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信箱[第25期-目次7]--問ㄧ、二、三
第25輯
問一、在蕭老師的著作中,討論身見的部份大多以破斥意識為常不壞我的邪見為主,但是現在社會上,由於科學昌明,世間也普遍流傳著唯物論的思想,相信「人沒有後世、前世,意識由大腦產生」的人可能比相信「意識輪迴轉世」的人還要多。請問佛法之中是如何觀察「色蘊」(特別是大腦)不是意識的起源呢?
答:意識是依他起性,色蘊五根、末那、六塵和第八識,都是意識存在的條件,並不是只有色蘊五根就能夠單獨產生意識;假使單靠色蘊五根就能產生意識覺知心,那麼色身無病、功能完好而在三十幾歲乃至五、六十歲就捨壽的人,應該都可以在死亡後重新繼續產生意識而不會有死亡的時候了。此外,壽命是由誰控制的?當壽命終了而色身與頭腦都仍完好的情況下,卻已經使意識不再現前於色身中,這樣看來,意識絕對不是由色蘊的頭腦控制的,絕對不可能是單由頭腦就能出生意識心。又如色界天的天人們,頭部是空無一物而只是如雲如霧一般而已,又沒有頭腦,可是他們的意識心卻仍然現起; 如果意識心是單靠頭腦就能現起的話,那麼色界天人就不可能存在了;可是藉著初禪的善根發,一切修行人在初禪突然遍身發起時,都會看見身中如雲如霧的現前,所以色界天人是沒有人類頭腦的,但是意識心仍然功能具足的現前,所以頭腦不是意識心出生的根源,頭腦只是意識心在人間出生的助緣而已,不是因緣。此外,色蘊的五根各有二種:勝義根與扶塵根。頭腦只是五色根的勝義根,不是全部的五色根。
而唯物論的思想,則認為人一切的精神活動,完全是依附於身體而存在的,因此人死了之後,所有的精神活動也隨之停止,沒有所謂的「靈魂」,也沒有未來世──這當然是典型的斷滅論。斷滅論是以物質為中心而有的想法,所以除了少數有在探討心性的醫師以外,許多西醫看到頭腦被麻醉以後意識就無法生起,他們就很單純的認為意識是依頭腦而存在的;他們不想探究心性,只依生物物理而認定意識的根源,是很物化的。而且一般西醫熏習西方醫學久了以後,往往有職業傲慢,對於佛教的教理不樂信受,關閉了另一扇生命智慧之門。但是,意識是否真的如他們所想的那樣只依頭腦的存在而存在?事實並非如此:
先回到斷滅論來講,斷滅論是無法成立的,因為一直都有修行人在禪定中見到自己或他人的前世;也有人在被深度催眠時,可以回憶過去世的情景,這都證明確有過去世的存在。又從許多事相中,譬如出生才五、六歲,就懂得作曲,而且後來成為大作曲家,此事在歐洲古來已有;在其他的人文、藝術方面,也常常有這種現象;又如佛門之中,數萬人精進參禪直到老死,總是無法真悟,卻有人學佛數年就悟了,並且悟得很深入,且能破邪顯正而沒有人能推翻他的證量。這些現象都顯示是往世的種子現行所致,才能做到他人無法成功的事,這就顯示人類及眾生都是有前世熏習的。
但是頭腦只能存在一世,而且一生熏習的種子都只存在頭腦中,死後才會轉入第八識心體中而帶到未來世去;假使意識的存在完全是依頭腦而有,而前世的頭腦並未來到今生,前世所熏習的種種世間法及出世間法,也就不可能帶到今生來了!那麼前面所說的種種生來就異於常人的特殊人物現象,也就無法存在了!可是現見許多人具有前面所說的特異現象,顯然是別有一心執藏了前世所熏習的法種來到今生,但絕不會是頭腦,因為從來不曾有過頭腦來入胎的事情。由此證明頭腦只是意識生起的助緣而已,而往世所熏習的種種法都不是此世意識所曾經熏習過的,由此證明另有一個常住心存在;只有常住不斷的心,才有可能是意識生起的根源。
人既然都有過去世,當知也有未來世:既能從前世來到今生,今生就一定可以去到未來世。過去世和未來世的色身與頭腦,和此世的色身及頭腦顯然不同。可是三世的性格,以及因果報應,卻有一種連貫性;所以有人聰明才智極高,可是一生奮鬥的結果還買不到一間公寓住;有人傻憨直心,並無世智辯聰,卻是處處得利,享福一生;有人少時出家,專心參禪五、六十年,直到老死仍然落入意識境界而無法證悟;有人壯年才開始修行,亦不出家,但是五、六年後就悟入了,而且能破邪顯正,做出別人所不能做的事,不怕得罪大師們,由此可以看出心性與過去世並無多大的差異。從這些事實,在在顯示了因緣果報的一貫性。既然人人各有前世的熏習種子在此世現行而顯示各人心性生來就不同,就已證明必有貫串三世的心存在,而不是由物質的頭腦來產生意識覺知心。
至於貫串三世的心,共有二個,一個是能夠受熏持種、記錄業行的心,那就是第八識心;另一個,就是表現習氣和執著性的心,那就是第七識末那。由於有這二個識的存在,才能夠有因果報應和前後世性格的一貫性。假使意識單依五勝義根的頭腦就可以出生,則所有人的智愚健衰就應該都一樣,都依色法頭腦而生意識故。假使說是基因有異而致各人心性果報有所不同,這也說不通,因為依照基因存在的或然率來看,將會使得每一種人都會不斷出現在人壽百年的循環週期中,那就應該每一百年中都會有貝多芬、柴可夫斯基、耶穌等世間俗人及世間聖人出現,也應該每百年就會有佛陀出現於人間,因為基因都已被遺傳下來了。若是純由頭腦作為意識出生的因緣,則同一對父母所生的同卵雙胞胎子女,基因相同,應該心性與福德都相同,可是卻明明有很大的不同,單是心性的差異就很使人覺得詫異了。所以事實是:頭腦只是意識出生的許多助緣之一,不是唯一的助緣,更不是意識出生的因緣。
問二、雖然已了知「能取」與「所取」,皆是自心藏識所顯現; 雖然了知自心取自心的道理,但當飯菜好吃時,我仍然生起歡喜心;當菜味不可口時,即加入鹽及味素等調味品使菜變得可口;自己喜愛吃辣椒,有時會在菜裏放一些辣椒。請問:如何在修行中漸漸消除這種對味覺的貪愛?
答:以佛菩提道來說,當您了知「能取」與「所取」皆是自心藏識所顯現,既是自心藏識所顯現,則能所皆泯,有什麼可被貪著?又有什麼可以去貪著?這就是悟後起修的觀行,使您漸漸的邁向薄貪瞋痴的二果解脫受用境界中。假使有見地,但是貪著的習性都沒有改變,那就是欠缺觀行、修行,仍然只停留在初果解脫的見地受用中;這就是初果見地與二果薄地的不同所在,確實斷了貪瞋,則是三果人;所以初果人的貪瞋情形,與世俗人是沒有兩樣的,但不可以因此就說他不是初果人,畢竟他的見地已經生起了,不同於世俗人了,已經預入聖流了。 所以,前述的知見本身可以作為進修的基礎,依照所悟而在蘊處界我的虛妄上面觀行之後,再從六塵也是如來藏所生的事實上面再作觀行以後,還得要下定決心斷除貪著,才有可能斷除貪愛。但是這個決心不容易堅持,所以悟後進修而到成佛的境界,必須三大阿僧祇劫;對一般人而言,我們建議先給自己一個誘因:「我確實想要使自己在這一生中的道業迅速增長,所以一定要斷除欲貪。」 有了這個誘因,就能漸漸消除對味覺的貪愛,但是根本仍然是如實的證知我與我所的味塵都從如來藏中出生,只是自己在貪愛自己的味塵而已;如實的轉依自心藏識的真實性與如如性, 這個知見才有用處。不然的話,就沒有辦法說服末那放棄對味覺的執取性。如果您是把貪愛當做是實法,而以不淨觀等方法,斷除貪愛,則是聲聞人所用的方法。
問三、導師著作中常說:佛地無垢識,與五別境、善十一心所法相應。末學對此深信不疑,但想問一下,此種說法的經典依據是什麼?如何說的?
答:《瑜伽論記》卷1云:【《如來功德莊嚴經》云:「如來無垢識,是淨無漏界;解脫一切障,圓鏡智相應。」】又《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10云:【如來無垢識,永斷諸習氣;清淨智圓明,賢聖所歸趣。】既然佛地的無垢識心體與智慧相應,顯然與等覺以下的異熟、阿賴耶識不同。異熟、阿賴耶識心體唯與五遍行心所法相應,所以無智慧相應,所以《心經》說真實心「無智亦無得」。但是佛地無垢識既然與大圓鏡智相應,當然必須有五種別境心所法相應,否則如何能與智慧相應呢?而且又是最究竟的大圓鏡智相應。
《成唯識論》卷3也有說明:【如契經說:『如來無垢識,是淨無漏界;解脫一切障,圓鏡智相應。』阿賴耶名過失重故,最初捨故,此中偏說;異熟識體菩薩將得菩提時捨,聲聞獨覺入無餘依涅槃時捨;無垢識體無有捨時,利樂有情無盡時故;心等通故,隨義應說。然第八識總有二位:一、有漏位,無記性攝,唯與觸等五法相應,但緣前說執受處境。二、無漏位,唯善性攝,與二十一心所相應,謂遍行別境各五、善十一;與一切心恒相應故,常樂證智所觀境故,於所觀境恒印持故,於曾受境恒明記故,世尊無有不定心故,於一切法常決擇故,極淨信等常相應故,無染污故,無散動故; 此亦唯與捨受相應,任運恒時平等轉故;以一切法〔六塵亦是一切法所攝〕為所緣境,鏡智遍緣一切法故。】此論文中已說明:第八識在異熟識位及阿賴耶識位時, 是無記性的,不與善惡相應,故其心行中定無五別境心所法。但是到了無垢識位,因為純淨的緣故而與大圓鏡智相應;如同意識必須藉五別境心所法,才能與般若智慧、世間智慧相應;同理,無垢識既與大圓鏡智相應,當然必定會有五別境心所法的;若無五別境心所法,無垢識就不可能會有智慧來利樂眾生。而且無垢識已經是純善性的心,斷除一切不善種子,當然是「唯善性攝」,所以一定會藉五別境心所法來與善十一心所法相應。
又《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10:「諸佛法性身,本覺自然智;是真勝義諦,唯佛方證知。」既言清淨智(大圓鏡智)圓滿光明,又言唯佛方證知,可見不是等覺位所證的境界,當然不同於等覺菩薩的異熟識唯與五遍行心所法相應,而必定會再與別境五、善十一相應,此亦是旁證。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25期目次7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