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面分析結果如下:一者、禪宗祖師所悟的如來藏心,就是《心經》所說的—心—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是為菩薩所證四種涅槃的第一種,也是一切有情因地的真心「阿賴耶識」,更是未來果地的無垢識。祂是真實的存在,並不是虛無飄渺的不存在,因此禪宗所證悟的「禪」,就是大乘明心見性的法——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也就是 釋迦世尊教外別傳的法。這個大乘明心見性的法,已經延續傳承了二千五百多年,至今仍然有證悟的佛弟子們繼續在弘揚,讓 釋迦世尊的正法繼續廣傳。因此緣故,在佛門中如果有人主張「中國所傳的是野狐禪」1 ,那你就知道,這個人他是不承認中國禪宗證悟祖師所證的如來藏心是 釋迦牟尼佛教外別傳的心法,而且更認為中國禪宗證悟祖師們所傳的禪法是野狐禪,直將中國禪宗所有證悟祖師都歸類於沒有證悟的人。這樣的人,他不僅是毀謗了 釋迦世尊,也是毀謗 世尊教外別傳的禪宗法門為非法,更是毀謗中國禪宗所有證悟祖師都是沒有證悟的凡夫,名為毀謗佛法僧三寶者,未來果報將非常嚴峻,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 544 開示:
佛告善現:「如是!如是!於我正法毘奈耶中,當有愚癡諸出家者,彼雖稱我為其大師,而於我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毀謗、拒逆。善現當知!若有毀謗甚深般若,則為毀謗無上菩提。若有毀謗無上菩提,則為毀謗一切智智。若有毀謗一切智智,則為毀謗佛法僧寶。若有毀謗佛法僧寶,則便攝受無邊罪業。若有攝受無邊罪業,則便攝受無邊苦報。」2
佛陀開示:凡是毀謗正法以及毀謗弘傳正法的人,名為毀謗甚深般若、毀謗無上菩提、毀謗一切智智(一切種智),亦名謗佛法僧三寶的人;佛說這樣的人,攝受無邊罪業,就會有無量無邊的苦報要承受,學人不能不慎。
二者、菩薩一念相應慧證悟後,可以依據《心經》所說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體性,來印證自己是否真正的開悟了,不是不能印證的;因為《心經》已明確地開示真心的體性——離見聞覺知、不分別六塵、本性清淨、無所得等等,菩薩們就可以據此來勘驗自己是否證悟。不僅如此,菩薩也知道禪師所悟的深淺廣狹真的是有種種差別,譬如有的禪宗祖師剛悟時仍然真妄分不清楚,仍然還有淆訛之處;有的禪師僅有明心,沒有眼見佛性;有的禪師悟得很深,不僅明心而且還眼見佛性;乃至有的禪師悟得更深,證得更上於明心及眼見佛性的地上菩薩之道種智。譬如臨濟義玄禪師剛悟之時,由於黃檗禪師並沒有詳細地勘驗,因此臨濟義玄禪師當時所悟仍然有淆訛之處,仍然是真妄分不清楚;後來黃檗禪師給了臨濟義玄禪師香板去開山住持,因為有人不肯他,他才死下心來,重新參究,將真妄分清楚而不再有任何淆訛,最後才能成為禪宗很有名的證悟祖師。因此,證悟時要悟得真、悟得深,而且要非常清楚明白,沒有任何淆訛,才不會如臨濟義玄禪師剛悟時真妄分不清楚。但是,不論悟得深還是悟得淺,一樣都可以用經典來印證自己所悟為正為真;並且證悟的人可以將自己所證悟的法,有次第、有內涵地為人開示,讓學人建立佛法正知見,並能用來勘驗弟子是否真的證悟明心,乃至眼見佛性等等,決不是無明凡夫認為的只靠師徒之間自由心證而已。因此緣故,在佛門中,如果有人主張:「明心見性,桶底脫落,到底怎樣循序到達那樣的境界?好像沒有次第可言;次第不明確,完全靠師徒之間彼此的自由心證。」3 你就知道,這樣的說法就是沒有悟的凡夫所說的荒唐語;這樣的人不是有智慧的人,同樣名為謗三寶者,當然也是攝受了無量無邊的苦報。
綜合上面所說,提出禪宗證悟祖師所悟的是野狐禪的人,以及提出明心見性沒有次第可言,完全靠師徒之間彼此自由心證的人,這些都是在毀謗中國禪宗所有證悟祖師是沒有證悟的凡夫,也是將 釋迦世尊所傳的正法加以否定的人,未來所受異熟果報非常嚴重,而且那不是一劫、二劫的異熟果苦報而已,乃是超過百劫以上的不可愛異熟果報,那決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苦痛!譬如《大乘方廣總持經》開示:
爾時達摩以其惡心謗持法者,身壞命終墮於地獄,經七十劫具受眾苦。滿七十劫已,墮畜生中;過六十劫後,值遇香寶光佛,於彼法中發菩提心,於九萬世猶生畜生中。過九萬世已,得生人中;於六萬世貧窮下賤,恆無舌根……。阿逸多!汝今當知,過去淨命比丘者豈異人乎?莫作異觀,今阿彌陀佛是。阿逸多!汝今當知,過去達摩比丘者豈異人乎?莫作異觀,今我身是。由我過去愚癡無智、毀謗他故,受苦如是。我以此業因緣故,處五濁世成等正覺。是故阿逸多!若有菩薩於諸法中作二說者,以是因緣,後五濁世成於佛道,其佛國中有諸魔等,於說法時恆作障難。4
佛陀開示:過去無量劫以前,達摩比丘(釋迦牟尼佛前身)曾經毀謗淨命比丘(阿彌陀佛前身),達摩比丘於身壞命終之後,墮在地獄中滿七十大劫受無量苦。受完了地獄的果報以後,又生在傍生道中超過六十大劫。後來,雖然有因緣遇到 香寶光佛開示而發菩提心,卻依然還有九萬世的餘報在傍生道中度過。在他過完了九萬世傍生餘報以後,得以生在人間;剛開始的六萬世不僅會生於貧窮下賤之家,而且還是個啞巴,沒有舌根可以說話。接著 佛又開示:當時的達摩比丘就是 釋迦牟尼佛前身,淨命比丘就是 阿彌陀佛前身。因為 釋迦牟尼佛過去無量世以前,是愚癡無智的達摩比丘,因為毀謗淨命比丘的緣故,導致後來遭受超過一百三十個大劫的不可愛異熟果報,這可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及承受的。也因為曾經毀謗賢聖的關係,後來 釋迦牟尼佛也得在五濁惡世成就佛道,其國土中有許多的魔眾出現於世,在 釋迦世尊說法的時候總是會加以遮障,不讓眾生成就三乘菩提。佛已經很清楚開示:毀謗一位弘揚正法、有德行的人,其惡業果報就已經超過一百三十個大劫之久,更何況是毀謗 釋迦世尊以及毀謗中國禪宗所有證悟祖師為沒有證悟的凡夫,將來所受的惡業果報,更是遠遠超過 釋迦牟尼佛前身達摩比丘毀謗 阿彌陀佛前身淨命比丘所受的一百三十個大劫之百千萬億倍而不可勝數;若不是極度愚癡,何能造此極重惡業?因此,筆者舉《大乘方廣總持經》釋迦世尊前身毀謗賢聖所受不可愛的異熟果報之開示,希望能夠作為謗三寶者殷鑑,莫再重蹈 釋迦牟尼佛過去無量劫以前的覆轍,以免成為經典所說的可憐愍者 5 ,未來得要去承受無量無邊苦果。
然而,在末法時代的佛門,有一些法師、居士們主張「宗門與教門不相干」,認為宗門是宗門、教門是教門,兩者沒有任何關聯;譬如大陸的釋傳聖法師曾主張:「教下與宗門下,是兩條不同的道路,大可各行其是,不可相互抵誹,亦不可合而為一。若把宗門下一法,歸於三乘教,則是貶低宗門,深違了義之旨。若三乘教包含宗門一法,則世尊不應於靈山會上囑令此法別傳。只為世尊演宣一大藏教之後,猶覺未能直顯此一心法。」6 又譬如釋慧廣法師曾提出:「為什麼要『教外別傳』?禪宗心法既然是不立文字,它的傳承也就不能依靠文字,所以他捨棄了佛法教說,不依經典修行,不修觀、不修止亦不觀心。」7 又說:「講說禪宗,必須依止禪宗祖師的開示,如果依教下經典來說禪宗,會把禪宗說的三不像而不知。」8 又譬如有人提出:「禪宗的宗門不應該以教門道的次第、階位名相來搭配。」像這些的說法真的是很荒唐!為什麼呢?所謂的教門,乃是 世尊證悟明心後,為顯示證悟明心的內涵而宣說明心見性法門,讓有緣的佛弟子透過佛所說的道次第相應法門去修行、去證悟。所謂宗門,乃是禪宗祖師透過經典聞熏正知見,最後得以證悟教門所說的明心見性法門。也就是說,教門所詮釋的,正是宗門證悟的標的;宗門的修證,正是教門所說的道次第及內涵,所以教不離宗,宗不離教,兩者的關係互相含攝,而且是非一非異的,不可偏廢於任何一方。如果偏廢於任何一方,譬如偏重於教門,而不行宗門之實修,那頂多是僅僅具有佛法知見而已,終究不可能會去參究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何況能發起疑情而證悟明心,成為佛所說的勝義僧、菩薩僧。如果偏重於宗門而沒有教門的指引,終究只是狂禪,乃至走入與教門完全相反的常見、斷見,乃至邪淫外道法中。所以,學人不應該對教門或宗門單執一邊,導致所修所證都走偏了而不自知。
因為這樣的緣故,筆者特別再提出三個提問,有請彼等一一回答,於他們回答後,就會知道自己的所說真的是非常荒唐。第一,世尊拈起青蓮花,只有迦葉菩薩微笑,因此 世尊將明心見性法門傳給迦葉菩薩。請問:世尊是不是教外別傳給迦葉菩薩?如果彼等說沒有教外別傳這件事,顯然違背 世尊在經中開示,不是嗎?由此可知:彼等一定會同意教外別傳這件事,而且這也是一般佛弟子們的共識,不是嗎?第二,既然 世尊教外別傳給迦葉菩薩,乃至達摩祖師東來中國,傳法給二祖慧可,請問:始從迦葉菩薩,中如達摩祖師,後如這些禪宗歷代證悟祖師們所悟的,是不是秉持 世尊的教外別傳而證悟明心?如果彼等是有智慧而且是心性敏捷的人,當問到這裡時,回答必然是心虛的,因為彼等已經知道自己的主張錯了!為什麼?因為這些證悟祖師所證悟的心,都是 世尊在教門中所教導一切有情真心的內涵,而且是一脈相連,不可能偏離 世尊所說的教門內涵而能證悟;如果是偏離 世尊所說的教門內涵而說證悟,那當然就是錯悟者、未悟者,不是嗎?第三,既然這些證悟祖師所悟的宗門就是教門所說的內涵,彼等主張「宗門與教門不相干」能不能成立?彼等所說「禪宗的宗門不應該以教門道的次第、階位名相來搭配」能不能成立?如果彼等是沒有智慧或是鈍根的人,當問到第三個問題時,他必然窘在現場無法回答;如果有所回答,也必然是顧左右而言他,不能正答。由此可知:彼等提出「宗門與教門不相干」的這類說法真的是很荒唐也很離譜,真的是讓人看笑話。
第三節 禪宗祖師所證悟的心就是如來藏、阿賴耶識
上一節已說明禪宗祖師所悟的心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也是禪宗的佛法大意、本來面目等等;但是這些與經典所說真心如來藏、阿賴耶識有何關聯,將是本節所要深入探討的地方。為了方便說明,將分二個部分加以說明:一、禪宗祖師所證悟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就是真心如來藏。二、如來藏就是阿賴耶識。最後再總結說明:禪宗祖師所證悟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就是真心如來藏、阿賴耶識。
第一個部分,禪宗祖師所證悟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就是真心如來藏,以下分三點來說明。
第一點:前一節已證明,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是一切有情的真心。現在再來證明:如來藏也是指這個一切有情的真心。佛在初轉法輪的《央掘魔羅經》卷 4 中曾開示如下:
文殊師利!如知乳有酥故,方便鑽求;而不鑽水,以無酥故。如是文殊師利!眾生知有如來藏故,精勤持戒,淨修梵行。復次文殊師利!如知山有金故,鑿山求金;而不鑿樹,以無金故。如是文殊師利!眾生知有如來藏故,精勤持戒,淨修梵行,言:「我必當得成佛道。」復次文殊師利!若無如來藏者,空修梵行;如窮劫鑽水,終不得酥。9
解釋如下:文殊師利菩薩!譬如知道乳中有酥的緣故,就會運用種種的方便在乳中去鑽求以得到酥;而不會在水中去鑽求,因為水中無酥的緣故。就是這樣文殊師利菩薩!眾生知道有如來藏的緣故,所以才會精進努力持戒,並修清淨梵行。文殊師利菩薩!又譬如知道山中有金子,所以會去鑿山以求得黃金,而不會去鑿樹求取黃金,因為樹中沒有金子的緣故。就是這樣文殊師利菩薩!眾生因為知道有如來藏的緣故,所以才會願意精進努力持戒,勤修清淨梵行,並且心中篤定地說:「我未來一定可以成就佛道!」文殊師利菩薩!如果沒有如來藏,縱使自己很努力精進修清淨梵行最後仍是一場空,終究是一無所成;就好像有人窮盡未來劫在水中鑽求,終究不可能得到酥。
經中已經很清楚開示:假如沒有如來藏,儘管窮盡三世一切劫都很精進、都很努力地持戒、修清淨梵行,也永遠不可能成就佛道。這分明告訴大眾:一者、眾生要知道有一個如來藏,行者修種種清淨梵行,未來才有可能成就佛道。如果沒有如來藏,眾生修清淨梵行是不可能成就,最後都將成為一場空,更不用說未來能夠成就佛道。二者、從反面的立場來證明:因為如來藏本性清淨,可是心體內含藏染汙的種子,所以行者才要持戒、修清淨梵行,未來才有可能將染汙種子轉換清淨,乃至究竟清淨;如果如來藏心體內沒有染汙的種子,持戒者根本不需要修清淨梵行乃至根本不需持戒。因為,既然沒有染污,又何須修清淨行?既然沒有染污,永遠也不會犯戒,又何須持戒?不是嗎!
接下來探討的是,為什麼要有如來藏,持戒修梵行者才能清淨,才能夠成就佛道?佛在《佛說不增不減經》如是開示:
舍利弗!甚深義者即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者即是眾生界,眾生界者即是如來藏,如來藏者即是法身。10
略釋如下:「舍利弗!我釋迦牟尼所說甚深微妙法就是第一義諦,沒有任何一個法能夠超過祂。第一義的真實道理就是如來藏本來具足了眾生法界的種子功能而能藉緣出生眾生法界,所以要證得第一義諦如來藏,就要在眾生的法界中尋找,未來才有可能找到祂;因為眾生法界就是如來藏所含藏的種子功能,因此如來藏就是有情的法身。」經文已經很清楚開示:如來藏就是法身。既然如來藏就是法身,當然祂就是有情的真心。因為有這個不生不滅的真心如來藏的關係,修行者藉著持戒來修清淨梵行,未來才能修除如來藏所含藏染汙性的種子,乃至最後可以成就佛道。如果沒有如來藏,就無法將自身染汙的種子汰換清淨,乃至修行者窮盡劫數修清淨梵行,終將一無所成;因為如果沒有如來藏,眾生所造善惡染淨諸業種將無法安立,因緣果報也就不能成立。這個道理告訴大眾:如來藏就是法身,祂是有情的真心,祂所含藏的染汙種子,唯有修清淨梵行的菩薩,才能將染汙種子汰換清淨,乃至能夠究竟清淨而成佛,因此說「在纏名如來藏,出纏名淨法身」11,這也是《勝鬘經》所說的道理。
從這裡可以證明:禪宗祖師所悟的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當然就是如來藏了;祂是一切有情的法身,祂是常住法,不是生滅法。因此,眾生藉著如來藏來行六度波羅蜜、十度波羅蜜等清淨梵行,未來可以成就佛道;如果不是這個如來藏,一切都無所能為。因此緣故,在佛門中,如果有人主張「不需要有法身如來藏而精勤修行,未來也可以成就佛道」、「一切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性空唯名,菩薩只要行無盡的大悲願行,未來可以成為無上正等正覺」、「只要將意識修行清淨變成真心,可以成就佛道」等說法,你就知道,前二者是斷見外道說,後一者是常見外道說,都是誤導眾生極為嚴重者。
第二點:前一節已證明,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本性清淨。現在來證明:如來藏體性也是同樣的本性清淨。佛在《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 1 開示:
眾生悉有如來藏,三寶於是現世間。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淨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一切眾生本清淨,三世如來同演說。12
經中開示:一切有情都有如來藏,佛法僧三寶因此才能在世間出現。一切有情都有這個如來的智慧德相,祂不在六塵上作分別,所以祂的體性是清淨的,只因為眾生有種種妄想執著,無法證得自己身中的如來藏。佛地的無垢識與一切有情因地的真心如來藏,祂們的體性都是清淨的,沒有差別。凡夫所見都落在事相上、都落在五陰上,所以認為祂有雜染、不清淨;可是親證實相的賢聖菩薩所知所見,不僅看到自他有情五陰有染汙,而且也看見自他有情如來藏本性清淨,沒有任何雜染。一切有情身中的如來藏自性清淨,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都同樣演說一切眾生微妙難信的如來藏法。
經文已經很清楚開示二個要點:第一、一切眾生都有真心如來藏,其本來體性是清淨的,佛與眾生無二無別;這個本來體性清淨的心體是無生的法,祂必定是常住不滅的法,不是後來藉緣才出生的法。如果是後來才出生的法,有生之法必定有滅故,當然是生滅法,不是常住法。第二、可以證明有真有妄,真就是真心如來藏,妄就是五陰十八界等法而且真妄和合運作似一;如本書第二章第二節所說。又勝鬘夫人在《勝鬘經》中也同樣開示,如來藏就是一切有情的法身,自性清淨。內容如下:
世尊!如來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間上上藏、自性清淨藏。13
勝鬘夫人稟白 世尊說:如來藏是法身藏、自性清淨藏,當然祂是一切有情真心,祂的本性是清淨的。因為如來藏是法身藏、自性清淨藏,有情才能藉此來修行,才能汰換染汙的種子,最後才能成為裡裡外外都究竟清淨的佛地無垢識。如果如來藏不是法身藏、自性清淨藏,行者修清淨梵行,終其一生,乃至窮盡無量劫後,都不可能有所成就。
由上面分析結果可以證明:如來藏是一切有情的法身,祂在有情身中,其體性是清淨的,沒有不清淨的。如果修行者能夠依此而精勤修清淨梵行,窮盡三大阿僧祇劫以後,可以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第三點:前一節已證明,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不分別六塵、離見聞覺知。現在再來證明:如來藏體性同樣不分別六塵、離見聞覺知。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 3 開示:
法身本性如虛空,遠離六塵無所染。法身無形離諸相,能相所相悉皆空。如是諸佛妙法身,戲論言辭相寂滅,遠離一切諸分別,心行處滅體皆如。14
經中開示:法身體性猶如虛空,離有為有作,不在六塵中分別,所以是清淨、沒有染汙。法身無形無相,所以遠離一切諸相,因為祂無能取相與所取相。諸佛微妙的法身,本身離開一切語言文字相及戲論相,也遠離六塵一切分別,七轉識妄心的種種心行於法身是都不存在的,所以祂的體性是如如不動的。從經文開示可知:法身的體性不分別六塵、離見聞覺知。前已說:如來藏就是法身,今又證明法身不分別六塵、離見聞覺知,在在處處都證明:法身如來藏不在六塵上作分別,本身離見聞覺知、是如如不動的清淨體性。
從上面三點綜合分析的結果可以證明:禪宗所證悟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就是如來藏;祂是有情的真心,本性清淨,離見聞覺知而不在六塵上分別。
第二個部分,證明如來藏就是阿賴耶識。如《大乘密嚴經》卷下開示:
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別。15
佛在經中開示:說法身、如來藏,就是阿賴耶識;偏斜不正的智慧是無法了知:如來藏就是阿賴耶識的真實道理。如來的清淨藏,就是一切眾生(包括世間人)的阿賴耶識;如來果地的無垢識與眾生因地的阿賴耶識,譬如黃金與金戒子,金戒子是用黃金打造成的,雖然外觀形狀與黃金不一樣,但本質上都是黃金並沒有差別,不因為金戒子的外觀形狀與原來的黃金不一樣,就說金戒子不是黃金,所以兩者的關係是非一非異。在經文中已經為大眾證明了二點:第一點、如來藏就是阿賴耶識,祂是有情的真心,不能外於如來藏而另說阿賴耶識,也不能說阿賴耶識與如來藏有任何依存關係,祂們是同一個法身,只是在不同階位所施設不同的名字。第二點、如果沒有正確的智慧,是無法了知如來藏就是阿賴耶識的。為什麼呢?因為阿賴耶識所行的境界,只有諸佛、菩薩摩訶薩才能了知,二乘愚人(阿羅漢)尚且無法了知,更何況是凡夫異生又怎能了知?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卷 9 開示:
如是甚深阿賴耶識行相微細究竟邊際,唯諸如來、住地菩薩之所通達,愚法聲聞及辟支佛、凡夫、外道悉不能知。16
經文開示:凡夫、外道以及二乘聲聞、辟支佛無法親證阿賴耶識,因為阿賴耶識的行相很微細,不是他們所能親證及了知的境界;唯有七住位以上開悟明心的菩薩,才能親證及了知,而一直要到入地的菩薩才能通達,乃至諸佛才能究竟證知所有內容。由此可知:菩薩因為有正確的智慧,所以才能親證行相微細的如來藏——阿賴耶識;沒有正確智慧的凡夫、外道及二乘愚人是無法親證及了知的。因此緣故,在佛門中,如果有人主張「如來藏是如來藏,阿賴耶識是阿賴耶識,是二個不同的法,不是同一個」、「如來藏出生阿賴耶識」、「如來藏與阿賴耶識和合為一,稱為第八識」、「如來藏是清淨的,阿賴耶識是染汙的」等等說法,你就可以斷定,這個人一定是個凡夫,他的智慧是偏斜不正的,所以無法了知如來藏就是阿賴耶識的真實道理。(待續)
1 「即使徹悟無生的菩薩,也修度化眾生,莊嚴佛土的善行,決不如中國所傳的野狐禪,『大修行人不落因果』。龍樹『性空唯名』的正確解行,是學佛者良好的指南。」釋印順著,《印度佛教思想史》,正聞出版社(竹北市),1998/8 初版 7 刷,頁 134。
2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 544〈地獄品 第 7〉,《大正藏》冊 7,頁 801,中 19-26。
3 昭慧法師於 1998 年 10 月 25 日在香港妙華佛學會演講,講題為:〈介紹印順導師〉,由釋法聞、陳瑞蓬紀錄,釋傳法修訂,全文刊登於《弘誓雙月刊》第 38 期(1999 年 4 月出版),也可以參見佛教弘誓學院網址: http://www.hongshi.org.tw/writings.aspx?code=33F0D5D4980785D75DFF 5562D5971D76,擷取日期:2011/11/30
4 《大乘方廣總持經》,《大正藏》冊 9,頁 380,中 12-27。
5 出自於《圓覺經、楞嚴經、大智度論》等經論記載。
6 是為大陸釋傳聖法師(無心禪和)所說,後由佛教正覺同修會孫正德老師寫了一本《真假禪和》回應,於 2005 年 5 月出版,全文可到下列網 址下載: http://www.a202.idv.tw/a202-big5/Book1032/Book1032.htm
7 慧廣法師著,《禪宗說生命圓滿》,解脫道出版社(高雄縣),2004/12 初版 1 刷,頁 47。
8 同上註,頁 210。
9 《央掘魔羅經》卷 4,《大正藏》冊 2,頁 540,上 18-25。
10《佛說不增不減經》,《大正藏》冊 16,頁 467,上 16-19。
11「世尊!過於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成就,說如來法身。 世尊!如是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大正藏》冊 12,頁 221,下 9-11。祖師大德後來就用 「在纏名如來藏,出纏名淨法身」這二句話,來說明《勝鬘經》精髓之所在:如來藏本體清淨,卻含藏七轉識染汙的種子。
12《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 1〈歸依三寶品 第 1〉,《大正藏》冊 8,頁 868,上 7-10。
13《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大正藏》冊 12,頁 222,中 22-23。
14《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 3〈報恩品第 2〉,《大正藏》冊 3,頁 305,中 2-5。
15《大乘密嚴經》卷下〈阿賴耶微密品 第 8〉,《大正藏》冊 16,頁 747, 上 17-21。
16《大方廣佛華嚴經》卷 9〈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大正藏》冊 10,頁 704,下 6-8。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116期目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