成禮數。不過一般仍習慣先禮敬佛菩薩、再禮主法,故予隨順。

48 「禮送主法菩薩法師」之前,儀節上本應禮佛三拜,但考量一般家屬不一定習慣如此頻繁的禮佛,因此將此禮佛三拜合併到「大眾禮敬西方三聖」的〈彌陀小讚〉時。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156期目次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身外之物 的頭像
    身外之物

    身外之物的部落格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