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般若信箱

般若信箱[第35期-目次]--問三 ●問四 ●問五

問三、 《楞嚴經》中有言:「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 心念。」若滅意根,不就入了無餘涅槃了嗎?

答:滅意根的意思,如同四阿含中所說,諸阿羅漢都已滅盡五陰,意思是相同的,都是說對於五陰、意根的自我執著已經滅盡了,否則四阿含中說的阿羅漢滅盡的意思,將會成為諸阿羅漢都已入住無餘涅槃了,世間又如何能有阿羅漢們繼續追隨在佛陀身邊?所以,滅盡的意思,是說執著已經滅盡了,捨壽時一定可以入無餘涅槃的意思。

又:意根有染污與不染污之差別,前者以見、思惑煩惱未斷未伏而名染污,後者以見、思惑煩惱永斷或暫伏滅而名不染污。故已證三乘無學果位、滅盡定、出世間聖道現在前之聖者必無有染污意根,但仍有不染污意根。菩薩不染污意根無內執阿賴耶識為我之有漏思量,阿羅漢不再對五陰的一切法有執著,無如一般凡夫之粗慧、散慧的染污意根。故言「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又此不染污意根遠離顛倒思量,有正思量,能緣異熟識而任運知,故言「圓明了知,不因 心念」,此心念當知是有見 、 思惑種子染污之阿賴耶識見分。既然有不染污意根,必有第八識現行,故尚不入無餘涅槃可知。

問四、 1. 正死位佛性暫斷。正死位時前六識斷,七、八二識仍在,分分現起中陰,分分轉入中陰。此過程中,若無佛性,怎能運作呢? 2. 處胎前期佛性有運作不現前。不現前指什麼?彼時第八識不是在剎那不停地了別受精卵及其發展變化嗎?

答: 1. 正死位中佛性暫斷是方便說,因為意根與如來藏的佛性都仍然繼續在運作;但是能眼見佛性的十住菩薩,已經看不到此位中的亡者佛性了,所以說正死位佛性暫 斷。 但 如來藏性不等於佛性 (要建立正知見,才能於 見性時深入般若智慧中 ) , 佛性是如來藏之用,藉一念無明煩惱障及所知障為緣,由有根身、命根、意根、五勝義根、五扶塵根、前六識、八識心王之五遍行……等,而有受想行覺,佛性於中現前運作。若不具諸緣,若缺其一,則佛性即不於人間現前。故知佛性與見聞覺知是非一非異,不離見聞覺知,卻非見聞覺知。正死位時,種種諸緣已不具,意識已斷,故佛性暫不現前,須至轉入中陰時,因覺知心現起,佛性才得現前;

         2. 處胎前期因五淨色根尚未發育完全,故意識覺知心拙劣,佛性雖有運作而不現前,須至六、七個月時方漸現前。故此 兩個問題其實是同一個問題。

問五、 很多佛教書在講萬法唯心時都講到了古代畫家宋子昂畫馬的故事,他畫馬時極其專注,行住坐臥,無時無刻不在想著馬。有一次,他夫人進房一看,不見了人,只見一馬。請問這是真的嗎?

答:這有可能只是一種形容,表示他對馬的專注,但我們並未親在其境,也無有足夠的資料可以判別宋朝趙子昂畫馬的故事真偽,故持保留態度,因為他並沒有三昧正受的功德。但是在佛法中確實有此種修行法門與境界相,如《楞嚴經》卷五所示,月光童子修習水精三昧圓通法門,即是其一例證,這也是二十五種楞嚴大定的一種,這是運作融通妄想的功德大用;而這是修學楞嚴圓通三昧的功德所顯現的,不是一般人能有這種證境,平實導師在講解《楞嚴經》時,曾略為開示其中的妙理,我們期待《楞嚴經講記》的出版,熏習領納其中的妙義。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35期目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身外之物 的頭像
    身外之物

    身外之物的部落格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