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空性見之略評

及殊勝如來藏之概述(三之二)

                                        —正國—

老實念佛  

10.《仰兌》頁59:「本來本體清淨自性任運之光,具足身與智慧之明點明體,住於肉團寶內。

《靜忿生起略軌》:「無生法界佛淨土,無滅清淨明點中。

辨正:藏密認為:中脈的肉團寶(支打),內有都帝;都帝上方有右脈纏繞中脈三圈,都帝下方有左脈纏繞中脈三圈,因此,如來藏本具的光明、智慧、無漏功德無法顯現;都帝由三部分構成,中有種子字,上有月輪,下有日輪,如盒包圍,微開一縫;如開縫太大,人會瘋狂;如縫太密合,人則愚昧;其中的種子字就是本來清淨之如來藏,具足智慧五光、明點明體。因此,藉修脈氣明點方便,解開纏繞中脈的脈結,使氣入中脈,能開顯如來藏本具的光明、智慧、無漏功德,得到法身佛的証悟與解脫。再以得自母血的紅菩提(紅阿字),化為拙火,沿著中脈,猛烈燒臍、心、喉、頂四輪,分別得空、大空、勝空、最勝空等四空,燒至得自父精的頂輪白菩提(白杭字),融化白菩提,使降至頂喉心臍四輪,分別得初、勝、極、俱生歡喜等四喜,得到大樂報身佛的空樂無二;這是不經貪道,不修雙身法的脈氣明點修法,是藏密祖師從印度教學得脈氣明點法及完整的雙身法,取代 釋迦牟尼佛的三乘正法,使正法在印度迅速滅絕,藏密四大派都誤執此法能即身成佛。

釋迦牟尼佛成佛前,證得非想非非想定,經六年苦行,仍無法明心見性,最後放棄無意義的苦行,沐浴及食用乳糜以後,不苦不樂而坐在菩提樹下,初夜以手按地時明心開悟,夜後分又目睹明星而見性成佛。 世尊即身成佛前,直至明心見性時所修,都與藏密傳授的脈氣、明點、雙身法門無關;乃至靈山會上大梵天王以金色波羅花獻佛,捨身為床座,請 佛為眾生說法。 世尊登座,拈花示眾;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有金色頭陀迦葉悟入,所以心領神會而破顏微笑。 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於是以心傳心的禪宗開始在人間弘傳,藏密祖師號稱是最上乘法,他們修習從印度教學得的無上脈氣明點法及完整的雙身法,證得光明大手印、第四喜的樂空光明「報身佛」境界以後,卻仍參不透「世尊拈花,迦葉微笑」公案,仍舊不知付囑迦葉「涅槃妙心、實相無相」的真實義,因此諾那上師稱禪宗為「大密宗」。所以「最勝妙」而且「遠超過」顯教的密宗,其實連他們視為基本修證的顯教見道位的智慧都還沒有生起,都無法臆測顯宗見道的賢位菩薩般若智慧;他們如此的無智,都肇因藏密一向在意識的有為、有所得法上用心,希冀意識心轉成光明、四空、四喜、虹光、金剛練,想轉變意識成為真實常住的不壞心,因此無法與真心如來藏相應,也無法與離境界的般若本無所得法相應。 世尊在《金剛經》明白開示:「若以色見我〔我是指真我實相心如來藏〕 ,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真心如來藏、法身如來〕」末學敬勸密宗一切人,趕快離開密宗的意識境界法,回歸顯教中求證真正的如來藏,因為身中的明點……等法,都不是如來藏;在顯教中證得真正的如來藏以後,才能生起真正的般若智慧。

11.《仰兌》頁57【依六光修妥噶:肉團心〔知打內有五種光明,放出則為肉團心光〕光寶內,則顯現本來清淨之光明心要,具足五種清淨之明,即是本來依怙之不動光也。本來清寂自性任運,且住於遍滿大悲譬如瓶內之燈,其明體自光外顯,如窗孔道之白柔脈光,噶底〔梵穴至心臟〕水晶管相貫,而傳至遠通水光,從眼根出外界虛空,其虛空空寂如鏡,故有顯現之分位,而內界清淨光之本面,初出眉間顯出,現遍之青色光,由是次第增長,如虹霓之五色光輪,具細明點,其中顯現明點空光,視如池中投石,波紋蕩漾。此後顯現紅圓明點,其中能觀之心,即明體金剛練,如馬尾結,或如珍珠鬘,或如花鬘……。】

辨正:縱使能夠修成眉間顯出的明體金剛鍊,仍是意識心的所取境,亦是能觀之「意識心我」所觀所緣的「我所」,明體金剛鍊是眼根緣虛空色、意根緣定境法塵後,由第八識出生、為意識心所了別的內相分影像,因此明體金剛鍊是所觀之境,不是能觀之心;是因緣所生法,不是實相法,有生有滅故,是意識境界相故。復次,所觀的明體金剛鍊,非即虛空顯、非離虛空顯,非即眼根顯,非離眼根顯,是自眼識、意識、意根久熏習力,而由第八識所現的內相分,在眠熟等五位中,即不現前;是常常斷滅之法,不是常住法,故是虛妄法。定中所現的所生色、出現的光明及見一切色像境界,不能有真實受用;譬如定中觀想所見的美女,不能娶為妻;定中觀想所現的珍寶,不能聚為財富;唯是內相分所成之法處所攝色爾,非有實質色身或光相之能為他人所見也。

《大乘顯識經》云:【識界〔第八識〕亦爾,無色、無形、無光明顯現,以因緣故顯示種種功用殊異。……身之機關,以識之力作諸事業。 ……識在於身,如闇之體,視不可見、不可執持,如母懷子,不能自知是男是女……,識之自性,遍入諸處,不為諸處之所污染,六根、六境、五煩惱陰,識遍止之,不為其染。】 佛於此經開示第八識本心體性:無色、無形、無光明顯現,六根六境五煩惱陰、十八界,識遍止之,不為其染。藏密開示其所謂的真實本心都是意識心境界:五色、具樂相、五光顯現之明體、可見、可覺受、住於肉團心「知打」內。 佛的開示,與密宗有「第二佛」之稱的蓮華生「大士」,所開示之空性心迥然不同,蓮花生一向都落在意識心中,都在意識境界上用心,學佛人應該靜心思惟:是要依止具足了知八識的 釋迦牟尼佛經典開示呢?還是依止只知六識的蓮華生的開示呢?又《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五祖弘忍告訴惠能大師云:「不識本心〔第八識〕,學法無益」,有智者,請深思、抉擇。

12.《仰兌》頁61:【即此光明無垢,能顯身之所依,故為大圓鏡智;即彼無分別,故為平等性智;即彼不尋任運成就,故為成所作智;即彼無分別,故為平等性智;彼等本來性空,故為法界體性智。于彼明明朗朗,為所修,謂之道。此究竟時所顯一切,悉為光所顯,故為果。】

辨正:大乘別教菩薩,隨善知識修習了義法及參禪知見,經過一番寒徹骨的參禪,一念慧相應,得「真見道」明心,般若正觀現在前時,找到萬法根源的「第八識如來藏」,證得法界體性智(根本無分別智、總相智),能以中道般若慧現觀第八識的空性「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來不去」,並現起下品少分妙觀察智及平等性智,能以慧眼隨時觀察:自己及一切眾生,都本有分明顯現的第八識;六根、六塵、六識,都以第八識為根源而出生,是虛妄所生法,由此斷三縛結,入不退轉位的第七住位,得菩薩初果,得此無生忍見地以後,亦不需如密宗的意識相應的境界相那樣的時時保任。從此入內門熏修,隨善知識修一切種智,並勤看話頭,一念慧相應,清楚眼見「非見聞覺知、亦不離見聞覺知」的佛性,入十住位,得菩薩二果,於煩惱現行已轉趨淡薄,現起下品多分妙觀察智及平等性智,能現觀自己及一切眾生,其分明顯現的佛性──第八識如來藏的有性。繼續修學經十行、十迴向位,熏修別相智,達於「見道通達位」而登初地入地心,從此入修道位,並現起下品滿分妙觀察智及平等性智,能永伏性障如阿羅漢,得初分道種智。於八地現起中品妙觀察智及平等性智,斷煩惱障現行;最後身等覺菩薩坐金剛座,明心見道,頓現大圓鏡智,見性成佛時圓具上品妙觀察智及平等性智、得成所作智,永無止境利樂眾生。故《八識規矩頌》云:「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

從上述修道次第可知,四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成所作智)都以觸證第八識如來藏所得的「法界體性智」為根本,才能由下品、中品發起妙觀察智及平等性智,成佛時才能四智圓明。這五智並不是一時就發起具足,也不可能未明心見道,就能夠從空樂明意識心發起五智。藏密祖師善於移花接木,將本質生滅虛妄的靈知心,冠上莊嚴的佛學名相,裝飾得富麗堂皇,誤導速求成佛的虔誠佛弟子,使可修可證的三乘妙法,被高推為無上的藏密和平地取代,慢慢地消滅三乘菩提,有智之佛子怎能不痛心疾首,而立刻回頭呢?

13.《仰兌》頁87(貢噶上師命譯之噶馬第五代讓蔣多吉口訣)【希求三世諸佛之密意,須知法身大手印,名稱甚多,無非說自己之心。若不知自心體性,而能不起妄念,自云我的心,我的心者,極其難也。當知盡其所顯,即是明體。生死涅槃一切法,無有能超過於此明體者;此為經律論三部精華,於彼若能受持,毫無可修,但當凝然,定於本明上而已矣。如此是大手印耶?非大手印耶?決無用疑。是好耶?是不好耶?亦不用管。彼妄念分別如雲堆聚,不可隨之,就此凝然之本明上而定,寬坦以住。從此無用修持,如是數數修習,於後時分中,認識妄念分別,任運通達,而離根依一切貪著,本然解脫於一剎那,拔除無餘習氣,即此名佛。以一剎那現差別智,此為大手印,最精要語;諸妙上師,已成就後之微妙口訣。此外更無有他,可斷言也。】

辨正:阿羅漢滅盡五蘊、七轉識、十八界,入無餘依涅槃,住於涅槃本際──第八識,而不落入斷滅,這個涅槃本際,也是 佛所開示實相無相的涅槃妙心,實相離一切相,沒有光明相可得。第八識是一切法的依處,祂甚深微細,體性非斷非常(識體無始以來一類相續恆轉,故非斷;所藏種子生滅無常,故非常)、非有生滅非無生滅(識體從本不生不滅,所生七轉識種子不停流注生滅)、非有作用非無作用(識體恆顯示「無漏無為性」如無我性、清淨性,像美麗從花而顯,無有作用;但有「無漏無為及有漏有為性」於三界五蘊中運為,故非無作用),因此 佛於解深密經云:「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六祖惠能大師云:「惠能無技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恁麼長。」斷百思想,使一念不生,是在修定,不是修慧。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觸證第八識,發起證空性的根本無分別智,現觀蘊、界、入及無量煩惱、功德都依第八識才能生、才能顯。第八識如來藏是法界因、為法界根源,離開第八識就無世間、出世間諸法可言。如密宗盡其所顯的明體、明點,其實就是:「一切最勝故的八識心王,和與此相應故的心所法,共同運作所顯現的內相分影像──法處所攝色」,只是如來藏所顯示出來的內相分,都一樣沒有真實體性,藏密執此等生滅無實的法,作為三世諸佛之密意,豈不三世佛怨?

14.敦珠「法王」「開示」儀軌修持次第導引,從凡夫至成本尊之觀想次第:【(1)「加行」歸依(為外凡夫位)發菩提心(為內凡夫位)。(2)「正行」修本尊:觀空咒(阿羅漢位)、成本尊、召請融入、誦本尊咒上供下施(菩薩位之妙有)收攝並定於如虛空性中平等住(菩薩位之真空)。出定轉成如幻本尊身,顯空如幻,行住坐臥,不離此想為要(知本來是佛)。(3)「後行」回向偈、吉祥頌。】

辨正:小乘人修道次第,是從斷我見一直到斷我執,最後斷除四住地煩惱,斷盡思惑,證阿羅漢果,得盡智,得無生智,即所謂「我身已盡,梵行已立,不受後有,解脫,解脫知見知如真。」儀軌修持至誦觀空咒,欲憑不可思議的咒力加持,頓證阿羅漢果,而沒有正確斷我見、我執的觀行,是無法達成的。如葛印卡老師傳授內觀禪: 【「精勤覺知、徹知無常、保持平等心」,即觀察對身體所產生的苦(樂)受,不生起瞋厭(貪愛)的習氣反應,而保持平等心,則苦(樂)受會因生滅無常的體性,而漸漸分解、消失,如此不斷地精勤覺知,可拔除累積深藏的瞋(貪)種子,使煩惱漸趨淡薄。】觀察「內觀禪」其觀行,在「我所」的苦(樂)受上用心,雖能令人於歷緣對境時,暫伏瞋厭(貪愛)的習氣反應,但由於執能精勤覺知的「意識我」為實,終究無法斷我見。然較之藏密,仍更勝一籌,因藏密雙執「覺知心我」及「我所」的空樂明為實,不是只執覺知心我。

自己觀成本尊(守三昧耶戒成就的誓句尊,由第六意識觀成)、從種子字(三摩地尊,即第八識)放光至色究竟天,召請智慧尊(即第七識末那)融入自尊。」此理不成,藏密將第六七八識融入儀軌分別配合誓句尊、智慧尊、三摩地尊,然而以唯識種智觀之,六七八識是真妄心和合似一的運作,第七識末那不能離五蘊身而獨存,第七識性恆審思量,是處處作主,時時作主的思量心,恆執第八識見分為我,如何能另執於色究竟天的智慧尊為我呢?被召請融入的智慧尊,及種子字三摩地尊亦只是意識觀想所成,若色究竟天的智慧尊真能融入自身,真能「二真如融合成一真如」,使自心不再對所觀本尊起「非真實本尊」之分別,就違背《心經》:「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開示,因違教悖理故。

收攝並定於如虛空性中平等住,如敦珠金剛上師傳授簡軌「收攝」之通則:【隨觀一切所顯,器收入情,情收入尊,身收入種子字,種子字次第融入那打(細如毛),那打無緣,定如虛空性中,平等住上。】修儀軌由妙有收攝入真空,這如虛空性中平等住的真空,不是二空(人我空、法我空)所顯的真如,這是自心現量所顯的定境幽閒法塵境界。由於「染汙末那意」以無始虛妄熏習力故,恆執第八識見分為我,時時作主,處處作主,不肯令自我消失,不斷起作意、思心所令第八識不斷流注內六根、外五塵相分種子;末那不斷地藉五根觸外五塵,令第八識生五塵內相分、法塵種子及前六識起諸分別,染汙末那意執前六識的分別為「我所有」,於中生起我見、我愛、我慢、我痴。事實上,七轉識從未接觸外五塵,七轉識一向只緣第八識所變現的六塵內相分,第八識所生的見分,執取第八識所生的相分,只是自心現量,那裡有真實的外境可取、可執呢?可知能入真空之心是妄,所入虛空性中平等住之定境幽閒法塵境界亦是妄,怎能與無定相、無智亦無得的般若空性心相應呢?

第三節  我見就是執「色我、心我」為實

我見即是見惑(五利使)的根本,解脫果的修證,必須修斷見惑及思惑,乃證阿羅漢果;解脫道初果,必須於三界中修斷三縛結,乃證須陀洹果。二乘法中說三縛結就是見惑,包含我見、疑見、戒禁取見;我見就是執「色我、心我」為真實不滅,不知「五根身之色我」緣生緣滅,不知「意識心我」亦緣生緣滅,非有恆常不變的體性,(意識)不能往來三世,眾生執此見輪轉生死。欲斷我見,須於三界五蘊中現觀「色我、心我」緣生緣滅,本性是空,以此能斷我見,此為二乘初果人之斷我見。大乘初果菩薩則於三界五蘊中,依大乘禪參禪,覓得第八識,親證如來藏,以第八識如來藏體性,現觀六根、六塵、六識都由第八識所出生,第八識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萬法」的根源,勝解「六識、意根末那」七界為「我」為「能取」、「五身根、六塵」十一界為「我所」為「所取」,確知「色我、心我」緣生緣滅,確知「我、我所」都是十八界中虛妄世間法,因此而斷我見。我見斷矣,疑見、戒禁取見隨斷,是名三縛結斷。我見斷矣,邊見、邪見、疑見、戒禁取見隨斷,是名五利使惡見斷,此乃斷見惑。欲斷思惑,二乘人須斷五下分結及五上分結,大乘人須斷我執,須歷緣對境中斷除根本煩惱(五鈍使)──貪、瞋、癡、慢、疑。若我見未斷,終不能證須陀洹果,終不能於歷緣對境中斷我執,終不能於佛菩提道開悟明心。

如《大般涅槃經》卷36:「斷三結名須陀洹,一者我見,二者非因見因,三者疑網。」因此解脫道的原理,一定是以斷我見為基礎,最後斷我執,才能證得阿羅漢果。所謂的我見,是指將覺知心誤認為常住不壞的我;斷我見,就是不再認為覺知心是常住不壞的真我。所以,想要證初果須陀洹的人,必須觀察七轉識的虛妄不實,直到確認無疑為止。如果企圖保持覺知心,想要藉著修除覺知心的執著性,認定覺知心所執著的種種我所虛妄,卻不肯認定覺知心虛妄,也不能現觀覺知心的虛妄,誤以覺知心是常而不壞心,想要以這個覺知心進入無餘涅槃中永遠存在,有這種想法的人就是未斷我見的凡夫。

第四節  執空樂明覺知心為空性心就是我見

空、樂、明的覺知心函蓋密宗的離念靈知心、靈明覺知心、自性空、一切法空、前念已滅後念未生中間之一念不生、無分別平等住、明體、明點、心氣無二、母子光明會、明空無二心、顯空無二心、樂空無二心、空悲無二心、本尊觀堅固明顯、拙火升起、氣入中脈所現無雲晴空、上師化光融入自身心意成無二、頗哇、金剛鍊中現諸佛……等。密宗祖師認為能證得無執的空樂明覺知心或是契入上述的其中一個境界,就是證空性、得諸佛密意,也是證得第八識如來藏的了義體性。這真是「失之毫釐,差之千里」,誤把馮京當馬涼,因為全都與第一義諦毫不相干,只能說這些都是第八識所生法──粗細意識心及其變相,須依第七識、五根、法塵為俱有依才能出生, 佛於《雜阿含經》卷九,第二三八經開示:「諸所有意識,彼一切皆意、法因緣生故。」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最極細之定心亦是有為的生滅法,藏密則將意識妄心執為不生不滅的真實法,妄想意識覺知心能往來三世,落入「我──空樂明覺知心」與「我所──明體、明點」之二取分別中,這正是密宗眾生枉受生死、六道輪迴的根源──我見。我見若不斷除,絕對無法證得解脫果的初分(須陀洹),更遑論能證得佛菩提道的開悟明心,有智者請如理思惟。

第五節  修行之首要在斷我見

意識覺知心與離見聞覺知之第八識,須同時同處於三界萬法中並行運作,故《雜阿含經》:【輸屢那!當知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於一切色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知。輸屢那!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於一切識不是我〔我即是不生不滅的第八識〕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知。聖弟子於此五受陰正觀非我、非我所,如是正觀,於諸世間無所攝受、無攝受者則無所著,無所著者自得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於經文中明白開示:意識是五蘊中識蘊六識之一,由第八識所生,是真心的功德體性之一(故不異我),縱使未來修成非非想定最極細心一念不生,仍舊是妄心,因為一切粗細意識永遠都是意法為緣而出生的虛妄法,不可能轉為真常不壞心(故不是我),意識不在真心之中,真心亦不在意識之中(故不相在)。前五識、意根、其餘四蘊亦復如是,五蘊十八界法都與第八識真我不即不離,如是正觀,於四加行(煖、頂、忍、世第一法)的觀行中雙印能取(意識、意根)所取(六塵境)空,永遠不認意識意根為常住不壞的真實我,因而斷除我見,進而斷盡對五陰自我的全部執著,也斷除六塵境的愛著以斷我所執。

修解脫道及菩提道的過程中,永不棄捨意識覺知心,須以意識覺知心為工具,了達染汙意根恆外執「意識對六塵之分別性」及內執「第八識體性」為我所,是名我執。但是最重要的事情是:證實意識覺知心及意根等二個心的虛妄性,才會了知自我是虛假的,了知意識是必滅的,了知意根是可滅的。必須現觀意識意根於境界相有生滅、得失、苦樂、愛惡、取捨之虛妄性,永遠是妄心,不會因歷緣對境時一念不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妄念不起,就轉變為真常不壞心;因為語言文字名言不生時,意識種子流注仍生滅相續(非藏識之自心流注)即是意識生;意識種子流注斷即是意識滅,意識滅了,顯境名言隨之而滅,不再能了知一切境界,所以意識有生有滅,就是無常法。密宗──包括應成派中觀師印順、昭慧等人──都完全不知這個真理,把緣起法的意識粗心、意識細心誤認作常住心;如是無常計常,即是 佛斥之常見外道。意識意根了知自我不實,就是斷我見的人;從此不再有三縛結存在,依此起修,進斷我所執與我執,不落入意識意根自我執著之妄執境界,染汙的意識意根就能漸轉為清淨的意識意根,這就是二乘人所修的解脫道。大乘別教菩薩斷了我見、三縛結以後,進而尋覓離見聞覺知之第八識,以意識覺知心於種種境界中作觀行時,雙觀「意識意根具二取分別性」而捨離之,又進而證取第八識如來藏,觀察「第八識心性恆住中道、無我、無分別、寂滅、無執取、常住法界不滅等無量功德性」,而轉依此真心體性安住;不斷以真如熏習妄心,如此觀行而斷我見及我執,並漸漸轉依真如,以了知第八識含藏所有種子,以斷塵沙無明惑,具足一切種智。

第六節  頗哇及中陰文武百尊法是悖理違教之虛妄法

藏密行者想要透過金剛誦、寶瓶氣觀修,解開都帝上下脈結,使氣入中脈,開顯無雲晴空、心氣無二,如福德法幢上師開示深密口訣:【修拙火的方法,歷代上師都不明示,以免被認為那麼簡單,一定要慢慢修,漸漸體會。就好像門不開、窗不開,風就沒辦法進來,一定要將脈結打開,拙火才能升起,心氣才能無二,此法要慢慢地修,自然水到渠成,修完寶瓶氣、金剛誦,應觀拙火上升!】就算真能拙火升起,心氣無二,發起神通,也不是宗門的明心開悟,也找不到第八識,依舊是落在意識心上,想要在閻王爺的利鉤索命時,自行頗哇〔編案:遷識〕往生無量光佛剎土,終究不抵死神,因《八識規矩頌》明白開示:「〔第八識〕去後來先作主公」,意為:「若於死位,前六識先斷滅,第七、八識最後捨身而去;若於生位,第八識最先來執持羯羅藍(受精卵)第七識隨第八識住胎。而修遷識法必須借重意識,故未到正死位,無法以意識心遷移第八識,因為被遷的第八識是最後離身的識,而能遷第八識的第六識已在正死位中斷滅了!怎能遷移第八識心?意識一定在所遷的第八識離身前就已先斷滅故,那麼第六意識先斷滅而不在了,又怎能遷最後離身的第八識呢?密宗「法王、活佛」、格西們,若肯細心思惟,就會懂得這個道理,所以只能說遷識法是密宗祖師無明無知而產生的妄想罷了!等到進入正死位時,五勝義根已壞,意根不能緣色身中的一切法塵,意識心就不能現起;意根既無法在法塵中運作,也不能促使第八識現起意識覺知心了,終亦無法遷移第八識,那麼密宗傳授的遷識法根本就不可能存在,絕對不可能實行,所以是虛妄想,只能用來騙騙智慧不夠的人。

最後,已過正死位時,第八識已自動離身而出生中陰身了,這時意識已在中陰身裡被動的出生了!所以意識覺知心,連遷移第八識離開色身的能力都沒有,何況能從色身中直接遷移第八識到別的佛國世界?在中陰身裡的情況也和死亡過程中在色身中的狀況一樣,也是入胎時意識先滅了,然後才能使第八識住胎的;住胎以後,此世的意識永滅,永遠都不會再出現;必須等到胎中的受精卵成長到粗具五色根時,才會有非常昧略、功用極差的意識覺知心偶然出生一下,隨即又眠熟不現,那時新一世的意識的分別性、了知性是極差的,也是非常無知的,只能偶然出現一下,不懂得那個子宮世界的狹小,所以都不覺得悶,隨即又眠熟了!這樣的意識又能遷什麼識呢?而且這個新意識,是依來世的五色根作緣而生起的,已不是依此世的五色根作緣而生起的此世意識了,祂已是來世全新的意識覺知心,已不是此世的意識了!所以出生後都記不得往世的事情了!

往生佛國時的狀況也一樣,當佛弟子被其他淨土佛世界的佛陀接引過去時,一定是在中陰身境界中被接引的,所以都必須經過被動性的轉入中陰身,由意根促使第八識在中陰身出生,當然死前無法遷識成功。當他們臨到正死位前,意識再怎麼觀想第八識,所觀的第八識終究不是真正的第八識;他們再怎麼觀想第八識被遷移,也是無法使第八識離開色身的;因為密宗的所有人都不知道第八識在何處,又如何能觀想第八識心?而他們說的第八識如來藏,並不是第八識如來藏,而是以觀想成功的明點(或稱明體)作為第八識;縱使觀想成功,也只是把這個虛擬的第八識遷移到意識心想像中的佛國去,實際上不是真正的佛國,觀想所遷的第八識也不是真正的第八識,那他們作遷識法的觀想又有什麼意義?都只是他們痴心妄想出來的虛妄想而已。

當他們死時不得不漸次轉入中陰身境界,感應到某佛來接引時,其實是靠佛的接引而往生的,不是靠自己觀想而往生佛國的(假使他們能捨棄密宗的邪見而往生。若不棄捨邪見,往生都將是夜叉化現的「佛菩薩」來接引到夜叉的世界去)。那時,一到佛國,初入蓮花中時,也是意識隨滅而不在了!只剩下意根與第八識如來藏,那時是由如來藏執持蓮花而存在,稍後再出生時的意識覺知心,已經是依蓮花色為緣而新出生的意識覺知心了。在這種過程中,都是由於意識的趣向及執取的心性,感應諸佛的接引而往生,不是意識心自己觀想成功的;而意識心在捨離色身轉入中陰身,以及在入胎或往生佛國的全部過程中,絲毫都沒有遷移第八識的能力,都只是被動性的隨著演變而已。所有的密宗法王、活佛們都如此,格西們就更不用談了!所以密宗的遷識法,其實是千年以來的法界大妄想,是千年來的一大騙局:密宗祖師都被最早期的祖師騙了!然後又轉過來無意的欺騙了後代所有的密宗祖師們!

最慘的是:密宗祖師們嚮往烏金淨土,往生烏金淨土後的世界其實正是夜叉、羅剎的世界,因為烏金淨土其實就是夜叉、羅剎所住的世界。歡喜的被夜叉化現的佛接引而往生過去,從此以後與他們為伍,共成眷屬而每天合修雙身法,因為他們非常貪淫,而往生的密宗行者也很嚮往雙身法的淫樂境界,所以樂得每天合修雙身法,雙方的關係更加的緊密;以後縱使發覺不對而想要離開時,已經無法離開了!必須等到壽盡時,才能離開的;但是那些夜叉、羅剎等眷屬們,願意讓他離開嗎?在那裡壽盡時,夜叉們還是會設法極力的絆住密宗行者,以後就只好許多劫中都當他們的淫樂眷屬了!想要再修學佛法就沒什麼希望了!所以,密宗的遷識法,不論是在教證或理證上都不可能成立的,只是痴心妄想。

何況依照敦珠「法王」傳授〈深密空行心要拋斡教訓無修佛甚深善道〉拋斡儀軌:【……心中了悟精華明點顯……向無量光佛心中射上……〔射上並融入無量光佛心中〕心中自性明點融一味……】,所遷是「精華明點」,乃是意識修練中脈明點法門,從下體中提升精氣再配合觀想自識內相分所觀成的明點,並不是去後來先作主公最後離身的「第八識」,那麼密宗觀想遷出這個意識心中想像出來的明點,又有何作用?根本就沒有遷到持身識如來藏!復次,《瑜伽師地論》卷一云:【又將終時,作惡業者,識於所依從上分捨,即從上分冷觸隨起,如此漸捨乃至心處。造善業者,識於所依從下分捨,即從下分冷觸隨起,如此漸捨乃至心處。當知後識唯心處捨,從此冷觸遍滿所依。】當知聖教開示:「除了造大惡業者,不經過中陰身境界而直接墮入地獄中,或者證得四空定的人直接進入四空天中,不經過中陰身;其餘的人都必須經過中陰身階段,而第八識唯從心處捨身」,藏密修頗哇法,卻想遷第八識從頂門射出,而且他們想像射出的也不是第八識,只是想像出來的明體、明點而已,只是意識心想像而成的內相分境界,不是第八識,所以他們的遷識法乃悖理違教之虛妄法。

若認為平時修『靜忿生起略軌』,中陰身見寂靜尊、忿怒尊共一百一十一尊,應有把握於中陰身成就;但若加以檢查,所見諸尊乃內相分所成,不離妄心所變現,若執著「自心真如能變成一百一十一個尊寂靜尊、忿怒尊,而觀想所成的諸尊都是真如」,那就如同誤執拋斡能令「二真如合為一真如」,俱皆違背 佛對真如「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開示。密宗所有大師們又以我見未斷故,未得解脫初果,於中陰身沒,只能隨業投生六趣,入母胎時意識永斷,前世努力所修的種種「佛法」又都只是密宗的妄想法,那時都只能付諸東流、唐捐其功而不能利益來世的自己,不能使自己生於善法中;甚至因為常常勸人修學密宗,如是以外道法取代正法的惡業緣故,成就破法惡業,下墮三塗,絲毫都不能利益自己。而且,來世是全新的意識,由於前世熏習密宗邪知見的緣故,來世種子現行時,也將不樂修習了義正法。所以修學密宗的邪法一定會在未來世障礙自己的佛道修行,不斷的重新投入密宗的邪法中,所修的法對解脫、對佛菩提道,都是徒勞無功。

第七節  藏密三昧耶戒是戒禁取見

要知道第八識從不分別六塵境,從不與善惡相應,故無戒可守,不需持戒;其所生七轉識妄心才須要守戒律、防惡修善。菩薩明心後轉依第八識,現觀七轉識虛妄而斷我見,從此攝心為戒,以道共戒自持,故斷捨與防惡修善無關的非戒──斷戒禁取見。戒禁取見,於論典中諸多開示,如《瑜伽師地論》卷五八云:【謂所受持隨順見取、見取眷屬、見取隨法,若戒若禁,於所受持諸戒禁中妄計為上、為勝、為妙,威勢執取,隨起言說:『唯此諦實,餘皆虛妄,由此戒禁能得清淨解脫出離。』是名戒禁取。】《俱舍論》云:【於非因道,謂因道見,一切總說名戒禁取。】《大智度論》說:【外道戒者,牛戒、鹿戒、狗戒、羅剎鬼戒、啞戒、聾戒,如是等戒,智所不讚,唐苦無善報。】總之,外道取牛戒(見牛吃草,死後升天,故妄計吃草為升天因)、狗戒、水戒(見魚死後升天,故妄計每日浸水若干時間可解脫人間生死)、裸戒……等非理之苦行而思為清淨之因,為生天之因,為解脫之道,這都是非因計因,迷取非理之戒禁邪見也。 佛制:佛門大乘法中四眾弟子均應依自己身分受戒,譬如出家僧眾應受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出家尼眾應受式叉摩那戒、沙彌尼戒、比丘尼戒、菩薩戒;在家二眾應受五戒、十善、八關齋戒(從比丘(尼)受,一日一夜持)、菩薩戒。應受之戒律俱載於經典中。

《楞嚴經》卷六云:【是故阿難!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祇成熱沙;何以故?此非飯本,石沙成故。汝以婬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婬根,根本成婬;輪轉三塗必不能出,如來涅槃何路修證?必使婬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佛教聲聞、菩薩弟子應離欲斷淫,才能斷欲界最粗重束縛──男女愛,得四禪八定,因色界定必須斷淫才能發起。若耽著淫觸之樂,執為「我」──能覺知淫樂之意識我、「我所」──所覺受之淫樂,終究不能斷我見,更不能斷我執, 佛說將永墮三惡道而無出期。因此,出家眾須斷淫,在家眾須斷邪淫。

三世諸佛都是受持菩薩戒,以證悟第八識如來藏,證一切種智而成佛。藏密所制三昧耶戒,包括「十四根本墮、八支粗罪、五方佛三昧耶戒、阿闍黎戒、根本與支分三昧耶戒」,除散見於密宗古時祖師所造的密續以外,顯教經論中俱不可見;密宗祖師施設密宗獨有的三昧耶戒(金剛戒……等),目的是為修雙身法的合理化找藉口;雙身法是藏密師法於印度教之邪法,將欲界纏縛最深重之淫愛煩惱,經由保持不洩精的交合長久所生之俱生歡喜大樂融入自以為是的大空,成為空樂無二之大樂「智慧」身,證得密宗自設的十三地,視此果位證量超過顯教諸佛,而妄想建立為即身成佛之無上妙法。但空樂無二只不過是意識心相應的受心所、想心所境界,只是藉意識的五別境心所法的作用所領納與了別的自識內相分,與第八識的證悟毫無交涉,所以與佛菩提道的修行完全無關。甚至共修雙身法「集聚輪時」時,上師與眾多弟子於雙身佛像前集體雜交,再以「八支粗罪」嚴戒,禁止「起鬥諍」爭風吃醋。這種作法,違背《菩薩優婆塞戒經》開示:【若自若他,在於道邊、塔邊、祠邊、大會之處,作非梵行,得邪婬罪。】及違背《地藏菩薩本願經》開示:【若有眾生侵損常住、玷污僧尼,或伽藍內恣行淫欲,或殺或害;如是等輩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所以密宗實在是「一盲引眾盲,相將入火坑」。

藏密祖師無力證悟第八識如來藏,竟將淫觸所生四喜──俱生歡喜,保持空樂無二覺受長久不失,視為證得報身佛。空樂無二的覺受,不外乎身識「觸」以及意識「受」相應的色法及心所有法,不離「我所」執著,如此知見連我見都無力斷除,還奢言能成就「大樂」「智慧」身的報身佛果,實為大妄語。因絕不可能有兩尊佛會合抱在一起交合行淫;而報身佛也都沒有男身或女身,都是中性身,又怎能合抱而兩根交合、引生淫樂?也不可能把得自父精母血的紅白二種「菩提心」,藉由觀想而轉變成合抱的兩尊佛;密宗這意思是否說每一個人身中都有二個菩提心、有兩個真如心?那可真是荒唐! 違教又悖理。若說只有一個菩提心、真實心,又怎能說人人身中都有紅菩提心與白菩提心?那就不可能有紅白兩個菩提心了!假使說人人都只有一個菩提心,但若自身一真如可以變成雙身二真如,又違背真如「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經中開示了。

復次,菩薩戒是菩薩從初發心直至成佛,都應受持之學處;清淨持守,自然道業增長。若按藏密諸三昧耶戒,實修極重邪淫的修雙身法,必墮無間地獄;可見受持藏密諸三昧耶戒,無益解脫道及佛菩提道的修持,因此雙身法悖理又違教,違理又犯特重戒,千萬不要以喇嘛身、女上師之身,藉雙身法來玷污了比丘尼與比丘僧;所以,依此悖理違教的邪知邪見邪法而施設的藏密三昧耶戒,本質正是密宗祖師在未斷我見、未斷戒禁取見的情形下,被貪淫的夜叉化現假佛身而假藉佛的名義教授的虛妄法,正是妄想施設的戒法,不離戒禁取見,都與解脫及佛法的修證無關,有智者絕不可信受。

第八節  結語

外表金碧輝煌的藏密知見與行門,經過檢驗,證實都是落入意識心中,都在生滅的有為法上用心,從來不知不證出世間法的第八識如來藏,實在是心外求法的外道邪法,本質無異外表鍍金的污朽物,卻籠罩了千年來無知的眾生,高推為即身成佛的無上大法。可憐眾生被藏密妄想施設而其實並不存在的金剛地獄罪、三昧耶戒罪嚇唬,不敢也無力簡擇:所學密法知見是否符合 世尊「四依」的開示?盲目顛倒的遵從,一味的依人不依法(上師開示照單全收, 世尊開示諸經僅供參考)、依語不依義(依所聞師語而修,不依 佛詮釋之真義)、依識不依智(落入意識心分別,不依般若智觀察)、依不了義法不依了義法(依明覺心、空樂心等戲論法,不依如來藏真實義)。要知第八識如來藏是不共外道、二乘的菩薩根本大法,當來下生 彌勒尊佛開示的菩薩根本大論──《瑜伽師地論》,暢演如來藏一切種智要義,並於所制《瑜伽菩薩戒本》,訂有上纏犯戒的他勝罪:【謂若猛利煩惱生,即能毀壞一切戒,當知其罪有四種, 佛密意說等他勝。……背捨大乘菩薩藏,愛樂宣示相似法。】並於違犯罪:「憎背毀謗菩薩藏」,都嚴戒「背捨或毀謗第八識如來藏之菩薩藏根本大法、及宣說執空樂明覺知心為空性心等相似法」,違背如來藏、憎惡如來藏、捨棄如來藏、毀謗菩薩藏、樂著而弘揚空樂明覺知心,都是違犯菩薩戒的波羅夷罪,也是謗佛、謗法的地獄重罪,如《楞伽經》云:「謗菩薩藏者,作是語已,善根悉斷」,成為一闡提人。有智者應速捨離執空樂明覺知心為空性心之藏密邪法,回歸三世諸佛所護念的第八識如來藏正法。(待續)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第30期目次4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身外之物 的頭像
    身外之物

    身外之物的部落格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