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華嚴經》:供養諸佛及施餓鬼,食物卻無減少
《大方廣佛華嚴經》記載,自在優婆夷對 善財童子開示:這裡的菩薩取我這一缽器的食物,他在一念頃的極短時間內遍遊十方世界,供養一切聲聞、緣覺、菩薩、諸佛,以及布施餓鬼,一切諸佛及至餓鬼皆悉飽滿,而他缽器中的食物卻未減少分毫 1 。
這告訴我們,諸佛及大菩薩的功德力非常不可思議,能以一食遍施十方,而器中食都無損減;這樣的功德力、威神力,同樣不是凡夫乃至一切未有如是功德力的賢聖菩薩之所能為。因此世間人若以為自己有一力、一食可行布施,都遠不及仰仗諸佛如來的威德力,祈求佛菩薩變食廣施而來得更加圓滿、更能利益眾生。
3.〈優多羅母墮餓鬼緣〉:為母二度供佛,母懺悔生天
吳‧支謙譯的《撰集百緣經》開示了〈優多羅母墮餓鬼緣〉的故事:優多羅在母親去世後出家修行,成為阿羅漢,而其母則由於生前慳貪及惡心不恭敬供養沙門的緣故,命終墮入餓鬼道,二十年內不曾得過飲食。優多羅知道後,就為母備辦佳餚,供養 如來及僧眾。供養畢,這母親餓鬼現身向 佛發露懺悔,世尊就為她說法;此餓鬼聞法之後心生慚愧,當晚即得命終,轉生為飛行餓鬼,身有天冠、瓔珞莊嚴,然畢竟尚未脫離鬼道,於是她再次請優多羅為她營辦供養;優多羅就備辦了飲食、床褥布施四方僧眾,供養畢,餓鬼再現身於大眾前懺悔,當晚命終,生忉利天 2 。
以優多羅已是阿羅漢的證量,仍須為母設供,供佛及僧以增長母親的福德,並讓母親得以在 如來、僧眾面前至心懺悔、消滅罪過,之後才得生忉利天上。如此可知,施食時應先供佛,再懇請 如來以佛力變食下施餓鬼,令其飽足歡喜,這是施食常法;但若要救拔餓鬼眾出離惡道,仍必須為當事者說法,令他自知己過,願意從內心懺悔自己的慳貪、惡心等罪業,而得以至誠懺悔的大功德,以及因聞法而使心性及知見轉變,故能出離苦道,往生善趣。這都是由於佛力加持,令他心開意解;可知供佛福德無量無邊,懺悔一法則有大功德,於超度苦趣眾生,最是關鍵。
4.《佛說除恐災患經》:餓鬼以供佛功德,發願脫離惡道
佛世時,有一次有許多餓鬼眾來到 世尊面前,恭敬叉手,祈求 世尊賜予飲食;世尊即吩咐阿難尊者以缽取水來布施 餓鬼。餓鬼們疑惑:「這一缽水,一個人喝都不夠,何況我們有八萬四千眾?」如來就告訴這群餓鬼:「你們都先以這一缽水,至誠供養如來及諸弟子。」諸餓鬼聽受佛語,就共同將這一缽水長跪上供。於是 世尊嚐一口,一千二百五十位弟子也各嚐一口。諸餓鬼隨即發願以此功德遠離三惡道,未來世所遇的師長如 佛無異。世尊便為這些餓鬼授記,他們以此供養因緣,得以人身值遇 彌勒佛出世,皆證阿羅漢果 3 。
5. 諸經廣說
其他經典也有如是諸等開示,為父母造福、令出鬼道,如:竺法護譯的《佛說盂蘭盆經》,目連尊者供養諸大阿羅漢,以此福德救母出離鬼道。
又,《地藏菩薩本願經》開示,地藏菩薩因地為光目女時,為母造福、救拔出離地獄。然地獄道的眾生因為罪重之故,在世親人為他們造福的功德,往往不足以作為他們脫離地獄的憑藉;此是由於造罪眾生尚未悔過,罪業猶在,因此必須仰仗 如來放光照射,苦具暫休,化佛為他們說法,使其心開意解而懺悔罪過之後,即得命終往生善趣,此如《菩薩本行經》之開示 4 。又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 3〈報恩品 第 2 之下〉也開示,子女為去世的父母造福,佛放金光照射地獄,說法令其悔罪、稱念佛號、發心修行,得生天上 5 。
(三)小結:供佛、施食、救度三者一體
從上來諸經可知,佛法的施食原理是建立在「供佛」上 —須先上供諸佛,再由佛力變食下施惡道有情;尤其「入處餓鬼」以外的餓鬼道有情,無法受用世人所施之食,皆須仰賴 佛力加持、變食廣施,令他們飽足歡喜。若要進一步幫助餓鬼脫離惡道,除了為他們造福迴向之外,還必須為他們說法,使他們知道自己的罪業,願意至心發露懺悔、歸依三寶,便可憑此福德與功德,超昇而脫離惡趣。又,這施食儀軌也在教導餓鬼,只要心生隨喜與大眾一起讚佛、供佛,就能與大眾同植供養 如來的功德,然後依此隨喜功德而得不可思議善業果報。
換言之,佛教中的施食本身與法施緊密相關,即藉由施食與教化來達成超度有情的目的。佛世時,如來教導出家弟子應行施食,這就是符合大乘法所說的施食攝受眾生。且如前面經典所說,佛世時有大阿羅漢僧以施食供養 佛與僧眾來救拔亡母。因此,供佛、施食、救度三者是一體的,與佛菩提道、解脫道並行不悖,無有違和,這道理在現存的三乘經教中皆可找到教證。因此在佛教的施食法事中,「供佛、施食、救度」本是一體的大乘菩薩法,是菩薩應行之法,凡大乘佛弟子皆應依教行施。
四、略窺佛法施食的具體呈現:以北宋‧慈雲遵式為例
(一)知禮、遵式二師之施食與理觀
宋朝(公元 960–1279 年)之初,正是佛教像法時期已近結束、即將進入末法時期之際,眾生心性剛強而福德日薄,更易造惡業,因此需要有相的懺法科儀引導滅罪;此時,知禮、遵式二師相繼示現在天台門下,遵式法師更提及了施食法,值得我們探討其意。
隨著宋朝的建立,佛教也從像法進入了末法時代。當時,釋知禮(公元 960–1028 年)、釋遵式(公元 964–1032 年)相繼從學天台門下 6 ;四明知禮出生於五代十國結束、宋朝建國當年(慈雲遵式晚四年出生,兩位法師示現同壽算)。二師是在這時代的轉捩點,見到了唐代密教密續凌逼佛教的危機,又以眾生普遍著相的緣故,遂以有相的事懺,配合大乘能取所取空的觀行—帶相觀心之理觀(雖未悟者仍屬帶相觀心,然乃欲入真實理觀之前方便),形成了「事懺」加「理觀」的佛門懺法儀軌,來攝受學人依此深入佛法。
佛門懺法儀軌須來自教門(禪宗宗門不特別提倡懺法),而宋朝當時教門中唯有天台比較完整(其餘曾在中國存續的教門宗派幾乎都難以為繼),故兩位法師示現在天台門下。因此,二師的「理觀」不免重在天台教法而非禪宗實證,但猶然不減二師棋先一著編撰佛教懺法儀軌之大功德,得以防止後來密教所編製以婬欲法為根本的懺法儀軌之廣傳,避免了密教以其露骨不堪的婬欲法籠罩更廣大的眾生。
大乘真實理觀是說,能現觀一切法皆從真實識如來藏心直接、間接、輾轉出生,一切能作所作、能障所障、能懺所懺皆攝歸此真實識,因此而說「能所皆泯、理事一如」,一切法無不攝歸空性心如來藏故。然知禮法師在《修懺要旨》說「當觀一念識心,德量無邊」7 ,此所謂「一念識心」則攝在見聞覺知的一念心,墮在意識境界;因為能起念的七轉識妄心都是第八識如來藏心所生,唯有如來藏(真如心、第八識阿賴耶識)才是「德量無邊」的本心,此真實本心乃無念心、無心相心,無始來不曾起念;可見知禮法師是誤以有念的妄心為無念的真心,但此師回歸真實心的理念是正確的。故從大乘真實理觀的正理可將此句修改為「當觀一念識心,乃如來藏所生;如來藏心,德量無邊」。
已證悟者以現量觀察這第八識如來藏心,由大乘人無我的親證了然理觀之真諦,隨入無相之理觀。未悟者則須本於對 佛陀的信力,深信佛語,知道三界有情的一切覺知心(能取)與一切所覺知的境界(所取)都是這如來藏心體所生所顯;然尚未親證故,唯是帶相觀心而未能真正泯除諸法空有二相,此是悟前的理觀方便(有相之理觀)。
二位法師契應末法時運制定了有相懺儀,佐以如理觀察以祈契入無相觀,其著名的契理懺儀有《大悲懺》、《金光明懺》、《法華懺》等,都是依佛典撰製且契合時運的懺儀,期能藉以導正佛門回歸大乘正理,扶持佛法正教於不墜。二師所編撰的懺儀也令世人得見佛教正法呈現為有相儀軌時應有的樣貌,尤其今日有大善知識 平實菩薩摩訶薩出世弘揚正法,大眾更知應以真實心如來藏為理觀的根本。
二師撰製的懺儀更有長達二十一天的懺期者 8 ,儀軌包含事懺(作法懺)、理觀(帶相觀心,若禪宗實證者可依此作實相無相觀) 二者並行,儀軌結構的前九法是事懺同時引導理觀,第十法則是坐禪實相正觀,純用理觀;意即用理觀貫串整個懺儀 9 。只是儀軌中理觀的部分,到了明、清全被刪除殆盡(例如《大悲懺》),只剩下事懺作為儀軌本體;此是末法眾生的業力、根器使然,唯待新制的《大悲懺》來恢復舊觀。
(二)遵式法師惟肯實叉難陀譯本之施食法
1. 施食本是菩薩法
三界六道眾生由於心性不同而各有所趣,各依所造善惡業而有相應的果報,由此有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諸佛悲愍一切眾生,惡道受苦眾生亦皆是諸佛恆思救拔的對象,因此,本師 釋迦牟尼佛會在不同因緣下,為當時的弟子們開示施食救拔惡道親眷及有緣者的方法。此佛教中的施食本是菩薩法,佛弟子本於哀憫眾生之心,理當行施,救拔眾生身心二苦。
佛弟子所知的施食法,後來漸漸被外道及密教行者所知及仿效,乃至被密宗編入密續,以他們所宗所本的雙修法雜於施食法式中流傳世間,並反過來滲入佛門,混淆佛教正法。釋遵式法師以多劫正確熏聞佛法的功德力,當能辨明密教底細,然當時宋朝畢竟不像現代容易蒐集到密教內部機密資料,辨正非常困難,此當是慈雲遵式未能公開辨正的主要原因(依常理,最多只是私下跟少數幾位親淑弟子說明密教密法之弊害);且從唐朝起,這齋醮法會已經深植華人社會文化,加上末法眾生也確實需要廣立福德,因此,遵式法師也為弟子隨宜演說施 食法 10。
2. 實叉難陀譯本《佛說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呪經》 唐朝大量漢譯密續,施食內容最早見於實叉難陀(公元 652–710 年)的《佛說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呪經》,後有不空(公元 705–774 年)異譯的《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古字「然」 通「燃」,餓鬼之名有「面然」、「焰口」兩個版本),皆可視為密教施食的典籍;不空的譯本又比實叉難陀版本多了更多的施食內容及密教色彩。實叉難陀譯出的《佛說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呪經》雖也是密教行者編纂的偽佛經,但其中還包含著 世尊教導的施食法,且更重要的原因是實叉難陀本身不是密教行者(不同於不空等人),不會令人直接聯結於密宗密法,故遵式慈雲法師在此限度下,允肯並採用這密續中的施食方法及陀羅尼。
實叉難陀譯本《佛說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呪經》說明 阿難尊者遇到餓鬼面然,面然對他說「卻後三日,汝命將盡,即便生此餓鬼之中」,阿難聽聞此語之後「心生惶怖」,請示 世尊解決之法。然而 阿難尊者既是十大弟子中最早成佛者 11 ,可知證量是高地菩薩,散發出來的身光是智慧金光、禪定白光相互輝映、耀眼奪目,此等光明一般鬼眾若見,必為此等威德慈悲所感攝,何敢以假法恫嚇、反授於 阿難菩薩?況且 阿難尊者多聞第一,當然知道因緣果報的正理—若無造作相應於餓鬼道的惡業,豈有下墮餓鬼道的果報;此等妄語又如何恫嚇得了 阿難尊者而令其「心生惶怖」!證知該經並非真佛經。
佛世時,常住僧皆共秉持 世尊教誨的施食方法及原理;經典雖然結集了施食典故 12,但是三藏中幾乎沒有特別提及任何有關施食的儀軌、軌範、科儀,當是由於這施食法本身雖與菩薩法有密切相關,然大乘所依的是這無相根本法第八識如來藏,且大乘結集三藏時也著重在法義,同時事相也多到結集不盡,便不特別在儀軌上著墨(這能生有相萬法的第八識如來藏心體本身仍是無相)。
然離佛世愈遠,眾生及學人愈著相,因此愈需為大眾作施食說明,以因應時代變化而令正法久續。由於大乘經典並未詳載佛世流傳的施食原理及方法,密教行者就得其便而見縫插針,將他們所聞所知的佛教施食典故及方法加以改編後混入密續,以確立密續的威信,藉此為方便來滲透正統佛教(加上天魔及魔眷屬為壞正法而暗中協助),籠罩佛教信眾以竊取佛教資源。到了唐朝密教開始盛行的時代,有關施食的密續有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問世,而且比最初實叉難陀譯出的密續版本添加了更多的密教儀軌元素。宋‧遵式法師依佛法慧力抉擇的結果是完全不採用不空譯本的施食儀軌(甚至將不空譯出的密續全都略過,不予允肯)。例如,遵式法師為了不使佛門生起煩惱而委婉表明不須採用不空譯本的四如來(多寶如來、妙色身如來、廣博身如來、離怖畏如來)等法,甚至對實叉難陀譯出的「甘露經及一小卷(經)」也直接表明「都已失譯,故不可用」13 ,如是嚴正敬慎地表示,因應時代的變遷過程,部分的漢譯經典或密續既然已經佚失不存了,則其中的咒語等也就無須再從其他密續取來應用。
遵式法師用心良苦,在佛教三藏並未特別結集施食細節及儀軌的情況下,為當時及後世佛弟子傳下 世尊的施食教法,因此不應誤解為知禮、遵式二師刻意將密教元素放入佛法儀軌 14 ;這種將密教儀軌得以流傳至今歸因於二師的說法,並不符合歷史發展的事實。當知密教儀軌入竄佛門的事例,在宋朝時就有密教化的《蒙山施食》通行於世,當時大眾普遍不知密教底細,因此加速了密教儀軌的擴大與風行;到了王室普遍信受喇嘛教的元朝,密教儀軌、密咒、雙身咒的傳播更加勢不可擋,隨後明、清兩個朝代的君主亦大半信受(或說籠絡)喇嘛教,因此中國的佛教儀軌,本來就勢所必然會被密宗喇嘛教外道法滲透。加上總有眾生喜愛邪淫、不願脫離,所以密教雙身法很難真正斷絕,在此五濁惡世的欲界人間永遠會不斷捲土重來;乃至到最後佛法即將滅盡前,最先被眾生(以及表相佛門)捨棄(即經典所說「化滅去」)的佛經就是《楞嚴經》15 ,因為此經義理深妙,眾生已無法讀懂,而且貪婬眾生與此破斥婬欲的經典不相應,這或許也是此經漸無人流通以致滅失的原因之一。
於是在此之前,佛門正法就必須不斷地在五欲環境及救護眾生的兩個端點之間取得權宜方便,續佛慧命。因此,在宋朝那個密教資訊極其有限又不透明的年代,既要杜絕密續密咒的傳播,又要推行有相懺法,這已是二師在此容許度中所能作出的最大折衷了,當然亦可說是二師攝受密教學人進入真正佛法而作的權宜方便 16。
(三)遵式法師採行的施食法及總持咒
遵式法師採行的是實叉難陀譯本的施食法,也就是《金園集》中敘述的:取一淨器,盛裝淨水、飲食,以右手按於器皿上,誦唸總持咒七遍,再將飲食流瀉到清淨地上(或是立於門內,伸出手臂,將食器放在門外的清淨地上)17;該總持咒名為〈一切德光無量威力陀羅尼〉(即今日通稱的〈施食真言〉或〈變食真言〉), 其梵文對譯的中文意義是 18 :
曩謨(歸命、敬禮)薩嚩(全部的、一切的)怛他㜸跢(如來),嚩路枳帝(現見、觀見)唵(發語詞、極讚)三跋囉三跋囉(功德、莊嚴)吽(法螺遍響)平鋪直敘的原意是:
歸命一切如來,現見極讚功德、莊嚴
顯見這是歸依一切如來、讚歎一切如來之意。這與密教的四歸依—先歸依金剛上師、再歸依佛法僧三寶的儀軌,截然不同。這〈一切德光無量威力陀羅尼〉,遵式法師認為單單以此一總持就足以兼攝一切法;供養、禮敬、歸命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即是此咒心要,此施食要旨可說是 世尊親宣的佛意—教導有緣眾生應當歸敬一切如來,令大眾憑此福德而有因緣超脫苦輪,往生善趣,乃至未來成佛。
幾百年來,密教滲透、轉易佛教愈來愈嚴重,今天如果仍依梵文譯音誦持這〈一切德光無量威力陀羅尼〉,不知情的大眾很可能繼續信受密教其他移花接木、暗渡陳倉、顛倒佛法的儀軌及事項,因此建議大眾就暫且不再誦這〈一切德光無量威力陀羅尼〉作為施食咒,而改以中文化的偈頌來充分理解 世尊的意旨,進而全面捨棄密教密法,徹底回歸清淨佛法。(然若有道場知悉如是道理,也與信眾充分說明之後,隨宜沿用此梵咒而同時各誦三遍,亦是可以理解。此〈一切德光無量威力陀羅尼〉以歸命一切如來為要旨,依之施行佛事時,可裨益眾生領會「歸依如來」有無上功德力。)
(四)遵式法師之夜間施食,不可引為法界常理
《佛祖統紀》記載,遵式法師曾在夜間作水邊施食 19。然如前所述,夜間施食本非佛法常規,遵式法師可能是依當地有某些特殊鬼道有情的情形而施行的方便,故不當以此為法界常理,仍當回到有日光時秉持供佛精神來行佛法施食。
(五)施食攝屬於一切佛事,應行理觀
大乘真實法的「理觀」—依真實理作觀,必須依真正實證大乘實相心之所見,即依於一切法的根本因(空性心第八識如來藏),來觀待一切事相、一切心行時,都無自他五陰身心真實存在,一切法的本來實質唯是第八識如來藏之功德;現象界一切法之所以能夠存在,都是背後有如來藏支持的緣故。如依此來觀待布施行,即能將之攝歸如來藏:沒有能作與所作,事相與此如來藏心不一不異;依止於此「理事無二無別」之正見,行者長劫無間修學,終將契入《華嚴》所說一真法界中之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大乘法施食的理觀即是如上所述,從出生萬法的如來藏本心來作觀,行者依於能所皆泯、理事一如的心來行施食,就是所謂的無住布施、三輪體空;若能如是心無所住而行施,則所得的福德就由於轉依此心的無可稱量而跟著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由此可知,遵式法師提出施食時須作觀想 20(此中有理有事而非純然事修)令福德增廣,有其道理,我們可依上述所說一切佛事皆回歸如來藏之理,將法師所說觀想依實相理體如來藏來作觀。[編案:尚未實證者雖未能如實現觀,但能於此真實理有一分信解且依止正知見而住,即有一分功德。]
(六)小結:一切救拔從歸依佛、供養佛開始,並仰仗佛力變施
慈雲遵式法師的施食觀,反映了在當時趕經懺文化日漸浮濫的大環境下,必須用心良苦提出對治方法;也反映了佛教正法愈進入末法時節,就愈需要面對佛法被世俗化、外道化的問題。從過往的歷史軌跡,可以預見未來九千年中,佛教正法將不斷面臨這些反覆的狀況及難題,而今日的檢視儀軌及調整,將亦是整體佛法復興的一個重要環節。
又,遵式法師允肯的施食咒、施食法,反映了一個重要的事實:佛意所傳的施食咒是在教導眾生歸依一切佛,一切救拔都得從信佛、供佛開始。而施食法原本是很單純的,從無繁複儀軌,即使是施食前「彈指七下」也只是禮貌「通知」有緣眾生之意,並非是什麼神祕手勢,因此不彈指七下而改以燃香或其他示意來知會也是可以的。今日佛門中看似豐富的施食法式,大多是從密教外道法中發展出來,再反過來滲入佛教,混淆佛門而成為常用儀軌。
由此可知,今日檢視《蒙山施食》儀軌應謹慎簡擇從事;尤其既已知道密教錯謬、違背佛法正理,則當依佛經開示之佛法原理,回歸 如來垂示的施食要旨,同時秉持悲憫心來重新調整施食儀軌。(待續)
1《大方廣佛華嚴經》卷 48〈入法界品 第 34 之 5〉,善財童子參謁自在優婆夷,請問如何學菩薩行,答曰:「我成就無盡功德藏莊嚴法門,以一器食施百眾生,……此諸菩薩取我器食,於一念頃遍遊十方,供養一切聲聞、緣覺、菩薩、諸佛,及施餓鬼,悉令滿足,而我器食無所損減。」《大正藏》冊 9,頁 705,中 11-下 12。
2《撰集百緣經》卷 5〈餓鬼品 第 5〉「優多羅母墮餓鬼緣」:「時兒比丘聞是語已,甚懷憐愍,即便勸化,辦設餚饍,請佛及僧;供養訖竟,時彼餓鬼即現其身在於會中,發露懺悔。爾時世尊為此餓鬼種種說法;心懷慚愧,即於其夜便就命終,更受身形墮飛行餓鬼中,頂戴天冠、著諸瓔珞莊嚴其身來至比丘所,又復語言:『我故不脫餓鬼之身,汝更為我在所勸化,重設供養并諸床褥施四方僧,乃可得脫餓鬼之身。』時兒比丘聞是語已,復更勸化,辦具飲食并諸床褥,施四方僧;供養訖竟,於是餓鬼復更現身在大眾前,尋更懺悔,即於其夜取其命終,生忉利天。」《大正藏》冊 4,頁 225,中 1-13。
3《佛說除恐災患經》:「諸餓鬼叉手白佛言:『從來飢渴。佛天中天慈愍一切眾生,今賜餓鬼小飲食。』佛語阿難:『捉鉢取水,用布施餓鬼。』阿難便捉鉢取水,與餓鬼;餓鬼白佛言:『今此一鉢水,不飽一人,況乃八萬四千?』佛語諸餓鬼:『八萬四千捉此鉢水,至心布施佛及諸弟子。』諸八萬四千餓鬼捉此鉢水,長跪布施:『以我先世不布施,今生餓鬼中,如今無所有;持此鉢水,布施佛及諸弟子,使諸餓鬼緣此功德遠離三惡道,後所生得師如佛無異。』餓鬼過水與阿難,阿難捉水與佛甞一口,過與千二百五十弟子各甞一口。佛語諸餓鬼:『入大江飲水,并可洗浴。』江海龍、鬼神遮不得洗浴、飲水,佛語海龍王及諸鬼神:『無極之水,何以愛惜?』諸龍、鬼神言:『不惜此水,以餓鬼不淨故。』佛語海龍王、鬼神:『卿身自從無數劫以來,亦作此身,愛惜無極之水,卿後還作此身,以慳貪故,生為餓鬼。』諸海龍王、鬼神聞佛言,盡還入海,聽諸餓鬼盡得飲水飽滿、洗浴;還出,遶佛三匝,為佛作禮,叉手白佛言:『佛天中天!知當來過去,何時當脫此餓鬼之身?』佛言:『以一鉢水故,後當彌勒佛出世,人壽八萬四千歲,現諸餓鬼盡得人身,皆得阿羅漢道;其諸眾會,聞此布施功德者,皆得正真道意。』諸一切餓鬼遶佛三匝,作禮而去。」《大正藏》冊 17, 頁 554,下 6-頁 555,上 1。 4《菩薩本行經》卷中:「于時,如來觀於三界諸天人民心懷歡喜、踊躍無量供養如來。世尊將欲說於前世本所修行菩薩道時,即便微笑,五 色光明從口中出……一分光明上照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分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在人道者……。一分光明照於一切餓鬼境界,光明化佛悉遍餓鬼境界之處,諸餓鬼等見佛光明,自然飽滿無有飢渴,身心清淨無諸惱熱,聞其說法皆悉歡喜、慳垢消滅,壽終之後皆得生天。一分光明照於大千畜生境界,一切禽獸見佛光明皆悉歡喜、善心自生,虎狼師子龍蛇毒惡之心皆悉消滅,慈心相向、不相傷害,壽終之後皆生天上。一分光明遍照大千地獄,鐵圍山間幽冥之處莫不明徹,一切地獄眾生之類見其光明,又覩化佛,歡喜踊躍,火滅湯冷,拷治酷毒皆得休息,冰寒獄中自然熅煖。地獄眾生既得休息,歡喜踊躍,諸化佛等各為說法,心開意解,即時壽終盡得生天。當于是時,光明、化佛彌滿三千大千世界,五道眾生皆得度脫。」《大正藏》冊 3,頁 117, 中 20-下 25。
5《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 3:「世人為子造諸罪,墮在三塗長受苦,男女非聖無神通,不見輪迴難可報。哀哉世人無聖力,不能拔濟於慈母,以是因緣汝當知,勤修福利諸功德。以其男女追勝福,有大金光照地獄,光中演說深妙音,開悟父母令發意。憶昔所生常造罪,一念悔心悉除滅,口稱南無三世佛,得脫無暇苦難身,往生人天長受樂,見佛聞法當成佛。」《大正藏》冊 3,頁 302,中 9-17。
6 釋知禮,世稱四明尊者(長住浙江四明延慶寺之故);釋遵式,世稱百部懺主、慈雲遵式、慈雲懺主。古傳尊者再來,以寄身天台教門之故(而非禪宗宗門),示現未悟。
7《四明尊者教行錄》卷 2〈修懺要旨〉:「當觀一念識心,德量無邊,體性常住。十方諸佛,一切眾生,過現未來,虛空刹土,遍攝無外,咸趣其中。」《大正藏》冊 46,頁 870,上 24-26。
8 以《大悲懺》為例,釋知禮大師編纂的《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即今日《大悲懺》的藍本)兼具「事儀」、「理觀」,依法誦持的話,一個懺期是 21 天。明末清初讀體律師(公元 1600–1679 年)刪除十科分類、重新組織,再經清朝寂暹法師於公元 1819 年重新編纂,完全刪除「理觀」,只剩下「事儀」,成為現今通行的《大悲懺》懺本,法會時間約二個小時。請參考:〈《大悲懺》是誰制定的〉,《香光莊嚴》第 105 期,民國 100 年 6 月, 頁 47。http://buddhism.lib.ntu.edu.tw/FULLTEXT/JR-MAG/mag388134.pdf
9 參見:〈修懺要旨〉,《大正藏》冊 46,頁 868,上 23-頁 870,中 17。
10《金園集》卷中〈施食法〉:「實叉(難陀)唯用一呪(一切德光無量威力陀羅尼,即今人熟悉之〈施食真言〉、〈變食真言〉),不空加四如來名等,今且依實叉(難陀),貴易行故。一呪之力能兼一切,不俟其諸;又有甘露經*及一小卷者並失譯不可用。次正示方法者,經云(應即 實叉難陀譯出的《佛說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呪經》):若欲作此施食法者,先取一淨器盛以淨水,置少飲食、及諸餅飯,以右手按,呪滿七徧,陀羅尼曰:曩謨薩嚩怛他(引一)㜸跢嚩路(引)枳帝(二)唵(三)三䟦囉(四)三跋囉(五)吽(六)。呪竟,彈指七下,展臂將食器瀉淨地上(方法訖,實叉云:於門內立,展臂,戶外置盤淨地,不云瀉)。」《卍續藏》冊 101,頁 237,上 11-下 3。 * 經查 CBETA《中華電子佛典》,實叉難陀譯有《佛說甘露經陀羅尼呪》(《大正藏》冊 21,頁 468,中 16-23),有咒無經,此應即是遵式法師所說的「失譯不可用」之意。
11 根據《法華經》的開示,阿難尊者再事奉六十二億佛之後,即可成佛;次快成佛的 迦旃延尊者須二萬八千億佛,最慢成佛的須菩提尊者須三百萬億那由他佛,這成佛所需時間相差不可道里計,其中緣由就是若攝受眾生不夠廣,就會導致成佛時機停滯、緩慢(須等待弟子們的道業成就到一個地步,自身才可能成佛;這是法界不變之理)。請見:平實導師著,《法華經講義》總共 25 輯,正智出版社(台北市)。
12 請參閱《正覺電子報》第 153 期「從〈佛前大供〉到佛法供佛、變食、施食之探析」(下)之「四、佛法的供佛讚佛、變食、施食及其緣起」。
13《金園集》卷中〈施食法〉:「實叉唯用一呪,不空加四如來名等,今且依實叉,貴易行故。一呪之力能兼一切,不俟其諸;又有甘露經及一小卷者,並失譯不可用。」《卍續藏》冊 101,頁 237,上 11-14。
14 于君方著,張譯心譯,《大悲懺與天台教觀》:知禮的《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如果遵式與知禮不曾把密教的一些元素,加入到他們所編的懺儀中,那麼密教的儀軌可能早已完全從中國佛教中消失了。」《香光莊嚴》第 60 期,民國 88 年 12 月 20 日,頁 37。
15《佛說法滅盡經》:「諸天衛護,月光出世,得相遭值,共興吾道五十二歲。《首楞嚴經》、《般舟三昧》先化滅去,十二部經尋後復滅,盡不復現;不見文字,沙門袈裟自然變白。吾法滅時,譬如油燈,臨欲滅時光明更盛,於是便滅;吾法滅時亦如燈滅。自此之後難可數說。」《大正藏》冊 12,頁 1119,上 29-中 6。
16 慈雲遵式法師之攝受密教學人,可見《熾盛光道場念誦儀》,文中安置 佛菩薩聖像、四天王像後,又別置密教之「忿怒明王」立像和「設覩嚕」(即冤親債主)形安立其旁,這就是為了攝受密教學人的道場擺置之增益,以密教方有以「忿怒明王」來震懾、對治冤家「設覩嚕」之作法。參見:《大正藏》冊 46,頁 978,下 9-21。
遵式法師本為真正之佛教法師,都是教導學佛人悲心、造立功德迴向冤親債主,自無特別教令學人震懾冤家之理!由此可知當時世俗不分真偽,遵式法師雖引密續《聖捺迦忿怒金剛童子菩薩成就軌儀經》而以小字註解不入正文,亦在以自身所說正理、清淨儀軌、三歸依攝受密教學人。內文「金剛手菩薩」等亦當作如是觀,稍思即知。若不為密教學人作方便攝受,其必入惡趣,則非遵式法師之所樂見,故以悲心方便提引「忿怒明王」令密教學人閱讀文中的正確儀軌與真正的三歸依以歸向佛門。
法師如是攝受密教學人「從密歸佛」的用心,吾人感佩,但此「容密於佛」的儀軌設計,於今日密教內情大白的時節,已不宜再行,以免學人於法義有「佛密不分」之過失,因此當再進入「嚴辨佛密」的理想階段,方是如法之行儀。
17 參見:《金園集》卷中〈施食法〉,《卍續藏》冊 101,頁 237,上 15-17。
18 參見:「從〈佛前大供〉到佛法供佛、變食、施食之探析」(下),《正覺電子報》第 153 期,臺北市佛教正覺同修會,2020 年 12 月 30 日網路電子版出刊,頁 65–66。
又,《諸經日誦集要》卷下,將此〈一切德光無量威力陀羅尼〉名為「變食真言」,其文字是今日教界所熟悉的書寫方式:「南無薩嚩怛他誐哆, 嚩嚕枳帝唵 三跋囉 三跋囉吽」《嘉興藏》冊 19,頁 176,上 3-5。
19《佛祖統紀》卷 10:「(遵式法師)嘗夜施摶食於水濱。漁者聞眾鬼曰:『今夜雪甚,師不至矣。』一鬼曰:『師慈悲人,必不忌我。』須臾,師籠燈,踏雪而至。」《大正藏》冊 49,頁 207,下 13-15。
20《金園集》卷中〈施食觀想答崔(育材)職方所問〉:「問:變食由呪力,何用觀乎?答:觀扶於呪,彌益其美。又,呪是他力,觀是自力。但呪而無觀,譬如盲者使人作大施會,但信他語云得食、不得食等,自終不見。若加觀想,如有目者,使人作大施會,一一眼見,不由他語,呪如使人觀、如眼見。《金剛般若》云:『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若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今無觀者,只作事行,如人入闇也。觀稱法界無住,即是無住行施,其福譬如十方虗空不可思量也。凡作一切佛事、乃至獻一華一香,皆能作觀者,不滯生死,一一流入薩婆若海中。少戒少施,皆成佛果,良由茲矣。」《卍續藏》冊 101,頁 240,上 17-下 9。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167期目次